仁義名言
A. 仁的名言
關於仁義名人名言
1.仁義值千金
2.仁義長,財義段
3.仁義廉士,窮不改節
4.仁義之師,版秋毫無犯
5.見利思義權。——《論語·憲問》
6.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荀子·榮辱》
7.知而好問者聖,勇而好問者勝。——《文字·自然》
8.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9.平日若無真義氣,臨事休說生死交。——(明)施耐庵
10.仁義盡從貧處斷,世情偏看有錢家
11.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陳毅)
12.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
13.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14.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後漢書·班超列傳》
15.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16.初生之犢不懼虎。——羅貫中《三國演義》
B. 收集孟子關於仁義的名言!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丑上》) 側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這兩段話表述了四層意思:一是直截了當地提出了四個善端,即側隱、羞惡、辭讓與是非。二是認為。人之有「四端」,就如同人的身體有四肢一樣,是其本身所固有,甚至是先天的與生懼來的;三是它們的發展也是自然而然的,如「火之始然(燃),泉之始達。」四是指出,如果將「四端」「擴而充之」,就可以發展為仁義禮智四種人格因素。五是強調把「四端」「擴而充之」的重要性。也就是說,培養與發展「仁義禮智」四因素人格結構是非常重要的。 這里要指出的是,上述「四端」指惻隱、羞惡、辭讓和是非而言,是仁義禮智賴以發展和形成的基礎,這是一般的共識。但也有學者認為, 「四端」指仁義禮智本身。使其「擴而充之」,就可以發展為聖人。我們認為。仁義禮智是後天的形成物,屬於社會范疇。不可能以萌芽狀態而與生俱來。因此把仁義禮智歸為「四端」是說不通的。而惻隱等確實是先天的形成物,屬於感情范疇,能夠以萌芽狀態(「端」)而與生俱來。這是可以理解的。就是說,惻隱等「四端」是心理潛能。即人格潛能,是形成仁義禮智四因素人格結構的前提或基礎。按孟子的意思,「仁義禮智根於心」(《盡性上》),沒有此「四端」潛能的「根」存在,就不會有仁義禮智四因素人格的結構的形成。 來源:心理與行為研究
C. 描寫仁義的名句
君子抱仁義,不懼天地傾。 ——王建
為己重者不仁,好廣積者不義。足恭者無禮,貪名者內無智。 ——林容逋
譽人而人亦譽之,則是自譽矣;毀人而人亦毀之,則是自毀也。自譽,仁之賊也,自毀,義之賊也。 ——姚瑩
仁義為友,道德為師。 ——史襄哉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親也。 ——孔 子
義士不欺心,仁人不害生。 ——劉 向
智者不危眾以舉事,仁者不違義以要功。 ——《後漢書》
以仁義服人,何人不服。 ——吳敬梓
仁生於歉,義生於豐,故富而教之斯易也。 ——王通
D. "仁義"的名言警句
當仁不讓於師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專不讓於師。』」「屬當仁」有兩解:一為面臨仁德;一為擔當實現仁道之重任。朱熹註:「當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蓋仁者,人所自有而自為之,非有爭也,何遜之有?」(《論語集注》)「師」字一般訓解為「師長」。近人錢穆訓為「眾人」。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雖令不從。」儒家一貫認為: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漢書·公孫弘傳》)「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於天下。」(《淮南子·主術》)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名言。《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正義》引《申鑒·雜言下》注曰:「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又《論語·憲問》所記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自謙其不具備知、仁、勇三者達德,而自子貢視之,孔子三道盡備,故曰:「夫子自道也。」(《憲問》)
E. 描寫「仁義」的名句有哪些
1.《塘上行》年代:魏晉作者:曹操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
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版。
眾口鑠黃金權,使君生別離。
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2.《秋胡行 其二》年代:魏晉作者:曹操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二儀合聖化,貴者獨人不?
萬國率土,莫非王臣。
仁義為名,禮樂為榮。
歌以言志,明明日月關。
3.《同王十三維偶然作十首》年代:唐作者:儲光羲
北山種松柏,南山種蒺藜。出入雖同趣,所向各有宜。
孔丘貴仁義,老氏好無為。我心若虛空,此道將安施。
4.《水調歌頭·人道孰為大》年代:宋作者:無名氏
人道孰為大,尚小易咸常。厥初皇極中建,扶世有三綱。仁義陰陽道立,父母乾坤位正,六子發輝光。一日不容緩,此意久彌昌。杯舉慶,天作合,月探囊。十年不字以正,乃字便惟良。推闡家人一卦,迤邐齊家治國,鼎鼐得姬姜。舊物中書令,玉潤繼汾陽。
5.《七言》年代:唐作者:呂岩
日為和解月呼丹,華夏諸侯肉眼看。仁義異如胡越異,
世情難似泰衡難。八仙煉後鍾神異,四海磨成照膽寒。
F. 關於「仁義」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窮鳥入懷,仁人所憫。 --顏子推
求在我者,仁義禮智;求在外者,富貴利達。 --胡達源
精於義者,眼界大心地平;徇於利者,眼界小心地險。 --胡達源
無論哪個法官都不會比一個人的良心更了解自己。 --雨 果
每個人的良心就是為他引航的最好向導。 --司各特
良心是我們每個人心頭的崗哨,它在那裡值勤站崗,監視著我們別做出違法的事情來。 --毛 姆
誰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厭惡,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悅,誰就沒有道德感,這樣的人就沒有良心。誰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於自己行為不軌而責備自己,而是由於想到痛苦的後果才膽戰心驚,這種人也沒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罷了。但是,誰能夠意識到行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慮後果如何,卻是有良心的。 --康 德
良心是一種內心的感覺,是對於躁動於我們體內的某種異常願望的抵制。
--弗洛伊德
良心平靜,在雷聲中也睡得著。 --托馬斯.富勒
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 --康 德
一個人所處的荒謬的--也是悲劇性的--處境就是:當他最需要良知時,良知卻最軟弱。 --弗羅姆
要努力讓你心中的那朵被稱為良心的火花永不熄滅。 --喬.華盛頓
忠孝仁義,德之順也;悖傲無禮,德之逆也。順者福之門,逆者禍之府。
--劉 晝
博愛之謂仁。 --韓 愈
G. 有關仁義的名言警句
為己重者不仁,好廣積者不義。足恭者無禮,貪名者無智。 ——林逋 照耀人的惟一的燈版是理性,引導生命權於迷途的惟一手杖是良心。——海涅
在有信心的男人和女人心目中,良心並不是兒戲。 ——羅曼·羅蘭
譽人而人亦譽之,則是自譽矣;毀人而人亦毀之,則是自毀也。自譽,仁之賊也,自毀,義之賊也。 ——姚瑩
今日的良心是幸福的要求。 ——三木清
仁義莫交財,交財仁義絕。 ——梁章鉅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禮記·大學 良心這玩意兒使人變膽怯。想做小偷,害怕譴責。想謾罵、中傷又怕叱責。……良心是在人內心造反的最怕寂寞的'傢伙。 ——莎士比亞
仁義為友,道德為師。 ——史襄哉
對於道德的實踐來說,最好的觀眾就是人們自己的良心。 ——西塞羅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孔 丘
世界上還有些國家更重要的,那便是人類的良心。 ——羅曼·羅蘭
行大義然後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親也。 ——孔 子
H. 有關仁義的古人名言
1、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戰國·孟子《孟子·離婁章句下》
譯文: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 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尊敬他。
2、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春秋·老子《道德經》
譯文: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3、君子抱仁義,不懼天地傾。 ——唐代·王建《贈王侍御》
譯文:有德行的人懷抱仁義,就不懼天地傾覆。
4、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譯文:可是陳涉一個人首倡起義,秦王朝的七代宗廟就被毀壞,連秦王子嬰也死在別人手中,被天下的人所譏笑,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不施行仁政,而攻取天下和後來防守天下的形勢是不同的啊。
5、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唐代·韓愈《原道》
譯文:博愛叫做「仁」,恰當地去實現「仁」就是「義」,沿著「仁義」之路前進便為「道」,使自己具備完美的修養,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仁和義是意義確定的名詞,道和德是意義不確定的名詞,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凶德。
I. 誠信仁義的名言警句
1、誠信為人之本。——魯迅
2、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馮玉祥
3、失去了誠信,就等同於敵人毀滅了自己。——莎士比亞
4、言必誠信,行必忠正。——孔子
5、沒有誠信,何來尊嚴?——西塞羅
6、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7、言無常信,行無常貞,惟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荀子
8、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成名,而水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9、若有人兮天一方,忠為衣兮信為裳。——盧照齡
10、你必須以誠待人,別人才會以誠相報。——李嘉誠
11、信用就像一面鏡子,只要有了裂縫就不能像原來那樣連成一片。——(瑞士)阿米爾
12、創業不像讀書,一天可以過好多年,創業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走。——周晉峰
13、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日)松下幸之助
14、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海涅
15、誠實是人生的命脈,是一切價值的根基。——德萊塞
16、誠實是一個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東西。——喬臾
17、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
18、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19、人背信則名不達。——劉向
20、誠實是力量的一種象徵,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艾琳·卡瑟
J. 仁義的名言警句
重義氣的名人名言
1.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2. 義,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為自己分內的事。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3.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4.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5.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6.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7. 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8. 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9.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荀子·榮辱》
10.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11. 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經說上》
12.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13.視死如歸。——《管子·小匡》
14.率義之為勇。——《左傳·哀公十六年》
.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夏明翰)
16.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17.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經說上》
18.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19.臨難毋苟免。——《禮記·曲禮上》:在災難與危險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氣節。
20.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
21.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 由義為榮,背義為辱。——陸九淵《與郭邦逸》
22. 講義氣的人,他們彼此建立友誼,是非常容易的;要他破壞已有的友誼,卻是一件難事。
23. 正如黃金的器皿一樣,是不容易破碎的;倘若破壞了,要修補它,使它恢復原狀,卻是最容易的事。
——伊本·穆加發
關於仁義名人名言
1.仁義值千金
2.仁義長,財義段
3.仁義廉士,窮不改節
4.仁義之師,秋毫無犯
5.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6.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荀子·榮辱》
7.知而好問者聖,勇而好問者勝。——《文字·自然》
8.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9.平日若無真義氣,臨事休說生死交。——(明)施耐庵
10.仁義盡從貧處斷,世情偏看有錢家
11.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陳毅)
12.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
13.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14.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後漢書·班超列傳》
15.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16.初生之犢不懼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