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事物體現哲理

事物體現哲理

發布時間: 2021-01-23 02:24:52

1. 用擬人的手法寫一件事物,體現一個哲理.

句:晨曦初照,而山像含羞的少女,裹著霧的紗巾,若隱若現,顯得柔媚而羞澀版
段:六月的小溪,水退權了,淺淺的,像鋪著一條薄薄的淡青色綢帶.溪里圓潤的石頭,如頑皮孩童的腦袋,光溜溜的,探頭探腦,把綢帶撐破了,冒出亮生生的水花.水花呢,又纏著繞著那些光溜溜的腦袋,撫弄,戲耍,汩汩地跳著,唱著,還笑著.

2. 什麼事物能讓人感悟到人生的哲理

蜘蛛抄能坐享其成,靠的就是襲那張關系網。
2.
蝦大紅之日,便是大悲之時。
3.
天平誰多給一點,就偏向誰。
4.
瀑布因居高臨下,才口若懸河。
5.
鋸子伶牙俐齒,專做離間行為。
6.
核桃沒有華麗的外表,卻有充實的大腦。
7.
花瓶外表再漂亮,也掩不住內心的空虛!

人生的哲理,在生活中的處處事物都可以體現的.哲學就蘊含在所有的事物里,任何事物都對應著哲學.

簡單的比如說讀了一本好書,其中體現了怎樣的哲學.還有經過自己怎樣的努力卻失敗了,應該用怎樣的世界觀來面對,又明白了什麼.又或者是成功,你又是經歷了什麼而成功了從中又體現了怎樣的哲理.

你也可以看看>,其中每一個故事都蘊含了一個哲理,而且對於人生很受用.

人生就是這樣,處處動人.想想在你的成長歷程裡面,有什麼事物是讓你深深感觸的,結合感受和哲理.

3. 請你把對事物、生活哲理的認識,或者對人生的感悟,用簡短的幾句話或一句話概括出來。

人生的哲理,在生活中的處處事物都可以體現的.哲學就蘊含在所有的事物里,任何事物都對應著哲學.
簡單的比如說讀了一本好書,其中體現了怎樣的哲學.還有經過自己怎樣的努力卻失敗了,應該用怎樣的世界觀來面對,又明白了什麼.又或者是成功,你又是經歷了什麼而成功了從中又體現了怎樣的哲理.
你也可以看看<<伊索寓言>>,其中每一個故事都蘊含了一個哲理,而且對於人生很受用.
人生就是這樣,處處動人.想想在你的成長歷程裡面,有什麼事物是讓你深深感觸的,結合感受和哲理.

4. 詩文默寫填空。(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體現新事物必將代替舊事物的哲理的詩句是:___________

(1)沉舟側畔千帆過
(2)直掛雲帆濟滄海
(3)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回天下寒士俱歡顏
(4)但願人長久,千答里共嬋娟
(5)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6)示例:兒行千里母擔憂;養兒方知父母恩;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5. 體現了「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哲理嗎

1、所謂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小學二年回級「駱答駝和羊」中,羊的個子矮,所以圍牆下的小洞他能鑽進去-然後吃地上的草,這是羊的優點。但是羊夠不到牆內伸出的樹葉,這是樹葉太高羊太矮(樹葉的高度制約了羊吃不到)。所以羊要考慮到「自己能觸及」的食物,要考慮樹葉和草與他自己的聯系,要「揚長避短」,不要企圖吃樹葉,看到樹葉和青草,直接奔青草去就得了。
3、左邊是美酒佳人,右邊是刀山火海,是個傻瓜也知道往哪裡去。一個對我來說是享受,一個對我來說是煎熬,考慮到「這些事物對我的作用」,我還是向左吧。這就是考慮到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後果,也就是聯系的後果,就要「趨利避害」。
所以說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不要盲目地去選擇、去決定,要充分考慮事物之間的聯系,考慮事物之間的利害關系和後果,這也就是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的要用「聯系的觀點」來看問題、來處理問題、來做事情。

6. 高中哲學:古語所體現的哲理(選擇題)

俗語、詩歌成語哲學試題

整理:高仕剛

(一)俗語
1、常言道:"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兩句話共同反映了唯物論中的( )原理 A、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別的 B、人的意識具有能動作用 C、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D、意識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
2、上述兩句話共同反映了辯證法中的( )原理 A、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 D、事物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結果
3、"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句俗語體現的哲理是( ) ⑴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⑵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結果 ⑶量變是質變的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⑷辯證法思想 A、⑴ B、⑴⑵ C、⑴⑵⑶ D、⑴⑵⑶⑷
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據此回答
4、這一說法的哲學寓意是( ) A、人在客觀事物面前是無能為力的 B、事物的變化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C、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實事求是 D、意識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
5、在有的情況下:"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是因為( ) A、意識的能動作用受物質決定作用的制約 B、從實際出發是我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 C、事物都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 D、規律是客觀的,不能被利用和改變
6、在常人手裡有心栽花花不開,而園藝工程師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開。可見( ) A、知識構成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識會有差別 B、意識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受主客觀條件制約 C、人的努力程度如何是成功與否的前提 D、人們只有在認識規律的基礎上按規律辦事,才能達到預期目的
7、"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說明哲理是( ) ⑴夢是客觀事物作用於腦留下的印象,以夢的形式剪接組合而成 ⑵夢境的素材在客觀世界都能找到 ⑶夢是一種意識活動,但歸根到底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反映 ⑷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有了人腦就能產生意識 A、⑴⑵⑷ B、⑴⑵⑶ C、⑵⑶⑷ D、⑴⑶⑷
8、"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點桐,山下務農","莊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這些農諺告訴我們( ) A、認識和利用規律,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規律為基礎 B、要用聯系、發展、矛盾的觀點看問題 C、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D、要善於承認矛盾
9、"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從哲學上看,其中的"門道"和"熱鬧"分別是() A、本質和現象 B、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 C、真象和假象 D、真理與謬誤
10、"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哲學角度理解,它強調的是( ) A、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B、書本和實踐都是認識的來源 C、既要學習間接經驗,又要獲得直接經驗 D、書本知識越多,實踐經驗越豐富
11、"名師出高徒"包含的主要哲學道理是( ) A、外因對事物的發展起決定作用 B、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C、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 D、外因對事物發展不僅是不可缺少的, 有時甚至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12、"劈柴不照紋,累死劈柴人"。這一諺語包含這樣哲理( ) A、按照木頭的紋理劈柴就會勢如破竹,迎刃而解 B、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觀規律,盲目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必然勞而無功 C、人在規律面前無能為力 D、客觀規律會妨礙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13、"實踐是知識的母親,知識是生活的燈塔"。這一諺語的哲學寓意是( ) A、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反作用於實踐 B、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活動 C、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決定認識 D、認識對實踐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14、俗語說:"花在樹則生,離樹則死;鳥在林則樂,離群則悲"。這段話的哲學寓意是( ) A、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 B、局部的性質和意義體現離不開整體 C、既要通觀全局,又要照顧局部 D、事物的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15、"心動不如行動",主要體現了( ) A、認識的根本任務是實踐 B、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 C、實踐是認識的唯一源泉 D、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16、"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這俗語蘊含的哲理是( ) A、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來源 B、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C、現象是本質的表現 D、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17、"聽其言,觀其行,知其心"。這句俗語反映認識論的道理是( ) A、認識了現象就等於認識了本質 B、任何現象都能反映本質 C、透過現象能夠認識本質 D、現象和本質總是一致的
18、"天災不由人,抗災不由天"這一說法( ) A、是主觀唯心主義觀點,它誇大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B、是客觀唯心主義觀點,它認為有一個主宰萬物的天 C、是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它堅持規律客觀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統一 D、是形而上學觀點,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關系
19、"知人難,知己更難"。從哲學上看,是因為( ) A、人們的認識具有局限性,不可能正確認識自己 B、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C、"知己"屬主觀唯心主義 D、對自己一分為二需要毅力和勇氣
20、"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這一段話主要體現了( ) A、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 B、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C、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斗爭 D、矛盾著的事物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點
21、"萬變不離其宗",這句話的哲學寓意是( ) A、現象總是表現本質的,不表現為本質的現象是不存在的 B、要以不變應萬變,以不動制萬動 C、現象存在於本質之中,靜止才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D、運動離不開靜止,靜止才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22、對於神靈,有人認為"信則有,不信則無"。這種觀點( ) A、是正確的,它否認了神靈的存在 B、是錯誤的,它肯定了神靈的存在 C、是正確的,它看到了觀念是可以改變的 D、是錯誤的,因為神靈的有無是個無法確定的問題
23、中國的民間諺語說:"瑞雪兆豐年"。這一說法( ) A、屬於人們主觀臆造的聯系 B、反映了農作物與氣候,環境聯系密切 C、說明農作物收成好壞是"天"主宰的 D、否認聯系的客觀性,是一種無根據的猜測
24、俗語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句話蘊含的哲理是( ) A、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創造條件,化難為易,走向成功 B、世界上本來沒有什麼難事,就怕有人有心製造麻煩與困難 C、只要有決心和干勁,什麼難事都可以化為易事而獲得成功 D、世界上事情本身無所謂難與易,是有些人的心裡有難易
25、"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與君指上聽?"這一首古詩體現了 ( ) (1)聯系的觀點 (2)矛盾的觀點 (3)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原理 (4)物質和意識的關系 A(1)(2)(4) B(1)(2)(3) C(2)(3)(4) D(1)(2)(3)(4)
(二)詩文哲學
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而今有人說"床前"不好,應改為"窗前"。其實,李白所說的床並非寢具,而是說的水井邊的一圈欄桿。回答1-3題。
1、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 A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B人們的認識不能統一 C事物的多樣性決定了人們的思維復雜性D人們的思維可以改變客觀對象
2、有人將詩中的"床"理解為寢具( ) A是對認識的發展 B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 C犯了教條主義錯誤 D不是對事實的反映
3、人們要想獲得正確認識( ) A必須勤實踐、勤讀書、勤思考 B必須多問幾個為什麼 C必須親身實踐 D必須經過系統學習
賈島的"鳥宿池邊樹,曾敲月下門"堪稱遣詞造句的經典。回答4-5題。
4、人們寫文章之所以要"反復推敲",從哲學上看,就是要( ) A"語不驚人死不休" B盡可能准確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勝 D寫出好文章
5、詩人把"鳥宿"和"僧敲"這對立的一動一靜放到一起( ) A完全是詩人無根據的想像 B是詩人對事物的加工製作 C是詩人對客觀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為了寫詩的需要
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聲山水綠"。同是一個"綠",可前一個是動詞,後一個是形容詞。據此回答6-7題。
6、前後兩個"綠"字都是() A客觀實際 B詩人大腦的產物 C詩人對客觀實際的認識 D詩人的主觀想像
7、兩個綠字的詞性不同,是人們( ) A認識事物的需要 B思維習慣的不同 C改造世界的需要 D審美情趣不同
以下是敘述京杭大運河開鑿的四首詩,據此回答8-9題。 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 帝業興亡世幾重?風流猶自說遣蹤。但求死看揚州月,不願生歸駕幾龍。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來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8、四位詩人的揭示了運河與隋朝滅亡之間的聯系。因果聯系的本質特點是原因和結果( ) A、之間是先行後續的關系 B、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C、之間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 D、在時間上的繼承性
9、從哲學上看,南北大運河的開通表明( ) A、人類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變自然 B、人類的智慧具有創造物質的能力 C、自然物的客觀存在、屬性和規律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前提 D、意識能夠直接引起客觀事物的變化
10、"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長相。你是駱駝,就不要去唱蒼鷹的歌,駱駝照樣充滿魅力。"這段話是一個( )命題。 A、唯心主義 B、唯物主義 C、悲觀主義 D、教條主義
11、"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唐代詩人孟浩然這句詩體現的哲理是( )。 A、自然界是客觀的 B、人類社會是客觀的 C、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
12、"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首詩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開得早 B、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 C、新事物一定戰勝舊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3、"興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 )。 A、事物發展的道路是迂迴曲折的 B、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 C、內外因對事物的發展同等重要 D、事物的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 蘇軾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4、這首詩主要說明( ) A、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 B、意識很難准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 D、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制約
15、找出與上述詩句意思相近的選項是( )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B、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C、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D、將欲奪之,必先予之
16、人們要獲得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從主觀方面來講,必須做到( ) (1)端正立場,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來觀察事物 (2)以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為指導 (3)不斷充實自己的科學知識,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 (4)充分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 A、(1)(2) B、(1)(3) C、(1)(2)(3) D、(1)(2)(3)(4)
17、"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一詩句告訴我們( ) A、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能動作用 B、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個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8、"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學寓意是( )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著的事物及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C、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 D、矛盾雙方在定條件下可以轉化
19、"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這句詩體現了唯物辯證法( )的觀點 A、普遍聯系 B、變化發展 C、新事物不可戰用勝 D、矛盾上事物發展的動力
20、"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首詩表明( ) 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類永恆的追求 B、不同的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實踐活動有著不同的導向作用 C、自由比生命和愛情更有價值 D、價值觀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面變化
21、朱憙《觀書有感》:"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形象,說明觀書的體會。此詩中蘊含的哲理是() (1)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客觀因素的制約 (2)規律是客觀的,人在客觀規律面前無能為力 (3)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4)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 A、(1)(4) B、(2)(3) C、(1)(3) D、(2)(4)
22、"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⑵要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 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⑷任何兩事物都是矛盾關系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 D、⑵⑶⑷
23、南北朝詩人王籍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則有"一鳥不鳴山更幽。"的名句。黃庭堅說王安石的修改是"點金成鐵"。從哲學上看,這是因為王安石( ) A、只見對立,不見統一 B、只見統一,不見對立 C、只見相互依存,不見相互轉化 D、只見相互轉化,不見相互依存
24、楊萬里詩雲:"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為增添春節喜慶,植物學家在冬天培育出盛開的蓮花。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 ) A、事物隨人們的心情而變 B、不同時代,規律有不同的表現 C、充分發揮主觀能動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觀世界 D、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能動性的活動
25、蘇軾的《惠崇春江曉景》膾炙人口:"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詩人用擬人手法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就是( ) A、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B、書是知識的源泉 C、科學的發展需要想像 D、要愛護環境
26、"春江水暖鴨先知"從唯物辯證法角度看體現了( )哲理 ⑴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聯系看 ⑵事物聯系具有客觀性 ⑶聯系的形式是多樣的 ⑷事物聯系可以主觀臆造 A、⑴⑵⑶ B、⑴⑵ C、⑴ D、⑴⑶
27、上句詩體現了認識論的( )哲理 A、客觀事物變化導致認識的變化 B、人與萬物相區別的特點在於人具有主觀能動性 C、一切真知來源於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D、認識與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變化是直接相通的
28、"家國興亡自有時,關人何苦怒西施。西施若解傾關國,城國之來又是誰?"羅隱的《西施》告訴我們,看待一個事物應該( ) A、用發展的眼光 B、透過現象看本質 C、堅持矛盾觀點 D、注重事實
29、陸游《冬夜讀書示子半》:"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詩中蘊含的哲理是( ) A、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 B、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准 C、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D、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30、"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這兩句唐詩蘊涵哲理( ) A、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創新不可守舊 B、發展就是新事物全盤否定舊事物 C、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D、新出現的事物變化總比舊事物優越
31、"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這句詩蘊涵的哲理是( ) A、外因推動著事物的變化 B、聯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條件 C、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D、事物變化呈現規律性的表現
32、"豪化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王安石的這句詩從哲學上啟示我們( ) A、精神追求比物質追求更重要 B、精神滿足建立在一定物質基礎上的 C、事物總是有其兩點而不是一點 D、創造在先,享受在後
33、"涇溪有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聽說有沉淪。"這首詩從哲學上告訴我們( ) A、事物是變化多端,難以預料的 B、遇事三思就能逢凶化吉月 C、矛盾雙方依據一定條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 D、真相只對事物本質的反映,假相是時事物本質的掩蓋
34、"世人聞秋悲寂寥,我道秋日勝春潮。晴空一鶴排雲去,直領詩情到碧霄。"從唯物論角度看,這首詩反映了( ) A、物質是運動的 B、對同一事物,人們的反映有差別 C、四季更替是不可違背的 D、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映
35、"冬青樹上掛凌霄,岑晏花凋樹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種禾終不生豆苗。"這表明( ) A、在事物發展的不同階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 B、矛盾的每一個側面,各自有自己的特點 C、內因決定事物的外因 D、事物發展有自身的客觀規律
36、毛澤東詩曰:"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這句詩體現的哲理是( ) A、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B、相對靜止是不存在的 C、事物運動是永恆的,無條件的 D、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
37、"從來系日乏長繩,水去雲回恨不勝。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抔春露冷如冰。"這首詩說明的哲理是( ) A、事物是運動的 B、事物是可以認識的保 C、事物運動有其自身規律,規律是客觀的 D、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38、"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此事古難全"蘊含哲理是( ) ⑴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對立統一關系 ⑵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⑶矛盾雙方的對立無條件存在 ⑷任何事物都有自身優點和缺點 A、⑴⑵ B、⑴⑶ C、⑵⑶ D、⑵⑷
39、"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句詩蘊含的哲理是( ) A、事物是運動變化的 B、事物運動是有規律的 C、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的 D、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40、"世外桃源該多好,無奈風波添煩惱。只緣矛盾來捉弄,它是庸人愛自擾。"此詩錯在() A、忽視了矛盾的特殊性 B、否認了矛盾雙方轉化條件 C、幻想沒有矛盾,否認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D、只看到了處處有矛盾,忽視了矛盾時時有
41、毛澤東詩曰:"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這句詩體現的哲理是( ) A、要把握適度原則 B、辦事情要抓重點 C、辦事要抓住時機,促成飛躍 D、要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
42、清代趙翼有詩曰:"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欲風騷數解。"該詩啟發我們( )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 B、李杜詩篇有膾炙人口之感 C、要弄清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所處階段 D、李杜的詩已經過時古詩曰:"離離原上草,一字一苦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43、"原上草"的"枯榮"表明( ) A、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B、事物是運動變化的 C、生命運動是最級的運動開試 D、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44、"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詩句蘊含的哲理是( ) A、事物的聯系是條件的 B、物質是不長久的 C、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 D、規律是客觀的
45、"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芳林新時催舊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從詩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 ) 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 ⑵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⑶新事物是符合事物發展前途,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發展前途的東西 ⑷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 A、⑴⑵ B、⑶⑷ C、⑴⑵⑶⑷ D、⑴⑶⑷
46、"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樹瓊花滿目春。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是( ) A、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B、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聯結的 D、嚴寒冬天的過去就是春天的到來
47、杜甫詩曰:"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是( ) A看問題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認矛盾客觀性,正確對待矛盾 C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關鍵
48、"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這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 ) A、超前反映 B、如實反映 C、特殊形式的反映 D、歪曲、虛幻的反映

不好意思我找到這些題了,但是沒答案

7.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現象,體現事物矛盾雙方之間的哲學問題

1、這句話講的是歷史規律: 滅亡前後,群雄四起,逐鹿天下,奪取皇權,終有一人統回一天下。此答為分久必合。 天下統一後,歷朝歷代,無論何人統治,都有最繁華興盛的時代,也終有滅亡之時。此為合久必分。


1、這句話為人所熟知,自然是因為羅貫中在《三國演義》卷首里提到。羅貫中的這句話有相當的合理性,但同時存在很嚴重的思想局限性。羅貫中說這句話是基於對歷史事實的觀察上的,即中國歷朝歷代分、合的客觀結果,所以說他的這句話有相當的合理性。


3、但是,羅貫中盡管看到了上述客觀事實,但是他對歷史趨勢——螺旋式上升的客觀規律並不知曉。歷朝歷代的更替,除了分、合的變化外,帶來的還有生產力、生產關系的實質性進步,而不單單是政權的變更,這才是歷史唯物論的重要觀點,所以說他的觀點同時存在很嚴重的思想局限性。馬、列認定政權屬於暴力機器的一種,自然當今世界任何一個政權都存在覆滅的一天,只是時間問題,這點不需要害怕或規避。

8. "田忌賽馬"體現了什麼哲學道理

體現的哲學道理是:由於其結合變化了,事物的質也會發生變化。在回事物發展變化過程中答,構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上發生變化也會引起事物的質變。這是量變引起質變的又一種形式。

(8)事物體現哲理擴展閱讀

量變質變規律涵義

①質――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規定性;質通過屬性表現;把握質是認識的基礎、實踐的起點。

②量――事物的規模、程度、運動速度的快慢、顏色深淺等可量化的規定性;把握量是認識的深化和精確化。

③度――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界限。適度原則是實踐活動的正確准則。

④量變――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

⑤質變――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漸進過程的中斷。

⑥量變和質變的區分標志――是否超出度。

參考資料

網路-量變質變規律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