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西方繪畫賞析

西方繪畫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29 08:34:52

1. 西方美術欣賞和外國美術欣賞的區別

字面上意思啊!一個是西方,一個是外國啊

2. 西方美術鑒賞論文

——文森特•威廉•梵高
始終無法忘記初中時剛接觸繪畫,聽老師講起梵高,在美術書上看到他的向日葵,我說不出他的畫那裡好,但他的畫就是讓我著迷,如痴如醉。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也許是他的熱情感染了我,我希望我就是那朵向日葵,永遠向著太陽。
後來慢慢的對梵高有了深入的了解,他生性善良,熱愛生活,但在生活中屢遭挫折,艱辛倍嘗。他獻身藝術,大膽創新,在廣泛學習前輩畫家倫勃朗等人的基礎上,吸收印象派畫家在色彩方面的經驗,並受到東方藝術,特別是日本版畫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創作出許多洋溢著生活激情、富於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向日葵》、《星夜》、《麥田群鴉》等代表作,大都是在他生命最後的六年中完成的,表現了他心中的苦悶、哀傷、同情和希望,透過這些作品,我可以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的梵高,更加理解畫家的精神和思想。

文森特•威廉•梵高,出生於荷蘭贊德特鎮一個新教牧師家庭。24歲之前曾在海牙、倫敦、巴黎等地的古匹爾畫店當店員,後來成為傳教士,在比利時西南部的博里納日礦區傳教,由於同情和支持窮苦礦工的要求而被解職。在度過了一段極度失望和貧困的生活後,他決定在藝術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脫。1880年以後,他到處求學,向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求教,向荷蘭風景畫家安東•莫夫學畫,但最後還是決定自學。在1886年以前,他的作品還都處於探索的時期,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紡織工》等。1886年梵高隨他擔任古匹爾畫店高級職員的弟弟來到巴黎,結識了圖魯茲一勞特累克、高更、畢沙羅、修拉和塞尚,並參加印象主義畫家們的集會,在色彩方面受到啟發和熏陶。1888年2月,他同高更結伴同行,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寫生作畫,長達一年之久。這是他藝術風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時期,南國的強烈陽光和陽光照耀下的市鎮、田野、花朵、河流、農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 「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 但後因兩人意見不合,高更離去,梵高的精神也開始逐漸分裂。梵高於1888年12月23日發病後,病情時好時壞,時重時輕,一次次住進醫院。1889年5月他被送進離阿爾一公里的聖雷米神經病院,成了徹頭徹尾的精神病人。但就在這時,奇跡出現了,梵高的繪畫竟然突飛猛進,風格迅速形成。然而這奇跡的代價卻是一個靈魂的自焚。1890年,經過聖雷米的德莫索爾精神病院的長期住院治療,病勢稍有好轉後,梵高回到巴黎,住在瓦茲河畔的奧韋爾,接受伽塞醫生的專門治療,並勤奮作畫,作有《伽塞醫生肖象》、《奧韋爾的教堂》等。但是,在1890年10月27日,在同伽塞醫生發生爭吵之後,梵高在麥田裡開槍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梵高一生留下了豐富的作品,直到去世之後才逐漸被人們所認識。這些作品中作者突出地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現,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躍和扭動。這樣的藝術對20世紀表現主義影響甚深,特別是蘇丁和德國表現派畫家,從梵高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重要的原則。他是繼倫勃朗之後荷蘭最偉大的具有世界性影響的畫家。但是,當他還活著的時候,一共只賣出過1幅畫。

提起梵高的經典作品,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往往是《向日葵》。它是梵高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的,現藏於倫敦國家畫廊。畫面上那種彷彿是從作者內心裡流淌出來的金黃色肆意渲染,單純的陶罐花瓶,粗糙的檯布,層層疊疊的陽光交織成的背景,在檯布上泛動著光暈;充滿朝氣的9朵向日葵正值盛開時節,花盤未盡顯露出來,甚至帶著嬌嫩的綠色,而另外幾朵向日葵則是蒼老的、成熟甚至是行將頹敗的,花瓣殘缺不齊,枝椏僵硬並扭曲傾斜。這似乎暗示著某種宿命,雖然在強烈陽光的沐浴底下,向日葵還是逃脫不了蒼老頹敗的結局,彷彿一切都那麼短暫地輝煌,世間萬物都不可能像太陽一樣永恆放光,短暫似乎是一切萬物的宿命。然而,梵高將陽光的金黃色強加給了所有的背景物,空氣、花瓶和檯布等等。當他一筆筆仔細地完成從調色板到畫布的顏料轉移時,他應該看到,整個畫室里已經被那種耀眼的金黃色所照亮了,包括他的臉,他那嚴肅的表情,他的精神世界。在梵高的筆下,那一團團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他們更狂放地表現出畫家對生活的熱烈渴望與頑強追求,宣洩著畫家對生命的盡情體驗與永久激動。
梵高的另一幅代表作品《星夜》,畫於1890年6月,現藏於紐約現代美術館。《星夜》呈現兩種線條風格,一是彎曲的長線,一是破碎的短線。二者交互運用,使畫面呈現出眩目的奇幻景象。這顯然已經脫離現實,純為梵高自己的想像。在構圖上,騷動的天空與平靜的村落形成對比。柏樹則與橫向的山脈、天空達成視覺上的平衡。暗黑的龍柏樹巫一樣飄舞著,渦旋般的星雲、旋轉的大小星體、甚至是新月都在快速旋轉中。那種獰厲的流紋彷彿是宿命的流向,一切都是動盪不安的,搖搖欲墜的。而教堂的尖頂顯得那麼渺茫無助,它的尖頂幾乎被夜空的渦漩所淹沒。梵高的世界其實就是如此脆弱無助,而他陷入了一個無法擺脫的渦漩中。全畫的色調呈藍綠色,畫家用充滿運動感的、連續不斷的、波浪般急速流動的筆觸表現星雲和樹木;在他的筆下,星雲和樹木象一團正在熾熱燃燒的火球,正在奮發向上,具有極強的表現力,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梵高曾在給弟弟迪奧的信中寫道「凝望著璀璨的星空,我總是不由得浮想聯翩……我不禁問自己,為什麼夜空中閃爍的亮點不能像法國地圖上的黑色標志那樣容易到達呢?我們只需坐上火車就可以到達特魯斯肯或盧昂,而到達星星那裡卻要經歷一次死亡之旅」。梵高所描繪的那些攪動著的漩渦似的星辰,在我們看來也許只是新奇創意的景色,但事實上那是作者心中的暗涌,以及對死亡的詮釋。或許對於梵高來說,死亡並不是災禍,而是通向天堂的隧道,是種精神的解脫。
梵高的最後一幅油畫是《麥田群鴉》,這是他生命中最後一幅逼真而可怕的寫照,也是他留給世人一份刺目的圖像的遺書。那是一個令人不安的畫面:一塊被三條岔道切割成兩等分的麥田,最左邊的道路幾乎呈現出一種邊界的狀態,中間一條道路以令人無限遐想的S形向遠方延伸,道路的盡頭全是一片迷茫與陰森,道路旁邊是充滿敬意的綠草,另一條道路向右邊遽然偏離並消失。它彷彿一個舉著雙臂的人,平躺著,雙肩上舉著豐收的麥田。那種令人激動並慰藉的金黃色,彷彿太陽照耀的聖域,它點燃了一個人的內心的喜悅。而卻在此時,天空令人不安地被烏雲遮住了,准確地說,那是一群會飛動的陰影,它是一群烏鴉,純黑色的烏鴉以及遠處天空中出現的陰霾彷彿是女巫的黑色大氅一樣遮住越來越少的陽光和麥田的光芒。它是一種矛盾的心情,是一種內心深處隱約的恐懼。這就是瀕臨死亡之前的梵高的世界,他眼裡的世界分為兩種顏色,一種是令人激動的金黃色,它是屬於他那執著的精神的陽光色彩,另一種是令他恐懼的陰影和失望,他對那個世界失去了最後的信心,他的心情因此被切割瓦解,一塊麥田因此陷落,一片陽光因此而支離破碎。
梵高以自己的生命為賭注作畫,像荊棘鳥般用靈魂與鮮血譜寫生命的最後華章。在這幅絕筆畫中表達出梵高的「悲傷與極度的寂寞」, 他的結局似乎早就註定了。於是在奧維爾,七月燦爛的夏天,他朝自己的胸膛扣動了扳機,倒下的一剎那他的靈魂歸於永恆的金黃色大地,這位癲狂的天才畫家終於得到了解脫。

我要向我靈魂深處最愛的藝術家致敬,梵高一生坎坷,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的精神世界已經完全破碎。一如大海,風暴時起,顛簸傾覆,沒有多少平穩的陸地了。然而與之相對的,卻是他對藝術的愛。在面對不可遏止的疾病的焦灼中,他說:「繪畫到底有沒有美,有沒有用處,這實在令人懷疑。但是怎麼辦呢?有些人即使精神失常了,卻仍然熱愛著自然與生活,因為他是畫家!」「面對一種把我毀掉的、使我害怕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會動搖!」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對繪畫有著偏執信仰的「瘋子」,用其短暫的一生向我們描繪了他對生命的熱愛與追求,訴說著他的激情與理想,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永恆的色彩。

3. 西方美術作品賞析

"只有在吉維爾尼見到克勞德·莫奈,你才能了解他,了解他的個性,他的生活情趣,他的內心世界", 他的朋友和傳記作家古斯塔夫·熱弗魯瓦這樣寫道。1883年莫奈全家搬到吉維爾尼,這是一個位於巴黎和魯昂之間的村莊。之後,莫奈便著手建設一個花園。對於這個花園,他自己評價道:"這是我最美的作品。"這里是他最後的棲身地,他在此共生活了四十三年,接待過他的朋友西斯萊、畢加索、奧古斯特·羅丹、克萊蒙梭、保羅·西涅克、皮埃爾·博納爾和卡耶博特。他們都是乘船來拜訪莫奈。莫奈的最大樂趣就是夢寐以求的"水上花園",既為了"賞心悅目",也為了"給繪畫提供素材"。工程進行起來很困難,因為必須得到當局同意,將流經他房子旁邊的諾曼底的艾泊特河的一條支流改道數百米。這個1893年建成的、成不規則橢圓形的"水和倒影的花園"和日本版畫中的花園很相似。這些日本版畫掛滿了他餐廳的牆壁。畫題的日文意思翻譯過來似乎應該是:"飄浮世界的映象"。

一座漆成綠色的日本式的拱形木橋跨越池塘;水菖蒲、百子蓮、杜鵑花科的觀賞植物和綉球花環繞並保護著池塘。 水面上漂浮著粉紅色的睡蓮。柳樹和紫藤直瀉水面,使水的色調變得更深、更藍。直到1895年,莫奈才畫了第一張池塘和日本橋的畫。從1898年起,他又畫了些同一題材不同版本的方形的畫,其中十來幅曾在杜朗-盧埃爾畫廊舉辦的他的新作展中展出。

1901年,莫奈在他的池塘的延伸處又購置了一塊地,池塘面積因此擴大了三倍。周圍更精緻、更具裝飾性地種了竹子和日本櫻桃樹……他還安裝了一個水泥槽,以便保護異國情調的睡蓮不受水溫過熱的傷害。1903年至1909年,以睡蓮池塘為題材的畫重新出現。但是,如果人們在最初的畫中還能分辨前景、延伸和周圍景緻的話,那麼,在1904年後,漂浮在水面上的華麗的睡蓮則開始占據整個畫面。

1907年夏莫奈都在畫中對光線的處理做各種嘗試。 所有的豎畫都被"一條條長長的光束從上到下垂直穿過",經過畫面的兩處陰暗部分,灑滿畫的下端。《睡蓮,晚間效果》一畫,在鮮黃、桔黃和硃砂色彩的烘托下,像是一團燃燒著的火。旋風般強勁的筆觸增加了火焰在睡蓮雲間扭曲上升的感覺,呈現出一片視覺的夢幻世界。這里,沒有睡蓮,只有一個個暗暗的大圓盤,其中,時有明亮的筆觸將它們凸顯出來。再也沒有空間的標志,只有被畫筆捕捉到的光和色彩。

1909年,莫奈在杜朗-盧埃爾畫廊展出他在1903-1908年間畫的48幅畫,他自己為它們取名為:《睡蓮,水景系列》 。1907年所創作的豎畫中的14幅也在其中。畫展大獲成功。展出的作品只標明日期而沒有標題。記者和文藝評論家們立即感受到這個動感和奇特世界產生的視覺效果:"所有這些光彩奪目的畫流露出完美的和諧,既充滿活力,又溫柔寧靜。我們簡直看呆了。但我不無憂傷地想到這些實為一體、相互補充的動人作品即將分散各地,它們只是短時間地聚在一起給人們一個整體的概念,讓人們感受到它們抒發的全部詩情畫意。從此,人們再也不會在任何地方像我們現在這樣看見它們聚集在一起。它們將分散到世界各地,它們仍然精美,但每一幅畫只能展現出部分神秘……當然,我們更願意看到它們全部被收藏在博物館的某個展室,使人們可以去欣賞它們,去享受它們既壯美又寧靜的、無與倫比的畫面。"

4. 西方美術賞析的作品分析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列賓油畫 1873年 藏於俄羅斯博物館。
列賓(1844-1930),是俄國19世紀後期的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主要的代表之一,《伏爾加河上纖夫》是他的成名之作。還在學生時代,彼得堡涅瓦河上纖夫的沉重勞動引起了列賓的同情,從那時候開始,他就想描繪一幅表現纖夫的作品,以提示下層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社會的不平。1870年夏季,列賓與同班同學華西里耶夫(他後來也畫過有關纖夫的畫)去伏爾加河旅行寫生,典型的俄羅斯風光和纖夫的生活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畫中列賓畫了十一個飽經風霜的勞動者,他們在炎熱的河畔沙灘上艱難的拉著纖繩。纖夫們有著不同的經歷和個性,他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但這是一支在苦難中練成堅韌不拔,互相依存的隊伍。背景運用的顏色昏暗迷濛,空間空曠奇特,給人以惆悵、孤苦、無助之感,切實深入到纖夫的心靈深處,亦是畫家心境的真實寫照,這對畫旨的體現,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極大的作用。 因此本畫的構圖、線條、筆力等繪畫技巧都是相當成功的。

《日出·印象》描繪的是勒阿弗爾港一個多霧的早晨,晨曦籠罩下的海水呈現出橙黃色或淡紫色,天空被各種色塊渲染,再現強烈的大氣反光中形成的表面的色彩。這種對繪畫語言本身的探索為後世許多畫家所接受,從而形成了以印象派為起源的大潮流,藝術踏上了邁入現代的旅程。

日出印象,1874年,一群常在巴黎蓋爾波瓦咖啡館聚會的青年畫家們決定籌辦一次畫展,他們匯集了165件作品,借杜魯街一幢大樓的二樓,舉辦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展覽吸引了大批觀眾,有的慕名而來,有的存心前來挑刺,最引人注意和爭議的莫過於莫奈的這張《日出印象》。

畫面展現的是充滿霧靄的早晨,一輪紅日冉冉初升,桔紅的光影閃爍在銀灰色的海面上。遠方港口碼頭的輪廓,在朦朧迷漫的朝霧中影影綽綽。

畫家在這 要表現的是海上日出時光的顫動與色的和諧。現今看來這本沒有甚麽值得指責的,然而當時那班充滿敵意、維護傳統的批評家卻挖苦說:"這比毛胚的糊 紙還要粗劣",

5. 如何欣賞西方繪畫藝術

曾見到許多人將現代抽象繪畫稱作「印象派」,這完全屬於張冠李戴。因為印象派尤其是前期印象派,是人類繪畫史上寫實技法的頂峰,與抽象繪畫風馬牛不相及。若問及怎樣區分不同時期的油畫作品時,絕大多數人都一臉茫然,完全無法指認放在自己面前任意一幅油畫的風格大約屬於哪個時代。其實,大致區分西方繪畫不同時期的風格並不難,只要我們了解西方繪畫「形式」和「內容」這兩條發展變化的基本進程,就很容易區分出原始岩畫以及不同時期西方繪畫的特徵了。
現在我們就一起到西方繪畫的長廊里,進行一次簡約考辨吧:
原始時期(公元前13000年前):洞穴岩畫,技法為用線條勾勒形象,填以顏色,技法粗糙。內容多以動物、狩獵為主。
古埃及時期(前25世紀—前10世紀):繪畫形式轉為壁畫,技法趨於細膩。內容開始包括人類的生活,如宗教祭祀活動等。
古希臘時期(前10世紀—前1世紀):由壁畫擴展至陶器。技法依然採用線條和填充色。內容依然以宗教祭祀活動為主,同時包括盪鞦韆、舞琴、農耕等日常娛樂和勞作。
古羅馬時期(前1世紀—5世紀):物體造型開始逐漸擺脫線條對形體的概括,代之而起的是用深淺不同的色彩來表現亮部和暗部,以強調形體的立體感。內容擴展到了戰爭類歷史題材。
中世紀前期(5世紀—15世紀):形式和技法基本與古羅馬一致,但繪畫內容幾乎全部轉向嚴肅的宗教題材。

文藝復興以後(中世紀後期,15世紀—18世紀):由壁畫擴展至獨立畫幅的油畫。造型趨於細膩,開始精確使用「近大遠小」的「透視」技法,並通過對「投影」的描繪來強調物體的立體感。內容上大量出現人類的日常生活場景及日用品水果等景物。
印象派前期(19世紀前葉—20世紀前葉):造型繼承了文藝復興以後的基本技法,但開始排除在色彩里參入黑色或白色來表現物體的明、暗,而是「對比色」(紅對綠、藍對橙、黃對紫)和「冷暖關系」來表現。環境色開始對物體的本色產生影響。
後期印象派(19世紀後葉—20世紀前葉):內容與技法基本延續印象派前期,但造型開始簡約,追求主觀意向。
現代繪畫(20世紀前葉—20世紀中葉):開始脫離中世紀以後的造型技法,以近似原始的方式,即用線和色塊來表現主觀的美感形式。
當代(後現代)繪畫(20世紀中葉—今):反對所有經典繪畫,打破所有藝術領域的界限,將藝術混同於日常生活,將藝術品混同於日常用品。
如果讀者感到上述「快餐式」地把握西方繪畫不同時期的特徵仍有一定的難度,那麼你可在網上調取相應時期的作品加以對照,便再也不會面對西方繪畫而莫名其妙了。

6. 外國美術繪畫作品與賞析

畢加索、《格爾尼卡》

畢加索(1881~1973年)是當代西方最具創造性、影響力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在世界藝術史上具有不朽的地位。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小鎮格爾尼卡遭到了德國法西斯空軍的狂轟濫炸,整個小鎮幾乎被夷為平地,死傷的平民更是不計其數。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作於1937年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立體主義傑作。他用象徵性的藝術手法對1937年這一事件進行了控訴,有力揭露了侵略戰爭的罪惡和法西斯的暴行。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託,為1937年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的。

《格爾尼卡》對於現實的表現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徵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加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圖像的象徵含義,稱公牛象徵強暴,受傷的馬象徵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徵光明與希望在畫中,畢加索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

索菲亞藝術中心是由醫院改建成的現代藝術館。它因搜集了達利、畢加索、米羅等巨匠的畫作而聞名,此外還有代表超現實主義、唯美主義等畫派的近代藝術家作品,它們在世界美術館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堪稱那裡的鎮館之寶,這幅受巴黎世博會邀請所繪的力作,曾一度被放在紐約近代美術館,直到1981年,才依照畢加索的遺願回歸馬德里。

7. 怎樣賞析西方繪畫

通讀西方藝術史

8. 世界美術作品賞析

一、莫奈《印象·日出》。

這幅名畫是莫奈於1872年在勒阿弗爾港口畫的一幅寫生畫。他在同一地點還畫了一張《日落》, 在送往首屆印象派畫展時, 兩幅畫都沒有標題。一名新聞記者諷刺莫奈的畫是「對美與真實的否定, 只能給人一種印象」。莫奈於是就給這幅畫起了個題目——《日出·印象》。它作為一幅海景寫生畫, 整個畫面籠罩在稀薄的灰色調中, 筆觸畫得非常隨意、零亂, 展示了一種霧氣交融的景象。

日出時, 海上霧氣迷朦, 水中反射著天空和太陽的顏色。岸上景色隱隱約約, 模模糊糊看不清, 給人一種瞬間的感受。當時有個批評家,在文章中借用莫奈《印象。日出》一畫的標題,譏諷這個畫展的畫家是「印象派」。「印象派」最基本的一個特點,是由於他們吸收了當時一些科學家對於色彩的研究成果,通過自己的寫生實踐,發現了過去長期不被人們注意的一些色彩現象,從而在繪畫的色彩上引起了一個重大革新。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