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就某一格言寫論文

就某一格言寫論文

發布時間: 2021-01-27 04:01:07

『壹』 根據孔子某句名言寫一篇2000字的論文

一)、學與思
兩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這樣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在學習中,倘若只知道死記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將毫無收獲。孔子的話是很有道理的。
一個人從接受知識到運用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記與識、學與思的過程。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補充,這兩者是緊扣的兩環,缺一不可。正如人體對食物的消化過程那樣,只學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圇吞棗;舉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經消化、吸收,所學知識無法化為「己為」。只有學而思之,才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學與思想結合,是掌握知識過程中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無不證明了這一點。在馬列主義傳播到中國大地的時候,以毛澤東、周恩來等為領導的共產主義者,在汲取馬列精髓的同時,結合中國實情,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最終締造了社會主義新中國。試想,革命先輩們如果不是學與思、思而再實踐,而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條主義,那麼中國革命怎能成功?文藝復興的大科學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學習中獨立思考,「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能在當時產生?人類能夠及早掙脫亞里士多德的錯誤理論的束縛?學而思,思而學,正是這些偉人成功的經驗,同樣也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之源。
今天正是「知識激增」的時代,知識的領域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不知擴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面對如此浩瀚的知識海洋,光靠死記硬背是不可能到達光明的彼岸的。因此,美國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學體制,力求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以適應明天的科學;歐洲、日本紛紛不其後塵,我們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已經迫在眉睫、勢在必行。明天的創造型人才,正是要從今天學生中培養起來。所以,我們更應該做到: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獨立的見解,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來等候明天的選擇。
在學習中獨立思考,是學者、大師們成功的經驗,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源泉,而培養學生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國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二)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片面性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千百年來被人們視為警世格言。其實,這句話是具有極大的片面性的。
不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例子舉不勝舉。譬如:越王勾踐若不是在吳國受盡屈辱,他回國怎能卧薪嘗膽呢?不卧薪嘗膽,又怎會強盛起來而一舉滅吳呢?中國女排如果不是在同世界強手對壘中受盡窩囊氣,又怎會一躍而起創造出「五連冠」的奇跡呢?這些事實說明,人確實能在憂患中生存發展。
然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有條件的。這條件是什麼呢?那就是看你有無理想,有無毅力,有無奮斗的精神。只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拚命奮斗的精神。那麼處在憂患之中,自會求得生存和發展;同樣,有理想,有毅力,有了不斷進取的精神,即使處在安逸的環境中,也決不會走向死亡的墳墓。
一個人,為憂患所困擾,不能掙脫憂患的泥潭,索性破罐子破摔,消極沉淪,不與劣境抗爭,那麼就不能在「憂患」之中求生。是「生」還是「亡」,關鍵在於人「為」還是「不為」。「為」,無論是處在憂患之中,還是處在安樂之中,都可以「求生」。「不為」,無論是處在逆境中還是順境中,都難免一「死」。
時代前進了,人民正在向小康邁進,處在憂患之中的人越來越少了,多數的人處在順境之中。在強調「憂患之中」求生的同時,也應當講講「在安樂之中求發展」。只要我們正確對待「安樂」,把順境當作起飛的寬廣跑道,那麼,我們就能主宰「生」和「死」,就能把握成功的鑰匙。
有甲、乙、丙三個工廠,甲、乙兩個廠都瀕於倒閉,主管部門向甲、乙廠出示了黃牌。甲廠接到黃牌,干群一心,進行企業改革,大膽任用人才,加強縱向和橫向的聯系,加強企業管理,結果,第一年扭虧為盈,第二年就獲純利10萬元。而乙廠接到黃牌後,領導辭職,職工各自尋門路去了,終於閉門關廠了。乙廠並沒有在憂患中求生。丙廠是個鄉鎮企業,原先固定資產只有3000元,工人8個。幹了兩年,其產品沖向了全省,年產值達21萬,工人50人。第四年,全廠職工已有100多人了,年產值達百萬元。現在,丙廠的產品已暢銷亞洲了。丙廠越辦越紅火,並沒有在順境中卻步。可見,「為」字是多麼重要啊!歷史表明,無論是一個國家,一個單位,或者是一個人,只要「為」,只要奮斗不息,就可以「弱變強」「強更強」;如果「不為」,坐等幸福或享清福,那麼,「強」必轉「弱」, 「弱」則趨於「亡」。
所以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還不能算作完美的警世之言

三.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個富人去請教一位哲學家,為什麼自己有錢以後很多人不喜歡他了。哲學家說:因為你有錢後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別人了,富人仔細體味著這句平淡無奇的話,百思不得其解。其實,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較小而已。但這個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遠是不受歡迎的。世界是由許多人組成的一個整體,我們都是只有一隻翅膀的天使,只有擁抱著才能飛翔,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輩子,其實就是與其他人溝通。要能夠溝通,就必須堅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現在許多人就如前面那個富人,一有些錢就目中無人,說話也變了味,這樣的人渾身盡是銅臭味,他只願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記了「達者兼濟天下」這句話,別人在他眼裡都是窮光蛋,說話不客氣,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這樣的人是要吃大虧的。
陳世美一心只想榮華富貴,他攀龍附鳳,殺妻滅子,終究是人才兩空,死在包大人鍘刀之下。唐明皇寵信楊貴妃,不顧百姓勞頓,嶺南快馬送荔枝往長安,終究弄得眾叛親離,江山破碎。
而唐太宗則知道這個道理,他採納魏徵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樂業,自然國泰民安,歷史上才有貞觀之治的美譽。
孟子進言齊威王,以「齊桓晉文之事」曉之以理,闡述了要體諒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則天下可運於掌上,民之歸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凡事多為別人想想,世界將更加和平。想想那些醫療事故,那些殘疾人,如果是你呢?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戰俘,那些流離失所,掙扎在水深火熱中的難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頭、熊掌,難道動物就沒有生存的權利嗎?這些太可怕了,可這卻是一些人的所作所為,他們的行為將被人們唾棄,他們終有受到懲罰的那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別人著想,別人也會為你著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一定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得更加和諧,充滿快樂.

『貳』 以孔子的某一句名言為論點寫一篇議論文,內容不限,600字左右

做人要厚道

『叄』 老師要求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為題,寫一篇議論文,題目自擬,600字左右.立意還要有依據,幫幫忙吧.

失敗是成功之母
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似乎已成老生常談,但行動和言語有時是不相一致的。(開篇首先擺出生活中的各種事實,當你遇到挫折和失敗時,會怎樣呢?正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正確處理這個問題,所以作者才有必要談談「失敗是成功之母」)當你的成績單上出現「紅燈」,或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你的心中是否除了沮喪,別的一無所有?你是否意識到這失敗之中有孕育著成功的種子呢?對此,每個人的回答肯定不一樣!在此頗有必要談談:失敗是成功之母。

世上少有一帆風順的事,(用生活中普遍的感受,重申我們經常會遇到失敗)而失敗卻隨時會有,否則,那些「發明家」、「文學巨人」的美名豈不輕易地落到每個人的頭上去了?綜觀歷史,(緊接著以偉人之所以成功來說明正是因為他們正確對待失敗)那些出類拔萃的偉人之所以會取得成功,正是因為他們能正確對待失敗,從失敗中獲取教益,從而踢開失敗這塊絆腳石,踏上了成功的大道。比如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以愛迪生為一項發明經歷了八千次失敗的實驗論證「失敗是成功之母」)一生的成功不計其數,一生的失敗更是不計其數。他曾為一項發明經歷了八千次失敗的實驗,他卻並不以為這是個浪費,而是說:「我為什麼要沮喪呢?這八千次失敗至少使我明白了這八千個實驗是行不通的。」這就是愛迪生對待失敗的態度。他每每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從而取得一項項建立在無數次失敗基礎之上的發明成果。失敗固然會給人帶來痛苦,但也能使人有所收獲;它既向我們指出工作中的錯誤缺點,又啟發我們逐步走向成功。失敗既是針對成功的否定,又是成功的基礎,也就是說:「失敗是成功之母。」

然而,在現實中成功並不是失敗的積累,而是對失敗的總結與超越。如不認識這一點,就會導致「失敗越多越成功」的荒謬結論。(進一步排除對論點的誤解,即「失敗越多越成功」的謬論)比如數學上有名的平行公理,從它問世以來,一直遭到人們的懷疑。幾千年來,無數數學家致力於求證平行公理,但卻都失敗了。數學家波里埃終身從事平行公理的證明卻毫無成就,最終在絕望中痛苦地死去。正當這個問題像無底洞一般吞噬著人們的智慧而不給予任何回報時,羅巴切夫斯基(用波里埃和羅巴切夫斯基的事實對比,說明「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關鍵是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在經過七年求證而毫無結果時,找出了失敗的原因。羅巴切夫斯基在屢次失敗之後,總結分析了失敗的前因後果,從本質上認識了這一問題,從而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見,「失敗是成功之母」是一條客觀規律,但真要把失敗向成功轉化由可能變為現實,還必須經過不斷的探索和科學的分析,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指導今後的工作,這樣才算沒有「白白」地失敗。

年輕人在工作中容易失敗,也容易灰心,因此,我們只有牢記「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一名言,樹立起堅定的自信心,才能從失望中看見希望,從失敗走向成功。

「失敗是成功之母」不僅應當成為我們喜愛的一句格言,更重要的是要成為我們行動的指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從失敗中獲益,從勤奮中崛起,這就是有志青年的成才道路

『肆』 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孟子·梁惠王上》) 齊宣王見孟子於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第一段明確告訴我們,自然景觀即便美麗,真正的賢者也不一定會快樂,原因就在於這種樂是一種自私自利的樂,是以其他民眾的痛苦為代價的,同時也放逐了自己的惻隱之心。孟子認為:「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孟子·梁惠王上》)古代的君王與民同樂,因此能夠真正地感受到快樂。所謂與民同樂,也就是要懂得推己及人,將自己的仁愛之心推而廣之,使民眾也能安享幸福。孟子說:「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下面這段話則說得更清楚:「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要以民眾的快樂為快樂,民眾的憂愁為憂愁,這樣民眾也會以君王的快樂為快樂,憂愁為憂愁,如此上下同心,便可天下安定。 來源:鄱陽湖學刊

『伍』 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名言為題材,寫一篇議論文

孟子道:「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版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權」(《孟子·梁惠王上》)君子雖然關愛自己的生命,但也關愛動物的生命,不願意見到動物的無故死亡,也不忍心聽到動物的哀嚎。但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君子遠庖廚」,但不等於「君子廢庖廚」。之所以是「遠」,而不是「廢」,是因為君子有惻隱之心,這種同情心是人性善的基礎,如果不加以保存和擴充,就會失去人性,無異於禽獸。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離婁下》)這所存的就是惻隱之心。因此,君子需要遠庖廚,需要對動物抱有同情,但孟子並不主張因為同情動物就廢除肉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 肉食在當時並不是常見之物。孟子所處的時代,肉食並不像現代社會這樣普及。孟子說:「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七十歲以上可以吃到肉,這是社會安定富足的表現。如果處於亂世,那麼老百姓就是「老弱轉乎溝壑」,年老體弱的便被棄屍山溝,所以,能夠吃到肉食是比較稀少的情況,既然如此,自然談不上憂心動物走向滅絕的情況。 來源:鄱陽湖學刊

『陸』 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為題寫一篇議論文600字左右

近來翻閱《論語》,我在其中了解、領悟。我想對孔子說,你的思想,在經歷漫長的千年隧道,依然在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滋長著,不曾停息。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從中我讀懂了你,讀懂了你那博大精深的學問的來源。請允許我在此將筆稍微拐一下。縱觀世界文學史,最為悲壯、高亢的詩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慘痛的旋渦里分娩。因為寫它的不是筆,是生命的孤注一擲。
你是首次提出「有教無類」,認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權利。在教育實踐上您提出了很好的推薦: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就應「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因材施教」。你認為學生就應有好的學習方法如「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學習還要結合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好學「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態度要端正。您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啟發和教育的重要好處。
我想對孔子說,當你在世界的某處地方停駐,留下的是你的淵博,教出的是無窮的學子,我為你感到自豪。你渴望著統治者的賞識,可卻從不因此而違背自己的原則。你那談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質,讓我懂得了一個人學到的知識,別人是拿不走的,因為它已成為個人的財富,是心靈的智慧。只有用自己的才智觀察周圍的世界,並認真地思考,得到的答案才真正屬於自己。正如一個人的氣質,不能拿別人的一樣,務必經過個人的學習,長期的訓練才能成為一個知識淵博,通曉世界的人
孔子,在你的弟子整理出的《論語》中,記錄了你一生的言語,不管是道德,學問,還是品質我們都得到了升華,如滾滾的江水永不止息,你的知識已貫通中外古今,你的博大胸懷令你那上千個弟子臣服,更令我驚嘆。孔子,我想對你說,當我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當老師在傳授知識時我想起了你那「溫故而知新,能夠為師矣」是呀!只有這樣才能讓知識得到鞏固,得到更新,獲得更深的體會。你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我銘記於心,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還有「士不能夠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讓我明白:人生路上,每個人都有自己奮斗的方向和生命的目標,如果奮斗方向錯了,就應及時調整,人生坐標定位錯了,就要移動生命的坐標。如果所應對的無法改變,那我們就改變自己,只有這樣,才能最終改變屬於自己的世界。
歷史千百次的昭示,千百次啊!當困難絆住你成功腳步的時候,當失敗挫傷你進取雄心的時候;負擔壓得你喘但是氣的時候,不要退縮,不要放下。我想對孔子說,是你讓懂得怎樣處事,怎樣去學習,怎樣去應對人生。

『柒』 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人就像一塊磁鐵,吸引思想相近、志同道合的,排斥其他不同類的。如果你想結交仁慈、慷慨的人,自己也必須先成為這樣的人,種什麼因,收什麼果。你所有的思想,最後都會回到你自己的身上。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說了一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簡單地說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國民間常說的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個意思。

為什麼有人會如此友善地考慮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種下什麼,收獲的就是什麼。

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到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到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到一個命運;播種一個善行,你會收到一個善果;播種一個惡行,你會收到一個惡果。

你有權利非公平地對待其他人,但你這種非公平的態度,將會使你「自食其果」。而且,進一步說,你所釋放出來的每一種思想的後果,都會回報到自己身上。因為你對其他人的所有行為,以及你對其他人的思想,都經由自我暗示的原則,而全部記錄在你的潛意識中,這些行為和思想的性質會修正你自己的個性,而你的個性相當於是一個磁場,把和你個性相同的人或情況吸引到你身邊。

確切地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文明。一個人真正成為文明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因為這是很高很難做到的要求,所以我們目前的社會總是在反復提倡「精神文明建設」。

我國產生過眾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賢,「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立立人」和「己達達人」的崇高典範。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務時,剛剛和塗山氏的一個姑娘結婚。當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裡就像自己的親人被淹死一樣痛苦、不安,於是他告別了妻子,率領27萬治水群眾,夜以繼日地進行疏導洪水的工作。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13年的奮戰,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之後,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謠: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為民解災難。

實地觀測搞調查,團結勤快聽意見。

三過家門而不入,廢寢忘食瀝肝膽。

河道疏通水患滅,灌溉農田萬民歡。

到了戰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這件事,他誇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你把鄰國作為聚水的地方,結果將使洪水倒流回來,造成更大的災害。有仁德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這就是成語「以鄰為壑」的由來。

從大禹治水和白圭談治水這兩個故事來看,白圭只為自己著想,不為別人著想,這種「己所不欲,要施於人」的錯誤思想,是難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雖然費工費力,但這樣做既消除了本國人民的災害,又消除了鄰國人民的災害。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多麼值得我們欽佩和效法。

「推己及人」這種替別人著想的道德情懷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也有著廣泛的影響。據說國際紅十字會總部里,就懸掛著孔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語錄,體現了人類對美好人際關系的嚮往。

中國有句俗語:「人和萬事興」。推己及人的嘉言懿行,正是實現「人和」的潤滑劑。願我們所有的炎黃子孫,都能時時處處推己及人,使五千年燦爛文明之花,開得更加艷麗芳香。這一點推廣開來,對於整個社會,意義是很了不得的,那樣就經由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實現了全球的和諧、共榮。

另一篇中國的大聖人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基督教經典中也主張,「己所欲,施於人。」這實際上都是教我們在人際關系中,對待別人要像對待自己一樣。自己不喜歡的卻強加於別人,就如官場所說:「對人馬克思主義,對己自由主義。」這對人際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只有百害而無一益。
一般情況下,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別人也不會喜歡;自己討厭的東西,別人也有可能討厭;自己喜歡的東西,別人也許接受不了。所以不能把我們自己的喜惡強加於別人,非要他人和我們一樣,可以說是強人所難。
某女買了件時興的上衣,回去之後她在鏡子面前照了半天,發覺自己的膚色不合適這件衣服,於是某女非要把自己買的衣服推銷給朋友。朋友向來和某女的審美觀不太一致,再加上她確實覺得這衣服不符合自己的氣質,於是推辭。某女為了讓朋友要這件衣服,用盡了手段。兩人最後鬧得不歡而散,一對好朋友因一件衣服而各奔東西。
別人罵你,你心中必定不快,所以你就不要隨便罵人;你不願被人欺騙,那你最好不要去欺騙別人;你最討厭別人在背後對你指手畫腳,那你就不要在背後去非議別人、對別人說長道短。這就是「己不欲,不施人」。
人們習慣於從自身的角色出發,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理解和看待別人,所以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自我中心式思維。人們習慣於把交往中的矛盾歸罪於對方,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自然難以達成相互理解,因為人們習慣於「己所不欲,卻施於人」。
富勒說過,「向別人扔污物的人,把自己弄得最臟。」
幾千年來,人類在對待人際關系中始終都遵循這樣一條定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如何對待別人,你種的是善因還是惡因,你強加於人的是自己的喜或惡,最後都會報應在你的身上。
你可以將自己的喜好強加於別人的頭上,可不久你會發現,你自己也被別人強加了他們的喜好,盡管你覺得這很難受,可你有什麼辦法呢?
狼和狽是一對好朋友,他們經常合夥去干偷吃雞鴨的勾當,所以才有狼狽為奸的故事。一次他們偷了農夫的雞,喜歡喝雞血的狼建議喜歡吃肉的狽也喝喝雞血,狽不樂意,於是狼與狽大吵一架,分道揚長而去。
其實,只要學會「角色互換」,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己所不欲,卻施於人」的問題。
所謂「角色互換」,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把作為主體的自我當作客體的自我來審視和評價,只有這樣才能公正地理解別人,也能較客觀地對待自己。
一個人做酒店裡的侍應生,總覺得來吃飯的人對他百般挑剔,真是難伺候;可他作為普通人去飯店裡吃飯,則會以顧客的身份嫌侍應生不夠盡職盡責。這正是只從自己立場上考慮問題的結果。
一個人對待上級的命令,可能會覺得上級不了解情況和不體諒群眾困難,可他對待自己的下屬時卻又往往站在領導的立場看問題,認為下屬應服從自己的意願,這正是因為只站在自己立場上看待問題而產生的態度。
角色互換的作用正是可以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缺點。
人際交往中的角色互換,可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設身處地地替對方著想。這樣可以通情達理地諒解對方的行為和態度。有些人常自以為聰明,對他人的某些行為好發議論,「我要是他,絕不會這么干。」說這些話的人,實際上有三種可能:
1.他確實比別人有高明之處,但未必沒有不如別人的地方。
2.他喜歡做「事後諸葛亮」,屬於「馬後炮」,只有當別人的行為取得結果後,他才去做正確的選擇。
3.他並未考慮對方的處境。擱著自己,也許還不如別人。
只有意識到別人的難處,才能很好地理解別人,改善交往效果。
角色互換的第二個方面,就是以對待客體是我的態度來對待他人。當你對別人做出某種行為或表示某種態度時,應當首先考慮到可能給對方心理上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如果會給對方造成痛苦,就要考慮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角色互換中可以使你體驗到對方在此情景下的感受,防止出現傷害對方感情的舉動。
與人交往要具有心胸寬廣、忍耐性強的心理品質。有些人氣量狹小、心存報復、或開惡意玩笑捉弄他人,散布謊言中傷他人,其結果是既害他人,也使自己陷入孤立。所以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應嚴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應身先士卒、一絲不苟、兢兢業業;在日常交往中以禮待人、遵守諾言,若與他人產生矛盾,要首先檢討自己,多為對方著想。對他人要謙遜有禮,理解他人,體諒他人,做到「有理也讓人」。這樣你就可以團結更多的人,建立一個良性的人際關系,創造更多的成功機會。

『捌』 以孔子或孟子的某一句名言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一)、學與思 兩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這樣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在學習中,倘若只知道死記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將毫無收獲。孔子的話是很有道理的。 一個人從接受知識到運用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記與識、學與思的過程。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補充,這兩者是緊扣的兩環,缺一不可。正如人體對食物的消化過程那樣,只學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圇吞棗;舉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經消化、吸收,所學知識無法化為「己為」。只有學而思之,才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學與思想結合,是掌握知識過程中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無不證明了這一點。在馬列主義傳播到中國大地的時候,以毛澤東、周恩來等為領導的共產主義者,在汲取馬列精髓的同時,結合中國實情,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最終締造了社會主義新中國。試想,革命先輩們如果不是學與思、思而再實踐,而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條主義,那麼中國革命怎能成功?文藝復興的大科學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學習中獨立思考,「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能在當時產生?人類能夠及早掙脫亞里士多德的錯誤理論的束縛?學而思,思而學,正是這些偉人成功的經驗,同樣也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之源。 今天正是「知識激增」的時代,知識的領域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不知擴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面對如此浩瀚的知識海洋,光靠死記硬背是不可能到達光明的彼岸的。因此,美國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學體制,力求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以適應明天的科學;歐洲、日本紛紛不其後塵,我們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已經迫在眉睫、勢在必行。明天的創造型人才,正是要從今天學生中培養起來。所以,我們更應該做到: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獨立的見解,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來等候明天的選擇。 在學習中獨立思考,是學者、大師們成功的經驗,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源泉,而培養學生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國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二)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片面性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千百年來被人們視為警世格言。其實,這句話是具有極大的片面性的。 不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例子舉不勝舉。譬如:越王勾踐若不是在吳國受盡屈辱,他回國怎能卧薪嘗膽呢?不卧薪嘗膽,又怎會強盛起來而一舉滅吳呢?中國女排如果不是在同世界強手對壘中受盡窩囊氣,又怎會一躍而起創造出「五連冠」的奇跡呢?這些事實說明,人確實能在憂患中生存發展。 然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有條件的。這條件是什麼呢?那就是看你有無理想,有無毅力,有無奮斗的精神。只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拚命奮斗的精神。那麼處在憂患之中,自會求得生存和發展;同樣,有理想,有毅力,有了不斷進取的精神,即使處在安逸的環境中,也決不會走向死亡的墳墓。 一個人,為憂患所困擾,不能掙脫憂患的泥潭,索性破罐子破摔,消極沉淪,不與劣境抗爭,那麼就不能在「憂患」之中求生。是「生」還是「亡」,關鍵在於人「為」還是「不為」。「為」,無論是處在憂患之中,還是處在安樂之中,都可以「求生」。「不為」,無論是處在逆境中還是順境中,都難免一「死」。 時代前進了,人民正在向小康邁進,處在憂患之中的人越來越少了,多數的人處在順境之中。在強調「憂患之中」求生的同時,也應當講講「在安樂之中求發展」。只要我們正確對待「安樂」,把順境當作起飛的寬廣跑道,那麼,我們就能主宰「生」和「死」,就能把握成功的鑰匙。 有甲、乙、丙三個工廠,甲、乙兩個廠都瀕於倒閉,主管部門向甲、乙廠出示了黃牌。甲廠接到黃牌,干群一心,進行企業改革,大膽任用人才,加強縱向和橫向的聯系,加強企業管理,結果,第一年扭虧為盈,第二年就獲純利10萬元。而乙廠接到黃牌後,領導辭職,職工各自尋門路去了,終於閉門關廠了。乙廠並沒有在憂患中求生。丙廠是個鄉鎮企業,原先固定資產只有3000元,工人8個。幹了兩年,其產品沖向了全省,年產值達21萬,工人50人。第四年,全廠職工已有100多人了,年產值達百萬元。現在,丙廠的產品已暢銷亞洲了。丙廠越辦越紅火,並沒有在順境中卻步。可見,「為」字是多麼重要啊!歷史表明,無論是一個國家,一個單位,或者是一個人,只要「為」,只要奮斗不息,就可以「弱變強」「強更強」;如果「不為」,坐等幸福或享清福,那麼,「強」必轉「弱」, 「弱」則趨於「亡」。 所以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還不能算作完美的警世之言。

『玖』 作文,以孔子的某一句名言為題寫一篇議論文,500字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看見賢人就想和他們看齊,看見不是賢人的人就在內心自己反省。」這句話看起來簡簡單單,再怎麼看也就那麼一句話,然而,深入一想,如今的我們有誰能做到像孔子說的那樣?我想大概是少之又少吧!但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這種精神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的。
開朗的人必然會比內向的人朋友多,人緣好,設想一下,如果一個內向的人羨慕那些外向開朗的人緣,如果他一天只會在那想:「哎,如果我是他那該多好,那麼我就不會再孤獨,再寂寞,如果我是他……」如果他不去想辦法使自己變開朗,變得人緣好,那麼,他一切一切的「如果」就會永遠的是「如果」,不會去實現,他也永遠不會變得人緣好;成績好的人,必然得不到老師們的贊賞,同學們的誇獎,如果一個成績不太好的人夢想自己的成績變好,得到老師贊賞,同學誇獎,可如果他一天不去努力使自己提高,成績出類拔萃,只會在那空想的話,那他的夢想就怎麼也不會變成現實,他終究是那個成績不好的人,得到老師的贊賞,同學的誇獎終究只是夢,只是幻影;富人必然會有很多窮人沒有的權力,如果一個窮人想擁有富人那樣的權力卻只會坐在那乞求上帝,不去想怎樣才能讓自己成為富人,讓自己擁有富人那樣的權力的話,他就只能坐在地上乞求富人施捨錢財。如果人們沒有「見賢思齊焉」的這種精神,那麼窮人還是窮人,成績差的人還是成績差的人,內向的人還是內向的人,不會有所改變。有些人看到一些品德差的人就只會在一旁指指點點,可你們有沒有想過,你身上也正有這樣令人討厭的品格,別人同樣的討厭你,因此,我們應有「見不賢而自省也」的這種精神。
我們應做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