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論禮拜的重要性及哲理

論禮拜的重要性及哲理

發布時間: 2021-01-22 02:54:19

A. 我這一個星期都在發一些,關於人生道理說說和名言加一切說一些人生有道理話,班上有一個女生問我,那些說

覺得很有道理,產生了共鳴,很喜歡

B. 作禮拜重要性:神的什麼…

現在我們從抄聖經中襲知道,教會已有近2000年的犯罪史,神的公義審判已經臨到所有會眾。
神已不再通過教會的事工來拯救人。
教會時代已到盡頭。實際上,神在 他的律法書聖經中命令真信徒離開教會。這是因為神為末日審判世界做准備。

C. 論讀書的重要性

論讀書的重要性
高爾基先生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還能帶給你許多重要的好處.
多讀書,可以讓你覺得有許多的寫作靈感.可以讓你在寫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寫作的時候,我們往往可以運用一些書中的好詞好句和生活哲理.讓別人覺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讀書,可以讓你全身都有禮節.俗話說:「第一印象最重要.」從你留給別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讓別人看出你是什麼樣的人.所以多讀書可以讓人感覺你知書答禮,頗有風度.
多讀書,可以讓你多增加一些課外知識.培根先生說過:「知識就是力量.」不錯,多讀書,增長了課外知識,可以讓你感到渾身充滿了一股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激勵著你不斷地前進,不斷地成長.從書中,你往往可以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使你不斷地改正錯誤,擺正自己前進的方向.所以,書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
多讀書,可以讓你變聰明,變得有智慧去戰勝對手.書讓你變得更聰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對困難.讓你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邁出了一步.
多讀書,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樂.讀書也是一種休閑,一種娛樂的方式.讀書可以調節身體的血管流動,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書的海洋里遨遊也是一種無限快樂的事情.用讀書來為自己放鬆心情也是一種十分明智的.
讀書能陶冶人的情操,給人知識和智慧.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為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實的基礎!

D.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體現什麼哲學道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體現了以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

1、理性內知識要轉化為實容踐。「紙上」所得終究還是理性知識,就對具體事物的認識而言,認識過程還沒有結束,更重要的是運用已有理性知識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接受實踐檢驗,再實踐中發展認識。人的認識就是這樣「認識—實踐—認識——實踐……」無限發展過程。

2、實踐與認識辯證關系原理。人們對事物的正確認識,需要進一步運用於實踐。實踐是認識的動力和來源。

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唯一標准。理性知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是實踐,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對已經獲得的理性認識做出正確的真理性評價。

(4)論禮拜的重要性及哲理擴展閱讀:

實踐的基本特徵:客觀性、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

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

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人)、實踐的對象(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主要指生產工具),它們都是客觀的。

2、實踐具有能動性。能動性即對外界或內部的刺激或影響作出積極的、有選擇的反應或回答。實踐的能動性表現在:在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中,人創造出自然中原來沒有的新物質生活資料。

E. 《認真的重要性》中有哲理的名言

何謂認真,所謂認真只是人對一種精神上的一種體現,某種意義上來講,在人以一種真實態度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過度集中,成功與否,只是一種體現,

F. 道理是每個人必須要懂的,道理在生活中究竟有多重要

聽家裡的老一輩人老說:“不聽老人的話,最終吃虧還是在自己的眼前”這里的“老人言”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道理”。道理,道之理也,不是非曲直。有時候,我們總說家裡人老愛給自己講道理,講得自己很煩,但真的發生事情後,我們往往又會發現家裡人講的“道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對的,這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點。那麼道理在生活中究竟有多重要呢?

三、規勸和引導

道理的作用不只體現在我們自己的身上,也應該體現在他人身上。比如說,我們的後代,如果我們都不知道理,不明事理,我們該怎樣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又或者當我們在公交車上看到有人行竊,如果我們不知道理,我們就會熟視無睹,縱容犯罪,而如果我們懂得行竊是不講道理的事情,我們就可以制止此行為的發生,並且規勸行竊之人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由此可見,道理的重要性。

G. 禮器的哲學意義

禮的意蘊與器具的顯現構成了認識的兩個層面。這就是《周易·系辭上》所指出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禮意作為抽象的原則,它體現了形而上的道的內容,而禮器則屬於形而下的層面。禮意依存於禮器的樸素思想,開啟了中國古代哲人對於道器關系的沉思。
從禮學入手探討道器關系,是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特色。在宋儒二程那裡,「道之外無物,物之外無道,是天地之間無適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在所親,即君臣而君臣在所敬,以至為夫婦,為長幼,為朋友,無所為而非道,此道所以不可臾離也。」[9]他主張禮中的道是孕含於禮器之中的,同時禮中人倫之道也處在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的各種關系中,討論道與器的關系,是依據最現實的禮的原則與其表現形式的關系,也即是實物形態的器具與政治原則、倫理道德規范以及各種社會關系。
王夫之在闡發道依於器的現點時,指出「天下唯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謂之道之器也。無其道則無其器,人類能言之。雖然,苟有其器矣,豈患無道哉?……無其器則無其道,人鮮能言之,而因其誠然者也。洪荒無揖讓之道,唐、虞無吊伐之道,漢、唐無今日之道,則今日無他年之道者多矣。未有弓矢而無射道,未有車馬而無御道,未有牢醴璧幣,鍾磬管樂而無禮樂之道。則未有子而無父道,未有弟而無兄道,道之可有而且無者多矣。故無其器則無其道,誠然之言也,而人特未之察耳。」[10]先有弓矢、車馬和人類社會的牢醴、父子等具體、個別的形器,而後才有射箭、駕御車馬的道理、規律和社會的禮樂原則、倫理道德規范等。在這里,禮樂之道是依賴牢、醴、璧、幣、鍾、磬、管、弦等來體現的,從這些現實生活的日常現象中,人們更容易把握道對器的依賴關系,它也便利地提供了人們思考抽象原則與具體器象之間關系的例證,相對於父子、兄弟人際關系所體現的道德倫理規范來說,禮樂之器所體現的禮樂之道更具有直觀性,更容易成為抽象思維的起點。
器作為單一概念,是指具體有形可見,有聲可聞,有味可嗅,可名可道的事物,如器皿。「毀其家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重器即是代表國家存在的貴重禮器。器皿是日常或祭禮所使用物,這種因與生民息息相關之器,作為個別現象是如何引發人們對一般原則的思考呢?
在禮的具象世界中,人們總是要按照自己的希望來賦予器具以特定的性質,比如神聖性,當人們強制地賦予了器具以意義之後,器具就獲得了自身的意義,並彷彿是器具的內在屬性,反過來支配人們對待器具的態度。禮中對明器與祭器的區分,對禮器的不同組合的規定,都使得人們在禮器上所看到的已不再是純粹的器具,而是人們自己的願望和他所在的人間世界的秩序,禮器變成了某種社會制度性的符號,由此人們試圖在冷冰的器物下,發掘它的內在靈魂(這正是人自身願望的物化表現),正像鼎中有牲,豆中有羹一樣,人們也試圖發掘籩豆鼎俎這些實物的抽象意義,即它們形而上的意義,從而從外物身上,人們得以確證自己的信念[11]。這樣,禮與器之間就構成了一個相互詮釋的過程,一方面,器具遮蔽了抽象的禮意,同時它又顯現了禮意,沒有禮器這種實物形態,虛玄的虔誠與恭敬,就無從為禮拜的對象(無論是神還是人)所理解。另一方面,禮意(由人們的自由設定到習俗式的重復)也使得某種器具的文化內涵更為豐富。禮與器之間的關系,最終被歸結為本質與現象的關系。盡管這種本質是人賦予器物的,它在經過聖人制禮作樂的制度化設定後,一般君人的遵從,使得這種本質在人們的意識中變成了器物內在的性質,由此展開了人們對具體的器何以具有如此價值與意義的形而上之道的追尋:即由人賦予物以價值與意義到人賦意義與器物的合一,到人對合一於器物意義的再發掘三個認識階段,也只有到了人們重新審禮器的意義的時候,人才有可能從個別的具體器物的限制中擺脫出來,探討器與道的一般關系。
思維一旦跨越了具體器物限制之後,道與器無論是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兩個不同的認識層面,還是「道者,器之道;器者,道之器」的合一;或者將道與器納入體用的思維模式中,將道器看作是本體與功用的關系,即道與器誰占支配地位的問題,都體現了器以藏禮這一質朴命題的思維印記。比如譚嗣同在強調道隨器變的觀點時,提出「道,用也;器,體也。體立而用行,器存而道不亡。」[11]器是本體、根據,道是作用、表現。道依器而存,器存道不消亡。道器之間相麗不離。「聖人之道,果非空言而已,必有所麗而後見。麗於耳目,有視聽之道;麗於心思,有仁義智信之道;麗於倫紀,有忠孝友恭之道;麗於禮樂征伐,有治國平天下之道。」[12]從人自身到人類社會治國平天下的原則和仁義智信、忠孝友恭的倫理道德規范,都是依附於具體的形器而存在的。這種麗於器的道,正是藏於器的禮的抽象,因而,器以藏禮在一定程度上開啟了古代哲人思考道器關系的閘門。

H. 讀了每個星期掃地7天懂得了什麼道理

讀了每星期掃地7天令我懂得堅持的重要性。
人生歷程的成功不是一天煉就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看似微小簡單的事情,看似淺顯易懂的道理為什麼在執行起來總是那麼步履維艱,難以達成呢,症結就在於一些所謂的眼高手低、朝秦暮楚、半途而廢,另計劃無法完成,另目標難以達成,另成功無法實現。
打掃,是一件多麼簡單的勞動,就像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小到你可以忽略它1000次它都不會給你帶來什麼經濟意義上的損失,你也完全可以以此為由不重視它。但是有沒有想過,如果你能做到把一件微小的事情堅持下來結果會是如何?比如搜集一枚小小的郵票,多少年後它成了你的財富,每天寫一篇日記,多少年後它幫你完成了從一個學生到一名作家的蛻變,每天打掃,它為你帶來舒適的環境以外多少時間以後練就了你健康的身體,積極快樂的價值觀,而這些都當之無愧可以成為你人生的財富,優秀的品質一旦成為了你的習慣,它便可以敦促你前進的腳步,為你的成功保駕護航。
每星期打掃7天,不僅解釋了積累量變促成質變的真諦,更能培養一種優秀的品質。所以把一件事情堅持下去,直到完成蛻變,然後繼續前行,你將發現對人生的追求是那麼美好,這是送你一台電腦,請你吃一頓飯所無法匹敵的美好。

I. 睡眠對我們的重要性,哲理一點的

沒有睡好的話會有黑眼圈,工作什麼的毫無精神,渾身沒有力氣軟綿綿的

J. 一句話效果的重要性

曾經看過一則諷刺性的小故事,大意如下:

一名年輕的職員,因為一時大意,而犯下自己都沒發現的錯誤。上司知道後,就把他叫到辦公室來,只對他說一句話:

「你先坐下吧!」

然後,就一言不發,默默在看著這名年輕人。直到年輕職員實在忍不住了,就對上司說:

「抱歉,你是不是知道我在工作的時間中,溜到咖啡店去過?」

「喔?原來你還這么做過。」

「那麼,是不是因為我前天遲到的事呢?」

「喔,還有這件事啊!」

就這樣,年輕職員面對沉默不語的上司,陸續地說出了自己曾做過的錯事。

這樣的情形,也經常出現在母親的子女之間。

試想,如果上司或母親,一開始就像連珠炮那樣,嘰里狐啦罵個不停。那麼,部下或子女,恐怕一點都不會感到畏懼吧!由此可見,沉默不語威力何其大!

沉默寡言的你,請壯壯膽吧!另外,再舉個例子來看看。

在某個宴會上,好幾個人圍在一起,熱烈地討論文學、哲學等等,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優點向他人吹噓。

大家越說越開心,彼此奉承一番,言語中不時夾雜著英文、專用術語等,真是吹牛吹得不亦樂乎。

這樣過了大約一、兩個小時之後,大家忽然發現,其中有個人從頭到尾都沒有說過一句話,始終微笑著,聽大家的談話。

於是,人家就問他:

「你一直默默地聽我們說話,而自己都不發言,是不是認為我們很幼稚呢?」

他只是微笑地點點頭。另一個人就說:

「真是慚愧呀!我們裝出一副什麼都知道的樣子,其實都只談到表面而已,根本沒有什麼深入的見解。你靜靜地聽了這么久,請客觀地說出你的看法好嗎?」

他只回答一句話:「各位都很厲害,可以讓我作參考。」

他的區區幾句話,面帶微笑,反而得到大家的尊敬。

後來,又有人跑去問他,他才老老實實地表示:

「大家的水準太高了,他們說什麼我全都聽不懂,想插嘴也插不上,所以只好沉默不語了。」

雖然如此,但他始終不慌不忙,沉著地靜靜傾聽,並露出微笑,反而讓人對他另眼相看。

詩人丁尼生與一個許久未曾見面的友人重逢後,兩人就默默地坐在椅子上,一句話都沒說。過了幾個小時後,分手的時刻到了,丁尼生只對友人淡淡地說一句:

「唉,好久沒像今天這樣談得這樣愉快了。」

怎麼樣,你是否勇氣倍增了呢?是否想體味沉默的趣味嗎?有人總結了談話的十大要訣,具體如下:

第一要訣:激發別人的談話,顯示對別人的興趣

與人談話時,除了人們的興趣,還有責任去引發他們參與談話。你是否傷害了人們的自信?你是否提供人們發表他們自己意見的機會?還是把他們摒之於外?最重要的,你是否顯示出你對他們感興趣——而非只對自己感興趣?交談就像接球,不可能是單方面的。要是有人漏接了球,就會有一陣尷尬的沉默,直到球再度被人撿起,繼續拋擲,才能再度進行。

一些年紀較輕的學生經常向我抱怨:他們在約會中無法保持談話生動有趣。事實上,這項談話技巧非常簡單:問一些需要回答的問題,如此談話便能繼續下去。要是你只問題:「天氣不錯,是吧?」對方只用一句話便可回答:「是啊!天氣真好。」(有一次,馬克·吐溫在一天中就聽了12遍相同的話。「天氣真好,是吧?克萊門先生。」他答道:「是的,我已經聽見人們對此贊譽備至。」)「天氣真好,是吧?」可能是一個僵局問題,但卻並一定會產生僵局回答。畢竟,天氣還是引人注意的,否則電視新聞不會花整整5分鍾的時間來播報,還附有圖表說明。

如果你發現要使你的談話對象開口暢談十分困難,可以下列句子來開頭:

「為什麼會……」

「你認為如何才能……」

「你的看法是……」

「你怎麼會剛巧……」

「你如何解釋……」

「你能否舉例說明」

「如何,什麼,為何。」真是問話三寶。

當然,一個僵局的回答,就像一個僵局的問題一樣,無法引發進一步的談話,你必須盡力使話球保持在空中。

要是最初你的對象顯得反應不佳,可能是因為他還害羞,也許是因為冷漠,也許是因為愚笨——或者是你還未觸及他的興趣所在。要是在你參加派對之前能先到主人或女主人那兒獲取一些同座賓客的資料,那的確會有所助益;但即便如此,也不一定就能夠打破矜持的氣氛,促使對方說話。

也許吃飯時你得與一位高傲律師同座,你想盡辦法仍無法使他開口。雖然如此,仍請繼續嘗試也許你提到非法人境的墨西哥問題他毫無反應,但也許在提到水貂潛水時,他會大感興趣,也許你還可以提到鯨魚的生活習慣。

如果一切均告失敗,你還可以採取最後一著,你隨時可以把一杯水傾翻在他腿上。要是連這樣也無引發活潑的談話,至少你可以發泄一下。

有一次尼爾·柯華爵士說道:「我對世界的重要性非常微小,但另一方面,我對自身的重要性卻極其巨大。我必須與自己一塊工作、游戲、分憂、享樂。」

完全正確,人類必須以自我為中心。坦白說,談論別人有興趣的話題對你有利,雖然他們的偏好不一定與你完全相同。如此,你可先滿足了人們的自尊,稍後再滿足自己的自尊。

這是諷刺嗎?絕不!要是你用一種尊重的態度對待你的家人朋友,好像他們對你十分重要,你會發現他們對你的確意義深重多了。而且,你對他們也更加重要。每個人都期望獲得贊許,而且會因此更愈趨上進,也許有一天你會發現這項可愛的事實:每個不完美、糊塗、變化無常的人類身上都有一些美妙之事。

心理分析家認為一旦精神病人開始對別人及自我天地外的事物感到興趣,便是在康復的途中了。要是說專注己身到某一程度便是瘋狂的反映,那麼沒有一個人是完全正常的。然而我們愈接觸別人——是給予而非接受——我們就會愈趨正常。此外還有一項私益,你愈關懷別人,別人也會愈關懷你。你愈尊敬別人,人們對你也就會愈加敬重。

要是你真對某人感興趣,你的興趣會表於言詞之中。你會與他們分擔憂樂,在他需要時會設法幫助。你會發現他能教你的事物遠勝於你能教他的。因此,別擔憂,快拋出話球,然後保持拋擲,直到有人接住,將球拋回。你的球擲的愈技巧,這場游戲就愈刺激。

第二要訣:有條有理的說話

「別讓雜草叢生掩覆了你想種的植物。」我對學生如此說道,不知節制是最惡劣的語言習慣。那些不知節制、重復、漫扯、贅述的人們很快就會發現他們只不過在自言自語,他們的聽眾早似愛麗斯夢遊仙境中的那頭雪貓,喪失物形,靈魂出竅了。

亞歷山·史麥斯將軍在國會是以發言冗長而聞名,有一次,他對政黨亨利·克雷說:「先生,你替當代發言,我卻是為後代而言。」

克雷先生如此回答:「是的,但你似乎是等聽眾到達之後才臨時決定開口的。」

漫談是一項難以克服的習慣。當堂吉訶德抱怨桑科·潘薩所說的故事中充滿重復,枝節旁生時,潘薩如此自辯:「這就是我的國人述說故事的方式,大人要求我改變舊習是不公平的。」大多數的人想必有點同情他。

不論你僅與一位朋友閑談,還是向數千名聽眾演說,若有一項應該標以紅色的要諭,那即是:「說話中肯切題。」

在我班裡的行政主管幾乎每人都提到在商場中最令他們困擾的便是缺乏組織的談話習慣。無數人的時間都因此而化為烏有——浪費在信口開河、廢話連篇、離題胡扯、一再重復的同樣的話語上面。

其中一位學生是工程顧問,他的工作是勸導製造商減少生產費用。他發現,人們經常在使用兩滴膠水就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上花費5滴或更多的膠水。不光是浪費膠水會增加工廠的費用,工人還需花費時間去把多餘的膠水擦掉。

同理,談話也常常會有多餘之處,也許一個字就可以說明的話卻用了12個字。尤其是一些兒女早已長成,空閑時間極多的婦女,經常在不重要的細節上耗費冗長的時間及唇舌,那隻有理發師或指甲師才會去聽——因為或許就是付錢給他們的原因之一。

「約翰,」史密斯太太,「我曉得那是上禮拜二的11點,因為就在你打電話來之前,瓊斯太太過來向我借些麵粉。我記得特別清楚,因為她穿了一件粉紅色鑲金扣的新衣裳……」

希望這位史密斯太太不會令你想到自己。要是你談話的主要目的是說出要點,就直截了當地說出來——不必多說。

漫談也可能是思想不清的顯示,也可能是迂迴曲折,達到中心的一種手段。不過,更可能的是那也許只是一項壞習慣,戒除此種習慣要比一個老煙槍戒煙容易多了。

要是你警覺到自己正有無休止談話的傾向,不妨就想你正以日間價格在打長途電話。

第三要訣:避免「我」字

「我」在英文里是最小的字母,千萬別把它變成你詞藻中最大的字。學學蘇格拉底,別說:「我想」,而說「你想呢?」

一次園藝俱樂部聚會中,有位先生在講話的前三分鍾內,一共用了26次「我」,他要不是說「我」就是說「我的」「我的花園……我的籬笆……我的樹叢。」隨後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對他說:「真遺憾你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妻子?」那個人說:「沒有啊!她很好呀!」「哦,難道她與花園沒有任何相關嗎?」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厭煩之人為:「一個張開嘴巴卻將所有的優點都藏在嘴巴里的人。」令人生厭的人也就是一個獨占「我」字、隨時隨地說「我」的人。

莎士比亞中的獨白十分精彩,當時,演員站在舞台上獨語,但這在團體中卻不適合。獨霸者不喜愛開玩笑、說故事,除了自己的看法之外沒有別的觀點。要是某人企圖插嘴打斷,他會如此說:「是啊!我的孩子,」然後又立刻接下去「可是……」獨占談話是自我放任,他對嘆喟、迷濛的雙眼、微蹙否認及其他的話題無動於衷。可悲的是,獨占者的自我陶醉,通常只不過是終身的愛情事件罷了。

然而卻有一項重要的例外。有些人是如此精嫻談話,如此有趣,具有引人的領導才能。令每個人都希望他們繼續說下去,不讓他們說簡直就是項罪孽。參議員尤金·馬嘉西在1968年總統競選活動中,原先預定要向一群人談政治的,結果由於看到一張桌子上擺了一塊石彈,他將選舉拋諸腦後,花了半小時的時間來談石彈,談到此處游戲的起源,在各國的風行,為什麼現在的石彈大都由電木、瓷或玻璃而不以大理石製造,受人喜愛的射法為何。在那半小時之中,他完全吸引住聽眾,令大家只想到石彈。

談話者就像汽車司機一樣必須隨時留意紅燈綠燈。對他而言,紅綠燈一方面是聽眾喜悅、專注、普遍接受的信號,一方面也可能是煩厭、急躁及挫敗。要是他沒有看到紅燈,繼續說話,他會發現自己正是使談話發生阻滯的原因。

也許有時聽眾張開嘴巴純粹是由於真正的喜悅而非想插嘴打斷。即使如此,記住紅綠燈,給予別人行路優先權你自己並未喪失什麼,要是你的聽眾真的被你的機智與智慧吸引,他們會不斷閃著「繼續下去」的綠燈信號。

愛開玩笑的人也不例外,雖然說的並不精彩,但許多人都有一股奇異的沖動想說笑話。不斷開玩笑的人可能正是真正謀殺談話的人。

有次一位從2000里外5年未見的老友即將與我相聚,我對此已盼望良久,結果她帶了一位新丈夫回到城裡,他從一開始便獨佔了整個談話,一個接一個的說著笑知——說的並不太好,而她卻慫恿他繼續下去。他們離開之後,我對她在這5年間的情況的了解與未見時相差無幾。

在以往的雜耍表演中,要是節目拖得太長,站在舞台側面的經理便會用一根25厘米長的竹竿,吊著一個鉤子,把那個犯規者鉤住,然後將他拖出觀眾的視線。

我們也應該有一個鉤子來解救我們脫離那些因「我」與「獨占」而苦的男女。

第四要訣:別插嘴

鉤子之一便是插嘴,不過插嘴應該留作最後之策,這種治療辦法有時比疾病本身還糟。「打斷別人的話語是最無禮的舉動。」約翰·洛克說道。

假設一個人正講得興致勃勃,聽眾也像一群緊追新娘花球的女儐相一樣熱烈,這時,你突然插嘴:「喂,那是你到紐約的那一個禮拜發生的事嗎?」

說話的那個人絕對不會對你有好感,很可能沒有人會對你有好感。

因此:勿以不相關的問題打斷別人的談話。勿以無關的言論打斷別人。

勿搶著替別人說完話語。勿爭辯不重要的細節而打斷別人的話語(這經常發生於夫妻之間)。簡而言之:

別插嘴。除了——若說話的時間很明顯的已經拖得太長……說話者已不引人注意或令別人昏昏欲睡之時……他正逐漸將話題帶到極端令人不快的事情上……他已成為大眾的厭物……那麼,打斷他反而是仁慈寬厚的!

第五要訣:避免枯燥的話題

幾乎沒有人會有興趣傾聽下列例項:

狗、孩子、食譜及食物、健康問題、高爾夫球及其他運動成績、家庭煩惱。把你的健康問題留給醫生……郵寄你的食譜……在球場上打高爾夫球而不是在客廳中打……你的家務事留在家裡。

狗和孩子會奪去名演員的風采,但卻不是引發談話的好話題。記得有次我坐在一位聰敏的律師鄰側,他原可帶動輕松的氣氛,並可談論紐約發生的重要事件,相反的,他花了整整半小時的時間來敘述如何去找尋一條失蹤的長毛狗。等他結束,我想我對他走過路面的每條隙縫都一清二楚了。所有的聽眾都有點像那失蹤的長毛狗,如此哀傷、垂頭喪氣、無精打采。

溫斯敦·丘吉爾認為孩子並非宜於談論的話題,在某場合中一位大使對他說:「你曉得,溫斯敦爵士,我從未向你提過我的孫兒。」丘吉爾拍了拍他肩膀,聲言:「我明白,親愛的夥伴,為此我實在說不出我有多麼感謝!」

第六要訣:勿觸怒別人

今日社會中盛行將良好的禮貌與虛偽相提並論,要是這個等式正確,那麼對於虛偽我有更多的話要說。

最好的禮貌絕非來自虛偽,而是來自「神人」,這對演員十分重要,意思即為替別人設身處地著想,好像你就是當事者。所謂良好禮節就是敏銳,是一個人對他人所表現的崇高敬意。

試對周圍狀況保持敏銳,當然,你絕不可能每一次都估計正確。

一次,別人替我介紹一間大報的記者甘先生,他看來十分醒目,穿著西裝與條紋長褲,鈕孔中還插了一朵紅玫瑰。我確實在頭條新聞報道的署名上看過他的大名,我告訴他我多麼欣賞他寫的報道。「懊,」他說,「你是第一個對我這么說的人,我是寫訃聞的。」

話題是否恰當要視你四周的人們以及那一剎那的氣氛而定。比方政治、賽馬、宗教在某些團體之中也許十分適合。但在別的團體之中就是致命的話題。在選舉前的那一陣,情緒可能會十分高昂。在代溝盛行的那些時日,對於某些年輕人的活動要能會有相當激烈的反應。珍·柯陶說:「圓滑是明白該到什麼分寸。」圓滑些,除非你有愛好爭吵的朋友(的確有人如此),否則避免會使雙方動怒或爭辯的話題。

勿侵犯他人的隱私,聯邦調查局也許必須如此,你卻不能。避免那些私人、細瑣、刺探的問題。我真奇怪會有那麼多人動不動就問一位女士她先生的收人多少或她幾歲。我認識一位老太太對於後一問題有極妙的辦法。「你能守秘嗎?」她反問對方。「當然啦!」「好,」老太太說,「我也能守秘。」

要是你剛減輕10公斤,或戒了煙,那麼告訴一個胖子或一個老煙槍,你如何達成目標也許是件好事。但如果你顯然令對方感到困窘,就不必堅持訴說全部的細節了。

再者,請千萬記住:別用傷感情的字眼,雖然你的本意也許不惡。

不要使用會產生隔閡的語言。齷齪的談吐就像輕浮女侍一樣,雖有增加的趨勢,但並未使之易於接受。以往會嚇壞碼頭工人的詞句現在卻很輕易地從衣著高貴講究的男士女士口中溜出——更勿論一些故意引人注意的戲劇演員了。

史蒂勒稱為「人類天性中較細致的沖動」是良好品味,此刻似乎已陷於困境,有些人說那就是要像史代拉的西伯利亞海牛一樣絕跡了。但是我對人們仍具信心人依然是人,仍舊具有人心。大多數的談話錯失只不過是由於欠缺思考或無知而引起的。人們仍然認為對他人的體諒是件值得稱耀之事。確實必須如此,因為這正是文明交流的試金石。

第七要訣:勿道人長短

「你們不該做反對鄰居的偽證。」聖經如是說。然而,許多人都喜愛傳播一些可疑的謠言——而謠言正像奶油一樣易散。

根據韋氏大辭典對「閑聊」的解釋是「上下奔走閑談,傳散一些無聊尤其是牽涉私人的謠言。」換言之,就是在某人背後道長論短。

此地所談的只是會傷人的閑談。有些閑談很有趣而且人們很可能會在鄰居的背後說些好話,我自己就經常聽到。然而有時在背後的一記輕拍僅僅是想知道該在何處下刀。不論有意無意,傷害別人均屬不可原諒故意是卑鄙,無意是疏略,也即是我們前面談過的「缺乏警覺」。傳述傷人的事實或出於嫉妒、惡意的空言或想借著顯露別人不知的秘密而提高自我身價,這些者令人切齒。

在向婦女演講後的問答時間中,我常常會問她們是否同意男人的說法,認為聊天主要是一種女性的活動,還是男人亦有此癖。答案幾乎一成不變,男人的閑談絕不比女人少。但女性在一項重點上對男性相當仁慈,大家都同意通常男人的閑談沒有女人那樣惡毒。

談話中有百分之九十是閑聊,以人及誹謗為中心。大多數的人都會發現缺乏誹謗的談話就像沒有加鹽的半熟煮蛋,或像對了水的淡酒,乏味異常。人們最大的興趣,除了自己便是別人——這有什麼不對呢?因此我並非要你完全不提不在場的人,你可以提到。但一等到你發現自己想說些不太愉快的話時,我建議你趕快默誦下列金科玉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你可以依照情境應用此條金律。要是你向安提到沙麗的體重增加了,你對沙麗並無不公之處,事實是她應當開始節食。但要是你顯示之事對她有故意摑一巴掌的效果,那麼你直接打她一巴掌對她要誠實多了。

要是你公開毀謗他人,你很可能會自食惡果。

第八要訣:討論而非爭辯

「在談話中,」散文家約瑟夫·阿迪生說,「善良的天性要比機智更令人愉快。」

只要本意善良,討論也就等於是談話。相反的,憤怒的爭執,其中一方激烈的攻擊他方,熱烈的衛護自己,卻正是良好談吐的大敵。

信念與萬歲了的差別在於,信念不必動刀便可闡述清楚。中國人有句俗諺說:「先吼者失利。」並非說發怒的人看法就一定錯,而是他完全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意見。討論的金科玉律是:運用無法否認的事實及溫和的聲音,試著別人厭煩或令人沉默,而去設法說服。

只要脾氣保持冷靜,充滿理智幽默,只要你樂意聽我說,我也樂意聽你講。只要我們將自己導向問題而非感情用事或成見——那麼討論便不致貶降為爭吵。要是聲音逐漸提高,「我認為那種說法相當愚蠢!」變為一種傷人的反駁,當我們發現旁觀者變得焦躁不安,要是我們的朋友躲閃在盆栽棕櫚樹後便不足為怪了。贏得一場爭辯而失去一位朋友可說是「因小失大」。

爭吵能拆散人們,討論卻能使人們結合。爭吵是野蠻的,討論是文明的。有時爭執,甚至吵架是無可避免的,友誼與婚姻中亦免不了口角,但疤痕會遺留下來。家庭中的情緒爆發可能會清除沉鬱的氣氛,就像一場雷雨將八月暑天的郁悶一掃而空,然而即使如此,爭吵與調停也應在私下舉行。

有一位友人參加了一個午餐俱樂部,他們談話的范圍很廣,意見分歧是每日發生之事。嘉瑞·何伯是威廉·馬金立還是葛洛佛·克里佛蘭的副總統?最先發現的山洞壁畫在何處?通常某位會員對此類問題提出一個合適的答復,然後話題就改變了。偶爾,問題無法在午餐桌旁立刻解決。那時,就會有一場賭注,爭執的事件及賭注的數目就都記錄在俱樂部的賭金賬簿中。然後正式去查證,輸的人就要付錢,查出的結果出在登錄簿上。

在下賭之前意見交換可能相當強烈。然而,這並非吵架,也不是激烈的爭辯,這是討論,因為這純粹是為了好玩,再者,雙方都試著不以辯論而以追求真理為出發點。他們都受到實證的束縛,輸的人就像贏的人一般快活的接受結果。

第九要訣:容納他人

談話中排斥他人就像人在餐宴上菜時漏掉一位來賓般無法想像。

若不多想一想,多數人都很容易忽略坐在角落沉靜不言的人,而滔滔不絕的對一些有興趣的聽眾,或一些吸引人的健談者說下去。我們常集中注意希望給宴會中的大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別忽略任何人,接觸每一個人,你的視線輪流與各人熱誠友善的交流,留意大家對你言談的反應。

我認識一位律師他就是就只對一群人中的某一個人說話。他愉快的談著,但只對一個人。其餘的人實際上都被摒棄於外,他們全都被剔除了。大多數的社會團體中最少會有一位格格不人的人——一位外表,舉止都像局外的人,也就因此而被視為局外人。不論他看來多麼無趣乏味,你也不該如此對待他。每個人在某一時期都會自覺是個局外人。你該設身處地替那個遭人冷落的人想一想,讓他感到安逸的自在是必要的,讓他參與!

第十要訣:聆聽

「學習如何去聽,」布魯達區說,「那麼你甚至能從拙於言辭者身上學到東西。」

良好的談吐有一半要靠聆聽——並非單用耳朵,還包括所有的感官:不僅用頭腦,還得用心靈。聆聽常與說話同等重要,在談話較為沉悶之際,你常會發現自己心不在焉,漏掉了重要的關鍵字詞,誤解了聽到的字句。甚至先人為主的決定別人的論點,而疏略了那個觀點與你想的完全不同。

在人說話的時候,你是否雙睛遲滯、垂頭喪氣?冷漠,煩悶是否明顯的寫在你臉上?你是否靜等說話者停下來喘口氣?你的整個態度是消極否定的嗎?是不是因為你希望自己在那兒講,因而對正在講話的那個人顯示失望、消沉、違抗、摧毀的態度?那麼,輪到你說話時不論你如何成功的表達自己,你仍然不是個善談者。在我的課程中,有一課是由學生輪流演講,然後由其他的學生分析。

我注意到所有的講者都避開視線,不注視坐在前排的一個年輕人,我覺得很奇怪。輪到我做總結時,我留意看他,他的臉孔冷漠孤立,視線固定在天花板上。稍後我把他帶到一旁,說道:「你是個極有魅力的人,只要你顯示些許贊賞便會提高說話者的興致,為什麼不理他們呢?」

他大為震驚:「我不是這樣啊!」他抗辯道,「我一直都在注意聽,我沒有看著他們。是因為我怕望著他們會使自己分心,無法注意他們所說的話。我不斷的自問,這個說法確實嗎?那是否太誇張了?這個理論經得起考驗嗎?我真的在聽!」

我告訴他,也許如此,但卻未全神貫注,要是你根本無視說話者,那就像在他說話時戴著耳罩或用手握住耳朵一樣,你希望自己講話時別人這樣做嗎?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