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物哲理故事
㈠ 請告訴我三個關於名人志存高遠的事例
蘇秦是洛陽人,學合縱與連橫的策略,勸說秦王,寫了十多個建議書都沒有派上用處,最後他所有的錢都用完了,悲慘而歸。到了家,他的妻子不為他縫紉,他的嫂子不為他做飯,他的父母親也不認他這個兒子。蘇秦嘆了口氣,說:「都是秦王[這個不用抄上去,解釋上說的是蘇秦自己錯,但是我們老師覺得是秦王的錯,你如果想用蘇秦就把「秦王」改成「我」的錯啊!」就發誓要勤奮讀書,說:「哪有事情辦不成的?!」讀書快要睡著的時候,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了腳。後來聯合了齊、楚、燕、趙、魏和韓國反抗秦國,然後成了六國的相印。
明朝時期,李時珍背棄父親要他讀八股文科舉入仕的願望,一心閱讀醫書《神農本草》,發現其中很多中葯沒有詳細記載,決心認真編寫一部詳盡的醫書。他對書中的每一種中葯都十分認真地考證,經過30多年終於完成《本草綱目》巨著 我國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小時候的一次觸動使他萌發了做一個橋
梁專家的念頭,為的是為家鄉的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為此他每天刻苦鑽研,艱苦奮斗。日以繼夜的學
習,當別人在嬉戲玩耍時,他自己卻一人在角落思考著種種地問題。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這其中當
然也包含著多少的辛酸和挫折,但是他沒有放棄,因為有這一股強烈的力量支撐著他。這就是他的志向
他的目標——成為一個橋梁建築專家,為家鄉的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㈡ 關於歷史人物的故事
1、孔子的故事:逆境識顏回
孔子率眾弟子周遊列國時,有一段時間的處境非常悲慘。
有一次,孔子師徒被人困在陳國境內的荒野里,糧食吃光了,連續七天沒吃上飯,以至於孔子餓得昏昏沉沉地睡在車上。
孔子的弟子顏回為了救師傅,不惜拉下臉皮求乞於人,四處奔波,找來一點糧米,便趕緊拾柴燃火,燒起飯來。在飯快要煮熟時,鍋里飄出的香味使孔子來了精神,不禁抬頭觀看,正巧,他看見顏回正在用手抓出一把米飯填入口中。
過了不久,飯熟了,顏回首先盛來一碗,恭恭敬敬地捧給孔子。
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偷食之事,坐起來說:「剛才睡夢中見到我的父親,這飯若是干凈的話,我想先用來祭奠一下他老人家。」
顏回聞言忙說:「不行,不行,這飯不幹凈。剛才燒飯時,有些煙塵落入鍋中,棄掉沾上煙塵的米太可惜,我便抓出來吃掉了。」
孔子聞言大吃一驚,深為自己錯怪了顏回而內疚不已,這才知道「顏回偷吃」的真相,十分感慨。
孔子當即把弟子們召到跟前,說:「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從此,孔子更加信任顏回。
哲理點撥:即使是自己親眼所見的事情,也還得加以仔細分析才能避免出差錯。
眼睛看到的只是表象,如果僅憑對事對人的表象就妄下結論,有時也難免出錯誤!
㈢ 自強不息的名人事例
1、《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是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者,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3)古代人物哲理故事擴展閱讀
陳平(?-前178年),漢族,陽武戶牖鄉(今河南省原陽縣)人,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之一,《史記》稱之為陳丞相。
少時喜讀書,有大志,曾為鄉里分肉,甚均,父老贊之,他感慨地說:「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漢高祖死後,呂後以陳平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前189),與王陵並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後陳平擢為右丞相,但因呂後大封諸呂為王,陳平被削奪實權。呂後死,陳平與太尉周勃合謀平定諸呂之亂,迎立代王為文帝(漢文帝)。
文帝初,陳平讓位周勃,徙為左丞相,因明於職守,受到文帝贊賞。不久周勃罷相,陳平專為丞相。 孝文二年死。曲逆侯(今河北順平東),死後謚獻侯。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
王獻之少負盛名,才華過人。歷任州主簿、秘書郎、司徒長史、吳興太守、中書令等職,為與族弟王珉區分,人稱「大令」。他先後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為妻。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獻之病逝,年僅四十三歲。隆安元年(397年),追贈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謚號「憲」。
㈣ 刻舟求劍的故事
有一個楚國人出門遠行。他在乘船過江的時候,一不小心,把隨身帶著的劍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說,劍掉進水裡了。
這個楚國人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然後回頭對大家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眾人疑惑不解地望著那個刀刻的印記。有人催促他說:「快下水去找劍。」
楚國人說:「慌什麼,我有記號呢。=船繼續前行,又有人催他說:「再不下去找劍,這船越走越遠,當心找不回來了。」楚國人依舊自信地說:「不用急,不用急,記號刻在那兒呢。」
直至船行到岸邊停下後,這個楚國人才順著他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可是,他怎麼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個記號是表示這個楚國人的劍落水瞬間在江水中所處的位置。
掉進江里的劍是不會隨著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記號卻在不停地前進。等到船行至岸邊,船舷上的記號與水中劍的位置早已風馬牛不相及了。
(4)古代人物哲理故事擴展閱讀:
刻舟求劍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以靜止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發展的事物,必將導致錯誤的判斷。
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不能憑主觀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條。
情況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變化,否則就會失敗。告誡人們不能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待問題。
有一個人把相框釘在牆上,不事先量好相框的尺寸,而是先在牆壁上頂上釘子,再把相框放上去看看適合不,不適合又把釘子拔出,重新訂過,直到把相框安在牆上為止,這就是「刻舟求劍。」
㈤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主要人物及性格特點
中國古代寓言特點
一、整理與形象的結合
整理與形象的結合,是寓言的一個重要性。寓言的要義不在故事的本身而在它所寄寓的道理,它是借具體的形象來某個道理或某種用意。如《刻舟求劍》的故事,看是很簡單,但它不只是為了表現求劍者的迂腐可笑,更重要的是它有力地諷刺了那種墨守成規的人,說明凡事必須根據客觀形式的變化,因時、地理而異的道理,使他們發揮思想的光輝。《愚公移山》正因它說明了堅持不懈必定勝利的道理而獲得長久的生命。《拔苗助長》說明主觀急躁,不按客觀規律辦事必然失敗的道理而使人深受教育。因此可以說,深刻的道理,正是寓言的生命;沒有它寓言便失去意義和光輝。然而寓言的深刻道理,又必須借生動形象的故事來表明,否則就會變成枯燥乏味的說教。
二、寓理於短小故事中的理性美
寓言,有所寄託或比喻之言,它所寄託或比喻,就是說明某種道理,給人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所以作品所敘述的不是純故事,而是借簡短的故事揭示深奧的哲理。美的產生是人在實踐中,以對真的認識和掌握為前提,所以說,寓言提示的哲理,真理,其實就是揭示了美產生的前提。當然,寓言不是在空洞的說教,而是借用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將道理揭示出來,真理(哲理)寓於短小的故事之中,給人以理性美。
中國古代寓言,都基本上揭示了一個道理或者多個道理。《東施效顰》,提示了不顧條件生搬硬套的學習方法,是要失敗的;《涸轍之魚》從實際出發,升斗之水就可以救活鯽魚一條命,而不從實際出發,要去"西江引水"這顯然是救不了魚的,由此可見,從實際出發是非常重要的。《鄭人買鞋》,把書本道理看成是僵固不變的教條,而不相信現實生活中的東西,是不利於社會和生活的。《畫蛇添足》、《刻舟求劍》、《掩耳盜鈴》等揭示了真理的存在,真理的重要性。《困石據蒺》,揭示了偶然與必然的關系;《紀昌學射》揭示了基礎與成績的關系;《盲人摸象》,揭示了片面認識給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論帶來的危害;《井中撈月》告訴我們,辦一切事情都有要從實際出發,出發點必須是現實的,而目的也必須是可能的;《空中樓閣》告訴我們,違背了事物的規律,是做不了一切的,等等。這些寓言,看起來是一則故事,一則笑話,然而更多地是看到了這些寓言理性美。
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例子(最少5個)
1 解放前一位叫穆時英的青年作家,曾以一本揭露舊社會黑暗的小說《南北極》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但他走進了上海的十里洋場後,受到腐朽生活方式的影響,竟也歌頌起那些醉生夢死的生活來。這可是「近墨者黑」的絕好例子。但是,同樣生活在上海的作家魯迅先生,卻始終保持著革命家的本色,以筆作刀槍,向那個他厭惡的黑暗社會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
2 一個夥伴得了很容易傳染的皮膚病,許多家長都告訴自己的孩子不要和他在一起,但是有一個父母都是醫生的小男孩卻一如既往地和小夥伴一起上下學,一起玩耍。有一位好心的鄰居提醒他,他說:「如果我是健康的,我不怕別人傳染;如果我是好人,我不怕別人教我學壞,因為好人是不會學壞的。」果真,直到患病的小夥伴痊癒了,小男孩也沒有被傳染上。讀完這個故事,我疑惑了:近墨者必黑嗎?
3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他在潁州當長官的時候,手下有一個名叫呂公著的年輕人。有一次,歐陽修的好友范仲淹路過這里,便到他家中拜訪,歐陽修邀請呂公著一同待客。席間,范仲淹對呂公著說:「你能在歐陽修身邊做事真是太好了,你應該多向他請教作文寫詩的技巧。」此後,在歐陽修的言傳身教下,呂公著的寫作技巧提高得很快。
4 」張衡是我們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發明了地動儀,在天文、物理等方面也有研究。張衡在青年時期有很多知己,如馬融、王符、崔瑗等,這些都是當時很有才能的青年,特別是崔瑗,很早就學習過天文、數學、歷術,張衡經常同他在一起研究問題,交換心得,張衡進一步研究天文、物理等科學都是受了崔瑗的不少影響。
5 我國古代就有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原住在藝人的旁邊,孟子就止不住去聽 ,當遷至屠戶旁時,孟子又常去看殺豬.直至三遷至學館旁時孟子才專心讀書.以至於成了 大思想家.這則故事雖然有輕視勞動人民的意思,但是,它講明了這個道理——近墨者必黑 .孔子的「居必擇鄰,游必就士」,也說明了這個道理,「墨」是無孔不入的,近墨則黑.
拓展資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拼音jìn zhū zhě chì , jìn mò zhě hēi出自: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晉·傅玄《太子少傅箴》,靠著硃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
典故:晉朝文學家和哲學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告訴人們一個人生活在好的環境里受到好的影響,生活在壞的環境里也會受到壞的影響,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
近墨者黑 ,這是肯定的,耳濡目染,身邊的人會在潛意識里影響你。古人雲:「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里講的是交友方面的道理。
同樣,一個如果長期地處於不良的社會環境,久而久之,必然會受到不良環境的影響,即近墨者黑。也就是我們所要論證的論點。 近墨者黑,是一句流傳很久的格言了,仍然有必要一提。因為有人提出了近墨者未必黑這個觀點。倘若我們在這一問題上認識不清,那麼,很容易使我們中的某些人誤入歧途而不知。
首先,這句話的實質是人與環境的關系。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並加以證明。它是完全正確的。流傳很廣的孟母三遷、擇鄰而居的故事就是這樣的例子。孟子很小的時候喜歡同鄰家的小孩玩耍,而鄰家的小孩是一個紈絝子弟,好逸惡勞,漸漸地孟子在他們的影響下也變得好吃懶做,不求上進。
孟母很生氣,不顧自己年老多病、搬遷不易等因素,毅然將家搬到十里外的一個村莊。那裡都是窮人的孩子。孟子在他們的影響下,又一一改掉了惡習。刻苦上進,終於成為一代名家。試想當初如果沒有孟母的擇鄰而居,孟子繼續同那些富貴子弟來往,他還會有我們今天看到的成就嗎?可見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同所處的健康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㈦ 具有質疑精神的中外名人事例,具有代表性,越多越好
1、聶利發現蜜蜂並不是靠翅膀振動發聲。
蜜蜂發音靠的是翅膀振動──這個被列入我國小學教材的生物學「常識」,被一位名叫聶利的12歲小學生用實驗推翻.聶利為此撰寫的論文《蜜蜂並不是靠翅膀振動發聲》榮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銀獎和高士其科普專項獎。
這一科學發現出自一名年僅12歲的小學生之手,確實難能可貴!無數生物學家沒有發現的自然奧秘,小小的聶利發現了。成年人沒有懷疑過的來自書本的「定論」,聶利把它推翻了。
《人民日報》的報道說,聶利的發現過程並不復雜:她先是偶然發現翅膀不振動(或被剪下雙翅)的蜜蜂仍然嗡嗡叫個不停,然後用放大鏡觀察了一個多月,終於找到了蜜蜂的發聲器官。
如同許多重大科學發現一樣,發現過程本身也許並不曲折,關鍵在於發現者是否勇於向「定論」提出質疑,向科學權威提出挑戰。體現在聶利身上的離經叛道和勇於懷疑的精神,比「蜜蜂的發聲器官」這個發現本身更為可貴。
2、菲涅爾獲法國科學院頒發的獎。
菲涅耳,在科學界作為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敢於挑戰,終獲得法國科學院頒發的獎項。他的獲獎,固然取決於他取得的成就,但若沒有勇於質疑的科學精神,即使有所發現,也可能湮滅鄉野一生無名。
由此看來,只有具備勇於質疑的精神,才有可能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取得巨大的成就,才有可能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
3、袁隆平發明雜交水稻。
古今中外,勇於質疑者,他沖破了「關於自花授粉水稻雜交無優勢」的經典理論這個科研的圈圈,經過多年不斷探索研究,終於開發出被譽為「中華民族奉獻給人類的第五大發明」的雜交水稻,這一項惠澤世界人民的發明使人類遠離了飢餓作文人網 你也可以投稿,給世界帶來福音。
4、達爾文物種起源論。
達爾文這個被宗教界稱為怪物的科學家,冒著生命危險,大膽質疑上帝造人說他認為地球上現存的物種都是由更古老的物種演變而來的。
達爾文經過多年的實地考察證明了自己的觀點的正確性,並勇敢地發表出來,終於使人們從教會的謊言中走了出來,為後世的生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的發現被馬克思稱作「十九世紀三大發現之一。
5、加俐略揭開了落體運動的秘密。
年輕的伽利略根據自己的經驗推理,大膽地對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提出了疑問。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親自動手做一次實驗.他選擇了比薩斜塔作實驗場。
這一天,伽利略帶了兩個大小一樣但重量不等的鐵球,一個重100磅,是實心的;另一個重1磅,是空心的。伽利略站在比薩斜塔上面,望著塔下.塔下面站滿了前來觀看的人,大家議論紛紛。
有人諷刺說:「這個小夥子的神經一定是有病了!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不會有錯的!」實驗開始了,伽利略兩手各拿一個鐵球,大聲喊道:「下面的人們,你們看清楚,鐵球就要落下去了。」說完,他把兩手同時張開。人們看到,兩個鐵球平行下落,幾乎同時落到了地面上.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
伽伸利略的試驗,揭開了落體運動的秘密,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學說。這個實驗在物理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㈧ 諺語「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講的是哪個古代歷史人物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
周朝,夏四月,周公忌父、王子黨會齊隰朋立晉侯。晉侯殺里克以說。將殺里克,公使謂版之曰:「權微子則不及此。雖然,子弒二君與一大夫,為子君者不亦難乎?」對曰:「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臣聞命矣。」伏劍而死。於是丕鄭聘於秦,且謝緩賂,故不及。
這是《左傳》裡面的故事。時代是在晉文公歸國執政之前不久。里克是晉獻公(文公之父)以及他死後的晉國重臣。這里的晉侯是晉惠公(夷吾),他也是在獻公時代流亡的公子,因為里克的協助,得以回國。
道理:後用"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謂欲加害於人,即使無過錯,也可以羅織罪名作為理由。
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事例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
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
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9)古代人物哲理故事擴展閱讀:
孟母三遷,即孟軻(孟子)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三字經》里說:「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便出自於此。詞語解釋信息為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現在有時用來指父母用心良苦,竭盡全力培養孩子。
孟母三遷的啟示
①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現代的人們不僅要求高品質的物質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②給人很多的思維.在個人空間,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裡.在生活中,環境造就人才,環境也淹沒才人。
③環境重要,比如把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交給一隻狼去撫養,嬰兒長大後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