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理論與實踐並重包含的哲理

理論與實踐並重包含的哲理

發布時間: 2021-01-12 04:16:40

1. 馬克思主義哲學從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解決哲學的基本問題為什麼不對求解!謝謝!最好有例子!

哲學的基本問題在於它們永遠都在一邊倒,太過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都不好,兩者就像理論與實內踐容!理論就是唯心,實踐就是唯物!
(1)實踐是理論的基礎,即實踐對理論具有決定作用。
(2)理論對實踐有反作用,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錯誤的理論則有阻礙作用。
(3)理論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不能任意割裂兩者的辯證關系,孤立地強調一個方面。

手打,望採納

2. 理論和實踐的區別

1、側重點不一樣

理論:是對事物的一種認知、歸納,偏向於思想;

實踐:是指各種客觀的存在,偏向於動作。

2、存在的領域不一樣

理論:存在於人們的大腦里,表達在教科書和專用書籍、網路媒體等載體里。

實踐:存在於經濟、政治、軍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衛生、體育、民族、宗教、司法、社會治安、社會管理、社會交往、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活動。

(2)理論與實踐並重包含的哲理擴展閱讀:

實踐觀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是指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對實踐本質的這一理解和規定,包含了兩層相互聯系的含義。

第一層含義

實踐的第一層含義,指實踐是只為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這里,首先肯定了實踐活動的對象性質,即它是以人為主體,以世界上任何事物為對象(客體)的現實活動。與動物消極地適應自然的活動不同,人的實踐活動具有自主性。

實踐的自主性表現在,人通過實踐不但能夠認識客觀規律,而且能夠利用客觀規律,使客觀規律為人所用,從而使物按人的方式同人發生關系,達到物被人所掌握和佔有的目的。

同時,實踐還具有創造性,它創造出按照自然規律本身無法產生或產生的幾率幾乎等於零的事物。人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本質上就是創造。沒有創造,就不會形成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屬人世界。實踐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一起,共同體現了人的主體性特徵。

實踐是由人發動的同時又是為了人的活動,它使人與物的關系由物支配變成人支配物,由此確立了人對自然界的主體地位。在實踐中,人按照對事物運動規律的認識去改造事物,把它塑造成適合人佔有和利用的形式,充分顯示了人的主體能動性。

同時,人在實踐中自覺地把自己和自然界區分開來,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具有發主體意識。實踐的發展,既是人的主體性不斷發展和提升的過程,同時也是人的主體意識不斷提高和弘揚的過程。

第二層含義

實踐的第二層含義,是指實踐具有物質的、客觀的、感性的的性質和形式,這一含義把實踐作為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體的活動,用以區別人以精神的、觀念的方式把握客體的活動,如認識、理論活動等等。

在這種區別中,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徵。所謂直接現實性,指實踐是人把自己作為物質力量並運用物質手段同物質對象發生實際的相互作用,這種「感性的」活動同感性的對象一樣具有現實的實在性。

純粹的自然存在物不包含人的主觀活動,因此它們不可能證實或證偽人的理論與認識。實踐則不同,它既同人的主觀活動相聯系,又從人的主觀精神的圈子裡走出來,物化即外化為感性的客觀實在。

人通過實踐活動的多次進行,不但能使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得滿足,而且也檢驗著自己的主觀目的、願望、意圖和計劃等等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檢驗著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是否正確。

3.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這句話包含的哲學道理是知行合一。

行可兼知,這是行知,實踐家。
知不可兼行,錯錯錯,理論家必須是知行,他的思想走的專有多遠社會發展屬才能不斷進步。
實踐家與理論家其實看似兩種類型,但他們是一個整體缺失一環必陷入盲目。
我們的社會發展也是從盲目中的血淚教訓得到深刻的反思,但我們發現很多當前的問題從理論上有很多非常完美的解決辦法,但在實踐的過程中卻總是不盡如人意,甚至激化矛盾,有時候不要把問題想的太簡單太高估理論的指導性,理論不可能窮盡每一個人每一個族群每一個社會中的人的潛伏在內心的種種不穩定的因素,看似把問題解決了其實只是掩蓋了問題留下的那個種子還是會生根發芽長出另一種形態的更復雜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無論能解決的還是不能解決的要深刻的去發現思想,問題有時候留著是一件好事,發現不了說明社會問題很突出民心不所向。

哈哈。。。理論這就是理論。。。

4. 怎樣理解哲學問題是在實踐中產生和在實踐中解決的結合自身實際,談論應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並完成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簡單地說,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或者物質與意識、精神與自然界的關系問題。它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世界的本質是什麼?是精神還是物質,即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學流派劃分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兩大陣營。凡承認物質、自然和客觀存在為第一性的就屬於唯物主義陣營;反之,凡把本原和第一性歸結為精神、意識、思維的,就屬於唯心主義陣營。 第二,世界是否是可知的?即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標准。唯物主義哲學家一般都堅持世界是可知的。而唯心主義哲學家則分為兩派:一派主張世界是可知的;一派認為世界是不可知的,人類的認識不能達到對世界的認識,或不能徹底認識世界的本質。 哲學基本問題(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問題對此的不同回答區分-唯物主義-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意識決定物質思維與存在有無同一性問題對此的不同回答區分-可知論-唯物主義哲學家和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承認世界可知不可知論-認為世界不可知或思維只能認識現象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 (2)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為什麼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這是由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這一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①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任何哲學派別都不能迴避而必須回答的問題,是解決其他一切哲學問題的前提;②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劃分哲學中基本派別的依據,對思維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准,對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區分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③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是人類實際生活中的基本問題,它普遍存在於人類的實際生活並決定著人們思想和行動的出發點和方向。 (3)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哲學基本問題原理的意義 它為研究哲學發展的歷史和現實提供了一條基本的指導線索,為劃分哲學中的基本派別確定了科學標准,是反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不可知論、形而上學的銳利武器;它是實際工作中的基本問題,為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個根本原則,是引導我們不斷更新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意識,現實地變革自己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的強大工具。

5. 有一種 終極哲學理論 認為, 我們目前已經接受的 關於種種世界的運作方式 的理論和實踐,在很大程度

我覺得你該去酒吧里喝喝酒,聽聽吧台歌手的獻唱

6. 求 貨幣哲學論文!要求:論文包含四個部分:1.基礎理論2.詳細論述3.條理清晰,文字流暢4.結合理論和實踐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8(5)
的形成和演化的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張秀琴,北京100872)
摘要:通過普列漢諾夫和列寧到斯大林系統發展過程中的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形成過程。這是一個密切相關的
20,30年代蘇聯哲學的討論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演化理論的發展過程中主要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凱德洛夫有柯撲檸
認識論黨為代表的突破斯大林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系統。
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形成和演化的全面了解,將有助於我們正確地評估該系統的優點和缺點,從而正確認識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改善。
關鍵詞: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板說,促進
中間中圖分類號:B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300至59年(2001)05-0001-05 </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國的學術界,也被稱為
「蘇聯哲學教科書體系」,「斯大林教條化系統」或「傳統
系統」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從這些引用
反映了系統,並試圖突破其理論的努力。人們的思想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到底是指什麼原因
這一切當然是建立
立法,但同時,也是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我
國家目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直接從蘇聯馬克
公民的哲學體系中,這樣,我們所討論的蘇聯哲學界關於馬克
思想的哲學體系非常梳子重
理論和實踐的意義。

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形成通常是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和斯大林
聯系方式:斯大林的「辯證唯物主義的名稱/>理論體系的公正和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結構
,影響整個歷史時期。事實上,斯里蘭卡
大林想到的不是」空中樓閣「的理論,而是直接將
源於嗎?列寧和普列漢諾夫的想法。
普列漢諾夫被列寧稱為「修正主義」陳腐「的批評,徹底辯證的CD
唯物主義的角度馬克 BR />思想的倡導者「[1](P31),」一元論的概念,歷史發展
(1895年),「辯證唯物論做的非常完美的寶貴
闡述,」訓練整體代俄國馬克思主義
「[2](P67)[3](P308),他認為無疑是後來的想法嗎?列寧和斯大林
森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普列漢諾夫(以較早者為准)正式使用辯證唯物主義
科學的術語來概括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的哲學體系。
他認為,最新的唯物主義的辯證唯物論真正的科學
解決哲學的基本問題,這是系統唯一的理念徹底和第一
成。他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義的世界
部門概念?兩者的性質,也包括歷史,自然
和歷史方面的,這查看世界本質上是辯證的性質「[4](P311)普列漢諾夫。
形容詞的唯物主義的特徵,但只
應用的地方,它是解釋之一。」
在其他場合也用不同的參數表達的想法,
歷史唯物論,但在「宇宙」為出發點的唯物主義辯論
證明社會學。為此,他強調說:「
收稿日期:2001-06-25
·1·
只是一個'系統' - 辯證唯物主義系統在體內
系兩者的政治經濟學,有一個
科學的解釋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中,還有其他很多東西。[4](P106),「辯證
唯物主義幾乎成為哲學體系的馬克思主義提名人
的話。他的思想直接影響了列寧。
1909年出版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
列寧系統
理論來闡明馬克思主義的關鍵馬赫主義哲學,特別是認識論體系,列寧指出,整體馬克
思想理念由「單件鑄鐵和鋼」,「必須
不會刪除任何基本的前提,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
自然會離開客觀真理」[5](P332-335)。 1913年至1917年,列
寧在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組成部分,「卡爾
- 馬克思總結和概述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
明確說明了幾個系統組件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唯物論,辯證法,唯物史觀和階級斗爭的歷史
爭用。後來的哲學票據,列寧提出了一些哲學體系
綱要元素的辯證法說:「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型系統。 [6](P276)他第一次清楚地擁有
「邏輯的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不必要
三個詞:它們是相同的東西部
]用於在一所學校的。 「[6](P290),這為我們提供了建設
系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 - 唯物辯證法,並確認
認識論的邏輯是」同樣的事情。「<BR /可見,普列漢諾夫和列寧強調的辯證意義,在整個
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認為歷史CD
辯證的唯物主義在歷史領域應用不同的是,前者強調的物質方面,而後者則是更多的辯證法
表面上的重點。此外,列寧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完整性
不喜歡普列漢諾夫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直
然後所謂的「辯證唯物論系統,但提出了建立系統的,任務的標記
思想理念,並取得了大量的理論准
准備。這些條件。斯大林建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

20世紀30年代,斯大林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
唯物主義的歷史」一書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分為
辯證法概括為四個特點分為三個方
表面的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唯物論
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的推廣和應用),三部分和采礦
單調的敘述:所有第一次描述的基本原則及器皿
例子的基本原則解釋。這本書最初是作為蘇聯
共產黨(布)歷史簡明教程第二章的內容。後
由於加上以上職稱的小冊子立即發出
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巔峰之作,之後,蘇聯,最哲
編寫教科書為藍本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
>歷史的唯物主義「,已成為與系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代名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系問題
蘇聯模式是,
形成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
檢查的過程中,它的形成,特別是它的理論來源 - 一般
Liehannuofu和列寧的思想,這是不難發現:
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的內容劃分
>三部分組成,即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和
列寧斯大林的第一個編寫「馬克思主義三
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和「 - 馬克思」的經營理念
專著清楚排名:秩序的哲學唯物主義,辯證法,
唯物史觀,後來的蘇聯哲學家基本上遵循
列寧闡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編寫
許多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和專著。斯里蘭卡
大林在1906年寫道,「無政府主義還是社會主義?」
已經包含了三個部分:「辯證方法」,「唯物主義理論,
」無產階級社會主義「從系統中類似的」辯證唯物論
歷史唯物主義「。
隨後斯大林的
征費分別討論的四個基本(聯系人運動變化,發展和矛盾的辯證法),也
辯證法,列寧論述思維密不可分的,只有列寧的「辯證法
是核心「的片面理解為」的辯證方法「的思想;
唯物主義概括為三個基本特徵,直接從列寧
列中的」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
而前三個章節談唯物主義的三個基本問題:物質和意識
的主要物質識別和世界的起源是什麼。
問題恰恰是的唯物主義斯大林概述三個基本特徵
不同的順序變化。
再具體闡述歷史唯物主義,斯大林下
定義:「原
理由推動研究社會生活的辯證唯物論的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原則上應
與現象的社會生活,社會,研究的歷史,社會的日歷
「推廣說:」斯大林熱
後來會見了臨界點,但我們必須知道,這種促銷是
>,來自普列文韓娜弗和列寧的應用。普列漢諾夫指出多次在書中「論的」一元論「發展」和「唯物史觀論壇」上
應用
歷史的觀點說,列寧在1913年「馬克思主義3
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清楚地寫道:「
馬克思深化和發展了哲學唯物主義,使其成為一個完整的唯物主義
哲學,物質的性質的學說,增進了解人類
社會意識。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
最大的成就在科學思想。 「[5](P443)控制斯大林和普列漢諾夫和列
寧博覽會可見小的原則它們之間的區別,斯里蘭卡
森林演替兩位前輩。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
正義的哲學體系發展的「辯證唯物論」系統「辯證的CD
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系統,也來自Puliehannuo
丈夫和列寧斯大林直接寫無政府主義或社會
學說嗎?「1906年,斯大林也深深普列漢諾夫的影響:
··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體系,?系稱為辯證唯物主義哲學
。 「」為什麼,因為它的證明方法被稱為辯證唯物主義
它的理論是唯物主義的
。「[7](P274)(後面的句子與」辯證唯物論和歷史的CD
唯物主義「說的一樣。),因為普列漢諾夫和列寧,
尤其是在一再強調的完整性,系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如前所述),
人前的思考,甚至??還討論了斯大林,當然,作為一名學生,這一代人將繼承,所以他們提供了一個「辯證唯物主義
學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系統模式
清晰地分為兩個主要部子分成的辯證唯物論,歷史唯物論幾大塊。
的「板塊構造」的辯證方法,的唯物主義是合理
理論,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
推廣。
總之,最重要的功能系統提供的斯大林模式
「表示推廣」和「板說??」,都在不同程度
來自Puliehannuo的丈夫和列寧的思想,但斯里蘭卡
大林他們的誤解。
其實,我們看一下蘇聯哲學界,20,30兩次由於機械
德波林學校的爭議,幾乎所有的哲學專著
和課本的主題,這一次的辯證法,唯物主義,日歷
歷史唯物論座話語也就不足為奇了。從最早的布
哈林「歷史唯物主義」(1921年),希洛馬氏辯證
唯物主義「(1931年),米丁的」辯證唯物論和日歷
的歷史唯物論「(圖書,1932年),羅森塔爾的「辯證唯物論
法」(1936年),在此期間,蘇聯哲學家,事實上,
辯證法,唯物主義的
問題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分為獨立研究課程Zhushuliyue。主
斯大林在1938年寫的「義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是不免疫的影響,這些專著。後期
只是各個組件整合在了一起完成列寧
建議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鋼」來建構任何
服務,並透露「整個鋼鐵」內的每一個部分聯系。
只有完成這個任務,現在來看,是不令人滿意的,甚至
說相當多的問題。

蘇聯式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演變,我們常說代表的蘇維埃制度,斯大林的系統模式模式
為了說明它的影響是巨大而深刻的。後來,幾乎
所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都張貼
標準的斯大林的系統,而這種情況是不是因為斯大林去世
世界發布他的批評終止。但對此,蘇聯哲學家
葉夫格拉弗夫在他的蘇聯歷史哲學,說,「不能
」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沒有取得任何進展」確實
際,期間及以後,有許多哲學家,很勇敢
指出,該系統的缺點和不足,斯大林,並試圖從不同
新他們認為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朱衣哲學
學校建設系統,他們的理論活動構成空間的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
學校系統的演變,如果我們把它們排除外界
極限的理論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是不公平的。 「[8](P135)
這種演變了從20世紀40年代
70,80能夠打破斯大林系統為基礎的嘉德置地
巴甫洛夫和柯撲檸為代表的」認識論派「前斯大林
論述和具體處理的內容開始反對斯大林的遺體
署,後者甚至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CD系統是不辯證的
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認識論。...??... />早在1947年,,凱德洛夫開始反對斯大林
原則加例子系統的論述。1955年,他
問題
幾個基本的自然科學哲學問題的時候,「的報告中指出: 「現有的辯證唯物論著作的缺點是不
有深刻的錯誤
理解列寧的指示??堆放在這個例子中誤認為實踐比什麼都重要,它是處理這個問題的教條主義狀態
程度「。 [9] 1977年,在一份題為「自然辯證法的敘述方法 -
從抽象上升到具體」,他指出,哲學(尤其是
辯證法系統),該系統學術應該是首先找到的罰款
細胞「,」細胞「作為出發點,以研究最高級,最頭發
的形式,最終形成一個理論體系。這樣的想法,當然他的
反對蘇聯,大多數哲學家,包括激烈的反對米丁,亞歷山大
愛和康斯坦丁諾夫,他們編輯
系列教材是基本的敘事方法,嚴格按照斯大林
制度,即首先描述的原則,然後添加的例子,但
在凱德洛夫似乎不嚴格,徹底遵循列寧
一致的思想辯證法,邏輯和唯物主義認識論三,
所以有列寧提出了唯物辯證法,甚至整個
馬克思主義哲學系統的任務無法完成。:
凱德洛夫對斯大林系統的具體結構的批次
評價。他說,應該拋棄斯大林的小冊子結構,系統地闡述了
辯證唯物論,科學的書籍,「決不能在談論的辯證
四大特點,後講哲學唯物主義的三個特徵
結構」的安排,如果你的辯證唯物論的許多重
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內容和范圍(如否定的否定
定期長期忽略不計)。
「否定之否定」規律, 「他詳細討論否定之否定的唯物辯證法
應該占據的位置。這實際上是斯大林系統板連接處
結構簡單,批評和試圖突破這個板塊,填寫
補充新的內容。
斯大林系統單調的敘事方法,並指出
>塊「系統」的結構提出了反對意見凱德洛夫進一步
了斯大林的系統的嚴重缺陷在於:辯證法和唯物主義
學說分離前
理念和低估虛無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列寧的哲學遺產,他認為,,
列寧的辯證法邏輯和認識論三個統一思想意味著
:不能撇開的認識論問題,從純方法論哲
問題的角度來看,不能完全理解的方法論從認識論的問題放在一邊

問題,這引起了他的通常的觀點:的辯論不能否認的邏輯和認識論證明

凱德洛夫這個想法已經柯普寧的支持和頭發
顯示,在1962年,柯撲獰在哲學討論的
科學的認識論小的現狀,1971年,他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認識論和現代科學的批評提出了
唯物辯證法看作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適應新的條件
改變它的形式。問題在於,使個人的身體
系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而是「現代科學知識,使更多的
基本和的全面集成的哲學,其結果是發展和豐富的物質 BR />的辯證法法律和領域,包括擬議的新範式
域,作為一個邏輯和認識論的辯證法。他在1973年出版
法「,」辯證法,邏輯學,科學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知識指導...... />「是從現代自然的科學認識的范圍,結構的分析
著手制定一個系統的唯物辯證法。他說:「主要
正義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是對世界的看法,方法是認識論。 「,」世界作為一個
方法和認識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監管
法律和范圍都是如此,他們有一個客觀的內容和確認
共識的現實現象和理論。 「作為一種世界觀,方法
所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但也認識論」[10](P37-38)。科學認為
寧,馬克思主義哲學,而不是法律性質提出
的社會,是不違反法律的社會,自然嗎? ?
不自然,社會規律的移動,並成為普遍規律,但
社會
必要的先決條件,自然和社會的普遍規律,辯證唯物主義的法律知識「是沒有直接研究存在
形式的,但他們看到一個人的感性材料,皮革
生活的重要實踐活動的對象,所以它也被學習法律社會發展
顯示,所以它也是一個歷史的唯物主義,從理論
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共產主義的論證。這樣一來,科普寧
主要
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意義上的同樣的事情,自己的存在的教義的法律
和形式,即大寫字母「的邏輯。這顯然??是一個「促銷」的的大林系統的斯里蘭卡
突破,在系統中的「辯證唯物論
和歷史唯物主義」是一個重大突破。難怪他的對手
,米丁和康斯坦丁諾夫和其他人指責他試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
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
學習世界觀意義上的邏輯和認識論;強調的只是歸結。
的柯撲檸沒有嚇倒他的對手,他
凱德洛夫,盡管無情的批評(特別是在早期
時期),但他一直堅持自己的觀點。共同的理論旨趣,
多個相互支持,提出了
從斯大林的系統不同意見共同體內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大理論問題,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象(無論它是一個「整個
世界柯撲薴反對,看到凱德洛夫在
「整個世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象的
莫斯科,1979年),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之間的關系科學和自然科學
(柯鋪薴,自然科學
理念,以提供必要的物質,這種理念不僅可以用自己的方式
抽象思維編造。柯撲甯「的科學認識
理論基礎和邏輯基礎「莫斯科1974年,387),真正的實踐與認識
問題(柯鋪寧實踐與理論的統一實踐是認識的元素,和的認識和實踐活動
的一部分,這種做法被定義為人類改造周圍的世界
物質活動是非常不同的)問題(柯鋪嚀
早期的研究強調人類蘇聯哲學家之一,他說:「世界
概念對象與周圍世界的關系,尋求解決
周圍的自然的相互關系,在相同的理解
>大自然的普遍規律,體育,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世界
概念,包括哲學的基本問題,發展的概念和概念的歷史,解決這些問題
」在最後分析的人,其問題的解決
決定。「,請參閱的柯撲獰的認識論基礎科學和邏輯基礎」
21,27頁),。
不同的系統斯大林的回答這些問題,
凱德愛和柯撲嚀的,被認定為一個「認識論派代表
數字,但是,它必須指出的是,哲學家,不只是在斯大林系統在
過程的演變,對哲學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零的突破」認識論
派人物,早在20世紀60年代,魯特啟圍棋
參數斯大林的馬克思主義,系統只會
作為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總和,而後者

學習廣義的解釋,認為它是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歷史領域的推廣門哲學學科組成
系統。該系統包括:
義的自然的科學,邏輯,美學,倫理學,科學
無神論和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哲學問題哲學史。70,80阿列克謝耶夫的
辯證唯物論,對象,結構和功能「(1978)和Jay
明娜編輯器」作為一個系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
(1981年的) ,也表達了同樣的路達啟圍棋類似的概念
點。哲學家吉米·劉昕直接: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不應該僅僅是等同於相同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
要看到他們的從斯大林的系統,系統的認識是不同的,
不同的認識論體系。是哲學家堅決支持斯大林的系統
死亡的斯大林和蘇聯,後期非斯
林運動,也開始認識到斯大林制度的弊病,和
出不同程度的反應,如康斯坦丁編輯歷史
唯物論「,1953年,第二版的內容和結構
更大的變化比過去(如群眾和個人
歷史,體現的精神,反對個人崇拜);

1958年出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系統變化的意識論和認識論中的
辯證方法的一部分談論的范圍,並說,法律,和法律,每章
加以解決,這樣的結構和斯大林討論的方法是不
一樣的,每個章節的書是重大的自然科學理論

卡,這是以前沒有的,在1971年出版的「馬克思列
的凝注易哲學原理「(仍然康斯坦丁編輯器),是公眾
承認是最新的了解,20世紀70年代後,蘇聯的經典哲學教科書和思想理念的標記
系統/>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的批評,因為它是一個大的部分作為一個單獨的主
正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捆綁的話語,還特意增加了「以人承認
認識自然的篇章,在認識論部分,在一開始就提出:

「唯物辯證法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認識論」,
看到,蘇聯哲學界已經開始接受系統的思維科普寧等人想要的。
另外,從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特別是在60年
哲學界關於認識論的問題,實際問題,這些問題的人(以及 BR />與這種異化問題,主要的 - 對象和值問題
),自然的科學和哲學的問題(如系統論),全球性的問題
這些問題,豐富馬克思 />的哲學體系的理解,有的甚至從各個角度
試圖重新解釋馬克思主義哲學:例如,試圖
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的一個新的解決方案為中心的
>發布的,格里突出的主題在所有的組
徹底和鮮明的一部分,統一的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顯著
然柯撲獰所想。
這些共同構成的演變。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哲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和
斯大林的角度系統的質疑和

過程哲學對蘇聯式的系統設想建造一個新的系統理論,而是因為現實的政治氣候,使他們興建新的系統
工作是充滿艱辛和曲折,但還是很喜歡凱德
巴甫洛夫和柯鋪濘始終堅持自己的的理論家的意見,
斯大林的系統突破是顯著的:它不僅部門
告訴我們,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不僅是指亞當斯
森林系統,但有更多的內容,在一定的突破
度奠定了蘇聯哲學的發展思路。
第三,蘇聯式的評價系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斯大林去世,特別是蘇共二十大,國家馬 BR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人員從不同的角度指出的斯大林主義模式的
缺乏:德國哲學家,馬克思主義哲學
系統是在改變系統的自我完善的過程中,
馬克思主義系統的理念,敘事立新不能是靜態的,
它必須是連續的發展與時代的發展,所以他提出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而不是蘇聯的「辯證的CD
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提法,以便更准確地
反映了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不可分割
「;柯爾施,盧卡奇,非哈佛的介紹,上海貝爾阿爾卡特是插頭和西方馬
確定了蘇維埃制度的哲學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者誰
原則和形而上學,然後重新研究從結構主義,存在主義,人道主義
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釋<BR /處。有人提出,系統的實踐哲學,提出「社會
批判」的哲學體系,有人建議學校「的系統。可見,直接關繫到如何建立一個新的系統的工作
蘇聯
哲學體系的評價,這樣的評價蘇聯的哲學體系的問題,成為一個熱門的理論家 BR />。
但它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是很重要的,因為蘇聯的馬克思主義
整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蘇聯共產黨的領導理念
蘇聯哲學的一部分,在超過70年的開發周期,其中直接
政治變化的影響,導致蘇聯馬克思主義哲學系
主要是斯大林系統,這使得在蘇聯模具
評價的人,早就習慣了認為蘇聯

7. 理論和實踐的關系

重新理解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青年哲學論壇」部分成員*

2004年12月9日,「青年哲學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教學與研究》編輯部舉辦了第23次活動。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化工大學、《求是》雜志社、《哲學研究》雜志社、《教學與研究》雜志社、以及中國城市出版社等單位的30多位學者參加了本次活動。本次活動的主題是「重新理解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由徐長福主講,鑒傳今、楊學功點評。與會學者圍繞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徐長福(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暨哲學系)

我想分如下四個方面來講。

一、我在學術上關懷的兩個主要問題

據我個人的體會,學術上的許多爭論表現為觀點的分歧,其實是關懷不同。我所關懷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原生性問題,是引導我走上哲學之路的問題;另一個是次生性問題,是我走上哲學之路後遇到的新問題。

我的原生性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所提供的人生和社會理想從理論上看是那樣的完美,那樣令人信服和讓人嚮往,可社會主義實踐,包括在中國的實踐,特別是頭一個時期嚴格按照理論原則來進行的實踐,又是那麼的坎坷,充滿那麼多意想不到的問題,甚至發生了像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那樣的災難,這二者間為什麼會有這么大的反差?就人類試圖在全球范圍內按照一種理論學說來對社會進行全方位的革命性改造而言,我們作為當事人所經歷的這場運動是史無前例的。可這個「反差」有人研究過嗎?好象沒有。自由主義只是簡單地把問題歸結為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甚至貶之為幼稚的錯誤;與之相對的觀點則把問題歸結為操作上的失誤。這兩方都不反省我說的那個「反差」——一流的理論和成問題的實踐之間的「反差」。這個問題擴展開去,就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基本哲學問題:理想人生和理想社會的理論設計和追求理想人生、建設理想社會的實踐操作之間究竟該是什麼關系?我們從歷史和現實的所有這類「反差」事件中究竟能夠提取出什麼樣的經驗教訓來?

近年來,隨著中國開放程度的提高,全球化的景觀進入了我的學術視野,轉化成了這樣一個問題:全球化是否僅僅服從一種單一的理論原則?即是否如果尋找到了或建構起了一套所謂正確揭示全球化進程的必然趨勢和價值目標的理論體系,比如美國式的新自由主義,全人類就都該接受這個體系,並僅僅照這個體系去做?這就是我所關懷的次生問題。

次生問題和原生問題在學理上內在溝通於上述那個基本問題,可以轉寫成:人類生動復雜的實踐是否能夠還原為某種單一的理論?是否應該僅由某種單一的理論開出?原生問題是這個基本問題主要在既往歷史中的表現,盡管它在現實中還在延續;次生問題則是我們當下的實際。

二、上下求索的初步成果

為回答這些問題,主要是原生問題,我摸索過兩條不同的路子。一是向下求索,即通過研究歷史、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實證學科來尋找問題發生的具體原因。二是向上求索,即從形上學、本體論層面找尋產生問題的思維方式根源。這兩條路子從我開始學習哲學到博士畢業的十多年間一直是並行而互補的。

求索的一個初步成果是我的博士學位論文。該文完成於2000年初,以《理論思維與工程思維》之名於200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這本書中,我從工程出發構造了一個理論框架。工程是我們有計劃建構的設施。要建造工程,必先設計工程。設計所要明確的東西包括:該工程是什麼樣子的——形狀、結構、特徵、功能是什麼?用什麼材料、哪些材料、多少材料去建?靠誰去建——誰支付費用、誰指揮、誰設計、誰施工、誰受益、誰承擔責任?這些因素都是具體的個別事物,我稱之為「實體」。設計不是對這些實體的簡單堆積,而是從工程意圖出發根據所牽涉的各種因素之間的客觀聯系所作的有序構想,這些聯系一般都表現為既有的科學原理,也就是說,工程總是要按照特定的原理來設計,這些原理我稱之為「虛體」。任何一項工程都不可能只由一個實體或一類實體來構造,它所關涉的實體一定是復數的和異質的(即不同種類的);同時,任何一項工程都不可能只按照一套或一種學科理論來設計,它所牽涉的學科和原理一定是復數的和異質的,即這些學科和原理一定無法從邏輯上還原為某科某派的某套單一理論。所以,只要我們從工程建構出發去看世界,世界就是由絕對多元的實體和絕對多元的虛體相互交織而成的,工程設計就是這兩種多元性因素在特定建構個案中的綜合統一。

根據這一理論前設,理論思維就僅僅是認知虛體的思維,講邏輯、講道理、一以貫之、客觀有效,但這種思維不能用來設計工程,因為工程中的因素盡管可以由不同的理論去分類說明,但沒有任何一套單一的理論可以邏輯統一地說明工程設計所必須處置的全部異質性因素,因此,工程設計所需要的理論一定是復數的、異質的、多元的,其思維方式一定是不同於理論思維的另一種思維,我稱之為工程思維。工程思維的根本特點在於:針對特定的工程個案,依據建構意圖,遵循所有相關的學科理論,對所有要素進行不同於邏輯推理的復合集成,最後形成一套最優化的、可操作的設計方案。反之,也不能用工程思維去構造理論,因為理論原理要有效,必須具有邏輯必然性,工程思維把不同的因素連接在一起,靠的不是邏輯必然,因此,用工程思維搞出的理論一定是站不住腳的。

這樣一來,我就用自己的這套理論僅從思維方式的角度初步回答了自己所關懷的原生問題:傑出的理論為什麼不能取得其所預期的實踐效果?這是由於理論思維僭越的結果,即:用理論思維去設計工程,使得工程設計漏洞百出,無法實施,或實施後達不到預期目的。同時還回答了另外一個相關問題:為什麼那些純粹出於論證工程意圖的合理性而搞的所謂理論研究總是信譽不佳?這是由於工程思維僭越的結果。本書的基本結論是:理論思維和工程思維必須劃界——理論思維用來認知客觀規律,工程思維用來籌劃人類生活,二者應實現一種結構性互補。

不過,本書並未直接討論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問題,而是以柏拉圖的《理想國》為範例,意在講清這個劃界的道理本身。

盡管這本書已是幾年前的成果,但其中的觀點我至今仍然堅持。

三、對實踐哲學的歷史考察和形上批判

博士畢業後,也就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的學術興趣逐漸集中到了純粹形而上的領域,開始系統清理哲學史上的有關問題和資源,希望能把我所關懷的問題放到整個哲學史中加以定位和求解,特別是希望從哲學的根基性問題中將我的問題及其解答分析出來。我覺得,關於成敗是非的形下議論固然很重要、不可替代,但終歸要容易些,我自己則願意盡畢生的努力去挑戰西方人專擅的形上領域,以其所得幫助提升形下研究的思維水準。

到目前為止,我已參照英文讀完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全部著作;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已譯為中文的著作亦已讀全,一些重要著作也參閱了英文;哲學史上其他重要人物的著作已讀了一部分,餘下的打算再花若干年來讀。同時還讀了一批國內外學者的相關專著。做這些工作,是希望把自己的研究建立在更加扎實牢固的學術基礎之上。這也是我近年來強調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學術性的動因。

讀到現在,我的一個重要心得是:西方人對實踐問題的思考是跟對being(on,sein,是、有、存在)問題的思考密切關聯在一起的,因此,弄清這一關聯是今天重新理解理論與實踐關系的關鍵。我已有幾篇論文討論這個問題。

在希臘人的哲學思維中,存在一個「製作圖式」,即一個按照匠人造物的方式去理解世界的模式。柏拉圖把「相」(idea,eidos,通常譯為「理念」)看作原型而把具體事物看作摹本,亞里士多德把具體事物看成依據「形式」(eidos)加工質料的結果,都是這種製作圖式的表現。這種圖式的最重要特質在於:原型可以用以「S是P」為基本句式的語言合乎邏輯地加以刻畫,包括定義、三段推理、構造體系,甚至數量化、幾何化等。這樣一來,這種製作圖式就決不僅僅是一個比方,而是一種跟語言邏輯內在地融為一體的思維方式。這就是實踐跟being的原初關聯。柏拉圖用這種圖式去解釋「相」的世界,又用對「相」的解釋去指導對現實世界的改造,於是理論和實踐就在這種圖式中被統一了起來。亞里士多德的情況要復雜一些,他只用這種圖式去說明各種事物都是用形式和質料合成的,而不主張用某種來自理論規定的形式去指導人的實踐活動,實踐活動由不同於理論知識的別的理性方式來指導,包括實踐智慧和技藝。盡管如此,亞里士多德的形式加質料的學說由於內涵著製作圖式,因而還是不可避免要被後世用來針對實踐。所以,希臘哲學思維因其製作圖式而天生有一種實踐本能,這對西方人兩千多年中理解和處理理論和實踐的關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解鈴還需系鈴人,我是指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接著柏拉圖完成了對製作圖式的語言邏輯化工作,但他同時還預留了兩條其他進路,加在一起關於being就有三條道路。

在《後分析篇》第二卷第八章中,亞里士多德區分了事物的「存在」和「本質」。這兩個概念都跟希臘語的「是」有關,可以分別用「S是」和「S是P」句式來表達。「S是」也可以表述為「S存在」,這里「是」、「存在」是動詞,是「顯現出來」的意思,S之真實在於自身顯現。這條路就是後來的現象學和存在主義之路,可簡稱「存在之路」,最突出的代表是海德格爾。當然,亞里士多德作此區分本意不是講「存在主義」,而是告訴我們定義和三段論證明的關系,即告訴我們如何才能知道事物的「本質」,如何通過知道「本質」來知道真正的「存在」。這條路就是「本質主義」之路,或稱「本質之路」,也就是形而上學之路、科學之路、理論之路,其思維程序就是邏輯推理,此間涉及的「是」就是判斷的系詞。存在主義之路從作為動詞的「是」去把握being的意義,確實追問到了根基處,但這根基既然只能顯現,那就是我們的語言難以說清的,所以,對存在主義來說,「問到底」是其所長,但一定以「說不清」為代價。本質主義之路從作為系詞的「是」去把握being的意義,確實講得很清楚,以至於形成了確定性的知識和原則,但既然這種確定性只是語言的確定性,那就沒有理由斷言它同時也是事物本身的確定性,所以,對本質主義來說,「說清楚」是其所長,但一定以「不到底」為代價。

這兩條路本來各有長短,但走路的人總不免有一種偏好,一種「本體論的」(ontological,在研究ont、being或「是」的學問方面的)優越感,都覺得自己那條路既「問到底」了又「說清楚」了,而別人走的路則不然。比如,亞里士多德就覺得他的「形式」既是「本體」(ousia)又是定義,海德格爾也覺得自己所說的那個Sein(being,存在)既是本根又是最真。西方哲學史的主題之一就是這「兩條路線」的斗爭,其源頭可以溯及巴門尼德。不過,我願意在此作一個調解:亞里士多德只能說自己的「形式」可定義而不能說是「本體」,海德格爾只能說自己的「存在」是本根而不能說是最真。也只有這樣才能為其他可能的進路敞開思考的空間。

在亞里士多德那裡,與being相關的還有第三條路,即「實踐之路」。在《范疇篇》中,亞里士多德把on(being、「是」)分為十種,亦即對同一事物的陳述有十種完全不同的種類,有的講事物的「是什麼」,有的講性質,有的講數量、關系等。這十個種類之上沒有一個可以邏輯地統帥它們的「是」本身。可是,這十種陳述在同一個對象身上又是按照什麼方式相互關聯成一個整體的呢?對此,亞里士多德沒有說。在《後分析篇》中,亞里士多德根據三段論的中詞理論提出了著名的「一種一科」(one genus to one science)原則,意思是事物分成不同的種,種與種之間不可通約,每個種都要有一門獨立的學科去研究,不同的學科之間也不可通約。不過,亞里士多德也沒有講:當一個事物或一件事情牽涉到不同種類的眾多學科時,這些不同種類的學科知識或信息如何才能相互關聯成一個整體?在他的幾部倫理學著作中,他都強調了必須對「善」加以分類,就像對「是」加以分類一樣,不同種類的「善」之間也不可通約,不存在那種可以從理論上統一諸「善」的柏拉圖式的「善」本身。在這個方面,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實踐智慧」(phronesis)概念,講到了如何對實踐中所涉及的諸「善」進行整體考慮的問題,但他沒有將這方面的思想跟他在上述《工具論》中的思想結合起來,因而這個問題並沒有真正講清、講透。所以,我們還得接著講。

「是」、「善」、「真」、「知」等都是要分類的,只有分類才能「說清楚」,僅僅讓「它」自己顯現對「它」也許是最真的,但對我們只能是一筆糊塗帳。不過事情還有另一面。分類固然便於「說清楚」,定義、推理、量化、實驗等辦法都可發揮作用,但在同一個前提下被「說清楚」了的那個東西卻只是我們所析分出的某一特定種類,只是關於具體事物和事情之整體的某一特定方面,整體本身並沒有以這種方式被「說清楚」。也就是說,當我們發現我們從理論上說清楚了某種東西時,那種東西決不可能是關於事物整體的,而只可能是關於該整體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陳述類型的,即某一范疇的。實踐之為實踐的麻煩就在於:任何在實踐中出場的人、物、事都是整體出場的,沒有任何事物或事情是按照理論上的陳述分類、學科分類、價值分類來出場的,即沒有按范疇出場的。也就是說,不可能有這種情況在實踐中發生:事物先是本體出場,等本體搞清楚後再性質出場,然後是數量出場,如此類推;或者先是哲學涉及的問題出場,等解決後再是經濟學涉及的問題出場,然後是物理學涉及的問題出場,如此類推;或者先是身體的「善」(如健康、美麗)出場,等得到後再是外在的「善」(如財富、朋友)出場,然後是靈魂的「善」(如智慧、正義)出場,如此類推。反過來說,實踐中涉及的事物或事情又不能僅僅通過讓「它」顯現來把握,顯現固然連動著整體,但人不管怎麼「活」其整體都在顯現,這跟實踐有什麼關系呢?實踐總歸是人在「顯現」的過程中有所籌劃、有所設計、有所成就。因此,對實踐來說,問題只能是:我們究竟用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去對待和把握實踐所牽涉的那種具體的整體性?或者說如何才能把各種理論地「說清楚」了的東西運用到具體的實踐的整體計慮和謀劃之中?我的回答很簡單:工程思維。或更寬泛地說:實踐思維、實踐智慧。所以,從純粹學理上講,從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智慧到我提出的工程思維可能代表了being問題上的第三條道路,即一條在實踐中處理異質性的beings(復數的「是」)的道路,一條把不同種類的復雜因素在一個實踐操作單元中「想周全」的路。當然,這條路能否走通還要探察。

再回頭看看我的原生性問題。一流的理論為什麼導不出成功的實踐?在於西方思維的主流是理論思維,長於哲學和科學,長於「說清楚」,並且慣於把「說清楚」等同於「問到底」,並進而代替「想周全」。這就是我研習哲學史的初步收獲。這樣我就將自己的理論建構跟哲學史的批判分析結合了起來。

再照應一下開頭講的次生性問題。全球化時代是天地神人等各種異質性因素在全球范圍內交織纏繞的時代。誰能設想僅僅一套理論就能邏輯一貫地「說清楚」這一切,並且正確指引這一切?自由主義理論如果想要包辦設計人類實踐的藍圖,到頭來也一定逃不出我說的這個「反差」。馬克思主義如果專心發揮其理論的所長,也不可能失去生命力。至於全球化時代的實踐,無論美國的還是中國的,都需要更多的「想周全」、更多的工程思維、更多的實踐智慧。

四、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新解

經過史論結合的初步研究,關於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我的基本結論如下。

第一,相對於任何一種理論來說,理論是一,實踐是多,一種理論可以對多個實踐有效。反之,相對於一個實踐來說,實踐是一,理論是多,一種實踐必定牽涉多種理論。理論和實踐的一多關系是雙向交織的一多關系,而不是單一理論主宰一切實踐的關系。

第二,是理論就要「講清楚」,就要合邏輯,就要公共地驗證,就要力求放之四海而皆準,就要「同而不和」。是實踐就要「想周全」,就不能認死理——只要一家、拒斥其餘,就要綜合考慮一切出場的因素,並博採各家之長,以求事情本身的集成優化,就要「和而不同」。既不能用實踐的方式搞理論,也不能用理論的方式搞實踐,要分工而互補。

第三,理論也好,實踐也好,都是人事,都是人不得不做之事,也是人僅可一做之事。可人是有限的,人的作為也是有限的,人是在大化流行中有所知、有所為,從哪裡來還得回哪裡去,故不能遺忘了根基,必須永葆「問到底」的超越精神和「天命」意識,並以之作為理論和實踐的最終基準。

謝謝大家。請批評指正。

鑒傳金(《哲學研究》編輯部)鑒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長福的報告讓我想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更加了解他了。他的報告涉及很多內容,揭示和蘊含著不少問題。這些問題是重要而且尖銳的,在我看來,它們是我們的學術研究——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不應迴避和無法迴避的。為使討論有深入進行的可能,我試圖聯系平時對長福的了解和目前我們所處的學術背景來談論這些問題。

一、關於學術責任問題。從長福的自述來看,對於現實及其問題的關注和反思,是他走向馬克思哲學的契機,同時也是他深入研究馬克思哲學的動力。現實與理論之間的巨大反差,使他認識到應當在理論與實踐的不同論域作出明確的區分,以便從理論上追索實踐上失誤的原因,以期范導實踐或避免實踐上的失誤。這可能就是他之所謂「學術地參與現實的方式」。他認為,馬克思在這方面作出了最為成功的典範。他的《理論思維與工程思維》想作的大約就是這種工作。無論是否同意他的分析或者是否認同他的觀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沒有放棄學者的使命和責任。這是難能可貴的。如果從我國學術的嬗變歷程來,就更是如此。眾所周知,90年代以來的學術風尚是所謂「政治淡出,學術凸顯」,但從其學術實踐來看,「淡出」的不僅僅是「政治」,而且還有「思想」和「現實」;放棄的卻是學者對於歷史和社會所應當擔負的責任和使命。在把「學術」與「政治」(實際是「現實」)對立起來、放逐「思想」、蒸發「責任」而一本正經地或三心二意地編織所謂「學術」這件「皇帝的新衣」的那種傾向中,這一點就更是如此。文閣等人力倡生活哲學、追問「哲學家何為?」,蓋心有戚戚於此吧?長福走學術、思想與現實互動之路、試圖學術地思考或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守護正在歸隱或消散的學術或學者的使命與責任,是值得深思和倡導的。

二、關於馬克思與西方哲學、西方思想文化傳統的關系問題。長福在學術上的抱負之一就是恢復馬克思哲學的學術性,他曾表達一個殷切願望:期盼學術的馬克思的世紀。因此,他從馬克思上溯到西方哲學的源頭,試圖探尋馬克思哲學的淵源,並在揭示馬克思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思想聯系中,澄清其學術性內涵。近年來,學界對此也頗為關注,不少學者強調馬克思哲學與西方傳統哲學的聯系甚至親和性,並有多種論著面世,這些論著大多摻雜著這樣那樣的「系譜學」觀點。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到底與西方哲學具有怎樣的聯系?概念的相似性是否就是思想上的真實聯系?至少就我的閱讀范圍而言,我至今尚未獲得清晰、有力印象。比如實踐問題,長福談了很多,但我仍然沒有疑問冰釋。關於實踐問題,馬克思著作中涉及很多,雖然沒有嚴格的定義和系統的論證,但其主旨卻不能說是不明確的,那就是:實際地反對現存的事物(《德意志意識形態》里就是這么講的);而與之相關的一些重要問題,比如人、主體、活動、交往、社會以及所謂「世界的革命化」,等等,也都是明確、清晰的。所有這些,與亞里士多德及其傳統是大異其趣的。在我們強調聯系時,應當如何理解它們之間的區別呢?我覺得長福的報告中至少是不夠具體的。而且,我還覺得,如此細致的辨析,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解和研究而言,只是基礎性的工作,它的意義不應在學術史的視野內加以理解,而只能在理解馬克思哲學這個向度上進行評估。就馬克思哲學而言,揭露它與傳統哲學的聯系是有意義的,但指出它們的差別也是有意義的,在我看來,後者恐怕更有意義。因為,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會對馬克思著作中隨處可見的關於傳統思想及其思維方式的批判感到困惑,同時也無法理解他所進行的哲學革命、思想革命。因此,以孫悟空出世的方式看待馬克思哲學雖然是錯誤的,但是,把它與西方哲學的聯系強調或誇張到某種程度,甚至暗示某種「無差別地同一」,同樣也是不公正的。

三、關於馬克思哲學的立場和目的問題。這是個老問題,也是個困難的問題,從當下學術界的志趣看,談論它似乎帶有某種「意識形態」的嫌疑,因此也似乎有些不合時宜。但是學術界的某些傾向和某些學術實踐,卻使它成為不可迴避的問題。目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大致可以概括兩個向度,一是回首歷史,在發掘馬克思與西方傳統的聯系中,把它描述為這種傳統內的一個形態(比如我剛剛提到的那種狀況);二是「視界融合」,在尋繹馬克思與現代西方哲學的親和性上,把它描述為現代哲學中的一個形態,如「現代性的馬克思」、「後現代的馬克思」等等,皆屬此類。如果我們還有一點面對事實的勇氣,我們幾乎可以這樣說,這一研究領域正在上演一場「洞穴幻相」和「劇場幻相」摩盪消長的「過度詮釋」劇。它一方面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泛化為一種神奇魔方而走向庸俗;一方面也使馬克思的思想肖像變形、褪色,以致模糊不清。這在各個不同的層面引起了一些困惑和疑問:到底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它有沒有一種基本立場和內在目標?這當然不是說要反對詮釋的多樣性,而只是說要反對「過度詮釋」,尤其是在詮釋的多樣性遮蔽或拋棄為其提供合法性的本體之時,就更是如此

楊學功(北京大學哲學系,100871):我想按照長福發言的內容順序,談談個人的看法。長福所關懷的中心問題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社會主義實踐之間的關系,以及全球化時代諸理論與諸實踐的關系。前者是原生問題,後者是次生問題,他又把這些問題提升為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哲學問題:理想人生和理想社會的理論設計和追求理想人生、建設理想社會的實踐操作之間的關系。應該承認,我們以前對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的理解是簡單化的,即把它理解為單一的理論與實踐的對應關系。由於追求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簡單對應,這個原則在具體操作中被變成了下述兩種情形:其一,「理論聯系實際」變成了用「理論圖解現實」,這樣,理論研究就失去了自主性;其二,「理論聯系實際」變成了讓「現實遷就理論」,即不管實際情況如何,都要堅定不移地「貫徹」某種理論,它們所導致的後果乃至災難,我們也不陌生。

為了求解上述問題,長福提出的理論運演方案,就是對理論思維和工程思維兩種思維方式進行劃界。在他看來,人類有兩種旨趣殊異的思維活動:一種是認知,一種是籌劃。認知是為了弄清對象本身是什麼樣子,籌劃是為了弄清如何才能利用各種條件做成某件事情。認知的最高成果是形成理論,理論是用抽象概念建構起來的具有普遍性的觀念體系;籌劃的典型表現是工程,工程是用具體材料建構起來的具有個別性的實存體系。認知型思維的高級形式就是理論思維,籌劃型思維的高級形式則是工程思維,它們之間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區分:理論思維必須保持自身邏輯上的同一性,這樣的理論才是邏輯自洽、普遍有效的;而工程設計卻面臨著多種異質因素的同時出場。因此,任何一項工程都不可能只按照一套或一種理論來設計,反之,也沒有任何一套單一的理論可以邏輯統一地說明工程設計所必須處置的全部異質性因素。

可見,理論和實踐之間原本就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而是「雙向交織的一多關系」:一種理論可以對多個實踐有效,而一種實踐則必定牽涉多種理論。正因為如此,理論思維和工程思維這兩種思維方式也不能互相「僭越」:誤用工程思維去建構理論,必然會使理論原理失去客觀的約束效力;而誤用理論思維去設計工程,則會使工程圖紙缺乏實踐的可操作性。合理的方式應該是:用理論思維構造理論,用工程思維設計工程。

長福的這一套論說,由於引入大量原創性新術語而造成的陌生化效應,難免使初涉者感到「離奇」甚至「怪異」,但他的分析非常細致而精闢,表現出高超的思維水平。我們只要反觀一下現實生活中某些理論家不切實際的抱負(把自己的理論當作「救世良方」),以及某些實踐家孤注一擲的膽量(誤以為只要有理論根據就敢於決策),就不難明白這一點。

至於長福所做的學術史上相關思路的清理工作,他講得比較詳細。他把西方人對實踐問題的思考與對being(on,sein,是、在、有)的思考關聯起來,從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梳理出being問題上的「第三條道路」,即在實踐中處理異質性的beings(復數的「是」)的道路,可能是一個新的發現,也可能根據不足。我以前曾認為他所做的這種工作是「令人尊敬但又完全不必要」的,現在看來,學術基礎的清理至少使他獲得了更豐沛的資源、更充足的信心和底氣。

最後表達一點擔憂,即對長福理論「擴張」傾向的擔憂。在近年來的一些著述中,他似乎有一種試圖把他的這一套理論普遍化的「沖動」。而在我看來,無論對於歷史

8.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理論和實踐的高度統一嗎

在這么幾年,回了超過10個這樣的帖子,既然看見了,我也不妨再多回一個。
1、馬哲不是哲學,它可以是社會學,但是馬克思沒有任何哲學上的原創內容。
2、至於馬克思照搬了黑格爾的辯證法,辯證法我也不覺得它叫哲學,但是它還是算說明了一些東西,畢竟人類認識事物的本來方式就是辯證,所以這算是個有爭議的問題。
3、理論和實踐,辯證法是個純邏輯系統,這樣的純理論是跟實踐毫無直接關聯的,所以尤其當你如果是個學理科的,或者工作於自然科學方面,就會發現所謂「辯證法」其實盡是是廢話。辯證法就是跟人類的思維邏輯一個模子出來的,然後你證明了自己的邏輯是正確的?這不扯嗎?用這個模型處理完信息,然後又用這個模型驗收,這是在做什麼?不過不知道你是不是能聽懂我說什麼。
4、哲學,它所追求的目標,無疑是這個宇宙的終極真理,或者說唯一真理。而所謂真理,就要具備可以解釋一切,並且可接受時間檢驗的能力,聽起來似乎很難,但是只有懷著這樣的心態,才有資格在哲學這條路上添磚鋪瓦,讓人類的知識距離這個世界的本真稍微近一點點。哲學,就是干這么個事。
5、總結,馬哲不是哲學,離哲學相當之遙遠,當年黑格爾試圖回應康德的悖論問題,實際上也根本沒摸對門路,有興趣,還是要從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入手,正式進入哲學的世界。
6、哲學理論與實踐如何統一?我們如何去衡量呢?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公式,直接造成後來的原子彈研製成功,這才是哲學與實踐統一的完美體現。有人可能覺得,愛因斯坦是科學家吧?其實不是的,「相對論」是愛因斯坦時空觀,而他最終也沒認為自己就找到真理了,只是比牛頓更進一步而已。

以上,該說的都說了,可能有些錯別字什麼的,純手打,反正應該都看得懂,也懶得整理了,有問題在下面繼續問吧。

9. 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

實踐是理論的來源,基礎,源泉,目的
理論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理論可以對實踐起積極作用,錯誤的理論對實踐起消極作用

10. 簡述哲學的基本問題並就此討論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在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中,馬克思主義哲學首先強調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首先,實踐為認識的產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認識活動是適應實踐的需要,為解決和完成實踐提出的問題和任務而產生的。人成為認識主體的根本原因是由於人改造客觀世界活動的需要;客觀存在的事物也是由於實踐的需要,作為實踐改造的對象,才逐一地成為認識的客體。科學研究的任務、科學工作的課題是由實踐的需要提出的,並且圍繞著人類實踐的需要這個中心來展開。其次,實踐還為認識的形成提供了可能,並把這種可能變為現實。實踐把主體和客體直接地、現實地聯結起來,使主體能從客體中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客觀事物只是由於實踐的中介才轉化為主體的認識對象和認識內容。不僅如此,主體用於加工客體信息的各種思想模式,也是來源於實踐。實踐作為一種客觀物質活動,是按照一定規律進行的,這種合規律的活動,久而久之,會在人們頭腦中積淀下來,形成各種思想模式,如邏輯格式等等。對於認識來源於實踐,不能作狹隘的簡單化的理解。首先,認識來源於實踐並不否定人的大腦和感官在生理素質上的差異對認識的影響。但是人的生理素質只是人們進行實踐和認識的一種物質條件,並不是人們的實踐和認識本身。它對於形成人們在認識和才能上的差別不起決定性的作用,造成人們認識和才能差別的決定性原因是後天的社會實踐。第二,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首先,實踐的發展不斷地提出認識的新課題,推動著認識向前發展。總之,實踐是認識的起點,也是認識的歸宿,是全部認識的基礎。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先就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樹立實踐的應有權威,尊重實踐,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實踐,就能從根本上保證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符合客觀世界的規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實踐,才能有力地反對各種形式的唯心主義,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用空想代替現實、用抽象的原則裁剪實際生活。 馬克思主義哲學又承認並十分重視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首先,人的實踐活動不同於動物的本能活動,它是受意識支配的,實踐的這種本質特性決定它不能離開認識的指導。其次,認識活動及其成果具有相對獨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動方式和發展規律,它一經形成,便能反作用於實踐。再次,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表現在許多方面:認識可以使主體了解、把握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性,指導主體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去從事改造世界的活動;認識可以使主體在實踐活動之前,確定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觀實際的目標、方案、步驟和措施,對實踐活動作出預測和規劃;認識可以使主體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及時調節自己的行動,指導主體選擇實現目的的最佳行為方式;認識可以指導主體將局部經驗上升為理論;認識還可以使主體實現對自身的認識,並自覺調整自己的活動,以適應改造客體的需要。最後,認識反作用於實踐有兩種情況:一是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會使實踐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的效果;二是當錯誤的認識指導實踐時,就會對實踐產生消極的乃至破壞性的作用,使實踐失敗。 認識對實踐的能動反作用,充分體現在作為認識的高級形式的理論對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上。首先,理論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它可以而且應該走在實踐的前頭,指導實踐活動的進程;其次,科學理論能預見未來,端正實踐的方向;再次,科學理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推動人們在實踐中創新。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 總之,就認識的來源和基礎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實踐決定認識;就認識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以正確的認識和理論指導實踐;就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而言,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實踐與認識的統一,強調二者的緊密結合和相互促進。毛澤東說,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堅持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學風,是黨的思想路線的重要內容。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