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觀滄海賞析若

觀滄海賞析若

發布時間: 2021-01-30 01:30:54

㈠ 曹操的《觀滄海》賞析

一、賞析

這首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全詩語言質朴,想像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二、原文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三、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海水多麼寬闊浩盪,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著巨大的海浪。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四、作者朝代

三國魏

(1)觀滄海賞析若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後來在田疇的指引下,小用計策。

大約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

2、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譙(今安徽亳縣)縣人,建安時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

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後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事跡見《三國志》卷一本紀。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曹操剛剛從漢中撤出,劉備大將關羽就從荊州向他的東南防線襄、樊一帶發動了進攻。曹操聞知,立刻派大將於禁率兵往救樊城。八月,關羽乘洪水泛濫之機,擒於禁,斬龐德,乘勢進軍,將樊城圍住。

時樊城曹軍只有數千人,城被水淹,水面離城樓僅有數尺,曹仁率軍死守。曹操又派徐晃領兵去救樊城。十月,曹操從關中趕到洛陽,親自指揮救援樊城。孫權因關羽處其上游,不願意讓關羽勢力發展,且他早有攻取荊州之心,於是聯結曹操,准備以大將呂蒙偷襲荊州要地江陵。

曹操接到書信後,將這一消息通知曹仁,命他繼續堅守,自己進至摩陂(今郟縣東南),臨近指揮,又派兵十二營增援徐晃,命他反擊關羽。經過惡戰,關羽敗走。

不久,呂蒙偷襲江陵得手。關羽撤往益州,路上被孫權軍擒殺,孫權將關羽的首級送到洛陽,曹操以諸侯之禮安葬之,襄樊戰役結束。

㈡ 觀滄海的名句及賞析

觀滄海中名句賞析
導語:《觀滄海》是這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下面是yjbys小編整理的這首詩的名句賞析,歡迎大家學習。
一、曹操原詩: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二、寫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領大軍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這是曹操統一北方大業中的一次重要戰爭。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屬於《相和歌•瑟調曲》)。這一組詩包括五個部分,開頭為「艷」辭,即序詩,以下各篇分別取詩句命名,依次為《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龜雖壽》。從音樂曲調上說,五個部分是一個整體,從歌詞內容上看,四篇則可以獨立成篇。
《觀滄海》是這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
三、賞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日月的運行好象出沒於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群星好象包孕於大海的母腹之內。請看,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真是太壯觀、太奇偉了。
《觀滄海》一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朴,想像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的。

㈢ 觀滄海賞析若字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像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㈣ 觀滄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賞析

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解釋:日月運行好象出沒於大專海的懷抱之中屬,燦爛的銀河群星好象包孕於大海的母腹之內。
賞析:詩人展開其豐富的想像,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寫出了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這首詩全篇寫景,其中怠廠糙斷孬登茬券長猾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朴,想像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的。

㈤ 觀滄海 賞析

《觀滄海》一詩全篇寫景,其中並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託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彷彿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
《次北固山下》是千古傳頌的名篇,其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備受稱贊的名句。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江南景象,但時近春節,頭頂大雁,發出了「鄉書何處達」的感嘆。全詩意境優美,情景交融,抒發了詩人旅居外地時深切的思鄉之情。
《錢塘湖春行》從孤山北面到現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詩人一路走來一路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樹上春鶯爭鳴、空中春燕銜泥、堤岸春花漸開、春草剛綠,詩人敏銳細膩的筆觸,讓人們從中體會到西湖正在舒展地著上春裝。詩人贊美西湖的春色,並且指出他最愛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兩邊是水,堤兩旁種滿了柳樹、桃樹。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腳邊,你彷彿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煙如霧,如絲如縷,飄拂在你的臉上,使你心中涌生無限溫柔無限愛,你像在夢境、在仙境。當春天走在白堤上時,你就更能體味到詩人寫這首詩時的感覺和心情了。
天凈沙 秋思:是元代散曲家白樸描寫秋景的一首小令。小令原來的地方流行於民間的小曲,句子長短不齊,有一定的腔調。它和詞不同的地方是用韻加密了。秋天的傍晚有點蕭瑟,詩人用了孤村,落日等六個典型景物來表現。接著用飛鴻這一句,把靜寂的景物和飛翔的大雁聯系起來靜中有動。最後用青山、白草兩句,把美麗的秋景呈現在眼前。白草紅葉黃花只是三個詞語並列,卻色彩鮮明地描繪出秋天的美景。這只曲中有秋景的清蕭,卻沒有悲涼的情緒

㈥ 觀滄海賞析 50字

這首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

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托志,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全詩語言質朴,想像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出自:《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原文:

觀滄海

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盪,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

周圍樹木蔥蘢,花草豐茂。

蕭瑟的風聲傳來,草木動搖,海中翻湧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裡的燦爛群星,也好像是從大海的懷抱里涌現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6)觀滄海賞析若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所以就寫下此詩,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

背後事件:

曹操為消滅袁氏殘余勢力,鞏固北方,於建安十一年(206)開鑿溝通呼沱河、鮑丘水的平虜、泉州二渠(今天津市南北),以輸送軍需。次年夏,曹操統軍出無終(今天津薊縣),東攻烏桓。

時雨澇道路阻塞,烏桓軍扼守要道,曹軍受阻。曹操採納當地名士田疇出偏僻小道以攻其不備的建議,乃回師,詐稱待秋冬進軍。烏桓軍因此戒備鬆弛。

曹操以田疇率部曲為向導,上徐無山(今河北遵化東),輕騎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一帶),於崇山峻嶺中疾行數百里。

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兩軍相遇於白狼山(今凌源東南)。烏桓軍隊的數量很多。當時,曹操的主力重兵還在後方,尚未到達前線,而曹操身邊只有少量的軍隊。

曹軍將士們希望等待後續部隊,並對當前的危險局面都感到恐懼。在「左右皆懼」的曹軍氛圍中,張遼力排眾議,反對等待後方的重兵,極力勸說曹操應當趁著胡虜的陣勢不整。

立刻進行交戰,勸戰氣勢壯氣奮發。曹操十分欣賞張遼的雄壯鬥志,又看見烏桓的軍隊尚未排好戰斗陣形,於是,曹操採納了張遼的建議。曹操親自將自己所持的麾,授予給張遼暫用。

令由張遼指揮先鋒部隊出戰。於是,張遼率軍突擊,大破烏桓軍隊,並臨陣斬殺了以「驍武」著稱的烏桓單於蹋頓。蹋頓及名王多人死於陣前。胡、漢降者20餘萬口。

㈦ 觀滄海的賞析 簡單

《觀滄海》是這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消滅了袁紹殘留部隊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於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碣石山原位於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一說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面對著渤海,六朝時由於地質變動,沉於海中。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只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澹澹,水波動盪狀。竦峙,島嶼高聳的樣子。詩人登高遠眺,舉目所及只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搖浪涌,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這是多麼遼闊、多麼壯觀的景象!在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如今詩人站在秦皇、漢武游蹤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著水天相連的蒼茫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地區已經平定,北伐烏桓也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北方統一即將實現,心情該是何等激奮!這時,詩人的目光注視著海上的島嶼,眼前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湧起滾滾的波濤。盡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蕭殺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涌,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曹操在取得一連串的戰爭勝利之後,他覺得自己的雄圖偉業猶如這樹木百卉一樣,生機勃發,也為這洪波湧起的大海,充滿生命的活力。以下,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像,進一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日月的運行好像出沒於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群星好像包孕於大海的母腹之內。請看,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真是太壯觀、太奇偉了。

㈧ 《觀滄海》詩句賞析

觀滄海
朝代:漢朝 作者: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翻譯: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盪,山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賞析:
曹操這首《觀滄海》准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尤其可貴的是,這首詩不僅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時也賦予它以性格。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現了大海,也表現了詩人自己。詩人不滿足於對海洋做形似的摹擬,而是通過形象,力求表現海洋那種孕大含深、動盪不安的性格。海,本來是沒有生命的,然而在詩人筆下卻具有了性格。這樣才更真實、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觀滄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觀滄海》的高潮放在詩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卻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結合、寓情於景。因為它含蓄,所以更有啟發性,更能激發我們的想像,更耐人尋味。過去人們稱贊曹操的詩深沉飽滿、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從這里可以得到印證。全詩的基調為蒼涼慷慨的,這也是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四言寫景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觀」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輪廓。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表現出作者面對蕭瑟秋風,仍有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壯志」胸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運用作者的想像,寫出了作者曹操的壯志情懷。前面的描寫,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凸顯在讀者面前;在豐富的聯想中表現出作者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胸襟、宏大的抱負。暗含一種要像大海容納萬物一樣把天下納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㈨ 《觀滄海》名句賞析

曹操在得勝而歸的時候,登上了秦皇漢武曾登臨的碣石山,心潮起伏,豪邁之情頓生,認為自己可比擬秦皇漢武,於是寫下此篇,借用「日月」、「星漢」等壯麗景物,抒發自己心中的豪邁情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