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盧梭作品賞析

盧梭作品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30 14:49:04

『壹』 以盧梭的創作為例,分析啟蒙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關系

古典主義:
從文藝思潮上說,古典主義是十七世紀君主政體民族國家開始建立,資本主義漸趨發展的歷史階段產生的一種文藝思期。以十七世紀的法國發展得最為完備,也出現於英國,德國、俄羅斯,在歐洲曾居支配地位。它是由於學習古代、祟尚古代,模仿古代、以古代的希臘、羅馬文學為典範而得名的。從政治和社會根源上考察,古典主義是商業資本發展時期的產物,以重商政策為基礎.它服從於當時絕對君權的統治,是絕對君權政治在文學上的反映,也是當時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對封建王權暫時的遷就,妥協、讓步的一種表現。
十七世紀的法國,正是處於君主專制的全盛時期,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的條件尚未成熟。這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三(1610--1643)和路易十四(1638--1715)掌權的時代,法國的商業資本高度發達,貨幣成了國民的主要財富。代表大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的國王,為了推行重商政策,發展國外貿易,必須從教皇和舊貴族手中奪取政權,集中控制,壓制地方貴族的分裂活動,開辟稅源,鼓勵海外殖民擴張,這就是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政體的由來。當時的資產階級正處於上升時期,二方面由於力量不夠壯大,沒有發展到足以推翻封建統治,奪取政權的地步,需要依附王權來發展資本主義。另一方面,又不甘心於政治上的附庸地位,在思想上要求革命,提出了限制王權的要求。因此,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之間暫時形成相互牽制,相互斗爭的局面。正如馬克思所指出;"君主專制發生在一個過渡時期,那時舊封建等級趨於衰亡,中世紀市民等級正在形成現代資產階級,斗爭的任何一方尚未壓倒另一方。"而當時的王權就成了這兩個階級之間"表面上的調停人"。
從哲學上考察,古典主義是與唯理主義相適應的,它是在當時流行於整個西歐的唯理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形成的。唯理主義以笛卡爾(1596-1650)為代表,他主張一切以合乎情理為原則,主張拋棄傳統偏見,反對中世紀的神學世界觀,反對盲目信仰宗教權威和經院哲學,把理性看成是知識的唯一源泉。認為感性材料會欺騙人們,只有通過理性才能認識世界。這種唯理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它在古典主義中起了指導作用。因此,古典主義也可稱為文學上的唯理主義。
從古典主義思潮的源流發展上說,它最早產生在十七世紀的三、四十年代,盛行於六、七十年代,先後流行了兩百年。到了十八世紀開始衰落,古典主義從文藝思潮的內容走漸蛻變為一種單純的文藝形式,文學史上稱它為"擬古主義"或"假古典主義"。這時,它就成為資產階級政治革命和文學發展的一種極大障礙,最終被啟蒙主義和浪漫主義思潮所擊敗。
在法國的古典主義文學中,戲劇方面最有成就,出現了三大戲劇家;悲劇作家有高乃依(1606--1684)和拉辛(1639-1699),喜劇作家是莫里哀(1622--1573),莫里哀的代表作品有《偽君子》。《慳吝人》等,他是十七世紀最有成就的喜劇家,但並不是最典型的古典主義者。
高乃依的代表作是《熙德》,這個悲劇在法國戲劇史上奠定了古典主義悲劇規范的基礎。中心內容是講個人感情與理性的沖突,理性戰勝了感情,保衛國家的職責與家庭封建義務的沖突,最後是封建的家庭義務,服從於更崇高的保衛祖國的義務,因而主角羅德里克率兵御敵,獲 "熙德"(即將軍之意,有頭等首領的含義)的稱號。高乃依共寫了三十多個劇本,大部分是悲劇,也有少量的喜劇。
拉辛的代表作是《昂朵馬格》,取材於古希臘悲劇家歐里庇得斯的兩部悲劇《安德洛瑪刻》和《特洛亞婦女》,體現了以古希臘羅馬文學為典範的原則,按"三一律"表達,集中簡練,世稱它是最標準的古典主義悲劇。拉辛共寫了十一部悲劇,一部喜劇,擅長於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顯示了非凡的藝術才能。
古典主義文藝理論方面的代表是布瓦洛(1636--1711),著有《詩藝》一書,被普希金稱為古典主義的《可蘭經》。這一文藝理論著作,繼承並綜合了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詩學》的觀點,完整地提出了符合當時時代要求的古典主義理論,原文用詩歌形式衰達。此外,寓言詩人拉·芳登(1621--1695),著有《寓言詩》十二卷,也頗有影響。

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17~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是文藝復興之後近代人類的第二次思想解放。1784年德國哲學家I.康德所著《什麼是啟蒙》指出,啟蒙就是使人們脫離未成熟狀態,把人們從迷信或偏見中解放出來。啟蒙運動的矛頭直接指向「黑暗的中世紀」。當代人即用「啟蒙時代」這個概念,表明那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的歷史時代。
歷史背景 17~18世紀的歐洲,處於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 。隨著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同腐朽的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銳,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反封建斗爭此起彼伏。在這種形勢下,一批先進的思想家勇敢地高舉理性的旗幟,批判封建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抨擊中世紀的神學教條,清掃封建社會的傳統和愚昧,幻想建立一個合乎理性的社會和國家。同時,隨著近代科學技術和理論的發展,特別是英國科學家I.牛頓萬有引力的發現,使人們認識到,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方法同樣可以應用到對人類社會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中來。啟蒙運動涉及宗教、哲學、政治、經濟、科學、史學、文學、美術等各個方面。啟蒙運動思想家們,最初用自然神論最後用無神論來反對上帝和宗教迷信,在哲學上以機械唯物論批判中世紀的經院哲學,經濟上主張以自由放任對抗封建官僚機構的束縛,政治上以社會契約論否定王權神授,用理性的原則、自由平等的原則批駁中世紀的等級特權,用知識、科學啟迪人們的愚昧無知、傳統偏見,打破舊的風俗習慣,從而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各種障礙,為建立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制度在思想上、理論上鋪平道路。
歷史概況 啟蒙運動興起於西歐,很快波及歐洲大多數國家,並影響到全世界,但其中心在法國。
荷蘭 歐洲中世紀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是宗教思想,因此啟蒙運動思想家們首先把矛頭指向宗教神學,而荷蘭的思想家則為這一運動鋪平了道路。自然法學說的創立者H.格勞秀斯1625年發表巨著《論戰爭與和平法》,否認上帝的存在,提倡自然法,確立了國際法的標准。他認為,法的原則不是導源於神,而是導源於人的本性;自然法萬古長存,上帝也無法改變。荷蘭唯物主義哲學家B.斯賓諾莎所著《神學政治學論》、《知識改進論》、《倫理學》等,認為自然界不是神創造的,自然界本身就是神。他和格勞秀斯在政治上都否定王權神授,認為國家的產生是由於人民聯合起來締結契約的結果。
英國 英國學者在啟蒙運動中佔有重要地位。唯物主義哲學家 F.培根反對中世紀的經院哲學,肯定世界是物質的。他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著名口號,強調發展自然科學的重要性。著作有《學術的進步》、《新工具論》等。機械唯物主義哲學家T.霍布斯著有《論人》、《利維坦》等書,反對王權神授論,提出社會契約學說。他反對教皇和天主教,主張把教會置於國家和君主管轄之下,由國教管制人民。機械唯物主義經驗論創始人J.洛克對啟蒙運動的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他認為知識來源於感覺,經驗是知識的源泉;反對王權神授,主張立法、行政、外交三權分立,擁護代議制政府,提倡自由和寬容。主要著作有《政府論》等。哲學家、歷史學家E.赫伯特(1582~1648)於1624年發表《論真理》,創立自然神學說,認為《聖經》荒誕無稽,理性是尋求真理最可靠的依據。唯物主義哲學家J.普里斯特利(1733~1804)於1769年發表的《論政府的首要原則以及政治、民事和宗教自由的性質》一書是18世紀自由思想的代表作,主張人民在政府中應有發言權,人民對自己的行為應有自主權,人民有為捍衛民主自由而進行革命的權利。
法國 18世紀法國還處在封建專制主義的黑暗統治下。法國的思想家們考察了荷蘭和英國的社會和政治制度,同英、荷學者切磋交流,把啟蒙運動推向高峰。法國啟蒙運動的先驅者P.培爾(1647~1706)於1697年編纂的《歷史與批判辭典》,以全面懷疑的態度批判封建宗教,無情地駁斥正統的基督教信仰。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到英國考察,十分贊賞英國自由的社會政治制度。他在《哲學書簡》、《牛頓哲學原理》、《形而上學》等著作中,介紹牛頓和洛克的哲學,猛烈抨擊天主教和基督教,提倡「君主和哲學家的聯盟」,擁護開明專制制度,主張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的王國,反映了上層資產階級的利益。法國另一位著名啟蒙思想家C.-L.de孟德斯鳩於1721年發表《波斯人信札》,猛烈抨擊專制制度,認為專制主義統治下的法國是極不合理、極不公平的社會。他所著《羅馬盛衰原因論》,指出羅馬共和國的盛衰不是神的意志,而是取決於統治者的賢明或腐朽,矛頭直指路易十五統治下的法國。他的另一部著作《論法的精神》,被伏爾泰譽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他提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學說,認為最理想的政治制度是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經濟學家A.-R.-J.杜爾哥1766年著《關於財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指出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理性進步的歷史。啟蒙哲學家M.-J.-A.-N.de孔多塞(1743~1794)著《人類精神進步史梗概》,把歷史看作理性對無知和偏見進行斗爭的歷史,主張人類要不斷前進,消滅階級間的和民族間的不平等。
法國啟蒙運動最突出的代表是以網路全書派為中心的一批唯物主義思想家。P.-H.-D.霍爾巴赫(1723~1789)為法國《網路全書》撰寫376個條目。他的《自然體系》一書對宗教進行無情的諷刺,《基督教真相》一書則指責基督教違反理性和自然。C.-A.愛爾維修於1758年發表《論精神》,攻擊一切以宗教為基礎的道德。法國《網路全書》主編D.狄德羅終生為自由、真理和社會進步而奮斗,寫了一系列唯物主義哲學著作。1746年他發表《哲學思想錄》,譴責暴君,對基督教進行了無情的抨擊。網路全書派的唯物主義有其時代的局限性。他們是機械唯物論者,在解釋社會問題時是唯心的。
法國啟蒙運動小資產階級民主派的代表人物是J.-J.盧梭。他在《論人間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一書中指出,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是私有制。但他並不主張廢除私有制,只想建立一個沒有貧富之分的社會。他的名著《民約論》的基本思想是天賦人權、主權在民、自由平等,認為人民有起義反抗壓迫者的權利。在政治上他擁護共和國,其政治思想對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有重大影響。社會主義的最初代表摩萊里和G.B.de馬布里也屬於啟蒙者之列。摩萊里在《自然法典》一書中指出私有制是一切不平等和暴君的根源,幻想建立一個沒有私有制、人人都有勞動權的理想社會。馬布里的代表作是《論法制和法的原理》,反對私有制下的貧富分化,認為只有恢復公有制才能消滅一切不良現象。
發展及影響 啟蒙運動波及德國和俄國。德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C.沃爾弗(1679~1754),他把英法啟蒙哲學同德國G.W.萊布尼茲的哲學結合起來,形成沃爾弗哲學。其他比較激進的代表人物有G.E.萊辛、J.赫爾德(1744~1803)、F.席勒和J.W.von歌德等。俄國的啟蒙思想家有A.I.波列諾夫(1738~1816)、H.I.諾維科夫(1744~1818)、A.N.拉吉舍夫等。拉吉舍夫在他的《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中,把俄國農奴制度和沙皇專制制度揭露得淋漓盡致。他號召俄國人民為自由、為建立美國式的共和國而斗爭。啟蒙運動越過大西洋,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得到傳播。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T.傑斐遜和著名思想家、科學家B.富蘭克林,《常識》的作者T.潘恩都屬於啟蒙學者之列。
啟蒙運動擴展到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區為時較晚。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出現一批啟蒙學者,他們翻譯歐洲啟蒙思想家的名著,介紹他們的思想,對中國的思想界、學術界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嚴復把T.H.赫胥黎的《天演論》、孟德斯鳩的《法意》(今譯《法的精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H.斯賓塞的《群學肄言》,以及 J.S.米爾(舊譯穆勒)的《群己權界論》和《穆勒名學》等7部著作譯成中文出版。
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勇於為真理和正義而斗爭。他們甘冒身陷囹圄、逃亡異國的危險,不惜遭受種種苦難,給「天國」的神靈和世上的王權以沉重打擊。他們的著述描繪了未來「理性王國」的藍圖,啟發並培養了一代革命者。啟蒙運動為摧毀腐朽的封建制度、確立資本主義制度作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准備。啟蒙思想家所宣傳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對1775~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以及19世紀歐洲爆發的一系列資產階級革命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浪漫主義(Romanticism):是後發起於18世紀西歐的藝術性和創新運動。一種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和風格,與現實主義同為文學藝術史上的兩大主要思潮。浪漫主義(英語romantic)一詞源出南歐一些古羅馬省府的語言和文學。這些地區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語和當地方言混雜而成,後來發展成羅曼系語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紀 , 大量地方語言文學中的傳奇故事和民謠就是用羅曼系語言寫成的。這些作品著重描寫中世紀騎士的神奇事跡、俠義氣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這類特點的故事後來逐漸稱為romance ,即騎士故事或傳奇故事。浪漫主義思潮在文學、美術、建築、音樂等藝術領域都有所體現。
作為創作方法和風格,浪漫主義在表現現實上,強調主觀與主體性,側重表現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像提到創作的首位,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超越現實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藝創作自始就有這種特色。如中國屈原、李白的詩歌和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德國的歌德和席勒、法國的雨果和喬治·桑、英國的拜倫和雪萊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
作為文藝思潮,浪漫主義產生並風行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其時正值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資產階級處於上升時期,要求個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義的統治,在文學藝術上反對古典主義的束縛。為適應這樣的需要,浪漫主義思潮應運而生。
浪漫主義文學 浪漫主義精神最先出現在文學中。在法國,浪漫主義的先驅者是盧梭,他宣揚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響應他的「回歸自然」的口號,在創作中抒發對大自然的感受,描繪大自然的魅力,抒發對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鄉土的熱愛追求和依戀。法國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創作緬懷過去的理想,宣揚宗教的威力,表現出濃厚的消極思想與情緒。1800年斯塔爾夫人發表了著作《論文學》,介紹了她對浪漫主義的觀點。在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論德國》中,她提出了浪漫主義民族主義的問題,奠定了法國浪漫主義的理論基礎。雨果的《克倫威爾》序言和《愛爾那尼》一劇的上演成功,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雨果的作品氣勢恢宏,具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表現了對中下層人民群眾的深厚同情,是法國也是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傑作。喬治·桑表現空想社會主義理想,揭露金錢萬能罪惡的小說在法國浪漫主義文學中也屬優秀作品。然而,嚴格地說,浪漫主義還是起源於德國和英國。浪漫主義最早的主要表現是德國的狂飆突進時期。施萊格爾兄弟在18世紀最後幾十年中成為德國浪漫主義的領袖。施萊格爾兄弟編輯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動浪漫主義運動的宣傳和理論建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稱為耶拿派浪漫主義。他們要求個性解放,主張創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門藝術界限。但他們的浪漫主義理論帶有濃厚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宗教神秘主義色彩。德國浪漫主義的另一個派別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爾尼姆、布倫坦諾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視民間文學,深入民間收集民歌和童話,對浪漫主義文學發展起過積極作用。此外,霍夫曼、荷爾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創作也在德國浪漫主義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英國浪漫主義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柯爾律治和騷塞 。華茲華斯在《抒情歌謠集》再版序言中把詩歌看作「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這篇序言後來成為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宣言。19世紀初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是拜倫、雪萊和濟慈等人。他們抨擊封建教會勢力,表現出爭取自由和進步的民主傾向,在藝術上發展和豐富了浪漫主義詩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說中的代表司各特善於把歷史事件和大膽想像有機結合起來,創造出豐富多彩的畫面。在西歐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和推動下,19世紀初俄國詩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義規范 ,創作了許多優美的抒情詩和敘事詩,對俄國浪漫主義的興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黨詩人和普希金、萊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義創作,充滿了革命激情,謳歌反專制、爭自由的思想,是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卓越代表。東歐浪漫主義文學以波蘭革命詩人A.密茨凱維奇和匈牙利革命詩人S.裴多菲為代表 ,他們的創作具有鮮明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濃郁的民族特色。19世紀中期以後,歐洲的浪漫主義文學逐步被現實主義文學所取代。
浪漫主義美術 18世紀60~70年代,一些在羅馬的畫家曾在新古典主義藝術的嚴格學院主義原則范圍以外探索各種可能的途徑。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畫奇怪異常而最為突出,其《夢魔》一畫著重刻畫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國畫家和詩人布萊克在基督教神話的基礎上,發展了他自己精心構制的宇宙論,他的水彩畫技巧精美絕倫。在後來一代的畫家中康斯特布爾和泰納把水彩畫技法的鮮艷性和油彩結合使用。康斯特布爾畫英國鄉村景色,探索了大氣的光和色的復雜性。泰納發揮了光的自然效果,創造出有動力感的構圖,使觀眾如歷其境,似乎在隨畫面一起游動。在德國,風景畫家龍格力圖以象徵手法把個人的心靈氣質描繪為普通的自然靈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誠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雲霄的一棵孤樹或十字架之類形象來暗示自然和心靈的可敬可畏。在法國,採用歷史和文學題材的主要浪漫主義畫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進行實驗外,他以雄健的筆力表現了他的感情。異國的主題,特別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著迷。其熱情洋溢地描繪動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熱里柯相似的興趣,後者在選擇當代事件作為創作題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現實主義:
就西歐說,現實主義是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這一特定歷史時期形成的一種文藝思潮和創作方法,也是西歐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以及確立政治統治時期出現的一種文學現象。
作為文學的一個專門術語,現實主義最早出現在十八世紀德國的劇作家席勒的理論著作中。但是,"現實主義"作為一種文藝思潮、文學流泥和創作方法的名稱廣則首先出現於法國文壇.法語中的Realisme一詞,來源於拉丁文Realistas(現實,實際)。現實主義名稱的出現和這種文藝思潮的存在完全是兩碼事。在法國,現實主義之稱始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最初,由法國小說家商弗洛利(1821--1599)用現實主義當作表現藝術新樣式的名詞,他於1850年在《藝術中的現實主義》一文中,初次用這個術語作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藝術的標志。其 後,法國畫家庫爾貝(1819--1877)在繪畫上提倡現實主義。
一八五五年,庫爾貝舉辦了一次個人畫展,引起一場大辯論,文藝史上稱為"現實主義大論戰"。就在這次淪戰中,庫爾貝創辦了一種定期性的刊物,命名為《現實主義》。一八五七年,庫爾貝的熱心支持者商弗洛利又把他的文集定名為《現實主義者》,從此在歐洲文壇上正式樹立起一面現實主義的旗幟,這一術語也就在法國流行起來了。眾所周知,巴爾扎克 (1799--1850)是現實主義這個名詞最深刻含義上的作家,他 的《人間喜劇》乃是深刻的規范化的現實主義文學。但是,巴爾扎克正如這一流派的夥伴們司湯達,狄更斯、薩克雷以及果戈理一樣,都不曾用"現實主義"這一名詞來標明他們的新型的文學流派。在俄國,首先使用這個術語的是文藝理論家皮薩列夫(見他的(現實主義者》),不過,那已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事了。
一般說,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現現實生活的典型特徵的,都叫做現實主義作品。法國文學史家愛彌爾·法蓋解釋說:"現實主義是明確地冷靜地觀察人間的事件,再明確地冷靜地將它描寫出來的藝術主張。……要從幾千幾萬的現實事件中,選擇出最有意義韻事件,再將這些事件整理起來,使之產生強烈的印象"這同恩格斯所說的"除了細節上的真實之外,現實主義還要求如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義基本一致。如果我們不把現實主義簡單地理解為各種真正藝術所固有的現實性,而是理解為單獨具有一整套性格描寫的原則和藝術方法的話,那末,在西歐來說,現實主義的形成,一般認為在文藝復興時期。從文藝復興的現實主義到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批判現實主義,其中又有十八世紀啟蒙時代的現實主義。文藝復興時期的現實主義以描寫人物生動的豐富的感情,慾望和感受而著稱它表現出人類的崇高,人物性格的完整,純潔,而且富有詩意。但在分析社會關系方面又不及啟蒙時代的現實主義。後者具有更多的社會性和分析性,強調創作要有明確的社會目的相思想教育作用。
十九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思潮既是歷史的繼承,又是現實的創新。它總匯了十八世紀以前的文學經驗,補充了文藝復興時代現實主義歷史具體性之不足,擺脫了古典主義的理性原則,克服了啟蒙時代現實主義的說教成份和浪漫主義的主觀性。它又從文藝復興文學中接受了性格描繪的具體性從古典主義和啟蒙時代文學中接受了社會分析因素,從浪漫主義中汲取了一些激情,但它逐漸喪失了前代文學中特有的樂觀主義,卻沾染了無法擺脫的悲觀主義。十九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彷彿是文藝復興和啟蒙時代現實主義特點的有機結合;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展。它能從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中,從人與環境的多種關系中去描寫人,特別是它在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再現社會生活的真實,直接分析社會的經濟關系,對現實作出尖銳的揭露和批判方面,又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世界文學史上,十九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成了歐洲資產階級文學藝術發展的最高峰。

『貳』 亨利·盧梭的作品賞析

《夢》204.5×298.5cm

油彩
紐約現代美術博物館藏 亨利·盧梭是法國現代派畫家,《夢回》是盧梭逝世前最後一幅傑答出的作品,可以說代表了他的真個風格與追求。在畫面左角,盧梭將他初戀時的情人畫在沙發長椅上,置身於充滿夢幻的熱帶叢林中。在這片森林裡,奇花異草鬱郁蒼蒼,兩只獅子虎視眈眈,還有隱藏在森林深處的大象和禽鳥,以及慘淡月光下吹奏長笛的黑人,營造了一種異國情調和帶有神秘意味的夢幻之境。當時有位評論家曾寫信問畫家為何這般構成,盧梭回答:「那是長椅上的少女夢見自己被運到熱帶叢林時的景象」。所以這幅畫中的草木花卉、禽獸人物,乃至森林中沙發上的裸女,均是少女亞德菲加的夢中情景。畫家在這幅畫中所創造的奇妙而迷人的境界,正式借用夢境超脫於現實的那種神秘與荒誕,給觀眾造成難以言狀的激動。其實畫中所描繪的「熱帶植物」並非是出自熱帶,在法國到處可見,只不過盧梭將它放大並極為細致地畫出,通過畫中的荒誕情景去營造一種異國的、原始的氣氛罷了。

『叄』 亨利·盧梭畫夢的作品賞析

歐洲 世紀末20 世紀初的畫壇,可謂風起雲涌,先鋒畫家銳意革新,印象派、後印象派、新印象派交叉登場,傳統的繪畫風格被愈來愈遠地丟在後面。在這種情況下,盧梭的出現無疑是個特例,他完全在自我、隨意的情況下,去追逐自己的繪畫風格,既不囿於傳統,也不追逐新興的繪畫潮流。這也許與他沒有受過傳統的美術訓練有關,因為這樣,他既不受傳統繪畫風格的束縛,也沒有先鋒畫家鼎力革新的強烈意識。然而,他在自己的繪畫道路上,卻用天真、淳樸、原始的情趣,稚拙的畫筆,開拓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藝術之路。
《夢》是畫家的絕筆之作,也是一幅充滿視覺幻想、詩意盎然的清新之作。在一片開滿各種奇異花朵和水果的熱帶叢林中,一個裸體的長發女子躺在維多利亞式沙發上。密林的一角升起了皎潔的月亮,一隻禽鳥站在果樹枝上,一動不動。密林中,兩只獅子睜大了眼睛正虎視眈眈地盯著前方和裸體女子。樹叢間露出一隻犀牛的眼睛,它也在注視著坐在沙發上的女子。一個皮膚黝黑的黑人正在吹奏豎笛,他漆黑的身體與周圍的環境水乳交融,神秘的笛聲似乎讓所有的動、植物都沉浸其中,如夢如幻、如痴如醉。
在畫家不失童心的優美筆觸里,我們彷彿走進了童話的世界,皎潔的月光下,黑人吹奏著巫師的魔笛,獅子、犀牛等所有動物都變成了通人性的精靈,與人相親相愛,人們之間也沒有黑人、白人的種族歧視,整個世界在花果的異香中變得簡單、純潔、清新、美麗,充滿了欣欣向榮的力量。我們無法想像這時的畫家已經66 歲,走進了生命的最後時光,可是他仍然把這份悠然的赤子情懷通過夢這個主題表現了出來,夢什麼都可以不是,夢什麼都可以是。這是畫家人生理想的寄託抑或是心靈深處嚮往而又無法企及的境界或者是對人類最深切的愛的期盼。不過不管怎樣,畫中這種詩意浪漫的氛圍,超現實的優美境界永遠都能打動善良的人們心靈深處某種神秘的空間,也讓我們一次次為畫家而感動。畫如其人,我們通這幅畫,也可以想到盧梭的性情、人格。事實上,盧梭就是這樣一個天真、憨厚、樂觀而又充滿幻想的人,他的一生貧窮而又充滿災難,兩個妻子和八個孩子相繼離他而去,他的作品也一次次遭到沙龍的拒絕。可是他從來沒有向命運和生活屈服,仍然大膽而又樂觀地擁抱著新事物、新思想,用自己的畫筆為生活而歌唱。
當我們看過太多嚴謹而又精密的畫作時,看看盧梭的作品能感受到一種特別的情趣,在日益精密和程序化的時代,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憨朴、純真、原始的氣息,超現實主義的風格,更能觸動人們心靈深處一些丟失的東西和一些無法企及的東西。盧梭去世後很久,超現實主義畫家才開始推崇他的作品,並成為他們心目中學習的典範。他的繪畫藝術對20 世紀初期德國、美國等許多國家的現代藝術,都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

『肆』 盧梭的《有猴子的熱帶林》誰能從色彩處理上幫我分析一下這幅畫

此盧梭非彼盧梭,更非那個與伏爾泰齊名的啟蒙思想家"自然之子",寫出《社會契約內論》的盧容梭.這里這個盧梭以前是個關稅員,是自學畫畫,屬於"稚拙派".樓上說的那個盧梭是巴比松畫派的領袖,被柯羅稱為"蒼鷹"的盧梭.所以說,著名的這三個盧梭,各是其人.
這幅畫用色比較深沉,採用紅綠對比的色彩並置法,畫家降低了色彩的純度,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弱對比色的沖突,另一方面,可以加強畫面的深邃感,給人以原始而神秘的夢幻色彩.這是我個人就這幅畫色彩方面的短評,不足之處請見諒了.祝你成功!

『伍』 如何欣賞胡安·米羅的作品

胡安·米羅(JoanMiro,—1983)的藝術代表了超現實主義的另一種風格,即有機的超現實主義。米羅的作品是令人愉快的,其畫面洋溢著自由天真的氣息,往往人見人愛。米羅的畫風,總是有一種天真、無邪、貪玩的風格。他以有限的記號要素還元做畫,達到現代畫自由表現的境地,作品幻想雖神秘,表現卻明晰,畫面充滿了隱喻、幽默與輕快,表現孩童般的純朴天真,並且富有詩意。他主張繪畫所表現的神秘,
必須以具體的自然形象作基礎。米羅於1893年4月20日出生在有歐洲之窗之稱的巴塞隆納。父親是一名金匠和珠寶商。米羅的童年不單只是在都市中渡過,他的外婆住在一個叫Mallorca
的小城;有其它家庭成員住Tarragona;十歲時,他父親買下了一塊離Montroig很近的農田
(之後也是屬於他的)。從很小的時候,米羅就對於大自然的風景非常熱愛,對於自己成長的地方更是如此。畫畫對於安靜及敏感的小米羅來說,似乎是一種習以為常的工作。他的父親對於天文有很濃厚的興趣,而此興趣多少也影響到米羅。他喜歡彎下腰去用望遠鏡看著天上的星星。有著對藝術敏銳的小米羅自然會對環境有著強烈的感覺。米羅1907年開始學習藝術,曾在巴塞羅那市的幾所美術學校學習。他早年接觸過許多前衛藝術家,如梵谷、馬蒂斯、畢加索、盧梭等人的作品,也嘗試過野獸派、立體派、達達派的表現手法。在接受了各種可能的影響之後,他逐步探索出一條獨特的藝術道路,形成了完全屬於自己的個人藝術風格。當然,這成功還得益於他家鄉美麗的自然環境和深厚的文化藝術傳統。米羅的藝術是自由而抒情的。他的畫中往往沒有什麼明確具體的形,而只有一些線條、一些形的胚胎、一些類似於兒童塗鴉期的偶得形狀。顏色非常簡單,紅、黃、綠、藍、黑、白,在畫面上被平塗成一個個的色塊。看起來,這些畫自由、輕快、無拘無束。但是,如果你認為它們是漫不經心一蹴而就的,那你就錯了。它們其實是藝術家自由幻想和深思熟慮相結合的結果。正如米羅自己所述,「當我畫時,畫在我的筆下會開始自述,或者暗示自己,在我工作時,形式變成了一個女人或一隻鳥兒的符號……第一個階段是自由的,潛意識的。」但是,「第二階段則是小心盤算。」因此,盡管米羅的畫天真單純,彷彿出自兒童之手,但它們絕沒有兒童畫的稚拙感,它們是縝密思考後的流暢活潑。
德國詩人歌德說:「詩人將自己的世界觀融入自己的生命,而畫家與生俱來的創作力就如同人類與生俱來會走路的本能一樣."
而小米羅在早期即展露出他創作的興趣與天份。 14歲時,米羅進入巴塞隆納的St. Luke
藝術學院。從1919年起,他在巴黎度過了大部分時間,早年的作品顯示出受多種現代運動「野獸派」,「立體主義」(他是畢加索的朋友)和「達達主義」的影響,但他與超現實主義保持聯系。他一生的作品,無論是抽象還是象徵,他都忠實於超現實主義的原則,從邏輯和理智中把無意識的創造力釋放出來。1925至1927年間。響應超現實主義自動性繪畫的理論,創作了許多自發而快速畫成的「夢」畫。在這些畫中,他開始發展出符號語言「以宇宙和性為題材」這是他後期許多作品的特色。他的作品間或自由,間或精密,有時兩種極端匯合於同一幅作品之中。

『陸』 契科夫《苦惱》作品賞析

藝術特色:

1、作品層次:

《苦惱》的層次非常清楚,寫了姚納四次向他人傾訴,四次碰壁,最後只好走進馬棚,對馬訴說。

契訶夫每寫完一次姚納的碰壁,接著便寫他的苦惱,而每次碰壁後,他的苦惱就隨之加深,在第二次碰壁後,加了一段抒情,在第四次碰壁後,寫了姚納想像中的第五次努力——向女性傾訴,整個故事看似平鋪直敘,其實匠心獨運。

姚納遇到的四類人及對他們的稱呼是軍人(老爺)、三位年輕人(老爺)、僕人(老哥)、年輕車夫(老弟),這四類人的先後順序不是隨意安排的,而是按照地位從高到低的順序,姚納在最後一次碰壁後,他在想像中向「娘兒們」傾訴,從排列順序看,排在牲口(小馬)的前面,可見當時俄羅斯婦女地位的低下。

奇怪的是:當姚納向軍人和三位尋歡作樂的年輕人傾訴時,這兩類人雖不耐煩,卻還敷衍一句:「他是害什麼病死的?」「大家都要死的」,而當他去向僕人和年輕車夫訴說時,前者讓他走開,後者一言不發倒頭便睡。

如果說,被姚納稱之為老爺的軍人和三位年輕人,決不會花時間去聽一個窮車夫的訴苦,這里存在社會地位的隔膜;而當姚納去向和他同階層的僕人和年輕車夫訴說時,他們竟連敷衍的話也懶得說,這的確發人深省。

2、語言風格

小說只有短短的4000多字,但是卻內容豐富,這與作者精煉、簡約的語言風格是分不開的。

首先作者用詞簡單、精確、凝練,在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等方面選用的詞語朴實無華、又簡潔精煉、寓意卻又十分豐富;

其次作者在選用句子方面,尤其是對話方面,短句多、不完全句多,句子結構簡單、短小精悍,顯示出了語言簡潔的特點,再次作者在描寫時還運用了一些修辭格,收到了簡單、精煉、形象、生動的修辭效果。

另外《苦惱》中還大量運用了省略號,這些省略號的運用也使語言含蓄、凝練,產生空靈之美。

契訶夫與其他一些俄國作家不同,他筆下的人物對話極其精煉,毫無冗長和羅嗦之感。人物對話不僅符合特定環境下和場合里人物的性格邏輯,而且能恰當地映射出人物此時此景的內心活動。

三個青年的對話顯示出他們尋歡作樂、玩世不恭的性格,姚納挨了他們一巴掌還說:「嘻嘻!……好有興致的幾位老爺……」內心正轉著這樣的念頭:他們有興趣和他打著玩,大概也有興趣聽他談談兒子。

同時,姚納的對話也反映了他老實巴交、逆來順受的性格和急於傾訴內心愁苦的心情。這對刻畫馬車夫的性格特徵和深層心理狀態起了很大作用。

3、描寫手法

契科夫在《苦惱》中也採用了現實主義客觀描寫手法,他強調作者在創作中的客觀態度,但絲毫不反對作品應有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不是廉價的說教,不是硬塞給讀者,而是把鮮明的傾向絲毫不露行跡地融入對現實生活的客觀描述中,他認為傾向性是作者主觀思想在作品中的自然而然的流露,這種流露越隱蔽越好。

全文通篇沒有作者主觀的說教,但讀者卻從作者抑鬱的描述中,看到人間的冷酷和世態炎涼。這正是契科夫「態度越是客觀,所產生的印象就越有力」的現實主義的成功體現。在這篇小說中作者對於冷如冰霜的社會的揭露,真實入木三分,令人叫絕。

《苦惱》它強烈刺激著讀者的不是別的,乃是驚人的真實及由此因此的深深思考。

(6)盧梭作品賞析擴展閱讀:

《苦惱》創作背景:

19世紀80年代,俄國正處於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時期。70年代興起的民粹派「到民間去」的運動,由於無視資本主義發展的事實,得不到農民的支持而最終失敗了。

進入80年代後,他們轉而採取暗殺手段來推翻專制制度。雖然他們成功地刺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但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便開始了更加殘酷的血腥鎮壓,革命者成批地被絞死和流放,知識分子中出現了普遍的絕望情緒,喪失了以往的那種革命信念和斗爭精神。窒息的政治空氣也使許多人變得麻木、冷漠,充滿了庸俗的市儈習氣。

契訶夫的青少年時代是在貧困中度過的,因此他對下層人民生活的苦難和不幸深有體會。19世紀80年代初他開始了創作生涯,到寫作《苦惱》時,社會責任感已經日益增強,民族傾向也更加鮮明。

19世紀沙皇俄國統治下的俄國社會,沙皇的專制統治使得當時社會中的人等級制度分明,人與人之間關系麻木冷漠。處在上層社會的人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而處在下層的如馬車夫姚納·波塔波夫則生活困苦,掙扎在生存的邊緣,貧富差距十分明顯。

『柒』 列夫托爾斯泰作品及賞析

列夫 托爾斯泰
(1828~) 俄國作家。
作品
戰爭與和平。
安娜·卡列寧娜
復活

1828年9月9日出生於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亞斯納亞·波利亞納(今屬圖拉省曉金區)。托爾斯泰家是名門貴族,其譜系可以追溯到16世紀,遠祖從彼得一世時獲得封爵。父親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參加過1812年衛國戰爭,以中校銜退役。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托爾斯泰一歲半喪母,9歲喪父。1841年他的監護人姑母阿·伊·奧斯堅—薩肯去世後,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監護。於是他全家遷到喀山。
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學東方系,攻讀土耳其、阿拉伯語,准備當外交官。期終考試不及格,次年轉到法律系。他不專心學業,迷戀社交生活,同時卻對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發生興趣,喜愛盧梭的學說及其為人,並廣泛閱讀文學作品。在大學時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學的優越性。1847年4月退學,回到亞斯納亞·波利亞納。這是他母親的陪嫁產業,在兄弟析產時歸他所有,他的漫長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在這里度過。
回到庄園後,他企圖改善農民生活,因得不到農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應法學士考試,只考了兩門課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為農民子弟興辦學校。11月起名義上在圖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職,次年12月被提升為十四品文官,實際上卻周旋於親友和莫斯科上流社會之間。但他漸漸對這種生活和環境感到厭倦,1851年4 月底隨同服軍役的長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願兵身份參加襲擊山民的戰役,後作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隊中服役兩年半。雖然表現優異,但也有賴親戚的提攜才晉升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隊。克里木戰爭開始後,自願調赴塞瓦斯托波爾,曾在最危險的第四號棱堡任炮兵連長,並參加這個城市的最後防禦戰。在各次戰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軍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優秀品質,加強了他對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對農奴制的批判態度。
托爾斯泰在高加索時開始創作,在《現代人》雜志上陸續發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爾故事》等小說。1855年11月他從塞瓦斯托波爾來到彼得堡,作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歡迎,並逐漸結識了岡察洛夫、費特、奧斯特洛夫斯基、德魯日寧、安年科夫、鮑特金等作家和批評家。在這里他以不諳世故和放盪不羈而被視為怪人,他的不喜愛荷馬和莎士比亞也使大家驚異。不久,他同車爾尼雪夫斯基相識,但不同意後者的文學見解。當時德魯日寧等人提倡為藝術而藝術的所謂「優美藝術」,反對所謂「教誨藝術」、實即革命民主派所主張的暴露文學。托爾斯泰傾向於德魯日寧等人的觀點,但又認為任何藝術不能脫離社會生活。至1859年,他同《現代人》雜志決裂。
1856年底以中尉銜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國、瑞士、義大利和德國游歷。法國的「社會自由」博得他的贊賞,而巴黎斷頭台一次行刑的情景則使他深感厭惡。在瑞士看到英國資產階級紳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憤慨。但這次出國擴大了他的文學藝術的視野,增強了他對俄國社會落後的清醒認識。
對於50至60年代之交的農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勢,托爾斯泰的思想是極其矛盾的。早在1856年他曾起草方案,准備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農民,並在自己庄園試行,因農民不接受而未實現。他同情農民,厭惡農奴制,卻認為根據「歷史的正義」,土地應歸地主所有,同時因地主面臨的是要性命還是要土地的問題而深深憂慮。他不同意自由主義者、斯拉夫派以至農奴主頑固派的主張,也看到沙皇所實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虛偽性質,卻又反對以革命方法消滅農奴制,幻想尋找自己的道路。由於無法解決思想上的矛盾,曾企圖在哲學、藝術中逃避現實,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年因長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觀情緒。1859至1862年間幾乎中輟創作,先後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和附近農村為農民子弟辦了20多所學校,並曾研究俄國和西歐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還到德、法、意、英和比利時等國考察學校。後又創辦《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教育雜志。這些活動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加之在農奴制改革中,他作為本縣和平調解人,在調停地主和農民的糾紛時,常常同情農民,又招致貴族農奴主的敵視。1862年7月他外出時,家中遭到憲兵連續兩天的搜查。不久他關閉了學校。這段時間他思想上所受的震盪以及因同農民的頻繁接觸而接受的他們對事物的一些看法,成為他的世界觀轉變的契機和開端。復活 列夫·托爾斯泰作品。

『捌』 淺析盧梭懺悔錄中「我」這一形象的分析

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現代民主政治的奠基者,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先驅。他出生於日內瓦的一個鍾表匠家庭,當過學徒,自學成才,29歲時來到巴黎,先後發表了政論《論科學與藝術》(1749)、《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1855)和《社會契約論》(1762),小說《新愛洛伊絲》(1761)、《愛彌兒》(1762),同時經歷了與網路全書派從合作到反目成仇的過程。晚年他遭到政府和教會的迫害,在流亡期間開始寫作《懺悔錄》,在他去世後才得以出版。
在盧梭悲慘的晚年,如果要舉出他那些不幸歲月中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內容,那就是《懺悔錄》這一部摻和著辛酸的書了。
1762年,他50歲,刊印他著作的書商馬爾克-米謝爾・雷伊,建議他寫一部自傳。毫無疑問,像他這樣一個平民出身,走過了漫長、坎坷的道路,通過自學和個人奮斗居然成為知識界的巨子,名聲赫赫、碩果累累的人物,的確最適宜寫自傳作品了,何況他的生活經歷還那麼豐富多彩和充滿戲劇性。但盧梭並沒有接受這個建議,顯然是因為自傳將會牽涉一些當時的人和事,因此他拒絕了。然而,等到《愛彌兒》出版之後,情況卻發生了變化。大理院下令焚燒這部觸怒了封建統治階級的作品,並要逮捕作者,從此,他遭到緊追不舍的迫害,開始了逃亡生活。對他來說,官方的判決和教會的譴責已經是夠嚴酷的了,更沉重的一擊又接踵而來:1765年出現了一本題名為《公民們的感情》的小冊子,對盧梭的個人生活和人品進行了攻擊。盧梭眼見自己有被抹得漆黑、成為一個千古罪人的危險,迫切感到有為自己辯護的必要,於是在這一年,他懷著悲憤的心情開始寫作《懺悔錄》。
他在《懺悔錄》中開門見山地宣稱:「我現在要做一項既無前例,將來也不會有人效仿的艱巨的工作。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的面前。這個人就是我。」[1]這段懷著悲憤的心情開始的著名開篇定下了全書抗辯的基調。這表明盧梭要以一個真實、完全、高貴的自己坦然站在陽光之下、大地之上與世人面前。因此就體裁而言,《懺悔錄》是一種大膽的革新,它既是回憶錄,也是日記;既是自傳,也是小說,是文學史上的一部奇書,是傳記文學中史無前例的傑作。
《懺悔錄》分為上下兩卷,是盧梭對自己生平的反思。記載了盧梭從出生到1766年被迫離開聖皮埃爾島之間五十多年的生活。上下兩卷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在上卷中,作者懷著天真和熱情,回憶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坦白自己幼年時的缺點和錯誤,對所目睹的各種人物,特別是對平民百姓進行描寫,筆調坦率明快。而在下卷中,主要敘述到巴黎後的經歷,把他與之交往、關系密切的人搬將出來。他一面在承認自己的過錯和不足,一面也堅定不移地對他認為是造成他種種不幸、種種磨難的那些人大加貶損,毫不留情地鞭笞他們,因此情緒比較陰郁和壓抑。
盧梭在《懺悔錄》中把自己赤裸裸地暴露在眾人前,說出他的隱私,道出他的隱情,以近乎精赤條條的面目展現在世人面前。他不僅客觀回憶了自己五十餘年中的種種善行,也歷數了自己的種種劣跡。應該承認,《懺悔錄》的坦率和真誠達到了令人想像不到的程度。《懺悔錄》是一個平民知識分子對封建制度的大膽挑戰,是維護人權和尊嚴的宣言書。盧梭的懺悔既是在解剖自己的靈魂,向世人作自我辯護,同時也是在揭露和控訴社會的黑暗和不公平。
盧梭關於「人」的思想可以概括為「自然人性論「。「自然人性」是盧梭所認為的人原本應有的純朴善良天性,人性本身是善的,正因為它是順乎自然的;社會使人變為邪惡,正因為它是違背自然的。他指出是文明社會使人變壞和墮落。在《懺悔錄》中盧梭講述了自己的善良本性:家庭環境充滿柔情,古代歷史人物給了他崇高的思想,然而由於社會環境的污濁,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平等,使他受到了腐蝕。盧梭通過一生的坎坷遭遇,無情地控訴了專制社會對人的腐蝕和迫害。在封建專制制度下,盧梭肯定人的價值,主張個性解放,在當時有它積極的一面。
《懺悔錄》所揭示的個性解放的思想,為包括浪漫主義在內的整個19世紀歐洲文學確立了一個重大的主題和一類人物性格特徵,即「以個人反抗社會」。受盧梭影響,歌德塑造了維特的形象,在維特身上,個人的天賦才能和豐富感情與鄙俗社會環境的壓抑發生沖突,最後他以自殺來表示反抗。夏多布里昂的勒內,就是「改寫後的盧梭」,[2]因與時代格格不入而實行自我放逐,成為風行一時的「憂郁的漂泊者」形象的始祖。司湯達《紅與黑》里的於連「這整個形象也是從盧梭的《懺悔錄》那裡學來的」,[2]這個平民出身的青年在對社會進行反抗的時候,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就是與他坐卧相伴的《懺悔錄》。這一人物性格或主題直到20世紀仍鮮明地表現在西方現當代文學中。
在藝術上,《懺悔錄》具有浪漫主義特色。盧梭生動地描繪大自然的風光,表明只有在優美的田園風光和大自然的山光水色之中,他備受痛苦的心靈才能夠得到凈化和升華。在他看來,「在人做的東西中所表現的美完全是摹仿的。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於大自然中的」。[3]這尤其與當時風靡全歐的古典主義審美趣味大相徑庭,實質上是在美學領域里對封建貴族意識的一場挑戰。盧梭那種將大自然與自己的整個生命體驗融為一體的作品,的確是開了一代新風。正是在他影響下興起的浪漫主義文學中,我們才看到歐洲文學開始顯示出類乎「物我交融」的審美境界,即如黑格爾所說的,「人把他的心靈的定性納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貫徹到外在世界裡」,從而達到「人把他的環境人化了」。[4]
盧梭《懺悔錄》的影響是深遠的,它促進了回憶錄、內心日記和自傳體小說等體裁的繁榮,影響身後的無數作家。托爾斯泰的《懺悔錄》就是盧梭影響下的產物。在中國現代文學中也出現了一批懺悔文學,如魯迅的《風箏》、《父親的病》,郁達夫的《沉淪》。巴金始終把盧梭尊為啟蒙老師:「我寫小說,第一位老師就是盧梭,從《懺悔錄》作者那裡我學到誠實,不講假話。」[5]他在晚年的《隨想錄》里,無情地解剖自己在十年浩劫中被扭曲傷害的靈魂,顯示了他真誠的良心和崇高的人格。

『玖』 賞析美文。。

一個天真純朴的學生來看看,亨利盧梭的畫獅子的心臟

快班時,我想,在星光和波希米亞女孩。
我問他們,你有什麼感想?一個女孩站了起來,回答我說:
「老師,我覺得他是在告訴我們,無論這個世界法律的規定是,像他的畫那麼的溫柔和平靜的境界應該發生,也可能存在。」 BR />我微笑面對剛剛完成了他的20歲的小女孩,覺得有很多人說。
她是正確的,睡在分波希米亞女孩和獅子相遇,似乎是不可能的,在所有的人認為自己知識淵博的知識分子的夢想嗤之以鼻。
但是,它也能夠理解和相信盧梭的世界,我相信在那一夜。在沙漠中,一遇到。
星光和月光下,獅子喵喵叫流浪者穿著一件外套,各種各樣的顏色,充滿了好奇和護理。除了為生存的廝殺,生物宇宙之間的關系,可以發展到這樣一個溫柔美麗的境界。
藝術家創造的藝術作品,在心靈的懷抱的時候是如何的酷和明亮柔和的!
奇:今天,我們可以享受獨特的美,在他的繪畫在他的時代,藝術家受到大家的嘲笑。每個人都嘲笑他,嘲笑他,甚至從來沒有真正看他的畫,她的朋友。
盧梭並沒有改變自己的信心和對這個世界的愛,他的作品,嘴裡塞得滿滿的天真和質朴的質量總讓人心後,看到他的作品感到溫暖和踏實。
「幼稚簡單」的條件之一,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必須有正確的嗎?否則,好感動人的行為如何解釋呢?
前年夏天,當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它」相對的時候,八,90年時間已經悄悄地流過,但是,在屏幕上,盧梭想要告訴我們,世界上仍然活著而美麗。原來,如果你真的願意把生命放進去,所有的顏色和線條將竭誠幫助您記錄。
原來,如果你真的願意把生命放進去,世界將永遠不會生病治療。

欣賞:
,認為梵高,想起他溫暖的向日葵他和在生活中。我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樸素簡單的心,即使世界是暫時不能正確地對待你,但最終,你將成為最誠摯的治療。
一個天真純朴的心臟,就像一個畫家,像一個作家,音樂家,使自己的生活純潔和熱情,是值得這個世界上誕生了。
2,林正「關宏盛」
怎麼樣的感覺呢?唯一的解決辦法在巷子里,偶爾抬頭一看,人牆鳳凰一朵鮮花插集群的紅色,那種把花幾年沒見過的故鄉植物的生長。
鳳凰花這種植物喜歡展現自己的紅色,彷彿他是離別出生。年輕,只有鳳凰花,變成一個只的蝴蝶一樣堅持一個登上高層的風消散到大氣中,她旋轉下降,一旦贏得了不少的孩子氣的笑聲,這樣只有一個蝴蝶飄去的記憶,他們甚至姿態雖然分拆上市的態度是不同的,最終都將消失。
認為鳳凰花了,才想起他的生活完全枳實;,認為鳳凰花,然後認為非吳動物的鳳凰。為什麼到鳳凰城的鳳凰花的名字嗎?通過這種方式,總是讓人們從線程溢出,幻想,其實在夜晚的鳳凰城,即將到來的翅膀飛近嗎?
「詩經·大雅說:」鳥在鳳凰鳴人,他們高岡梧桐學生隨身攜帶的日出。 「在不經意間漂浮的場景色調鮮明的形象,優雅的李冉翁高崗,迎風象徵著高貴的梧桐炫耀的婷婷然的臉前在早晨的陽光中。少年,一直很喜歡的梧桐總是欽佩鳳凰,突然抬起頭來,看到了鳳凰花開的會議期間,他不能幻想幻化成一個行業側面的陽光,或者鳳凰那麼冷李高崗;甚至想到了我已經在標題的鳳凰,站在高崗中國的梧桐樹,或你一個明確的精神,鳳凰展翅,將打破天空是藍色的。
但若有若無的距離,間歇性的歌曲反復曲折的主旋律歌曲有明確的玄玄作為一種民間的和諧,然後知道並不重要,傳過了一千多天的歌曲,如果不是最終的短唱和,將黯然失色。
無異鳳凰花的靈感不僅童年的記憶成蝶的蝴蝶,而是少年夢鳳凰,鳳凰一些,但不幸的是,情況的印象,伴隨著火熱的鮮花唱李的聲音,響起了青春的夢想,吃驚地認識到,無論是鳳鳥,也非朝陽印度河。最後破碎的夢看見他的臉,原來只是一個十幾歲,原本只是段館的年數甚至死無生的生活是必要的,在過去??,沒有絲毫的痕跡籠罩,在我們的耳朵哭善良,縱向哭壞了。但左令人感動的悲愴。一個夢想鳳凰城鳳凰城的小將,也只是和其他人一樣靜靜地等待分離,在日落之前站立在山上,應該燮陽站到晚上,只有晚上減去一天只有晚上鳳凰花多影紅岩吧?

欣賞:我一直認為,林正文字禪或寓言,沒想到有這樣的抒情優美的語言寫的,而鳳凰花,還寫了一高貴的梧桐,鳳凰涅槃和年輕的李嵩時間過去了,離別總是傷感和無奈,鳳凰花如此熱烈的開放,和對離別的悲傷的背景。

張抗抗
天山向日葵從天山下來,已是傍晚,陽光依然熾烈,明亮顯眼。一大片的向日葵海洋,從很遠的地方,看到地平線像一個飛舞的金色組羽毛的鳥。
汽車切碎的逐漸臨近,你喜歡,你很高興,大家都認為的梵高朋友說倒車攝像頭,如此美麗,如此輝煌的向日葵,我們也應該做一回陽光明媚的花朵的秘密在那一刻突然被打開了。
太陽落山,太陽已經留在西側的高速公路整整一個下午,一大片的向日葵足夠的時間來改變方向,如果向日葵確實是性質圍繞太陽旋轉,應該有足夠的時間才能完全支付付諸行動。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向日葵仍然無動於衷,一動不動,倔強的點了點頭朝東,只一圈綠色的蒂盤的對西斜的太陽。它的姿態相比,早上,那裡是沒有一絲一毫的變化,它是不是即使在絲毫樣之平均值要跟隨太陽旋轉,朱朱粗壯的葵干修剪代表的面板後面的,重頭拒絕了太陽的親吻。
日落來臨之際,金黃色花瓣的背面陽光通體透亮,發出純金般的光澤,像無數面小黃旗迎風招展,在整片的向日葵閃耀出金色的光芒的升騰。而是對風,迎著陽光不想要呢?
哦,這是一塊在陽光下的向日葵。
你很長一段時間徘徊在樹林中的那片向日葵,你觸摸它如絲般柔軟的花瓣,你搖動它毛茸茸的綠色的莖,並你豐滿的棕黃色的果盤在樹枝上,你圍不停地轉圈,一遍又一遍,揉著眼睛望著太陽,為自己的眼睛出錯誤的恐懼 - 這是眾所周知,陽光明媚的花朵,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謊言。
究竟是世界向日葵,我們從來沒有圍繞太陽旋轉的習慣,天山腳下的向日葵,忽然改變了它的基因,一個叛逆的例外?
太陽的亮度和足夠的吸引力呢?也許可以在陽光下,你顯然睜不開眼。
是貧瘠的土地,使得它超越他們的把握呢?他們一棵棵健壯的,比如一棵樹。
可能是太重了成熟的葵花子,菊花頭安裝的東西太多了,他們不想盲從是什麼?他們似乎還年輕,新鮮活潑的花瓣朵朵一塊抖擻,輕輕鬆鬆熱切地盯著,然後一個蓬勃發展的,快活的樣子。他們背對著太陽的時候依然驕傲播下了他的頭,沒有絲毫諂媚的謙卑。
所以,他們必須有一些特殊品種進口從異國情調,滋養,變成了向日葵種群的異質天山雪嗎?但是,當你咀嚼的氣味美味的向日葵,你能區分它們呢?
所以,你胡亂猜測:也許在過去看到一個單一的立場向日葵,它需要嘗試,以滿足太陽,趕走寂寞,和其合作夥伴或信仰的權利,那麼,如果一組向日葵?當他們形成了一個向日葵時,他們彼此攜手,共同勇敢地抬起了頭。
他們不再低頭的集體。當你凝??視,當你發現巨大的向日葵的粗邊的樹林里,有沒有連一個,即使它是一個薄或低向日葵迎接楊邢湊緔的臉悄悄地,他們始終保持這個直立的姿態,直到太陽升起的明天再次,直到他們干邊下降,直到最後削減的鐮刀。
當他們的頭,最後重重的摔倒地面上,它的面板種子日趨成熟。
但你必須備份他們回來的路上,在夕陽中。
天山腳下的大片的向日葵,他背對著太陽,所以對光線,讓你的影子量跳回到直立而模糊。

理念:
遠離真理,真理盲目的簡單的人,唱一個特立獨行的,敢於堅持自我個性的精神。
欣賞:
文字簡潔,引人入勝,抓住現場特點岸邊的語句。本文開頭解釋的事件時間和空間,導致文章和敘利亞,主會場 - 天山向日葵。作者發現在停車場攝影瞬間天山向日葵跟著太陽轉動,並推測,天山向日葵特殊的原因,太陽的亮度和足夠的吸引力,貧瘠的土地上三號種子太重了異國情調的特殊品種,形成五組。作者認為不再需要的最後一個是最准確的,因為形成的群體,試圖以迎合太陽驅走了寂寞。重復文章使用要求的性能是否天山向日葵的「秘密」 - 不跟隨太陽旋轉的「個性認真思考的問題。文章啟示人們:遠離真理,真理的盲目和簡單化的人,天山向日葵的個性象徵著特立獨行的寶貴的性格。完整的文本,既照顧的敘事文件夾議開放閹割了清晰的線索,中心突出,充分體現了寫作的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

4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的聲音,但不膩耳,不要求別人察顏觀色的平靜,一種終於停止了向周圍的氣氛時,無視投訴電話哄鬧的微笑,一洗極端的冷漠,一個需要安靜厚的,一個是並不陡峭的高度。 (「成熟」)
欣賞氣勢十足,富有節奏感和充滿深意的擬人化的排比句,人們不能幫助,但讀和讀,商品或產品。成熟是輝煌的,聲音很平靜,大氣,面帶微笑,無動於衷,很厚,高度,其意圖的關鍵形容詞後,他們明亮但不刺眼的「圓潤而不膩耳的,成熟的,他們是一些常見的。 BR />
美國被炸毀的橋梁,芳香撲鼻的鮮花,但在風中跳動的燭光,美國,在特殊情況下金碧輝煌的宮殿,也可以是精緻的維納斯雕像,普通的年輕女孩,笑的噩夢。生活和死亡的兩個世界,但美國照耀著生命和死亡的邊緣,這是生命的力量 - 生命和美麗。(「隨想錄」)
[賞析]:這一段流利,在一段時期內的並行的勢頭,增強語勢,重視不夠的特點,美國無處不在,美國是非常隆重的,也可以是非常瑣碎的,可以是充滿活力的,也可以不完整的。而筆者最可能說:「這是生命的力量 - 美國的生活」下筆如有神,只覺得讀嘴唇和牙齒香味,回味無限。

6人站得高,不有幸品嘗早期希望的曙光,但也很幸運地找到三維的生命詩篇,每個人的生活,所有的這首詩篇中的一個詞,一個句子或一個標點符號。您可能不會成為一個美麗的詞,引人注目的句子,一個驚嘆號,但你仍然是一個音節,這是足以讓你放棄前嫌,發芽,孕育出新的歌曲的人的利益,更立體生活的詩篇,一個暫停,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富有詩意的世界。
[賞析]:站在歷史的分支,你可以看到更高,更全面,第二人稱來寫,更親切,更強調的角度來看,如果作者是站在歷史樹枝卻無法幫助,但說很多好處。成為音節成為一個停頓的一部分,所以我惻然,即使我沒有很多的成功,我也還是這在世界歷史上的一部分。
/>不知道,如果你想整個文章或片段,選擇了三個徵文及三個片段,希望採取

『拾』 人美版高中美術鑒賞第十三課中提到的:盧梭的油畫《我自己——肖像風景》屬於西方繪畫的哪個派別

原始主義畫派。
原始主義畫派的中堅人物是出生於法國諾曼底半島的盧梭(—1910年)。從中年才開始作畫的海關職員盧梭一生從未受過任何繪畫訓練,他的作品全然不顧西方傳統繪畫中所重視的透視原理,各個畫面元素之間根本沒有「近實遠虛」的關系,人物形象也有些近似木偶;他畫樹葉是一片一片地畫,畫樹桿和草叢是一根一根地畫,畫頭發也是一根一根地畫得很清楚,色彩的使用比較單純,這使得他的畫看上去有點像通過拼貼手法獲得的平面裝飾效果,而且他的畫總是透出一股濃濃的原始氣息。在盧梭到底有沒有離開過巴黎這一點上,美術史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他從未離開過巴黎,有的則認為他曾在墨西哥的熱帶叢林中服役一年多。不管怎樣,盧梭筆下常常出現的神秘的熱帶叢林和有些古怪的人物形象,根本就沒有精心雕琢的痕跡,他似乎在自然而然地描繪著一個孩子的夢幻世界,描繪著一個未受污染的美麗原始世界。從他的畫上,我們似乎能看到他作畫時的認真和固執。這位被稱為天才的「雅拙藝術家」,其作品對「立體派」、「野獸派」、「超現實主義」等現代派美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畢加索就曾把自己收藏的盧梭的大量作品和一些非洲雕塑和面具放在一起進行研究。巴黎當時的著名詩人阿波里奈(1880—1918年)曾寫道,只要一看到盧梭的畫,他就「不得不推開窗子逃避」以逃避盧梭那神秘而荒誕的「自我誘惑」。抽象派的大畫家康定斯基的評價也很高,他認為盧梭開辟了「一條新的現實主義道路。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