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賞析
『壹』 詩經賞析
作品鑒賞: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中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現實主義精神與傳統
《詩經》立足於社會現實生活,沒有虛妄與怪誕,極少超自然的神話,描述的祭祀、宴飲、農事是周代社會經濟和禮樂文化的產物,對時政世風、戰爭徭役、婚姻愛情的敘寫。
展現的是周代政治狀況、社會生活、風俗民情,這一「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精神傳統為後世所代代繼承和發揚。
二、抒情詩傳統
從《詩經》開始,抒情詩成為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風雅與文學革新
《詩經》中關注現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度,為屈原所繼承和發揚,被後人概括為「風雅」精神。
後世詩人往往倡導「風雅」精神,來進行文學革新。陳子昂感嘆齊梁間「風雅不作」,李白慨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 」杜甫更是「別裁偽體親風雅」,白居易稱張籍「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以及唐代的許多優秀詩人,都繼承了「風雅」精神。
而且這種精神在唐以後的創作中,從宋代的陸游延伸到清末的黃遵憲。
(1)詩經賞析擴展閱讀
《詩經》的編集本身在春秋時代,其實主要是為了應用:
其一,作為學樂、誦詩的教本;其二,作為宴享、祭祀時的儀禮歌辭;其三,在外交場合或言談應對時作為稱引的工具,以此表情達意。
通過賦詩來進行外交上的來往,在春秋時期十分廣泛,這使《詩經》在當時成了十分重要的工具。《左傳》中有關這方面情況記載較多,有賦詩挖苦對方的(《襄公二十七年》),聽不懂對方賦詩之意而遭恥笑的(《昭公二十年》),小國有難請大國援助的(《文公十三年》)等等。
這些引用《詩》的地方,或勸諫、或評論、或辨析、或抒慨,各有其作用,但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凡所稱引之詩,均「斷章取義」——取其一二而不顧及全篇之義。這種現象,在春秋時期堪稱「蔚成風氣」。這就是說,其時《詩經》的功用,並不在其本身,而在於「賦詩言志」。
想言什麼志,則引什麼詩,詩為志服務,不在乎詩本意是什麼,而在乎稱引的內容是否能說明所言的志。這是《詩經》在春秋時代一個實在的,卻是被曲解了其文學功能的應用。
賦詩言志的另一方面功用表現,切合了《詩經》的文學功能,是真正的「詩言志」——反映與表現了對文學作用與社會意義的認識,是中國文學批評在早期階段的雛形。如《小雅·節南山》:「家父作誦,以究王訩」。《大雅·民勞》:「王欲玉女,是用大諫」等。
詩歌作者是認識到了其作詩的目的與態度的,以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的態度,從而達到歌頌、贊美、勸諫、諷刺的目的。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賦詩言志,也是使賦詩言志真正切合《詩經》的文學功能及其文學批評作用。
《詩經》社會功用的另一方面,是社會(包括士大夫與朝廷統治者)利用它來宣揚和實行修身養性、治國經邦——這是《詩經》編集的宗旨之一,也是《詩經》產生其時及其後一些士大夫們所極力主張和宣揚的內容。
『貳』 詩經經典篇目賞析
關雎
蒹葭
採薇
七月
在水一方
桃夭
關關雎鳩,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版。《詩經·周南·權關雎》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周南·桃夭》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經·王風·黍離》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衛風·木瓜》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詩經 ·鄭風·風雨》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秦風·蒹葭》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湛奧》)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盪》)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叄』 詩經句子賞析解讀
蒹葭
朝代:先秦 作者:詩經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好詩都能創造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性能。「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於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於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里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由此看來,不妨把《蒹葭》的詩意理解為一種象徵,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達社會人生中一切可望難即情境的一個藝術范型。這里的「伊人」,可以是賢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業、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聖境、仙界;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塹,可以是宗法、禮教,也可以是現實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礙。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現和表現天地。如此說來,古人把蒹葭解為勸人遵循周禮、招賢、懷人,今人把它視作愛情詩,乃至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的水神祭祖儀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似不宜固執其一而否決其他,因為它們都包蘊在「在水一方」的象徵意義之中。
自然,當我們處在與「在水一方」類似的境遇時,應當欣賞的是它的銳意追求,而不是它的悲觀失望。這首詩以水、蘆葦、霜、露等意象營造了一種朦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霧籠罩著一切,晶瑩的露珠已凝成冰霜。一位羞澀的少女緩緩而行。詩中水的意象正代表了女性,體現出女性的美,而薄薄的霧就像是少女蒙上的紗。她一會出現在水邊,一會又出現在水之洲。尋找不到,急切而又無奈的心情正如螞蟻爬一般癢,又如刀絞一般痛。就像我們常說的「距離產生美感」,這種美感因距離變得朦朧,模糊,不清晰。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間位置都是模糊的,給人以霧里看花、若隱若現、朦朧縹緲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賦中見興的筆法。通過對眼前真景的描寫與贊嘆,繪畫出一個空靈縹緲的意境,籠罩全篇。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復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的心境。詩每章的頭兩句都是以秋景起興,引出正文。它既點明了季節與時間,又渲染了蒹蒼露白的凄清氣氛,烘託了人物悵惘的心情,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藝術境地。「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對象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托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王夫之《姜齋詩話》說:「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為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這首詩就是把暮秋特有景色與人物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澆鑄在一起,從而渲染了全詩的氣氛,創造了一個撲朔迷離、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體現。總之,《蒹葭》詩的豐富美感,不論是從欣賞的角度,還是從創作的角度,頗值得我們重視和予以認真探討。
『肆』 詩經鑒賞
木蘭詞 擬古決絕詞諫友
作者: 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翻譯】
如果相愛永遠像初識,保持「初見」時的那種美好,就不會出現像婕妤怨秋扇這般的憾事。 薄情郎變心之時,卻無端指責滿懷痴情被棄的我首先變心。
想當初唐皇與貴妃山盟海誓,滄海桑田卻深情不改。而我那薄倖的錦衣郎,卻把當日許過的比翼連枝願拋諸腦後,離我而去。
【賞析】
詞題:這是一首擬古之作。古詩中的《決絕詞》,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薄情郎,從而表示與之決絕。唐元稹有《古決絕詞》三首。在納蘭容若的詞集里,有的版本中詞題為:「擬古決絕詞柬友」,顯然這種「閨怨」是一種假託,。據專家稱:這是納蘭的特有隱情的表現。
納蘭此詞以一失戀女子的口吻譴責負心的錦衣郎。
「人生若只如初見」
起句非常新奇,本來兩情相悅,恨不能朝朝暮暮,然而如若知道遲早分離,倒不如保持「初見」時的那種美好。的確,「人生若只如初見」,所有往事都化為紅塵一笑.只留下初見時的驚艷、傾情。忘卻也許有過的背叛、傷懷、無奈和悲痛。這是何等美妙的人生境界。
「何事秋風悲畫扇?」
[典故一]「秋風悲畫扇」:借用漢朝班婕妤的故事。班婕妤曾是漢成帝的妃子,卻遭到趙飛燕的妒忌、饞害而打入冷宮。南北朝梁的劉孝焯就曾經寫過《班婕妤怨》:「妾身似秋扇」,於是就用秋扇比喻被遺棄的女子。
到了秋天,我們夏天用的扇子就丟棄了。如果遇到對的人,初見的美好印象能長久保留,就沒有「秋風悲畫扇」的悲劇多好啊。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然後描繪變心的人往往指責滿懷痴情卻無端被棄的一方首先變心,失戀女子的愛恨情殤可見一斑。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最後引用七夕長生殿的典故,對比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譴責薄情郎雖然也曾訂下海誓山盟,卻只是當日的誓願,如今背情棄義,罔顧諾言!
[典故二] 「驪山」「淚雨零霖」「比翼連枝」:都是講的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白居易的《長恨歌》已經把這個故事傳頌千古了。
站在政治的角度,李隆基後期荒淫廢國。 從感情的意義上來看,雖然唐玄宗迫於三軍眾怒,無奈將楊貴妃賜死馬嵬坡,從此生死訣別、陰陽永隔,唐玄宗卻始終信守當初「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誓言,而楊貴妃死後,再見愛人之時,「含情凝睇謝君王」毫無怨言。這種用情深遠的愛情故事,試問誰人不動容? 當然,我們已無法考證這段真摯愛情故事是否屬實,權且和納蘭一樣,肯定這段風流佳話。
納蘭長於情深於情,他的詞清新婉約,給人很深的人生感悟。
《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1.鏜(tánɡ堂):鼓聲。其鏜,即"鏜鏜"。
2.踴躍:雙聲連綿詞,猶言鼓舞。兵:武器,刀槍之類。
3.土國:或役土功於國。漕:地名。
4.孫子仲:衛國大夫。
5.平:和也,和二國之好。謂救陳以調和陳宋關系。陳、宋:諸侯國名。
6.不我以歸:即不以我歸。
7.有忡:忡忡。
8.爰(yuán元):本發聲詞,猶言"於是"。喪:喪失,此處言跑失。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有不還者,有亡其馬者。
9.於以:於何。
10.契闊:聚散。契,合;闊,離。
11.成說:成言也猶言誓約。
12.於嗟:即"吁嗟",猶言今之哎喲。
13.活:借為"佸",相會。
14.洵:遠。
15.信:一說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說誓約有信。
【翻譯】
敲鼓聲音響鏜鏜, 鼓舞士兵上戰場。 人留國內築漕城, 唯獨我卻奔南方。
跟從將軍孫子仲, 要去調停陳和宋。 長期不許我回家, 使人愁苦心忡忡。
何處居住何處歇,何處丟失了馬匹? 叫我何處去尋找? 原來馬在樹林下。
「無論生離與死別」,我已與她定誓言。 我拉你手許諾道:「白頭到老與你過。」
可悲呀與你分離,不讓我們來相聚。 可悲呀那麼長久,不讓我實現諾言。
【賞析】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姚際恆《詩經通論》以為「與經不合者六」,此實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師伐陳,衛人救陳」之事,在衛穆公時。
第一章總言衛人救陳,平陳宋之難,敘衛人之怨。結雲「我獨南行」者,詩本以抒寫個人憤懣為主,這是全詩的線索。詩的第三句言「土國城漕」者,《鄘風•定之方中》毛詩序雲:「衛為狄所滅,東徙渡河,野居漕邑,齊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營宮室。」文公營楚丘,這就是詩所謂「土國」,到了穆公,又為漕邑築城,故詩又曰「城漕」。「土國城漕」雖然也是勞役,猶在國境以內,現在南行救陳,其艱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從孫子仲,平陳與宋」,承「我獨南行」為說。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猶之可也。詩之末兩句雲「不我以歸,憂心有忡」,敘事更向前推進,如芭蕉剝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寫安家失馬,似乎是題外插曲,其實文心最細。好馬是不受羈束、愛馳騁的;徵人是不願久役、想歸家的。這個細節,真寫得映帶人情。毛傳解釋一二句為:「有不還者,有亡其馬者。」把「爰」解釋為「或」,作為代詞,則兩句通敘營中他人。其實全詩皆抒詩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兩章文情哀苦,更為動人。
第四章「死生契闊」,黃生《義府》以為「契,合也;闊,離也;與死生對言」是正確的。至於如何解釋全章詩義。四句為了把葉韻變成從AABB式,次序有顛倒,前人卻未嘗言及。今按本章的原意,次序應該是:
執子之手,與子成說;「死生契闊,與子偕老。」
這樣詩的韻腳,就成為ABBA式了。本來「死生契闊,與子偕老」,是「成說」的內容,是分手時的信誓。詩為了以「闊」與「說」葉韻,「手」與「老」葉韻,韻腳更為緊湊,詩情更為激烈,所以作者把語句改為現在的次序。
第五章「於嗟闊兮」的「闊」,就是上章「契闊」的「闊」。「不我活兮」的「活」,應該是上章「契闊」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會也。」「於嗟洵兮」的「洵」,應該是「遠」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闊」的「闊」。「不我信兮」的「信」,應該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說」而言的。兩章互相緊扣,一絲不漏。
詩凡五章,前三章徵人自敘出征情景,承接綿密,已經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後兩章轉到夫妻別時信誓,誰料到歸期難望,信誓無憑,上下緊扣,詞情激烈,更是哭聲干霄了。寫士卒長期征戰之悲,無以復加。
『伍』 詩經-《擊鼓》賞析
這是一篇典型的戰爭詩。詩人以袒露自身與主流意識的背離,宣洩自己對戰爭的抵觸情緒。作品在對人類戰爭本相的透視中,呼喚的是對個體生命具體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細節幸福的獲得。
這種來自心靈深處真實而樸素的歌唱,是對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關 懷的闡釋,是先民們為後世的文學作品樹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標。
「怨」是《擊鼓》一詩的總體格調與思想傾向。從正面言,詩人怨戰爭的降臨,怨征役無歸期,怨戰爭中與己息息相關的點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個生命的丟失。
從反面言,詩作在個體心理,行為與集 體要求的不斷背離中,在個體生命存在與國家戰事的不斷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實幸福對戰爭的殘酷的不斷顛覆中,流顯出一份從心底而來的厭戰情緒。這一腔激烈的厭戰之言,要爭取的是對個體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細節中的切實幸福。
(5)詩經賞析擴展閱讀:
原文:
擊鼓
【作者】佚名【朝代】先秦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譯文:
擊鼓的聲音震響(耳旁),兵將奮勇操練。(人們)留在國內築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跟隨孫子仲,平定陳、宋(兩國)。不允許我回家,(使我)憂心忡忡。於是人在哪裡?於是馬跑失在哪裡?到哪裡去尋找它?在山間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經對你說(過)。拉著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唉,太久。讓我無法(與你)相會。唉,太遙遠,讓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詩的背景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魯隱公四年(公元前719年),衛國公子州吁(前人亦稱「衛州吁」)聯合宋、陳、蔡三國伐鄭。另一種是清代姚際恆認為此實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師伐陳,衛人救陳」而被晉所伐之事。今人多以為姚說較為合理。
『陸』 詩經《蒹葭》賞析
如果把詩中的「伊人」認定為情人、戀人,那麼,這首詩就是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對美好愛情的執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悵心情。精神是可貴的,感情是真摯的,但結果是渺茫的,處境是可悲的。
然而這首詩最有價值意義、最令人共鳴的東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創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難即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意境。好詩都能創造意境。意境是一種格局、一種結構,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備相似格局、類同結構的異質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結構是:追尋者——河水——伊人。由於詩中的「伊人」沒有具體所指,而河水的意義又在於阻隔,所以凡世間一切因受阻而難以達到的種種追求,都可以在這里發生同構共振和同情共鳴。
原文:
蒹葭
【作者】無名氏 【朝代】先秦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譯文:
大片的蘆葦青蒼蒼,清晨的露水變成霜。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對岸河邊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追隨她(他)的道路險阻又漫長。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河水中央。蘆葦凄清一大片,清晨露水尚未曬干。
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她(他)就在河水對岸。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坎坷又艱難。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水中小洲。河畔蘆葦繁茂連綿,清晨露滴尚未被蒸發完畢。我所懷念的心上人啊。
她(他)就在河岸一邊。逆流而上去追尋她(他),那道路彎曲又艱險。順流而下尋尋覓覓,她(他)彷彿在水中的沙灘。
(6)詩經賞析擴展閱讀:
關於這首詩的內容,歷來意見分歧很大。在這里,我們姑且先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解讀: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不可得而作。《蒹葭》屬於《秦風》。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域的民歌。
東周時的秦地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陝西大部及甘肅東部。其地「迫近戎狄」,這樣的環境迫使秦人「修習戰備,高尚氣力」(《漢書·地理志》),而他們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風》里的十首詩也多寫征戰獵伐、痛悼諷勸一類的事,似《蒹葭》、《晨風》這種凄婉纏綿的情致卻更像鄭衛之音的風格。
『柒』 詩經《子衿》的全文翻譯、賞析
1,全文及翻譯: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白話文釋義:
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就此斷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帶,悠悠的是我的情懷。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不能主動來?
來來往往張眼望啊,在這高高城樓上啊。一天不見你的面啊,好像已有三月長啊!
2,賞析:
這首詩寫一個女子在城樓上等候她的戀人。全詩三章,採用倒敘手法。前兩章以「我」的口氣自述懷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戀人的衣飾借代戀人。對方的衣飾給她留下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見其相思縈懷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約,只好等戀人過來相會,可望穿秋水,不見影兒,濃濃的愛意不由轉化為惆悵與幽怨:「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捎個音信?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主動前來?」第三章點明地點,寫她在城樓上因久候戀人不至而心煩意亂,來來回回地走個不停,覺得雖然只有一天不見面,卻好像分別了三個月那麼漫長。
(7)詩經賞析擴展閱讀
《國風·鄭風·子衿》是《詩經》中的一首詩。全詩三章,每章四句。為先秦時代鄭地的華夏族民歌。此詩寫單相思,描寫一個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當看到顏色青青的東西,女子就會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領和青青的佩玉。
於是她登上城門樓,就是想看見心上人的蹤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見,她便覺得如隔三月。全詩充分描寫了女子單相思的心理活動,維肖維妙,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難得的優美的情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描寫相思之情的經典之作,其中「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更是千古名句。
『捌』 詩經的賞析
《詩經》名句賞析1、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譯:魚鷹和鳴咕咕唱,在那河中沙洲上。美麗善良的姑娘,正是君子好對象。2、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國風·秦風·蒹葭》
譯:河邊蘆葦青蒼蒼,晶瑩露珠結成霜。所戀的那個心上人,正在河水那一方。
3、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國風·周南·桃夭》 譯:桃樹蓓蕾綴滿枝杈,鮮艷明麗一樹桃花。
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國風·衛風·碩人》
譯:淺笑盈盈酒窩俏,晶瑩如水眼波妙。
5、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詩經·國風·王風·黍離》
譯:了解我的人,說我心中憂愁;不了解我的人,以為我有什麼要求。高遠的蒼天啊,我怎麼會是這樣?6、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國風·鄭風·子衿》
譯: 青青的是他的衣領,日日縈繞在我心裡。
7、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詩經·國風·衛風·木瓜》
譯:他送我木瓜,我就還他美玉。
8、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
譯:當初離家去遠方,楊柳飄揚春風盪。如今歸來奔家鄉,雪花紛飛漫天揚。
9、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詩經·國風·鄭風·風雨》
譯:風雨晦暗秋夜長,雞鳴聲不停息。看到你來這里,還有什麼不高興呢?
10、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國風·衛風·淇奧》
譯:這個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無斑。
11、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周南·關雎·序》
譯: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1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譯: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
13、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經·國風·衛風·木瓜 》
譯:你送我木瓜,我就以瓊漿玉液報答。這哪裡能算報答,只是為了彼此永遠相好。註:《木瓜》本來就是表達男女愛慕之情的。
14、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盪》
譯:沒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終的。事情都有個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
15、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
譯:野鹿呦呦叫著呼喚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許多好的賓客,鼓瑟吹笙邀請他。
16、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國風·邶風·擊鼓》
譯:我會牽著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17、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國風·陳風》
譯:月亮出來,如此潔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動人。
18、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詩經.國風.魏風.碩鼠》
譯:大老鼠啊大老鼠,別再吃我的黍。多年侍奉你,全然不把我顧。發誓要離開你,到那舒心地。
(這里把剝削階級比作老鼠)
19、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鴻雁。斯干》
譯:溪澗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緻青翠幽深。
20、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詩經.國風.邶風.柏舟》
譯: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沒洗的臟衣裳。靜下心來思前想,只恨想飛無翅膀。
21、皎皎白駒,在彼空谷,生芻一束,其人如玉。《詩經.小雅.白駒》
譯:皎潔的白色駿馬,在空寂的山谷 。它咀嚼著一捆青草 ,那人如玉般美好 。
22、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
譯:為人卻沒有道德, 不死還有什麼意思。
23、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傷。《詩經·周南·卷耳》
譯:讓我姑且飲酒作樂吧,只有這樣才不會永遠傷悲。
24、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詩經?國風?周南?漢廣》
譯:漢水滔滔深又闊,水闊游泳力不接。漢水湯湯長又長,縱有木排渡不得。
25、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不我以,其後也悔。《詩經.召南.江有汜》
譯:江河有了支流,你出嫁了,離開我。你離開我,總有一天你會後悔。
『玖』 詩經中的名句賞析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國風.周南.關雎)這是《詩專經》中第一首詩的第一章節屬.開頭兩句是借眼見之景物起興,然後引出詩人要說的事物,如朱熹所說,「興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後面兩句便是詩人想要說的具體事物。雖然這四句的手法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它物」和「所詠之詞」結合的是那樣的完美,那樣的貼切。從雙棲雙飛的雎鳩,到男女之間的愛戀;從耳聞雎鳩歡唱,到目迎姑娘採摘荇菜的倩影;從意境到現實,如行雲流水,過度的自然流暢,不由得便會令人產生出美妙的遐想。
更值得一提的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兩句詩,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雖然有些人並不知道它的來由,但是,當人們對一些美好事物產生追求慾望時,它就像一句口頭禪,時常被人們掛在嘴邊上。類似這種成為現代語中不可或缺的詩句,在《詩經》中還有很多,在以後的文中再和大家共同探討。
『拾』 《詩經選》的賞析
一
祖國的文學遺產使我們感到自豪,不僅因為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而且因為它豐富燦爛,有優秀的傳統,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標志著中國文學史的光輝的起點和現實主義文學傳統的源頭。
《詩經》里的三百零五篇作品代表兩千五百年前約五百多年間的詩歌創造。《詩經》以外的「逸詩」往往是些零章斷句,又多偽托,遠不如《詩經》里的作品重要。
這些作品,積累到三百零五篇,編定成一部總集,大約在紀元前六世紀中。《左傳》所記吳國季札到魯國觀樂時,魯國為季札所歌各國風詩的次第,和今本《詩經》是相同的。而「詩三百」一語不止一次出於孔子之口,見於《論語》書中。可見在孔子時代《詩經》里的篇數和今本也是差不多的。季札觀樂的事在公元前五四四年,正當孔子的幼年。文學史家假定在那時候已經有了和今本大致相同的《詩經》通行本,是可信的。至於《詩經》這個名稱,當然起於這部總集成為儒家的經典以後。我們現在仍叫這部書為《詩經》,不過是依照習慣,沿用舊稱,並非將它看作「聖賢」的著作,或表示它和一般的詩歌總集有何區別。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雅頌是從音樂得名。風是各地方的樂調,「國風」就是各國土樂的意思。古人說「秦風」、「魏風」、「鄭風」如同今人說「陝西調」、「山西調」、「河南調」。「風」字的意思就是聲調。
《詩經》有十五國風。其中邶、、衛三風實際都是衛國一國的風。《周南》、《召南》都是「南國」之風。這里所謂「南國」泛指洛陽以南直到江、漢的廣大地域。全部風詩產生的地域不出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及湖北北部。
雅是正的意思,周人所認為的正聲叫作雅樂,正如周人的官話叫作雅言。雅字也就是「夏」字,也許原是從地名或族名來的。雅樂又分為大雅、小雅兩個部分。「大」「小」之別向來沒有圓滿可信的解釋。可能原來只有一種雅樂,無所謂大小,後來有新的雅樂產生,便叫舊的為大雅,新的為小雅。 《詩經》里的《大雅》全部產生於西周,《小雅》里兼有東周的詩。
《頌》是用於宗廟祭祀的樂歌。近人王國維《說周頌》道:「頌之聲較風雅為緩」,因為頌詩多無韻,不分章,篇制短小,而根據《儀禮》知道奏一首頌的時間是很長的,這些現象都可以用聲緩來解釋。聲緩可能是頌樂的一個特點。清人阮元《釋頌》說頌字就是「容」字,容就是「樣子」,頌樂是連歌帶舞的,舞就有種種樣子,因為有這一特點所以叫作頌。這一說近人採取的比較多,但是頌中雖有舞曲,其全部是否為舞曲尚無從證明。所以阮說只是可供參考的一種假說。(容字也有舒緩的意義,讀頌為容,可以助成王說。)
頌詩分《周頌》、《商頌》、《魯頌》。《商頌》大約是公元前八、七世紀之間宋國的詩,《魯頌》是公元前七世紀魯國的詩,體裁風格受了《風》《雅》的影響,和《周頌》不同。
綜上所說,風、雅、頌是音樂上的分類。 《墨子・公孟篇》道:「儒者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史記・孔子世家》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詩經》和音樂關系密切,是無可懷疑的。
二
三百零五篇中大部分是各地民間歌謠,小部分是貴族的製作。歌謠的採集方法,先秦書中沒有明確的記載。漢朝人卻作過一些說明。《漢書・食貨志》說:「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於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這是說周朝負責采詩的人是「行人」之官。何休《公羊傳注》卻說:「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民間采詩。鄉移於邑,邑移於國,國以聞於天子。」這是說國家為了採集歌謠還養了大批的人。這些大概都是根據漢朝樂府采詩的情形所作出的想像,周人是否有一套采詩制度還是疑問。漢人所想像的情形也是可能有的,但我們以為各國的歌詩聚集到周天子的朝廷,更可能由於諸侯的進獻。《論語》和《左傳》有列國之間贈樂的記載,諸侯進獻土樂於天子也應該是可能有的事。《左傳・襄公十一年》:「鄭人賂晉侯(晉悼公)以師悝、師觸、師蠲(三人都是鄭國的樂師),歌鍾二肆(三十六鍾),及其罄,女樂二八(女子能奏樂者十六人)。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絳。」晉國是諸侯盟長的地位,可以得鄭國贈送音樂,以周天子的地位,列國向他獻樂該不是希有的事。從上引這段記載,更可注意的是樂師可以送給別國。樂師本是掌管音樂的官兒和專家,他們以歌詩誦詩為職業。他們不但熟悉本國的歌謠,還可能是本國采詩工作的負責人或參加者。這些人除了被送給別國之外也能夠自由到別國去,如《論語・微子》篇記載著魯國的「太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摯、干、繚、缺都是樂人的名字。樂師們往來於列國,就幫助了各國樂章的傳播,他們聚集到王廷,也就使得各國的歌詩匯集於王廷了。
貴族製作的詩,或是為了諷諫與歌頌,或是為了典禮。《國語・周語上》說周厲王「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邵公諫道:「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晉語》六記範文子的話,也提到「在列者獻詩」。《毛詩・卷阿傳》也說:「王使公卿獻詩以陳其志。」這些由公卿列士做了獻上去的詩都是為了「陳志」,陳志不外諷諫和頌美。此外,遇有祭祀、出兵、打獵、宮室落成等事,往往要奏樂唱詩,這類典禮的詩大概出於天子左右的巫、祝、瞽、史之手。
詩的傳授者最初是樂官。古代貴族所受教育以詩樂為先,而掌教者就是樂官。《周禮・春官太師》:「太師掌六律六同……教六詩,曰風、賦、比、興、雅、頌。」《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這些話都說明樂官兼管教育,他們是詩學老師。到孔子時代,學術、教育出於私門,仍然以詩為教學的重要科目。
古時貴族階級學詩有其實用的目的,詩和禮樂不能分,禮樂是貴族階級生活的重要部分。除了上文說到的諷諫與頌美要用詩,典禮要用詩而外,日常生活中還常常要借詩和音樂來表示情意,其作用幾乎等於語言的一部分。《周禮・大司樂》說:「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這便是以歌辭來表達情意。《荀子・樂論》道:「君子以鍾鼓道志」,也是說貴族階級要用「樂語」來表達情意。以樂歌相語大概由來很古,初民生活中男女戀愛就是要用音樂歌唱來交流情感的。這種風俗至今還存留著。古時貴族階級借詩言志,在外交場合尤其不可少。《左傳》、《國語》記載外交上賦詩的事很多,有時只是酬酢,有時完全借詩句辦交涉。例如《左傳・文公十三年》載鄭君和魯君會於地,鄭君這時要和晉國修好,希望魯君為他到晉國去說情。在宴會時鄭大夫子家賦《小雅・鴻雁》這篇詩,取這詩第一章侯伯哀恤鰥寡,劬勞於野的意思,暗示需要魯國哀恤,代鄭國往晉國關說,魯大夫季文子答賦的詩是《小雅・四月》,取首章行役腧時,思歸祭祀的意思,表示拒絕。子家又賦《酈風・載馳》的第四章,取其小國有急難,盼望大國援助的意思。季文子又答賦《小雅・採薇》的第四章,取其「豈敢定居」的意思,表示允許為鄭國奔走。這一場交涉,兩方全借賦詩示意。從這類的記載可以知道春秋時貴族階級學濤的用處。孔子是強調學詩的,他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又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夫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這是說學詩除了幫助言語還有更廣泛的用途。
孔門重詩學,孔子以後的儒者也都諷誦和弦歌「詩三百」,他們談道說理也常常引詩為證。對於詩的解釋也有所傳授。他們用詩說詩也和賦詩一樣,是斷章取義的,他們對於詩義的了解並不完全正確。不過他們對於「詩三百」本文的記誦保存是有功的。否則在詩樂分離之後,這些作品會不會散失,能不能流傳,是很成問題的。
《周頌》產生於西周前半,《大雅》中從西周初到西周末的詩都有。這兩部分的詩在《詩經》中時代較早,性質相近。《周頌》多屬祭祀詩,《大雅》里也有不少祭祀詩,《周頌》里多數是周人歌頌祖先的詩,《大雅》里也不少。一般地說,這些詩的藝術價值遠不如《國風》和《小雅》,但也有一些值得重視的篇章。《周頌》里春夏祈谷、秋冬報賽的祭歌往往陳述農功,有關於農業生產的比較細致的描寫,如《載芟》篇開端九句:
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侯主侯伯,侯亞侯旅,侯強侯以。有其,思媚其婦。
這是說除去草木,將土耕得散鬆鬆地。上千對的人一齊耘田,高田低田都有人耕作著。父、子、兄、弟,一個個筋強力壯,勁頭兒挺足。送飯的鬧鬧嚷嚷地來了,都是些漂亮的娘兒們。這是大規模集體勞動的場面,以簡短的文字描繪出復雜的動態,正是中國古代詩歌的特色。又如《良耜》篇寫收獲的場面道:
獲之,積之慄慄。其崇如墉,其比如櫛,以開百室。百室盈止,婦子寧止。
這一節的大意是說:刷刷地收割,多多地堆積。堆得像牆一般高,梳篦一般密。上百的谷倉裝滿了。女人孩子都得到了休息。這里也是以寥寥幾句展示巨幅圖景,給人深刻的印象。
敘事詩是《大雅》里的突出部分之一。《綿》、《生民》、《公劉》三篇是其中更突出的部分。《生民》歌詠周始祖後稷的靈跡和功德,在那些神話化的敘寫中反映周人對於這一傳說人物的熱愛,因為相傳他是農業的發明者。
誕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寅之平林,會伐平林;誕寅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後稷呱矣。實覃實訐,厥聲載路。
這一章寫後稷被棄而不死的神異。最初得牛羊餵乳,最後得鳥類覆翼,當群鳥飛去的時候,後稷開始啼哭,聲滿道路。這些敘寫,簡潔而生動。三千年前的文學語言已經如此精煉,簡直使人不得不驚異了。本篇寫後稷試種瓜、豆、禾麻等莊稼:
藝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麻麥,瓜瓞唪唪。
寫後稷後來種谷的成績:
實方實苞,實種實,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栗。
這里有豐富多變化的形容詞。此種對於莊稼的鄭重的描寫,反映古人對於掌握農業技術的喜悅。
《公劉》篇寫周人由邰到豳的一次移民,從准備起程寫到定居營建。關於觀測地形、經營官室、分配田畝、君臣宴飲,以及水利、軍制,甚至鍛冶等事都有敘寫。
陟則在,復降在原。何以舟之?維玉及瑤,容刀。
掛著佩刀,上下山原。這就是勤勞的移民領袖公劉的形象。
於時處處,於是廬旅,於時言言,於時語語。
這就是開始得到安居的大眾,歡樂笑語的生活圖景。
《綿》是寫周人在古公□父率領下,由豳遷到岐下的又一次移民。詩共九章,從遷岐、授田、築室直寫到對外族的斗爭。第三章寫岐下土地的肥沃道:
周原朊朊,堇荼如飴。
連苦菜都長得像糖一樣甜,見得水土之美,真是善於形容了。第五、六章寫開始建築的情形道:
俾立室家。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抹之□□。度之薨薨。築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鼓弗勝。
敲起大鼓本是為了鼓勵勞動,但是百堵之牆同時並起,盛土、倒土、持土、削土的聲音把鼓聲都壓下去了。讀了這一段,那場地上眾多的勞動者和十分起勁的勞動的場面一下子就像在讀者眼前出現。這真是有聲有色的文字。
此外還有《皇矣》、《大明》兩篇,記文王、武王的武功。五篇聯起來便成為一部周人建國的歷史。這都是《大雅》中較早的作品,大約產生於周成王時。這些敘事詩也許是祭祀時頌祖之歌,《生民》篇就有人說是郊祀以後稷配天的樂辭。上述三篇雖是歌頌祖德,歌頌英雄,卻反映了人民的創造力量、人民的智慧和人民的勞動熱情。詩的動人之處就在於此。
西周到夷王、厲王以後,政治腐朽,外患嚴重。產生了一些士大夫抱怨或譏刺王室的詩,如《板》、《盪》、《抑》、《桑柔》、《瞻印》、《召曼》等篇(厲、幽兩代產品),暴露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也反映了社會的混亂與人民的怨恨。這些詩也是《大雅》里重要的部分。為了方便,在下章和《小雅》里的同類的詩合並起來談。
http://www.lishi5.com/view/201110/32815_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