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訪戴中體現的哲理
雪夜訪戴,選自《世說新語》,作者為南朝宋的劉義慶。故事介紹了王子猷雪夜訪戴安道,未至而返,顯示了他作為名士的瀟灑自適。
折疊原文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王子猷嘗贊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
折疊譯文
王子猷(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五兒子),居住在山陰,一次晚上下大雪,他從睡夢中醒來,打開窗戶,命令僕人上酒,四處望去,一片潔白銀亮。於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誦著左思的《招隱詩》。忽然間想到了戴逵,當時戴逵遠在曹娥江上游的剡(shàn)縣,即刻連夜乘小船前往。經過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門前卻又轉身返回。有人問他為何這樣,猷說:「我本來是趁著興致前往,興致已盡,自然返回,為什麼一定要見戴逵呢?」王子猷曾經暫時借住別人的空房,隨即叫家人種竹子。有人問他:「暫時住一下,何必這樣麻煩!」王子猷吹口哨並吟唱了好一會,才指著竹子說:「怎麼可以一天沒有這位先生!」
■詞語解釋
山陰:今浙江紹興
造:到達
(王子猷yóu)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兒子。
〔山陰〕今浙江紹興市。
〔眠覺〕睡醒了。
(命酌酒):命令(下人)斟酒來喝。
〔皎然〕潔白光明的樣子。
〔左思〕字太沖,西晉文學家。所作《招隱詩》旨在歌詠隱士清高的生活。
〔戴安道〕即戴逵,安道是他的字。譙國(今安徽省北部)人。學問廣博,隱居不仕。
〔剡(shàn)〕指剡縣,古縣名,治所在今浙江嵊(shèng)州。
〔經宿方至〕經過一宿的功夫才到達。宿:一整夜 。方:才。
〔造門不前而返〕到了門前不進去就返回了。造,到、至
(因起彷徨)因:於是.彷徨:徘徊。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即刻連夜乘小船前往 。即:即刻。之:代詞,代剡。
人物分析
從《王子猷雪夜訪戴》可看出,王子猷是一個性情瀟灑的人。
《世說新語》中王子猷雪夜訪戴安道,未至而返,人們問之,他答道:「吾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一語道出了名士瀟灑自適的真性情。
王子猷這種不講實務效果、但憑興之所至的驚俗行為,十分鮮明地體現出當時士人所崇尚的「魏晉風度」的任誕放浪、不拘形跡,有窺一斑而見全豹之效。眠覺、開室、命酒、賞雪、詠詩、乘船、造門、突返、答問,王子猷一連串的動態細節均歷歷在目,雖言簡文約,卻形神畢現,氣韻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