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身體和思想的哲理

身體和思想的哲理

發布時間: 2021-01-26 21:26:45

1. 如果無我,那身體和思想是什麼既然都是空,吃飯的想法和行動還要不要

你吃飯是為了活抄著是為了服襲務這身臭皮囊,對於佛教之類的切勿深入,我不知道存不存在神佛,但我知道那是一種信仰,只是精神層面的刺激,佛家的話說精神和肉體是可以分離的,空即時指神馬都不是,這個問題太過深奧,除非你潛心修佛,參悟大道,不然沒必要了解,你只要知道自己是個人,要活著,這就足夠了,如果過分研究只會令自己走上不歸路,身體和思想是不存在的,世界本是空,身體和思想都是為了某種目的衍化出來的,其實我們什麼都不是,好了,到此打住,再想下去不變精神分裂就會去用身體驗證,會覺得存在和不存在根本沒有意義,你想要活著這就足夠了,想想身邊的人,愛你的和你愛的人,就會發現其實什麼空啊身體思想之類的都是無妄之談,記住自己是真是存在就行

2. 人的成長是身體還是思想

如果一個人封閉自己就只是身體的成長,如果一個人在閱歷,經歷的積累中就是身體和思想的成長。我想沒有誰是不長身體的吧。

3. 身體和思想總有一個在路上 出自哪裡

身體和思想總復有一制個在路上。出自劉屈艷揚的作品《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
基本介紹:
你確定一定以及肯定你那就是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按部就班,一團死水,20歲的血管流淌著80歲的血液?瞧你那蔫兒吧唧的樣兒,絕對需要去遠方打一次雞血!
作者介紹:
劉屈艷揚,1987年生,獅子座,愛冒險的湖南女生。自記事起就夢想著背包到異鄉流浪,雖然一心想往歪了走,但在23歲之前,卻一直沒有走出規規矩矩的乖孩子生活。大學期間的志工經歷和在心理學領域的研究學習,讓她對許多曾經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和人生理念產生質疑,並且強烈地感受到「心裡總是缺了一塊什麼東西」。從南京大學本科畢業後,隨即赴美深造。又是一輪在課堂、自習室、實習與家之間的馬不停蹄。她開始不停問自己,「我獨一無二的人生究竟長得什麼樣子?我的人生的閾限在哪裡?」
想脫離按部就班的生活,碩士畢業不久,她便和一幫失業者跳上一輛貨車,飛奔在洛杉磯各個地區挨家挨戶推銷吸塵器,由此開始了自己的間隔年。她開始嘗試許多曾經不敢做、或者不願做的事情,三個多月跌宕起伏的打工經歷結束之後,背起背包,踏上了獨自旅行路。

4. 人類成了有思想奇特的物體,然而思想與身體的關系卻是矛盾多於統一,這才是人生值得思考的問題,這也是人

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他對社會索取了什麼,而在於他對社會貢獻了什麼.也就是他的社會價值,個人價值從屬於社會價值。人的價值就是客體的人對主體的人的需要的滿足,是客體的人對主體的人的積極作用。人的價值是人與人的相互關系,不是人與物的關系。人的價值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我之間的一種相互需要、相互滿足的關系。在人的價值中,人既是價值的主體,又是價值的客體。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企業和職工的社會價值是企業的根本價值目標,而企業和職工的自我價值,作為社會價值的一個要素,既是實現的目標,又是實現社會價值的手段,所以自我價值既是目的價值,又是手段價值。在獻身社會中實現人的自我價值,在實現社會價值中發展自我價值,實現人的道德升華,這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道德准則,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企業道德較之資本主義社會企業道德境界更高的原因所在。 人的價值是價值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研究人的價值,對於價值哲學的發展有終極意義,因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在於人,即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價值」是主客體之間的關系范疇。主體是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們;客體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文化,是為主體所認識、利用、改造的對象。那麼,什麼是價值呢?

價值是客體屬性對主體合理需要的滿足。主體的需要和客體的屬性是構成價值的兩個要素。客體具有的屬性構成價值的客觀基礎,主體的需要則是構成價值的主觀要件。合理需要是對主體需要的限制,也是對價值關系中客體和主體需要協調度的甄別。需要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別,用「需要」界定價值的傳統定義是不完整的,對於不合理的需要我們不能認為有價值。如賭博對於好逸惡勞、坐享其成者是一種需要,但這種需要敗壞社會風氣,是要堅決打擊的。價值源於客體,被主體所決定,產生於實踐。主體需要不同於欲求,它在本質上是社會性的。這樣就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和唯物史觀。「滿足」是指客體屬性被主體所認同、吸收,是客體主體化過程。價值的本質是客體主體化,即客體屬性內化為主體本質力量,產生正效應。價值決定於主體,必須能夠滿足主體需要,沒有主體無所謂價值。傳統論點認為價值的本質在於主體本質力量對象化是不正確的。另外,價值關系中,客體主體化過程必須是一種有益性過程,沒有所謂正負價值之別,價值只能是對主體有益的。無益的客體屬性即便滿足了特定主體的需要,也因需要的不合理性而被拒斥被認為無價值或有害。

「人的價值」是指作為客體的人對作為主體的人(自身或社會)的積極意義。人的價值的定義表明,人在價值關系中既可以是客體,也可以是主體。人作為主體,體現為通過勞動創造與他人或社會互換勞動成果而滿足自身需要的特性;人作為客體,在價值關系中是不斷用勞動成果使他人或社會得到滿足的特性。人在價值關系中表現出來的這種二重性是人區別於其他存在物的顯著特點。體現了人的目德行和手段性。就人類整體而言,人的價值屬於一種自我主客體關系,即人類的價值是人類的自我價值,人的活動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就現實個體而言,人的價值屬於人與人之間互為主客體關系。

人的價值源於實踐,價值的本質是客體主體化,人的價值是人對人自身和社會的意義,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客體的人是在實踐中形成的,並通過他們的勞動成果(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使主體(他們自身和社會)得到滿足,促進人類文明進程。人的價值和一般物的價值的區別就在於:一般物的價值是以自身的屬性滿足主體需要,通過被消費以增強主體本質力量來實現;而人的價值是一種創造價值的價值。這種創造包含兩個過程:一是主體本質力量對象化,即通過人的創造活動改造客觀世界;二是客體主體化,即使改造後的世界有益於人類文明進程,被人類認同、吸收。只有在人的社會實踐、人的社會關系中,人的價值才能夠得到正確的說明。

人的價值從根本上說是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任何人的價值都取決於在自己的社會關系中的創造,不存在孤立的、內在於人的價值。「人就是價值,人的生命本身就是價值」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如果認為生命本身就是價值,就無法解釋節制生育和優生的問題,就會導出人口越多價值越大的謬論。割裂了人與社會的關系,人的價值便無從談起,無從體現。人的實踐活動只有促進了人類的文明進步,才有價值。

人的價值包括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兩個方面。人的社會價值是指個人的創造活動對於滿足社會需要所作的貢獻;人的個人價值是指社會對人的創造性活動在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給以尊重和滿足。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大小,取決於個人對社會奉獻的多少。貢獻越大,他的社會價值就越大。愛因斯坦說:「一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首先取決於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動對增進人類利益有多大作用。」也就是說,衡量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大小,應以他對人類利益所作的貢獻大小為標准。人的個人價值是個人創造價值以滿足自己的需要。一個人的正常合理需要應該得到社會的尊重,包括物質上的(如個人工資等)和精神上的(如對個人尊嚴、人格的尊重等)。在人的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關系問題上,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都存在兩種偏向:一種是只重視個人價值而忽視社會價值;另一種是只重視社會價值而忽視個人價值。前者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中比較普遍,後者在我國計劃經濟體制時期風靡一時,都被證明不是正確處理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關系的方式。

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社會中,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生產是為了最大限度獲取利益,榨取剩餘價值。私有制決定了資本主義個人主義價值觀的盛行,為了個人利益不惜損害社會或他人的利益。人受著金錢的奴役,擁有財富意味著擁有名利、地位甚至愛情。在金錢的社會里,評價人的價值的標準是財富的多寡,個人主義被人們視為天經地義,只講個人價值,否認人的社會價值。導致了犯罪活動猖獗,黃色文化泛濫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一些思想家看到這種以個人價值為中心,只講個人價值,否認社會價值的思潮的危害,提出「合理的利己主義」,即對個人主義加以限制,通過為社會服務達到利己的目的。其實質仍然是個人主義價值觀,依然是「以我為目的,以我為中心」,為社會服務只是「為我」的手段。

我國曾經處於計劃經濟體制下一段時期,在這一時期,只重視人的社會價值,忽視個人價值。沒有弄清個人主義與個人利益的區別,認為講個人利益就是鼓吹個人主義。其實,個人的正當利益是應該得到社會尊重的。個人主義是以自我為中心,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為了個人利益不惜損害國家集體利益的價值觀。不能把個人利益和個人主義混為一談。個人價值是社會對個人合理需要的滿足,這種滿足以個人對社會的積極意義為前提,如果忽視個人價值,只講社會價值,勢必挫傷群眾的積極性。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提倡集體主義價值觀,但集體主義不是否認個人價值,個人在為社會做出貢獻時,會得到相應的報酬。

人的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是不可分割的。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是現實的人的價值的兩個方面,本質上是統一的。這種統一,體現了權力與義務、索取與貢獻、消費與創造、目的和手段的統一。沒有對人的個人價值的尊重,社會就不能發展;沒有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個人的生存與發展就要受制約。一方面,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社會是人以及人們之間關系的復雜統一體。離開了具體的個人,社會就不成其為社會,就是空洞的、抽象的。社會發展帶來的效益處分最終要落實到人。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目的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所以,人是目的,要尊重個人價值的實現。另一方面,人離不開社會。個人需要的滿足是和個人賴以生存的社會分不開的,並在客觀上受社會決定。如果社會需要得不到滿足,個人需要的滿足就會化為泡影。所以,人必須為社會做貢獻。享受權利就要履行義務,只要享受,不做貢獻,是利己主義的價值觀,是對社會價值的否定,因而是不科學的。

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但二者又不是平行的,社會價值是人的根本價值。社會價值是自我價值的基礎。馬克思說:「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一個人,把社會公共利益放在首位並為社會做出貢獻,他就具有了很高的社會價值,同時也使自己受到社會的尊重,變得高尚完美,實現了自己的價值。社會高於個人,社會的發展水平制約著個人的發展水平。一個不為社會做貢獻的人,是沒有任何社會價值的人,甚至是於社會有害的人。這樣,他的生存、發展都將受到影響,也難以實現其個人價值。個人價值要以有益於社會為前提。否則,個人價值就不具有合理性基礎,就不能實現。例如社會不能容忍個人,為了滿足發財的願望去搶劫、盜竊。為滿足個人利益而侵害社會利益的人,破壞了社會主體所認同的道德和法律價值,必須遭到制裁。

從整個社會來看,只有當人們的創造、貢獻多於報酬和享受時,才既有個人價值又有社會價值,社會才能生存和發展。人們的創造和貢獻等於其報酬和享受,就只有個人價值而無社會價值,社會就不能發展。當人們的報酬和享受超過其創造和貢獻,社會就會矛盾重重不得和平,甚至消亡。所以,人的價值從根本上說,在於創造和貢獻;報酬和享受是創造和貢獻的必要條件。人的個人價值的實現很重要的一方面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創造獲得的個人價值。這要經過兩個過程:一是個人為社會提供勞動成果並且對社會產生積極意義,這一過程即是人的社會價值的實現;二是社會基於人的貢獻大小給個人以相應的回報。這種價值實現方式被我國有的學者稱為「間接的自我價值」(這里的自我價值和我說的個人價值同義)。這種價值實現方式把人的貢獻與報酬、創造與享受問題統一起來了。也在一定意義上說明了社會價值是個人價值的基礎。人生的意義在於創造與奉獻。

人的生命、自由、尊嚴和權利屬於人的個人價值,即社會、他人應該保障人的生命、自由、尊嚴和權利的實現,因為生命自由尊嚴和權利是個人生存的必需。從整個社會來看,對這些價值的滿足程度體現了社會的文明程度。但這些價值不是絕對價值,更不是主觀任意規定的,仍然要納入人類整體價值體系中。人的生命、自由、尊嚴和權利的價值是相對的,即在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社會之間,這些價值不是能夠任意擴張的。一個人為了自己的生命實現不能強迫另一個人為之獻出生命,如器官移植中,誰也不能為了自己的身體完整而強迫索取另一個人的器官(除非基於自願)。自由、尊嚴、權利也是一樣,個人不能為了個人價值的實現,而損害他人價值的實現。有的時候,為了更多人的價值實現,個人甚至需要為之獻出生命。人與人是平等的,但社會高於個人,個人需要應該盡力和社會需要一致,個人需要應該符合社會的整體需要。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應該選擇有益於社會的價值實現。革命先烈為了國家獨立、民族尊嚴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受到人民的敬仰而永垂不朽,就是因為他們實現了很高的人生價值。對他們英雄壯舉的歌頌是對他們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肯定評價,他們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相得益彰大放光彩!

如果說對個人主義的評析是從反面論證了其不合理性,那麼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是統一的這一觀點則從正面說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堅持集體主義價值取向的科學性、合理性。

集體主義價值觀要求人們在進行價值選擇時,要努力使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相一致,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個人利益主要指涉國家、社會或他人對個人需要的滿足,即與個人價值相關。集體利益主要指涉社會成員的社會價值,集體利益是集體各成員共同的利益,是要求集體成員維護、發展的利益。對個人來講,集體利益是個人利益得以實現的保證,如國家的富裕是人民生活幸福的保證。個人合法利益的充分實現有助於提高個人的積極性。人的價值反映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繫上就是人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當然,也決不可以把個人利益等同於個人價值,因為個人利益有合法與不合法,正當與不正當之分,而個人人價值則必須是正值的,即個人的需要必須合理,然後個人自身、他人、社會對個人需要的滿足才屬於個人價值的一部分。個人不合理的需要(如吸毒者對毒品的需要)是無所謂價值的。這是因為,能夠判定為個人價值的,往往也具有某種社會價值。集體主義價值取向的合理性在於它確立了集體利益的基礎地位,同時又對個人的正當利益予以尊重,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正確的價值導向。當代中國的社會價值導向必須是堅持集體主義,這是由我國的基本社會制度、市場經濟條件性質以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所要求的。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必須考慮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價值導向是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決定了倡導集體主義價值取向的必要性。市場經濟的利己和利他兩重性的利益權衡,必須用集體主義價值觀作指導,使人們能夠誠信經營、正當競爭。當今世界價值的多元化沖擊著人們的思想,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需要一種正確的價值導向,來抵禦全球化進程中人們的道德、信仰的失序混亂狀況,而集體主義價值導向是極有幫助的。

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是統一的。但這種統一不是直接實現的,而是一定社會生產發展的結果。社會生產的發展,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從而推動著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向前發展,是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結構更為合理。社會生產發展的程度,直接制約著個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能否實現和實現的程度。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個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是一個辯證的演化過程。

在人類出現之前,大自然主宰一切,天地混沌一片,不存在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無所謂主客體,無所謂價值。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結成以氏族為基本單位的共同體,以抵禦自然災害和猛獸襲擊。人們對自然有無限敬畏之心,人只是自然系統下的一個部分,人們的大腦處於蒙昧狀態,沒有主體意識。為了維持生存,人們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產品,個人只是氏族共同體的一個肢體。個人不能獨立,沒有自由,完全依附於氏族共同體,所以也無所謂價值。

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剩餘產品的出現,使人剝削人成為可能。進入奴隸社會,社會分裂為不同的階級,私有制確立並決定一切社會關系。奴隸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是:奴隸主佔有一切生產資料,佔有奴隸的一切勞動成果,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奴隸主僅給奴隸維持生存必需的生活資料。在奴隸主眼中,奴隸制是手段,是生產工具,是物,是財富的象徵,不具有主體資格,因而沒有人的價值。但是,應該肯定,在奴隸社會,奴隸作為被剝削階層已有了主體意識,有了反抗奴隸主殘酷統治的需要。到了封建社會,盡管「農民已不算是地主的直接私有物」,但農民被禁錮在土地上,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仍然存在。在資本主義社會,對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來說,人的價值被物化為勞動力的價值,即勞動力作為商品的價值。資本家總是最大限度的榨取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工人創造的社會財富越多,被資本家剝削的就越多,個人的需要並不會得到相應的滿足。馬克思揭露說,無產階級「創造的價值越多,他自己越沒有價值、越低賤。」總之,在階級社會中,廣大勞動人民的艱苦勞動客觀上為社會創造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但這些財富卻被剝削階級所佔有。因此,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的剝削制度導致了人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嚴重背離。一方面,勞動者創造的社會價值越多,他的個人價值越難以實現;另一方面,剝削者的社會價值極小,他們的需要卻輕而易舉地得到滿足。廣大勞動人民的社會價值不僅不能提高他們的個人價值,反而成為貶低和扭曲其個人價值的手段。所以,對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以及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來說,剝削制度在根本上是不合理的。在階級社會里,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是不可能實現的,只能不斷增強他們統一的程度,用較先進的社會制度代替落後的社會制度。而社會歷史的變遷是有規律的,社會生產的矛盾運動是其根本原因。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先進生產力並帶動生產關系的變革,根除剝削制度,人的個人價值才能更好的得到實現,更好的和人的社會價值統一起來。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人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創造了比以往任何社會都優越的條件。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過去少數人剝削多數人的歷史一去不復返,它鼓勵人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同時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在分配方式上,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多勞多得,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得到了比任何剝削制度環境下更好的統一,人民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當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得到了高度的發展,舊式的社會分工最終接觸,社會是自由自覺的社會,個人是自由自覺的個人,個人和社會達到和諧統一,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也就實現了終極的統一。

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是一個歷史過程,這是從整個社會生產變化發展對人的價值實現的影響來說的。而對於特定主體來說,社會環境(社會生產發展的程度)在一定時期具有相對穩定性。我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進入共產主義社會,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這是由生產規律決定的。那麼,在我國現有制度下,因該如何實現人的價值呢?

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消滅了剝削制度,為人的價值的實現提供了制度保障。社會主義制度深化了以人為本的思想觀念。以人為本,就是把人作為目的,為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提供保障。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加強人的主體性建設,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推進人才制度的改革與創新。大大激發了人民的積極性。在我國,雖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還可能出現不一致的情況,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了科學的價值判斷標准,「三個有利於」標准,即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個有利於」堅持以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國家和人民為價值主體。這樣,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得以實現。國家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保障正當利益,尊重個人價值的實現。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鼓勵個人以勞動貢獻充分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又注重公平原則,為個人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提供科學的調節機制。現在,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特定歷史階段,堅持「三個代表」,大力發展先進生產力,繁榮先進文化,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在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下,每個有志於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作貢獻的人,都面臨巨大的機遇,都可能充分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

其次,實現人的價值,還需要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價值的實現,是客體

主體化的過程,即主體在生活中不斷的消費價值客體,使主體得到滿足、豐富和提高.在最主要意義上,這一過程包含著兩個階段:價值創造和價值消費。價值創造是主體客體化過程。人的價值的實現,就是人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客體和消費客體的過程。價值的實現,要求主體不斷增強本質力量。對人的價值來說,就是要求人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知識水平和能力素質,這就需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思考,學習,不斷克服困難。進入21世紀,競爭日益劇烈,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越來越豐富,要是自己不被社會淘汰,創造很高的價值,就要不斷奮斗,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這就需要樹立崇高的價值目標,堅決摒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人生價值觀。要有實現目標的堅強意志。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矢志不渝,才能實現豐富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

5. 身體健康與思想健康哪個更重要

當然是身體重要!現如今有幾個思想是健康的?還不活的好好的!

6. 人的身體與思想

身體和思想的關系就是由外而內,通過接收天地自然的靈氣改造自己的身體,進而在身體不斷接近自然的過程中,感觸自然的規則——道。從而有身體境界的提高來不斷促進精神境界的提高。

7. 什麼叫身體哲學

「人體哲學」是法國哲學家拉美特利提出的一種全新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其主要論題版是心靈與肉體的關系。權

拉美特利十分明智地避開17世紀唯靈論與唯理論所堅持的兩種實體的對立,而是另闢蹊徑,以生理決定論的思想,論證物質具有能動性,思想不過是人腦的機能。

(7)身體和思想的哲理擴展閱讀:

哲學可以看作一種尺度。這種尺度的作用在於,從理性存在物本身出發,去尋找理性的本質(本源)以及自存與世界其他存在物的關系。

哲學(英語:Philosophy,源於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按照詞源有「愛智慧」的意思。在學術界里,對於哲學一詞並無普遍接受的定義,也預見不到有達成一致定義的可能。

單就西方學術史來說,哲學是對一些問題的研究,涉及等概念。 哲學是對普遍而基本的問題的研究,這些問題多與實在、存在、知識、價值、理性、心靈、語言等有關。

8. 人的思想與身體有何關系

有什麼樣的思想 就有什麼樣的身體氣質

記得採納啊

9. 構成身體和思想的三種屬性是什麼

三種屬性是生物屬性,個體屬性和社會屬性。生物屬性就是作為一個生專物所具有的屬性。屬包括懷孕,繁殖DNA等。
個體屬性,這個人的體型,相貌,指紋,虹膜等專屬於這個人的特徵,以及這個人的思想觀念,表達方式,行為模式。
社會屬性類似於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記憶社會生產關系中的位置,社會階層結構中的位置。

10. 從哲學的角度看,身體與精神的關系究竟是怎樣

你聚的例子還不夠有說服力啊。我希望我能給你解釋明白。
身體和精神的關系在哲學里就是意識與物質的關系。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具體的講,意識是大腦的機能,就是說思想是無數神經元細胞的工作結果,而大腦一定是物質,所以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物質,你的大腦會對你接收到的信息加工,然後做出反應,無論是你身體的運動,還是你把某個物體怎麼了,都是由意識導致的有目的性的物質運動。
這是哲學的解釋,但我想你的問題應該和心理學的意識關系更多。首先人受到恐嚇,雖然沒少胳膊斷腿,但身體一定會受到影響:比如腎上腺素大量分泌,導致心跳加速呼吸加快等等。甚至嚇死人的事情也是有的。
從心理學角度講,任何情緒——喜怒哀樂,都會通過神經、體液兩大調節過程,影響身體。而情緒很強時身體的反應也是相同的,比如哭泣、顫抖、呼吸加深,無論是喜還是悲,都可能哭泣。在這我多說幾句,當人們有著很強的身體反應時,附加上什麼情緒都會引起相應強度的情緒反應,比如:一個很悲傷的人,痛哭流涕,這時情況扭轉,讓他很開心,一般情況這事不會讓他太開心,但這時他的身體狀態是比較興奮的,所以他的喜悅感會很強烈。這種情況在生活中很多見,大喜大悲的劇情。所以古人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喜很可能帶來大悲。
我接著說情緒,中醫很早就提出: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胃,悲傷肺。中醫是從實踐中提取的經驗,但心理學已經清楚意識可以影響身體,並且可以很大程度的影響我們的身體。很多人覺得自己有病,那麼他很可能就得病,這就是潛意識的調節作用。這裡面涉及很多東西。
總結就是,精神和身體相互影響,而精神對身體的影響往往不被覺察,並且作用很強。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