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靈與肉賞析

靈與肉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29 19:48:57

『壹』 《兒子與情人》的賞析要怎麼寫啊

《兒子與情人》是性愛小說之父勞倫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風靡世界文壇90年,魅力至今不減。1961年美國俄克拉荷馬發起了禁書運動,在租用的一輛被稱之為「淫穢書籍曝光車」所展示的不宜閱讀的書籍中,《兒子與情人》被列在首當其沖的位置。 《兒子與情人》視角獨特,對人性中隱秘的「戀母情結」有深刻、形象的挖掘。一般認為,小說中的兒子保羅就是勞倫斯的化身,而莫雷爾太太就是勞倫斯的母親莉蒂婭,保羅的女友米麗安就是勞倫斯的初戀情人傑茜。 《兒子與情人》的主線之一是以勞倫斯和傑茜的私情為藍本,而勞倫斯母親那強烈變態的母愛足以扼殺勞倫斯任何正常的愛情。勞倫斯曾對自己的情人說:「你知道我一直愛我的母親。我像情人一樣愛她,所以我總也無法愛你。」這些折磨人的日子在《兒子與情人》中有很詳盡的描述。

《兒子與情人》賞析

《兒子與情人》中,保羅母親對丈夫的失望、不滿和怨恨使莫瑞爾太太把自己的感 圖書《兒子與情人》
情、愛憐和精神寄託轉向了兒子,或者說,莫瑞爾太太把自己經歷過的精神磨難和一心要解決的問題「折射」到了兒子的身上,於是一場靈與肉的沖撞又在母子之間展開。 母親的這種性變態使兒子心酸,惆悵,無所適從。有了母親,保羅就無法去愛別的女人。在母親幾乎是聲嘶力竭地哀嘆「我從來沒有過一個丈夫」、一個「真正」的丈夫時,保羅禁不住深情地撫摸起母親的頭發,熱吻起母親的喉頸。這種「戀母情結」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一種「固戀」,使他失去了感情和理智的和諧,失去了「本我」和「超自我」之間的平衡。因此,保羅的情感無法發展、升華,他的性心理性格無法完善、成熟,從而導致了他一生的痛苦和悲劇。 幼年時期的「戀母」情結,使保羅成了感情上和精神上的「痴呆兒」。他雖然愛戀著米莉安,但卻不能像一位正常的血肉之軀,理直氣壯地去愛她。這不但使自己陷入了困境,也給米莉安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保羅見不到米莉安的時候會感到悶得慌,可是一旦跟她在一起卻要爭爭吵吵,因為米莉安總是顯得「超凡脫俗」或非常地「精神化」,使保羅覺得像跟母親在一起那樣不自在。 保羅只要跟別的女人在一起,靈魂就會被母親那無形的精神枷鎖控制著,感到左右為難,無法獲得自由。在他和米莉安儼然像一對夫婦在親戚家生活的日子裡,保羅得到了米莉安的肉體,而在精神上,保羅仍然屬於自己的母親。米莉安只是帶著濃厚的宗教成分,為了心愛的人做出了「犧牲」。所以,在那段日子裡,他們也並沒有能夠享受青年男女之間本該享受到的愉悅。實際上,肉體間的苟合,只是加速了他們之間愛情悲劇的進程。 在這一次次靈與肉的沖撞後,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一個個傷痕累累,肉體和精神均遭受了巨大的摧殘。保羅的父親在家裡、在親人面前永遠成為格格不入的「邊緣人」。保羅的母親在精神上從來沒有過一個「真正的丈夫」,只能從兒子身上尋找情感的慰藉,而這種努力又常常被其他女人所挫敗,後來心理、生理衰竭,得了不治之症,早早撒手人寰。米莉安雖然苦苦掙扎,忍辱負重,但並沒有得到保羅的心,保羅直到擺脫母親的精神羈絆,可以與她重歸於好,永結良緣時,最終還是狠下心來,拒絕了她的婚求,孑然一人,繼續做精神上的掙扎。 只沉迷於肉體慾望的克拉拉也很快結束了與保羅的風流,回到性格粗俗、暴烈、無所作為的丈夫身邊。可以說,在這些靈與肉的沖撞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沮喪、可悲的失敗者,找不到一個最終的贏家。其實,在人們賴以繁衍生息的大自然被破壞,在人性被扭曲,在人類的和諧關系不斷被威脅的社會中,靈與肉的爭斗本來就是殘酷無情的,到頭來誰也成不了贏家,成不了一個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
《兒子與情人》是勞倫斯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戴維•赫伯特•勞倫斯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
是一位天才的作家,他的作品洞察人類生命中最深層的領地—人的心理,生動描述人類諸如掙扎、痛苦、危機、歡娛等種種情感和感受。他致力於開啟人類心深處的「黑匣子」,穿透意識的表面,觸及隱藏的血的關聯「,從而揭示原型的自我。 在這部小說里,他對女性的心理進行了大膽、透徹的探索,其小說中的女性也因此體現出更為強烈的審美情趣和藝術表現力,細膩准確地反映出勞倫斯的寫作主題。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對《兒子與情人》中的三種女性愛情心理模式進行描述,這三種模式將成為此論文的三部分。第一部分—精神模式,,此模式對本能的慾望進行抵制和輕視。《兒子與情人》中的米莉亞姆就是這個模式的典型代表。第二部分——肉慾模式,這種心理會放縱她們自己個人的本能的慾望而又忽視了靈魂的交流。這部小說中的克拉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第三部分——情節模式,這種模式對某個東西或某一種感情顯示出一種極端的態度。莫瑞爾太太就這樣的一個對家庭和兒子們有極端的佔有欲的女人。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通過對《兒子與情人》中的三種女性愛情心理模式的分析,闡述其局限性,揭示健康自然的女性愛情心理,對於成就完整的生命及追求中女性的成功有重要作用。

『貳』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句賞析點評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這樣,在臨終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把自己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奮斗。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部描寫新人成長歷程和揭示新人優秀品質的優秀小說。當一位英國記者問作者為什麼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書名時,奧斯特洛夫斯基回答說:「鋼是在烈火與驟冷中鑄造而成的。只有這樣它才能成為堅硬的,什麼都不懼怕,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這樣的斗爭中、在艱苦的考驗中鍛煉出來的,並且學會了在生活面前不頹廢。」
這個書名,形象地概括了他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自己這一代人的成長道路和思想性格。
通過保爾.柯察金的成長道路,小說告訴人們,一個人只有在革命的艱難困苦中戰勝敵人也戰勝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創造出奇跡,才會成長為鋼鐵戰士。革命者在斗爭中百煉成鋼,這是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
通過揭示保爾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敢於戰勝任何艱難困苦的剛毅性格,小說形象地告訴青年一代,什麼是共產主義理想,如何為共產主義理解去努力奮斗。革命戰士應當有一個什麼樣的人生,這是小說的又一主題。保爾在憑吊女戰友娃蓮的墓地時所說的那段話,就是他的共產主義人生觀的自白,也是對小說這一主題的闡發: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可以這樣來概括小說的主題思想:人的一生應當象保爾.柯察金那樣去度過。

『叄』 簡愛摘抄加賞析

1 荒涼不堪岩石嶙峋的邊界之內,彷彿是囚禁地,是放逐的極限。

2 假如刮一陣風或滴幾滴雨就阻止我去做這些輕而易舉的事情,這樣的懶惰還能為我給自己規劃的未來作什麼准備呢?

3 只有上帝賜予我美貌和財富,我才能讓你對我難舍難分?

4 月亮庄嚴地大步邁向天空,離開原先躲藏的山頂背後,將山巒遠遠地拋在下面,彷彿還在翹首仰望,一心要到達黑如子夜、深遠莫測的天頂。那些閃爍著的繁星尾隨其後,我望著它們不覺心兒打顫,熱血沸騰。一些小事往往又把我們拉回人間。大廳里的鍾己經敲響,這就夠了。我從月亮和星星那兒掉過頭來,打開邊門,走了進去。

5 你以為我會無足輕重的留在這里嗎?你以為我是一架沒有感情的機器人嗎?你以為我貧窮、低微、不美、緲小,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我和你有樣多的靈魂,一樣充實的心。如果上帝賜予我一點美,許多錢,我就要你難以離開我,就象我現在難以離開你一樣。我現在不是以社會生活和習俗的准則和你說話,而是我的心靈同你的心靈講話。

6 天主會把咱們身旁最佳的工具拿走,以提示咱們獲患上的太多!

7 羅沃德的束縛,至今仍在你身上留下某些印跡,控制著你的神態,壓抑著你的嗓音,捆綁著你的手腳,所以你害怕在一個男人,一位兄長——或者父親、或者主人,隨你怎麼說——面前開懷大笑,害怕說話太隨便,害怕動作太迅速,不過到時候,我想你會學著同我自然一些的,就像覺得要我按照陋習來對待你是不可能的,到那時,你的神態和動作會比現在所敢於流露的更富有生氣、更多姿多彩。我透過木條緊固的鳥籠,不時觀察著一隻頗念新奇的鳥,籠子里是一個活躍、不安、不屈不撓的囚徒,一旦獲得自由,它一定會高飛雲端。你還是執意要走?」

8 在上帝的腳下我們是平等的,我們本來就是平等的!

9 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態,也能成就一場驚鴻。

10 你冷,是因為你孤獨;沒有什麼人際的接觸能撞擊出你心中的火。你有病,是因為人被賦予的最好的,最高貴的和最甜美的情感離你很遙遠。你傻,是因為不管怎麼痛苦,你都不去召喚那種情感來接近你,你也不上前一步到它等待你的地方去迎接它。

11 經典語錄:如果別人不愛我,我寧願死去而不願活著——我受不了孤獨和被人憎惡。

12 那些無論我做什麼去討他們的歡心都始終厭惡我的人,我也應該厭惡他們;對那些不公平的懲罰我的人,我就應該反抗。她不久就要超脫於塵世風雨之外了,精神已掙扎著要脫離它物質的居所,而當它終於解脫出來之後,將會飛到哪裡去呢?

13 明年今天,讓我們繼續歡笑吧。

14 我喜歡今天這樣的日子,喜歡鐵灰色的天空,喜歡嚴寒中庄嚴肅穆的世界,喜歡桑菲爾德,喜歡它的古色古香,它的曠遠幽靜,它烏鴉棲息的老樹和荊棘,它灰色的正面,它映出灰色蒼穹的一排排黛色窗戶。可是在漫長的歲月里,我一想到它就覺得厭惡,像躲避瘟疫滋生地一樣避之不迭:就是現在我依然多麼討厭——

15 我和你一樣有靈魂,有一顆完整的心!

16 那隻創造了你的形體並放進去生命的至高無上的手,除了創造你微弱的自我,或者像你一樣微弱的生物而外,還給你提供了其他的救援。除了這個世界,除了人類,還有一個不可見的世界和一個神靈的王國:那個世界圍繞著我們,因為它無處不在,那些神靈注視著我們,因為他們受命來護衛我們;(經典語錄 )假如我們正在痛苦和恥辱中死去,輕蔑和嘲諷從四面八方侵襲著我們,憎惡壓碎了我們,那麼天使會看見我們身受折磨,承認我們的清白無辜(只要我們是清白無辜的),上帝只等到我們的靈與肉分離,便給予我們完全的報償。那麼當生命這么快就結束,死亡作為幸福和光榮的入口又是如此確定的時候,為什麼我們還要被苦惱壓倒而消沉下去呢?

17 如果上帝賦予我財富和美貌,我會讓你難於離開我,就像我現在難於離開你一樣。可上帝沒有這樣安排。但我們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過墳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18 要是我,巴不得地球會裂開,把我吞下去。

19 人的天性就是這樣的不完美!即使是最明亮的行星也有這類黑斑,而斯卡查德小姐這樣的眼睛只能看到細微的缺陷,卻對星球的萬丈光芒視而不見

『肆』 自由或死亡的作品賞析

賞析

「《自由或死亡」意為「不自由,毋寧死」,是希臘克里特島人民反抗外國入侵和壓迫的一個戰鬥口號。克里特島擁有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明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作者就是在那裡成長,與被壓迫者同呼吸、共命運。小說中的故事和人物,絕大多數是作者親身經歷和看到過的。

書中通過席發卡斯三代人的經歷,生動地反映了克里特人民在幾百年殖民統治期間,進行的武裝起義,表現了人們對生命與自由的渴望。小說中不同階層和陣營的人物有血有肉,生動自然。作品表現了希臘人民的世態風俗,且充滿了哲理

人類的自由是卡贊扎基一生探索的重大主題,也是本書的主題。這個「自由」,不僅是民族的自由,也是人本身的自由。

故事描寫了一個克里特英雄家族幾代人前仆後繼的斗爭。主人公米哈伊隊長是作品的靈魂人物。他過人的力量和勇氣讓人聯想到古希臘神話英雄赫拉克利斯。

這也可以說是一個尼采式的超人,憑借意志的力量,超越了物質,超越了俗人眼中的勝負而達到更高的境界。他的靈與肉的斗爭,是小說前半部分的主線。

在故事的後半部分,米哈伊隊長明知道戰爭沒有勝利的希望,仍然堅持戰斗到最後一刻。為已經無望的事情而奮斗,這似乎是投入產出不成比例,可是卻表達了作者的一個重要觀念: 「人最壯麗的時刻不是獲得幸福,而是為獲得幸福而戰斗。」

(4)靈與肉賞析擴展閱讀

尼古斯·卡贊扎基是20世紀享有國際聲譽的希臘作家,是希臘當代文學界的泰斗,在他逝世六十周年(1883-1957)之際,我和大家一樣懷著崇敬的心情紀念這位希臘人民偉大的作家。

卡贊扎基是中國人民的朋友,在1935年他以記者的身份訪問中國和日本,寫有《中日記游》一書,他對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懷有極大的興趣,熱情地探尋那個古老的東方國家的神奇的秘密。

他在書中所寫對中國漢字「女」的理解,讓我作為中國人都感到他對語言理解的悟性極高,因為中文是和希臘語完全不同的語言。他能從以「女」字為偏旁構成的字中,看出中國長期封建社會對婦女的偏見和蔑視。

例如,他寫道:「女「字作偏旁加一個「盾牌」(希臘語是ασπίδα)組成「奸」( 中文裡的「干」有多個詞義,其中一個是指武器,即「盾牌」),詞義是說女子是使奸計的人。

而三個「女」字組成的「奸」表示通姦、不知廉恥,「女子」這個詞在某種程度上就如同希臘神話中那個會制葯把人變形的女巫「喀耳刻」。

1957年6月,應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邀請,卡贊扎基率領作家代表團來中國訪問。為了了解從他第一次訪問至1957年這24年期間中國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為了實現渴望已久的新中國之行,在已經患病的情況下,他還是來到中國。

卡贊扎基是唯一的一個二次訪問中國的希臘作家,而且是既看到舊中國,又看到新中國的唯一的外國作家,卡贊扎基一行曾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1957年,新中國剛成立八年,一切都還在建設中,卡贊扎基在他所留下的筆記中,以他哲學家以及作家的敏銳眼光對新舊中國做了對比。

他不是走馬觀花,而是從所去的各個城市,從自己聽到、看到、觀察到的新舊中國在所發生的變化,肯定和贊美新中國取的成績,稱譽此行有「至高的收獲」。

他本來准備寫一本二十年後的中國,遺憾的是同年10月他永遠離開了我們。但是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仍然留下了永遠的一筆,那就是在《自由或死亡》一書中,卡贊扎基寫了這樣一個情節:

米哈伊隊長在歐洲留學的侄子柯斯馬斯帶著妻子回到坎迪亞,最後和他叔叔米哈伊隊長一起在山上和土耳其人作戰犧牲。柯斯馬斯最初認識妻子的時候是他想在圖書館借《中國宋詞曲》,因為沒有借到而悶悶不樂,結果遇到了一個猶太女孩,後來這個女孩成為他的妻子。

卡贊扎基把《中國宋詞曲》一書寫進《自由或死亡》作為他侄子愛情的引子,雖然現在無法知道他確切的意圖,但是可以肯定他對這本寫中國宋朝的文學書有很深的印象。

『伍』 舒婷的《這也是一切》的賞析

這是一首拯救悲觀和迷惘,啟迪奮進和向上的自由詩。它通篇充滿明快積極的情緒,明晰的語言表達出詩人明確的思想主張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一氣呵成的排比句式在視覺上形成沖擊力,似瀑布流水,使通篇流暢自如,從而強化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觀點,也形成了這首詩的風格特點。
積極的思想觀點催人奮進。這是回答一位青年的詩作,詩人用諸如大樹、種子、火焰、星星、歌聲等大自然中象徵美的事物,借代了世態的不同方面。通篇的「不是一切----」否定了悲觀的情緒,表明了詩人的樂觀態度;教誨青年不要只看到陰影,要在困難的時候看到曙光;要用今天的努力寫滿未來。她明確否定了消極的觀點:「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說得那樣!」讀後讓人感到獲取了力量,掃除了迷惘。
明快的風格給人以舒暢之感。詩人開篇就以「不是」開始,詩人用幾乎通篇的「不是----」組成全詩,簡潔而明確,沒有絲毫的朦朧和晦澀,表現出一種毫無疑問和無可辯駁,使人讀之有淋漓盡致之感。
先蓄後收的結構令人追讀。前三段詩人一連說了十五個「不是」讓人不得不想知道:不是這樣,又怎麼樣?最後一段戛然一收:要為希望而奮斗!要立足現在,才能寫好未來!這樣的結構也體現了明快的風格。
詩的風格和思想都體現了五十代詩人的感情。詩人舒婷生在五十年代,經歷了幾次社會變革,思想在不斷的更新中成熟。在她的詩里總能看到光明,信念和希望。這正是上一代人的驕傲,也正是現在這一代青年所缺少的。就讓這首詩給我們更多的樂觀和希望吧!

『陸』 《簡 愛》 經典語句加賞析

精美語句來
——你以為因為我源窮,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沒有靈魂沒有心嗎?你想錯了!
我的靈魂和你一樣,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樣。
這是我的心靈在跟你的心靈說話,就好像我們兩人已經穿越了墳墓,站在上帝的腳
下,我們是平等的。
因為我們是平等的!
賞析:
對簡愛,我有的是欣賞和贊美。她追求獨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間精神的平等。雖經歷不幸卻熱愛生活,並把愛帶給每個需要她的人。為了自己的愛的信念,平等的真實純粹的愛,甚至毅然放棄渴望以久的唾手可得的愛情,並最終也自己的愛人實現了精神上的平等,簡愛的一生,雖談不上轟轟烈烈,但卻是平凡而不平庸。在我心中,簡愛就像一個充滿智慧、充滿愛心並努力使自己生命得到最大張揚的精靈。她的生命,有如彗星的閃亮和美麗。

『柒』 楊麗萍的雀之靈賞析

一: 粗粗看去,《雀之靈》也不過是擬人化的孔雀,但是,它同人們看慣了的傣族孔雀舞有著明顯的不同。 《雀之靈》這個題目體現了創作者對作品內涵的高度要求。舉手投足之間,看似孔雀「迎風挺立」、「跳躍旋轉」、「展翅飛翔」,但它遠遠超過了形態模擬,而是舞者――「孔雀」的靈與肉的交融、呈現。 楊麗萍所獨創的手臂酥軟無骨般的顫動,在纖細、柔美中迸發出生命的激情。 驚艷,這就是我觀看《雀之靈》之後的感受。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人可以把舞蹈跳到這種境界。 在溫婉的音樂當中,楊麗萍漸漸出現。她的長裙潔白勝雪,服順地貼著。遠遠地,彷彿就是一隻不食人間煙火的孔雀,高貴優雅的孔雀! 看,她動起來了,她舞起來了!她用柔嫩的腰肢,靈活的手指,輕盈的雙腳,舞出神秘的境界。她的大眼,在向我們傳遞怎樣的情感;她的嘴,一張一合,時而上揚時而下垂;她的發髻上的裝飾,孤傲地站立著……炯炯有神的妙眼在眉目傳情哪!紅潤小巧的嘴在講述悠遠的故事哪!華麗高貴的發髻,在宣布美的神氣哪!
我不得不說自己文筆粗糙,無法細致描繪出我所見到的高貴的美。 一隻孔雀,在高視闊步。她時而側身微顫,時而急速旋轉,時而慢移輕挪,時而跳躍飛奔…… 像一潭水,被石子一擊,起了漣漪,一圈一圈盪漾開來。左手指尖柔韌地蠕動,一陣一陣傳遞給右手指尖。長指甲晶瑩閃耀,美妙地悸動著。起先是輕微的小浪,然後加強,最後在那刻釋放了。波動在柔美的動作中。她細碎的舞步,忽而如流水般疾速,忽而如流雲般慢挪,忽而如雨點般輕快,忽而如擊石般堅健。不管怎樣的舞步,都給人以柔中帶剛,剛中帶柔的感覺。不禁點頭微笑。 瞧哪,長裙飛起來了!瑰麗的美呀!一隻真正的孔雀!一幅畫,忽然間描上了色,會覺得驚訝嗎?旋轉,踩點,仰視,升華!所有的情感在交織中凝聚,又在凝聚中膨脹,最後在膨脹中爆發!舞蹈的光芒籠罩了整個舞台。她似乎舞得更投入了。在翻飛中她選擇了飛騰! 驀地,音樂緩下來了,她的動作緩下來了。我們著急地注視著,她開屏闊步著。那份自信,出於對己的信任。她在踏步,她又加快了!她又再次把我們帶進了幻虛幻實的境界。這里只有一隻孔雀,卻有無數個想成為孔雀的人! 亦真亦假,似實似虛。飛揚的活力在釋放高傲的能量。忘懷的舞者在盡情歡躍! 漸漸地,慢了,緩了,頓了,停了。濃縮在光圈中,孔雀停止了華麗的舞蹈,靜下來,立成了一尊高貴的雕像,卻又真實地輕顫著……

二: 舞台上下了一個屏風,在屏風後,舞蹈家楊麗萍在表演著舞蹈「雀之靈」,在燈光照耀下,她的身影映照在銀幕上。

楊麗萍在舞台上表演的動作惟妙惟肖,真的像一隻美麗的孔雀似的。我應該怎樣來形容她的舞蹈呢?假如我是一個朗頌家,我要用最優美的詩句與最洪亮的聲音來贊嘆她;假如我是一個歌唱家,我要用婉轉、悠揚的音韻來歌唱出她那華麗的舞姿;假如我是一個作家,我要用豐富多彩的文字來描寫她舞出的那充滿靈氣的孔雀的美麗。

然而,我什麼都不是,我只能默默地坐在台下,為她這驚人的舞蹈藝術而鼓掌。優美的音樂,柔軟的雙手,生動形象的動作與輕捷的腳步,都徹徹底底地將她那驚人的實力給出賣了,她幾乎達到了忘我的境界,彷彿自己就是孔雀。漸漸地簾幕落了下來,她表演得出神入化,背後的潺潺流水聲,一隻美麗的孔雀正在尋找著食物,時不時整理整理它那鮮艷的羽毛,使人心曠神怡,如身臨其境。她那柔軟的腰枝,輕盈的身體,細細地刻畫出了這只高貴的孔雀。瞬時間,她的動作慢了下來,孔雀漸漸停下了腳步,又成了一個令人耐人尋味的孔雀「雕像」。

楊麗萍那生動精彩的表演,使人回味無窮,讓人永遠也無法忘記,一句話,真是一隻唯美、高貴的孔雀啊

『捌』 張賢亮《靈與肉》的評價賞析

教學要求:

1 、分析張賢亮的精神氣質,以加深對其作品的理解。

2 、通過對《綠化樹》的分析,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

一、張賢亮的精神氣質

張賢亮, 1936 年 12 月生於南京, 1956 年 8 月在甘肅省委幹部文化學校當教員, 1957 年 7 月,在《延河》上發表抒情詩《大風歌》而被打成右派。從 1958 年至 1976 年這 18 年中,他經受了兩次勞教,一次管制,一次群專,一次關監。從一簡單的生平中可看出,張賢亮是一位有著苦難多艱的人生經歷的作家。 1979 年重返文壇以來,他著有《靈與肉》、《肖爾布拉克》、《綠化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習慣死亡》、《我的菩提樹》等短、中、長篇小說,其中《靈與肉》、《綠化樹》、《肖爾布拉克》獲全國優秀、短篇、中篇小說獎。

張賢亮在《滿紙荒唐言》這篇文章里,詳盡地敘述了他個人的經歷和遭遇,也表述了他許多關於文學觀念的見解。他特別呼籲評論家要注意研究作家的精神氣質。他說,「一個人在青年時期的一小段對他有強烈影響的經歷,他神經上受到的某種巨大的震撼,甚至能決定他一生中的心理狀態,使他成為某一種特定精神類型的人……如果這個人恰恰是個作家,那麼不管他選擇什麼題材,他的表現方式,藝術風格,感情基調,語言色彩則會被這種特定的精神氣質所支配。」統觀張賢亮的創作,可以說,他的小說就是他獨特的精神氣質外化而成的哲理與詩美的結晶。要深入理解他的小說,應該注意他的精神氣質。

研究張賢亮的精神氣質,首先應注意到他的青年時期的經歷。在被打成「右派」之前,他是以一個很有才氣的青年詩人的形象在文壇上嶄露頭角的。他在 1957 年 4 月 7 日寫給《延河》編輯部的信中,以一種直率的年青人的激烈和自信宣稱:「我要做詩人,我不把自己在一個偉大的時代里的感受去感染別人,不以我胸中的火焰去點燃下一代的火炬,這是一種罪惡,同時,我有信心,我有可能,況且我已經自覺地挑起了這個擔子……。」這里,我們看到青年張賢亮對人生的奮進和在文學上的宏大抱負。在他當時發表的《夜》、《在收工後唱的歌》、《在傍晚唱山歌》、《大風歌》等抒情詩中,也顯露出他感情熾熱、富有浪漫色彩和幻想等詩人的氣質。隨即因《大風歌》罹難,這無疑使他神經上受到巨大的震撼,這使他的精神氣質又滲進了一種悲劇色彩,一種憤激、悲愴的孤獨感。如同他自己所說:「心靈的深處總有一個孤獨感的內核」 。在近二十年的生活磨難中,他從生活的底層汲取了酸甜苦辣畢備的人生經驗(包括接受大西北的自然環境和勞動人民的熏陶),並閱讀了大量馬克思主義的著作,這又使他的精神氣質中融進了一種對人生的哲學沉思。正是上述種種因素。對他作品的藝術氛圍,感情基調,語言色彩等起著重要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他那雄健、深沉、凝重並富有哲理性思辨色彩的藝術風格。

『玖』 廊橋遺夢的作品賞析

小說原名「麥迪遜鄉的橋」,這個標題寓有作者的深意:「橋」是人際溝通的工具。我們不妨從小說作者漢勒所處的社會狀態去認識。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信息傳遞瞬間可達,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但高度發達的工業生產導致更精密的社會分工,生存競爭使人們全力以赴地工作而社會活動卻相對缺乏,經濟利益的爭斗使人際關系日益緊張,「他人即地獄」的論斷正是當今世界人們普遍心態的概括。沃勒在小說中希望以麥迪遜的鄉村田園生活(自然人生)和古老文化(廊橋)去救治美國社會的時代病,以充滿生命活力的狂浪激情去點燃現代文明重壓下委頓的人生灰燼。鄉村田園,古老廊橋,正是通往自然人生「遠在達爾文進化論中的物種起源之前的世界」的橋,是「異化我」反歸「本真我」的唯一通道。」由於性格和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小說男女主人公也是被此通往自己人生目的「橋」。弗朗西絲卡在生兒育女、侍奉丈夫和農田工作之餘,總難泯滅那不勒斯少女時代的夢幻。她一直嚮往那燭光夜宴、美酒交跳、歌新曼妙的都市文明,心境還停留在60年代充滿享樂激情的「美國式天真」夢中,因而帶著一大地現代攝影器材(現代科技的體現)、見多識廣又充滿性感的「城裡人」羅伯持出現在地眼前時,她由此看到了一條追尋自我幸福的「橋」。而對羅伯特來說,後工業文明對人的自由個性的扼殺,「世界太組織化」的壓抑桎梏,使他竭力反抗,四處流浪躲避。寧游的鄉村圖園,古老奇恃的廊嬌,尤其是質朴健壯、充滿熱情的鄉村農婦,正是他到處尋找的精神寄託的歸宿,巨大的文化價值觀念反差,使兩人都陷入「遙遠的事物才是美」(葉芝語)的幻境,美國社會案尚新鮮、刺激的文化精神,就在小說所塑的兩個主人公形象中被表現出來。
沃勒所虛構的這個美國當代情愛神話是令人種往的,偶然邂逅卻一見鍾情,短短四天就達到靈與肉、愛情與情慾的全面滿足;實實在在的狂很縱情與刻骨銘心的精神愛戀完美結合。它不必事業上的志同道合、心心相印。這種「愛的快嚼」方式,對處於高速運轉社會中的美國人來說,真是太省錢省力了,這正是美國文化「快餐「的一種典型表現。況且,情愛既得到實現,婚姻和家庭仍得到尊嚴,何樂而不為?沃勒虛構的這個神話夢,正是相當一部分美國人價值心理的典型代表,這恰如其筆下的理查德一樣庸俗可笑。法蘭克學派對這種社會心理概括得極為准確:在工業化社會中,個人受到摧殘的表現就是慾望得不到滿足,正因為有社會對人的摧殘,便普遍存在著烏托邦式的沖動,以及烏托邦式的對整個世界的幻想性改變。這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夢是願望的達成」,文學創作就本質上說,只是作家被文明社會規范壓抑的潛意識的「白日夢」表現。可以說,一部《廊橋遺夢》幾乎同時在東西方社會暢銷,不僅透射出美國民眾的普遍心態及難以言說的內在隱秘被望,同時也映照出眾多熱心中國讀者那潛伏的躁動焦灼心理。 《廊橋遺夢》是美國現代作家詹姆斯·沃勒的首部小說,它不僅以簡約而婉轉的故事情節以作者出入場的方式訴說人性、自由、道德、家庭與責任等主題。而且還通過主人公會凱的鏡頭折射出豐厚的哲學底蘊。金凱的人生軌跡和心路歷程,體現了對人本身存在的困惑和思考。映射了沃勒的存在主義哲學。在《廊橋遺夢》這部小說里,金凱是個藝術家,主要從事攝影藝術的創造活動,他用豐富的想像力,通過鏡頭透視世界,感悟人的存在。他的藝術生涯與他兩次入伍緊密聯系。第一次為了糊口和養活母親,在軍隊里呆了四年,而這四年改變了他的一生。給戰地記者作助手使攝影成為他此後謀生的職業,攝影藝術影響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第二次,他被徵召入伍,操持相機,成為去記錄戰爭中的人———個個為他存在的自我。人在戰爭中只會被逼到兩種現實:生或死。真實記錄了恐懼,這因為害怕死亡而書寫在身體上的為我性存在的恐懼。在金凱看來,人的存在只是在路上,在從生到死的路上,戰爭平面化的藝術一同虛無化。
洪堡說到,在文學中,首要的乃是詩和哲學。一切詩即是思。意象是文學、藝術和生存的共物。夜幕降臨時分,塔科馬夜露的老號對『弗朗西斯卡』曲的鳴咽,羅斯曼橋在圖像中.主人公卻都已成為虛無。弗朗酉斯卡為一次「完整」堅守「羅斯曼橋」最後在灰飛姻滅中與金凱會合。金凱探索存在之意義的路徑折射出其自我意識思想發展軌跡,以藝術、詩歌和音樂,訴說在工業文明語境下,人詩意的生存哲學。 沃勒的成功在於他沒有讓羅伯特·金凱與弗朗西絲卡的戀情有悖於讀者的道德判斷。作者讓弗朗西絲卡在愛情與責任的選擇中,選了後者——責任。並非常謹慎地「給相逢以情愛,給情愛以慾望,給慾望以高潮,給高潮以詩意,給離別以惆悵,給遠方以思念,給丈夫以溫情,給孩子以母愛,給死亡以誠摯的追悼,給往事以隆重的回憶,給先人的愛以衷心的理解」,一切都安排得那麼好。作者非常聰明地只給他們四天的時間相愛,其浪漫而不失優雅,熱烈而又灑脫,短暫而又漫長的戀情,非常適合現代人的欣賞口味,也暗合了那些對沉悶的婚姻有所不滿的人們隱秘的心理追求,同時由於它的力趨保守、傷感和悲劇結局,讓觀念傳統的人也會產生認同。總之,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小心翼翼地打開了婚外戀的隱秘的情感天地,使人們從足以引起指責的越軌和羞恥的戀情中看到了堅貞、永恆、理智以及情感深厚的一面。

『拾』 那樹的賞析

本文選自《20世紀中國散文英華. 台港澳卷》(孟慶鵬)
本文通篇用擬人化的手法,給人以沉重的悲劇感,是這篇作品較成功的特點。這悲劇感正是作者通過「立在那條路邊上已經很久很久」的老樹的最後遭遇,象徵性地向人們表達了一種強烈的現代意識:現代科學的高度發展,那使人與自然距離愈來愈遠的科學技術,正在以科學技術自身發展的同步速度,剝離著人類生活的最後一層詩意。盡管有些人把這種遺憾當做守舊,閉在每一個人身邊的事,而會多少表現出遲鈍或懈怠。這篇散文,選擇一個就在人們身邊,在通衢一側的角度,向人們展示了作者的焦慮和不安。筆法細膩朴實,感情沉滯凝重。
擬人化的筆法由遠及近,從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從生動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擬,最後賦予「那樹」以真實的性靈,讓真實的性靈敲擊著讀者的感知:「啊,啊,樹是沒有腳的。樹是世襲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綠在這里,綠著生,綠著死,死復綠」。難道不是只有生命的綠,才賦予了人類生存的天地嗎?它不但賦予人生存,更賦予人美好:「千掌千指托住陽光」,在酷暑中灑下一片濃陰;「於是鳥來了」,才帶來了孩子們的歡樂;「於是情侶止步」,在樹的蔭庇下生長著自己的愛戀;即使「被一重又一重死魚般的灰白色包圍」,它也默默地站在那裡,「讓下車的人好在樹下從容撐傘」;它也只默默地「一厘米一厘米」地生長自己。在這「別的東西延伸得更快」的時代,它還在「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勞無用的貢獻,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這幾組從不同視角描摹「那樹」的文字,細膩朴實,側重用比喻、借喻的方式,寫出老樹默默的生命之綠,它的自然生存給人們帶來的福蔭。如果造化有知,它將會怎樣向人們訴說呢?
但是,「樹沒有說什麼,上帝也沒有」,人類卻宣布「那樹要償命」了!文章從這里完全進入了直接的擬人化描寫。細膩的筆觸則顯現了感情的沉滯,使「那樹」的死亡形象十分凝重:「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造化之神在沉默中蘊含著悲憤,一切都陷入了沉重的悲劇氣氛:「星臨萬戶,天象庄嚴」,「老樹嘆氣,一聲又一聲」。作者的筆在譴責之中,帶有一股辛辣,「一切預定,一切先有默契」,這辛辣中更暗喻著特有的社會丑惡。尤其那清道婦的敘說,形成了一筆生動的寓言式的描述,賦予「那樹」以真實的性靈:「昨天早晨樹還在」,「住在樹干里的螞蟻大搬家」,「老樹是通靈的,它預知被伐,將自己的災禍先告訴體內的寄生蟲」,於是,「每一個黑鬥士在離巢後」,都「表示了依依不捨」。終於在那個「月黑殺人夜」,「通靈」的樹完結了自己最後的悲劇。這個很難說不是真實的寓言,更充溢著作者的同情和哀婉,也強化了擬人的修辭效果。
人們一向歌頌著大自然的賜予是無私的奉獻,從來沒想到過這是人類無意識的掩蓋了對大自然的掠奪。散文中,寫那在強光下揮動的利斧和十字鎬映在「路面上」「窗簾上」的巨大陰影,不正象徵著災難的魔影嗎?人們在城市中擠走了最古老也最長久的最後一簇綠陰,那依靠生命之綠才得繁衍的性靈,離災難還遠嗎?
(選自《中國散文鑒賞文庫·當代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談王鼎鈞的散文(樓肇明)
由於散文文體是一種特殊的品類,有廣義和狹義之區分,它的變革往往並不局限在純粹的職業的散文圈子內。如果說,陳之藩開辟了一片散文新思維的空間,復興這一文體作為思想載體的古典地位,而新的審美規范的建樹和開拓,不得不讓位給純粹的文藝家去完成。人們熟悉作為散文革新家的餘光中的名字,而另一位也許藝術成就更大、境界更為深沉博大的旅美華文散文家王鼎鈞,則是為大陸讀者所知不多和相當陌生的了。余、王二氏均屬創造了散文陽剛之美的作家。倘若我們能平心靜氣地如同審視中華古典散文的傳統那樣審視現代散文的傳統,那麼,現代散文作家中究竟有幾位能像莊子、韓愈、蘇東坡那樣,擁有泰山日出、雷霆萬鈞的陽剛氣象?!台灣散文原本承襲了周作人一派,周氏又承襲晚明小品遺風。畢竟有一種衰敗傾頹、夕陽歸鴉的氣象。是故,王鼎鈞和餘光中在散文文壇崛起,且不論其思想傾向上還有哪些毛病,他們兩人那狂洋恣肆、突兀崢嶸的想像力和排山倒海、閱兵方陣般駕馭文字的能力,將散文的陽剛之美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是沒有理由加以拒絕的。余、王二氏,藝術風格和心理氣質上存在差異,余為雄健豪放,王則沉鬱頓挫;余將更多的注意力投注在情感內涵及表達方式上,王則更為關注民族審美心理、文體體式之變異,及散文容量空間的拓展上。但他們兩人可謂珠聯璧合,共同為完成對現代散文傳統的革新,奠定了堅實穩固的基石。
粗略地講,王鼎鈞在散文審美變革中的貢獻有三。其一,對人的研究,特別是從審美角度,把人放在歷史風雲激盪的漩渦里加以表現,可謂是王鼎鈞貫串自己一生全部創作的主線。他緊緊抓住人的兩大系統:生物層次和社會層次的交匯滲透,人作為靈與肉,精神與慾望的雙重矛盾統一體,兩者之間是互為依存,互為制約的。他從中剝離、並有聲有色地描繪了美與丑、悲與喜錯綜復雜的圖畫。在他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到人的「慾望」的雙重性,它一方面是發展社會物質文明的驅動力,另一方面「欲壑難填」又造成無可估量的破壞;它既是人性的一部分,又是導致人性墮落的罪因。不僅《欲》《網中》這一類篇章讓我們領悟到作家的深邃哲思和良苦用心,在《那樹》《青紗帳》中,也同樣能看到這一思想在不同側面上的延伸和闡發。前者寫象徵物質文明進步的城市的擴展,人和事卻事與願違地破壞踐踏了自己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後者雖然寫抗日戰爭年代的故事,但它的核心基礎,仍然是慾望的善惡二重性,但在藝術揭示中,則戒拒了任何一種政治的或道德的說教,也有效地規避了以往思維中那種二值判斷的習慣,而於復雜中求真、求善、求美。其二,從美感思維的形態上看,王鼎鈞對傳統中單向度的「樂感文化」,持重新評估與自覺批判的態度。他筆下的人物、事件乃至情愫抒發,無不具有一種拂逆傳統欣賞心理的悲劇美,帶有雙重苦難的性質(時代苦難和承襲傳統文化心理墮力而帶來的苦難)。美不是苦難和因襲的重擔,而是在這種重壓下被扭曲卻不能被摧毀、被泯滅的人性。他筆下的悲劇,終是與懲罰和毀滅的主題,美醜為鄰的主題相綰結。但這種懲罰毀滅的主宰者不是西方文學里至高無上的神。他也不曾從邪惡和廢墟中去發掘令人戰栗的美。王鼎鈞說:由於「時代把我折疊了很久,我掙扎著打開」,因此他要從歷史「水成岩的皺折里想見千百年的驚濤拍岸」,就「用異鄉的眼,故鄉的心」來審視和表現一切。「用異鄉的眼」來審視「故鄉的心」,對於作為「故鄉的心」的民族文化性格,對於中國現代散文「內文本」的遷徙、變異,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其三,舉凡散文這一包孕極廣的體裁的各類體式,雜文、小品、敘事散文、抒情散文、散文詩,王鼎鈞無一不能,都有開創性的建樹。在文體上,結構與文調大開大闔,快速、銳利、錯落,時而空靈,時而平實,時而拙樸古雅,時而詼諧俚俗,融悲愴和幽默,繁華與恬淡為一爐。他將小說中的人物情節結構引進敘事散文中來;用音樂家譜寫「交響詩」和「四重奏」結構樂章的辦法組織長篇抒情散文;為了擴大散文以小見大的容量,他將一般的寓意象徵,改造和廓大成世界本體的象徵,換句話說,他筆下的意象和象徵,每每有一種哲學上本體論的味道。在想像的方式上,他還在拉美魔幻現實主義輸入以前,就不時採用超現實主義手法,抒情中常常錯雜進奇警的幻覺和錯覺,其寓言體小品中,局部和細部是寫意的,整體和全局上又每每是寫實的。這種寫意和寫實的交融,是他開發了潛意識深度世界奇幻寶藏的一大收獲。
(選自《王鼎鈞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本文是書的序言)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