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草廬諸葛亮台詞

草廬諸葛亮台詞

發布時間: 2021-01-19 19:35:37

Ⅰ 寫劉備"三顧茅廬"時和諸葛亮之間的對話

由是先主遂詣亮,
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顧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短淺,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 已來,豪傑並起,跨州 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 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 寡.然操遂能克紹,以 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 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 諸侯,此誠不可與爭 鋒.孫權據有江東,已 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 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 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 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 軍,將軍豈有意乎?益 州險塞,沃野千里,天 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 帝業.劉璋暗弱,張魯 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 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 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 雄,思賢如渴,若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 和諸戎,南撫夷越,外 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 將荊州之軍以向宛、 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 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 簞含壺漿,」以迎將軍 者乎?誠如是,則霸業 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Ⅱ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說的那首詩是啥

是《隆中對》。

全文如下: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

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譯文:

諸葛亮親自在田地中耕種,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樂毅相比,當時人們都不承認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潁川(河南禹州)的徐庶與諸葛亮關系甚好,說確實是這樣。

適逢先帝劉備駐扎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這個人,是人間卧伏著的龍啊,將軍可願意見他?」劉備說:「您和他一起來吧。」

徐庶說:「這個人只能你去他那裡拜訪,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將軍你應該屈尊親自去拜訪他」。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於是劉備叫旁邊的人退下,說:「漢室的統治崩潰,姦邪的臣子盜用政令,皇上蒙受風塵遭難出奔。

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任,想要為天下人伸張大義,然而我才智與謀略短淺,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您認為該採取怎樣的辦法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獨掌大權以來,各地豪傑同時起兵,占據州、郡的人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聲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終之所以能打敗袁紹,憑借弱小的力量戰勝強大的原因,不僅依靠的是天時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

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歷三世了,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孫權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為外援,但是不可謀取他。

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卻沒有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天拿它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你可有佔領它的意思呢?

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高祖憑借它建立了帝業。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漢中,那裡人民殷實富裕,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

將軍既是皇室的後代,而且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飢似渴,如果能占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

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與諸葛亮的關系一天天親密起來。關羽、張飛等人不高興了,劉備勸解他們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麼了。」關羽、張飛於是不再說什麼了。

(2)草廬諸葛亮台詞擴展閱讀: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朝政腐敗,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都極為尖銳,終於在公元184年爆發了全國規模的黃巾農民大起義。

黃巾農民起義軍失敗後,地主階級加重剝削農民,政治異常黑暗,地方豪強的武裝割據一方,這就形成了長達十年之久的軍閥混戰。

在割據混戰的初期,曹操占據兗州、豫州(山東南部、河南),袁紹占據冀、青、並、幽四州(河北省、遼寧省、山東省、山西省及河南省北部),劉表占據荊州(湖北、湖南省)。

孫策占據江東(長江下游),劉焉、劉璋父子占據益州(四川)。劉備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後來又到荊州投靠劉表,企圖以「帝室之胄」的身份,用「恢復漢室」的名義,廣攬人才,稱雄天下。

公元207年,徐庶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劉備前往隆中,三顧諸葛亮草廬之中,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裡接待劉備,並分析了天下形勢。

後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這篇《隆中對》就是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當時縱談天下大事的一段記載。

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為劉備奉獻草廬對策,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三分天下」的《隆中對》受到劉備推崇,正是在這一戰略決策指導下,劉備建立蜀漢政權,與孫吳和曹魏兩大政權成三國鼎立之勢。

後《隆中對》成為千古名篇佳作,成為中國政治和軍事謀略的代表作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隆中對》具有典範價值。

《隆中對》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戰略構想之一,在政治謀略和戰略學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顧茅廬

Ⅲ 求劉備與諸葛亮在茅廬中的對話,也就是最經典的隆中對大神們幫幫忙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於是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於是叫旁邊的人避開,說:「漢王朝的統治崩潰,奸臣竊取了政權,皇上遭難出逃。我沒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但是自己的智謀淺短、辦法很少,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停止,您說該採取怎樣的辦法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權以來,各地豪傑紛紛起兵,占據幾個州郡的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名聲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夠戰勝袁紹,從弱小變為強大的原因,不但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制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的確不能與他較量。孫權占據江東,已經歷了三代,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孫權這方面可以以他為外援,而不可謀取他。荊州的北面控制漢、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連接吳郡和會稽郡,西邊連通巴、蜀二郡,這是兵家必爭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劉表不能守住,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沒有佔領的意思嗎?益州有險要的關塞,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漢高祖憑著這個地方而成就帝王業績的。益州牧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漢中,人民興旺富裕、國家強盛,但他不知道愛惜人民。有智謀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既然是漢朝皇帝的後代,威信和義氣聞名於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想得到賢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據了荊州、益州,憑借兩州險要的地勢,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撫各族,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善國家政治;天下形勢如果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南陽、洛陽進軍,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攻打秦川,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霸業才可以成功,那麼漢朝的政權就可以復興了。」 劉備說:「好!」從此同諸葛亮的情誼一天天地深厚了。

Ⅳ 造夢者三顧茅廬台詞

三顧茅廬台詞
張飛:大哥,誒 大哥,你說你好歹也是劉氏集團的董事長啊,啊!!咱們都來三回了,連面都沒見著呢!幹嘛非請這恐龍啊!
劉備:你懂什麼人家恐龍什麼恐龍啊!!!卧龍先生那是很有名望的,大咖!請他出山那就是請來無形資產,到時候咱們哥三,少說一人分個三億三,豪車、名表、二環以里買房。咱們哥三圈著錢往羅馬帝國一跑,他就是咱們的擋箭牌、替罪羊。明不明白
關羽:大哥說的對的
劉備:去去去去去(語氣詞)。請問卧龍先生在家嗎?
諸葛亮:您是?
劉備:在下劉氏集團董事長劉備劉玄德。
諸葛亮:劉董事長??!!
劉備:先生啊!!我們三人冒昧請您出山,您看您能不能跟著我們公司一塊混,到時候我們公司只要一上市多分您一點內股,您看如何
諸葛亮:劉總啊 您怎麼還想著上市呢 恕亮難以從命 劉總 請回
關羽:先生說得對啊
劉備:你哪頭的啊
張飛:大哥 要說一棒子敲暈抬走的了
劉備:別廢話 能說打就打嗎
先生果然不去?
諸葛亮:果然不去!
劉備:當真不去?
諸葛亮:當真不去!
劉備:確實不去?
諸葛亮:確實不去!

劉備:行 姓諸的 有點意思是吧 給臉不兜著是吧!你不去你不去我們也不走了 來進屋
諸葛亮:劉總 劉總 三位這是何意啊
劉備:帶著牌沒有 來來來 斗兩把斗兩把
諸葛亮:三位
劉備:您忙您的 忙您的
諸葛亮:隨你們便吧
張飛:叫地主
關羽:搶地主
劉備:我搶
諸葛亮:三位三位 玩牌便玩牌 能否小聲點 亮要吟詩了
劉備:噓噓(語氣詞)
諸葛亮:鋤禾日當午
劉備:三三帶兩伍,哈哈(語氣詞) 要吧要吧
張飛:要不起
諸葛亮:朝辭白帝彩雲間
劉備:6 7 8 9 10 J Q 哈哈(語氣詞) 要不要要不要
張飛:不要
關羽:到頭了都
諸葛亮:牛郎織女天河配
劉備:我這還有四個K 哈哈(語氣詞)
諸葛亮:三位三位
劉備:春天帶一炸
諸葛亮:三位 劉總 為請亮出山 三位真是煞費苦心哪 亮也頗為有些感動
劉備:是是
諸葛亮:不如這樣 你我四人共賦一詩
劉備:好
諸葛亮:由亮起頭 如若三位對的上來 亮便隨你出山
劉備:我跟你說啊 對詩 一人一句的對 只要咱對上來了 他就跟咱們出山 要是對不上來
張飛:以死謝罪
關羽:大哥 三弟說的對啊
劉備:就就這樣吧 先生請出題
諸葛亮:那咱開始
劉備:開始
諸葛亮:日照香爐生紫煙
劉備:遙看瀑布掛前川
關羽:飛流直下三千尺
劉備,關羽:誒誒誒誒誒
關羽:三弟三弟
諸葛亮:劉總 還是請回吧 恕亮難以從命
劉備:先生您不知我三弟在公司一直搞的是安保工作 文化不是很高 您稍微出點簡單的
諸葛亮:降低點難度
劉備:對 降低一點
諸葛亮:那就依劉總
劉備:好
諸葛亮:少小離家老大回
劉備:鄉音無改鬢毛衰
關羽:兒童相見不相識
劉備,關羽:誒誒誒誒誒
劉備:再想想
關羽:兒童相見不相識
張飛:安能辨我是雄雌
劉備:哎哎哎,二弟 我看老三這最後一句 實在是不行 你這樣 你跟他換一換 咱們前後咱哥倆保著他點
關羽:三弟
張飛:嗯
關羽:二哥這第三句詩記得不是很清楚 你替二哥來吧
張飛:哼哼哼 哈哈哈 承讓 二哥 大哥請
關羽:你承你承
劉備:先生 您能否再簡單點
諸葛亮:那咱開始
劉備:再簡單點
諸葛亮:天蒼蒼
劉備:野茫茫
張飛:一頓一隻烤全羊
劉備:你吃那麼些個呢 一頓一隻烤全羊 公司有多少錢全讓你吃虧了 你蠢蛋 廢物 吃貨
張飛:大哥你罵我
劉備:沒有沒有
張飛:罵我
關羽:大哥 言重了大哥
諸葛亮:劉總 回去吧
劉備:不不 我們再做一下調整 兄弟兄弟別往心裡去 剛才是大哥在做自我批評 我吃的我吃的 你這樣 你來第二句 你一定行的 就靠你了 把他請出山 三億三
張飛:嗯哈哈哈哈(語氣詞) 三億三
劉備:三億三
關羽:三億三
諸葛亮:月落烏啼霜滿天
張飛:圈錢融資三億三
諸葛亮:葡萄美酒夜光杯
張飛:豪車名表一大堆
諸葛亮:十年生死兩茫茫
張飛:二環以內買套房
諸葛亮:洛陽親友如相問
張飛:就說我們在羅馬帝國那邊
劉備:什麼羅馬帝國
關羽:先生 三弟說的對啊
劉備:還對呢 捧著說的 說實話了都
諸葛亮:劉總 不要煞費苦心了 回去吧
劉備:額 這個諸葛先生 您您看這樣 我們好不容易請您一趟是吧 這個傳出去之後以後我們劉氏集團沒法混了 您這樣 我在做一個挑戰好不好 讓我三弟說頭一句 咱們好歹也對上一首完整的詩來 這傳出去我們也好聽
諸葛亮:讓他說頭一句 還有難度嗎
劉備:給個機會給個機會 最後一次了
諸葛亮:最後一次
劉備:最後一次最後一次 第一句啊第一句 你行
張飛:獻丑了 大哥
劉備:你獻半天丑了你
張飛:紅掌撥清波 { 紅掌撥清波 撥清波 (迴音)} 紅掌撥清波
關羽:白毛浮綠水
劉備:曲項向天歌
諸葛亮:鵝 鵝 鵝
劉備、關羽、張飛:三億三 三億三 三億三
劉備:這樣行了
諸葛亮:誒誒誒 三位 撿起來
劉備:什麼掉了
諸葛亮:臉 還要臉嗎 就這素質還三億三呢 還上市呢還 走走走 回去 走走走走
劉備:先生隨我出山吧
諸葛亮:不去
劉備:出山吧
諸葛亮:不去
劉備:出山吧
諸葛亮:不去
劉備:不去 給你臉了我
張飛:大哥 我早說敲暈抬走吧
關羽:大哥

Ⅳ 求電視劇三國演義隆中對那一段的台詞

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答。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
言罷,命童子取出畫一軸,掛於中堂,指謂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也。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

Ⅵ 三國里諸葛亮在草廬里一覺醒來說的那首詩是啥

夢誰先覺,
窗外日遲遲。
草堂春睡足,
平生我自知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Ⅶ 京劇名段三顧茅廬台詞

三顧茅廬

第一幕
第一場
張飛居室
張飛躺在床上氣哼哼地,看見關羽進來忽的坐起。
張飛:「二哥,自從徐元直走後,大哥就像丟了魂,現在又要去請諸葛孔明,我不信兄弟三人打不下天下。」
關羽坐在張飛身旁:「三弟,我也不甚明白兄長的心思,但有一點,兄長所想比我等深遠,凡事要聽兄長的安排。」
張飛:「悉聽尊便。」
劉備興沖沖進屋:「二弟,三弟,禮物已齊備,前往隆中拜見諸葛孔明先生。」

第二幕
卧龍崗配圖
三人上台
張飛見到柴門 門 圖片,搶先要去叩門,被劉備慌忙拉住制止;
只見劉備理衣整冠,一副恭敬模樣兒;
關羽嘆口氣,不情願地整理衣冠,做出恭敬狀;
張飛哼哼著,偏將衣裳拉開,露出滿是胸毛的前胸。
劉備回身見了,忙上前親手為張飛整好衣裳;
劉備整好衣冠,抖擻精神,這才至柴門前,叩了幾下,靜靜地等待著;
茅廬內未有動靜,劉備又輕叩幾聲,這時,院內傳來了腳步聲,劉備忙後退兩步,恭身而立;
柴門吱呀一聲開了,劉備看都沒看,躬身就拜。抬頭看時,卻見柴門里露出一張娃娃的臉;
小童:「何人叩門?」
劉備:「有勞稟報,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諸葛先生。」
小童一皺眉:「羅羅嗦嗦,我記不得這許多名字!」
劉備:「你只說劉備求見就是。」
小童:「先生今早已出門。」
劉備:「先生去了何處?」
小童:「蹤跡不定,不知往何處去了。」
劉備:「先生幾時能歸?」
小童:「歸期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數日。」
劉備一時沒了主意;
張飛此時來勁了,嘴裡嘮叨:「大哥不見其人,聞聲便拜,出來的卻是個小娃娃,—」
關羽忙打斷張飛的話:「三弟少說幾句。兄長,既然先生不在,不如暫且歸去。」
劉備惆悵地:「再等片時。」
關羽:「小童已說,先生歸期不定,我等先回去,再使人來探聽,待先生回來時再拜見不遲!」
劉備向童子:「如先生歸來,煩請稟報劉備拜訪之事。禮物且收下。」
小童:「禮物不能收,話已記下。」
劉備無奈,上馬,一步一回頭,戀戀不舍地離去。
小童吱呀一聲關了柴門進去。路上 日
關、張二人掃興地打馬無言而行。劉備依依不捨,不時勒住馬,回頭觀望隆中景色,期待著孔明能突然出現;嘆氣 邊走邊回頭

室內
劉備、關羽、張飛圍在火盆旁,正說著什麼;
從人進屋稟報:「主公,卧龍先生已回隆中。」
劉備一聽,頓時興奮起來:「備馬。」
張飛聞言,掃興地說:「又是孔明!大哥,你何時才能忘了這人名字?我兄弟三人正說在興頭上,一提孔明,大哥便立即要去。」
劉備:「三弟如何能讓我忘了孔明。我求賢若渴,恨不能早日相見。」
關羽:「外面正下雪,兄長要見孔明,也等雪停才好上路,」
劉備:「若等雪停,孔明先生不知又要雲游何處?」
張飛:「一介村夫,何必哥哥親去,叫人喚他來就是。」
劉備有些動氣,責怪張飛:「豈不聞孟子雲:欲見其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孔明乃當世大賢,豈可招之!賢弟若不願出門,我自去便是!」
路上
彤雲密布,朔風凜凜,大雪霏霏;
劉備與關、張冒雪而行;三人的身上都落滿了雪。
張飛:「天寒地凍,遠行去見無益之人,我怕凍壞大哥身子。」
劉備:「我正要孔明知我一片誠意。你若怕冷,可先回去,我與雲長前往。」
張飛:「死都不怕,豈能怕冷!只是怕哥哥空勞神思。」
關羽:「三弟不必多言,你我相隨同去!」
劉備還想說什麼,卻被風雪夾著而來的一陣歌吟之聲吸引;
漫天飛雪之中,可見路旁有一座酒店,歌吟之聲從那裡傳來,劉備不由勒馬而聽;
劉備:「且去看看。」

小酒店門外
這是一處不大的酒店,飛雪撲打著酒幌;
歌吟之聲傳出,酒店內有人高聲說:「待先生歌罷,我也行歌一首!」
一陣喧嚷聲傳出;
張飛;「大哥,這里是酒店,咱們進去喝口酒暖暖身子。」
劉備:「在此歇歇,把馬拴好。」三人拍打身上雪花。
不一會兒,吟歌之聲傳出來;
劉備三人入神地聽著;

酒店中人歌罷,又傳出撫掌大笑聲;
劉備:「如此好詩,非凡人所為。卧龍先生必在此間。」
說罷,整理衣冠,走進酒店;
關羽、張飛隨後跟進酒店。
三人對坐
劉備嘆口氣:「若無大賢大智,運籌帷幄之人,光憑廝殺,豈能安天下?」
張飛:「大哥,我願隨大哥赴湯蹈火,
劉備拍打著張飛身上的雪花,說:「賢弟之心,為兄瞭然在雄。然而我之心,賢弟知否?若無賢人相助,你我弟兄三人當初所立之誓言,將何以實現?有何大業可言?若論勇武,二位賢弟及子龍可謂無人能敵。然而這些年來,卻屢遭失敗,東奔西走,無安身之地,落腳之處,實如水鏡先生所言;無賢才可用之故也。」
劉備說著,滾落一串淚水,張飛一見,頓時驚住。

第三幕
茅廬外
劉備早早下馬,踏雪至門外,整理衣冠,輕扣柴門,小童開門探出頭來;
劉備:「先生今日在庄否?」
小童:「先生正在堂上讀書。將軍請進。」
劉備與關、張不由喜氣洋洋,三人整理衣冠,恭敬地跟著童子入內;

茅廬院內
諸葛亮家
從門望入,一少年擁爐抱膝,一邊看書,一邊吟誦著辭句;
劉備抑制不住內心的歡喜,進草堂恭敬施禮,說:「備就慕先生,無緣拜會,昨因徐元直推薦,敬至仙庄,不遇空回。今特冒風雪而來,得瞻道貌,實為萬幸!」
少年急忙轉過身來,劉備不覺一愣,上下端詳。
劉備:「先生是——」
少年:「將軍莫非劉豫州?欲見家兄耶?」
劉備不由呀了一聲:「先生不是卧龍先生!」
少年:「我乃卧龍之弟諸葛均。我兄弟三人,長兄諸葛瑾,現在江東孫仲謀處為幕賓;孔明乃二家兄。」
劉備:「卧龍先生今在家否?」
諸葛均:「將軍來的不巧,家兄昨為崔州平所約,出外閑游去了。」
劉備:「閑游何處?」
諸葛均:「或駕小舟於江湖之上,或訪僧道於山嶺之中,或尋朋友於村落之間,或理琴棋於洞府之內,往來莫測,不知去所。」
劉備:「備如此緣分淺薄,兩番不遇大賢,實在遺憾之至!」
諸葛均:「請少坐一刻,童子獻茶!」
張飛:「風雪甚緊,不如早歸。」
諸葛均:「家兄不在,不敢久留客人。」
劉備:「數日之後,備當再至,願借紙筆一書,留達令兄,以表殷勤之意。」
諸葛均:「童子,取紙筆來!」
張飛氣得暗自咬牙,強忍著;
小童取來紙筆,劉備伏幾寫書;
旁白:
「備久慕高名,兩次晉謁,不遇空回,惆悵何似!竊念備漢朝苗裔,濫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綱紀崩摧,群雄亂國,惡黨欺君,備心膽俱裂。雖有匡濟之誠,實乏經綸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義,慨然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達,再容齋戒薰沐,特拜尊顏,面傾鄙悃。統希鑒原。」
劉備寫罷,遞於諸葛均;
劉備:「書呈令兄。告辭。」
三人身影,消失在飛雪之中。

第四幕
室內,劉備在請人占卜;
一陣嘩嘩卜簽響,只聽占卜者說道:「四日之後便是吉期,宜出行。」
劉備喜滋滋地聲音傳至窗外:「從今日起,齋戒三日,再往卧龍崗拜見孔明!」
關羽、張飛一愣,面面相覷;進屋
劉備:「正要請二位賢弟前來商量。」
張飛:「用不著商量,不就是齋戒三日,再往卧龍崗去見孔明嗎?」
張飛:「今番不須哥哥去,張飛自去將他『請』來!」
張飛說罷,沖出門去,大叫著:「來人,准備馬匹繩索,我要去卧龍崗!」
劉備與關羽慌忙出屋;
劉備:「你去作甚?」
張飛:「我去替哥哥請卧龍先生來!」
劉備:「如何去請?」
張飛揚揚手中的繩索:「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
劉備說:「賢弟啊,賢弟,你莫非是想壞兄長的大事?」
張飛:「我去幫哥哥去辦大事!」
劉備渾身顫抖,語塞而不能言,關羽忙上前扶住劉備;
張飛看勢頭不妙,騎在馬上左右不是;
張飛下馬侍立劉備身旁;
問關羽:「哥哥何往?」
關羽未開口,劉備生氣地說:「你豈不聞周文王訪姜子牙之事?文王尚且如此敬賢,你為何這般無禮?今番你休去,我自與雲長去。」
張飛後悔地搓手撓首,說:「既是兩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後!」
劉備注視著張飛,無可奈何的樣子,說:「你若同往,萬萬不可失禮。」
張飛連連應諾。

隆中道上 日
劉備與關羽、張飛打馬急行;
遠遠地可見茅廬,劉備早早下馬,與關羽、張飛二人牽馬朝茅廬步行而去。
茅廬外
諸葛均迎面走來,劉備忙施禮:「令兄今在庄否?」
諸葛均:「昨日黃昏方歸。將軍今日可與相見。」言罷,飄然自去;
張飛:「此人無禮,便引我等到莊上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
關羽趕忙拉一下張飛衣袖,張飛忙止住;
諸葛均走遠,劉備責怪張飛:「路上已說過,萬萬不可失禮。」
張飛用手捂住嘴,三人來至庄前。
劉備輕扣柴門,小童開門。
劉備:「有勞轉報,劉備前來拜見先生。」
小童:「先生雖在家,卻正在草堂午睡未醒。」
劉備悄聲對關、張:「你二人且在門邊等候,先生未醒,不便驚動!」
關羽、張飛只好站在柴門邊等候;
劉備進柴門拱手立於階下,小童輕聲說:「將軍何不進堂內等候?」
劉備:「且等先生醒來再進。」
小童輕輕進屋;孔明卧於堂內席上。
劉備一動不動立於階下;

時間不知過了多久,張飛顯得煩躁不安。他和關羽走入柴門,見玄德拱手立於階下,張飛大怒:「這先生如此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卧不起,等我去屋後放一把火,看他起也不起!」
關羽忙死命拉著張飛,張飛惱得捧頭蹲下;
草堂內,孔明長噓了一聲,堂外,劉備緊張得忙站直累酸的身子,誰知孔明只是翻了個身又朝里睡著;
小童要去通報,劉備忙用手制止:「且勿驚動!」
門外兩人已煩累難忍,關羽耷拉著腦袋靠著門柱,獃獃地看天;張飛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頭一栽一栽地打磕睡;
劉備一動不動,又立了一個時辰。

草堂內
孔明躺平身子,長長地伸了個懶腰,口吟詩道:「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吟完坐起;劉備頓時來了精神,整衣理冠;
屋內孔明的聲音:「有俗客來否?」
小童的聲音:「劉皇叔已在堂外立候多時。」
孔明的聲音:「何不早報!容我更衣相見。」
關羽、張飛驚而呆望著;
劉備躬身大禮:「漢室末胄,涿郡愚夫,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昨兩次晉謁,不得一見。」
孔明:「南陽野人,疏懶成性,屢蒙將軍枉臨,不勝慚愧。」
二人見禮畢,孔明請劉備等人室內;、、
孔明道:「昨觀書意,足見將軍憂民憂國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誤將軍下問。」
劉備:「司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語,豈是虛談?望先生不棄鄙賤,曲賜教誨。」
孔明:「德操、元直皆當世高人,亮乃一耕夫,安敢談天下事?將軍奈何舍美玉而求頑石乎?」
劉備:「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於林泉之下?願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備愚魯而賜教。」
孔明笑著問:「如此,願聞將軍之志。」
劉備:「漢室傾頹,奸臣當道,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只是智術短淺,迄無所就,惟望先生開備愚魯而拯救危難,實為萬幸。」
孔明:「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
孔明席地與劉備對座,娓娓而談;
劉備入神地聽著
孔明品一口茶,繼續說道:「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
孔明言至此打住,含笑望著劉備。
劉備如夢初醒,驚喜不已,抑制不住激動心情,望著孔明;
孔明:「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
拿出圖
孔明:「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
劉備激動地走向畫軸看著,轉過身來,嘴唇翕動,卻半晌話未出口;
孔明:「我夜觀天象,劉表不久於人世,劉璋非立業之主,益州久後必歸將軍。」
劉備聞言,連忙施禮道:「先生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真萬古之人不及也!備雖名微德薄,願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備當功聽教誨。」
孔明:「亮久樂耕鋤,懶於應世,不能奉命。」
劉備:「先生不肯出山相助?」
孔明:「實難從命。」
劉備不覺大驚,淚流滿面:「先生不出,如蒼生何?」
言罷,淚沾袍袖,衣襟盡濕,嗚咽有聲;
孔明心內急劇思考著,緩緩踱至窗前
好一會兒,孔明慢慢轉過身,見劉備心意甚誠,說:「將軍既不相棄,亮願效犬馬之勞!」
劉備大喜,盡管淚水依然滾落,卻換成滿臉笑容,嘴唇動幾次,卻說不出一句話。慢慢將拳抱起,深深躬身,莊重一拜。然後命關羽、張飛入室拜見孔明,獻禮物,孔明不受。

茅廬外晨
劉備陪孔明走出茅廬
孔明留戀地望著茅廬許久,感慨地收回目光,歌聲舒緩而起…

劉關張 小童 孔明 孔明弟弟

Ⅷ 三顧茅廬劇本 全部的

答案就是歷史上確確實實存在「三顧茅廬」故事,為什麼呢?因為諸葛亮在「出師表」當中明確寫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原文寫的清清楚楚,劉備就是三顧茅廬請的諸葛亮,諸葛亮也沒必要抬高自己吹噓,所以三顧茅廬的故事歷史上的確存在,無需懷疑

這個問題其實是一樁小小的公案。確實有諸葛亮「北行見備」的說法,從陳壽的分析來看似乎更符合人情世故的往來,畢竟劉皇叔過了大半輩子,什麼人沒見過,那會看不出來什麼「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種一聽就知道是水軍炒作的鬼話。所以近些年此說甚囂塵上。

這個問題應由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來回荅。即使這些家們爭論不休,考一輩子古。也不一定有明確的一致的答案。倒是我等吃瓜打醬油群眾糊塗了。到底是信張教授的論文呢?還是看李專家的證據呢?最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我提議還是清出題專家明示吧!

Ⅸ 關於諸葛亮說的話

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棉、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後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得偏全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計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誡子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里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用現代話來說:「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的學習,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目標」。

諸葛亮兵書.
將苑卷一●兵權夫兵權者,是三軍之司命,主將之威勢。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勢而臨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隨所遇而施之。若將失權,不操其勢,亦如魚龍脫於江湖,欲求游洋之勢,奔濤戲浪,何可得也。
●逐惡夫軍國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結黨相連,毀譖賢良;二曰侈其衣服,異其冠帶;三曰虛誇妖術,詭言神道;四曰專察是非,私以動眾;五曰伺候得失,陰結敵人。此所謂奸偽悖德之人,可遠而不可親也。
●知人性夫知人之性,莫難察焉。美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將材夫將材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飢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將;事無苟免,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辱,此之謂義將;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將;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將;足輕戎馬,氣蓋千夫,善固疆埸,長於劍戟,此之謂步將;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退則後殿,此之謂騎將;氣凌三軍,志輕強虜,怯於小戰,勇於大敵,此之謂猛將;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將。
●將器將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禍,為眾所服,此十夫之將;夙興夜寐,言詞密察,此百夫之將;直而有慮,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將;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勞,悉人飢寒,此萬夫之將;進賢進能,日慎一日,誠信寬大,閑於理亂,此十萬人之將;仁愛洽於下,信義服鄰國,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視如家室,此天下之將。
●將弊夫為將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貪而無厭,二曰妒賢嫉能,三曰信讒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猶豫不自決,六曰荒淫於酒色,七曰奸詐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禮。
●將志兵者凶器,將者危任,是以器剛則缺,任重則危。故善將者,不恃強,不怙勢,寵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懼,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壹意而已。
●將善將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謂善知敵之形勢,善知進退之道,善知國之虛實,善知天時人事,善知山川險阻。四欲者,所謂戰欲奇,謀欲密,眾欲靜,心欲一。
●將剛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純柔純弱,其勢必削;純剛純強,其勢必亡;不柔不剛,合道之常。
●將驕吝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判。將不可吝,吝則賞不行,賞不行則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則軍無功,無功則國虛,國虛則寇實矣。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將強將有五強八惡。高節可以厲俗,孝弟可以揚名,信義可以交友,沈慮可以容眾,力行可以建功,此將之五強也。謀不能料是非,禮不能任賢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濟窮厄,智不能備未形,慮不能防微密,達不能舉所知,敗不能無怨謗,此謂之八惡也。
●出師古者國有危難,君簡賢能而任之,齊三日,入太廟,南面而立,將北面,太師進鉞於君。君持鉞柄以授將,曰:「從此至軍,將軍其裁之。」復命曰:「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退。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而違眾,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署,等勞逸,齊甘苦,均危患,如此則士必盡死,敵必可亡。」將受詞,鑿凶門,引軍而出,君送之,跪而推轂,曰:「進退惟時,軍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將出。」若此,則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主於後。是以智者為之慮,勇者為之斗,故能戰勝於外,功成於內,揚名於後世,福流於子孫矣。
●擇材夫師之行也,有好鬥樂戰,獨取強敵者,聚為一徒,名曰報國之士;有氣蓋三軍,材力勇捷者,聚為一徒,名曰突陳之士;有輕足善步,走如奔馬者,聚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有騎射如飛,發無不中者,聚為一徒,名曰爭鋒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為一徒,名曰飛馳之士;有善發強弩,遠而和中者,聚為一徒,名曰摧鋒之士。此六軍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
●智用夫為將之道,必順天、因時、依人以立勝也。故天作時不作而人作,是謂逆時;時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謂逆天;天作時作而人不作,是謂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時,亦不逆人也。
●不陳古之善理者不師,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亡。昔者,聖人之治理也,安其居,樂其業,至老不相攻伐,可謂善理者不師也。若舜修典刑,咎繇作士師,人不幹令,刑無可施,可謂善師者不陳。若禹伐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謂善陳者不戰。若齊桓南服強楚,北服山戎,可謂善戰者不敗。若楚昭遭禍,奔秦求救,卒能返國,可謂善敗者不亡矣。
●將誡書曰:「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人力。」固行兵之要,務攬英雄之心,嚴賞罰之科,總文武之道,操剛柔之術,說禮樂而敦詩書,先仁義而後智勇;靜如潛魚,動若奔獺,喪其所連,折其所強,耀以旌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進如風雨,擊崩若摧,合戰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卑而驕之,親而離之,強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懼者悅之,有叛者懷之,有冤者申之,有強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謀者親之,有讒者覆之,獲財者與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眾以輕敵,不傲才以驕之,不以寵而作威;先計而後動,知勝而始戰;得其財帛不自寶,得其子女不自使。將能如此,嚴號申令而人願斗,則兵合刃接而人樂死矣。
●戒備夫國之大務,莫先於戒備。若夫失之毫釐,則差若千里,覆軍殺將,勢不逾息,可不懼哉!故有患難,君臣旰食而謀之,擇賢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懼,此謂燕巢於幕,魚游於鼎,亡不俟夕矣。傳曰:「不備不虞,不可以師。」又曰:「預備無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蠆尚有毒,而況國乎?」無備,雖眾不可恃也。故曰:有備無患。故三軍之行,不可無備也。
●習練夫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戰,是謂棄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然則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誡之以典刑,威之以賞罰,故人知勸,然後習之,或陳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卻之,別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萬人,可教三軍,然後教練而敵可勝矣。
●軍蠹夫三軍之行,有探候不審,烽火失度;後期犯令,不應時機,阻亂師徒;乍前乍後,不合金鼓;上不恤下,削斂無度;營私徇己,不恤飢寒;非言妖辭,妄陳禍福;無事喧雜,驚惑將吏;勇不受制,專而陵上;侵竭府庫,擅給其財。此九者,三軍之蠹,有之必敗也。
●腹心夫為將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無腹心者,如人夜行,無所措手足;無耳目者,如冥然而居,不知運動;無爪牙者,如飢人食毒物,無不死矣。故善將者,必有博聞多智者為腹心,沉審謹密者為耳目,勇悍善敵者為爪牙。
●謹候夫敗軍喪師,未有不因輕敵而致禍者,故師出以律,失律則凶。律有十五焉:一曰慮,間諜明也;二曰詰,誶候謹也;三曰勇,敵眾不撓也;四曰廉,見利思義也;五曰平,賞罰均也;六曰忍,善含恥也;七曰寬,能容眾也;八曰信,重然諾也;九曰敬,禮賢能也;十曰明,不納讒也;十一曰謹,不違禮也;十二曰仁,善養士卒也;十三曰忠,以身徇國也;十四曰分,知止足也;十五曰謀,自料知他也。
●機形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順也;以智克智,機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勢,三曰情。事機作而不能應,非智也;勢機動而不能制,非賢也;情機發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將者,必因機而立勝。
●重刑
吳起曰:鼓鼙金鐸,所以威耳;旌幟,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耳威以聲,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嚴。三者不立,士可怠也。故曰:將之所麾,莫不心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矣。

●善將
古之善將者有四:示之以進退,故人知禁;誘之以仁義,故人知禮;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勸;決之以賞罰,故人知信。禁、禮、勸、信,師之大經也。未有綱直而目不舒也,故能戰必勝,攻必取。庸將不然,退則不能止,進則不能禁,故與軍同亡。無勸戒則賞罰失度,人不知信,而賢良退伏,諂頑登用,是以戰必敗散也。

●審因
夫因人之勢以伐惡,則黃帝不能與爭威矣;因人之力以決勝,則湯、武不能與爭功矣。若能審因而加之威勝,則萬夫之雄將可圖,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將苑卷二

●兵勢
夫行兵之勢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天勢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孛不殃,風氣調和;地勢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門幽洞,羊腸曲沃;人勢者,主聖將賢,三軍由禮,士卒用命,糧甲堅備。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勝敗
賢才居上,不肖居下,三軍悅樂,士卒畏服,相議以勇斗,相望以威武,相勸以刑賞,此必勝之徵也。士卒惰慢,三軍數驚,下無禮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敵,相語以利,相囑以禍福,相惑以妖言,此必敗之徵也。

●假權
夫將者,人命之所縣也,成敗之所系也,禍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賞罰,是猶束猿猱之手,而責之以騰捷;膠離婁之目,而使之辨青黃,不可得也。若賞移在權臣,罰不由主將,人苟自利,誰懷斗心?雖伊、呂之謀,韓白之功,而不能自衛也。故孫武曰:「將之出,君命有所不受。」亞夫曰:「軍中聞將軍之命,不聞有天子之詔。」

●哀死
古之善將者,養人如養己子,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後之;傷者,泣而撫之;死者,哀而葬之;飢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禮而祿之;勇者,賞而勸之。將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三賓
夫三軍之行也,必有賓客群議得失,以資將用。有詞若縣流,奇謀不測,博聞廣見,多藝多才,此萬夫之望,可引為上賓;有猛若熊虎,捷若騰猿,剛如鐵石,利若龍泉,此一時之雄,可以為中賓;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常人之能,此可引為下賓。

●後應
若乃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先動後用,刑於無刑,此用兵之智也。師徒已列,戎馬交馳,強弩才臨,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敵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沖矢石,爭勝一時,成敗未分,我傷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便利
夫草木叢集,利以游逸;重塞山林,利以不意;前林無隱,利以潛伏;以少擊眾,利以日莫;以眾擊寡,利以清晨;強弩長兵,利以捷次;逾淵隔水,風大暗昧,利以搏前擊後。

●應機
夫必勝之術,合變之形,在於機也。非智者孰能見機而作乎?見機之道,莫先於不意。故猛獸失險,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蠆發毒,壯士彷徨而失色。以其禍出不圖,變速非慮也。

●揣能
古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勝負。主孰聖也?將孰賢也?吏孰能也?糧餉孰豐也?士卒孰練也?軍容孰整也?戎馬孰逸也?形勢孰險也?賓客孰智也?鄰國孰懼也?財貨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觀之,強弱之形,可以決矣。

●輕戰
螫蟲之觸,負其毒也;戰士能勇,恃其備也。所以鋒銳甲堅,則人輕戰。故甲不堅密,與肉袒同;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鏃同;探候不謹,與無目同;將帥不勇,與無將同。

●地勢
夫地勢者,兵之助也。不知戰地而求勝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阜大川,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狹,蔓衍相屬,此車騎之地;依山附澗,高林深谷,此弓弩之地;草淺土平,可前可後,此長戟之地;蘆葦相參,竹樹交映,此槍矛之地也。

●情勢
夫將有勇而輕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智而心怯者,有謀而情緩者。是故勇而輕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貪而喜利者,可遺也;仁而不忍者,可勞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謀而情緩者,可襲也。

●擊勢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敵情而後圖之。凡師老糧絕,百姓愁怨,軍令不習,器械不修,計不先設,外救不至,將吏刻剝,賞罰輕懈,營伍失次,戰勝而驕,可以攻之。若用賢授能,糧食羨余,甲兵堅利,四鄰和睦,大國應援,敵有此者,引而計之。

●整師
夫出師行軍,以整為勝。若賞罰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之師,無益於用。所謂整師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逼,前後應接,左右應旄而不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矣。

●厲士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贍之以財,則士無不至矣;接之以禮,厲之以信,則士無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畫一,則士無不服矣;先之以身,後之以人,則士無不勇矣;小善必錄,小功必賞,則士無不勸矣。

●自勉
聖人則天,賢者法地,智者則古。驕者招毀,妄者稔禍,多語者寡信,自奉者少恩,賞於無功者離,罰加無罪者怨,喜怒不當者滅。

●戰道
夫林戰之道:晝廣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設伏,或攻於前,或發於後。叢戰之道:利用劍楯,將欲圖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場,五里一應,偃戢旌旗,特嚴金鼓,令賊無措手足。谷戰之道:巧於設伏,利以勇斗,輕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後,列強弩而沖之,持短兵而繼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水戰之道:利在舟楫,練習士卒以乘之,多張旗幟以惑之,嚴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設堅柵以衛之,順其流而擊之。夜戰之道:利在機密,或潛師以沖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亂其耳目,馳而攻之,可以勝矣。

●和人
夫用兵之道,在於人和,人和則不勸而自戰矣。若將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謀不用,群下謗議,讒慝互生,雖有湯、武之智而不能取勝於匹夫,況眾人乎?

●察情
夫兵起而靜者,恃其險也;迫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眾樹動者,車來也;塵土卑而廣者,徒來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半進而半退者,誘也;杖而行者,飢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幣重而言甘者,誘也。

●將情
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飢;軍火未然,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也。

●威令
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若乃上無刑罰,下無禮義,雖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桀紂之類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穰苴之類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通。

●東夷
東夷之性,薄禮少義,捍急能斗,儀山塹海,憑險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樂,未可圖也。若上亂下離,則可以行間,間起則隙生,隙生則修德以來之,固甲兵而擊之,其勢必克也。

●南蠻
南蠻多種,性不能教,連合朋黨,失意則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侖,東至洋海,海產奇貨,故人貪而勇戰。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戰,不可久師也。

●西戎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處,米糧少,金貝多,故人勇戰斗,難敗。自磧石以西,諸戎種繁,地廣形險,俗負強很,故人多不臣。當候之以外釁,伺之以內亂,則可破矣。

●北狄
北狄居無城郭,隨逐水草,勢利則南侵,勢失則北遁,長山廣磧,足以自衛,飢則捕獸飲乳,寒則寢皮服裘,奔走射獵,以殺為務,未可以道德懷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漢不與戰,其略有三。漢卒且耕且戰,故疲而怯;虜但牧獵,故逸而勇。以疲敵逸,以怯敵勇,不相當也,此不可戰一也。漢長於步,日馳百里;虜長於騎,日乃倍之。漢逐虜則齎糧負甲而隨之,虜逐漢則驅疾騎而運之,運負之勢已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戰二也。漢戰多步,虜戰多騎,爭地形之勢,則騎疾於步,遲疾勢縣,此不可戰三也。不得已,則莫若守邊。守邊之道,揀良將而任之,訓銳士而御之,廣營田而實之,設烽堠而待之,候其虛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謂資不費而寇自除矣,人不疲而虜自寬矣。
治國第一

治國之政,其猶治家。治家者務立其本,本立則末正矣。夫本者,倡始也;末者,應和也。倡始者,天地也;應和者,萬物也。萬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長,非人不成。故人君舉措應天,若北辰為之主,台輔為之臣佐,列宿為之官屬,眾星為之人民。是以北辰不可變故,台輔不可失度,列宿不可錯繆,此天之象也。故立台榭以觀天文,郊祀、逆氣以配神靈,所以務天之本也。耕農、社稷、山林、川澤,祀祠祈福,所以務地之本也;庠序之禮,八佾之樂,明堂辟雍,高牆宗廟,所以務人之本也。故本者,經常之法,規矩之要。圓鑿不可以方枘,鉛刀不可以砍伐,此非常用之事不能成其功,非常用之器不可成其巧。故天失其常,則有逆氣;地失其常,則有枯敗;人失其常,則有患害。《經》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此之謂也。

君臣第二

君臣之政,其猶天地之象。天地之象明,則君臣之道具矣。君以施下為仁,臣以事上為義。二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上下好禮,則民易使;上下和順,則君臣之道具矣。君以禮使臣,臣以忠事君。君謀其政,臣謀其事。政者,正名也;事者,勸功也。君勸其政,臣勸其事,則功名之道具立矣。是故君南面向陽,著其聲響;臣北面向陰,見其形景。聲響者,教令也;形景者,功效也。教令得中則功立,功立則萬物蒙其福。是以三綱六紀有上、中、下。上者為君臣,中者為父子,下者為夫婦,各修其道,福祚至矣;君臣上下,以禮為本;父子上下,以恩為親;夫婦上下,以和為安。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上枉下曲,上亂下逆。故君惟其政,臣惟其事,是以明君之政修,則忠臣之事舉。學者思明師,仁者思明君。故設官職之全,序爵祿之位,陳璇璣之政,建台輔之佐,私不亂公,邪不幹正,此治國之道具矣。

視聽第三

視聽之政,謂視微形,聽細聲。形微而不見,聲細而不聞。故明君視微之幾,聽細之大,以內和外,以外和內。故為政之道,務於多聞。是以聽察採納眾下之言,謀及庶土,則萬物當其目,眾音佐其耳。故經雲:「聖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目為心視,口為心言,耳為心聽,身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國之有君,以內和外,萬物昭然。觀日月之形,不足以為明;聞雷霆之聲,不足以為聽。故人君以多見為智,多聞為神。夫五音不聞,無以別宮商;五色不見,無以別玄黃。蓋聞明君者常若晝夜,晝則公事行,夜則私事興。或有吁嗟之怨不得聞,或有進善之忠不得信;怨聲不聞,則枉者不得伸;進善不納,則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故《書》雲:「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

納言第四

納言之政,謂為諫諍,所以采眾下之謀也。故君有諍臣,父有諍子,當其不義則諍之,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惡不可順,美不可逆。順惡逆美,其國必危。夫人君拒諫,則忠臣不敢進其謀,而邪臣專行其政,此為國之害也。故有道之國,危言危行;無道之國,危行言孫,上無所聞,下無所說。故孔子不恥下問,周公不恥下賤,故行成名著,後世以為聖。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察疑之政

察疑之政,謂察朱紫之色,別宮商之音。故紅紫亂硃色,淫聲疑正樂。亂生於遠,疑生於惑。物有異類,形有同色。白石如玉,愚者寶之;魚目似珠,愚者取之;狐貉似犬,愚者蓄之;栝萎似瓜,愚者食之。故趙高指鹿為馬,秦王不以為疑;范蠡貢越美女,吳王不以為惑。計疑無定事,事疑無成功。故聖人不可以意說為明,必信夫卜,占其吉凶。《書》曰: 「三人占,必從二人之言。」而有大疑者,謀及庶人。故孔子雲: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內,唯患內不知外;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賤不知貴,惟患貴不知賤。故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馬為策己者馳,神為通己者明。故人君決獄行刑,患其不明,或無罪被辜,或有罪蒙恕,或強者專辭,或弱者侵怨,或直者被枉,或屈者不伸,或有信而見疑,或有忠而被害,此皆招天下逆氣,災暴之患,禍亂之變。惟明君治獄案刑,問其情辭,如不虛不匿,不枉不弊,觀其往來,察其進退,聽其聲響,瞻其看視。形懼聲哀,來疾去遲,還顧吁嗟,此怨結之情不得伸也。下瞻盜視,見怯退還,喘息卻聽,沈吟腹計,語言失度,來遲去速,不敢反顧,此罪人慾自免也。孔於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治人第六

治人之道,謂道之風化,陳示所以也。故經雲:「陳之以德而民與行,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日月之明,眾下仰之;乾坤之廣,萬物順之。是以堯、舜之君,遠夷貢獻;桀、紂之君,諸夏背叛。非天移動其人,是乃上化使然也。故治人猶如養苗,先去其穢。故國之將興,而伐於國;國之將衰,而伐於山。明君之

Ⅹ 我要三顧茅廬的台詞

劉備先後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裡接待劉備。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雲南和陝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裡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

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佔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

後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