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烏江賞析
Ⅰ 《烏江》解析
首聯「爭地圖王勢已傾」說的是項羽垓下戰敗,退至烏江邊,在於劉邦爭奪天下的戰爭中處回於劣答勢,以是大廈將傾之勢。
頷聯「八千兵散楚歌聲」以八千子弟代指項羽大軍,並用四面楚歌的典故,點出項羽兵敗的原因是軍心散、人心散
頸聯「烏江不是無船渡」,切《烏江》之題,說項羽似乎有機會東山再起,暫設一懸疑
尾聯「恥向東吳再起兵」,一語道破,項羽人心盡失,就連自己也愧對江東父老,不會有機會了
全詩主題明確,點出項羽失敗是因為他弒義帝、去能臣、阻諫議,最終失掉了民心,已是無力、無顏東山再起了
Ⅱ 李清照的《烏江》
李清照——《烏江》.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Ⅲ 李清照《烏江》
【內容】: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注釋】:
人傑:人中傑出者。
鬼雄:鬼之雄傑者。
項羽:即楚霸王,秦亡後與劉邦爭奪天下,最後失敗。
不肯過江東:《史記•項羽本紀》記:項羽垓下兵敗後,逃至烏江畔,烏江亭長欲助項羽渡江,項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言罷,拔劍自刎。
【賞析】:
這是一首雄渾宏闊的詠史詩,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言志詩。
此詩另有題作「夏日絕句」,李清照南渡之後,建炎三年(1129)年趙明誠罷守江寧,李清照與丈夫具舟去蕪湖。沿江而上時經過和縣烏江(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處)。該詩可能作於此時。李清照在這首詩中,不以成敗論英雄,對楚霸漢之爭中最後以失敗而結束了自己生涯的楚霸王項羽,表示了欽佩和推崇。這首五絕,通過歌頌一位失敗了的英雄——項羽,表現了詩人崇尚氣節的精神風貌。對南宋統治者的苟且偷安,也是一個有力的諷刺。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以詞著稱,有較高的藝術造詣。
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Ⅳ 李清照《烏江》的寫作手法
李清照這首詩,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緻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當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啊!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凄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須眉幾人可以匹敵?「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詩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苟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於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託,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願」、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4]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4]
Ⅳ 李清照烏江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Ⅵ 李清照的《烏江》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抒發了李清照的愛國意志、亡國悲憤,對南宋沒有項羽那樣寧死不屈抵抗外敵的英傑而憤然。
Ⅶ 李清照的《烏江》對項羽的評價觀點
李清照認為人要講求氣節,活著要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死了也要氣壯山河。她認為,項羽雖然兵敗,但稱得上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