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文化苦旅余秋雨賞析

文化苦旅余秋雨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29 21:02:09

1. 余秋雨文化苦旅賞析

雜文有品(現代文學院) 初識余秋雨——賞析《文化苦旅》-姜濤 我第一次接觸到余秋雨先生是從《文化苦旅》一書開始。最初只是在眾多書籍中隨手找一本來做沖淡時間之用,就隨手取了這本。見書名即為「苦旅」,我便當是游記欣然讀起。沒想到我當作「游記」的這本書卻讓我越看越是心驚。這哪裡是什麼游記,明明是一位有著豐富文學蘊涵的學者對中國文化賢哲們的一種垂悼。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人文山水』。」

這種山水的文化底蘊遠遠超越了任何書籍的梗概。只要是悟性好一點的文人往上一站,所有的「風景,山水」都會變成能吐納千年的豪士。文人也因此挺直了背脊,不再萎靡。余先生對歷史的多情尤其體現在《文化苦旅》中。人一旦對歷史多情,那必然會加重人生的負載。「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是由於歷史的滄桑感帶著人也滄桑起來,這就更增添了筆墨中的幾許濃重與力量。

余先生從「道士塔」、「莫高窟」的沉重歷史寫到「陽關雪」、「沙漠隱泉」的荒蕪邊緣。又從一線泉水間轉移到大文豪的祠堂「柳侯祠」。緊接著是探討人類起源的「白蓮洞」。隨後至「都江堰」、「三峽」、「洞庭一角」漸漸步入明朗。後面雖然也不乏較為沉重的篇幅,但較之一開場的叫人心頭一陣酸痛就顯得略為平淡和輕浮了。

對於余先生和他所著的諸多書籍的許多評判,在下不敢一切苟同。但有一點,余先生的博學是眾所周知,眾鑠一口的,是不用質疑的。尤其是在史學方面更是博覽於心。在此書中頗為鋒芒顯露,篇篇形色俱佳,言辭豐碩。具體書中我所好之文應屬「柳侯祠」和「洞庭一角」了。當然還有「都江堰」、「三峽」、「風雨天一閣」、「酒公墓」、「廢墟」、「藏書憂」等。只不過前者稍重些而已。

對柳侯祠的熱忠是因為我對柳宗元的追崇和惜憾。柳公宗元也,不僅代表他一人,而代表了將近一個世紀的中國封建時期文人的凄楚和無奈。可惜,遺憾就在於此。而追崇的則是他或他們的文化人格。在那時的中國,那時中國的文人,珍貴的是人格。但擁有這樣人格的人卻日漸的從凄楚變為寂寞。然而在這種大趨勢攏讜揮惺У羧爍瘢揮惺淥奈幕爍窈退娜誦員局省U彼ё攀昀叢謨樂蒓艿暮窈褚輝灝桶偷氖那巴ぐ倉省S室換櫻恢節椋窒放愕慕嵯蛄爍咴兜牧蕁U筆⒛甑牧讜壞眉絛ど險魍荊喚餚桓鋅健暗吲媼骼腖氖兀喚⒉勻弧!備鋅啵旖嗆鋈徽萊雋艘凰課⑿ΑD遣皇竅蒼玫男θ藎親猿暗男θ蕁>駝庋笆賚俱駁角鼐戲臚廡小!北紓仙?O:P>;

不管柳侯祠旁的諸多碑文的提書者是否與我一樣追崇這位文豪。光看那洋洋灑灑的文字,瀟灑飄逸的書法,就知道他們也是文人。不同的只是沒有柳宗元那一代那麼無奈與悲涼。

不論那些被青年們指指點點破讀的碑文是何人所書,那都代表著對先人的一種崇敬。如果能夠多一點這樣的崇敬,那麼對於文人就會少一絲無奈。

至於對洞庭一角的偏愛,那完全出於我對岳陽樓的溺愛。如文所言,岳陽樓要從「貶官文化」說起。官員被貶到外頭,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爬上心頭,只好這里走走,那裡看看,和山水親熱。就這樣,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得不壞。等到事過境遷,換了朝代,朝廷也會覺得此人不錯。於是恢復名譽,人品和文品雙收,傳入史冊,誦之後人。他們親近過的山水亭閣,都成了遺跡。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者相幫襯,俱著聲名。如此所敘,於是便有了范仲淹,有了《岳陽樓記》,有了岳陽樓。

武昌黃鶴樓,南昌藤王閣,洞庭岳陽樓並稱長江三勝。黃鶴樓,藤王閣都沒有了,現今只剩下一座岳陽樓了。它最初是唐開元中中書令張說所建,後經重修,諸多磨難不必說了。岳陽樓建在岳陽市西門城頭,下臨八百里洞庭湖,氣魄蕭然,巍峨不拘。汩汩滔滔的湖水無風起浪,想沖刷些什麼似的,浩浩盪盪的翻湧千年。

浩淼的洞庭湖承載著歷經風霜的岳陽樓,孕育著那句先憂後樂的哲言。這充分淋漓地展現著這位「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的范老子寫此湖、此樓時的胸襟。這兩句哺育了很多後人的話,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品德形成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立言的價值之重且大矣。他借樓寫湖,憑湖抒懷,從洞庭湖直寫到天下,讓人在氣勢的卷帶中吐納天地。

在岳陽樓旁有三醉亭,在范仲淹後有呂純陽。這位道學始祖把整個岳陽樓弄得仙氣四溢。

朝游北海暮蒼梧,

袖裡青蛇膽氣粗。

三醉岳陽人不識,

朗吟飛過洞庭湖。

這位呂仙人時不時在這里喝喝酒,吟吟詩,更讓人覺得岳陽樓神乎其神了。也正是呂洞賓的仙風道骨,氣韻翩然把岳陽樓攪得更復雜,更神秘。

在下對岳陽樓溺愛的始末是講不盡,道不完的,還是談談余先生的書文是正經。《文化苦旅》從頭至尾讀下來,其名為苦旅,其中必讓人感到無盡的苦澀與辛酸,但可以說對我是一次穿越古今文化的游歷,是一次修身養性的過程。從苦難中領悟的真諦才是銘記於心的,影響幽遠的。

其實任何領悟都是一段痛苦的旅程,認識事物本性便是旅程的目的地。但余先生並不張揚的筆風,卻把認識過程寫得透徹而意味深遠。常使我回盪於心,迴旋於耳畔。余先生這種朴實無華中見神奇,渺小細微中現偉大的韻味和對史料的博覽於心是我所未能及的,也是我一直追崇的。

2. 文化苦旅寧古塔賞析

散文中提到的相關部分如下,余秋雨又誇了納蘭一次:

讓我特別傾心的是,康熙年間顧貞觀把自己的老友吳兆騫從東北流放地救出來的那番苦功夫。

顧貞觀知道老友在邊荒時間已經很長,吃足了各種苦頭,很想晚年能贖他回來讓他過幾天安定日子,為此他願意叩拜座座朱門來集資。但這事不能光靠錢,還要讓當朝最有權威的人點頭。他好不容易結識了當朝太傅明珠的兒子納蘭容若。納蘭容若是一個人品和文品都不錯的人,也樂於幫助朋友,但對顧貞觀提出的這個要求卻覺得事關重大,難以點頭。

顧貞觀沒有辦法,只得拿出他因思念吳兆騫而寫的詞作《金縷曲》兩首給納蘭容若看。兩首詞的全文是這樣的: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夠?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君懷袖。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僝僽。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凄涼否?千萬恨,從君剖。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願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言不盡,觀頓首。

不知讀者諸君讀了這兩首詞作何感想,反正納蘭容若當時剛一讀完就聲淚俱下,對顧貞觀說:「給我十年時間吧,我當做自己的事來辦,今後你完全不用再叮囑我了。」

顧貞觀一聽急了:「十年?他還有幾年好活?五年為期,好嗎?」

納蘭容若擦著眼淚點了點頭。

經過很多人的努力,吳兆騫終於被贖了回來。

我常常想,今天東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講義氣,一定與流放者們的精神遺留有某種關聯。流放,創造了一個味道濃厚的精神世界,使我們得惠至今。

3. 誰給我余秋雨《文化苦旅》每篇文章的具體賞析

書寫,書寫文化之苦旅。
描述,描述歷史之盛衰。

如果說從前喜歡魯迅是因為他激烈的言辭,那麼這次對於余秋雨的欣賞則是從內心深處發出對於美的呼喚,余秋雨以他唯美的筆墨點綴文壇這枝傲雪冬梅,雪裡一點紅,山色美於中。
推開書房的門,帶上地圖,背上背包,走出世俗,回歸與山水人文之中,美不言而喻。不管是春溫秋蕭,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後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回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
其實,所有的故鄉原本不都是異鄉嗎?所謂的故鄉不過是我們祖先漂泊路程中落腳的最後一站。既然是漂泊旅程,那麼,每一次駐留都不會否定新的出發。正像魯迅說的,這世界上的路是走出來的,也許世界上的美是發覺出的。
余秋雨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人們,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我們無法用某個榮譽去詮釋他獨特的筆韻,冷峻的分析和他游歷的艱辛,走去是件累事,寫下片語更是件累事。余派散文以他唯美卻又理性的目光去審視歷史,審視山水人文。正是這漂泊和遊走喚起我們心底的純朴與獨特的人格魅力。
抽一枝柳條,這一隻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
走進余秋雨,走進《文化苦旅》。

一.道士塔
--回憶從前的無知與現在的悵然
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得見著幾座僧人圓寂塔。歷來主持莫高窟的僧侶都不富裕,從這里也可以找見證明。夕陽西下,朔風凜冽,這個破落的塔群更顯得悲涼。
有一座塔,由於修建年代較近,保存得較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讀去,猛然一驚,它的主人,竟然就是王圓籙!
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的罪人。
他是逃難到甘肅的,後來做了道士,又經歷了無數年的苦行最終成為了住持。也許是沒有文化的緣故,他鑄成千古大錯,他毀了莫高窟,毀了敦煌,毀了中國文化,更丟了中國人的臉!
他是經卷如糞土,幾個銅板,幾棵白菜,甚至什麼都不給,也可以從他那裡拿走幾卷經書,一個道士竟然將經卷當作商品進行交易,這根本就是無理取鬧!!也許是他的無知葬送了幾千年的文化,也許是當時的人們葬送了敦煌的宏偉!當時的官僚們也來過敦煌,他們也帶走了一些經卷,可是,他們根本不知道也不重視那些經卷的價值,隨手扔掉幾卷,竹席太小,圍不上的就隨處留下來,估計這樣扔下去,到了京城也所剩無幾了。
中國是窮。但是只要看看官僚們豪華的生活排場,就知道決不會窮到籌不出一筆運費。他們文雅的摸著胡須,吩咐手下:「什麼時候,叫那個道士再送來幾件!」以得的幾件,包裝一下,算是送給哪位京官的生日禮物。
沒有任何關卡,沒有任何手續,外國人直接走到了那個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磚,上了一把鎖,鑰匙在王道士的褲腰帶上。外國人未免有點兒遺憾,他們萬里沖刺的最後一站,沒有遇到森嚴的文物保護官邸,沒有碰見冷漠的博物館館長,甚至沒有遇到看守和門衛,一切的一切,竟是這個骯臟的土道士。他們只得幽默地聳聳肩。
沒有後悔的余留,文獻的流失早已鑄成,沒有回頭之路。除了恨自己沒早生幾個世紀阻止這件事的發生,我無能為力......
淚水伴著黃沙吹打我的臉頰,悵然,難解我心中的恨楚,什麼話都沒說,留著淚走過王道士的圓寂塔前。

我懷著悵然的心情記敘他,敦煌的罪人。
恨自己沒早生幾個世紀挽救這一切,
沒有辦法,飛天月人的壁畫無法復原,
先輩遺珠早已灰飛煙滅,
我揮起手中的長鞭,深深抽向心田。

贈與曾經與從前

淺品《文化苦旅》
書寫,書寫文化之苦旅。 描述,描述歷史之盛衰。
――題記
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裡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我一直以來欣賞懂史且敢於評論批判歷史的學者,而也同時認為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無數學者中的豪傑,他的《文化苦旅》是萬千部文史學散文著作中最為出色的上品。
本書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余秋雨先生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後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情感嘆,但同樣的感嘆,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我也可以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著少年的激情,享受著老年的清閑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所以,余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因此,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著不同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他發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文明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造過盛世,人們為了保留住曾經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築,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理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於人為,但歸根結底,還是源於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於他們的曾經,便永遠無法活著走出來。因此,「正視過往與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為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因為,只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雲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輪的基礎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抽一枝柳條,折一隻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
走進余秋雨,走進《文化苦旅》。

4. 文化苦旅的賞析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在讀書理論之中引發的對祖國山河的一種嚮往,在其中所表現的歷史蒼茫感,對歷史古跡和歷史人物的身世憂患感源於一種生命的感喟,生命是如此博大,生命又是如此多舛;生命是如此轟轟烈烈,生命以是如此寂寞難奈。

余秋雨散文有一種穿不透生命秘密的茫然感,又有一種看透生命的虛無感。人生在世不免嚮往轟轟烈烈,但回頭發現歷史一切皆枉然。微小的生命可能留下深刻和啟示,偉大的生命也可能留下不盡的遺憾。生命等待啟示,歷史正在訴說,余秋雨散文設置了這樣一種生命的歷史空間。

思使人睿智、深刻;思使心靈開闊,使靈感汩汩噴發,使藝術的想像奔突傾涌,而真正的思者又必有一顆情感豐潤的高尚的心靈。

余秋雨就是這樣心靈的激情對理性的滋潤及其相生相長,成為《文化苦旅》的主要特質。他用富有個人魅力的評議使《文化苦旅》不僅閃爍著理性的光澤又浸漬著藝術想像的激情。

(4)文化苦旅余秋雨賞析擴展閱讀

寫作這本書首先是因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難泯的美國老教授的激發。這位教授雖然年老但卻冒險般地游歷了中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使作者萌發重新認識祖國大地的願景,並產生對中華文化的思索與追尋。

其次,應該是作者對自己,對社會的一種慰藉。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靈並對中國文化做出貢獻。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辭去官職走出書齋,開始了文化苦旅。

5. 余秋雨文化苦旅摘抄

摘抄:

1、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2、從現在起,我開始謹慎地選擇我的生活,我不再輕易讓自己迷失在各種誘惑里。我心中已經聽到來自遠方的呼喚,再不需要回過頭去關心身後的種種是非與議論。我已無暇顧及過去,我要向前走。

3、我們很難疾言厲色,說這種回歸是背叛。文化人格學的闡釋,要比社會進化論達觀得多。中國的事情總是難辦,重要原因就在於有這一幅幅文化人格圖譜不易索解。

4、我想,任何一個真實的文明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在心理上過著多種年齡相重疊的生活,沒有這種重疊,生命就會失去彈性,很容易風乾和脆折。但是,不同的年齡經常會在心頭打架,有時還會把自己弄得挺苦惱。

5、這些流雲在落日的映照下,轉眼間變成一道銀灰、一道橘黃、一道血紅、一道絳紫,就像是美麗的仙女在空中抖動著五彩斑斕的錦緞。

6、小河清澈見底,如同一條透明的藍綢子,靜靜地躺在大地的懷抱里。

7、山坡上,大路邊,村子口,榛樹葉子全都紅了,紅得像一團團火,把人們的心也給燃燒起來了。

8、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放眼遠眺,只見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層層疊疊、連綿起伏的山巒,一山綠,一山青,一山濃,一山淡,真像一幅優美的山水畫。

9、平靜的湖面,猶如一面碩大的銀鏡。

10、孤山東邊的白堤和西南的蘇堤,就像兩條綠色的綢帶,輕柔地飄浮在碧水之上。


(5)文化苦旅余秋雨賞析擴展閱讀

全新版的《文化苦旅全書》共分六冊。其中《摩挲大地》,《尋覓中華》兩冊有關中國,《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兩冊有關世界,剩餘兩冊是有關余秋雨自己的,尚未出版。

6. 賞析余秋雨的《都江堰》

文章第一來部分以長城的視角,寫出源了作者對都江堰的獨有的深深的感悟;第二部分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了都江堰周邊的絢麗景色;第三部分從都江堰寫到了人,展現了李冰父子的精神品格。部分寫「實」,部分寫「虛」,「虛」則是寫作者獨特的精神上的體驗,「實」則是寫都江堰的自然景觀。虛實交映,互相補充。第一部分以「它,就是都江堰」作為結尾,很自然地就過渡到下一段的都江堰的周邊景觀。第三段的「這一切,首先要歸功於遙遠得看不出畫影的李冰」作為開頭,是一個過渡句,承擔著承上啟下。這么一寫,就完成了從景觀到人物的描寫。

7.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深層含義

《文化苦旅》,大約是余秋雨在讀書理論之中引發的對祖國山河的一種嚮往,在其中所表現的歷史蒼茫感,對歷史古跡和歷史人物的身世憂患感源於一種生命的感喟,生命是如此博大,生命又是如此多舛;生命是如此轟轟烈烈,生命以是如此寂寞難奈。

余秋雨散文有一種穿不透生命秘密的茫然感,又有一種看透生命的虛無感。人生在世不免嚮往轟轟烈烈,但回頭發現歷史一切皆枉然。微小的生命可能留下深刻和啟示,偉大的生命也可能留下不盡的遺憾。生命等待啟示,歷史正在訴說,余秋雨散文設置了這樣一種生命的歷史空間。

《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全書憑借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

(7)文化苦旅余秋雨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寫作這本書首先是因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難泯的美國老教授的激發。這位教授雖然年老但卻冒險般地游歷了中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使作者萌發重新認識祖國大地的願景,並產生對中華文化的思索與追尋。其次,應該是作者對自己,對社會的一種慰藉。

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靈並對中國文化做出貢獻。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辭去官職走出書齋,開始了文化苦旅。

作者簡介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於浙江省餘姚縣橋頭鎮(今屬慈溪市),漢族。當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家、戲劇教育家。

8. 余秋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賞析200字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中首先提到,他說:「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為『貶官文化』.隨之而來,許多文化遺跡也就是貶官行跡.貶官失了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了心頭,貶到了外頭,這里走走,那裡看看,只好與山水親熱.這樣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的不壞.過了一個時候,或過了一個朝代,事過境遷,連朝廷也覺得此人不錯,恢復了名譽.於是,人品和文品雙全,傳之史冊,誦之後人.他們親熱過的山水亭閣,也便成了遺跡.」
那麼由此我們可以簡單地解釋:「貶官文化」就是文人被官場放逐,便寄情於山水,寫下了千古名篇.冷清山水變成名勝古跡,酒後小詩釀成千古佳作.
讀書人在那個時代,寒窗苦讀數十年,嘔心瀝血破萬卷,為得是什麼?為得是在科舉考試中破繭而出,贏得個半職,效力於朝廷,為國家為百姓做點有用之事,死後留下芳名,後人也不必恨之入骨地掘墳鞭屍就可以了.實際從這條入世之道可以看出中國文人的特點.他們信奉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更何況當時整個封建社會!我一直認為中國古代沒有一個真正的隱士,只要他們還心系朝廷並且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詩句.那麼他們就不是一個真正的隱士.也許有人不同意我的觀點,會說,只要是文學大家,寄情山水,安貧樂道,歸隱山林,那他還是一位隱士.如果就這樣簡單的妄加評論的話,給那些酸腐的文人戴上隱士的帽子的話,那麼這就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我為何這樣理直氣壯,因為我有強有力的證據,那就是——「貶官文化」.從一種文化現象的角度去深層次挖掘中國知識分子的特點,或者直接地說批判他們的缺憾.

9. 余秋雨文化苦旅摘抄加賞析,謝謝

《文化苦旅》摘抄
1. 文明可能產生於野蠻,卻絕不喜歡野蠻;我們能熬過苦難,卻絕不贊美苦難;我們不害怕迫害,卻絕不肯定迫害。
2. 哭是哭了,唱是唱了,走還是走了。我相信,那些多情女子在大路邊滴下的眼淚,為山西終成「海內最富」的局面播下了最初的種子。
3. 山西人機智而不小心眼,厚實而不排他,不願意為了眼前小利而背信棄義,這可稱之「大商人心志」——在南方商家中雖然也有,但不如山西人堅實。
4. 沒有焚毀的,是天一閣本身。這幢樓像一位見過世面的老人,再大的災難也承受得住。但它不僅僅是承受,而是以滿臉的哲思注視著一切後人,姓范的和不是姓范的,看得他們一次次低下頭去又仰起頭來,登天一閣的樓梯時,我的腳步非常緩慢。我不斷地問自己:你來了嗎?你是哪一代的中國書生?
5. 路那麼長,夜那麼長,一種運動之中的巨大陌生,幾乎讓自己消失。
6. 他們的「入世」言行,解構了獨立的文化思維;他們的「出世」言行,則表現一種敵意。直到今天,中國文人仍然在政客式的熱鬧和書囊式的寂寞間徘徊,都帶有自欺欺人的虛假。
《文化苦旅》賞析
深綠色的封面,泛著油墨清香的它------《文化苦旅》。初次捧在手中,看到這個書名,我心頭似乎湧上一種微妙的感覺:這本書所講的文化之必然是艱苦的,然而又夾雜著作者的感慨。仔細嗅一嗅,書皮上似帶著淡淡的艾草香,苦澀,而又哀愁。
《文化苦旅》記載了余秋雨老師從滾滾黃沙的大漠邊塞到溫婉怡人的江南小鎮的文化足跡。旅途中夾雜的許多情感:喜悅、激動、憤慨、沉痛……最終匯聚成一個苦字,中國史上訴說羇旅之苦的文學作品不在少數,然而負擔「文化」二字,卻更令人覺得這苦澀之味濃得化不開了。
談談文學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詩人------蘇軾,余秋雨老師稱:他是一個多麼高貴,可愛而富有魅力的人啊。然而卻被一群佞臣奸人所嫉恨,他們嫉妒他的才華,於是便向蘇東坡展開了無休無止的誣陷,一群小人向皇帝「檢舉」他的詩有謀反之心,在各種流言蠻語下,皇帝即使再喜愛蘇東坡的才華,也仍舊無法挽回「三人成虎」的悲劇,最後把蘇東坡貶謫到了黃州。而蘇東坡到了黃州後,竟沒有一個親人朋友前來探望。可以試想,當時蘇東坡的精神是十分孤獨的,那著名的《卜運算元》,用優美的意境道出了他的精神遭遇,「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醒……寂寞沙洲冷」何等高雅,而又何等悲涼。但又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囂,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而蘇東坡也在這次災難中真正地成熟了。余秋雨老師在《黃州突圍》中表明了他的觀點,人性是一種沉澱,一種人性的沉澱,平靜的生活才是人本身最原始的生活。
《文化苦旅》一本古色古香,貫穿著中國歷史的名作;一次浸透著中國古典的旅行。余秋雨筆下的蘇軾,他的人生何等坎坷,而又何等輝煌,他讓我明白:人要到達成功的彼岸,途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在實現夢想的路上會遇到再大的困難,需要付出再大的代價,都要堅持走下去,成功的果實終將留給堅毅者。

10.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里《牌坊》一節的主要內容和作者想表達的思想

《牌坊》中,文章中從年輕石匠告訴潘木公,那些他為女子建造貞節牌坊的墓里都是空的,可以證明在那個年代,女子如果嫁人再改嫁就會被他人所詬病,影響家族形象。

先是家鄉有許多貞節牌坊女人死了丈夫,再不嫁人就立下一個牌坊。有的一聽男方死了,見都沒見過面,也跟著自殺。而我的美麗的女老師們,也在封閉的鄉村中,始終未嫁,生命受到壓抑。為了家族的形象,又要保住女兒的生命和幸福,大戶人家為女兒建造貞節牌坊,在夜裡偷偷將女兒送走,多的是無奈,傷心和落寞。

《牌坊》中寫出了作者對中國傳統「貞節」文化及壓抑人性禮教的批判。藉助於含蓄的象徵、巧妙的暗示、貼切的比喻,曲折隱約地表現了作品主人公的清苦單調的生活狀態和孤寂凄苦的心態,從一個側面透露出封建禮教扼殺青春、摧殘美好的罪惡,對壓抑婦女的封建糟粕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發出了振聾發聵的人性解放的呼聲。

(10)文化苦旅余秋雨賞析擴展閱讀:

《牌坊》是現代作家余秋雨創作的一篇散文,收錄於2014年4月出版的新版《文化苦旅》首篇。

《牌坊》這篇回憶散文,透過孩子的目光,借孩子的口吻,敘述鄉間的牌坊、村裡的尼姑庵,著重寫了幾個從外地來的女教師的命運。用小學校(尼姑庵)里的花圃、藏在樑上的綉品,隱喻女性青春、女性生命的美麗燦爛,以一位女教師的自盡結束回憶。

從大山裡走出去的男人有的回了,幾天後又走了;有的再也不回了,或死了——外面的世界比大山裡的精彩。而女人白日刺綉,日日等待,從豆蔻年華到白發蒼蒼。「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青春、熱血、生命、歲月,換來一座又一座高大的貞節牌坊。余先生描述:「……牌坊比天還高,黑陰陰的,像要壓下來。」

文中多見「看不懂」、「顛三倒四」、「很渾」、「思緒混亂」等詞句,不露聲色地深刻揭露、批判了中國封建禮教的殘忍。「婦道」是中國傳統道德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中被血淚浸染最多的一頁。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