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吶喊題目賞析

吶喊題目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28 20:19:10

㈠ 魯迅《吶喊》精彩片段&賞析

凡事總須研究,才抄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書上寫著這許多字,佃戶說了這許多話,卻都笑吟吟的睜著怪眼看我。 我也是人,他們想要吃我了! (選自<吶喊>首篇<狂人日記>第三節10-12自然段,)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 (選自<吶喊>首篇<狂人日記>第十三節)

㈡ 《吶喊》中的好句加賞析,一定要賞析

1、心靈的房間,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蒙塵的心,會變得灰色和迷茫。我們每天都要經歷很多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在心裡安家落戶。心裡的事情一多,就會變得雜亂無序,然後心也跟著亂起來。有些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記憶,如果充斥在心裡,就會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掃地除塵,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別煩亂;把一些無謂的痛苦扔掉,快樂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間。賞析:
人,只有量力而行,該放就放,當止則止,才能在輕鬆快樂的節奏中,收獲真正應該屬於自己的那份成功。
2、苦樂全憑自已判斷,這和客觀環境並不一定有直接關系,正如一個不愛珠寶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極其重視虛榮的環境,也無傷她的自尊。擁有萬卷書的窮書生,並不想去和百萬富翁交換鑽石或股票。滿足於田園生活的人也並不艷羨任何學者的榮譽頭銜,或高官厚祿。
賞析:
你的愛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興趣就是你的資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運。各人有各人理想的樂園,有自已所樂於安享的花花世界。
3、微笑著,去唱生活的歌謠。不要抱怨生活給予了太多的磨難,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滾,就會失去雄渾,沙漠如果失去了飛沙的狂舞,就會失去壯觀,人生如果僅去求得兩點一線的一帆風順,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賞析:微笑著彈奏從容的弦樂,去面對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獨,去戰勝憂傷。
4、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時候,幸福也會輕而易舉的擊敗一個人。當幸福突然來臨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被幸福的旋渦淹沒,從幸福的顛峰上跌落下來。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視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澱其中,如同面對一壇陳年老酒,一飲而盡往往會爛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細品慢咂,才會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賞析:
人生是一種承受,需要學會支撐。支撐事業,支撐家庭,甚至支撐起整個社會,有支撐就一定會有承受,支撐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壓力。以上供參考。

㈢ 魯迅《吶喊》題目的含義

吶喊從字意上去理解是呼喊,所以這里的吶喊是魯迅先生呼籲廣大群眾熱愛祖國,團結一致,共抗外敵。

㈣ 《吶喊》中好句子的賞析

我這時突然感到一種異樣的感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後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而且他對於我,漸漸的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於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
——《一件小事》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狂人日記》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鄉》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孔乙己》
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靜了一會,似乎有點聲音,便又動搖起來,轟的一聲,都向後退;一直散到老栓立著的地方,幾乎將他擠倒。
「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那人一隻大手,向他攤著;一隻手卻撮著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的還是一點一點的往下滴。
——《葯》
閑人還不完,只撩他,於是終而至於打。阿Q在形式上打敗了,被人揪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閑人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於是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
阿Q想在心裡的,後來每每說出口來,所以凡是和阿Q玩笑的人們,幾乎全知道他有這一種精神上的勝利法,此後每逢揪住他黃辮子的時候,人就先一著對他說:
「阿Q,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說:人打畜生!」
阿Q兩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辮根,歪著頭,說道:
「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
但雖然是蟲豸,閑人也並不放,仍舊在就近什麼地方給他碰了五六個響頭,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他以為阿Q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鍾,阿Q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餘下的就是「第一個」。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你算是什麼東西」呢!?
——《阿Q正傳》

讀《吶喊》有感

假期中,我讀了魯迅的《吶喊》,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課本外的魯迅作品,感觸頗深。其中的幾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就發表我的見解。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部作品,他用辛辣諷刺的筆墨披露了封建社會「人吃人」的事實。通過吃人者的兇殘猙獰及被人吃者的無助暗示封建社會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壓迫與被壓迫。表現作者對廣大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勞動人民的同情與憐憫,並希望舊中國的有識之士能團結起來,反對壓迫,創造生機勃勃的少年中國。這一思想也是魯迅寫作的根本目的,他之後的許多文章都以描寫勞動人民的生活為主,因此,他也被稱作寫實主義作家。《狂人日記》雖然後來被魯迅本人稱為拙作,但在當時卻驚動文壇,魯迅的作家生涯也就此開始。
《風波》在我看來是一篇有意思的作品。故事中人物的名字都以出生時的重量命名,如:九斤老太、七斤、六斤等。不僅表現作者豐富的想像力,也暗示了當時農村的衰敗。文中多次出現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話語,正表達了這一點。全篇通過人物的對話及村裡人的變化展現了社會的人情單薄、階級分明與封建禮教對人民的迫害。作者筆下的農村一片悲涼,也許正照應作者此時的憂傷心情,希望建立新世界的迫切願望。
《阿Q正傳》是我最喜愛的作品。小說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個性鮮明。小說的開篇就用大量文字描寫標題《阿Q正傳》的由來,隱約便暗示了人物的悲慘結局。這樣一個連名字也沒有的人,無論如何只能是個小人物,一個封建社會的犧牲品。何況阿Q只是舊社會許多人的縮影,他的許多醜陋品質能在當時不少人身上尋覓到。小說中多次描寫未庄人對待阿Q態度變化是一大亮點。阿Q是無名小卒時人人譏笑他,不把他當一回事;阿Q是趙太爺的本家時人們對他尊敬了不少;阿Q被趙家教訓後,人們對他的態度又冷淡起來,甚至有些排斥。阿Q在城裡發了財,與革命軍扯上關聯,人們對他則有些敬而遠之;阿Q惹惱了趙家,他又被疏遠了;阿Q被槍斃後,未庄人就自然說阿Q壞。這些具體表現了人們趨炎附勢的心態,而官僚則只顧自己利益、見風駛舵。《阿Q正傳》影響了無數中國人,至今,我們還能時常聽到「阿Q精神」這樣的詞彙。《阿Q正傳》正是一部有生命力的作品。
毋庸質疑,魯迅是中國歷史上較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至少在當時,他鼓舞了無數青年人參與新中國的革命,用文字為良葯治療了許多中國人麻木的心靈。我們應學習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人格力量,永遠傳承下去。

㈤ 魯迅《吶喊》中優秀句子的賞析是什麼

  1. 希望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2. 阿q在形式上打敗了,被人揪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閑人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於是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

  3. 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

  4. 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

  5. 我當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後來想,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於生人中,而生人並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於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6.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

  7. 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己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的來由。

  8. 從此以後,便一發而不可收,每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朋友們的囑托,積久了就有了十餘篇。

  9.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10. 讀書人偷書,不算偷。

  11. 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

  12.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13.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燭台的時候,我還暗地裡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14. 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

  15.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㈥ 賞析《吶喊.>

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堪稱20世紀表現主義藝術的先驅。他出生於挪威洛頓。童年時父母雙亡的經歷在其心靈深處打下不可磨滅的印記。這使他早年畫下了許多以疾病與死亡為主題的作品。他曾在克里斯蒂安尼(今奧斯陸)工藝美術學校學習,1885年第一次旅法,學習印象派的畫風,後又受到高更、勞特累克及「新藝術運動」的影響,導致了其畫風的重大變革。1892年他應邀參加柏林藝術家協會的展覽,由於形象怪異,其作品在德國引起激烈反響,畫展只開了一周即關閉了。為此,以利伯曼為首的自由派退出藝術家協會,成立了柏林分離派。這一行動使蒙克大受鼓舞,從此在德國定居下來,直到1908年。這十六年是蒙克藝術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其藝術臻於成熟的時期。他在憂郁、驚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線型圖式表現他眼中的悲慘人生。他的繪畫,對於德國表現主義藝術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他成了「橋派」畫家的精神領袖。評論家指出:「蒙克體現了表現主義的本質,並在表現主義被命名之前就徹底實踐了它。」1890年,他開始著手創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組畫」。這套組畫題材范圍廣泛,以謳歌「生命、愛情和死亡」為基本主題,採用象徵和隱喻的手法,揭示了人類「世紀末」的憂慮與恐懼。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畫《吶喊》,是這套組畫中最為強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這幅畫上,蒙克以極度誇張的筆法,描繪了一個變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類極端的孤獨和苦悶,以及那種在無垠宇宙面前的恐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蒙克自己曾敘述了這幅畫的由來:「一天晚上我沿著小路漫步—路的一邊是城市,另一邊在我的下方是峽灣。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峽灣那一邊眺望—太陽正落山—雲被染得紅紅的,象血一樣。」「我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我彷彿可以聽到這一尖叫的聲音。我畫下了這幅畫—畫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樣的雲。—那些色彩在尖叫—這就是『生命組畫』中的這幅《吶喊》。」在這幅畫上,沒有任何具體物象暗示出引發這一尖叫的恐怖。畫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從我們身邊走過,將要轉向那伸向遠處的欄桿。他捂著耳朵,幾乎聽不見那兩個遠去的行人的腳步聲,也看不見遠方的兩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則,那緊緊纏繞他的整個孤獨,或許能稍稍地得以削減。這一完全與現實隔離了的孤獨者,似已被他自己內心深處極度的恐懼徹底征服。這一形象被高度地誇張了,那變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畫式的。那圓睜的雙眼和凹陷的臉頰,使人想到了與死亡相聯系的骷髏。這簡直就是一個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瘋子畫的」,蒙克在該畫的草圖上曾這樣寫道。在這幅畫上,蒙克所用的色彩與自然保持著一定程度的關聯。雖然藍色的水、棕色的地、綠色的樹以及紅色的天,都被誇張得富於表現性,但並沒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實性。全畫的色彩是郁悶的:濃重的血紅色懸浮在地平線上方,給人以不祥的預感。它與海面陰暗處的紫色相沖突;這一紫色因伸向遠處而愈益顯得陰沉。同樣的紫色,重復出現在孤獨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頭部,則留在了蒼白、慘淡的棕灰色中。畫中沒有一處不充滿動盪感。天空與水流的扭動曲線,與橋的粗壯挺直的斜線形式鮮明對比。整個構圖在旋轉的動感中,充滿粗獷、強烈的節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傳達著那一聲刺耳尖叫的聲音。畫家在這里可以說是以視覺的符號來傳達聽覺的感受,把凄慘的尖叫變成了可見的振動。這種將聲波圖像化的表現手法,或許可以與梵高的名作《星月夜》中力與能量的圖像化表現相聯系。蒙克在這里,將那由尖叫所產生的極度的內在焦慮,轉化為一種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將其畫面上的情感表現幾乎推向了極致。蒙克共創作了四個版本的《吶喊》,蒙克博物館收藏了其中兩個版本,另外兩個版本分別由私人收藏家和挪威國家畫廊收藏。

㈦ 魯迅 吶喊賞析

這篇文章是魯迅為自己的小說集《吶喊》寫的序言。《吶喊》共收作品十四篇,起於1918年的《狂人日記》,迄於1922年的《社戲》。作品的選材,「多采自病態的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 《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而當時的魯迅認為最須急切地療救的,正如這篇自序所言,是人的「病態」的靈魂。因此,《〈吶喊〉自序》是魯迅作品中一篇十分重要的作品。我們要理解魯迅憂憤深廣的思想和簡括鮮明的藝術風格,都應該從這篇序文入手。

這篇序文,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發展脈絡,同時對游盪在當時背景中的自弦靈魂進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這篇序文里,「醫病」的問題,成為作者用於表述過去的一個基本線索。首先是為父親買葯醫病,結果,「我的父親終於日復一日的亡故了」。接著是上日本的醫學專門學校學醫,決心「求治象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但作者看到的「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示麻木的神情」的一群中國看客。作者從這群看客的身上,看到不再是身體的疾病,而是精神上的病症。作者由關注身體的病痛到關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進程。這一思想轉化的進程,對作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同時,從藝術表現上,作者思想的這種轉化,又僅僅是通過並不曾為他人所注重的幾則小事的表述來實現的,這顯示出作者准確、精到的把握能力和藝術表現力。

在這篇序文里,作者並沒有迴避自己曾有的猶疑和孤寂,體現出了坦盪率直的藝術品格。而作為一篇序文,作品又恰當地提示了他所以要作小說的緣由:「鐵屋子」作為作者對傳統中國社會的象徵,它既顯現了魯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同時也昭示了作者要領著國人從精神上走出它的決心。於是,「吶喊」就成為作者從深寂孤苦中所噴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憤。從集子中所收作品看,也明顯地保留著作者於「五四」高潮時期,在結束一段的沉默之後奮起呼喚的特色。

這篇序文的寫作特點,突出地體現出作者的用筆素樸、簡括,不事鋪排。這種筆觸,與他深沉冷峻的思想桴鼓相應;同時作者的素樸、簡括,並不意味著作者思路的單調、狹促。作者在描述生活鎖事的同時,總是把他的得寸進尺觸,抵向我們的心靈和精神。至今,這篇序文仍以它簡括深思的藝術個性和憂憤深廣的思想,給讀者帶來深層次的思索。
然而《吶喊》是魯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這部小說集於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記》、《葯》、《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說,出版後得到很大回響。
在《吶喊》序中,魯迅談到他棄醫從文的經過和目的。他於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肄業,第二年改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1902年畢業後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學,1904年進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1906年中止學醫,回東京准備從事文藝運動。是一次課堂上看畫片的經歷使他棄醫從文的。他回憶道:『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
據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他『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魯迅又談到他把《狂人日記》等小說投稿到《新青年》的經過。他曾問辦《新青年》的朋友:『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那人答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於是他便寫了《狂人日記》,此後還陸續推出了另外十餘篇。魯迅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鐵屋』中的人,使國人得救。談到《吶喊》的名稱,他說:『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切迫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了,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至於我的喊聲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顧及的;但既然是吶喊,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在《葯》的瑜兒的墳上平空添上一個花環,在《明天》里也不敘單四嫂子竟沒有做到看見兒子的夢,因為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輕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
魯迅的小說是中國現代白話小說的奠基之作和經典之作,它以無窮的魅力,風行了大半個世紀,至今不衰。這三部小說集就是我們大家熟悉的《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其中《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
《吶喊》收入了魯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說。後來作者抽出去一部歷史小說《不周山》(後更名為《鑄劍》),遂成現在的14部。這些小說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以下介紹《吶喊》的內容。在《吶喊》自序中,作者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中了反應了作者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從事文藝活動的目的和態度。同時也說明了這些小說的由來和起名的原由。作者從學洋務、學醫、走科學救國之路,到推崇文藝,把文藝做為改變國民精神的武器,表現了他愛國主義思想的發展和求索救國救民道路的精神歷程。本篇對於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說的內涵,及意蘊均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寫作上,本篇自序文筆清新老到,周密流暢,震人心魄又引人入勝,讀之使人慾罷不能。其語言風格充溢著魯迅獨特的個性,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篇白話小說,也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發表於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採用了魯迅這一筆名。本篇塑了一個反封建戰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過狂人的敘述,揭露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上是一部吃人的歷史;披著「仁義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禮教,其本質是吃人。同時,作者發出「救救孩子」的呼聲,呼籲人民覺悟起來,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鮮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從而為整個中國新文學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本篇在藝術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運動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作者用寫實主義手法描寫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態特徵。而且用象徵主義的手法寫狂人含義雙關的表述。狂人對封建勢力作得象徵性描繪,將寫實的手法和象徵的手法結合得天衣無縫。從而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其次是語言性格化。《狂從日記》使用的是現代文學語言。作者精心構思了一個「語言雜錯無倫次」的狂人。語言似雜亂而實敏銳,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點,又道出了被壓迫者的心聲。性格化的語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實具象徵意義的戰士形象。
《孔乙己》塑造了一個封建社會中沒落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窮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摧殘下終被封建社會所吞噬。作者抨擊了國民精神的麻木和社會對苦難者的漠視,同時對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尖銳的譴責。本篇的藝術特色在於結構嚴謹,先是開端,交待了環境和氣氛;其次發展,介紹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說中心——提示了社會的冷酷無情。小說經營謀篇,工於匠心。特色之二在於以側面描寫來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稱「我」——酒店小伙計耳聞目睹的情況來寫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劃,對話,經歷,都通過「我」的概括敘述來表現,由此塑造的人物,顯得真實可信,從而把人物描繪的栩栩如生。小說的語言也極精煉簡潔。作者刻畫的酒店掌櫃,小伙計,短衣裳幫顧客,孩子們,眾多人物都是以簡練幾筆勾畫出來,惟妙惟肖。孔乙己結結吧吧地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辯解時,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竊書不能算偷」,將舊時代知識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畢現無余,令人嘆服!
《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義為背景,經過藝術加工和典型創造而寫成的。小說描寫了革命者流血犧牲而不被理解,他們的鮮血反被做成人血饅頭去醫治癆病這樣一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悲劇,發人深省的剖析了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歷史原因。本篇獨具匠心的採用了雙線結構。一條線索寫華老栓為兒子治病;華老栓買人血饅頭,華小栓吃人血饅頭,華大媽上墳;一條線索寫夏瑜的革命活動和犧牲。兩個悲劇交織起來,形成了一幅悲壯的圖景。作者精細的構思,突出體現在採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寫作手法。用「華」「夏」這兩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姓氏作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稱,其強烈深遠的意蘊極為豐富深長。全篇其實只是寫一個革命者犧牲事件的反面,通過一群不覺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來反射出革命者的慘烈。夏瑜被殺沒有明寫,而是從圍觀人的動作描寫中暗示出來;其被殺地點也分明點出為古軒亭口,這正是秋瑾被害的紹興古軒亭口的暗示提供;其視死如歸的精神是通過牢卒和聽客們愚妄的反應反射出來的;其墳上的花圈則暗示:他們的同志們仍在堅持斗爭。小說末尾以墳頭比喻闊人祝壽的饅頭,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遠令人警醒了。小說的全篇籠罩著濃重陰冷的氣氛,也是作者為突出人物和主題而成功營造出來的,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判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蘇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歷史,從封建社會走向了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而邁進,這是經過我們許許多多的勞動人民,經過了幾代的國家領導,才走來來的,我們要繼續努力,為共產主義而奮斗!同學們,讓我們站起來,為我們的美好明天而奮斗吧!

㈧ 《吶喊》中的美文賞析

每個人都應該經歷那樣一個「個體意識覺醒」的時期,對人生大徹大悟,成為一個獨立的人,然後再從「自我」的小牢籠中跳出來,達到真正的「社會意識的覺醒」,走向人民大眾。記得竹內好說過,魯迅在某一時刻突然成為了自己(估計是抄佛經的時期),在那之後,他就再也沒有變過(他沒有盲從過別人)。竹內好說的當然是魯迅作為一個覺醒了的「人」沒有變,但實質上,魯迅又一直在變(他轉向左翼是在變,但就那是他自己學習與思考的結果來說,他又沒有變),這也就是竹內好又稱他為「現役文學家」的原因。我們的時代曾有一段時間是以「絕望」作為某種可引以為驕傲的東西來標榜的,這離魯迅的「絕望」相去太遠,剋薄地說,那是淺薄的矯情和做作;我們的時代也曾有一段時間信奉過廉價的「希望」,但那樣的輕信帶來的是輕易的放棄,而不是執著的追求和堅韌的斗爭。但魯迅的轉變絕對不是詩人在「自我」的牢籠中可以達到的,必須面對現實,必須不斷地學習和思考。必須認真地對待自己和世界(自己的遲暮和身外的青春)。 希望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沒有愛憎,沒有哀樂,也沒有顏色和聲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頭發已經蒼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顫抖著,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麼,我的魂靈的手一定也顫抖著,頭發也一定蒼白了。 然而這是許多年前的事了。 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滿過血腥的歌聲:血和鐵,火焰和毒,恢復和報仇。而忽而這些都空虛了,但有時故意地填以沒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虛中的暗夜的襲來,雖然盾後面也依然是空虛中的暗夜。 然而就是如此,陸續地耗盡了我的青春。〔2〕我早先豈不知我的青春已經逝去了?但以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墜的胡蝶,暗中的花,貓頭鷹的不祥之言,杜鵑〔3〕的啼血,笑的渺茫,愛的翔舞……。雖然是悲涼漂渺的青春罷,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現在何以如此寂寞?難道連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 我只得由我來肉薄這空虛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聽到PetǒfiSándor(1823—49)〔4〕的「希望」之歌:希望是甚麼?是娼妓:她對誰都蠱惑,將一切都獻給;待你犧牲了極多的寶貝——你的青春——她就棄掉你。 這偉大的抒情詩人,匈牙利的愛國者,為了祖國而死在可薩克〔5〕兵的矛尖上,已經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詩至今沒有死。

㈨ 《吶喊》的好詞好句摘抄 以及賞析,必須要賞析

原文: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回蓬蓬的花白鬍子。穿的雖答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孔乙己》

賞析:
肖像描寫。寫他「身材很高大」,說明他尚有勞動能力;「青白臉色」說明他窮困潦倒,營養不良又不肯勞動的結果。臉上「時常夾些傷痕」,是他窮困而偶然偷東西被人打傷的標志,也是他走向沒落的重要標志。「一部亂蓬蓬的花白鬍子」表明他年齡較大而又精神萎靡頹唐。他那件長衫『「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說明他窮酸潦倒、懶得出奇的經濟狀況和性格特徵。

原文:
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 ——《孔乙己》

賞析:
動作描寫。說明孔乙己窮困潦倒到極點,「摸」字表明了他悲慘的境地。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