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老子名句及解釋

老子名句及解釋

發布時間: 2021-01-28 19:41:29

1. 老子名句60句

1「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中國歷來兵權最重要,「槍桿子里出政權」,而不是「選票箱里出政權」。有了槍桿子,統治者則應自覺克制不濫殺,恬淡為上,因為沒有法制約束。

2「無名,天地之始(開始);有名,萬物之母(根本)」––––––有人說,「無名」是宇宙大爆炸前潛在的物質,「有名」是原始的物質,大爆炸後形成萬物。中國人天才地揭示了宇宙生成論。不過,中國的學問都是原始的、模糊的、坯胎狀的,幾千年都沒有發展。

3、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會,人權、個人財產權皆不受保護,災禍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勸戒世人韜光養晦,功成身退。

4、「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它一方面表現了國人的不競爭心理,另一方面不爭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現了國人的狡猾謀略。

5、「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中國的學問多是「玄學」,不是科學。

6、「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此話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謹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於暗昧的一面;知道榮耀的一面,但自己寧守卑辱的一面。中國人以柔克剛,太富有計謀了。

7、「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人治社會,註定了人際關系復雜,註定了修身處世學問深厚。

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人治社會一切無保障,為了保護自己,不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國人就應當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9、「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老子此話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難遇到。因此,聖人往往是穿著粗衣,卻懷揣著美玉,有貨不能為人所識。的確,老子提出以柔克剛、無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於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無為而治思想僅為統治者*過後的與民休息政策的依據。

10、「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意即挫掉銳氣,超脫糾紛,含斂光耀,混同塵俗。昏昏噩噩的中國社會把人的生氣、個性、菱角和創造性全要磨滅、消解。

11、「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中國人有點小聰明,於是統治者竭盡心智折騰老百姓,何知摒棄個人智能,發揮法治、市場的作用?

1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意思是,要統治人民,就先用言辭表達對人民的謙虛;要領導人民,就必須將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後。可見,封建統治者總是在利用人民、欺騙人民。

13、「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中國乃戰爭之國,伏屍千里,流血成河,成為每一朝代興起、每一次接班人之爭的必然。中國人幾千年悟不出如何使政權平穩過渡的辦法,這是我們的智力的缺陷。

1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說出的道理,不是永恆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稱,不是永恆的名稱。中國人的真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這種態度不利於科學的發展。

15、「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此類似於市場經濟的思想可惜很少有人能理解,歷代統治者只知擾民,只知私慾膨脹,老百姓怎麼能富裕、樸素呢?

16、「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中國人於瑣事有防患於未然的本領,但於防止政治侵害、*,保護自己的人權方面卻沒有這樣的智慧。

17、「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治理大國的道理,與炸一條小魚的道理一樣貴靜,不可折騰。「*」中有人卻說,天下大亂,越亂越好,怪哉。

1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治社會一切隨人的喜怒哀樂變化無常,禍福不測。

19、、「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來源於人的永不滿足的探索與創造精神,倘若象小農社會「小富即安」,滿足於「三分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進取精神沒了,那麼民族的前景也就堪憂了。

20、「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樣才算美,這是壞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樣才為善,這是惡事)–––––––老子憧憬的是人們不辯美醜、善惡的渾沌之世,這是倒退的思想。

21「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說,聖賢高人處事應當以無為為要領,教化人民應當以不言為准則)––––––––無為成為絕對的准則,就不對了。人文科學新定律:現代社會既要無為(市場經濟),又要有為(實行法治)。

22、「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生養了萬物,但不居為己有;做了事情,但不恃功自傲;大功告成,但不坐享自居;正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功成身退,是中國人的保身之道。說明人治社會是多麼的凶險和莫測。

2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推重有賢才的人,免得人民競爭;不看重難得的貨物,也就無人偷盜;不使人看見可以引起欲的東西,民心也就不會被攪亂)–––––––老子消除紛爭的辦法不是制定規則,進行引導,而是消除人們的*,返回蒙昧時代。

24、「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復,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所以,聖人治國,要簡化人民的頭腦,填飽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氣,強壯人民的骨骼,永遠使人民沒有知識、沒有*)––––––這種愚民的理論在孔子、莊子、韓非子、孫子那兒都能看到。

25、「為無為,則無不治」(按無為的原則辦事,沒有不成功的)–––––––君無為,臣民有為,所以「無不治」。老子真是高明、詭秘的人啊!

26、「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重視仁義,聽任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不重視仁義,聽任百姓自生自滅)–––––––現代社會是,既要尊重人民的自由權利,又要維護人民的利益,建立社會保障制度,而不是聽任百姓自生自滅。

27、「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所以說,聖人不為天下先,反而能佔先;將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生存。不正是由於他表現出大公無私嗎?反而能成就其私慾)–––––––以後為先,偽裝成無私,老子的大智慧中表現了中國人的狡猾。難怪人們常說,中國人與西方人處事,一對一,對方肯定不是我們的對手。

28、「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居住要善於擇地,心靈要深沉如淵,交友要表現出仁善,語言要令人信服,施政要無為而治,辦事要沿用竅門,行為要待機而動)–––––––中國的學問皆是謀略學。

2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繽紛的彩色,使人眼花繚亂;動聽的音樂,使人沉溺迷惑;豐美的食物,使人口傷厭食;馳騁打獵,使人心發狂;稀缺的財貨,使人行為不軌)–––––––老子要求摒棄文明,返璞歸真,同時也是走向渾沌無知。

30、「寵辱若驚,…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受寵若驚,受辱若驚,…只有將自己身體看得貴於天下的人,才可以擔當治理天下的重任;只有愛自身勝過愛天下的人,才可以託付於天下給他)––––––愛惜自身,不煩憂勞作,無為而治,才能託付天下。無為也反映了南方楚國小農經濟的輕松自在。

31、「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古代思想境界高的人,微妙、幽玄而通達,深邃到無人可以琢摩)–––––––高深莫測,在中國是褒義詞,在西方卻是貶義詞,

32、「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道規律,叫作明智。不知道規律,輕取妄動,其結果必凶)–––––––所謂「常」,就是「道」,就是欲取先予,欲張反斂,以反達正等謀略,老子深為諳之。

33、「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明的統治,百姓僅僅知道有它的存在;第二等高明的統治,百姓喜歡和歌頌它;稍差的統治,百姓畏懼它;最差的統治,百姓咒罵它)–––––––這里的意思是,明的統治,是道家的無為而治,第二等的,是儒家的教化、禮治,稍差和最差的,是法家之*。可惜的是,歷代統治者用得最多的是法家之術,其次是儒家之術,最少的是道家之術。

34、「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人間真理被廢棄,才會出現仁義道德;民智得以開啟,罪惡也就產生了)–––––––仁義道德是亂世的產物,罪惡是智慧的產物,這種說法雖然有道理,但現代文明之世也還是需要道德、智慧,只不過需要的是自主的道德、人性的道德,是大的治國智慧,而不是封建的道德,小的陰謀詭計的智慧。

35、「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拋棄聖明和智慧,對人民有百利而無一害;拋棄仁義道德,人民自然的感情才能回歸;拋棄技巧機關和物質利益,盜賊才能絕跡)–––––––人民昏昏噩噩,統治者愚民愚己,中國所以落後。

36、「見素抱朴,少私寡慾」(表現出單純,執著於樸素,減少私心,去除*)––––––中國人對「私」、「欲」斬盡殺絕,西方人對「私」、「欲」正確引導,建立起市場經濟。

37、「絕學無憂」(不讀書,則沒有憂愁)–––––––老子主張「不學」,「不智」,以便忘卻憂愁,順從世道。

38、「我獨異於人」(只有我,不肯與世人相同)–––––––像老子這樣有個性的中國人何其少也!

39、「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不只是用自己的眼睛看,所以明察秋毫;不自以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自我誇耀,所以功勛不沒;不自高自大,所以成為民眾之長)––––––這里說的也是保身之道。中國的智慧就是生存的智慧。沒有西方人的對自然的探索智慧。

40、「希言自然」(少說話是合乎自然的)–––––––孔子也說:「天何言哉!」「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因為在中國,因言治罪,說話闖禍,是自古以來的通例。

4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而然為法則)–––––––中國人以順應自然為法則,西方人以戰勝自然為法則,兩者可以互補。

42、「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於走路,不留痕跡;善於言談,無可指謫)––––––––神出鬼沒,滴水不漏,中國人的大智慧。

43、「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天下是神秘的,不能逆理而為。逆理而為必然會把天下搞亂,越是執著把持,就越會失去)–––––––為而敗,執而失,這其中包含了辯證法的道理。中國的思想主要是陰陽辯證的思想。

44、「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以人間正道輔佐君主的人,不以軍隊逞強於天下。用兵會很快產生惡果;軍隊所到之處,荊棘叢生;大戰過後,必有荒年)–––––––中國的戰爭異常殘酷,完全是為了政治上的奪權,所以對經濟、環境肆意地破壞,對人民的生命財產肆意地殺掠。

45、「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只要很好地達到了目的就算了,不要以兵來逞強。達道了目的不要自高自大,達到了目的不要自我誇耀,達到了目的不要驕傲,達到了目的而要認為這是迫不得已,達到了目的不要逞強。事物壯大了,必然走向衰亡)–––––––老子看到了物壯則老,物極必反的道理,所以,主張果而勿強,可現實中幾個軍閥能做到?

46、「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夫樂*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勝利了,不要自以為了不起。自以為了不起,是以*為快樂。以*為快樂的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中國的現實問題是,樂*者,如朱元璋反而能得志於天下。

4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了解別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戰勝別人的人有力量,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有自知之明的統治者太少了,所以秦始皇、隋煬帝、武則天、朱元璋皆以逞強治天下,敗局已定。

48、「將欲翕(合上)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將要收起它,必須暫且張開它;將要削弱它,必須暫且增強它;將要廢棄它,必須暫且興起它;將要剝奪它,必須暫且給出它)–––––––以柔克剛,欲取反予,這是典型的中國智慧。一方面表現了我們的聰明,另一方面又表現了國民的狡詐。

49、「柔弱勝剛強」(柔弱能戰勝剛強)–––––––柔術、柔道雖傳之日本,但根在中國。中國人具有以柔克剛的智慧。

50、「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一國之武器及祭器,不可以隨便拿出來給人看)––––––現代經營管理,也要有保密意識。所以,利器不應當只是古代的祭器等。

51、「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世上的真理是:無所作為卻能大有可為)–––––––君主神秘莫測,看似無所作為,卻暗中操縱,做成一切。

52、「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置身低賤才能變得高貴,深入下層才能高高在上)––––––朱元璋之流最懂得利用人民,深入下層。

53、「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朝相反方向變化,是道的運動。事物的柔弱之處正是道發揮作用的地方)––––––這是老子總結出的宇宙間最根本的規律,中國智慧是反者、弱者的智慧。

54、「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貴重的器物,總是最後製成;的聲音,恰恰是沒有什麼聲音;的形象,看來反而無形)–––––––老子最懂得辯證地看事物,「大象無形」,使得中國思想有時陷入神秘主義。

5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產生宇宙原始混沌物質,宇宙原始混沌物質*成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產生新生的第三者,新生的第三者產生千差萬別的事物)––––––愛因斯坦說,中國人沒有遵循邏輯推理和實驗方法,但一切都做出來了。的確,中國人「猜」出了許多東西,只是缺乏進一步的探索與論證。

56、「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過於愛惜反而招致更大的破壞,財寶藏多了反而會有巨大的損失。知足則不會遭到羞辱,知道適可而止則不會遇到危險)––––––中國人從禍福中體驗到知足知止,卻不知道以制度法治保護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

5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辮若訥」(最圓滿的好似有缺憾,但它的作用不會敗壞;最充實的好似空虛,但它的用處不會窮竭。最正直的好似有些彎曲,最靈巧的好似有些笨拙,最善辯的好似口齒木訥)–––––––中華民族是最懂辯證法的民族。

58、「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天下清明,則把戰馬用作施肥種田;天下*,則盤馬彎弓,流血郊原)–––––––中國治亂循環,沒有人想到「天下有道」中的問題。

59、「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不出門戶,能知天下大事;不窺視窗外,能知天理人心)「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所以,聖人不必親身經歷就知道事情的始終,不必親眼去看就明白發生了什麼,不必親自去做就能讓事情成功)–––––––文人總愛故弄玄虛,神秘其事。其實,老子是通過廣征博覽、接收分析大量的信息而知天下、見天道的。

60、「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從事學問,知識要天天增加;致力於提高境界,知識要天天減少。減少了再減少,最後達到無為,雖然無為,但一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西方人是為學,探討大自然,所以知識天天增加;中國人是為道,提高「境界」、「修養」,所以知識天天減少。少之又少(損之又損),所以落後。

2. 老子的名言名句

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2、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3、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4、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6、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7、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8、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0、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1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13、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4、智不自智,而後人莫與爭智。
16、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1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1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20、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21、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22、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24、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2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8、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9、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30、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31、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32、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3. 道德經名句及解釋

道德經名句及解釋: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

【解釋】天地萬物之道是可以認知的,但道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名也是可以名狀的,但名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有與無相互滋生,難與易相輔相成,長與短相比較而顯現,高與下相互依存,聲音音律的相互應和而成曲調,前與後相互聯接而成順序。

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天地無所謂仁慈不仁慈,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平等;聖人也無所謂仁慈不仁慈,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任憑百姓自生自滅。

5、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有的版本為「多言數窮」。意思是:多說無益,言多必失,還不如保持靜默。

6、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解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

【解釋】最大的善就應當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與萬物交融,而不與之爭奪;水只停留在眾人不喜歡的低窪之處,所以水性最接近於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太滿了會溢出,應當適可而止;太冒尖了,難保長久。

9、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金玉滿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貴而驕奢,容易引禍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這才是自然之道。

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

【解釋】五光十色,有時會令人眼花瞭亂,看不清丑惡;優美的順音,有時會令人聽不到忠言;美味佳餚十分爽口,有時會令人品嘗不了疾苦;騎馬游獵,有時會讓人性情放縱;有時一些稀有珍貴的物品會讓人圖謀不軌。

4. 老子《道德經》名句譯解。謝謝!!

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作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回復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於暗昧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模式。甘願做天下的模式,永恆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復到不可窮極的真理。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川穀。甘願做天下的川穀,永恆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復到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樸素本初的東西經製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則為百官之長,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注釋] 1、雄:比喻剛勁、躁進、強大。 2、雌:比喻柔靜、軟弱、謙下。 3、溪:溝溪。 4、嬰兒:象徵純真、稚氣。 5、式:楷模、範式。 6、忒:過失、差錯。 7、無極:意為最終的真理。 8、榮:榮譽,寵幸。 9、辱:侮辱、羞辱。 10、谷:深谷、峽谷,喻胸懷廣闊。 11、朴:樸素。指純朴的原始狀態。 12、器:器物。指萬事萬物。 13、官長:百官的首長,領導者、管理者。 14、大制不割:制,製作器物,引申為政治;割,割裂。此句意為:完整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引語] 這一章重點講「復歸」的學說,前幾章雖多次講到這個問題,但本章是作為重點專講的,給人留下的印象更為深刻。老子提出這樣的一個原則:知雄、守雌,用這個原則去從事政治活動,參與社會生活。這種原則在老子所處的時代,可以作為一種生活態度的選擇。當時正處在春秋末年,政治動盪、社會混亂、你爭我奪,紛紜擾攘,面對這樣一種社會狀況,老子提出了「守雌」的處世原則。他認為,只要人們這樣做了,就可以返樸歸真,達到天下大治。此處還應注意,不僅是「守雌」,還有「知雄」。在雄雌的對立中,對於雄的一面有透徹的了解,然後處於雌的一方。本章所用的幾個名詞,代表著老子的一些基本觀念。 [評析] 「朴」、「嬰兒」、「雌」等可以說是老子哲學思想上的重要概念。在十五章里有「敦兮其若朴」;十九章「見素抱朴」;本章的「復歸於朴」以及三十七章和五十七章都提到「朴」這一概念。這些地方所提到的「朴」的字,一般可以解釋為素樸、純真、自然、本初、淳正等意,是老子對他關於社會理想及個人素質的最一般的表述。在十章里有「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二十章有「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本章里有「復歸於嬰兒」以及後面的章節中也有提及「嬰兒」這個概念的地方。「嬰兒」,其實也是「朴」這個概念的形象解說,只有嬰兒才不被世俗的功利寵辱所困擾,好像未知啼笑一般,無私無欲,淳樸無邪。老子明確反對用仁、義、禮、智、信這些儒家的規范約束人,塑造人,反對用這些說教扭曲人的本性,這就涉及到老子所說的「復歸」這個概念,即不要按照聖賢所制定的清規戒律去束縛人們,而應當讓人們返回到自然素樸狀態,即所謂「返樸歸真」。在本章里,老子還主張用柔弱、退守的原則來保身處世,並要求「聖人」也應以此作為治國安民的原則。守雌守辱、為谷為溪的思想,自然不能理解為退縮或者逃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裡面,不僅守雌,而且知雄,這實在是告誡人們要居於最恰切、最妥當的地位,面對社會紛亂爭斗的場面。陳鼓應說,「守雌」含有持靜、處後、守柔的意思,同時也含有內收、凝斂、含藏的意義。

5. 老子名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說出的道理,不是永恆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稱,不是永恆的名稱。中國人的真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這種態度不利於科學的發展。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來源於人的永不滿足的探索與創造精神,倘若象小農社會「小富即安」,滿足於「三分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進取精神沒了,那麼民族的前景也就堪憂了。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會,人權、個人財產權皆不受保護,災禍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勸戒世人韜光養晦,功成身退。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它一方面表現了國人的不競爭心理,另一方面不爭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現了國人的狡猾謀略。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中國的學問多是「玄學」,不是科學。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此話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謹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於暗昧的一面;知道榮耀的一面,但自己寧守卑辱的一面。中國人以柔克剛,太富有計謀了。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人治社會,註定了人際關系復雜,註定了修身處世學問深厚。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人治社會一切無保障,為了保護自己,不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國人就應當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老子此話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難遇到。因此,聖人往往是穿著粗衣,卻懷揣著美玉,有貨不能為人所識。的確,老子提出以柔克剛、無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於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無為而治思想僅為統治者暴政過後的與民休息政策的依據。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意即挫掉銳氣,超脫糾紛,含斂光耀,混同塵俗。昏昏噩噩的中國社會把人的生氣、個性、菱角和創造性全要磨滅、消解。

「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中國人有點小聰明,於是統治者竭盡心智折騰老百姓,何知摒棄個人智能,發揮法治、市場的作用?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意思是,要統治人民,就先用言辭表達對人民的謙虛;要領導人民,就必須將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後。可見,封建統治者總是在利用人民、欺騙人民。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中國乃戰爭之國,伏屍千里,流血成河,成為每一朝代興起、每一次接班人之爭的必然。中國人幾千年悟不出如何使政權平穩過渡的辦法,這是我們的智力的缺陷。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中國歷來兵權最重要,「槍桿子里出政權」,而不是「選票箱里出政權」。有了槍桿子,統治者則應自覺克制不濫殺,恬淡為上,因為沒有法制約束。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此類似於市場經濟的思想可惜很少有人能理解,歷代統治者只知擾民,只知私慾膨脹,老百姓怎麼能富裕、樸素呢?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中國人於瑣事有防患於未然的本領,但於防止政治侵害、腐敗,保護自己的人權方面卻沒有這樣的智慧。

「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治理大國的道理,與炸一條小魚的道理一樣貴靜,不可折騰。「文革」中有人卻說,天下大亂,越亂越好,怪哉。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治社會一切隨人的喜怒哀樂變化無常,禍福不測。

「無名,天地之始(開始);有名,萬物之母(根本)」––––––有人說,「無名」是宇宙大爆炸前潛在的物質,「有名」是原始的物質,大爆炸後形成萬物。中國人天才地揭示了宇宙生成論。不過,中國的學問都是原始的、模糊的、坯胎狀的,幾千年都沒有發展。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樣才算美,這是壞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樣才為善,這是惡事)–––––––老子憧憬的是人們不辯美醜、善惡的渾沌之世,這是倒退的思想。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說,聖賢高人處事應當以無為為要領,教化人民應當以不言為准則)––––––––無為成為絕對的准則,就不對了。人文科學新定律:現代社會既要無為(市場經濟),又要有為(實行法治)。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生養了萬物,但不居為己有;做了事情,但不恃功自傲;大功告成,但不坐享自居;正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功成身退,是中國人的保身之道。說明人治社會是多麼的凶險和莫測。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推重有賢才的人,免得人民競爭;不看重難得的貨物,也就無人偷盜;不使人看見可以引起欲的東西,民心也就不會被攪亂)–––––––老子消除紛爭的辦法不是制定規則,進行引導,而是消除人們的慾望,返回蒙昧時代。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復,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所以,聖人治國,要簡化人民的頭腦,填飽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氣,強壯人民的骨骼,永遠使人民沒有知識、沒有慾望)––––––這種愚民的理論在孔子、莊子、韓非子、孫子那兒都能看到。

「為無為,則無不治」(按無為的原則辦事,沒有不成功的)–––––––君無為,臣民有為,所以「無不治」。老子真是高明、詭秘的人啊!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重視仁義,聽任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不重視仁義,聽任百姓自生自滅)–––––––現代社會是,既要尊重人民的自由權利,又要維護人民的利益,建立社會保障制度,而不是聽任百姓自生自滅。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所以說,聖人不為天下先,反而能佔先;將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生存。不正是由於他表現出大公無私嗎?反而能成就其私慾)–––––––以後為先,偽裝成無私,老子的大智慧中表現了中國人的狡猾。難怪人們常說,中國人與西方人處事,一對一,對方肯定不是我們的對手。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居住要善於擇地,心靈要深沉如淵,交友要表現出仁善,語言要令人信服,施政要無為而治,辦事要沿用竅門,行為要待機而動)–––––––中國的學問皆是謀略學。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繽紛的彩色,使人眼花繚亂;動聽的音樂,使人沉溺迷惑;豐美的食物,使人口傷厭食;馳騁打獵,使人心發狂;稀缺的財貨,使人行為不軌)–––––––老子要求摒棄文明,返璞歸真,同時也是走向渾沌無知。

「寵辱若驚,…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受寵若驚,受辱若驚,…只有將自己身體看得貴於天下的人,才可以擔當治理天下的重任;只有愛自身勝過愛天下的人,才可以託付於天下給他)––––––愛惜自身,不煩憂勞作,無為而治,才能託付天下。無為也反映了南方楚國小農經濟的輕松自在。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古代思想境界高的人,微妙、幽玄而通達,深邃到無人可以琢摩)–––––––高深莫測,在中國是褒義詞,在西方卻是貶義詞。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道規律,叫作明智。不知道規律,輕取妄動,其結果必凶)–––––––所謂「常」,就是「道」,就是欲取先予,欲張反斂,以反達正等謀略,老子深為諳之。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高明的統治,百姓僅僅知道有它的存在;第二等高明的統治,百姓喜歡和歌頌它;稍差的統治,百姓畏懼它;最差的統治,百姓咒罵它)–––––––這里的意思是,最高明的統治,是道家的無為而治,第二等的,是儒家的教化、禮治,稍差和最差的,是法家之暴政。可惜的是,歷代統治者用得最多的是法家之術,其次是儒家之術,最少的是道家之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人間真理被廢棄,才會出現仁義道德;民智得以開啟,罪惡也就產生了)–––––––仁義道德是亂世的產物,罪惡是智慧的產物,這種說法雖然有道理,但現代文明之世也還是需要道德、智慧,只不過需要的是自主的道德、人性的道德,是大的治國智慧,而不是封建的道德,小的陰謀詭計的智慧。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拋棄聖明和智慧,對人民有百利而無一害;拋棄仁義道德,人民自然的感情才能回歸;拋棄技巧機關和物質利益,盜賊才能絕跡)–––––––人民昏昏噩噩,統治者愚民愚己,中國所以落後。

「見素抱朴,少私寡慾」(表現出單純,執著於樸素,減少私心,去除慾望)––––––中國人對「私」、「欲」斬盡殺絕,西方人對「私」、「欲」正確引導,建立起市場經濟。

「絕學無憂」(不讀書,則沒有憂愁)–––––––老子主張「不學」,「不智」,以便忘卻憂愁,順從世道。

「我獨異於人」(只有我,不肯與世人相同)–––––––像老子這樣有個性的中國人何其少也!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不只是用自己的眼睛看,所以明察秋毫;不自以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自我誇耀,所以功勛不沒;不自高自大,所以成為民眾之長)––––––這里說的也是保身之道。中國的智慧就是生存的智慧。沒有西方人的對自然的探索智慧。

「希言自然」(少說話是合乎自然的)–––––––孔子也說:「天何言哉!」「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因為在中國,因言治罪,說話闖禍,是自古以來的通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而然為法則)–––––––中國人以順應自然為最高法則,西方人以戰勝自然為最高法則,兩者可以互補。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於走路,不留痕跡;善於言談,無可指謫)––––––––神出鬼沒,滴水不漏,中國人的大智慧。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天下是神秘的,不能逆理而為。逆理而為必然會把天下搞亂,越是執著把持,就越會失去)–––––––為而敗,執而失,這其中包含了辯證法的道理。中國的思想主要是陰陽辯證的思想。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以人間正道輔佐君主的人,不以軍隊逞強於天下。用兵會很快產生惡果;軍隊所到之處,荊棘叢生;大戰過後,必有荒年)–––––––中國的戰爭異常殘酷,完全是為了政治上的奪權,所以對經濟、環境肆意地破壞,對人民的生命財產肆意地殺掠。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只要很好地達到了目的就算了,不要以兵來逞強。達道了目的不要自高自大,達到了目的不要自我誇耀,達到了目的不要驕傲,達到了目的而要認為這是迫不得已,達到了目的不要逞強。事物壯大了,必然走向衰亡)–––––––老子看到了物壯則老,物極必反的道理,所以,主張果而勿強,可現實中幾個軍閥能做到?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勝利了,不要自以為了不起。自以為了不起,是以殺人為快樂。以殺人為快樂的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中國的現實問題是,樂殺人者,如朱元璋反而能得志於天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了解別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戰勝別人的人有力量,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有自知之明的統治者太少了,所以秦始皇、隋煬帝、武則天、朱元璋皆以逞強治天下,敗局已定。

「將欲翕(合上)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將要收起它,必須暫且張開它;將要削弱它,必須暫且增強它;將要廢棄它,必須暫且興起它;將要剝奪它,必須暫且給出它)–––––––以柔克剛,欲取反予,這是典型的中國智慧。一方面表現了我們的聰明,另一方面又表現了國民的狡詐。

「柔弱勝剛強」(柔弱能戰勝剛強)–––––––柔術、柔道雖傳之日本,但根在中國。中國人具有以柔克剛的智慧。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一國之武器及祭器,不可以隨便拿出來給人看)––––––現代經營管理,也要有保密意識。所以,利器不應當只是古代的祭器等。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世上的真理是:無所作為卻能大有可為)–––––––君主神秘莫測,看似無所作為,卻暗中操縱,做成一切。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置身低賤才能變得高貴,深入下層才能高高在上)––––––朱元璋之流最懂得利用人民,深入下層。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朝相反方向變化,是道的運動。事物的柔弱之處正是道發揮作用的地方)––––––這是老子總結出的宇宙間最根本的規律,中國智慧是反者、弱者的智慧。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貴重的器物,總是最後製成;最大的聲音,恰恰是沒有什麼聲音;最大的形象,看來反而無形)–––––––老子最懂得辯證地看事物,「大象無形」,使得中國思想有時陷入神秘主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產生宇宙原始混沌物質,宇宙原始混沌物質分裂成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產生新生的第三者,新生的第三者產生千差萬別的事物)––––––愛因斯坦說,中國人沒有遵循邏輯推理和實驗方法,但一切都做出來了。的確,中國人「猜」出了許多東西,只是缺乏進一步的探索與論證。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過於愛惜反而招致更大的破壞,財寶藏多了反而會有巨大的損失。知足則不會遭到羞辱,知道適可而止則不會遇到危險)––––––中國人從禍福中體驗到知足知止,卻不知道以制度法治保護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辮若訥」(最圓滿的好似有缺憾,但它的作用不會敗壞;最充實的好似空虛,但它的用處不會窮竭。最正直的好似有些彎曲,最靈巧的好似有些笨拙,最善辯的好似口齒木訥)–––––––中華民族是最懂辯證法的民族。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天下清明,則把戰馬用作施肥種田;天下動亂,則盤馬彎弓,流血郊原)–––––––中國治亂循環,沒有人想到「天下有道」中的問題。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不出門戶,能知天下大事;不窺視窗外,能知天理人心)「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所以,聖人不必親身經歷就知道事情的始終,不必親眼去看就明白發生了什麼,不必親自去做就能讓事情成功)–––––––文人總愛故弄玄虛,神秘其事。其實,老子是通過廣征博覽、接收分析大量的信息而知天下、見天道的。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從事學問,知識要天天增加;致力於提高境界,知識要天天減少。減少了再減少,最後達到無為,雖然無為,但一切事情又自然而然地成功)–––––––西方人是為學,探討大自然,所以知識天天增加;中國人是為道,提高「境界」、「修養」,所以知識天天減少。少之又少(損之又損),所以落後。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聖人沒有他固執的想法,以百姓的想法作為他的想法。百姓的想法善的,我認為它善;百姓的想法不善的,我也認為它善)–––––––老子主張聽憑百姓,放任陋俗,混同善惡,與世浮沉,這與政治上有可取之處,但於文明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毫無益處。

「聖人在天下,翕翕為天下渾其心,聖人皆孩之」(聖人在天下,使天下百姓的心思渾渾沌沌,聖人應使他們像無知無欲的嬰兒)–––––––現代文明是讓人民聰明起來,使人民懂得行使和維護自己的權利,懂得並遵守文明規范,懂得約束統治者。而中國文明正相反。

「塞其兌,閉其門,終生不勤」(阻塞知識的巢穴,關上知識的大門,終生不生疾病)–––––––無知是專制統治的基礎。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懂的人不亂說,亂說的人不是真懂)––––––中國人總是把知識說得玄之又玄,神乎其神。其實,知識就是人的理性、人的生活。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以正確的無為的方法治國,以出奇制勝的方法用兵,以無所事事來取得天下)–––––––(舊)中國的政治是,以無為、不殺騙取天下,然後以暴力治國。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越是貧窮;民間的武器越多,國家越陷入昏亂;人們的技術越巧,奇特的物品越多;法令越分明,強盜反而越多)––––––中國文明是反技術、反法治的文明。

「正復為奇,善者為妖」(正常隨時可能變為反常,善良隨時可能變為妖孽)–––––––老子善於辯證地看問題,他認為好可能變成壞,善可能變成惡,所以,用不著死守是非善惡。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正直但不莽撞放肆,光輝但不耀眼刺人)–––––––老子一方面提倡韜光養晦,另一方面提出光而不耀,說明他還是有「發光」之心、世俗之欲的。

「治人事天,莫若嗇」(統治人,事奉天,沒有比吝嗇更好的)「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把無為當作為,把無事當作事,把無味當作味)–––––––吝嗇、節儉、輕松、少為、淡然、無事,也是小農社會的表現。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做天下的難事,一定要從做易事開始;做天下的大事,一定要從做小事開始)–––––––從易處、細處著手,一步一個腳印,這既是腳踏實地做事的方法,也是農業文明無想像力、無冒險精神、做事刻板的反映。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結束時象開始時那樣謹慎,於是就不會把事情搞壞。因此,聖人的慾望就是沒有慾望,不看重貴特的物品;聖人的學問就是不學,以補救眾人的過錯)–––––––「不欲」、「不學」與現代文明、市場經濟是背道而馳的。

「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不是要讓人民明白,而是要使人民愚昧。人民之所以難治,就在於他們的智慧太多)–––––––所有的專制統治者都害怕人民有知識,有智慧,所以,焚書坑儒,批判知識分子的事何其多。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要統治人民,必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虛;要領導人民,必須將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後。所以,聖人統治人民於上,人民並不感到有壓力;領導人民於前,人民並不認為有障礙)–––––––此統治策略是以「上民」、「處前」的不平等為前提的。一切都是騙局。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天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一個好的士兵並不一味逞武,善於作戰的人並不表現出他的憤怒,會打仗取勝的人並不跟敵人周旋,善於用人的人對人態度謙虛,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德行,這叫做利用他人之力)––––––––「用人之力」是中國謀略的核心,也是中國武術的竅門。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我不願採取攻勢而情願採取守勢,我不願前進一寸而情願後退一尺)–––––––中國的謀略是後發制人,在原子彈發明之前,它比西方的先發制人更加厲害。

「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兩軍對壘時,悲憤的一方獲勝)–––––––以氣勢、意志、心戰、同仇敵愾的教育、政治思想工作獲勝,而不是唯兵器獲勝。

「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由於世人的無知,所以他們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難遇到。因此聖人往往是穿著粗衣,卻懷揣著美玉)–––––––中國的聖人是神秘莫測、窮困潦倒的。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人民陷於飢荒,是由於衣租食稅的人太多,因而陷於飢荒;人民難以統治,是由於統治者巧取強為,因而難以統治)–––––––老子強烈地反對剝削壓迫,嚮往公平、太平之世,可是又拿不出具體的辦法,只有平均主義、蒙昧主義一途。這種浪漫主義傳統延續了幾千年。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軍隊逞強,就會覆滅;木頭逞強,就會摧折)––––老子深刻認識到強弱的辯證法。可惜的是,統治者不會聽他的。(舊)中國的軍隊、官府從來是逞強欺民的,只有老百姓倒是不逞強,避強就弱,表現了老百姓的善良、憨厚兼懦弱。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國小人希,即使有各種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輕易冒險,不向遠方遷移)「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各小國之間踮腳可望,雞鳴狗叫的聲音互相聽得見,人民直到老死,也互不往來)–––––––小農經濟必然自我封閉,自給自足,守土重遷,沒有商品交換,沒有技術、信息交流,人民老死不相往來。這是中國五千年社會的寫照。
參考資料:http://www.ceclub.cn/cgi-bin/view.cgi?forum=8&topic=166

參考資料:http://www.ceclub.cn/cgi-bin/view.cgi?forum=8&topic=166

6. 老子名句20句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老子

合抱之版木,生於毫末;九層之權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

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德、道法自然。

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老子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老子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

7. 道德經經典名句及解釋

《道德經》中經典哲理名句及翻譯。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

大意: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2、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

大意:狂風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

大意:消磨它的鋒銳,解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

4、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中。《道德經》

大意:如果不能守虛處靜,而以多聞博識自許,進而有為多言,那很快就會導致窮敗。不如處虛守靜,而無為不言,能夠取得成功。

5、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道德經》

大意:使心靈達到虛的極致,堅守住靜的妙境,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見素抱朴,少私寡慾。《道德經》

大意:保持本質淳樸無華,減少私心貪欲。

7、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

大意: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道德經》

大意: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強者。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純任自然。

8. 老子名言100句解釋

老子作為我們古代的大文學家,他給我們留下的著作是非常多的,喜歡的話到網路搜索一下很全面的。

9. 老子名言名句的意思

10. 道德經經典名句及翻譯

道德經經典名句及解釋
1人回答
EHCOYE
高能答主
2020-09-07
認真答題,希望能幫到你
關注謝謝你的關注
《道德經》中經典哲理名句及翻譯。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
大意: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2、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
大意:狂風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
大意:消磨它的鋒銳,解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
4、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中。《道德經》
大意:如果不能守虛處靜,而以多聞博識自許,進而有為多言,那很快就會導致窮敗。不如處虛守靜,而無為不言,能夠取得成功。
5、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道德經》
大意:使心靈達到虛的極致,堅守住靜的妙境,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見素抱朴,少私寡慾。《道德經》
大意:保持本質淳樸無華,減少私心貪欲。
7、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
大意: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道德經》
大意: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強者。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純任自然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