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格言
A.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意思
翻譯:孔子說:「學了知識又時常溫習和練習它,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
作品出處:《論語·學而》
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
對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字面上的解釋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見解:
⒈朱熹在《四書集注》中的見解是:
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其進自不能已矣。
⒉部分小學語文教材的解釋是:
學習並時常復習,不是很快樂嗎?
⒊楊伯峻在《論語譯注》中解釋是:
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
⒋部分學者的解釋是:
學到了(知識或本領)以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復習,不也是令人愉悅的嗎?
(1)仁德格言擴展閱讀:
思想內容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
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聖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
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
藝術成就
《論語》多為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
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征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
據《顏淵》記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為仁的表現之一為克己復禮,有所不為)。
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己與人之間的關系,以欲施做答,欲是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之取捨,施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實踐,用好心壞心來說,要防止好心辦壞事,就要慎施)。答司馬牛「仁者其言也訒」。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牛則答以細目。
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論語》的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還有就是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時語言淺近易懂,接近口語,也是一個特點。 [7]
後世影響
《論語》進入經書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穀梁》,加上《論語》《爾雅》《孝經》,這樣是十三經。」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1.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譯:上天降下的災害還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無處可逃。
2.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
譯:人如果不學習,就像面對牆壁站著,什麼東西也看不見。
3.非知之艱,行之惟艱。
譯:懂得道理並不難,實際做起來就難了。
4.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
譯:(人要有九德)寬厚而莊重,溫和而有主見,講原則而謙遜有禮,聰明能幹而敬業,善於變通而有毅力,正直而友善,直率而有節制,剛強而務實,勇敢而符合道義。
5.滿招損,謙受益。
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6.為山九刃,功虧一簣。
譯:譬如堆壘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還是不算完成。
7.玩人喪德,玩物喪志。
譯:玩弄人會喪失德行,玩弄物會喪失抱負。
8.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譯:就好像把網結在綱上,才能有條理而不紊亂。
9.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譯:不辜指無罪之人。與其枉殺無辜,不如對違法之人網開一面。強調執法中千萬不可冤枉好人的道理。
10.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乂,明作晰,聰作謀,睿作聖。
譯:五事:一是態度,二是言論,三是觀察,四是聽聞,五是思考。態度要恭敬.言論要正當,觀察要明白,聽聞要聰敏,思考要通達。態度恭敬臣民就嚴肅,言論正當天下就大治,觀察明白就不會受蒙蔽,聽聞聰敏就能判斷正確,思考通達就能成為聖明的人。
C. 愛德,誠德,孝德,仁德格言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李毓秀
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版。權 ———曾子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孟郊
將出牽衣送,未歸倚閣望。 ———黃遵憲
子孝父心寬。 ———陳元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