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佛經哲理短故事

佛經哲理短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1-08 21:29:02

A. 有哲理的佛語&佛教中天龍八部故事

《晚晴集》
弘一大師 編著

1、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金剛三昧經)

2、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3、我若多嗔及怨結者,十方現在諸佛世尊皆應見我,當作是念:雲何此人慾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結?此愚痴人,以嗔恨故,於自諸苦不能解脫,何由能救一切眾生?(華嚴經修慈分)

4、迦葉白佛:我等從今,當於一切眾生生世尊想。若生輕心,則為自傷。佛言:善哉快論。(首楞嚴三昧經依寶王論節文

5、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梵網經)

6、離貪嫉者能凈心中貪欲雲翳,猶如夜月,眾星圍繞。(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7、生死不斷絕,貪欲嗜味故,養怨入丘冢,虛受諸辛苦。(大寶積經富樓那會)

8、是身如掣電,類乾闥婆城,雲何於他人,數生於喜怒?(諸法集要經)

9、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佛遺教經)

10、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佛遺教經)

11、身語意業不造惡,不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欲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誦得,即此伽陀也)

12、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有部律)

13、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智者大師)

14、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智者大師)

15、凡夫學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誹。諦觀少言說,人重德能成,遠眾近靜處,端坐正思惟。但自觀身行,口勿說他短,結舌少論量,默然心柔軟。無知若聾盲,內智懷實寶,頭陀樂閑靜,對修離懈惰。(道宣律師)

16、處眾處獨,宜韜宜晦,若啞若聾,如痴如醉,埋光埋名,養智養慧,隨動隨靜,忘內忘外。(翠嚴禪師)

17、我且問你,忽然臨命終時,你將何抵敵生死?須是閑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腳不迭,前路茫茫,胡鑽亂撞。苦哉苦哉。(黃檗襌師)

18、鼻有墨點,對鏡惡墨,但揩於鏡,其可得耶?好惡是非,對之前境,不了自心,但尤於境,其可得耶?洗分別之鼻墨,則一鏡圓凈矣。萬境咸真矣。執石成寶矣。眾生即佛矣。(飛錫法師)

19、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專煉心,常搜己過,那得工夫管他家屋裡事?粉骨碎身,唯心莫動。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聖像坐在堂中,終日無人亦如此。旛蓋簇擁香花供養亦如此。贊嘆亦如此。毀謗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無事,時時刻刻體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處。(盤山禪師)

20、元無我人,為誰貪嗔?(圭峰法師)

21、報緣虛幻,不可強為。浮世幾何,隨家豐儉。苦樂逆順,道在其中。動靜寒溫,自愧自悔。(佛眼禪師)

22、學道人逐日但將檢點他人底工夫,常自檢點,道業無有不辦,或喜或怒或靜或鬧,皆是檢點時節。(大慧襌師)

23、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永明禪師)

24、千峰頂上一茅屋,老僧半間雲半間,昨夜雲隨風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閑。(歸宗芝庵襌師)

25、過去事已過去了,未來不必預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時梔子香。(石屋襌師)

26、即今休去便休去,若覓了時無了時。(雲峰襌師)

27、瑣瑣含生營營來去者,等彼器中蚊蚋,紛紛狂鬧耳。一化而生,再化而死,化海漂盪,竟何所之?夢中復夢,長夜冥冥,執虛為實,曾無覺日,不有出世之大覺大聖,其孰與而覺之歟?(仁潮禪師)

28、縱宿業深厚,不能頓斷,當方便制抑,自勸自心。(妙禪師)

29、放開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蓮池大師)

30、達宿緣之自致,了萬境之如空,而成敗利鈍,興味蕭然矣。(蓮池大師)

31、伊庵權禪師用功甚銳。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過,未知來日工夫如何?師在眾,不與人交一言。(蓮池大師)

32、畏寒時欲夏,苦熱復思冬,妄想能消滅,安身處處同。草食勝空腹,茅堂過露居,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蓮池大師)

33、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袁了凡)

34、只『強順人情,勉就世故。』八個字,誤卻你一生大事。道業未成,無常至速!急宜斂跡韜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誤!(西方確指)

35、深潛不露,是名持戒,若浮於外,未久必敗。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西方確指)

36、種種惡逆境界,盡情看作真實受益之處。名利、聲色、飲食、衣服、贊譽、供養種種順情境界,盡情看作毒葯毒箭(蕅益大師)

37、將身心世界全體放下,作一超方特達之觀。(蕅益大師)

38、善友罕逢,惡緣偏盛,非咬釘嚼鐵,刻骨鏤心,何以自拔哉?(蕅益大師)

39、何不趁早放下幻夢塵勞,勤修戒定智慧?(蕅益大師)

40、勿貪世間文字詩詞而礙正法!勿逐慳、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蕅益大師)

41、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一味痴呆,深自慚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蕅益大師)

42、籬菊數莖隨上下,無心整理任他黃,後先不與時花競,自吐霜中一段香。(誦帚襌師)

43、從今以後,願遁世不見知而不悔,作一齋公齋婆,向廚房灶下安隱過日,今生不敢復作度人妄想(彭二林)

44、幸賴善緣得聞法要,此千生萬劫轉凡成聖之時。尚復徘徊歧路,乍前乍卻,則更歷千生萬劫,亦如是而止耳!況輾轉淪陷,更有不可知者哉?(彭二林)

45、輪轉生死中,無須臾少息,猶復熙熙如登春台,曾不知佛與菩薩為之痛心而慘目也。(彭二林)

46、汝信心頗深,但好張羅及好游、好結交,實為修行一大障,祈沉潛杜默,則其益無量。戒之!(印光大師)

47、汝是何等根機,而欲法法咸通耶?其急切紛擾,久則或致失心。(印光大師)

48、當主敬存誠,於二六時中,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及與世人酬酢,唯以忠恕為懷,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而起。(印光大師)

49、直須將一個死字掛到額顱上。(印光大師)

50、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凈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為豎如拔出者。當知此人,此過去宿命已作佛道來也。(無量清凈平等覺經依迦才凈土論引文)

51、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不浮,無可樂者!(無量壽經)

52、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觀無量壽佛經)

53、才有病患,莫論輕重,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善導大師)

54、我未曾見聞,慈悲而行惱,互共相嗔恚,願生阿彌陀。若人如恆河,惡口加刀杖,如是皆能忍,則生清凈土。(諸法無行經)

55、生宏律范,死歸安養,平生所得,唯二法門。(靈芝元照律師)

56、凡聞惡聲,則念阿彌陀佛以消禳之,願一切人不為惡行。凡見善事,則念阿彌陀佛以贊助之,願一切人皆為善行。無事則默念阿彌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於凈土決定往生。(王龍舒)

57、人生能有幾時?電光眨眼便過!趁未老未病,抖身心,撥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凈業;由他命終,我之盤纏預辦,前程穩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天如禪師)

58、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天如襌師)

59、於此土聲色諸境,作地獄想、苦海想、火宅想。諸寶物作苦具想。飲食衣服,如膿血鐵皮想。(妙什襌師)

60、此界釋迦已滅,彌勒未生,賢聖隱伏。眾生奔波苦海,猶失父之兒,若不以極樂願王為歸,誰為救護?(妙什襌師

61、聞教便行,奚待更勸?(妙什襌師)

62、惟名聞利養,甜愛軟賊,及嗔心嗔火;雖有佛力,不能救焉!行者當深加精進,以攘卻之!(妙什襌師)

63、又復當護人心,勿使誇嫌,動用自若;息世雜善,不貪名利,將過歸己,捐棄伎能,惟求往生。(妙什禪師)

64、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矧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所轉;矧多念乎?(幽溪法師)

65、若生恩愛時,當念凈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凈土?遠離此愛。若生嗔恚時,當念凈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凈土?得離此嗔。若受苦時,當念凈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凈土之樂,無央無待。凡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凈土之助行也。(幽溪法師)

66、如何說得娑婆苦?苦事紛紛等蝟毛!(西齋禪師)

67、當屏人獨處,自辦道業,以設像為師,經論為侶。(袁宏道)

68、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穢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袁宏道)

69、問:人不信凈土,恐只是本來福薄?答:此言甚是!(蓮池大師)

70、餘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問者,必以此答。(蓮池大師)

71、當生大歡喜,切勿懷憂惱,萬緣俱放下,但一心念佛。往生極樂國,上品蓮花生,見佛悟無生,還來度一切。(蓮池大師)

72、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蕅益大師)

73、歸命大慈父,早出娑婆關。(蕅益大師)

74、世之最可珍重者,莫過精神;世之最可愛惜者,莫過光陰;一念凈即佛界緣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寸時光即一寸命光,可不愛惜乎?茍知精神之可珍重,則不浪用,則念念執持佛名。光陰不虛度,則刻刻薰修凈業。(徹悟禪師)

75、悲哉眾生!慾念未除,道根日壞。佛之視汝,將何以堪?(彭二林)

76、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全鐵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內不為七情所錮;污泥中便有蓮花出現也。(彭二林)

77、蓮花種子,榮悴由人。時不相待,珍重!珍重!(彭二林)

78、上品見佛速,下品見佛遲,雖有遲速異,終無退轉時。參禪病著相,念佛貴斷疑,實實有凈土,實實有蓮池。(張守約)

79、念阿彌陀佛,正覺圓滿之名;觀極樂世界,清凈庄嚴之相;如此滯著,只怕未能切實;果能切實,則世間種種幻化妄緣,自當遠離。(悟開禪師)

80、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印光法師。以下悉同)

81、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

82、業障重、貪嗔盛、體弱、心怯、但能一心念佛,久之自可諸疾咸愈。

83、佛固不見棄於罪人,當承玆行以往生耳。

84、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深信佛言,了無疑惑。

85、應發切實誓願,願離娑婆苦,願得極樂樂。其願之切,當如墮廁坑之急求出離;又如系牢獄之切念家鄉;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勢力者提拔令出

86、業識未消,三昧未成,縱談理性,終成畫餅。

87、入理深談,且緩數年!

88、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89、汝雖於凈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騖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命.

90、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凈土若穢物,恐其污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爺叫娘。

91、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謂向外馳求,不知返照回光。

92、今見好心出家在家四眾,多是好高騖遠,不肯認真專修凈業,總由宿世善根淺薄,今生未遇通人。

93、當今之時,其世道局勢,有如安卧積薪之上,其下已發烈火,尚猶悠忽度日,不專志求救於一句佛號,其知見之淺近甚矣。

94、心跳惡夢,乃宿世惡業所現之兆。然現境雖有善惡,轉變在乎自己,惡業現而專心念佛,則惡因緣為善因緣。

95、當恪守凈宗列祖成規,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以企現生消除業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為如來弟子耳。

96、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

97、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賓士於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於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

98、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

99、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100、末法眾生,無論有善根無善根,皆當決定專修凈土;善根有,固宜努力,無,尤當篤培。

101、汝須自知好歹,修行要各盡其分,潛修默契方可,急急改過攝心念佛。

B. 求幾句「佛曰」開頭的佛經,五句以上,謝謝。和比較有人生哲理的,經典一些,不是名人名言哦~

佛曰:萬發緣生,皆系緣分

佛曰:千燈萬盞,不如心燈一盞

佛曰: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而已子。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佛曰:苦海無涯,回頭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得今世的擦肩而過

佛曰:為何不必?

佛曰:一切皆為虛幻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佛曰:菩提並無樹,明鏡亦無台,世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問曰:「為何人有善惡之分?」

佛曰:「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問曰:「如何能靜?如何能常?」

佛曰:「尋找自我。」

問曰:「世間為何多苦惱?」

佛曰:「只因不識自我。」

問曰:「人為何而活?」

佛曰:「尋根。」

問曰:「何謂之根?」

佛曰:「不可說。」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

佛曰: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註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佛曰:剎那便是永恆。

佛曰:種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佛曰: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佛曰:以物物物,則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則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實,名物不實,是以物無物也。

C. 想找在聖經、佛經中一些很有哲理的話,最好有些典故

昨日以去 明日是迷 何苦執著於現在!~

D. 求出自佛經的哲理小故事

徒弟去見師傅,向師父說:「我已經學夠了,可以出師了吧!」
師父問:「什麼是夠了呢版」「夠了就是滿了,裝不權下去了。」「那麼去裝一大碗石子來吧!」徒弟照做了。「滿了嗎」「滿了。」師父又抓起一把石灰,摻入碗里,沒有溢出來。「滿了嗎」師父再問。「滿了!」師父又倒了一杯水下去,依然沒有溢出來。「滿了嗎」
感悟:哪個少年不輕狂可是學海無涯,如果不勤於精進,不勇於超越,將一無所成。

E. 誰能寫幾句有哲理,寓意的佛經

1、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內想,此想不真,故容有輪轉。
2、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在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盤,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3、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以上三句摘自揭示宇宙、人生真相的《楞嚴經》!

F. 佛經中比較唯美蘊含哲理的句子

你說的有哲理的「流傳」,我知道你要問什麼。佛法甚深微妙。如果對自己有益回,一字一句都是經典答。每個人家庭,社會,經驗,為人,處事等都不一樣,因此,見地,見解都不會一樣。因此,佛法佛經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對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同時,流行比較廣的,未必對每個人都是哲理。
佛法說:自利利他
就是首先要先以佛法利益自己,修正自己,以此經驗,來利益其他眾生。換一個說法,就是自己有了能力,本事,才能幫助他人。我們從小上學,努力。最後畢業找到工作。有努力工作,創造成績。都是在利益自己。同時,也在把利益自己所得到的「能力」,利益與他人。我想這個應該很哲理吧。
佛法說:無住生心,無相布施
如果能如此為人處事,此人一定能成大事業。這也是非常哲理的一句。

G. 有哲理的經文,佛經

《法句經》喜愛品:
212從喜愛生憂,從喜愛生怖;離喜愛無憂,何處有恐怖?
213從親愛生憂,從親愛生怖;離親愛無憂,何處有死怖?
214從貪欲生憂,從貪欲生怖;離貪欲無憂,何處有恐怖?
215從欲樂生憂,從欲樂生怖;離欲樂無憂,何處有恐怖?
216從愛欲生憂,從愛欲生怖;離愛欲無憂,何處有恐怖?
——這是後譯的南傳法句經。

《法句經》好喜品第二十四
212愛喜生憂,愛喜生畏,無所愛喜,何憂何畏?
214好樂生憂,好樂生畏,無所好樂,何憂何畏?
216貪欲生憂,貪欲生畏,解無貪欲,何憂何畏?
(後略)
——這是維只難、竺將焰等譯的北傳《法句經》

緣起偈
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
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

無常偈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七佛通戒偈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香偈
戒香定香解脫香,光明雲台遍法界。
供養十方無量佛,見聞普熏證寂滅。

三力偈
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
及與法界力,周遍眾生界。

三諦偈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涅盤經
本有今無,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庄亞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消除宿業障,同登無上覺。

布施偈
能施所施及施物,於三世中無所得。
我今安住最勝心,供養一切十方佛。

誕生偈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今茲而往,生分已盡。

四第一偈
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親,涅盤第一樂。

施捨得道偈
雖得積珍寶,嵩高至於天。
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跡。
不善像如善,愛而似無愛。
以苦為樂像,狂夫之聽厭。

菩薩行偈
常當攝身行,而不殺盜淫,
不兩舌惡口,不妄言綺語,
心不貪邪欲,無恚不毒想,
舍離諸邪見,是為菩薩行。

慈悲心偈
常行於慈心,去除怨恨想;
大悲感眾生,悲惜化淚雨。
修行大喜心,同已所得法;
擁護以道意,乃應菩薩行。

目連說方便偈
當速求方便,於此佛法眾,
當除生死患,如象食竹葉,
若於此佛法,修諸無欲業,
已除諸塵勞,亦盡若源本。

法身舍利偈
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
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佛祖開示婆羅門偈
所行非常,謂法興衰;
夫生輒死,此滅為樂。

葯師佛談粥偈
持戒清凈人所奉,恭敬隨時以施粥。
十利饒益於行者,色力壽樂辭清辯。
宿食風除飢渴消,是名為葯佛所說。

妙色王求法偈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
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善宿王感化魔王偈
作福不作惡,皆由宿行法,
終不畏死經,如船截流渡。

世親止欲偈
趣求諸欲人,常起於希望。
諸欲若不遂,惱壞如箭中。

莫貪淫慾偈
勇者入定觀,身心所與塵,
見已生穢惡,如彼彩畫瓶。

水中撈月偈
此諸痴獼猴,為彼愚導師。
悉墮於井中,救月而溺死!

神秀悟禪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慧能悟禪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慧能論禪不在坐偈
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庭前柏樹子偈
出入雲閑滿太虛,元來真相一塵無。
重重請問西來意,唯指庭前一柏樹。

釋迦牟尼說倒惑偈
未香以塗身,並熏衣纓絡。
倒惑心亦爾,謂從已身出。
如彼醜陋婢,見影謂已有。

龐蘊舉家修行偈
世人多重金,我愛剎那靜。
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

王安石論戲場偈
諸優戲場中,一貴復一賤。
心知本相同,所以無欣怨。

蘇軾地獄變相偈
我聞吳道子,初作豐都變;
都人懼罪業,兩月罷屠宰。
此畫實無相,筆墨假和成;
譬如說食飽,何處生怖汗?
乃知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若人了此言,地獄自破碎。

蘇轍呈順禪師偈
中年悟道覺前非,邂逅相逢老順師。
搐鼻經參真面目,掉頭不受別鉗錐。
枯藤破衲師何事,白酒青鹽我是誰。
慚愧東軒殘月上,一杯甘露滑如飴。

黃庭堅自贊偈
似僧有發,似俗無塵,
作夢中夢,見身外身。

宋濂贊永明延壽偈
我與導師有宿因,般若光中無去來。
今觀遺像重作禮,忽悟三世了如幻。
靈山一會猶儼然,願證如如大圓智。

張拙隨順世緣偈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愛欲纏綿偈
如火蓋乾薪,增長火熾然;
如是受樂者,愛火轉增長。
薪火雖熾然,人皆能舍棄;
愛火燒世間,纏綿不可舍。

六祖得法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其他
寧執有如須彌山,莫執空如芥子。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

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來說是非者,
正是是非人。

無明實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無消息處急走過,
有消息處不停留。

無始終,無內外,強立名,為法界。
法界性,即法身,因不覺,號無明。
空色現,情器分,三世間,從此生。
迷則凡,悟則聖,真如體,須親證。

夏蓮居老居士 -【詩偈】

禪客來問念佛理,我說此問從何起。
念佛是我我是誰,佛我究竟何為體。
水中月影鏡中面,水月鏡面從何現。
何者是假何者真,請君問取鏡中人。

【寒山詩集】

秋到任他林落葉,春來從你樹開花。
三界橫眠無一事,明月清風是我家。

佛陀描述宇宙的浩瀚

六道輪回又不只限於地球,六道輪回存在於整個宇宙之中。而佛陀講宇宙,又有三千大千世界之說。在《起世經》中佛陀關於三千大千世界的詳細如下:「佛言。比丘。如一日月所行之處。照四天下。如是等類。四天世界。有千日月所照之處。此則名為一千世界。諸比丘。千世界中。千月千日千須彌山王。四千小洲。四千大洲。四千小海。四千大海。四千龍種姓。四千大龍種姓。四千金翅鳥種姓。四千大金翅鳥種姓。四千惡道處種姓。四千大惡道處種姓。四千小王。四千大王。七千種種大樹。八千種種大山。十千種種大泥犁。千閻摩王。千閻浮洲。千瞿陀尼。千弗婆提。千郁單越。千四天王天。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千兜率陀天。千化樂天。千他化自在天。千魔身天。千梵世天。諸比丘。於梵世中。有一梵王。威力最強。無能降伏。統攝千梵自在王領。雲我能作能化能幻。雲我如父。於諸事中。自作如是憍大語已。即生我慢。如來不爾。所以者何。一切世間。各隨業力。現起成立。諸比丘。此千世界。猶如周羅(周羅者隋言髻)。名小千世界。諸比丘。爾所 周羅一千世界。是名第二中千世界。諸比丘。如此第二中千世界。以為一數。復滿千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諸比丘。此三千大千世界。同時成立。同時成已而復散壞。同時壞已而復還立。同時立已而得安住。如是世界。周遍燒已。名為散壞。周遍起已。名為成立。周遍住已。名為安住。是為無畏一佛剎土眾生所居。」

H. 佛經關於人生哲理的

告訴你一副對聯:
為善不報其祖宗必有餘殃殃盡必報
為惡不滅其祖宗必有餘德德盡必滅

I. 佛經的哲理句子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造塔功德經》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雜阿含經》第262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增一阿含經》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楞嚴經》卷6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楞嚴經》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阿彌陀經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楞嚴經》

當舍於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大寶積經第91卷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楞嚴經》

J. 佛經中比較唯美蘊含哲理的句子

你說的有哲理的「流傳」,我知道你要問什麼。佛法甚深微妙。如果專對自己有益屬,一字一句都是經典。每個人家庭,社會,經驗,為人,處事等都不一樣,因此,見地,見解都不會一樣。因此,佛法佛經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對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同時,流行比較廣的,未必對每個人都是哲理。
佛法說:自利利他
就是首先要先以佛法利益自己,修正自己,以此經驗,來利益其他眾生。換一個說法,就是自己有了能力,本事,才能幫助他人。我們從小上學,努力。最後畢業找到工作。有努力工作,創造成績。都是在利益自己。同時,也在把利益自己所得到的「能力」,利益與他人。我想這個應該很哲理吧。
佛法說:無住生心,無相布施
如果能如此為人處事,此人一定能成大事業。這也是非常哲理的一句。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