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曹植野田黃雀行的名句

曹植野田黃雀行的名句

發布時間: 2021-01-31 00:17:15

1. 曹植的野田黃雀行經常出背誦的是

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野田黃雀行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內
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容?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
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野田黃雀行》是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的詩作。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繼位掌權,殺了曹植的至交丁儀、丁廙,曹植卻無力相救。《野田黃雀行》所抒寫的,就是這樣一種悲憤情緒。此詩通過黃雀投羅的比喻,抒寫朋友遭難而無力援救的憤慨,塑造了一個解救受難者的少年俠士的形象,寄寓詩人的理想和反抗情緒。全詩意象高古,語言警策,急於有為的壯烈情懷躍然紙上。

2. 三國殺曹植的台詞來自曹植的哪首詩

置酒高殿上,親友從我游.——《箜篌引》(又名《野田黃雀行二首(其一)》)

《野田黃雀行二首(其一)》
置酒高殿上,親友從我游。
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
秦箏何慷慨,齊瑟和且柔。
陽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謳。
樂飲過三爵,緩帶傾庶羞。
主稱千金壽。賓奉萬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終義所尤。
謙謙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
盛時不可再,百年忽我遒。
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
先民誰不死? 知命復何憂。

走馬行酒醴。驅車布肉魚。——《孟冬篇》

《孟冬篇》
孟冬十月。陰氣厲清。武官誡田。講旅統兵。元龜襲吉。元光著明。蚩尤蹕路。風弭雨停。乘輿啟行。鸞鳴幽軋。虎賁采騎。飛象珥鶡。鍾鼓鏗鏘。簫管嘈喝。萬騎齊鑣。千乘等蓋。夷山填谷。平林滌藪。張羅萬里。盡其飛走。趯趯狡兔。揚白跳翰。獵以青骹。掩以修竿。韓盧宋鵲。呈才騁足。噬不盡紲。牽麋掎鹿。魏氏發機。養基撫弦。都盧尋高。搜索猴猨。慶忌孟賁。蹈谷超巒。張目決眥。發怒穿冠。頓熊扼虎。蹴豹搏貙。氣有餘勢。負象而趨。獲車既盈。日側樂終。罷役解徒。大饗離宮。亂曰。聖皇臨飛軒。論功校獵徒。死禽積如京。流血成溝渠。明詔大勞賜。大官供有無。走馬行酒醴。驅車布肉魚。鳴鼓舉觴爵。擊鍾釂無余。絕綱縱麟麑。弛罩出鳳雛。收功在羽校。威靈振鬼區。陛下長歡樂。永世合天符。

3. 野田黃雀行的詩意

野田黃雀行

曹植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野田黃雀行》屬樂府《相和歌·瑟調曲》,是曹植的後期作品。

全詩可分三層。「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這第一層兩句借自然景物起興。高大的樹木往往招惹凄厲的巨風,浩瀚的大海常常掀起洶涌的浪濤。這里托物喻人,「風」「波」二字一方面隱指那些在位的、與己對立的權勢人物,慣於興風作浪,氣勢洶洶,作威作福;一方面,「風」前冠一「悲」字,更渲染了當時自己所處環境的險惡恐怖。此外,一「揚」一「多」,不僅暗示肇事者蓄意製造事端的行為舉動,而且點出這種行為舉動的頻繁。事實也是如此,曹丕即帝位前後,長期把曹植視為爭奪帝位的勁敵。為了稱帝,拉幫結伙,活動頻繁,猜忌懷疑,誣告監視,百般離間植與其他兄弟之間的親密關系。丕即帝位後對植又多次貶爵徙封。更有甚者,曹丕不但蓄謀殘殺了曹彰,且有誅殺曹植的預謀。逼令曹植作百步詩之聞,正是丕對植同室操戈、骨肉相殘的明證。作者多次用「風」來象徵自己的險惡處境。如:「高台多悲風」(《雜詩六首》其一),「何意回飆舉」(其二),「江介多悲風」(其五),「卒遇回風起」、「驚飆接我出」(《吁嗟篇》)等;又用「轉蓬」、「孤雁」、「遊客子」等物,自喻「十一年而三徙都」的流盪不定、孤寂凄苦的遭遇。從中可足見曹植在強大殘暴的敵對勢力面前,屢屢變遷、孤立無援、無可奈何的悲涼情狀。

曹植處在這樣一個環境之中,如同身陷囹圄,既無權力,又無自由,所以發出了「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的慨嘆。詩以「利劍」喻「權柄」。手中沒有權,非但無益於友人,反連累他們。連累了他們卻又不能救助他們,那又可須結交很多朋友害他們遭罪喪命,甚至禍及家人?作者通過反詰語氣更增強了對仇者的憤恨、對友人的負疚、對自己的責備之情。

曹植在政治上是有非凡抱負的,他要「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然而殘酷的現實完全扼殺了他宏大的志向,他怎麼不感到遺恨不盡、愧對好友呢?這一對反詰句式的慨嘆,包蘊了無比深沉復雜的思想感情,令人深思、耐人咀嚼。下面逼出一個故事證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這里的反問語氣同樣激人思索。「籬間雀」喻禁錮的自己及遭殺戮的丁氏兄弟等親友,《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雲:「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翼、楊修等為之羽翼。太祖於是以罪誅修。」「文帝即位,誅丁儀丁翼。」黃雀弱小,鷂鷹兇猛,這是敵對的兩種勢力的對比。黃雀一見鷂子就嚇得自投羅網,可見曹丕羅織的專制統治勢力如何凶惡宏大。作為毫無權位的曹植,連起碼的人身自由都無保障,串親會友也得不到恩准;已是自身不保,當然也救不了受到迫害的好友。曹植及其親信,在曹丕的高壓政策面前,正象弱小的黃雀一樣,任憑怎樣飛竄,也逃不脫那預謀設置的恢恢羅網啊!這里隱含了「悲」的因由。(黃雀投羅得救故事,由《國策·楚策四》中事點化而來。)曹植不能自救,也不能救人的根本原因何在?這不正是「利劍不在掌」之故嗎?這樣,五、六句便與三、四句很有機地聯系了起來,構成了一種內在的因果關系,表達了「權」的重要。作者在其它詩中,也常以「方舟」,等象徵「權力」,反映他對「權」的渴望。

「自投羅」的後果是什麼?「羅家得雀喜,少年得雀悲。」羅家,設置羅網的人。喻迫害者。少年,作者設想的、有權力拯救「黃雀」的勇士。一「悲」一「喜」,鮮明地揭示了「羅家」與「少年」對「黃雀」迥然不同的兩種態度和情感。

「案《魏略》曰:太子立,欲治丁儀罪,轉儀為右刺奸掾,欲儀自裁。而儀不能,乃對中領軍夏侯尚叩等求哀,尚為涕泣,而不能救。後遂因職事,收付獄殺之。詩中籬間雀,疑即指儀,少年疑即指尚。當儀之求哀於尚;而尚涕泣,猶少年之悲雀也。植為此篇,當在收儀付獄之前,深望尚之能救儀,如少年之救雀也。」(《曹子建詩注》)此說頗為有理。儀遇難時,詩人身處危惡,已無力救助,只有寄情於筆端,幻想出現一個救人急難之少年。

以上從第三句至第八句為第二層,以黃雀投羅,從反面隱喻「權力」對政治集團的重要。在勾心鬥角的封建統治者的鐵腕面前,絕無親情可言。

「拔箭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這最後四句為一層,表達作者對濟難之權的希冀和實現凌雲壯志的憧憬。詩人充滿夢幻地遐想著,有那麼一位英武的少年,見雀投羅,便拔出寶劍來奮力向羅網砍去,黃雀掙脫出來以後,自由輕快地翱翔於藍天,然後飛下來感謝解救他的少年。可見黃雀是知恩報德的。「劍」,照應開頭「利劍」,是權柄的同一語。前一「劍」,從反面實寫,是說無權的弊害;後一「劍」,從正面虛寫,是說有權的功利。一反一正,一虛一實,兩相印證,相反相成。「拔」和「捎」二動詞,描摩出少年的武俠舉動和英雄氣概。從「見」到「悲」,到「拔」到「捎」,系統地寫出了少年見義勇為、拔刀相助、鋤強扶弱的思想和行為之發展過程。一「摩」字,把黃雀得救後飛得如何迅速高遠、觸及長空的情狀表現得十分有力。這是作者凌雲壯志得以實現、獲得自由解放的一種美好願望。這種對未來毫不喪失信心的、情調高昂的結句,一改前面的感傷情緒,使得全詩基調變得明快而不失其積極意義。

曹植的詩,以托物抒懷、設喻言情見長。本篇悲風、海波、利劍、雀鷂、少年諸事的選取,無不針對現實和帶有明確的比喻意義,而且每一事物都各有自己的具體形象。作者通過自己的思想脈絡,層次分明地把這些具體形象聯系起來,組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以其完整的藝術形象,鮮明地反映了曹魏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文心雕龍·隱秀》說:「陳思之《黃雀》、公幹之《青松》,格高才勁,而並長於諷諭。」本詩藝術特色正可印證這點。

4. 曹植的《洛神賦》經典名句

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 這句才是最為傳神的,語言之美,美到不可方物。

5. 誰知道一首詩叫野田黃雀行,開頭是高樹多悲風

野田黃雀行
曹植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利劍不在掌,結交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羅家見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
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6. 寫出「野田黃雀行」(曹植寫的一首詩)每句話的含義:

野田黃雀行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①,結友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②。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③,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④,來下謝少年。

作者簡介:曹植(公元192年—公元232年),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縣)人,三國時期魏國的著名文學家。他是曹操的兒子,年輕時就極顯才華,想為國家做一番事業,但他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以後,不斷地對他加以迫害,生活過得很不安定,死時年僅41歲。他的詩歌情感熱烈,語言精美,是當時的代表作家。

注釋:①利劍:鋒利的劍。這里比喻權力。②鷂:比鷹小一點的一種非常兇狠的鳥類。③捎:揮擊。④摩:迫近。「摩蒼天」是形容黃雀飛得很高。

原詩譯文:高高的樹木不幸時常受到狂風的吹襲,平靜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寶劍雖利卻不在我的手掌之中,無援助之力而結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你沒有看見籬笆上面那可憐的黃雀,為躲避兇狠的鷂卻又撞進了網里。張設羅網的人見到黃雀是多麼歡喜,少年見到掙扎的黃雀不由心生憐惜。拔出利劍對著羅網用力挑去,黃雀才得以飛離那受難之地。振展雙翅直飛上蒼茫的高空,獲救的黃雀又飛來向少年表示謝意。

分析與欣賞:這是一首以擬人化的手法,借敘事而言情的詩作。作者以「悲風」、「揚波」起句,含蓄地描寫了環境的險惡。通過黃雀投入羅網的比喻,抒寫朋友遇到災難而自己沒有權力無法援救的苦悶心情。後半首則以想像中的「少年」來比喻有權力的人,希望能有一個利劍在手的人來把羅網砍掉,使得羅網中的黃雀獲得自由,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身處險境中的朋友的關愛之情。

7. 野田黃雀行 曹植 從內容上可歸類為什麼詩

如果這么看可能會看來就是描寫的詩.但是可以去查借相關資料以及聯系當時內背景能得知此詩容通過黃雀投羅的比喻,抒寫朋友遭難而無力援救的憤慨,塑造了一個解救受難者的少年俠士的形象,寄寓詩人的理想和反抗情緒.←網上原話

8. 野田黃雀行曹植詩篇開頭的兩句詩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兩句以比興發端,出語驚人。《易》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說卦》)諺曰:「樹大招風。」則高樹之風,其摧折破壞之力可想而知。「風」前又著一「悲」字,更加強了這自然景觀所具的主觀感情色彩。大海無邊,波濤山立,風吹浪涌,楫摧檣傾,它和首句所描繪的惡劣的自然環境,實際是現實政治氣侯的象徵,曲折地反映了宦海的險惡風濤和政治上的挫折所引起的作者內心的悲憤與憂懼。正是在這樣一種政治環境里,在這樣一種心情支配下,作者痛定思痛,在百轉千回之後,滿懷悲憤喊出了「利劍不在掌,結交何須多」這一自身痛苦經歷所得出的結論。沒有權勢便不必交友,這真是石破天驚之論!無論從傳統的觀念,無論從一般人的生活實際,都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來。儒家一向強調「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強調「四海之內皆兄弟」(《論語·顏淵》)。從《詩經·伐木》的「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到今天民間流傳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都是強調朋友越多越好。然而,正是由於它的不合常情常理,反而有了更加強烈的震撼力量,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悲憤。從曹集中《贈徐幹》「親交義在敦」、《贈丁儀》「親交義不薄」、《送應氏》「念我平生親」、《箜篌引》「親友從我游」等等詩句來看,作者是一個喜交遊、重友情的人。這樣一個風流倜儻的翩翩佳公子,如今卻大聲呼喊出與自己本性完全格格不入的話來,不但用以自警,而且用以告誡世人,則其內心的悲苦激烈、創巨痛深,正是不言可知。

9. 《野田黃雀行》名句是哪句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野田黃雀行》
年代: 魏晉 作者: 曹植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利劍不在掌,結友何須多?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
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
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譯文
高高的樹木不幸時常受到狂風的吹襲,平靜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寶劍雖利卻不在我的手掌之中,無援助之力而結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你沒有看見籬笆上面那可憐的黃雀,為躲避兇狠的鷂卻又撞進了網里。張設羅網的人見到黃雀是多麼歡喜,少年見到掙扎的黃雀不由心生憐惜。拔出利劍對著羅網用力挑去,黃雀才得以飛離那受難之地。振展雙翅直飛上蒼茫的高空,獲救的黃雀又飛來向少年表示謝意。
鑒賞
此詩選自本集卷六,以下兩首同。史載,建安二十四年 (219),曹操借故殺了曹植親信楊修,次年曹丕繼位.又殺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曹植身處動輒得咎的逆境,無力救助友人,深感憤忿,內心十分痛苦,只能寫詩寄意。他苦於手中無權柄,故而在詩中塑造了一位「拔劍捎羅網」、拯救無辜者的少年俠士,藉以表達自己的心曲。此詩開端,詩人以「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的意象渲染出濃郁的悲劇氣氛,隱喻當時政治形勢的險惡;而少年拔劍捎網的形象則寄寓著詩人沖決羅網、一試身手的熱切願望。 此詩意象高古,語言警策,急於有為的壯烈情懷躍然紙上。梁代劉勰稱此詩「格高才勁.且長於諷諭」(《文心雕龍.隱秀》),確是中肯之論.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