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語錄原文
A. 孔子語錄原文及翻譯
語文七年級下的 孔子語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罕》 孔子說:"(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樹是最後凋謝的."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翻譯: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滿意請採納。
B. 求一段孔子語錄的中文原文
論語·儒商:子路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試譯:子路問如何辦政務,孔子說:「自己做出榜樣,激發大家勤奮工作。」子路請求繼續講,孔子說:「不要松勁。」
試註:先,先行,率先,身先士卒。益,增益,增加。
體會:商務也是這個道理。講一千句不如先走一步,希望別人做的,自己先做到。做生意最關注信用。要別人守信用,自己先有信用。做事業靠勤奮,要部下勤奮,自己先勤奮。一天勤奮不夠,兩天勤奮也不夠,要不斷勤奮,不知疲倦,鉚足了勁,不松勁。偉大的精力是為偉大的抱負而產生的。把家人的幸福裝在心裡,我就是一家之長,我就能集中一家人的精力,這是我一個人單打獨斗所不及的。把村子的幸福裝在心裡,我就是一村之長,我就能集中一村人的精力,這是我一家人的精力所不及的。把縣市的幸福裝在心裡,我就是一縣之長一市之長,我就能集中一縣一市的精力,這是我一村人的精力所不及的。把一省的幸福裝在心裡,我就是一省之長,我就能集中一省的精力,這是我一縣一市的精力所不及的。把國人的幸福裝在心裡,我就是一國之主,我就能合一國之力干出大事,這是我一省的精力所不及的。把人類的幸福裝在心裡呢?那就是人類的導師大堯大舜孔夫子老聃釋迦牟尼我主耶穌了,他們的事業千年萬年不朽,他們的精進和勇猛令人神往,他們不知疲倦的超人精力被傳為神奇。人皆可以為堯舜,堯舜的精力,我們有的。我們崇拜誰,我們就是誰。我們是主人,是一人之主,是一家之長,是村長,縣長,省長,是國家主人,地球主人。
C. 初中課文《孔子語錄》的原文
子曰:"學而復時習之,不亦說乎制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 《論語》中的《孔子語錄》的原文和翻譯
原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翻譯
原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有教無類。
In teaching there should be no distinctionofclasses。
當仁,不讓於師。
When it comes to benevolence, one need notgiveprecedence even to his teacher。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Is it not pleasant to learn with aconstant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If a man keeps cherishing his old knowledge, soascontinually to be acquiring new, he may be a teacherofothers。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Learning without thought is labour lost;thoughtwithout learning is perilous。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He was of an active nature and yet fondoflearning, and he was not a shamed to ask and learn ofhisinferiors。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In a hamlet of ten families, there may befoundone honourable and sincere as I am, but not so fondoflearning。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They who know the truth are not equal to thosewholove it, and they who love it are not equal to those whodelightinit。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The silent treasuring up of knowledge;learningwithout satiety; and instructing others without beingwearied --which one of these things belongs to me?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I am not one who was born in the possessionofknowledge; I am one who is fond of antiquity, and earnestinseeking it there。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When I walk along with two others, they mayserveme as my teachers. I will select their good qualities andfollowthem, their bad qualities and avoid them。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Learn as if you could not reach your t, andwerealways fearing also lest you should lose it。
E. 孔子語錄中關於言行,聽話而不聞的原文是
子曰復:『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制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語出《中庸》之第十六章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語出《論語》顏淵篇
能想到的就是這兩段,不知您問的是哪一段了。
還有《大學》里,也有一段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F. 論語十二則原文及翻譯
《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習並時常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從心裡感到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君子作風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自己還不精通熟練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翻譯】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翻譯】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得。」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翻譯】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翻譯】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翻譯】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6)孔子語錄原文擴展閱讀: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論語的研究成果:
自漢代以來,便有不少人註解《論語》。它與《孝經》都是漢初學習者必讀之書,是漢人啟蒙書的一種。漢朝人所注《論語》,已亡佚殆盡,今日所殘存的,以鄭玄注為較多,因為敦煌和日本發現了一些唐寫本的殘卷,估計十存六七;其他各家,在何晏《論語集解》以後,就多半隻存於《論語集解》中。《十三經註疏·論語註疏》就是用的何晏《集解》,宋人邢昺的《疏》。至於何晏、邢昺前後還有不少專注《論語》的書,可以參看清人朱彝尊《經義考》,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及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和吳檢齋(承仕)《疏證》。
關於《論語》的書,真是汗牛充棟,舉不勝舉。以下列舉一部分:
1.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註疏》——在《十三經註疏》中,除武英殿本外,其他各本多沿襲阮元南昌刻本,因它有《校勘記》,可以參考,基本文文字出現於《校勘記》的,便在那文字句右側用小圈作標識,便於查考,非今人之註疏可比。
2.朱熹《論語集注》——朱熹從《禮記》中抽出《大學》和《中庸》,合《論語》、《孟子》為《四書》,自己用很大功力做《集注》。固然有很多封建道德迂腐之論,朱熹本人也是個客觀唯心主義者。但一則自明朝以至清末,科舉考試,題目都從《四書》中出,所做文章的義理,也不能違背朱熹的見解,這叫做「代聖人立言」,影響很大。二則朱熹對於《論語》,不但講「義理」,也注意訓詁。所以這書是論語註疏中的重中之重,非今人之註疏可比。
3.劉寶楠《論語正義》——清代的儒生大多不滿意於唐、宋人的註疏,所以陳奐(1786—1863年)作《毛詩傳疏》,焦循(1763—1820年)作《孟子正義》。劉寶楠便依焦循作《孟子正義》之法,作《論語正義》,因病而停筆,由他的兒子劉恭冕(1821—1880年)繼續寫定。所以這書實際是劉寶楠父子二人所共著。徵引廣博,折中大體恰當。
4.程樹德《論語集釋》。
5.楊樹達《論語疏證》。這書把三國以前所有徵引《論語》或者和《論語》的有關資料都依《論語》原文疏列,有時出己意,加案語。
G. 孔子語錄全文及解釋
孔子語錄 論語六則[原文譯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孔子說:「學習並且按時溫習所學的知識,不是很愉快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的嗎?(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惱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能獲得新知識新發現,(這樣的人)就可以把他當做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是機械地學習而不加以思索,那就會迷惑不解;思索了卻不進一步學習,那就會精神疲憊。」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謚號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說:「(孔文子)思考問題敏捷,學習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羞恥,因此稱他『文』。」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孔子說:「默默地把學過的東西記下來,努力學習而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疲倦,對我來說做到了哪些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孔子語錄 論語六則[原文譯文]
H. 初中教科 《孔子語錄》 原文 。
孔子語錄,是由丁往道精選《論語》中一百則,分為「論仁」、「論禮」、「論孝內悌」、「論政」容、「論知行」、「論教與學」等十二個主題,將孔子對道德、教育、修身、齊家、治國的看法和他的崇高理想系統地表現出來。每篇均加中文注釋、生僻字注音以及全篇英譯、白話文翻譯。
I. 《論語》中的《孔子語錄》的原文和翻譯。
語文七年級下的 孔子語錄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罕》 孔子說:"(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樹是最後凋謝的."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翻譯: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J. 孔子語錄的原文及翻譯。
春秋·孔子《孔子語錄》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孔子說:"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凋謝的。"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白話釋義: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10)孔子語錄原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
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魯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子。據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於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君王要像個君王,臣下要像個臣下,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
孔子得到了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
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不和。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獲麟。孔子認為這不是好徵兆,說吾道窮矣。於是停止修《春秋》。
同年六月,齊國陳恆弒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三天,孔子見魯哀公,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恆,沒有得到支持。孔子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