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賞析解脫

賞析解脫

發布時間: 2020-12-19 06:24:34

⑴ "夜雨寄北"譯文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隱】 年代:【唐】 體裁:【七絕】 類別:【未知】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註解】: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縣以北。
2、共翦西窗燭: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燭蕊。
3、卻話:重頭談起。

【韻譯】:
你問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歸期;
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秋池。
何時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燭花;
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您問我的歸期,但我的歸期沒有定,
現在我是獨居在巴山的旅館里,面對不停夜雨,只見秋天的池水往上漲。
什麼時候才能夠與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燭長談,
又說起我獨居巴山的旅館中面對夜雨的情景。

李商隱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自祖父起,遷居鄭州滎陽。自稱與皇室同宗,但高、曾祖以下幾代都只做到縣令縣尉、州郡僚佐一類下級官員。所謂「宗緒衰微,簪纓殆歇」、「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這類自述真實地反映了他比較寒微的處境。

李商隱一生經歷,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文宗開成二年以前,是他的青少年時期。16歲著有《才論》、《聖論》,以古文為士大夫所知。文宗大和三年,受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召聘入幕。大和六年,令狐楚調任河東節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隱隨至太原。以後曾有短時期在兗海觀察使崔戎幕府逗留。開成二年登進士第。這個階段存留的詩作不多,但已形成重要的開端。其中有一部分直接反映社會政治的詩篇,如《隋師東》、《有感二首》、《重有感》、《壽安公主出降》、《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等,指事陳情,激切感人,顯示了青年詩人關懷國家命運的抱負和器識。另一些作品以比興寄託的手法抒寫作者的凌雲壯志和渴求用世的心願,如《初食筍呈座中》和《無題》「八歲偷照鏡」,筆意宛轉,風格清新。此外,也有少量應酬詩和艷體詩。 第二階段,從開成三年到武宗會昌六年,是李商隱踏上仕途和開始捲入黨爭旋渦的中年時期。這一階段坎坷不平的人生歷程,促使詩人的創作向縱深發展。題材比前期寬廣,包括感時、 抒懷、 言情、贈答、行旅、田園、詠史、詠物許多方面。詩中感情更為沉鬱,表達愈加婉曲,藝術上達到成熟的境界,代表作如《安定城樓》、《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任弘農尉獻州刺史乞假歸京》。另一方面,消極頹廢的思想和綺靡俗艷的詩作也有所發展,如《鏡檻》、 《曲池》、 《縣中惱飲席》、《花下醉》。第三階段,宣宗大中元年 (847)以後,是李商隱三入幕府、天涯漂泊的後期。宣宗即位後,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會昌年間得勢的李德裕黨紛遭貶逐,詩人受到進一步壓抑。他在京沒有出路,只好到遠方幕府去安身。 大中十二年,罷職回鄭州閑居。大約就在這一年年底病逝。漂泊無定的生涯,使詩人後期的詩風變化更為多樣,詩境也日趨老成。所寫的詩更加發人深思,令人嘆惋。

⑵ 觀刈麥賞析

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裡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後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活。

寫到此處,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里抱著孩子,手裡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麼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宮中重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飢。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後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裡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巨匠。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把其中所敘的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里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蘊含著感情的。在《觀刈麥》里,他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了事,而且寫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

詩人的心弦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振撼了,顫栗了,所以才提起筆來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間都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這樣的詩句,裡麵包含著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憐憫之意啊!因而這首《觀刈麥》在敘事當中是有著作者情的滲透、心的跳動的,作者的心同他所敘的事是融為一體的。

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寫的是賣炭老人為衣食所迫而產生的變態心理。《觀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同樣也是一種變態心理。這類描寫把勞動人民之心刻畫入微,深入底蘊。

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一,較之一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詩歌創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

這首詩在寫了農民在酷熱的夏天的勞碌與痛苦之後,詩人同樣也聯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桑」,可是卻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餘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民對比,十分難得。這樣一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

⑶ 《記游松風亭》 蘇軾 翻譯及賞析

釋義:

我曾經寄居在惠州的嘉佑寺。在這里的松風亭下面散步。走得腿腳感到疲憊了,就想到亭子里休息。可是眺望著山上的亭子還掩映在高高的樹捎上面,心想這可怎麼能夠到上面體息呢?思索很久很久,一下子茅塞頓開,忽然說:「這里的山間有什麼地方不能歇息呢?」於是就像掛上鉤的魚。忽然間得以解脫。

如果人能夠感悟這種境界,即使在戰場上短兵相接,戰鼓聲猶如雷霆震響,前進就會死在敵人手中,後退就會死於軍法制裁,在這個時候也就不妨足足地歇息一下。

鑒賞:

作者說他一次本欲縱步松風亭頂,因足力疲乏,不由產生畏難情緒。正在躊躇之際,突然悟到:「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如電光,如火花,這個妙悟令他豁然開朗,頓時獲得了「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般的輕松。

並由此及彼,進而覺悟到,即使在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的戰場,人當「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的生死關頭,亦不妨好好歇息一番!此間之頓悟,是禪宗「當下即是」、「看穿憂患」思想的發明,是他在嚴重的政治打擊之下,依舊能處處坦然、無往而不樂的精神支柱,在這里,佛家思想給了他積極的影響。

然而這種思想的表述,作者在文中並未空對空、由抽象到抽象地加以詮釋,而是於娓娓敘來、隨筆點染中,寓理於象,又夾以解頤的妙語,精彩的比喻,在輕松怡然的情調中,表現出對自然景物的賞會及對生活哲理的領悟;且文章著墨不繁,卻既富理趣,又饒情趣,令人玩味不盡。

原文:

《記游松風亭》 宋代:蘇軾

余嘗寓居惠州嘉佑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麼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么時也不妨熟歇。

注釋:

1、嘗:曾經。

2、寓居:暫居。

3、縱步:放開腳步走。

4、就:靠近。

5、木末:樹梢 。

6、死敵:死於敵手。

7、死法:死於軍法。

8、意謂:心裡說,文中有「心想」之意。

9、由是:因此。

10、死敵:死於敵手。

11、雖:即使。

12、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13、恁么:如此,這樣。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


(3)賞析解脫擴展閱讀:

紹聖元年(1094),章惇為相,復行新法,蘇軾因再次遭貶,責授寧遠軍節度副使(宋代,節度使是無權的虛銜),惠州安置。貶惠兩年半期間,他曾兩次寓居又兩次遷出嘉祐寺。待四年二月十四日白鶴峰新居成,又自嘉祐寺遷出入新居。文當寫於前次或後次離嘉祐寺後。

松風亭在惠州東。文寫游松風亭,卻既未著意描寫「游」,也未對亭景作模山范水的鋪陳,而只是表達了作者在遙望亭宇時所產生的一種「頓悟」思想。

⑷ 低碳讓地球解脫苦難賞析

人類是該到了徹底拯救地球的時候了,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我們自己!人類的肆無忌憚,已經讓地球千瘡百孔,每個人都該攜起手來,低碳生活,讓地球讓人類解脫苦難!

⑸ 誰能告訴我冰心的 :《安慰 (二)》 《解脫》 《紙船》 《嚮往》《哀詞》 的賞析啊

《安慰(2)》找不到。

《解脫》
"月明如水,樹下徘徊—— "
先用月漸漸引入,很符合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的寫作手法,讓人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夜月下,斑駁樹影下,作者望月深思的景象.
"慨然的鞭自己 地上月中的影子。"
這句話,讓人感覺就想是電影的特寫鏡頭一樣,鏡頭中,是作者在月光中的影子,作者在月光中,慢慢地跺(咱找8到那個真正的DUO字~湊合著看吧~呵~)著步子,看著自己在地上的影子,陷入了沉思——對生命的思考。
「世人都當它是一個夢,
且是一個不分明的夢。
不分明裡要它太分明,
我的朋友,
一生的憂患從今起了!」
這一句,應該是作者對自己所經歷的某些事情的思考、反思吧(可以聯系下當時的背景,咱歷史8好~)
「卻仍須渡過這無邊的黑海。
我的朋友!
世界既不舍棄你,
何如你舍棄了世界?」
如果說,作者在前一句中,流露的是一種有些迷茫、悲觀的情緒的話,那麼這一段,我們可以從字里行間,深深感受到作者漸漸地脫離了迷茫、悲觀的一片苦海,變的堅強,勉勵自己,或是對於某件事,變得積極、樂觀起來。
「雲一般的自由,
水一般的清靜。」
這一句,就有點飄渺的感覺了。想起了孔夫子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人生如夢,何必勞心於瑣事之中?何必煩心於世俗之中?接下來的一句,就點明了作者的看法——
「人生縱是一個夢呵,
也做了一個分明的夢。」
不知曾經在哪本書中看到過一句話,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其實,我們本是虛無的自由體,然後,來到人間,變成了有形的生物——人。人生,不過是我們待在這樣一個軀殼中,完成一件件的事,然後,在睡夢中,離去。
那麼,如何正確地對待人生?其實很簡單,努力地完成人士中的每一件事。
「沉思里拋了枯枝,
悠然的看自己地上月中的影子。」
從深思中漸漸醒來,作者的心情不再沉重

《紙船》
是冰心1923年去國留學途中在海船上寫的一首詩,副標題為:寄母親。

謳歌母愛、童真與大自然,是冰心早期文學創作的三大主題。寫於船上的《紙船》,是冰心面對大海,以赤子之心,寄情於慈母的詩作,雖只三小節十一行,卻把「三大主題」都融匯於其中了。

冰心出身在一個富裕、融和、充滿溫馨的家庭,自幼沉浸於天倫之樂和手足之情中,從孩提到成人,她從未離開過母親的愛撫和關照,如今孑然一身離家萬里、遠涉重洋去異國他鄉求學深造,這對感情極重、眷戀家庭的冰心來說,實在是難以忍受的痛苦。她乘「約克遜克」船啟程後,在途徑日本國的三天航行中,每天都獨自一人站在甲板上,迎著海風,憑欄遠眺,腳下的滾滾波濤,更加激起她對煙台兒時生活的回憶和對母親的縈念。船抵橫濱碼頭時,她在船艙里接連寫下三首思念母親的詩,《紙船》便是其中之一。

在這首詩里,詩人憑借疊紙船嬉水這種孩提時常玩的游戲,遙寄自己對母親的懷戀,親切自然地創造出一種夢幻似的悱惻的意境,不禁令人凄然淚下。

全詩分三小節。

第一節,寫行動:我不肯妄棄了一張紙,/總是留著——留著。接連兩個「留著」,不僅形成了詩韻的旋律感,也使詩人執著的情感得以強化。疊成一隻一隻很小的船兒,/從舟上拋下在海里。與前兩句銜接,這「一隻一隻」,自然是說船兒雖小而數量卻多,體現出詩人這一行動的意切情真。

第二節,寫意願。前兩句: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上。乍看似寫自然環境的無情干擾,其實是表達詩人內心的痛楚。她知道,自己此去,與親人將相隔萬里,短期內是無法相聚的。然而她堅信,母女之間的親情,是風吹浪打不能拆開,萬水千山不能隔斷的。因之下兩句隨即接寫: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疊著,/總希望有一隻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第三節,寫夢境。人們在思念至深時,往往寄希冀於夢幻。冰心在《繁星》、《春水》等詩集中,曾多處寫夢,如「夢初醒處,/山下幾疊的雲衾里,/瞥見了光明的她。」又如;「夢未終——窗外日遲遲,/堂前又遇見伊!」心有靈犀一點通。冰心相信,她想念母親,母親也在想念她。她疊的小船兒,定會漂流到母親的夢里。她只希望母親,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因為,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嚮往》
看完這個故事以後,為她的見義勇為所敬佩,為她失去雙腿所惋惜. 我敬佩她不顧自己的安危,去救小女孩,她寧願自己失去雙腿,也不願讓別人失去雙腿和生命,畢竟那還是一個小生命 所以晶晶的舍己為人的精神多麼讓人敬佩啊,我感動之餘,我下定決心,以後要想晶晶學習她的見義勇為和舍己為人的光榮精神,做一個有愛心的人

《哀詞》
1923年初夏,冰心畢業於燕京大學。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約克遜號郵船赴美國留學。8月19日抵日本神戶,21日游覽了橫濱。從寫作時間來看,這首詩是詩人於游覽橫濱之後的第六天,在繼續向大洋彼岸進發的海輪上創作的。
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復甦了詩人愛海的童心;碧綠的海水,飛翔的海鷗,使詩人又與自然親近。從吳淞口出發後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觀「愛」的哲學中的三根支柱——母愛、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時得以復活和重現,而「母愛」則因遠離母親而無法親近。因而詩人格外懷念母親,甚至因思念母親而得病,又因在夢中得見母親而病癒。這首詩就抒寫了詩人思念母親的深情。
詩的第一節從自己充滿天真童心的行為——折紙作船寫起,說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妄棄一張紙,留著它折疊成船,從船上拋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詩,為感情的噴發作了鋪墊。第二節寫從船上拋出的紙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上。」這種種去向,都不符合詩人誠摯的心願。她「總希望有一隻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著」。可見她這種願望的強烈、誠摯。至於希望那紙船流到什麼地方去,詩人在這一節中沒有明白說出,從而造成懸念,耐人尋味。詩人自然明白紙船是不可能流到母親身邊的,於是詩的第三節翻出新意。詩人遙想母親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如果說這一想像還屬一般的話,「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就顯示了詩人設想的奇特。那麼,為什麼要讓母親不要驚訝小船的入夢呢?詩人採用「卒章顯其志」的方法,在詩的結尾點明想像中進入母親夢中的紙船是她含著淚疊的,她祈求紙船載著她對母親的愛和因遠離母親而產生的悲哀情懷流到母親的身邊。這一結尾,是全詩的高潮所在。
懷念母親的感情,比較抽象,寫作時易流於空洞浮泛。這首詩構思新穎,詩人採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發就顯得既生動、具體,又含蓄、深沉。此外,這首詩的詩行較長,語調緩慢,正與對母親的綿長思念相協調。

沒辦法了。只有這些了。採納了吧。我這么辛苦。

⑹ 《穆斯林的葬禮》賞析

韓子奇其實是一個嗜玉如命得人但是對感情生活沒有一定當機立斷的態度,因此才會萬回年那樣痛苦,他答對新月那樣愛護,但是卻沒能讓心月受到應有的保護,很是可惜,他為玉而生也因玉而死,他也沒能挽救新月的生命,沒能挽救梁冰玉的心,書中那朦朧的感覺不知是不是真的愛梁冰玉

⑺ 謝童酒吧唱的歌叫什麼 插曲《音樂帶我解脫》歌詞賞析

歌名:音樂帶我解脫
歌手:許鶴繽
歌詞:
那流浪已久的漂泊
只看到時間版的蹉跎
方向已權落 終點已無從辯駁
天使與魔鬼的誘惑
在我面前盤旋而過
審視世界 痛苦牽落赤裸
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不是我追逐的自我
不是我夢里的湖泊
不是我手中的傳統
不是我犯下的錯
不是我短暫的執著
不是我過於軟弱
不是我不相信自我
我想飛在自由天空
只有音樂帶我解脫
我也試過放手一博
但現實只將我吞沒
啦 啦啦 狂野動盪的生活
啦 啦啦 音樂帶著我解脫
那流浪已久的漂泊
只看到時間的蹉跎
方向已落 終點已無法觸摸
痛苦牽落赤裸

⑻ 冰心《解脫》的賞析,還有導入`

"月明如水,樹下徘徊—— "
先用月漸漸引入,很符合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的寫作手法,讓人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夜月下,斑駁樹影下,作者望月深思的景象.
"慨然的鞭自己 地上月中的影子。"
這句話,讓人感覺就想是電影的特寫鏡頭一樣,鏡頭中,是作者在月光中的影子,作者在月光中,慢慢地跺(咱找8到那個真正的DUO字~湊合著看吧~呵~)著步子,看著自己在地上的影子,陷入了沉思——對生命的思考。
「世人都當它是一個夢,
且是一個不分明的夢。
不分明裡要它太分明,
我的朋友,
一生的憂患從今起了!」
這一句,應該是作者對自己所經歷的某些事情的思考、反思吧(可以聯系下當時的背景,咱歷史8好~)
「卻仍須渡過這無邊的黑海。
我的朋友!
世界既不舍棄你,
何如你舍棄了世界?」
如果說,作者在前一句中,流露的是一種有些迷茫、悲觀的情緒的話,那麼這一段,我們可以從字里行間,深深感受到作者漸漸地脫離了迷茫、悲觀的一片苦海,變的堅強,勉勵自己,或是對於某件事,變得積極、樂觀起來。
「雲一般的自由,
水一般的清靜。」
這一句,就有點飄渺的感覺了。想起了孔夫子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人生如夢,何必勞心於瑣事之中?何必煩心於世俗之中?接下來的一句,就點明了作者的看法——
「人生縱是一個夢呵,
也做了一個分明的夢。」
不知曾經在哪本書中看到過一句話,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其實,我們本是虛無的自由體,然後,來到人間,變成了有形的生物——人。人生,不過是我們待在這樣一個軀殼中,完成一件件的事,然後,在睡夢中,離去。
那麼,如何正確地對待人生?其實很簡單,努力地完成人士中的每一件事。
「沉思里拋了枯枝,
悠然的看自己地上月中的影子。」
從深思中漸漸醒來,作者的心情不再沉重

⑼ 歸園田居 其二賞析

歸園田居·其二
本篇是
《歸園田居》
第二首,著意寫出鄉居生活的寧靜。先是從版正面寫「靜」。生活在偏僻的權鄉村,極少有世俗的交際應酬,也極少有車馬貴客造訪。正因為沒有俗事俗人打擾,所以「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那虛掩的柴門,那幽靜的居室,已經把塵世的喧囂俗念都遠遠地隔絕了。
不過,柴門也有敞開之時,詩人「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常與鄉鄰們共話桑麻。然而在詩人看來,與純朴的農民披草來往,不是世俗的「人事」;
共話桑麻,也不是
「雜言」
。與充滿機巧虛偽的官場相比,這里別有洞天。
——這是以外在的「動」寫出內在的「靜」。
鄉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樂悲歡。「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令人喜悅;同時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這一喜一懼,並非「塵想」雜念。
相反,這單純的喜懼表示著鄉居勞作使詩人的心靈明凈了,感情淳樸了。——這是以心之「動」來進一步展示心之「靜」。
詩人或從正面說,或從旁說,讓讀者去領略鄉村的幽靜和自己心境的恬靜。
元好問曾說:「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詩人在這衷正是描繪了一個寧靜、純美的天地。

⑽ 豈是拈花難解脫,可憐飛絮太飄零.這句話的賞析

不是拈花一抄笑就可以解脫,只是襲可憐柳絮漂泊居無定所。
《花月痕》,清人魏子安所作小說。此書是後來鴛蝶派的濫觴,象徐枕亞的《玉梨魂》從小說名字和內容都是學它的。

這部書有名,其實也只有名在裡面的詩詞,纏綿悱惻,哀感頑艷,都是香奩體。清末的文人很欣賞這些詩,張恨水早期的小說里也常引用這里的詩詞。如果滿分為一百分的話,小說最多隻能打個六十分,詩卻可以打上七十。可這些詩也過於綿軟香艷,讀過一些,就覺得無味了。我初讀此書是在中學里,十多年了,記得的只有兩句:"多情自古空餘恨,好夢由來最易醒。"這兩句因為太有名了,很多人都能上口,可知道它出自於《花月痕》的,又有幾人?不免有點數典忘祖了。

清末這一類小說頗多,但寫得好的並不多。除了《花月痕》以外,陳森的一部有點變態的《品花寶鑒》寫得還不錯,但裡面的詩詞卻比《花月痕》差遠了。如果《品花寶鑒》還能打個六十五分,那裡面的詩最多也只有五十分了。

《花月痕》里,因為詩詞實在太多,每一回都有詩,但大多都千篇一律,多選也無謂,選上一詞一詩可矣。嘗鼎一臠,可知全味,盡管這全味不見得如何味道好。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