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學習易經感悟人生
1. 莊周夢蝶該典故到底揭示了一個什麼道理
莊周夢蝶的故事體現的道理:眾生平等,人與物合。
莊子通過對夢中變化為蝴蝶和夢醒後蝴蝶復化為己的事件的描述與探討,提出了人不可能確切的區分真實與虛幻和生死物化的觀點。表現了一種人生如夢的人生態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莊周與蝴蝶的關系揭示出來。
形而下的一切,盡管千變萬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莊子認為達到天人合一最好的方法是「物化」。
所謂「物化」是說:「要使人性復歸,讓人按照人原來的自然天性自由自在地、痛快淋漓地去生活。」可見,「物化」的狀態是消除了我與物、主與客、古與今、現實與夢境等差別之後合為一體的至真至美的最高境界。
(1)哲理故事學習易經感悟人生擴展閱讀
背景
莊周那時還是漆園吏,常在住處冥想。一日睡覺時突然做了一個夢,夢中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莊子若有所悟,便用這一篇文章記載那種逍遙愉悅的境界。
莊周夢蝶典出《莊子·齊物論》,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莊子所提出的一個的哲學命題。在其中,莊子運用浪漫的想像力和美妙的文筆,通過對夢中變化為蝴蝶和夢醒後蝴蝶復化為己的事件的描述與探討,提出了人不可能確切的區分真實與虛幻和生死物化的觀點。
後世影響
故事雖極其短小,但由於其滲透了莊子詩化哲學的精義,成為了莊子詩化哲學的代表。也由於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豐富的人生哲學思考,引發後世眾多文人騷客的共鳴,成為了他們經常吟詠的題目。
最著名的莫過於唐代詩人李商隱所言「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出自《錦瑟》,是說莊周其實知道自己只是嚮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靈和作為可以感動杜鵑。)
唐代詩人李白在《古風五十九首》中寫道:「莊周夢蝴蝶,蝴蝶為莊周。一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乃知蓬萊水,復作清淺流。青門種瓜人,舊日東陵侯。富貴固如此,營營何所求。」
莊周夢見自己化為翩翩起舞的蝴蝶,醒後竟不知道是自己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事物總在不斷變化之中,宇宙間萬物沒有例外。可知道蓬萊島周圍廣邈的海水,也曾經變為清清的細水流。你看那長安南門邊種瓜的老頭,他當初就是秦朝的東陵侯。功名富貴莫不如此,笑看那營營之輩,臨死前能帶走什麼!
唐代詩人白居易仕途遭受挫折,理想破滅時,整日也如在夢中:「鹿疑鄭相終難辨,蝶化庄生詎可知。假使如今不是夢,能長於夢幾多時。」(《疑夢二首》)是蝴蝶化為莊周呢,還是莊周化為蝴蝶,誰又能分得清楚?縱然不是活在夢中,但又與夢有什麼區別?人生真是一場夢。
在詩人們的筆下,莊周的蝴蝶夢充滿了消極與迷離的色彩。
「蝴蝶夢」也常寄託著文人才子們對故國、故土、故人的思念之情。有家不能回,有國不能報,身陷異國他鄉的南北朝文學家庾信首先借用蝴蝶夢來抒寫了自己對故國的思念,獨在異鄉的哀愁。
他在《擬詠懷》詩中這樣寫道:「尋思萬戶侯,中夜忽然愁。琴聲遍屋裡,書卷滿床頭,雖言夢蝴蝶,定自非莊周。殘月如初月,新秋似舊秋。」
半夜裡詩人不能入睡,愁上心頭,幽咽的琴聲傳遍屋裡,詩人聽了倍感凄涼,那夢中的蝴蝶哪裡是莊周,分明就是自己。天上的殘月就像來時的初月,異鄉的秋天多像家鄉的秋天啊。這里作者把蝴蝶夢與初月、舊秋等一系列意象聯系在一起,組成了一幅秋日月夜懷鄉圖,滲透著作者對故國故土的思念之情,使人黯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