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的賞析
① 窗邊的小豆豆賞析
賞析:
生態式教育的目標是生態的。正如生態農業中,只有充分關注土壤、水分、溫度等是否適宜,才能實現莊稼的豐收。在生態式教育中,若想求得學生智能的發展,必須要關注對學生其它相關方面的培養,如學生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身體素質的培養等等。
小林宗作校長的教育目標,引其原話就是「無論哪個孩子,當他出世的時候,都具有優良的品質。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的環境的,也有來自成年人的影響,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要早早地發現這些『優良印品質』,並讓它們得以發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成有個性的人。」在巴學園中,處處體現了小林校長對教育的熱忱和對學生的良苦用心。他重視學生知識的學習,更重視學生生活習慣、心理健康、社會情理等方面的塑造。這樣,才可以培養出「完整的人」。
只有孤立的知識的人並不是一個智慧的人。生態式教育主張融合社會、科學、藝術、語言、健康等各個領域的因素,使各科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進行聯系,形成一種良好的生態關系。這就要求打破傳統教育中各個學科各行其是,互不相連的狀態,將它們融合在一個共生的生態系統中。
在巴學園中,每天的課程並沒有固定的安排。而是在每天第一節課開始的時候,由老師把當天課程表上全部課程的問題都滿滿地寫在黑板上,然後對學生們說:「好,就從你自己喜歡的那個題開始作吧!」這樣,在學生充滿樂趣的學習活動中,淡化了各個學科之間的區別,可以按照情況學到他們需要的知識。這種方式在充分發揮學生們的興趣優勢的同時,還可以使老師充分了解到學生們的興趣所在和長處缺點等,無疑是教師了解學生的有效手段。[3]
小林宗作校長與小豆豆初次見面的情形被視為經典。從校長一開始的態度,如「立即從椅於上站了起來」,「把椅子施到小豆豆跟前,和小豆豆面對面坐下來」一直到耐心的聽小豆豆絮絮叨叨的講了四個小時。這期間,校長一會兒笑,一會兒點頭,一會兒又說:「還有呢?」直到後來愛講話的小豆豆都沒話好講了。小豆豆不由得感到自己有生以來第一次碰上了真正可親的人。因為小豆豆長這么大還從來沒有人用這么長的時間來聽自己講話。而且在這么長時間里連一個呵欠也投打,絲毫也沒有厭倦的表情。就像同小豆豆談天一樣探著身子非常認真的等她把話講完。通過這初次的見面,讓小豆豆感受到了校長對她的尊重,更讓她開始喜歡校長,喜歡學校,喜歡上學。
除了師生之間的平等,巴學園中還照顧到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典型的是泰明同學和高橋同學的例子。他們兩個都是身體有些缺陷的孩子,小林校長用心良苦的想消除他們「與別人不同」和「不如別人」的感覺。通過不穿泳衣游泳讓孩子們認識到「什麼樣的身體都是美的。」這樣像泰明同學那樣患有小兒麻痹症和有身材異常矮小的生理缺陷的孩子去掉其羞怯心理,進而也可能讓他們不致產生自卑感。面對高橋同學腿短的缺陷,校長專門設計了利於他表現的運動會項目,使他將缺陷轉換為優勢,贏得了各個項目的冠軍,讓他有機會憑著自己的本事取得成功,讓他能「感受到冠軍的快樂」,並希望在他幼小的心靈里還沒有因為身體不再長高而形成自卑感之前,「永遠不要忘記奪取冠軍的信心」。使高橋同學獲得了學生們的尊重,更讓他自己贏得了自尊。
《窗邊的小豆豆》是一本有趣的兒童文學作品。講述了作者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故事:小豆豆(作者)因淘氣被原學校退學後,來到巴學園。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一般人眼裡「怪怪」的小豆豆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學園里親切、隨和的教學方式使這里的孩子們度過了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這本書不僅帶給全世界幾千萬讀者無數的笑聲和感動,而且為現代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並成為20世紀全球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
② 清代詩人袁枚的推窗賞析
連宵風雨惡,蓬戶不輕開。山似相思久,推窗撲面來。
由於風雨大作而將回門窗關緊,風雨過後將答其打開本是生活中極為平常的事情,而用「山似相思久,推窗撲面來」將其升華,以山的撲面而來表現人對山的喜愛之情,詩意頓出。
袁枚是清乾隆年間極負盛名的「性靈派」詩人的代表,他認為作詩要表現詩人的真性情。這首小詩構思精巧,比喻貼切,表達了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和對山水田園的熱愛。隨著詩人推開具體實在的窗戶,心靈的窗戶也隨之豁然開朗,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原有的不快被滌盪一盡,煙消雲散。
③ 窗下 洛夫的賞析
不論是讀詩還是寫詩,我們首先都得感受詩歌之美,而感受詩歌之美最關鍵的就是要有美學的修養,培養美的概念,培養一種審美的心態。下面,我想跟各位提出兩點中國傳統美學觀念來談一談。
主講人:洛夫(著名詩人,曾獲北京「新詩界國際詩歌獎——北斗星獎」等。)
洛夫談詩歌中的傳統美學
A.何謂「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我在讀中國唐詩的時候就看到柳宗元有一句話,這句話是在他的一篇文章——《邕州柳中丞作馬退山茅亭記》中提出來的,他說:「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蘭亭也,不遭右軍,則清湍修竹,蕪沒於空山矣。」
「右軍」就是王羲之,「蘭亭」就是《蘭亭序》。柳宗元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蘭亭序》裡面的景物之美不會自己本身彰顯出來,如果不是碰到王羲之的話,那麼這些清流、修竹只不過是一些荒蕪之物,終將在空山中湮沒掉。也就是說我們平常所看到的自然景物,它本身無所謂美不美,如果要成為美的話就必須通過人的一個審美活動,必須要有人的意識去發現它、喚醒它、點亮它,使它從實在的東西變成一種意象,變成一個感性的世界——一種摻加了詩人的個性、思想和情感的一個世界,這個意象世界也可以說就是詩的境界。
B.解讀詩歌《因為風的緣故》的「意象之美」
為了把這個理論解釋得更清楚一點,下面我要採用我自己的詩來舉例說明。請看《因為風的緣故》。
「昨日我沿著河岸
漫步到
蘆葦彎腰喝水的地方
順便請煙囪
在天空為我寫一封長長的信
潦是潦草了些
而我的心意
則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
稍有曖昧之處
勢所難免
因為風的緣故
此信你能否看懂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
你務必在雛菊尚未全部凋零之前
趕快發怒,或者發笑
趕快從箱子里找出我那件薄衫子
趕快對鏡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嫵媚
然後以整生的愛
點燃一盞燈
我是火
隨時可能熄滅
因為風的緣故」
大家一看就知道,這是一首情詩,是我在1981年寫給我的妻子的。這首詩有兩種解讀,第一個主要是把它當做一首情詩來讀,它表現男女之間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欲說還休的情愫。
現在我們來看第一節,「順便請煙囪在天空為我寫一封長長的信」,至於信的內容是什麼?我沒有明說,只說「我的心意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究竟是什麼心意?也許只有你知道,可是給風這么一吹,那份心意就變得更加曖昧了。所以我認為情詩就應該寫得很含蓄,隱隱約約,似有似無的,意在言外,正如李商隱的詩「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第二種解讀就稍微有點不同了。我們必須把這份情感擴大來看,當做一首感悟生命、體驗人生的詩來讀,不僅僅限於兩個人之間情感交流的事。讀了這首詩以後,可能會使你有點情緒低落,使你沉思,發人深省。比如第二節好像在討論生命哲學,說的是歲月無情,人的一生非常短暫,我們要好好珍惜。「雛菊」象徵著人生的秋天,你要在衰老之前趕快該發笑就發笑,該發脾氣就發脾氣。我們的歲月、生命就像握在手中的沙子,還沒有數清楚便漏得差不多了。在生命消逝之前,趕快細細回味一下我們曾經擁有的美好的青春,那就是「趕快從箱子里找出我那件薄衫子,趕快對鏡梳你那又黑又柔的嫵媚」這兩句詩的含義。
所以,我們要珍惜當下,享受美好的現在,生命之火,愛情之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的緣故!各位不要小看這個「風」字,它的概括性很大。「風」可以解釋為一種偶然的一種機緣,也可以象徵著一種力量,風是天地間真氣的流動,使得自然界生機蓬勃,有時候風是翅膀,載著我們的夢想飛翔,有時候風是一面旗幟,引導著我們奮勇前進;但「風」也是變幻莫測,像我們的人生一樣難以掌控。因為風的緣故,春天醒了,因為風的緣故,萬物為愛而滋長,因為風的緣故,天地有情而長久。
前面我已經提到了詩歌最基本的觀念:詩歌是一個意象世界的呈現,一首詩,它不在於解說、描寫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世事經由詩人的想像去創造一個完整的有意蘊的心靈世界,這個心靈世界就是一個意象世界。《因為風的緣故》這首詩最先展現在讀者眼前的就是由形象的語言構成的意象,像「蘆葦彎腰喝水」和「請煙囪在天空為我寫一封長長的信」。
蘆葦與冒煙的煙囪是我們平時常見的景物,本身並沒有美的素質,但是通過一個詩人的想像,也就是一種審美的活動,可以使得草本植物蘆葦有了生命,有了個性,它可以「彎下腰來喝水」;經過詩人的發現、喚醒和點亮,使得煙囪這種死的東西活了起來,它冒出的煙隨風裊裊飄去,就像在天空寫一封長長的信一樣,於是這兩個形象就有了生命,有了美感。總而言之,蘆葦也好,煙囪也好,它本身無所謂美不美,而它們的美是我在把它們變成意象之後才得以彰顯出來的,這就是柳宗元說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意思。
洛夫談傳統美學中的「無理而妙」
A.中國現代詩的「非理性」探索
傳統美學的另一觀念,叫做「無理而妙」。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的先鋒詩人中流傳著一句話:「詩歌止於語言。」這是一種語言實驗論。法國的詩人馬拉美曾說過一句話:「詩不是用思想寫成的,而是用詞語寫成的。」這句話我只接受前半句,卻並不完全認同後半句。我相信詩還是一種有意義的美,但是這種意義並不等同於思想,而是一種意蘊、境界以及一種與生命息息相關的實質內涵,或許接近孟子所說的「充實之為美」。總而言之,我認為詩歌不只有語言,更有語言背後那美妙深遠的含義。
詩歌與散文不同的地方就是散文的語言形式通常是一種載體,它裡面表現的是一種思想、情感,這個載體與它的內涵是可以分開的,但是詩歌就不一樣了,詩歌的語言與內涵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打個比方來說,散文好像走路,詩歌好比跳舞,走路的目的達到了以後,走路這個動作就已經不重要了,而舞蹈剛好相反,它是美的動作所形成的美的旋律,舞者與舞蹈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舞者停止了,這個舞就消失了,詩就是這樣的情況。
基於以上這些觀點,數十年來我有一個構想,就是以中國的傳統美學為基礎,再參照西方現代主義,尤其是超現實主義的理論和表現方法,建構一個符合我們漢語特性的中國現代詩,這是我幾十年一直不斷地實驗、論證、創造的一個新的詩歌形式——中國現代詩。首先我要做的是從中國古典詩歌中去尋找參照系數,從古人的詩中去探索超現實的元素,結果我從古代詩人李白、李商隱、孟浩然,甚至於杜甫等人的作品中發現的一種跟西方超現實主義性質很相似的一個因子,那就是「非理性」。
B.中國古詩中的超現實主義
在古人的詩歌中,我還發現了一種了不起的、非常奧妙的、繞過了邏輯思維直接觸及到生命與藝術本質的東西,後來有人就稱之為「無理而妙」。「無理」就是非理性,這個東西是中國古典詩歌與西方超現實主義兩者十分巧合的內在因素,但是如果僅僅是「無理」,我認為恐怕很難使藝術詩在藝術上獲得一種有機性和完整性。中國詩歌高明之處就是在這個「妙」字,換句話說,詩歌決不止於「無理」,它最終必須達成一種絕妙的藝術境界和效果。我們不能不承認李白的詩已經達到一種絕妙的境界,比如他的《下江陵》這首詩就妙不可言,「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大家都覺得這首詩很妙、很好,我們認為這首詩絕妙之處就在它的「無理」。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這首詩的背景。當年李白因為牽涉到一個政治案件被皇帝流放到夜郎這個地方,經過四川,走到白帝城時,突然接到赦免他的聖旨,他感到無以言喻的驚喜,於是乘船下江陵回家。這首詩表現了他當時馬上要回家的那種喜悅、暢快的心情。往往人一激動、高興起來,靈感也隨之而來,這首詩真可以說是神來之筆。我們稍微簡單分析一下這首詩,看看這「無理而妙」之處在哪?
第一句「朝辭白帝彩雲間」,早上辭別了白帝城,白帝城是在彩雲繚繞的高高的山上,這是很現實的場景,不過用的手法是比較誇張一點。第二句就不得了了,「千里江陵一日還」,採用的是一種超現實的想像,表現的是一種「無理」的趣味。第三句「兩岸猿聲啼不住」,又是用誇張的手法對現實的描寫,到第四句「輕舟已過萬重山」也是超現實的想像的,表現一種「無理」的趣味。
我年輕時讀這首詩覺得非常新奇有趣,李白描寫三峽的水流之急,船行之快,就像飛快的電影鏡頭,使人讀起來幾乎有種暈船的感覺。明明知道詩裡面的場景違背了事物的常理,「千里江陵一日還」「輕舟已過萬重山」表現了對實踐經驗的悖離性,但是我就是喜歡這種非理性、不合邏輯卻又能讓人產生妙趣的意象,使得現實中的不可能成為詩中的可能。
早年我也寫過這種無理的、超現實的詩,比如「當青松奮力舉起天空,你便可聽到年輪旋轉的聲音」。一株松樹可以把天空舉起來,這已經夠玄乎了,樹的年輪還可以轉動,而且還可以聽到轉動的聲音,這就更不可思議了。其實這是一個暗喻,它暗示生命在不斷成長的過程。
講堂
紹興
(本期新知講堂由「風則江大講堂」協辦)
⑦
(以上內容來自洛夫於2009年11月3日在紹興文理學院鐵城科教館所作的主題演講,僅代表專家個人意見,文有刪節)
④ 螢窗小語的摘抄和賞析 賞析越多越好
1.世間的勞苦愁煩.恩恩怨怨,如有不能化解.不能消受的,
不也馱過這短短幾十年就煙消雲散了嗎?
若是如此,又有什麼好解不開的呢?
2.書不能由別人幫你讀,朋友不能由旁人為你交.
3.為善不求福報,福報自來;
讀書不為功名,功名自至.
4.我們無法為生發言,因為發言時我們已被生了下來,
我們也無法為死流淚,因為再抗議,還是要死.
5.讓我們家中的爐火,溫暖每顆寒冷的心;
讓我們階前的燈,照亮每個夜歸人的路.
6.正因為虛之後有盈,所以充滿希望;
正因為盈之後有虛,所以知道滿足.
7.如果沒有死的悲哀,就沒有生的喜悅.
8.石油需要經過現代科學的提煉才能使用,
前人的文化遺產也當由我們去整理才能發揚光大.
9.如果沒得描,自然不必描,也就不會越描越黑.
10.美國人的挺胸是健康;英國人的挺胸是矜持;
德國人的挺胸是自信;中國人的挺胸是風骨.
《得意事》
得意事,彷彿一瓶好酒,不宜拿出來給不嗜酒的人喝,因為他不懂得欣賞;不宜給醉了的人喝,因為他已不能欣賞;更別給酒鬼喝,因為他會一仰而盡;尤其不要給病人喝,以免病況加重;只適合找個安靜的地方,一人獨酌,陶陶然樂,醉了也不怕失態。
《凋與萎》
凋而不萎的花,欣欣地來,明麗地去,或是點整枝的火焰,或是落滿地的花雨,不論花開、花落,都美得艷,艷得凄。
萎而不凋的花,欣欣地來,卻不爽郎地去,來時固然明艷照人,去時卻引人怨嘆;只見顏色漸褪,芳姿漸損,殘破凄涼。
《完與美》
話到七分,酒至微醺;筆墨疏宕,言詞婉約;古樸殘破,含蓄蘊藉,就是不完而美的最高境界。
《道路與指標》
人若失去了道路、失去了指標、失去了方向,再堅強而有毅力,也很難闖得出來。
《摸彩》
人們常以表面的感覺判斷,卻不在實質上著眼;而在傷心的時候,又常失去應有的觀察和判斷力,以致錯過大好的機會。
《伊頓中學》
生 環境愈簡單,學習的效果反而愈好。
《垃圾》
由小處看人,要比從大處觀察,更來得真實而准確呀!
《了解》
同樣一個城市,住得愈熟,愈覺得小。同樣的一條路,走得愈熟,愈覺得短。同樣一本書,讀得愈熟,愈覺得薄。同樣一種技巧,學得愈熟,愈覺得容易。同樣一個人,交得愈熟,愈覺得平凡。……
了解,能使這個世界變得簡單。
《汰舊更新》
衣服臟了,當然要換,方法舊了,當然要改。但是在這更換之間,有東西是永遠要保存的。
《畫馬》
當馬向高處爬時,彷彿是你得意的時刻,愈得意愈要謙虛,所以人要向前俯;至於下山,則彷彿失意時,固然是往下坡溜,你、反而要坐得挺、撐得直。
《印第安人的牆》
把得意時別人的贊美留給失意時用,把敵人射來的箭接下,做為我們兵器短缺時的武器;把別人攻訐的言語化為有用的建議;把多餘而只能造成罪惡的錢財,留給日後可能的貧困。
《指路與教學》
教書就如同指路,先要了解學生的志趣,然後告訴他方向,同時依他當時學習的狀況加以導引;導引時絕不能太快,除了要指示他學習的細節,並應標出重點,使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決定目的、認清方向、了解細節、標出重點;指路與教書,認路與學習,方法都是一樣的。
《儲藏室》
愈是學者,他儲藏有學問愈多,甚至沒發表的論文和正在醞釀的學說,會遠超過平常講述和已發表的作品。所以當我們審查一位學者的時候,不但要看他既出版的作品,也要探討他未完成和正在研究的東西。
《讓一步路》
水不平,則生波瀾;人不平,則生變亂;國不平,則生戰爭。使自己過得好,也讓鄰人吃得飽,自己才能享有長久的豐足。讓一步路給別人走,「人際」與「國際」都是如此。
《火把》
名譽就是火把。不要將它天天捧在眼前,那隻會使你自我陶醉而再難有突破。不要把它不當一回事而隨意拋棄;因為愈是有名的人,出了錯,愈易為人們傳笑。你應該把名譽舉在頂上,不為照亮自己所臉,不辦為照亮自己的路,更要為大家製造光明。
一支火把能點燃千萬去火把,一支火把也能焚燒整片的森林。用你美好的名譽,去造就更多的人的美譽,而不要用你的名譽、地位和尊榮,去毀損任何看來微不足道的人。
《清苦與辛苦》
辛是辣,辛苦刺激而傷身。清是淡,清苦平淡而養廉。
《翱翔》
能成大事業的人,都善於觀察。他們應該有豁達的胸懷和開朗的性格,能夠在繁忙中保持冷靜,掌握時代的脈動;在地利人和中,以時勢造英雄。
《大器晚成》
早期的得意,常會阻礙我們未來的更高發展;早期的失意,反倒可能強迫我們步上人生艱困的旅途,登上最高的山峰。
《平凡的葉子》
做一片平平凡凡的葉子吧!在千萬同儕中偷偷地抽出嫩芽、悄悄地茁壯、漸漸地獨立,盡你的力量,製造營養、滋潤自己,也供應整棵樹的成長,然後在秋天淡淡地染上一抹嫣紅,幽幽地隨風飄落。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望採納
⑤ 窗 泰格特 賞析
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生活規則的僵化 和人性的冷淡
而·窗·透露著作者渴望藍天般的光明和自由
其中靜悄悄 絲毫 等詞語 更是將這種 感情描寫的入木三分
⑥ 艾青詩選窗的話賞析100字
作品賞析:
這首詩的構思非常奇特,是一般人想像不到的。詩以窗為中心,一層內一層展開。「在這容樣綺麗的日子/我悠悠地望著窗」,一般來講,詩可能沿著「望著窗」實寫下去,在窗里望見她,望見她的神情或其它情景等等,來抒發「我」的愛心。在過去的一些愛情詩作中,我們可以常常看到這種寫法。這樣的構思不僅奇特新穎,而且極有力地增強了表現力,增強了感情的濃度。而更為奇特新穎的是,詩人在下面集中筆墨刻劃她的眼。眼是心靈的窗,把窗的含意推進了一層。對她的眼的描繪,詩人寫得那麼清沏,那麼耐人尋味:「在她思念的眼裡/映著一個無邊的天/那天的顏色/是夢一般青的/青的天的上面/浮起白的雲片了/追蹤那雲片/她能望見我的影子。」
⑦ 在窗旁塞弗爾特賞析
《在窗旁》
作者:塞弗爾特
當春天來到的時候,
路旁的小樹在春日的照射下發芽開花。
媽媽她靜著止水,默不作聲
輕輕地轉向窗子哭泣。
——你為何哭呢,有什麼痛楚難言,
告訴我,什麼使你憂傷不安?
——我要告訴你,我要告訴你,
待到樹木永不再開花的那一天。
大雪飄飄,一會兒
雪花依戀上了玻璃窗。
窗旁,微弱的亮光,
媽媽靜靜地坐在那兒編織——眼眶裡噙著淚花。
——你為何流淚,有什麼不順心?
——我會告訴你,我會告訴你。
待到永不再下雪的那一天。
《在窗旁》就是一首以母愛為主題,表達詩人渴望和平,反對戰爭的美好願望的感人詩篇。全詩通過一位具有慈愛之心的母親在春天和冬天這兩個季節里痛楚哀傷的心境,描述了母親對失去親人的思念和對戰爭的默默控訴。母愛是人類歌頌的永恆主題。母親的愛是人世間最無私最偉大最神聖的奉獻,母愛是無條件的,在母親的愛心中,人類體味到人世間最可寶貴的寧靜與溫馨。「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首中國古代的詩,朴實而單純,千百年來,始終具有一種永恆的感人魅力,其原因正在於它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塞弗爾特的《在窗旁》從戰爭這一極端的背景出發,抓住母愛這個永恆不衰的主題,寫出了一個母親用愛心呼喚和平、用淚水控訴戰爭的心聲,使全詩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
http://ke..com/link?url=10Xx5vO3gW4PMZnoM2leOBO205_-srGJq
⑧ 窗的賞析
本文以小見大,見解獨到,語言妙趣橫生,啟人心智.本文的議論語言讀起來庄諧雜出,或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或形同悖論,或正經話作荒唐語,充滿了理趣.如:在說窗子有時也可作為進出口用時,舉例為小偷或小說里私約的情人就喜歡爬窗子;在說人對於自然的勝利,窗也是一個時有如女人對於男子的勝利,表面上看來好像是讓步――人開了窗讓風和日光進來佔領,誰知道來佔領這個地方的就給這個地方佔領去了!讀後讓人忍俊不禁.這些荒唐語作正經話,取決於作者心智的高卓.因為矛盾是智慧的代價,智慧就在於從矛盾中發現為人們所忽視或所誤會或存掩蓋的內在統一。
錢鍾書學貫中西,作文一向是旁徵博引,這篇文章中也有很多引用,這對說明中心有一定的作用.比如作者引劉熙和凱羅的話要說明的意思是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孟子相人莫良於眸子的話,說明的又是眼睛也可讓人看到我們的內心.這些名人名言的引用,不僅增加了文章的知識性,哲理性,更重要的是有助於表達文章的中心。
全文以獨特的自我情感體驗、觀察理解為基礎,藉助常見的窗子,以小見大,鋪陳譬喻,直指心靈,讓我們明白從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會體會出不一樣的情感,得出不一般的認識。
一個人呆在房子里,面對一牖窗戶,太陽照進屋子,屋子灑滿陽光.他靜靜地思考.浮想聯翩.把這些聯想整理出來.就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錢鍾書的《窗》這篇文章.正是這樣構思出來的.此篇之所以在同類題材中棋高一著.主要在於它不同凡響的聯想,想像.以及作者深厚的生活,文化積淀.讀罷此文,掩卷深思.我們感到作者所寫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窗戶.他完全是把窗戶當作人的眼睛來寫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所以他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就很自然地從窗寫到眼睛.步步深入地揭示了文章的旨意.
全文以獨特的自我情感體驗,觀察理解為基礎,藉助常見的窗子,以小見大,鋪陳譬喻,直指心靈,讓我們明白從新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會體會出不一樣的情感,得出不一般的認識。
《窗》這篇文章是作者以自我的情感體驗、觀察理解為基礎,抒寫個人的見解和感受的議論性散文,兼有抒情。作者的見解非常的獨到、深刻,表達含蓄、風趣。作者多用打比方,用簡單的例子講述自己的觀點看法,通俗易懂。
《窗》由「春天」入筆,寫「春天是該鑲嵌在窗子里看的」,道出「窗」的作用,總領全文。接著在第二段對比了門和窗對於人的不同意義,自然引出「窗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著一中心論點。在第三段中進一步談「窗」之於人的意義是人對自然的精神上的勝利。
最後總結全文,用一形象的比喻「窗可算是房屋的眼睛」,道出窗對於屋內與屋外人的意義。
最後一句「因為只是春天,還留著殘冷,窗子也不能鎮天鎮夜不關的」完美地照應了開頭。
作者愛窗,原因不止一個,對窗子的看法也是獨到、深刻而多樣;「窗子打通了人與大自然的隔膜」,「窗子許我們佔領,表示享受」,「窗比門代表更高的人類進化階段」,「窗子算得上奢侈品」,「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等等。這些都是錢鍾書先生對窗子的鍾愛及其獨到的個人見解。
⑨ 賞析王其忠的窗外這篇散文
這是一復篇優美的哲理散文,製作者借窗外的芙蓉樹和三角梅告訴我們:
生命中沒有永恆不變的風景,只要心懷陽光,每天都會有美麗的風景出現在你的窗外。
作者文筆洗練,在刻畫芙蓉樹和三角梅的形態的時候,只用寥寥數筆勾勒,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但是我們確實感受到它們都是非常美麗的。我想這歸功於作者能抓住兩處景物的特質。很多時候,我們寫東西不用面面俱到,只要寫到事物的神韻,那就大功告成了。
作者的行文非常流暢,多處的心理描寫促進了行文的開展,我們可以學習這種敘述方式。一景,一感,一思,其實不是那麼難。
正像作者窗外的芙蓉樹,正像後來火紅的三角梅,正像三角梅之後還可能出現的諸多風景。
我們常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可是即使說過聽過一萬次這句話的我們,依然沒有發現美的眼睛。我們總是覺得,生活太枯燥,我們總是覺得,一切都那麼理所當然。
其實不是的,只要我們改變心態,我們便會發現,到處都是新的風景。我想作者正是因為有了一顆熱愛生活、感恩生命的善感的心,才能從自己的窗外發現無限的風景。
不想寫太多了 僅供參考。
⑩ 泰格特《窗》好詞好句賞析解說
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說《窗》,雖然只有1 200餘字,但內涵十分豐富。
所以,當其譯文在1987年7月號的《外國小說選刊》發表後,不久即選入中學教材。
初讀此文,覺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讀之,則如橄欖在口,愈嚼愈有滋味。發人深思,富有內涵.
誠如譯者劉根龍所言:「這篇小說文字簡潔,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讀來確實耐人尋味。對這篇小說,不同讀者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如細細回味,也許可以悟出點人生哲理。」
我們以為,這篇小說之所以產生出如此藝術效果,恐怕不僅僅是因為採用了「歐·亨利式筆法」,而且也因為它蘊含了豐富的辯證藝術。
文題為「窗」,線索為「窗」,文眼同樣是「窗」。
作者設置的環境十分簡單:一個十分窄小的病房,一扇門,一扇窗,其他一概從略。
人物只有兩個: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連姓名也沒有交代。
兩個重病人在這狹小的天地里當然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斗爭和錯綜復雜的糾葛,惟一的矛盾就是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病床。
正是透過微觀世界中的這一矛盾,我們看到了善惡兩個靈魂的猛烈撞擊,那飛濺的點點星光中折射出了人生哲理、世態人情。
臨窗的病人雖身患重病,但他熱愛生命,憑殘剩的精力、羸弱的病體和滿腔的熱情極力想像,描繪出一幅幅優美的圖景,以此來激勵自己同病魔作頑強的斗爭;同時也用生機勃勃的人類活動去點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激發病友的生之慾望,活之動力。
在他的心目中,窗是他們兩人共同的財富,窗外的「春天」理應兩人共同享有。
而不靠窗的那位病人,雖然每天下午津津有味地聽病友描述扣人心弦的球賽,浪漫的情侶散步,……充分享受了這段美好時光,但他卻不以此為滿足,他還強烈地渴望佔有那扇窗戶。
這雖然也是熱愛生活的願望使然,但其核心卻是自私的。
私心極度膨脹,最終導致採取見死不救的手段堂而皇之地取得靠窗的床位。
然而,生活偏偏不肯饒恕他,他費盡心機得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牆。
一扇窗戶照出了兩個靈魂,表現出兩種截然相反的處世態度,揭示了人性的美與丑。
不靠窗病人也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想佔有靠窗的床位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退一步說,人有點自私心也是正常合理的,況且他還曾為有過這種想法感到慚愧,也控制過,可是他的私慾膨脹到無法控制的地步,為了私慾,竟然在病友生死掙扎關頭,見死不救,自私心泯滅了良心,行為卑劣無恥,不可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