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病毒勵志
⑴ 在害怕的時候,要怎麼做
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其實是正確的,有什麼樣的性格特徵,往往就會發生什麼樣的行為。比如自己是一個懶人,想要改變這種懶,找一個人來監督自己,但是時間久了之後,自己又開始放縱了,又開始懶了。馬上要期末考試了,於是每天看書到凌晨兩三點,巴不得把書上的所有知識點都記住,在期末考試中考取高成績,這種行為看上去就讓人覺得勵志。等期末考試結束,書籍直接扔了,不看了,目的達到了,又回到了以前懶的狀態。簡稱狗改不了吃屎。
現在的小孩子為什麼喜歡玩游戲呢?因為不害怕、不恐懼呀。簡單上手、容易操作,沒有什麼難度,而且身邊的小朋友都在玩,自己不玩還真不行。於是就這樣越玩越上癮,甚至想要打出最好成績,成為榜首贏家,那種感覺:登峰體驗。但是讓這些玩游戲的小朋友把這種游戲精神帶到學習中去,很難,因為需要大腦不斷去思考,非常枯燥無味,很不喜歡,甚至考不好會得到父母老師的批評教育,心理壓力很大。
明知道這件事做完之後對自己是有好處的,那如何去突破做這件事之前的害怕和恐懼的心理呢?
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微習慣的培養。比如說,自己每天想要跳繩,但是害怕自己堅持不下來,覺得跳繩很累的,於是就一拖再拖,始終沒有養成跳繩習慣。其實這在跳繩之前已經給自己下了定義:覺得自己不可能堅持跳繩的。於是這件事就僅僅出現了一個想法,並沒有得到確定的結果。那應該如何來解決這種恐懼心理呢?
首先去買一條跳繩,其次放在自己可以隨時看得見的地方,其三休息空閑時間拿起跳繩跳幾個就行,心情好跳幾十個,心情不好就跳一個。當每天都有這樣隨意的心態去跳繩時,就會覺得做起來還挺輕松的,沒有什麼難度,於是就日積月累,自己從跳繩的活動中發現了訣竅。做成任何一件事,一開始的時候都是微不足道去做,不用刻意追求結果會怎樣,只要做了,結果就會出人意料。
在技能的概念中,有一種能力叫技能的遷移。通俗的說這件事做成功了,用類似的思維方式去做下一件事,那麼下一件事也會成功。因為萬事萬物,規律是類似的,關鍵點是自己有沒有去發現和挖掘。
⑵ 求幾部中國拍的關於炭疽等病毒的電影。不要非典等「勵志」電影。
類似題材的內地電影沒有
電視劇有一部《版一級恐懼權》
http://ke..com/view/386904.html?wtp=tt#1
⑶ 關於面對挫折戰勝困難的名人故事
1、高士其是我國科普作家。在外國留學時,有一次做實驗,一個裝有培養腦炎過濾性病毒的玻璃瓶子破裂了,病毒侵入了他的小腦。從此留下了身體致殘的禍根。他忍受著病毒的折磨,學完了芝加哥大學細菌學的全部博士課程。回國以後,他拖著半癱的身子,到達延安工作。
解放後病情惡化,說話和行動都十分困難,連睜、合眼都需要別人幫助。但他仍以驚人的吃苦精神進行創作,先後寫成100多萬字的作品。有人問他苦不苦,他笑著說:"不苦!因為我每天都在斗爭,斗爭是有無窮樂趣的。"
2、19世紀法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第一部作品《氣球上的五星期》一連投了15家出版社,均不被賞識,第16次投稿才被接受。美國作家傑克。倫敦最初投稿,也沒有一家出版社願意發表,以致他不得不去干苦力。後來他的《北方故事》才由一家有眼力的《西洋月刊》看中,一舉成名。
3、張海迪自幼就嚴重高位截癱,幾次瀕臨死亡邊緣,身體可算弱的了。可是20多年來,她學會了4門外語,翻譯了16萬多字的外文著作,獲得了哲學碩士學位,並自學了針炙技術,為群眾治病1萬多人次,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4、一場大火,把愛迪生的實驗室燒成一片瓦礫。愛迪生研究有聲電影的所有資料和樣板被燒成灰燼。他的老伴難過得哭了出來:"多少年的心血,叫一場火燒了個精光。而今你已年邁力衰,這可怎麼辦啊!"愛迪生也很傷心,但他決不會由此趴下。發明電燈時,他就先後試驗了7600多種材料,失敗了8000多次,仍不氣餒,終於獲得成功。眼下這場火災也同樣不能使他後退。愛迪生對老伴說:"不要緊,別看我67歲了,可是我並不老。從明天早晨起,一切都將重新開始。"
5、米勒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作家。他生於農家,年輕時跟人學畫,因為不滿其老師浮華的藝術風格,便離開了他的老師。後來,他在巴黎以畫裸體畫糊口,漸漸地他對此種藝術感到厭倦,但其他題材的畫也賣不出去,因此,一度陷於貧困、苦惱和絕望的深淵。為生活所迫,他只好離開巴黎,住到鄉下。在農村,他依然未能擺脫貧困,但美麗的大自然、淳樸的農民和農家生活,激起了畫家的創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艱難,堅持創作,創作出了許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種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