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飛來峰中包含人生哲理的詩句是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譯: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專,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屬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詩的這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姦邪的勇氣和決心。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
B. 《登飛來峰》、《望岳》、《觀滄海》的主旨是什麼
王安復石的《登飛來峰制》:詩中蘊含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的詩句是: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寫出詩中與王之渙「欲窮千里目,更上一曾樓」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兩句詩: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杜甫的《望岳》:包含一切有所作為的人都應具有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哲理的詩句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岳》點明全詩主旨並表達作者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曹操的《觀滄海》:這首詩是一首樂府詩。 詩中對景物作總寫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詳細寫詩人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樹木從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描寫詩人想像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本詩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懷的詩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本詩的主要表達方式是描寫,但是也有兩句詩是敘事的,這兩句詩是: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C. 不畏浮雲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蘊含著什麼哲理
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高度決定眼界。
拓展資料
一、全文
《登飛來峰 》
宋 ·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二、譯文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三、賞析
詩的第一句,詩人用「千尋」這一誇張的詞語,借寫峰上古塔之高,寫出自己的立足點之高。詩的第二句,巧妙地虛寫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成為全詩感情色彩的基調。
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雲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姦邪的勇氣和決心。
前兩句是全詩的精華,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在寫作手法上,起句寫飛來峰的地勢,有寫峰上有千尋之塔,足見其高。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語,氣勢奪人。」浮雲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雲比喻姦邪小人。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
四、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 王安石《登飛來峰》中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是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生在最高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