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散文包括和哲理散文

散文包括和哲理散文

發布時間: 2021-01-28 08:17:04

哲理散文的中國散文

中國近現代哲理散文——現代哲人梁漱溟、馮友蘭、熊十力等,他們的散文就涌動著這種生命的理性。文革時期,面對打倒「孔老二」的彌天大勢,梁漱溟先生能夠毅然據理力爭,闡發孔學之大義,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這在梁老先生的《人心與人生》以及他的一些哲學著作中,就有很多的書寫。熊十力更以散文的「曲徑通幽」來表達對於災難年代的不滿,「秋盡冬來,余不堪提筆。近五年中(1959 -1963)常為險病所厄、精氣虧竭。解悟,視從前不必弱,而記憶力大減。」「余年七十,始來上海,孑然一老,小樓面壁,忽逾十祀,絕無問學之青年,亦鮮有客至。衰年之苦,莫大於孤。五年以前,余猶積義以自富,積健以自強,不必有孤感也。」「今年春夏,寫此稿,甚苦,精力虧竭,或半月不可寫出百餘字。時有要義,未能連日寫完。歷時之,而續寫,則已失其往日胸懷欲發而未得發之種種條理。作意追尋,不獨腦困而更傷神。此等苦痛,益增暮境之衰。談及莊子,亦有「:「莊子博學多聞,其文學天才可謂空前絕後。印度古時大乘菩薩有庄之浩博,而庄之文純以神運,則非若輩所可及也。莊子聞見廣而知識多,其文足以暢意,故自信其長,而難自見其短也」,真乃詩與思的結合,就是理智與情感的熔鑄。(熊十力:《存齋隨筆》,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 年版,第208~109 頁、第122~123 頁)
當代——哲思的主體默默地忍受著苦難和屈辱,他們以堅忍和沉默的方式無言地對抗著命運的不公,讓人產生一種無限的敬意。譬如趙鑫珊、高爾泰、張志揚等人的哲理散文就是很好的例證。「真正驚人的美,會有一顆期求極高的心靈。它向生活要的東西太多,這是它天賦的權利。如果不是這樣,人類及其歷史,就不會是以自我完善為目的的不斷追求不斷創造的人的歷史。」「男女之間的愛情,是這種美的最自然的形式,也是人的一切願望的公然袒露的秘密。它永遠是自身,又永遠超出自身,即超出常識,超出傳統,超出現存一切而憧憬未來,它永遠是年輕的。(張志揚:《瀆神的節日》,上海三聯書店1997 年版,第12 頁)
哲理散文中亦有情感與細節,所佔甚微,然偶一點綴,卻也光輝異常。如劉小楓先生的《這一代人的怕與愛》、張志揚的《瀆神的節日》《門》,以及《李澤厚十年集》第四卷里的一些文章,都是很好的典範。劉小楓有一篇寫他的老師宗白華教授的散文《湖畔漫步者的身影:憶念宗白華教授》。在這篇文章中,劉小楓以生命的思與詩的筆觸追問「散步」之於宗先生的價值意義。宗先生的「精神散步」折射出了他探究生命真諦的精神形象。李澤厚有一篇為宗白華的《美學散步》所作的序文,也是體現這方面散文特質的範例。在這篇散文中,前面的部分主要是回憶與宗先生的交往瑣事,後面的部分則是對宗先生美學之思。它把文學性散文和哲理性散文進行了有機的調和與統一。李澤厚的散文是在思中融入了詩的意趣,從而顯得率性真純。
周國平哲理散文。思考死生,擁抱虛無。在《探究存在之迷》中他說道: 「一個人只要認真思考過死亡, 不管是否獲得使自己滿意的結果, 他都好像是把人生的邊界勘察了一番, 看到了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會形成一種豁達的胸懷, 在沉浮人世的同時也能跳出來加以審視。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 但不會把成功和失敗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和苦難的相對性質, 因而快樂時不會忘形, 痛苦時也不致失態。」(周國平《周國平作品精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 第108頁)「死是荒謬的, 但永生也是荒謬的: 你將在這個終又一天熟透了的世界上永遠活下去, 太陽下不再有新的事物, 生活中不再有新的誘惑, 而你必須永遠忍受這無休止的單調。這是人生的大二律背反。」「沒有死, 就沒有愛和激情, 沒有冒險和悲劇, 沒有歡樂和痛苦, 沒有生命的魅力, 總之, 沒有死, 就沒有生的意義。」(周國平 《人與永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222頁)對於人是本質上孤獨的認同感成為了周國平寫作的重要主題。也正是他對人人的孤獨感、人與人之間尋求理解的差異性的獨到見解, 讓更多的讀者讀後產生共鳴。「人們常常說,人與人之間, 尤其相愛的人之間, 應該互相了解和理解, 最好做到彼此透明, 心心相印。」「人們一方面非常看重別人是否理解自己, 甚至公開索取理解。至少在性愛中, 索取理解似乎成了一種最正當的行為, 而指責對方不理解自己則成了最嚴厲的譴責, 有時候還被用作破裂前的最後通牒。另一方面, 人們又非常踴躍地要求理解別人, 甚至以此名義強迫別人袒露內心的一切, 一旦遭到拒絕, 便斥以缺乏信任。」

❷ 怎樣區分議論散文與哲理散文

議論散文是通過論證、闡述來表達一個主觀觀點
哲理散文則是以散文方式闡述哲理理念,觀點更客觀些

❸ 哲理散文和議論性散文有區別嗎

議論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點,它給讀者一種富於理性的形內象和情感,從而提容供一個廣闊的思索和聯想的空間。它往往蘊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於一爐。鑒賞議論性散文,要注重從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仔細體會情理交融的藝術特點。議論性散文屬於散文,屬於文學作品,而不是議論文。但是,它和一般性的散文如敘事性散文、寫景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內涵是理,是對關於社會、人生等問題的獨特思考,其目的在於啟發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寫作筆 法。從這個意義上講,議論性散文的教學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理,即把握文章表達的事理或象徵意義。但是,議論性散文又不是規規矩矩的議論文,它不是按照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形式來推理表達的,也不完全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形式來組織成文的,它的寫法比較靈活自由,套用一句現成話來說,就是「形散神不散」。還有兩點特別值得我們注意(在我看來,恰恰是最為重要的兩點),那就是:1議論性散文在說理時常常是運用文學語言來表達,有時說得很委婉、含蓄。2這種散文在說理時還常常伴隨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和鮮明的個性色彩。

❹ 哲理散文是說理散文嗎,散文就只分這三類,大散文呢(勞煩高手指點)

古代文學中:散文包括古文、駢文和辭賦,駢文和辭賦基本上屬於韻文范疇,但在行文體制上更接近散文。
現代文學中:指詩歌、小說、戲劇以外的文學作品和文學體裁,包括雜文、隨筆、游記等,對它又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
廣義的散文,是指詩歌、小說、戲劇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學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議論抒情為主的散文外,還包括通訊、報告文學、隨筆雜文、回憶錄、傳記等文體。隨著寫作學科的發展,許多文體自立門戶,散文的范圍日益縮小。
狹義的散文是指文藝性散文,它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為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並茂的文學樣式。
常見的散文有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議論散文。
古代文學中:散文包括古文、駢文和辭賦,駢文和辭賦基本上屬於韻文范疇,但在行文體制上更接近散文。
現代文學中:指詩歌、小說、戲劇以外的文學作品和文學體裁,包括雜文、隨筆、游記等,對它又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
廣義的散文,是指詩歌、小說、戲劇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學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議論抒情為主的散文外,還包括通訊、報告文學、隨筆雜文、回憶錄、傳記等文體。隨著寫作學科的發展,許多文體自立門戶,散文的范圍日益縮小。
狹義的散文是指文藝性散文,它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為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並茂的文學樣式。
常見的散文有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議論散文。
哲理,論道理的散文,即以散文的形式講哲理,啟迪人生的文章。分為:經典哲理散文,愛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友誼哲理散文。

經典哲理散文,愛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友誼哲理散文。其開頭沒有鮮明開頭,一般以一件事開頭,論述道理,加以評論總結。哲理散文一般十分工整,不但有散文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之外,還具有行文對仗的特點,十分有韻味,不僅餘音繞梁,而且內容豐富,比起哲理詩歌、記敘文、議論文來,語言優美。

❺ 它一般可以分為什麼三文.什麼散文和哲理散文

「散文」的概念最早出自中國的佛教徒之口,而「散文」一詞大概出現在太平興國(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時期。

《辭海》認為[1]:中國六朝以來,為區別於韻文和駢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概稱『散文』。後又泛指詩歌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隨著時間發展,散文的概念由廣義向狹義轉變,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1)敘事散文

敘事散文,或稱記敘散文,以敘事為主,敘事情節不求完整,但很集中,敘事中的情滲透在字里行間。側重於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題材,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據該類散文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又可將它區分為記事散文和寫人散文。

偏重於記事

以事件發展為線索,偏重對事件的敘述。它可以是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如許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幾個片斷的剪輯,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敘事中傾注作者真摯的感情,這是與小說敘事最顯著的區別。

偏重於記人

全篇以人物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徵作粗線條勾勒,偏重表現人物的基本氣質、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魯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實是它與小說的區別。[2]

(2)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或稱寫景散文,指以描繪景物、抒發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願的散文。

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

這類散文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但通常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其突出的特點是強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觸景生情,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即使描寫的是自然風物,也賦予了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思想感情。優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還常常運用象徵和比擬的手法,把思想寓於形象之中,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楊禮贊》、魏巍的《依依惜別的深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櫻花贊》、當代作家田茂泉的《哦,棋山》。

以描繪景物為主的。

這類文章多是在描繪景物的同時抒發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於景,抓住景物的特徵,按照空間的變換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把觀察的變化作為全文的脈絡。生動的景物描繪,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氣氛,而且可以烘託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現主題。例如:劉白羽的《長江三峽》。[2]

(3)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參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結晶。它縱貫古今,橫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會,寄寓於人生百態家長里短,閃現在思維領域萬千景觀。 高明的作者,善於抓住哲理閃光的瞬間,形諸筆墨,寫就內涵豐厚、耐人尋味的美文。時常涵詠這類美文,自然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和熏陶,洗禮和升華,這種內化作用無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種種形象來參與生命的真理,從而揭露萬物之間的永恆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靈透闢的整合,給我們一種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的底蘊、觀念具有震撼性的審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體現出的思維方式,去體悟哲理散文所蘊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積淀。例如:尼採的《我的靈魂》、王逸竹的《背向坐人生之車》、等;

  1. 哲理散文中的象徵思維:哲理散文因為超越日常經驗的意義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質,構成了本體的象徵表達。它摒棄的是淺薄,而是達到一種與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靈氣往來的境界,我們從象徵中獲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暢快,由心靈的平靜轉到靈魂的震顫,超越一般情感反應而居於精神的頂端。

    2.哲理散文的聯想思維:由於哲理散文是個立體的、綜合的思維體系,經過聯想,文章擁有更豐富的內涵,不至於顯得單薄,把自然、社會、人生多個角度進行了融合。

    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維:哲理散文在本質意義上是思想表達對情感的一種依賴。「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由於作者對生活的感悟過程中有情感參與,理解的結果有情感及想像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乾巴巴的議論,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滿了審美情感液汁的思想。從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間去讀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義。這就是哲理散文藝術美之所在。

❻ 哲理散文的特點

分為:經典哲理散文,愛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友誼哲理散文。其開頭沒有鮮明開頭,一般以一件事開頭, 論述道理,加以評論總結。哲理散文一般十分工整,不但有散文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之外,還具有行文對仗的特點,十分有韻味,不僅 餘音繞梁,而且內容豐富,比起哲理詩歌、記敘文、議論文來,語言優美。雜志《讀者》中有許多哲理散文。《一沙一世界》將哲理散文發展到了極致。

先秦——散文與哲學的和諧共生,自古就有良好的傳統,先秦便已然有諸多的哲理散文。

《周易》的表達方式是:「立言以盡相,盡相以達意的」(《易傳》) , 並且先人們是在寂然不動心性寂空的情況下,通過言象的激發,從而:「 感而遂通」以預測吉凶的。如「大壯」的上六:「羚羊觸蕃, 不能進,不能遂」寫 公羊的角掛在了籬笆上進退兩難的情形,而這種情形正好與卦畫相配合,傳達出一種進退兩難的意義,從而給予 占卜者以啟示, 從而能夠預測前途之吉凶。

《論語》是 孔子門徒對孔子言論的編輯和加工,能夠鮮明地反映出孔子說理的特色, 那就是善於使用具體的形象。如:「歲寒, 然後知 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通過頌揚松柏在嚴酷自然環境中的頑強鬥志和生命力來歌頌一種堅貞不屈的人格。用「飯蔬食, 飲水, 曲肱而枕之,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述而》) 這樣一種 安貧樂道的形象來表現儒家的一種精神追求, 這里,孔子並沒有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做抽象的教化而是用形象的言語來感化他的弟子,從而告訴他們做人應該追求一種什麼樣的境界。

《老子》說理同樣具有這樣的特色,為了說明柔弱生剛強的道理,老子用水來譬喻:「天下之柔弱莫甚於水,而攻堅者莫能勝之。」(《十八章》) 形象而生動。用:「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二十三章》) 來說明物極必反的道理,使人頓悟。

《孟子》和《莊子》中大量使用比喻和寓言。據不完全統計,《孟子》全書二百六十章,共使用了一百六十多個比喻。如用:「欲見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來說明尊賢重道的重要性; 再比如《滕文公下》記: 載盈之曰:「『什一,去關市之爭, 今茲未能, 請輕之, 以待來年而後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 或告之曰:是非 君子之道。曰: 請損之,日攘一雞, 以待來年而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這個比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關市之爭和偷雞一樣是不義行為,讀後令人發笑又使人深省。 李白在《大鵬賦》中便贊美《莊子》中的文章是:「吐崢嶸之高論, 開浩盪之奇言」,其說理往往是靠其奇偉詭怪的文風感染人, 而不靠邏輯推理來教化人。《逍遙游》就展開了一幅壯闊神奇的畫卷:「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翅若垂天之雲。」

魏晉玄學家哲理散文——魏晉之際玄學家的著作,不僅在中國哲學史上留下了卓具異彩的一頁,在 中國文學史上也開辟了新的篇章。肇自 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至此又一大變,呈現出不同 前代的風貌。而以何晏(《無為論》《無名論》)、 王弼(《老子注》《周易注》)為代表的「正始名士」之文有別於以 阮籍(《大人先生傳》)、嵇康(《絕交書》《聲無哀樂論》)為代表的「竹林名士」之文。對此,劉師培在《中國中古文學史》中有所論述:「晉代自 太和以迄正始,文士輩出。其文約分兩派:一為王弼、 何晏之文,清俊簡約,文質兼備,雖闡發道家之緒,實與名、法家言為近者也……一為嵇康、阮籍之文,文章壯麗,總采騁辭,雖闡發道家之緒,實與縱橫家言為近者也。」湯用彤在他的《魏晉玄學論稿.言意之辨》中便如是說:「 王輔嗣(弼)兼綜名理,其學謹飭……稽叔夜(康)則宅心曠達,風格奔放。」「王氏謹飭,注重者本之宗統;嵇氏奔放,欣賞者天地之和美。」

❼ 什麼是哲理性散文

不錯,散文的復特點就形散制而神不散,這是散文的最大特點,但散文也分敘事散文、抒情散文
哲理散文等等,從名稱上我們可以初步了解他們的不同特點,哲理散文首先肯定是散文,具有散文的特點,其次他還具有敘說哲理的特點,把深深的哲理融入文章中,在你讀完文章後得以體會,從而實現自身的提高。建議找一些讀讀好好體會體會。

❽ 議論文與哲理散文的區別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講事實,擺道理,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內張的文章體裁容。議論文可以以散文的方式寫,也可以以其他的體裁來寫。散文是指凡是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

散文簡介:散文是指以文字為創作、審美對象的文學藝術體裁,是文學中的一種體裁形式。1.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散文與韻文、駢文相對,不追求押韻和句式的工整。這是廣義上的散文。2.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行的一種文學體裁。這是狹義上的散文。
議論文簡介:議論文又叫說理文,它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議論文應該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語言精煉、論證合理、有嚴密的邏輯性。

❾ 具有哲理性散文

葉子的訴說
又是一個傷感的秋,風依舊如時出現在我們的生活。我們註定要從高高的枝頭離開,在那湛藍的天空和朵朵漂浮的潔白雲彩下飛舞、旋轉,和著一曲有一曲藍色的旋律開始新的生活。
落地,似乎化作春泥會是我最好的命運,心甘情願的在泥土中一點一點腐蝕,在腐蝕中一點一點遺忘自己,在遺忘中改變自己。最後,在大地的歸宿中永遠沉睡,來年做合格的護花使者。在歲月的變遷中,微笑著迷失自我,面對寒冷,埋葬一切。但是,為什麼不努力去爭取另一種生活呢?
我,不甘心,不甘心自己的一生就這么走過了。我要改變,要在落地之前改變自己的命運。風中,我用盡自己全部的力量想著另一個方向飛翔,哪怕這會加速下墜。忽然,我又看見了她,這更加劇了我的努力。她每天都回來樹下,撿起起一片有一片落葉,然後又失望的丟掉,沒有一片也能走進她的心裡。今天,她又來這里找葉子了。只是,她沒有去花池裡尋找我的夥伴,而是把那雙光滑白皙的手伸出來,感受著秋風的撫摸。我不禁興奮,她是在等我嗎?我拚命向著那雙手飛翔,我知道她能帶我走。就在這時,哥哥提醒我:別做無謂的抗爭了,落地成泥是我們的宿命。你這樣只會讓自己扎在松樹的刺上,死無葬身之地!「哪一科,我猶豫了,可馬上又恢復了努力。死無葬身之地又如何?或許我還能有另一種命運。我這么想,並就這么義無反顧的向這那雙手飛翔。我閉上了眼睛,因為我怕我會像許多不安分的前輩一樣,扎在松樹上,萬劫不復。
些許,一股溫暖的力量傳遍全身。我張開了眼睛,發現自己自己正躺在她的手上,面對著的是她動人的臉龐。這是我第一次這么近看著她,好美的眼睛啊!可是,為什麼充滿著憂傷呢?這時,我聽見她說;「這么努力的飛翔,是為了讓我看見你把?」她,竟看出來了!我不禁害羞,繼而又在心裡說:是,但不全是。更重要的是我想永恆一點,選擇另一種結局。不知道她能否聽到,我看見她笑了,那麼動人,那麼燦爛。那一刻,她眼睛中的憂傷全看不見了。
之後,我被夾進了她的日記本中。讀著她每天寫下的那些憂傷的文字,綉上著她的每個微笑。再之後,她終於決定讓那些憂傷文字被更多的人看到。於是,她成功了。出版了一本又一本厚厚的書,更多的人崇拜著她。我總是第一個讀到她的文字,也總是堅信她一定也選擇過,努力過,猶豫過,但最後一定是義無反顧的拚命地爭取。
看,又是一個別樣的秋。我笑著想起了我的那個秋天,那時的秋風,讓我努力並快樂。

❿ 哲理散文

兩個小朋友爭玩具,本來是平時無人問津的玩具,卻因為有了對手的介入而變得可貴起來,從暗搶到了明爭的地步,最後以一方終於哭出聲來結束。得到的一方得意洋洋地拿過了玩具,可是玩了兩分鍾便扔在一旁,玩具又開始恢復原來的狀態,無人問津。
人們長大了也總是這樣,明明是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卻因為大家都喜歡而爭來搶去,最後得到的人又不見得好好珍惜。其實我們真正想要的哪裡是那個東西,不過是一種優於別人的勝利感罷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說最艱難的是放手,其實不是。不管什麼事情,不管是擁有的還是失去的,最後總是會放手。如同那個頗具禪意的故事。一個苦者找到一個和尚傾訴他的心事。他說:「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和尚說:「沒有什麼東西是放不下的。」他說:「這些事和人我就偏偏放不下。」和尚讓他拿著一個茶杯,然後就往裡面倒熱水,一直倒到水溢出來。苦者被燙到,馬上松開了手。苦者因為痛了而放了手,而得到那杯茶的人最終也會因為茶去杯空而放下。因此最艱難的不是放手,而是當時放手。當時的我們總是太任性,帶著一股不能輸的信念,不肯放手,一定要等到遍體鱗傷才肯放下一些東西,卻為時已晚。
最後是關於前面故事的一點補充。兩個人爭玩具,一個是姐姐,一個是妹妹,家中的長輩開始介入這場紛爭。長輩們對姐姐說,你是姐姐,應該讓著妹妹,作為姐姐的孩子大概是聽了太多次這樣的話,終於爆發,大聲地吼著「為什麼每次都是我讓妹妹,為什麼妹妹不能讓我?」一屋子的大人被這句話噎到,無話可說。中國的家庭總是教育孩子姐姐要讓著妹妹,造成的結果是妹妹總是因為有姐姐讓著東西而不會爭取,姐姐總是因為被家人壓迫要讓著妹妹而爆發,兩敗俱傷。如果這個故事放在西方,也許結果還是一樣,只是家長們會讓兩個孩子打一架來決定最後的歸屬者吧。

暗是色彩流動的舞台,是心靈純光劃破夜空透露出的縷縷生機;影子不過是光照下主體的附身,四處躲閃,尋找活命出路。
沒有光的日子裡,屋內的雜件總是按照固有的間架結構、距離和方位有序地存放,有了光線,屋內的物件反而因為影子劃界而凌亂不堪。在這個意義上,人類在混沌初開的沒有記日紀年的蠻荒「時代」是最幸福的。
沒有暗,就沒有光;沒有光,暗依然存在。有光的同時也有暗,有暗的同時也有光嗎?
光從何來?暗為何物?光與暗的先後是不是總是現在雞和蛋的無聊爭辯而毫無結果,使哲學成為最無聊的話題。
影子是物體擋住光線之後產生的一種本體幻像,是其留給大地的強烈印象,須臾而生,瞬間而逝,飄忽輕靈,光用暗做紙片,為受光體裁製的本色剪影,無須染色,也無法上彩。
它們不能像物體的本形那樣追求光線。本質它們的生存權歸屬屬於黑暗。
影子與暗同色,與受光體形態近似。光與暗是固定不變的,受光體變化影子隨著變化。如影隨形,是對互相依賴緊密跟從的所有事物的間接描述之一。形影不離是因為光與暗對峙同在。物體在光下遊走,暗借著影子變化著顯形。從這個角度說,影子是暗的一小部分,暗是影子的巨大無形的整體。受到屏的干擾提示,我們感覺到暗的平面特徵,實際暗和宇宙一樣是有色而無形的。
要保護好真身,就要約束自己的幻影。幻影受到攻擊,真身受到傷害。而幻影消失,真身也不存在。因此,拳家們提出,敵人不過是幻影,只要消滅其幻影,自然也就消滅了敵人。真身總是躲在幻影背後,在前台表演的常常是他們的幻影。這是比喻人們常常隱藏真實的意圖,而在對手面前顯露虛幻的現象。一旦戳破幻影,真身就被擒獲。拳和腳以及身體的其它部位,都是敵人的幻影,
他們受本體的控制,服從本體的指令,按照本體的意志對敵人實施攻擊。既然我們相信自身的精神力量能夠戰勝敵手的意志,那麼我們就可以藐視對方的內在攻擊力,而對其肢體當然就視若無物,而感覺其不過幻影的存在。
影子是對光物態本體的復制,是光作為永恆自然存在的主體對偶然一現的客體的虛表反映,如同人的主觀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宇宙萬物的現象的反映。身正不怕影子歪的道理正是從這個角度提出的,也必須從這個角度去理解。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