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送別詩詞賞析

送別詩詞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30 07:28:08

㈠ 王維的<<送別>>這首詩的賞析

王維《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賞析】: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麼呢?詩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里。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像於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里,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

㈡ 李叔同送別詩詞鑒賞

李叔同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別》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出寂靜冷落的氣氛。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這些相近甚至重復的樂句在歌曲中並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讓人百感交集。首尾呼應,詩人的感悟:看破紅塵。

《送別》-背後故事
李叔同在寫《送別》這首歌詞時,還有一段動人故事。弘一法師在俗時,「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許幻園的;有年冬天,大雪紛飛,當時舊上海是一片凄涼;許幻園站在門外喊出李叔同和葉子小姐,說:「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說完,揮淚而別,連好友的家門也沒進去。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遠去的背影,在雪裡站了整整一個小時,連葉子小姐多次的叫聲,彷彿也沒聽見。隨後,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內,把門一關,讓葉子小姐彈琴,他便含淚寫下: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的傳世佳作。

《送別》一詞寫的是人間的離別之情,述的是人間美好之緣,構築的卻是人生的天問風景。從歌詞的字里行間,我們也感悟到人間事事本無常的道理。花開花落,生死無常,何況離別呢!在這首清詞的麗句中,蘊藏著禪意,是一幅生動感人的畫面,作品中充溢著不朽的真情,感動著自己,也感動著熟悉的陌生的人們。在弘一法師的眾多作品裡,從另外一個角度也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意蘊和精神。「一音入耳來,萬事離心去」。弘一法師的作品充滿了人生哲理,蘊藏著禪意,給人啟迪,寧靜淡雅。法師的詞象一杯清香的茶,清淡純凈,淡中知真味。

㈢ 有關離別的詩句的賞析。

1、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

出自唐代陸龜蒙的《別離》。

翻譯:大丈夫何嘗沒有滔滔眼淚,只是不願在離別時涕泗橫流。

賞析:「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下筆挺拔剛健,調子高昂,一掃送別詩的老套,生動地勾勒出主人公性格的堅強剛毅,給人以難忘的印象。

2、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出自宋代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

翻譯: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總是為離別而傷感,更何況是在這冷清、凄涼的秋天!

賞析:此兩句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得出一條人生哲理:「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我始,自古皆然。「自古」兩字,從個別特殊的現象出發,提升為普遍、廣泛的現象,擴大了詞的意義。但接著「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強調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

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出自唐代高適的《別董大二首》。

翻譯: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天下還有誰不認識你呢?

賞析:這兩句,是對董大的勸慰。說「莫愁」,說前路有知己,說天下人人識君,以此贈別,足以鼓舞人心,激勵人之心志。據說,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藝受知於宰相房琯,崔珏曾寫詩詠嘆,不過他只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顯,詩境未免狹小。

高適這兩句,不僅緊扣董大為名琴師,天下傳揚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無貧賤,天涯處處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詩境遠比崔珏那幾句闊遠得多,也深厚得多。崔詩只是琴師身世的材料,而高詩卻堪稱藝術珍品。

4、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

出自南北朝范雲的《別詩二首·其一》。

翻譯:上次離去時,雪像花一樣地飄落,如今再度前來,花開得像雪一般的白艷。

賞析:用分別時雪花飛舞的凄涼和重逢時百花盛開的溫暖做對照,抒發重逢的快樂。

5、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出自宋代辛棄疾的《鷓鴣天·代人賦》。

翻譯:落日里寒鴉歸巢,一片傷心景色。只有池塘柳樹發出嫩綠的新芽顯出溫柔情景。如果不是眼下親自感受這離愁別恨的苦楚,根本不會相信這世上真會有人傷心白頭。

賞析:開頭兩句展現的兩種景象、兩種感受、兩種感情所體現的復雜的心理活動,使抒情主人公神態畢現,因而以下文字,即從她的肺腑中流出。「柳塘新綠」,春光明麗,倘能與意中人象鴛鴦那樣雙雙戲水,永不分離,便青春永駐,不會白頭。

而事實上,意中人卻在「晚日」將沉、「寒鴉」歸巢之時走向天涯,「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表現心緒低回宛轉,筆致可謂搖曳生姿。「無離恨」是假設,不「白頭」是假設變成事實之後希望出現的結果。可如今假設未能成立,「白頭」已是必然。

㈣ 席慕容 送別 賞析

【原文】:
送別
席慕容
不是所有的夢都來得及實現
不是所有的話都來得及告訴你
內疚和悔恨
總要深深地種植在離別後的心中

盡管他們說 世間種種
最後終必成空
我並不是立意要錯過

可是我 一直都在這樣做
錯過那花滿枝椏的昨日
又要錯過今朝

今朝 仍要重復那相同的別離
餘生將成陌路
一去千里
在暮靄里
向你深深地俯首

請為我珍重
盡管他們說 世間種種
最後終必 終必成空

【賞析】:
白居易的「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無限哀愁,竟要因離別而愁斷腸,這誇張的說法,卻也正是許多人離別時的真實心情。高適一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與董大共勉,讀來讓人為之一振,如若離別都能如此從容,人生還剩憂傷幾何?
而席慕容一箋短詩,不是送別友人,而是送別時光,送別紛飛思緒,送別一切想挽回卻已成定局的舊事。
席慕容的詩讀起來從來是有著清淺哀思的,但在這首詩里卻不盡然,而是從第一句就透露出了深深的無奈——「不是所有的夢,都來得及實現,不是所有的話,都來得及告訴你,內疚和悔恨,總要深深地種植在離別後的心中」。一字一句里盡是遺憾,一字一句都重重的叩在讀者的心弦上——人生得意須盡歡,而失去的呢?失去的若已不再,那就永遠不會在了。人說殘缺美,殘缺美?如果再多一筆的勾畫,是否結局會改變?如果還有時間將夢實現,是否心靈會圓滿?如果還有時間將話說完,是否失散不再那麼憂傷?這些問題看起來太激烈了,但更是可笑的——這世間,哪有如果?——當一切已成定局,我們還能改變什麼?於是你突然懂了——哦,原來,青春,必得憂傷。
而在你我驟然醒悟的時刻,又有新的遺恨粲然誕生了——「我並不是立意要錯過,可是我,一直都在這樣做,錯過那花滿枝椏的昨日,又要,錯過今朝」在悔恨和哀嘆中,時間流逝,我們又錯過了眼前的新故事。雖然說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但若是不做出嘗試哪能有一份機會呢?盡管嚷嚷著要改變要創造,沒有實際行動又有何意義?面對分岔路,我們還是要去選擇;面對黑暗,我們還得去摸索。站在原地,我們將得不到答案。
「餘生將成陌路,一去千里,在暮靄里向你深深地俯首,請為我珍重,盡管,他們說,世間種種,最後終必,終必成空。」一眨眼驚覺物是人非,望望四周故人何在?故事已成舊事,故人已成陌路。而有關於現在,長輩常說要珍惜身邊的幸福,盡管「世間種種,最後終必成空」。盡管所得與所失最後皆與光同塵於空氣中,盡管最後一切如煙,但到頭來縱觀整條旅途我們也不覺遺憾。既然我們送別了過往,就要珍惜今朝,我們不能總是重復那相同的別離。如果最後沒有追到光,追求本身就是光。最後我們發現,結果並非目的,重要的是找一個支點支撐你走完這段路,消耗掉所有時間且遠離虛無。
《送別》一詩短短的幾行,將昨天、今朝、餘生貫穿起來,語句簡單卻感情復雜,讀在心中細細咀嚼,回味悠長而心覺感傷。

㈤ 送別詩鑒賞

此地一「謂」別

——李叔同《送別》賞析

語文組 潘俊華

送 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賞析】

「悲歡離合」,乃古往今來、大千世界的永恆主題。「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對分離的凄迷;「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是對朋友的勸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是對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是對別離的傷感;「金陵弟子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是對別離的眷戀……在中國古典詩歌的送別曲中,「離情別怨」是永恆的旋律。「五四」運動以後,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依舊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創作的校園歌曲《送別》,尤其膾炙人口,風行天下,歷久不衰。

從總體結構看,《送別》很像一首古詞(類小令),共三節,其中一、三兩節文字相同。

第一節,著重寫送別的環境。作者選取了「長亭」、「古道」、「芳草」、「晚風」、「暮色」、「弱柳」、「殘笛」、「夕陽」八個典型的意象,渲染離別的場景。「長亭」「古道」是寫送別的地方,這使我們想到文學史上的無數次離別,如柳永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白居易的「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等等。「芳草」喻離情,如《楚辭·招隱士》中就有「王孫游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晚風拂柳」暗示了惜別,「柳」與「留」諧音,多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詩經•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戴叔倫《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這一切別緒,都籠罩在「夕陽」之下的特定時間里,只讓人感受到友情溫暖、斜陽溫暖、晚風溫暖;溫暖而又纏綿。

第二節,著重寫送別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過「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濁酒」、「夜別」、「離夢」,訴諸感官,觸動心弦,誘君品鑒。送別之情,當然會從內心生出許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過數十年,知交能有幾人?再見又待何時?有幾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一杯濁酒盡余歡」,這的確是一種無奈的凄美,把酒離別,「都門帳飲」,愁緒紛亂,友人何時能相聚?最後,在時空的交錯中,作者又以現在時的「今宵別夢寒」總括全篇。從感情上看,夢里重逢照應上文的「山外山」,從韻律上看,它是重復強調,但這個重復強調卻是更進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夢頻。

第三節,是第一節的重疊,進一步烘托別離的氣氛,是意象上的強化和音韻上的反復。其中,「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兩句周而復始,與回環往復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種回環美,加深了魂牽夢繞的離情別意。

全詞三節,有起,有開,有合;緊扣主題,營造了讓人迷醉的意境,充滿了對人生的無奈。「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語),長亭,古道,芳草,晚風,夕陽……景物依舊,人在別時,倍感凄涼。它的審美效應,就在「酒盡夢寒」的無言中回盪不已。全詞給我們描繪了這樣的情景:夕陽下,群山相連,碧草茵茵,一望無際;近處,長亭、古道,晚風輕拂,楊柳依依,送別的豎笛哀婉幽怨。一對知心朋友分別在即,想到從此天各一方,雙方都有無限的感傷。他們端起酒杯,想借酒盡最後的一點歡娛。酒醉夢別,彼此在記憶中留下那「晚風拂柳」「夕陽在山」的難忘一幕!

整首《送別》,沿婉約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摯,凄美柔婉。歌詞造句長短參差,句式充滿變化。曲譜借用了當時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國藝人約翰·P·奧德威所作《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裝己酒,寫成了中國詩味極濃的校園歌曲。那種痴情,那種哀怨,那種眷戀,統一於《送別》的歌吟中,珠聯璧合,畫意詩情,相得益彰。全詞韻字——邊、天、殘、山、歡、寒,即an韻,皆讀平聲韻,聲音亮麗。第二節開頭兩句,換一個uo韻,無呆板之感,和諧優美。

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這,永遠讓人沉湎惦戀的惜別的旋律喲……

㈥ 詩歌賞析王之渙《送別》

原文
送別 唐 王之渙 楊柳東風樹, 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 應為離別多。
賞析
「楊柳」既是「東風樹」,當然與春風就密不可分。青春是快樂,離別是苦事,楊柳卻兼而有之,這就成了一種復雜心情的交織,王維有名的《渭城曲》說:「渭城朝雨裛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一方面是「客舍」是「離情」,一方面是「柳色」是「青春」;也是利用了這個矛盾,寫出了豐富的思想感情。而《折楊柳》這支曲子又多了一段歷史關系。它的另一首歌詞里說「遙望孟津河,楊柳郁婆娑;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兒歌」。孟津河在今河南,那裡古代原是中原地帶,本土所習見的楊柳當然很多,歌曲就是由此而產生的。可是楊柳雖是本土習見的,歌曲卻是胡曲。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到「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這個帶有濃厚民族感情的楊柳,如今卻出現在一支動人的「不解漢兒歌」的典型胡曲之中,這就又多了一層復雜的情調,而歷史是發展的,南北朝結束後,胡漢邊界已經不在中原,而是遠遠的在玉門關一帶,那麼還有那麼多習見的楊柳嗎?那裡的春天既然很少,作為「東風樹」的楊柳想來也是難得的,那麼胡笛的曲子里為什麼還要吹起楊柳的哀怨呢?這就是詩人天真的發問。詩寫的是涼州,但還沒有到玉門關,卻已是胡漢雜居的地方,所謂「氈裘牧馬胡雛小,日暮蕃歌三兩聲」。實際上,邊塞的情調已很濃厚,從這里再想像玉門關,就愈覺得離開祖國遠了,也就愈多了鄉土的懷念,這是一種愈稀少愈珍惜的感情,而到了連楊柳都沒有的時候,笛中的楊柳也就成了美麗的懷念,因此詩人的發問彷彿是責備這個曲子,其實正是想聽到這個曲子,我們無妨把這兩句話的邏輯翻過來想想,那就是說:既然羌笛還在怨楊柳(這是客觀事實,耳朵聽到的),春風豈不是已到了玉門關嗎?這就出現了語言上的奇跡,說「春風不度玉門關」,而悄悄里玉門關卻透露了春的消息,然而詩中究竟說的是「不度」,這就又約制了盡情度過,彷彿春風在「關」上欲度未度的當兒。這乃是一個邊塞之春,而邊塞的春天愈少,一點的春意就更覺得令人嚮往,正像嚴冬之後,冰河初解,原野明凈,出現在初春的轉折點上的景象,別有一番新鮮迷人的地方,在這樣的情景下,究竟是「黃河遠上白雲間」好呢?還是「黃沙直上白雲間」好呢?豈非十分明白的事嗎?正是詩中這一點清新明晰之感,迢遙的嚮往之情,構成了邊塞之春的圖像,它才為「春風不度玉門關」做好了翻案文章,於是玉門關不再是荒涼的而是美麗的,正如「玉」所給人們的印象一樣,恰恰符合於它的名字。

㈦ 李白送別賞析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作者用雪來比喻梨花,希望自己的濃濃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樣。作者對朋友的依依不捨惜別之情,體現對友人豪邁豁達的祝願。

首聯「斗酒渭城邊,壚頭醉不眠」描寫的是送別的地點以及送別酒宴的熱鬧場景。詩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興,宕開一筆,鋪陳敘述。李白在送別友人的宴席上喝得是酩酊大醉,這是李白對朋友的不舍,也是李白個性的寫照。

頷聯「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此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梨花喻雪,千樹梨花競相開放,柳葉新芽迎風搖曳。然而這美好的春景中卻蘊藏著對友人即將遠行的不舍之情,「以樂景襯哀情」,美好的春日風光卻無人陪伴自己欣賞。

頸聯「惜別傾壺醑,臨分增馬鞭」這句是全詩的點題之句,詩文明確地交代了舉行酒宴的目的——送別友人。在送別友人的宴席上,詩人「傾壺」一飲,把對友人的不舍之情寄於酒中,一飲而盡。待到真的要分別之時,「馬上贈鞭」,以示紀念,盡管捨不得卻故作豪邁。

尾聯「看君潁上去,新月到應圓」,詩人寫目的地之景而浮想聯翩,因景生情,因景結情,等到友人到達目的地應該是在月圓之日吧,從缺到圓的明月都是詩人依依惜別之情的寄託。

李白《送別》原文:

斗酒渭城邊,壚頭醉不眠。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

惜別傾壺醑,臨分贈馬鞭。看君潁上去,新月到應圓。

譯文:

渭城邊上我們縱酒言別,在酒坊里長醉而不能入眠。滿樹的梨花就像積雪那樣潔白,千萬條的楊樹葉恰似那縷縷青煙。惜別間我們飲盡了壺中的美酒。臨分別時,送上策馬的長鞭。盼望著你到達潁上,那時候新月也應該變圓了。

(7)送別詩詞賞析擴展閱讀

李白一生,仗劍遠游,行蹤無定,而大起大落的非凡際遭又使他有機會廣泛地接觸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他結識了太多的名流俠士、官宦庶民,又極不情願地辭別過數不清的故舊知己、好友親朋,幾乎每一次相逢都是一個傳奇,每一次吟別都是一支絕唱。

李白的理想世界和情感世界都極為矛盾復雜,集儒道釋墨於一身。一方面,他崇尚儒家道統,一方面,卻又宣言「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一方面,他憤世嫉俗,欲隱居山林,返於自然;而另一方面,卻又尚武輕儒,脫略小節,輕財好施,豪盪使氣,大有「長劍一杯酒,男兒方寸心」的古道熱腸。

因而,他的人生哲理既有超脫消極的因素,亦不乏「達則兼濟天下」的豪情。這種復雜的人生觀也同樣表現在他的送別詩中。

1、壯別

詩人豁達大度、豪爽俊逸,不似多愁善感之輩,故雖感情豐富,視友如親,但離別之際,決不會「兒女共沾巾」,而只能予人以昂揚進取之勉。如《渡荊門送別》一詩,便是壯別之代表。全詩以啟程遠游起筆,以途中所見景色為干,以惜別作結。這些送別詩,緣情依景,依依惜別中見得豪放,戀戀不舍中深蘊壯懷。

2、醉別

李太白嗜酒如命,唯月是愛,但他並不是那種「只願長醉不願醒」的消極入世者,也沒有「一醉解千愁」的動因。他堅持人各有命,天命難違,必須豁達,不必憂愁的主張,深知舉杯銷愁愁更愁的哲理,因而酒月二物自然也成了他性格的象徵,這在他的送別詩中可以得到印證。

3、惜別

李太白一生游歷南北西東,朋友甚多,與達官貴人,好友親朋,山野村夫,隱逸之士,甚至黃發垂髫,均有聚散,也有吟詠,幾乎所有的相聚都讓詩人喜中從來,而每一次相別又使詩人依依不捨。

㈧ 送別詩賞析(要具體完整的)拜託了!

山中送別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注釋】:【註解】:
1、柴扉:柴門。
2、王孫:貴族的子孫,這里指送別的友人。
【韻譯】: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後,
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
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
遊子呀你能不能回歸?
【評析】:
??這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捨,卻更進一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
一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
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
一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一籌。
【賞析】
這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這里,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麼呢?詩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一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詩人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一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里。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像於無窮的。
詩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一個原因。「歸不歸」,作為一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里,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

㈨ 中國古詩詞中送別體裁的詩賞析

阮郎歸·瀟湘門外水平鋪
宋代:秦觀
瀟湘門外水平鋪,月寒征棹孤。紅妝飲罷少踟躕,有人偷向隅。
揮玉著,灑真珠,梨花春雨徐。人人盡道斷腸初,那堪腸已無。

譯文
在冷冷的月光籠罩下,瀟湘水平靜地從門外流過,一隻孤舟泊在岸邊,揚帆待發。離別的苦酒已經飲過,離別的情話也已經說過,然而在啟程的這一刻,為詞人送別的女子卻踟躕不前,向隅而泣。
女子流淚告別,梨花帶雨。一般離別只是令人腸斷,而這場離別早已令他痛斷肝腸,連腸也無了。

賞析
「瀟湘門外水平鋪,月寒征棹孤。」首二句寫離別的環境。送別的時間是在寒夜,而即將啟程的船隻有孤零零的一個,越發使送別的場面增添了冷落的氣氛。這兩句不僅為全詞營造了冷清凄慘的氛圍,而且顯示出一種離別的緊迫感,為下文寫離別情事張本。

「紅妝飲罷少踟躕,有人偷向隅。」後兩句筆觸轉向離別之人,「紅妝」和「有人」實際上是一人,就是義ji。「有人偷向隅」取自於「有一人獨索然向隅」之意。「踟躕」二字,反映了她心中的依戀與不舍;偷偷向隅,又顯示出她的矜持與體貼。

「揮玉箸,灑真珠,梨花春雨餘。」過片承接上片最後一句,具體形容這位女子哭泣的情態。連用三個形象比喻義ji的眼淚:如玉箸,如珍珠,如春雨,連連不斷,展現了一位形象優雅、感情真摯的美麗女性形象,使讀者深深體會到,詞人與這樣深愛他的人離別,是何等傷心與遺憾。

「人人盡道斷腸初,那堪腸已無。」面對義揮淚如雨,詞人心中的痛無法抑制。結句「那堪腸已無」,是秦觀泣血之語,包含著詞人無數的新愁舊恨,是長時期壓抑的情緒的爆發,也是他辛酸經歷的總結,一顆受盡世事折磨的麻木痛苦的心躍然紙上。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