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詩的哲理的理解
① 對《琴詩》《觀書有感》蘊含哲理的理解
哲學上: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內君指上聽?容 」
1、琴與指兩個事物聯系在一起如何產生美妙的琴聲?實際上是一個高深的哲學問題。佛教認為緣起有,緣生緣滅,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事物與事物之間只是由於發生了聯系,才得以存在。
2、蘇軾自有答案:「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唯物辯證法也認為:事物的聯系具有條件性。條件這一范疇指同特定事物相聯系的、對它的存在和發展發生作用的諸要素的總和。世界上任何聯系都是有條件的。離開條件,一切都無法存在,都無法理解。正如蘇軾所理解的:「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藉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現象,比喻要不斷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徵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② 琴詩和觀書有感所蘊含哲理的理解是什麼
以源頭活水形象地比喻豐富的書法藝術靈感才是書法藝術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闡明了作者獨特的讀書感受
③ 蘊含哲理的詩句及意義
1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物質決定意識,意識的內容來自客觀世界。
2望梅止渴;心靈手巧——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錯誤的意識會把人的實踐引入歧途。
4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的知識構成不同,對同一對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為主——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識結構的影響。
6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深入調查實際,全面分析情況,才能獲勝。
7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物質的運動有其客觀規律;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
8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不從整體和長遠方面看問題,局部關系也很難處理好。
9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唇齒相依;唇亡齒寒——事物聯系的普遍性。
10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坐井觀天——只見部分,不見整體,用形而上學的觀點看問題。
11喜鵲叫喜,烏鴉叫喪——否認事物聯系的客觀性。
12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從事物的整體和大局出發,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13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牽一發而動全身——部分對整體有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4抱殘守缺;因循守舊;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用形而上學的靜止的觀點看待問題,不求進取。
15諱疾忌醫——迴避和掩蓋矛盾,否認矛盾的客觀存在。
16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樂極生悲;因禍得福;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
17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堅持
兩分法,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反對一點論。
18人與人不同,花有百樣紅;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矛盾的特殊性。
19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20張冠李戴;良莠不分;指鹿為馬——抹殺不同矛盾的不同特點,混淆事物的不同性質。
21畫龍點睛;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牽牛要牽牛鼻子;射人先射馬——看問題、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22舍本求末;本末倒置;丟了西瓜揀芝麻——辦事情抓不住重點,顛倒了主次矛盾的關系。
23十個指頭按跳蚤;隔靴搔癢;揚湯止沸——沒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
24白璧微瑕;瑕不掩瑜——看問題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25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水滴石穿;防微杜漸;循序漸進——事物的變化發展從量變開始,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引起質變;要重視量的變化和積累。
26田忌賽馬——事物的構成成分及其排列組合的變化,會引起事物的質變。
④ 你還積累了哪些富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是著寫
《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哲理】想要看得更遠,就要登得更高。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
【哲理】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雪梅》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末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哲理】梅花沒有雪花白,雪花沒有梅花香。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有長處必然也有短處。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觀書有感》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方塘」由於有「源頭活水」的不斷輸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陳腐,永不污濁,永遠「深」而且「清」。人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吸收新的知識,才能保持不斷的進步。
《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未能理解知識的真諦,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親身去實踐,方能學有所成。
《琴詩》
宋·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想要彈奏一首曲子,人和琴缺一不可。任何事業的成功,都是客觀條件和主觀能動性結合的結果。
《游山西村》
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哲理】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像迷路一般,出路難尋。如果鍥而不舍,繼續前行,便又會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世間事物就是此消彼長。
《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哲理】要知道事物的真偽優劣只有讓時間去考驗。經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終會呈現出來的。
⑤ 琴詩這首詩的哲理理解
任何一件事都是有幾個因素相輔相成的,沒有琴不行,沒有手也聽不到琴聲
該詩哲理性版很強,富有禪機權。佛教視有為無,視生為滅,追求無聲無形不生不減,音樂的真實即虛無,所以音樂無所謂真實與否,要以「諧無聲之樂,以自得為和」、「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通過內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禪道。《題沈君琴》否定了琴、指兩者和音樂之聲的關系,其思想和《楞言經》「聲無既無滅,聲有亦非生,生滅兩圓離,是則常真實」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