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形體勵志

形體勵志

發布時間: 2021-01-16 14:51:41

1. 舞蹈勵志語錄經典短句

舞蹈沒有捷徑,唯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才能達到理想的狀態。只有當你每天忍受著挨過"抓心撓肝"式的疼痛之後,才能迎來進步的喜悅。舞蹈,就是貴在堅持!

2、永遠不要抱怨比賽不公平,輸掉原因只是因為你不夠好

3、因為熱愛,所以專注。

4、你既然認准一條道路,何必去打聽要走多久。

5、舞蹈是語言之母。

6、在舞者的世界裡,光鮮亮麗的舞台和雷鳴四起的掌聲永遠都是那麼的短暫。為了台上能得到觀眾和自己的肯定,他們常常堅強隱忍在練功房,承受著常年訓練帶來傷痛與肢體變形。不厭其煩的重復動作,常常分不清汗水還是淚水 ...

7、當你埋怨沒有漂亮的舞鞋時,有的人卻沒有雙腳。當你埋怨沒有登台的機會時,有的人竟沒有舞蹈練習室,沒有漂亮的舞蹈服裝,甚至沒有專業的舞蹈老師,有的只是一顆同樣熱愛舞蹈的心。所以,我們都要好好珍惜每一次舞蹈的機會!

8、一件事只要你堅持得足夠久,"堅持"就會慢慢變成"習慣"。原本需要費力去驅動的事情便成了家常便飯,雲淡風輕。

9、在舞者的世界裡,光鮮亮麗的舞台和雷鳴四起的掌聲永遠都是那麼的短暫。為了台上能得到觀眾和自己的肯定,他們常常堅強隱忍在練功房,承受著常年訓練帶來傷痛與肢體變形。不厭其煩的重復動作,常常分不清汗水還是淚水濕透衣背。盡管如此,他們仍然深深地愛著。

10、舞蹈可以讓我釋放內心,舞蹈可以讓我煩惱全無,舞蹈可以讓我美化形體,舞蹈可以讓我自信陽光,舞蹈可以讓我魅力無窮,舞蹈可以讓我時尚健康......我有理由不愛它嗎?

1、齊舞比Battle更重要

2、永遠不要動心眼和算計別人,因為你不比其他人更高明

3、讓自己得到更多的方法只有努力的提高自己的舞蹈技能,別無他法

4、接受別人的意見,即使很刺耳也要冷靜的想一想

5、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6、如果舞蹈正確,它不應該有任何多餘的動作

2. 有沒有勵志的舞蹈

伍思凱 《我來真的很不錯》源, 范瑋琪 《最初的夢想》, 張雨生 《我的未來不是夢》, 汪峰 《怒放的生命》 五月天 《倔強》這些歌曲都很勵志,然後你可以按照他們的旋律編排一些舞蹈,加上你自己的努力,我相信可以把勵志二字從自身展現出來。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加油

3. 那些減肥成功的人都是如何保持住自己形體的

減肥之路對於每個愛美的人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但仍有一部分意志堅定的人做到了減肥成功,在減肥成功並且達到自己的目標體重以後,如何保持形體這是個問題,做到以下幾點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哦!


所以說,減肥成功後也千萬不可以放鬆警惕,要時刻注意飲食,對於高熱量的食物盡量少食用,積極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和營養,體重保持雖然很困難,但是為了有一個窈窕的身材,還是應該努力堅持約束自己,肥胖帶來的疾病也是非常多的,為了身體健康,加油吧!

4. 舞蹈名言警句勵志

1、舞是樂之心,樂為舞之聲。
2、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3、美在這里誕生。
4、舞者如被編舞者彈奏的鋼琴。
5、舞蹈包含有成為所有語言中最為雄辯的一種語言的一切必要條件。
6、為了表現感情的美麗和真實,一個舞劇演員必須掌握好技巧。
7、舞蹈'可以說是活動的雕刻,它所表現的是感情的高度集中。
8、美人舞如蓮花旋,世人有眼應未見。
9、生命的機能是動而舞便是節奏的動,或更准確點,有節奏的移易地點的動,所以它直接是生命機能的表演。
10、舞蹈家應該像火焰一樣炙熱而不沉重,即使是熊熊大火,也不會有絲毫重量。
11、舞蹈跳的就是文化,跳的就是一個人的文化底蘊。
12、舞蹈家的使命就是要表現最道德、最健康、最美好的事物。
13、舞蹈的美首先在於它是運動沖動的自由和有節奏的表現。
14、我不算聰明,但我不笨;在藝術的迷宮里,多走幾圈必會更快找到出口。
15、我繼續跳著,永恆的創造之舞,創作者與創作融成完整的喜悅。
16、蹈音樂和愛情之子。
17、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18、觀其舞,知其德。
19、我持續跳著、跳著……跳著,跳到只剩下……舞蹈。
20、姿勢是舞蹈幻象賴以創造、組織的一種基本抽象。
21、童心名曲悠揚的歌聲。
22、論其詩不如聽其聲,聽其聲不如察其形。
23、文舞相融,德藝雙馨。
24、舞劇是一幅畫,或者更確切地說,是由構成舞劇情節的行動語言組成整體的一幅圖畫。
25、節奏是舞蹈藝術內生活的本質。
26、終於發現,泥濘的黑夜裡沒有舞蹈。
27、讓我們瀟灑的起舞釋放青春的激情,讓我們盡情地歌唱伴隨美好的年華。
28、舞蹈的美首先在於它是運動沖動的自由的和有節奏的表現。
29、目光傳神情,動作見功夫。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30、你感覺到生命的轉瞬即逝的剎那。
31、世上不會有兩個人跳著一模一樣的舞蹈。
32、舞衫回袖春風,歌扇當窗似秋月。
33、舞蹈應該純潔而又堅強,使人們不得不說,我們看到的是靈魂在舞動,一個展露在光明裡的、無比純潔的靈魂。使舞蹈有了生動的形象。
34、舞是生命情調最直接、最實質、最強烈、最尖銳、最單純而又最充足的表現。
35、舞蹈,應該成為光明和純潔的美好化身。它應該純潔而又堅強,使人們不得不說,我們看到的是靈魂在舞動,一個展露在光明裡的、無比純潔的靈魂。
36、舞與歌相應:歌主聲,舞主形。
37、音樂通過歌曲表達人們的感情與情緒,而舞蹈就以有形的姿勢表現它們。
38、我在刀尖上舞蹈,沉重也好,輕盈也罷,從腳底到心裡,終究是蔓延的疼痛。
39、歌斯舞,歌舞節則禽獸跳矣。
40、舞蹈是一種形象,也可以把它之為一種幻象。
41、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42、跳動的音符放飛的歌聲。
43、舞蹈藝術是人類文化上最崇高的,同時也是最普及的一種表現。
44、舞蹈運用不同於自然界的獨特語言來表現人體的美。人類所有有意識的藝術活動最初都是從發現人體的自然美開始的。
45、在自然中尋找最美的形體並發現能表現這些形體內在精神的動作,這就是舞蹈家的任務。

5. 人生感恩勵志的句子

1、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人家幫我,永誌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
3、西內方有句諺語這樣容說道:幸福,是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稱心的工作,一位深愛你的家人,一幫可以信賴的朋友。感恩為幸福之首,是因為不知道感恩的人,永遠就不會幸福。中華民族更具有優良的「感恩」傳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動人詩句,「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經典詞句,集中反映了古人對「感恩」的認同和崇尚。
4、選擇最淡的心事,詮釋坎坷的人生。
5、我相信我愛你。依然。始終。永遠。
6、相處雖短,湧泉終生。授課有限,獲益無窮。佳節思親,感恩激情。老師,您是最可敬的人。
7、世界上有一種情,超越了親情、友情,那就是老師對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之情,對我們細心的教導之情。
8、教書一分育人,贏得十分尊敬,社會百分愛師,浙江千分重教,師生萬分幸福!
9、教•吾學文化,師•道須尊嚴,節•儉美德揚,快•意人生始,樂•於助人好。
10、高山在歡呼,流水在歌唱;太陽在歡笑,小草在舞蹈:贊美您,為人師表,勞苦功高!

6. 關於舞蹈勵志語錄

1.記住,這個世界,沒有一種痛是單為你准備的。因此,不要認為你是孤獨的疼痛者。也不要認為,自己經歷著最疼的疼痛。塵世的屋檐下,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事,就有多少痛,就有多少斷腸人。在芸芸眾生的痛苦裡,你才會發現,自己的這點痛,真的不算什麼。
2.當你的舞蹈人生,就像長跑一樣氣喘時,不要輕易收起邁開的雙腿,因為那是你身體的「假疲勞」,咬咬牙,撐過去,也許美好的風景就在不遠的前方。
3.舞蹈之路是需要單獨一個人去面對,路再長.靠自己,不必害怕,往前一步一步的走,最終會看見屬於你自己的人生大舞台。
4.當你問我:我會做什麼時?那麼我會告訴你:我會跳舞,那是一種你永遠達不到的美麗。
5.每一雙鞋都是一段較長的記憶,抹不掉,吹不散。
6.舞的路上,處處是艱辛!在舞者的世界裡,光鮮亮麗的舞台和雷鳴四起的掌聲永遠都是那麼的短暫。為了台上能得到觀眾和自己的肯定,他們常常堅強隱忍在練功房,承受著常年訓練帶來傷痛與肢體變形。不厭其煩的重復動作,常常分不清汗水還是淚水 ...別辜負了自己的努力。
7.壓力不是有人比你努力,而是比你牛幾十倍的人依然在努力。
8.生活中要記住三個詞:選擇,機會和改變。你必須做出選擇,抓住機會,否則你的生活只會一成不變。
9.舞者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10.沒人會真正的感同身受到你的痛楚,也沒人會真正的去在意你一路走來所遇過的坎與負過的傷,所以別再為了尋求安慰而四處同人訴說你的苦,因為旁人只看結果,也只關心結果。成長本就是一個孤立無援的過程,你必須得學會獨當一面,努力綻放著。

11.壓力是不可避免得,失眠是無可奈何得,所以不要著急,不要煩躁,心平氣和地接受。躲不開就接著,晚上睡不著那就白天睡。
12.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

7. 關於舞蹈的勵志句子有哪些

美文網>勵志文章>勵志語錄>舞蹈勵志語錄

舞蹈勵志語錄

2017-07-01 08:27 | 作者:福隆國際備用n1 | 點擊:147次

舞蹈勵志語錄

1、舞蹈沒有捷徑,唯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才能達到理想的狀態。只有當你每天忍受著挨過"抓心撓肝"式的疼痛之後,才能迎來進步的喜悅。舞蹈,就是貴在堅持!

2、永遠不要抱怨比賽不公平,輸掉原因只是因為你不夠好

3、因為熱愛,所以專注。

4、你既然認准一條道路,何必去打聽要走多久。

5、舞蹈是語言之母。

6、在舞者的世界裡,光鮮亮麗的舞台和雷鳴四起的掌聲永遠都是那麼的短暫。為了台上能得到觀眾和自己的肯定,他們常常堅強隱忍在練功房,承受著常年訓練帶來傷痛與肢體變形。不厭其煩的重復動作,常常分不清汗水還是淚水 ...

7、當你埋怨沒有漂亮的舞鞋時,有的人卻沒有雙腳。當你埋怨沒有登台的機會時,有的人竟沒有舞蹈練習室,沒有漂亮的舞蹈服裝,甚至沒有專業的舞蹈老師,有的只是一顆同樣熱愛舞蹈的心。所以,我們都要好好珍惜每一次舞蹈的機會!

8、一件事只要你堅持得足夠久,"堅持"就會慢慢變成"習慣"。原本需要費力去驅動的事情便成了家常便飯,雲淡風輕。

9、在舞者的世界裡,光鮮亮麗的舞台和雷鳴四起的掌聲永遠都是那麼的短暫。為了台上能得到觀眾和自己的肯定,他們常常堅強隱忍在練功房,承受著常年訓練帶來傷痛與肢體變形。不厭其煩的重復動作,常常分不清汗水還是淚水濕透衣背。盡管如此,他們仍然深深地愛著。

10、舞蹈可以讓我釋放內心,舞蹈可以讓我煩惱全無,舞蹈可以讓我美化形體,舞蹈可以讓我自信陽光,舞蹈可以讓我魅力無窮,舞蹈可以讓我時尚健康......我有理由不愛它嗎?

8. 簡要介紹下梵高的勵志故事

梵高生前不被人理解,直到他死後,他的作品和才華才真正為人所知。世人才真正知道一副《向日葵》傾注了他的多少熱情和希望。形成極大對比的是他生前只賣出了一副畫,而死後卻是追隨者無數,聽起來令人諷刺。

藝術家,很少有精神比較正常的,當然,梵高也不例外。說到梵高,人們不僅會想起他的畫作的超凡表現力,同時也會想到他怪異、瘋癲的性格。梵高的作品中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強烈的個性和形式上的獨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躍和扭動。但也由於他的作品色彩太過強烈、色調過於明亮,而因此很難被世人接受。

癲狂的他,創作的作品當然也是癲狂的,他的畫作及其抽象,以至於直到他死後,人們才開始關注這位繪畫藝術界的天才,才發現他畫作中表現出的強烈的內心情感和意識。梵高的故事十分勵志,盡管精神已經失常,但卻是一位真正具有使命感的藝術家,在談到他的創作時,他這樣總結道:「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由於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潰了;不過這都沒關系……」。梵高很晚才成為一個極具個性化的畫家而嶄露頭角,他的勵志故事讓我們明白即使剛開始世人無法理解,只要我們專注於自己的夢想,專注於自己所愛,終有一天世人會理解。

拓展資料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畫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梵高出生於1853年3月3 0日荷蘭鄉村津德爾特的一個新教牧師家庭,早年的他做過職員和商行經紀人,還當過礦區的傳教士最後他投身於繪畫。他早期畫風寫實,受到荷蘭傳統繪畫及法國寫實主義畫派的影響。1886年,他來到巴黎,結識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並接觸到日本浮世繪的作品,視野的擴展使其畫風巨變,他的畫,開始由早期的沉悶、昏暗,而變得簡潔、明亮和色彩強烈。1888年,來到法國南部小鎮阿爾,已經擺脫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響,走到了與之背道而馳的境地。

網路_梵高

9. 求一篇哲學性或者勵志性文章、、字數200以上、、

儒家思想中的人與自然
一、引言
世界各主要古文明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都經歷所謂「哲學的突破」(「Philosophic Breakthrough」)的發展階級。所謂「哲學的突破」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哲學家雅斯培(Karl Jaspers)所提出來的一個名詞,主要是指在公元前的第一個千年紀元之內,世界上各個主要的文明都經歷某種精神世界的躍升,人類的心靈不再被不可知的、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所控制,人開始覺醒他是宇宙中的一個存在。古代文明如印度文明、中華文明、猶太基督教文明、希臘文明等都有經歷類似的現象,而且都出現一些具有典範性的人物,譬如說孔子之於中華文明、釋迦摩尼之於印度文明,又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之於希臘文明等皆是代表性例子。
從比較文化史的觀點來看,「哲學的突破」在各古文明中的發展並不相同,例如在猶太基督教文明及希臘羅馬文明的哲學突破,與中國文明的哲學突破。最大的差異點在於:前二者的哲學突破中,其人文主義的曙光建立在人和神的對抗之上。基督教的「原罪」概念所延伸出來的人的墮落性的觀念,使人作為一個被創造者與神作為一個全知全能的創造者之間,出現一種永恆的緊張關系。所謂人文主義(Humanism)在西方文明的脈絡裡面,是從人神對抗的脈絡里發展出來的,人與神之間有一種緊張關系,所以人要不斷的表示臣服與告解。
我們再看希臘文明。希臘人在公元前594年馬拉松戰役在雅典的領導下重挫入侵的波斯。馬拉松戰役之後,希臘城鄉隨著軍事的勝利而取得了空前的信心,並且把這種信心轉化成文化的信心,而創造了公元前第六、五世紀輝煌的古希臘文明,蘇格拉底、柏拉圖、亞理斯多德、以及希臘三大悲劇作家(Sophocles、Euripides、Aeschylus)都在這個時期出現,這是希臘人文主義昂揚的時代。在古典時代希臘文化里,人文主義精神是人從抗拒上帝所為人所定的命運之中發展出來的。在西方,無論是在猶太基督教傳統或者希臘羅馬傳統,人文精神是在人與神的對抗、緊張及戰斗中所產生。
相對而言,古代中國文明則是一個連續性的文明,中國文明的「哲學突破」是靠少數掌握政治權力的人動員大量的資源,創造璀璨的青銅器文化,在中國的「哲學突破」較為緩和,不像西方是在人與神的對抗里所產生。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綿延發展中創造了德澤豐厚的思想遺產,其中最具有中國特色而且對現代最有啟示意義的,首推「聯系性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在諸多兩極之間,建構相互溝通或交互滲透之關系,古代儒道兩家思想是這種思維方式的源頭,而且可以互為補充。這種思維方式貫通古代中國的宇宙論與心性論,構成完整的系統。
所謂「聯系性思維方式」是將個人、世界、宇宙的諸多部份之間,建構緊密的聯系性關系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基本上認為在宇宙間的部份與部份之間,以及部份與全體之間是一種有機的而不是機械的關系,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整個宇宙各個部份互相滲透,並且互為因果。這種「聯系性思維方式」在中國古代的儒家與道家思想傳統中固然以深切著明的方式呈現出來。
傳統中國的「聯系性思維方式」,建立在三項命題之上:第一,傳統中國思想家認為宇宙之諸多事物均有某種「同構型」,這種想法在傳統經典中屢見不鮮。《周易‧系辭下》就說,在宇宙萬物在表象的差異之下,都潛藏著共同的質素或運作邏輯(所謂「德」或「情」),有待人類加以解讀並表而出之。由於宇宙萬物皆存有這種共同質素或運作邏輯,所以諸多存在或現象之間均有其可模擬性。《逸周書‧時訓篇》從自然界的現象如「風不解凍」、「蟄蟲不振」、「魚不上冰」,推論人文界如「號令不行」、「陰氣奸陽」、「甲胄私藏」等現象的出現。董仲舒(約179-104B.C.)《春秋繁露‧四時之副》認為「慶賞罰行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也」,凡此種種說法,都顯示古代中國人深信:宇宙萬物與現象有其同構型,故有其可模擬性。
第二,由於古代中國人深信宇宙萬物有其「同構型」,所以他們也認為宇宙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有機體。在這個有機體內的部份與部份之間,存有互相滲透的關系。例如《易傳》就指出:宇宙中紛紜的現象之變化,都因「剛柔相摩,八卦相盪」而交互影響,一如銅山東崩而洛鍾西應。
第三,中國思想家認為不僅宇宙中之部分與部份互相感應交互影響,而且部份與全體之間也有類似的關系。《孟子‧盡心上‧1》說:「萬物皆備於我」,這句話的涵義固然是就人的道德修養而言,但是,這句話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解讀:作為宇宙的「部份」的「我」,與作為「全體」的「萬物」有其共同的本質,因此,就一方面觀之,從「我」(部份)就可以掌握「萬物」(全體)的本質;另一方面,則「萬物」(全體)的特徵也顯現在「我」(部份)之中。於是,部份與全體就構成交互感應的關系。所以,宇宙中的部份與全體之間,是一種往返交互詮釋的循環過程。總之,這種「聯系性思維方式」將宇宙理解為一個大的系統,系統內的各個部份交互作用而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以上所說的這種「聯系性思維方式」之遠源,可能與古代中國文明之「整體性的宇宙形成論」有關系,而在古代儒道兩家思想中將這種思維方式一再呈現,皆表現而為一種「整體思維」的觀點。中國的「聯系性思維方式」將宇宙視為一個各部份之間及部份與整體之間互有聯系的有機體,這個有機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中國思想傳統中的「整體論」思想,實植根於這種「聯系性思維方式」。
中國思想傳統的「聯系性思維方式」,是一個通貫思想體系各層面的思維方式,從宇宙論到心性論到社會政治論,都可以顯示「聯系性思維方式」的傾向。在宇宙論或宇宙生成論方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42章》),很明顯地展現「聯系性思維方式」。在儒家一系思想家之中,孟子的心性論與工夫論,將一切價值根源與修養工夫歸結到「心」之「擴充」,並強調「心」與「身」、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有機互動聯系,就是「聯系性思維方式」的一種表現。
除了宇宙論與心性論之外,古代中國人的社會政治論也建立在「聯系性思維方式」之上,最具有代表性的論述就是《禮記‧大學》中著名的「八目」的推衍程序,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等八項程序,被視為是一個不可分割而秩序井然的過程,而且這個整體性的程序,可以歸結到個人的修身問題。
二、儒家思想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一):連續性
在以上所說的「聯系性思維方式」之下,傳統中國思想家多認為自然秩序與人文秩序存有緊密的關系。《易經‧系辭傳》說:「聖人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認為自然秩序的變動,及其所潛藏的諸多原理與原則,與人文現象的內在結構之間具有同構型,因此具有可參考性。《道德經‧第23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古代道家認為自然世界的諸多變化如飄風、驟雨等現象,對於人文現象的思考具有高度的啟發性。這種模擬思維都隱含一種人文與自然之間存有聯系性的假設。奧國心理分析大師榮格(Carl G. Jung,1875-1961)曾經以共時性原理(principle of synchronicity)一詞,來形容中國古代思想世界中所見的人文與自然世界之間的聯系性與交互滲透性。由於這種「聯系性思維方式」,所以中國人常常在自然現象中讀入人文意義。
儒家思想中的人觀與自然觀較為突出的特質有二,第一是強調「人文」與「自然」之間的連續性。傳統儒家並不把自然當作是一個外在於並與自我無涉的「客觀的自然」;相反地,傳統儒家常常在自然中讀入人文的意義。舉例言之,孔子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就是在山水的自然情境之中,讀入了仁與智的道德意涵。孟子從「水盈科而後進」這個自然現象,解讀出「君子不成章也,不達」這項人文意義。
儒家思想中「人文」與「自然」的連續性關系,主要以下列兩種方式表現:
(1)人與自然相融合:古代儒家思想中,人與自然之間,是一種連續發展的關系。人悠遊於大自然之中,與大自然共生共感,對大自然充滿了孺慕之情。孔子與他的學生的一段對話,值得我們細加玩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論語.先進.26》
在以上這一段師生對話中,孔子對於學生中之有志於從政者,都不嘉許。但是,當曾點說出他醉心於在暮春時節偕同朋友與兒童洗浴於沂水,歌詠舞蹈而歸的境界時,孔子大加贊賞說:「吾與點也!」曾點在這里所嚮往的是一種人的生命的「自然境界」。人融入於自然之中,並欣賞自然之美。
儒家思想中「人」與「自然」的融合,展現儒家傳統中將宇宙與自然界,視為有機的整體之看法。在儒家看來,「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界的動植飛潛,構成有機的、不可分割的整體。「萬物靜觀者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正是因為萬物與人都是這個有機整體中的組成部分,人與自然本來就融合無間。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為什麼有時不能與自然完全融合無間呢?傳統儒家(特別是宋明理學家)認為,人之所以未能與自然融合,主要是因為被人的私慾所阻隔。南宋大儒朱子(晦庵,1130-1200)解釋曾點的那一段話說:
蓋有以見夫人慾盡處,天理流行,隨處充滿,無少欠闕。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於言外。視三子之規規於事為之末者,其氣象不侔矣,故夫子嘆息而深許之。而門人計其本末獨加詳焉,蓋亦有以識此矣。
朱子所用的「天理」、「人慾」等名詞,是宋明儒常用的話頭。我們推衍朱子的意思,大致可以知道:朱子認為,人只要能夠抖落個人的私慾,就可以回歸自然,而達到所謂「天理流行」、「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的境界。這種境界就是人與自然融為有機整體的境界。
(2)人順應自然而提升道德內涵:儒家思想中人與自然的連續性,第二種表現方式是:人順應自然的稟賦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內涵。我們可以從孟子的「浩然之氣」說講起。孟子與公孫丑曾有以下關於「不動心」境界的對話:
〔公孫丑〕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
〔孟子曰〕:「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公孫丑曰〕「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
〔孟子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公孫丑曰〕「敢問夫子惡乎長?」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也。非義襲而取之也。…」(《孟子.公孫丑上.2》)
在這段對話中,孟子說自然界有一種萬物共有的質素——氣。作為大自然的一份子,人只要努力培養這種存在於大自然中的「氣」,而不是「旦旦而伐之」以致於成為「牛山濯濯」,就可以達到「浩然之氣」的境界。孟子就告訴我們「說大人則藐之」,如果去見國君諸侯,不要看到宮室廟堂那麼大,以為氣派大。對孟子而言,國君諸侯所擁有的,都是他所看不起的。孟子的「浩然之氣」使他生命力極為強韌。
但是,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有什麼特徵呢?「氣」的概念是最近幾年以來國際學術界關於中華文化的研究中,一個非常熱門的問題。「氣」在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概念,這個概念的形成,可以上推到沒有文字記載的新石器文化,或者更遠古的時代。不過,大量的出現在文獻證據之中,則要到春秋時代以後。如果將春秋以來文獻中關於「氣」的種種記載,配合最近的考古成果,像湖南長沙馬王堆所出土的醫書與《五行篇》,我大致可以歸納出在孟子之前,古代中國人對於「氣」的四種不同看法:
第一種看法可以稱之為「二氣感應說」。在《易傳》有清楚的表現。基本上是認為宇宙由陰陽二氣交感而成。這種氣的思想,宇宙論的色彩高於倫理學的色彩。
第二種看法是「望氣說」與後來的陰陽五行學說有相當密切的關系。《左傳》的記載顯示,春秋時代的人已經以六氣與四時、五行相配合,因此,自然之氣是可以被「占」而知道事情的變化,這是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是一個重要的特色,以占雲氣來發現人事的吉凶。在《史記》太史公司馬遷就有這樣的記載。
第三種看法是「行氣」或「食氣」說。這種看法影響後世的神仙家,就是《莊子》〈刻意篇〉所描述的長生之術。這種看法在近代新出土的文獻,像是馬王堆三號漢墓所出土的古代醫書,雖是殘缺不全,但是對於食氣以養生,有非常細膩的解釋。
第四種看法是從兵家發展出來的「激氣」,「利氣」,「延氣」說。《左傳》所記載的曹劌論戰,以及最近出土的《孫臏兵法》殘簡〈延氣篇〉都有這類記載。
從這四種關於「氣」的說法,我們可以知道在孟子之前,中國人「氣」基本上是指「氣」的自然意義而言,就是作為宇宙間的一種自然的東西。到了孟子才加以轉化,賦予一種倫理學意義,「氣」取得了價值判斷的內涵。從古代的「氣」論一到孟子的「浩然之氣」說,是中國「氣」學說史的一大轉變。從這種轉變可以看出來,孟子對於生命的反省,實有具深刻的歷史意義。
孟子更告訴我們,人的生命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心」,「氣」,「形」。孟子認為「心」與「氣」是循環相關的,但是「心」更重要。「心」是普遍的,每個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看到小孩子掉入井裡,就趕快去救他,這是發自內心的惻隱之心,是具有普遍性而任何人都有的。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就在於人之「心」。「心」「氣」互動,如果沒有「養氣」,則先天的「良知」、「良能」就會慢慢的萎縮,終究至於只會想到做壞事。
因為「心」是普遍的,「心」對「於」氣具有優先性。只要不斷的「養心」,就可以透過「氣」而將整個身體轉化,表現於外在的形貌也會轉化,孟子稱之為「踐形」。一位有修養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因為「浩然之氣」的滲透,而使他的外表形貌都為之轉變。孟子曾經說過要觀察人,莫良於眸子。只要透過眼神,就可以分辨出人品的好壞。孟子對於人的生命內涵,分析得非常深刻,而且提出完整看法。孟子強調「心」經過「浩然之氣」的轉化而影響人的形體,這就是他所說的「踐形」的理論,這種理論與中國文化的「連續性思維方式」有深刻關系。
孟子主張自然與人文之間有其連續性。孟子認為,大自然與人並不是互相間隔而對立的,「自然」中所潛藏的許多意義、信念與價值,實際上都是內在於人心之中,人愈能往內心反省,就愈能上通於天,愈能夠了解宇宙或者自然中所潛藏的意義之所在。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他在人文范疇與自然范疇之間建立一種連續性的,而不是斷裂性的關系。
但是,當我們強調古代儒家將人與自然是為一種連續體之時,我們也必須立即聲明:荀子(約298-238B.C.)將自然視為純粹的自然,而且主張以「人文」克治「自然」。荀子砍斷儒學中「人」與「自然」的連續性關系,可視為古代儒家的自然觀的轉折。
荀子從人之「飢而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等自然人的屬性,論斷人之普遍性。荀子說:
凡人有所一同:飢而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惡,耳辨音聲清濁,口辨酸甜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可以為堯、禹,可以為桀、跖,可以為工匠,可以為農賈,在注錯習俗之所積耳。為堯、禹則常安榮,為桀、跖則常危辱;為堯、禹則常愉佚,為工匠、農賈則常煩勞。然而人力為此而寡為彼,何也?曰:陋也。堯、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於變故,成乎修為,待盡而後備者也。(《荀子.榮辱》)
荀子認為人性天生而好利,有耳目之欲,必有待於後天的陶冶矯治,荀子說: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俄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知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順,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
總之,荀子強烈主張以「文化」(culture)克治「自然」(nature),以「後天」矯治「先天」,以避免人因天生之自然傾向而流於邪惡。孔孟思想中「人」與「自然」的連續性,到了荀子手中出現了斷裂。
三、儒家思想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二):一體觀
儒家的人觀與自然觀的第二項特質是:人與自然共構成為一體。這種「一體觀」預設人與自然都具有共同的本質——仁。
從遠古以來,「人」是「自然」所生這種思想,在中國文化中並不陌生。《管子.水地》所說:「地者,萬物之本源,諸生之根菀也。水者,地之血氣,筋脈之適流也」,可以視為古代中國這種思想遺產的總結。
古代儒家中將「人」與「自然」的一體觀,而較為明確地加以表述的是孟子,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盡心上.4》)孟子這段話中的「萬物」,歷代注家固然可以有不同的解讀方式,但大致指宇宙自然界之萬物,當無問題。朱子解釋這句話說:「此章言萬物之理具於吾身,體之而實,則道在我而樂有餘;行之以恕,則私不容而仁可得。」 根據朱子的解釋,「萬物」之所以與我融為一體,乃是因為萬物之「理」都已具備於「吾身」之中。人與自然的萬物分享共同的質素。
到了十一世紀,張載(橫渠,1020-1077)撰寫著名的論文〈西銘〉,對儒家的「人」與「自然」關系提出重要的看法,張載說:
干稱父,坤稱母;與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吾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
張載順著孟子的思想脈絡,提出民胞物與的說法,將人與他人以及自然萬物,都視為一體。
人與自然成為一體如何可能呢?程顥(明道,1032-1085)與程頤(1033-1107)兄弟對這個問題提出明確的意見說:
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不須防檢,不須窮索。若心懈則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須窮所;存久自明,安待窮索?此道與物無對,大不足以名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萬物皆備於我」,須反身而誠,乃為大樂。若反身未誠,則猶是二物有對,以己合彼,終未有之,又安得樂?〈訂頑〉意思,乃備言此體。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未嘗致纖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若存得,便合有得。蓋良知良能元不喪失,以昔日習心未除,卻須存習此心,久則可奪舊習。此理至約,惟患不能守。既能體之而樂,亦不患不能守也。(《遺書》,卷二,頁三上半至下半)
程子明白提出「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的命題,主張「義」、「禮」、「知」「信」等行為及其價值理念,都是「仁」的表現。人只要向內深思,體驗「仁」之內涵,就能達到孟子所說「反身而誠」的境界,體認自我與自然萬物原非對立,亦無間隔。
十二世紀集大成的偉大儒家思想家朱子(1130-1200),在著名的「仁說」這篇論文中,更近一步申論說:
「天地以生物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為心者也,故語心之德,雖其惚攝貫通,無所不備,然一言以蔽之,則曰仁而已矣。
在朱子的論述中,整個宇宙充滿了生生不已的健動精神,而「人」與自然界的萬物,都各秉持天地之間這種生生不已的核心價值而生長,這種宇宙間的核心價值就是「仁」。
十五、十六世紀的王陽明(守仁,1472-1629)的思想與朱子的思想雖然抵牾之處甚多,但是在物我為一的這條思路上,兩者取徑一致。王陽明在〈大學問〉中,提出以下這一段有力宣示:
大學者,昔儒(朱子)以為大人之學矣;敢問大人之學,何以在於「明明德」乎?陽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受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是其一體之仁者,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是故謂之明德。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體之仁,猶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動於欲,而未蔽於私之時也;及其動於欲,蔽於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則將戕物圯類,無所不為,其甚至有骨肉相殘者,而一體之仁亡矣。是故苟無私慾之蔽,則雖小人之心,而其一體之仁猶大人也;一有私慾之蔽,則雖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猶小人矣。顧夫為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慾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復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而已耳;非能於本體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王陽明,《大學問》)
陽明接續朱子以《大學》為「大人之學」的提法,進一步問:為什麼所謂「大人之學」的基礎在彰顯人之內在的善苗(「明明德」)呢?王陽明指出,所謂「大人」就是指「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人。「大人」之所以能與自然萬物構成一體,最根本的基礎在於「大人」之心以「仁」為其本質,所以「大人」與草木鳥獸之間毫無分隔。只要人能去除以自我為中心的私慾,使人之內在善性(「明德」或「仁」)充分舒展,就可以完全實踐與萬物同體之理想。
《論語》中曾點所嚮往的人與自然相即相融的境界,與十一世紀以後二程兄弟、朱子到王陽明,所嚮往的人與自然之融為一體,有同有異。正如張亨教授所說,在《論語》的曾點境界中,不存在主客對立的緊張,而只有物我一體的和諧。「自然萬物不再是人意欲或知解的客體,而是回歸它的自身,真正如其本身那樣顯現。而人與物都是『各得其所』『各遂其性』,進而至『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的圓融之境。」 先秦孔門的人與自然之合一,美學的意味較濃,物我兩忘於暮春美景之中,悠然自在,怡然自得。
相對於先秦孔門的物我為一境界,宋明儒學中的物我一體觀,充滿較為強烈的德性內涵。在宋明儒學中,人與自然合一之美,以生生不已的善為其基礎。在朱子所謂「天物以生物為心」的宇宙觀中,人與自然都分享生生之「仁」這種德性。
四、結論
儒家傳統是中華文化的主流,在這個主流思想之中,人與自然是一種相即相融並互相滲透的關系。「自然」是「人」的創生者,「人」也是「自然」的參與者。「人」與「自然」之連續性與一體性之所以可能,其基礎正是在於人與宇宙萬物都以生生不已的仁德為其核心價值。「仁」既內在於每一個人的內心,又超越於每一個個別的個體,而成為宇宙萬物之共同質素。儒家思想中「人」與「自然」之連續性與一體觀的建立與發展,主要以人「心」之自覺為其基礎。
儒家傳統中的自然觀中所潛藏的人與自然的連續性與一體觀,對現代人具有深刻的啟示。自從工業革命以後,最近二百年來工業文明與資本主義文化,可以說就是一種斷裂的文化。近代文明之斷裂性,第一個表現是個人與宇宙本體之間的斷裂,歌德筆下《浮士德》中的浮士德精神,可以說就是近代文明的表徵,代表著戡天役物的動力,以人為宇宙的主宰。這種浮士德精神的現代性格非常強烈,但是卻都欠缺超越的向度。

10. 文藝勵志的句子

1.宇宙山河浪漫,生活點滴溫暖,都值得我前進。 ​​

2.想過的生活有一萬種,每一種都需要你現在努努力,再加把勁呀。 ​​​

3.秋天也很好,桂花會開,空氣會香甜,我們會變好,一切充滿希望,溫柔又熱烈。 ​​​

4.不要垂頭喪氣哦,抬起頭來就能迎面撞上草莓味的夕陽,就這樣走下去也許就撞進了遼闊的未來。 ​​​

5.會變成光的,要和日後相見的那個人互相照亮。 ​​​


6.夏日計劃里有好多都沒有做到,但遺憾歸遺憾,反而是學會了以後都不能這樣,不要停在這里為過去的時間懊惱了,正因為還有很多事想做,更促使我們往前去過好接下來的每一天。 ​​​

7.忙碌的時候特別好,覺得沒辜負早上化的妝,中午吃的兩碗飯,晚上犧牲的睡眠,所以人一定要前進啊。

8.沒有辦法扼制生活的唐突,只願所向披靡也還有底氣 。 ​​

9.人生太苦 加點糖吧

10.還是希望你能努力一點,然後早些遇到好的境遇,知道生活並不總如人意,但還是希望可愛的你,不管在哪裡都能被多眷顧一些。 ​​​

11.人世上沒有事是有意義的,意義都是人賦予的,而堅持本身就是一個無比閃亮的意義呀。

12.沒關系,這些挫折就暫且當做一種試煉吧,要繼續朝喜歡的方向走,途中一定能把開心賺夠,終點也一定是更廣闊的天空。 ​​​

13.喜歡一個人或者喜歡一個偶像,就是在辛苦到想掉眼淚的時候,想到還有這么一個人也在努力著,就還可以再撐一撐。 ​​​

14.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15.我當然不會去摘月亮 我要月亮奔我而來

16.我喜歡的人必須有讓我仰望的力量

17.努力不會白費 愛也並非湊巧

18.被大家愛著的人生,是很好很好的人生。 ​​​

19.沒有辦法扼制生活的唐突,只願所向披靡也還有底氣 。 ​​

20.今天又在想,我們做很多事情,學習新的東西、認真工作、健身,都是為了讓自己更喜歡自己一點。我喜歡我的時候,誰不喜歡我都沒關系,我什麼也不怕。 ​​​

21.好好生活,假期延長,屬於自己的時間變得更長,但一定要自律,把每一天都過充實,所有的事情都要好好完成,然後保護好自己,珍惜擁有的生活,以後不要再被別的挫折輕易打敗,好好活著好好經歷。 ​​​

22. 多出來的時間,把想做的事情一一做好,不用太恐慌和焦慮。想看的書和電影,想自學的語言和樂器,好好護膚好好練形體,在春暖花開的時候再好好的獎勵自己,悄悄努力,默默長大,漸漸厲害。 ​​​

23.所有負面情緒都是正常且應該擁有的情緒,所以不用太擔心,難過也可以,掉眼淚也可以。也許痛苦的時候是在前進,辛苦的時候是在成長,放平心態,悄悄加油。 ​​​

24.白天要努力的忙起來,順順利利把事情做完,晚上就可以鑽進被窩,看看喜歡的書,帶上耳機專心看劇,或者只是安心的睡個好覺,這樣的每一天都會更可愛吧。 ​​​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