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則格言故事

則格言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2-18 12:58:36

❶ 關於誠信的故事格言

事例:

一、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為新法。為了取信於民,商鞅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門的,給予十金。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搬這塊木頭的。然後,商鞅又布告國人,能搬者給予五十金。

有個大膽的人終於扛走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誠信不欺。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終於使老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從而使新法順利地推行實施。

二、黃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諾。

季布,漢朝人,他以真誠守信著稱於世。時人諺雲:「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意思是說,季布的一句話,比金子還要貴重。後來,季布跟隨項羽戰敗,為劉邦通緝,不少人都出來保護他,使他安全地渡過了難關。最後,季布憑著誠信,還受到漢王朝的重用。

三、李苦禪燒畫

李苦禪是我國當代著名畫家,他為人爽直,凡答應給人作畫,從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請他作一幅畫,李苦禪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時完成。不久,當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訃告後,面有愧色,即趨作畫,畫了幅「百蓮圖」,並鄭重其事題上老友的名字,蓋上印章,隨即攜至後院,將畫燒毀。事後,對兒子說:「今後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啊!」

四、經營人心

清代乾隆年間,南昌城有一點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貨真價實贏得顧客滿門。但其賺錢後便攙雜使假,對顧客也怠慢起來,生意日漸冷落。一日,書畫名家鄭板橋來店進餐,李沙庚驚喜萬分,恭請題寫店名。

鄭板橋揮毫題定「李沙庚點心店」六字,墨寶蒼勁有力,引來眾人觀看,但還是無人進餐。原來「心」字少寫了一點,李沙庚請求補寫一點。但鄭板橋卻說:「沒有錯啊,你以前生意興隆,是因為『心』有了這一點,而今生意清淡,正因為『心』少了這一點。」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經營人生的重要。從此以後,痛改前非,又一次贏得了人心,贏得了市場。

名人名言:

1 民無信不立。--孔子

2 誠信為人之本。--魯迅

3 失信就是失敗。--左拉

4 禍莫大於無信。--傅玄

5 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6 一言九鼎重千秋。--陳毅

7 人背信則名不達。--劉向

8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9 小信誠則大信立。--韓非子

10 信不足,安有信。--《管子》

11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王充

12 一言之美,貴於千金。--葛洪

13 言必誠信,行必忠正。--孔子

14 沒有誠實何來尊嚴。--西塞羅

15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荀子

❷ 關於一句格言的故事 (格言的由來)

★一個誠摯,熱心,為著光明而斗爭的人,不能夠不是刻苦而負責的。--魯迅《二心集·內關於翻譯的通信》容

★一千句謊言蓋不住一個事實。--《臧克家詩選·自己的寫照》

★人之所助在信,信之所本在誠。--《新唐書·陸貸列傳》

★人無百歲之壽,而有千歲之信士。--《荀子·王霸篇》

★小人專望人恩,恩過不感;君子不輕受人恩,受則難忘。--明·錢琦《錢公良測語·規世》

★小誠信則大信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諾從來許殺身。--宋·俞文豹《吹劍錄·外集》

★千虛不博一實。--宋《陸

❸ 關於城信的格言和故事!!!

安全相伴,親人在盼;

生命無價,平安是福;

步步小心,平安是金;

安全規則,生命寫就;

今天隱患,明日災難;

禍在一瞬,防在平時;

珍惜生命,勿忘安全;

生產一走神,事故敲你門;

不怕千日緊,只怕一時松;

疾病從口入,事故由松出;

狼找離群羊,禍找違章人;

以安全之漿,撐發展之舟;

企業要發展,安全是保障;

安全中求高產,一順百順;

隱患里圖冒進,一錯再錯;

寧可停工停產,絕不違章蠻干;

檢查走馬觀花,事故遍地開發;

事故隱患不除,等於放虎歸山;

隱患險於明火,防範勝於救災;

上有老,下有小,出了事故不得了;

疏忽一時釀禍害,痛苦一生追悔遲;

安全人人若弄懂,幸福家家自滿圓;

一人把關一處安,眾人把關穩如山;

寧為預防操碎心,不讓事故害工人;

安全行車千萬里,事故就在一兩米;

晴帶雨傘飽帶糧,事故未出宜先防;

亡羊補牢雖不晚,何不防惠於未然;

今天工作不安全,明天生活無保障;

安全是一種責任,為已為家為他人;

安全是生命之本,違章是事故之源;

雪怕太陽草怕霜,辦事就怕太慌張。

安全是最大的效益^事故是最大的浪費;

生活幸福來自安全,人生快樂首當平安;

小洞不補大洞難堵,小患不防大患難當;

安全來自長期警惕,事故源於瞬間麻痹;

驕傲是失敗的起點,麻痹是事故的根源;

父母望您遵章守紀,妻兒盼您毫發無損;

生命是脆弱的嫩芽,她需要安全的呵護;

❹ 名言故事50個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同志是全國各族人民敬愛的總理。他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在青少年時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為興我中華而讀書。
1910年夏,12歲的周恩來,跟隨伯父到東北奉天,先在鐵嶺銀崗書院讀了半年書,後來,轉入奉天關東模範學堂讀書。
有一次,老師提出「為什麼讀書」的問題,要同學們回答。有的說「為了明禮而讀書」,有的說「為了光宗耀祖而讀書」,還有一個學生說「為了幫助父親記賬而讀書」,弄得鬨堂大笑。當老師問到周恩來時,他站起來響亮而嚴肅地回答說:「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充分表達了少年周恩來要為祖國獨立富強而發憤學習的宏偉志向。
1912年10月,關東模範學堂隆重舉行建校兩周年紀念會。當時,14歲的周恩來感慨萬分,揮筆寫了一篇《關東模範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日感言》的作文。他在文中明確寫道:「學生讀書應以擔負「國家將來艱巨之責任」為己任。這篇優秀作文,收錄在《奉天教育品展覽會國文成績》一書中。
後來,周恩來轉到天津南開中學讀書。他和同學們發起組織「敬業樂群會」。
在會刊《敬業》上,他發表了許多詩篇和文章。其中有一首詩寫道:「險夷不變應嘗膽,道義爭擔敢息肩?」抒發了他憂國憂民和發憤圖強的情懷,表達了他立志革命到底的崇高理想。
1917年,19歲的周恩來,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遠涉重洋到日本留學。臨行時贈給同學一首詩寫道:「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富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表示他決心鑽研社會科學,挽救國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種「面壁十年」的刻苦精神,來改造當時的社會,即使壯志難酬,蹈海而死,也不愧為中華兒女,充分表現了他年青時代的遠大抱負。

愛迪生的故事
愛迪生 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應該歸功於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後,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餘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間了。」 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
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 」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並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麼費那麼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裡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裡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
愛迪生 說:「這是多麼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准確,又節省時間,你怎麼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助手的臉紅了。
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歷數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樹者,無一不惜時如金。古書《淮南子》有雲:"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漢樂府《長歌行》有這樣的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晉朝陶淵明也有惜時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唐末王貞白《白鹿洞》詩中更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妙喻。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把時間比作資本。德國詩人歌德把時間看成是自己的財產。魯迅先生對時間的認識更深刻。他說:"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於謀財害命。"法拉第中年以後,為了節省時間,把整個身心都用在科學創造上,嚴格控制自己,拒絕參加一切與科學無關的活動,甚至辭去皇家學院主席的職務。居里夫人為了不使來訪者拖延拜訪的時間,會客室里從來不放坐椅。76歲的愛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問他想要什麼東西,他說,我只希望還有若干小時的時間,讓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當代青少年多數都很羨慕美國、日本富裕的生活及其轎車、電器,然而,你知道他們是多麼珍惜時間嗎?早在200多年前美國還沒獨立的時候,美國啟蒙運動的開創者、科學家、實業家和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富蘭克林就在他編撰的《致富之路》一書中收入了兩句在美國流傳甚廣、擲地有聲的格言:"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遼寧青年參觀團在日本出席一個會議,出國前團長准備了厚厚一疊發言稿,可是屆時日方官員遞上的會序表卻寫著:"中方發言時間:10點17分20秒至18分20秒。"發言時間僅為一分鍾。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而在日本卻是極為平常的。日本從工人到學者,時間觀念都非常強。他們考核崗位工人稱不稱職的基本標准就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單位時間的勞動量,時間一般精確到秒。
愛迪生 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應該歸功於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後,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餘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間了。」 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
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 」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並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麼費那麼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裡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裡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
愛迪生 說:「這是多麼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准確,又節省時間,你怎麼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助手的臉紅了。
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歷數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樹者,無一不惜時如金。古書《淮南子》有雲:"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漢樂府《長歌行》有這樣的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晉朝陶淵明也有惜時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唐末王貞白《白鹿洞》詩中更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妙喻。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把時間比作資本。德國詩人歌德把時間看成是自己的財產。魯迅先生對時間的認識更深刻。他說:"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於謀財害命。"法拉第中年以後,為了節省時間,把整個身心都用在科學創造上,嚴格控制自己,拒絕參加一切與科學無關的活動,甚至辭去皇家學院主席的職務。居里夫人為了不使來訪者拖延拜訪的時間,會客室里從來不放坐椅。76歲的愛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問他想要什麼東西,他說,我只希望還有若干小時的時間,讓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當代青少年多數都很羨慕美國、日本富裕的生活及其轎車、電器,然而,你知道他們是多麼珍惜時間嗎?早在200多年前美國還沒獨立的時候,美國啟蒙運動的開創者、科學家、實業家和獨立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富蘭克林就在他編撰的《致富之路》一書中收入了兩句在美國流傳甚廣、擲地有聲的格言:"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遼寧青年參觀團在日本出席一個會議,出國前團長准備了厚厚一疊發言稿,可是屆時日方官員遞上的會序表卻寫著:"中方發言時間:10點17分20秒至18分20秒。"發言時間僅為一分鍾。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人看來,似乎不可思議,而在日本卻是極為平常的。日本從工人到學者,時間觀念都非常強。他們考核崗位工人稱不稱職的基本標准就是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單位時間的勞動量,時間一般精確到秒。

理想
人的活動如果沒有理想的鼓舞,就會變得空虛而渺小--車爾尼雪夫斯基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就在這個意義上,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生活目的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愛因斯坦

科技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

惜時
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富蘭克林
把活著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後一天--海倫·凱勒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落日無邊江不盡,此身此日更須忙--陳師道
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辦事--歌德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歲去弦吐箭--孟效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蕭繹

尊師
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

勤奮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韓愈
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卡萊爾
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華羅庚
好學而不勤問非真好學者。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達·芬奇(義大利)
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郭沫若
人的大腦和肢體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茅以升
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靈感不過是「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列賓
貴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艱苦勞動+正確方法+少說空話--愛因斯坦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真心英雄》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自古以來學有建樹的人,都離不開一個「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愛迪生
藝術的大道上荊棘叢生,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卻步,只有意志堅強的人例外--雨果

自信
自暴自棄,這是一條永遠腐蝕和啃噬著心靈的毒蛇,它吸走心靈的新鮮血液,並在其中注入厭世和絕望的毒汁--馬克思
祖國的未來在我們身上,我們的未來在我們的手中--中學生宣言
我們應該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居里夫人

自由
自由不是無限制的自由,自由是一種能做法律許可的任何事的權力--孟德斯鳩
紀律是自由的第一條件--黑格爾
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自由--穆勒
不能制約自己的人,不能稱之為自由的人--畢達哥拉斯

生活
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們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培根
生活是知識的源泉,是作文素材的寶庫。
讀一切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笛卡爾
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遇事問個為什麼--巴爾扎克
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愛因斯坦
知識有如人體血液一樣寶貴。人缺了血液,身體就會衰弱;人缺少知識,頭腦就要枯竭--高士其
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羅丹
我撲在書籍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高爾基

謙虛
如果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頓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毛澤東
不滿是向上的車輪--魯迅
老是把自己當珍珠,就時常有怕被埋沒的痛苦。把自己當泥土吧!讓眾人把你踩成路--孔繁森

修養
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
茶也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須花。
人不可像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但丁
螢火蟲雖然只能發出微弱的光,但它敢於向黑夜挑戰的精神卻是最可貴的。
陸地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還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
人格是心靈的尺度,權力和金錢丈量不出它。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
不會寬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的--貝爾奈

友情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孔子
友誼要用真誠去播種,用熱情去澆灌,用原則去培養,用理解去護理。
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嚴正的朋友。

其它
堅持就是勝利。
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如果你希望成功,就以恆心為良友,以經驗為參謀,以謹慎為兄弟吧--愛迪生
成功之花,人們往往驚羨它現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它的芽兒卻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冰心

名人名言

快樂往往在你為著一個明確的目的忙得無暇顧及其他的時候突然來訪。
-- 蘇格拉底(古希臘)

永遠不快樂的心很可悲。
--瑪利亞特(英國)

為真理而斗爭是人生最大的樂趣。
--布魯諾(義大利)

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無拘無束。
--培根(英國)

人生是這樣易於變化,當快樂在我們前面的時候,我們總應該及時抓住他。
--大仲馬(法國)

人們往往容易忍受最大的痛苦,而難以享受過度的快樂。
--巴爾扎克(法國)

❺ 求一個哲理小故事配套一則名人名言

女數學家諾德

諾德生長在猶太數學教授的家庭里,從小就喜歡數學。1903年,21歲的諾德考進哥廷根大學。在那裡,她聽了克萊因、希爾伯特等人的課,與數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她在學生時代就發表了幾篇高質量的論文,25歲便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女數學博士之一。

諾德在微分不等式、環和理想子群的研究方面做也傑出的貢獻。但由於當時婦女地位低下,她連講諾德都評不上。在大數學家希爾伯特的強烈支持下,才由希爾伯特的「私人講師」成為哥廷根大學第一名女講師,接下來,由於她科研成果顯著,又是在希爾伯特的推薦下,取得了「編外副教授」的資格,雖然她比起很多「教授」更有實力。

諾德熱愛數學教育事業、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她終生未婚,卻有許許多多「孩子」。她與學生交往密切,和藹可親,人們親切地把她周圍的學生稱為「諾德」的孩子們。我國的數學家曾炯之就是「諾德的孩子們」中的一個。

1933年1月,希特勒一上台,就發布第一號法令,把猶太人稱為是「惡魔」,叫囂著要粉碎「惡魔的權利」。不久,哥廷根大學接到命令:辭退所有從事教育工作的純猶太血統的人。在被驅趕的學者中,就包括諾德,她是這所大學的教授,時年51歲。她主持的講座被迫停止,就連微薄的薪金也被取消。這位學術上很有造詣的女性,面對困境,卻心地坦然,因為她的一生都是在逆境中度過的。

在希特勒的淫威下諾德被迫離開哥廷根大學,去了美國工作。在美國,她同樣受到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同樣,有她的「孩子們」。1934年,美國設立了以諾德命名的博士後獎學金。不幸的是,諾德在美國工作不到兩年,便死於外科手術,終年53歲。她的逝世令很多數學同仁無限悲痛。愛因斯坦在《紐約時報》發表悼文:「根據現在的權威數學家們的判斷,諾德女士是自受高等教育以來最重要的富於創造的數學天才。」

❻ 格言的故事

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出自《勸報親恩篇》。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出自《孝經》。

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
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賢集》。

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志·魏書》。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出自《勸報親恩篇》。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准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

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麼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出自(明)《增廣賢文》。

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出自(清)《增廣賢文》

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

意思是: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出自《勸報親恩篇》。

首孝弟,次謹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意思是: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

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出自《大學》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出自《家語·弟子行》。

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

意思是: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出自(明)《增廣賢文》。

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動報親恩篇》。

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

意思是:養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你,你就必須首先孝順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曾子說:「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出自(春秋)《禮記》。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說:「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出自(春秋)《論語·為政第二》。

故事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傑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後,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仁傑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雲,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雲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有詩頌曰:

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於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二十四孝_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 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於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 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採取鹿乳。」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並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有詩贊曰:

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二十四孝_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後人有詩贊曰:

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兢兢;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

二十四孝_棄官奉親

滎陽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晉武帝時任河陽縣令。他事親至孝,當時父親已去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游樂。一年,母親染病思歸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隨即辭官奉母回鄉。上官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麼兒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動,便允他辭官。回到家鄉後,他母竟病癒了。家中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後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餵了一群羊,每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精心護理下,母親安度晚年。 詩曰:

棄官從母孝誠虔,歸里牧羊兼種田;藉以承歡滋養母,復元歡樂事天年。

二十四孝_單衣順母

周朝閔損,字子騫,是個孝子。母親早逝,父親憐他衣食難周,便再娶後母照料閔子騫。 幾年後,後母生了兩個兒子,待子騫漸漸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親未歸,後母做棉衣偏心,給親生兒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給子騫用蘆花絮。 一天,父親回來,叫子騫幫著拉車外出。外面寒風凜冽,子騫衣單體寒,但他默默忍受,什麼也不對父親說。後來繩子把子騫肩頭的棉布磨破了。父親看到棉布里的蘆花,知道兒子受後母虐待,回家後便要休妻。 閔子騫看到後母和兩個小弟弟抱頭痛哭,難分難舍,便跪求父親說:「母親若在僅兒一人稍受單寒;若驅出母親,三個孩兒均受寒。」子騫孝心感動後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歡樂。 有詩贊曰: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 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二十四孝_賣身葬父

漢朝時,有一個聞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裡非常貧困。他的父親去世後,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喪事辦完後,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還錢,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攔住董永要董永娶她為妻。董永想起家貧如洗,還欠地主的錢,就死活不答應。那女子左攔右阻,說她不愛錢財.只愛他人品好。董永無奈,只好帶她去地主家幫忙。那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她晝夜不停地幹活,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織了三百尺的細絹,還清了地主的債務、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時,那女子便辭別了董永。相傳該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遂下凡幫助他。 有詩頌曰: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線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二十四孝_親嘗湯葯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有詩頌曰:

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載病,湯葯必先嘗。

二十四孝_卧冰求鯉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聞雷泣墓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來就很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母親去世後,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刮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並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

有詩頌曰: 慈母怕聞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二十四孝_負米養親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裡很貧窮,時常在外面採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後,於路南遊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餘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鍾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願以償了。

有詩頌曰: 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二十四孝_挨杖傷老

漢朝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本性純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失,就舉杖揮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時,竟然傷心哭泣。他母親覺得奇怪,問道:「往常打你時,你都能接受,今天為什麼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覺得疼痛,知道母親還有力氣,身體健康,但是今天感覺不到疼痛,知道母親身體衰退,體力微弱。所以傷心禁不住流下了淚水。並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說明了他非常孝敬母親。

有詩頌曰:體念母親情至忱,母棰輕重甚關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頓起心酸淚濕襟。

二十四孝_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張菊花。七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父親續娶。菊花沒有因此而分辨生養之別,對待繼母恭敬。她的繼母卻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繼母乘機將她賣給人家作婢女。事有湊巧,菊花的父親在回歸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當父親問她為何落此地步時,菊花含淚不語,生怕連累繼母,在父親追問下,不得已才告之。父親聽後大吃一驚,當即將菊花贖了回來。三日後父女回到家。其父見到後妻,十分惱怒,欲將其休掉。菊花見狀,當即下跪為繼母求情,父親終被其孝心感動,方才罷休。繼母沒有生子。其父去世後,菊花對待繼母和父親在世時一樣孝敬、因此世人有詩頌曰:

一片奉心如石堅,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動恕寬母,純孝並齊閔子騫。

二十四孝_孝感繼母

清朝人李應麟,居雲南昆明,從小溫順善良。他的母親不幸去世後,便勸父親再娶。他用賣卜的收入來供養父母。應麟對待繼母雖然十分孝順,但是繼母卻將他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常常對他施以棍棒。每當這時應麟總是跪著,恭敬如初,絲毫沒有抗拒之意。他的父親卻輕信繼母讒言,將他逐出了家門。應麟仍無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備好禮品回家祝賀。不久應麟聽說繼母病了,急忙回家進行護理,並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醫抓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繼母病癒。同時應麟對待繼母所生孩子格外親和,終使繼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關系改善,勝過親生。

後人贊曰;不憂繼母逐離鄉,母病回家侍葯湯;將弟視同親手足,母終悔恨變慈祥

二十四孝_勸姑孝祖

明朝時候,浙江紹興山陰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娶了一個童養媳名叫劉蘭姐,年僅十二歲,卻很明事理,對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動不動就冒犯長輩,經常罵祖母「老不死」,將其視為「包袱」,言辭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劉蘭姐來到王氏的閨房長跪不起。王氏大吃一驚,問其緣故。劉蘭姐答道:兒擔憂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後媳婦將視為榜樣,待您老了,也把您視為「包袱」,那時您會多麼傷心啊!太婆母長命百歲是我家的大幸,懇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聽後恍然大悟,邊流淚邊嘆氣說:良言使我收益不淺啊!於是痛改前非,對待祖母溫柔恭順。而劉蘭姐對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兒明大義,看姑罵祖逆親意;入房跪勸悔前非,示範兒孫行孝字。

二十四孝 孝感動天

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兒子。從小就很孝順父母。他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農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幾歲時故去了,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據說很有音樂天才。他娶了一位後妻,性情粗暴、兇狠。舜的母親因家境貧困,常對他父親出言不遜、橫加指責。她生了一個兒子名叫象。象長大後變得兇殘、蠻橫、傲慢、無理,也常對父親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終如一,不怨天尤人,對父母恭順如常,對弟弟加倍關心、照顧,引導其改過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動上天。當舜在山下耕田時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鳥幫忙鋤去荒草。當時的帝堯聽說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婦,並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後來堯把帝位也「禪讓」給舜。人們贊揚說,舜由一個平民成為帝王純由他的孝心所致。

後人有詩贊曰: 隊隊耕春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帝位,孝感動天心。

二十四孝_兄弟爭孝

清朝時,長江口外的崇明島上,有吳氏四兄弟,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為童僕,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後,個個勤奮節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合力蓋起房舍並各娶妻成家。這時,他們已理解當日父母之苦心,故爭相供養父母,以示不忘養育之恩。開始認定每家供養一月。後來,賢惠孝順的妯娌們認為隔三個月才能輪到供養,時間太長了,故改為每家供養一日。以後又改為自老大起每人供養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餚,奉養父母。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合家歡樂樂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壽近百歲無病而終。

詩雲:父母育恩深似淵,不尤被鬻孝猶虔。弟兄爭奉酒甘旨,純孝妯娌渾歸賢。

❼ 有關青春的格言(5則),有關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10則)

青春格言

青春的朝氣和前進不已的好奇心若消失,人生就沒有意義了——穆勒

人的青春是短暫的,但是,如果卑劣地度過這短暫的青春,就顯得太多了----莎士比亞

誰能保持永遠的青春,便是偉大的人——郭沫弱

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孟郊

春天不播種,夏天就不生長,秋天就不能收獲,冬天就不能品嘗——海德

希望會使你年輕,因為希望和青春是同胞兄弟——雪萊

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席慕容

青春是在它即將逝去的時候最具有魅力——塞涅卡

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權——王爾德

青年人充滿活力,像春水一樣豐富——拜倫

青春期完全是搜索的的大好時光——史帝文森

青年時種下什麼,老年時就收獲什麼——易卜生

青年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朱德

青春時代是一個短暫的美夢,當你醒來時,它早已消逝得無影無蹤——莎士比亞

世界上沒有再比青春更美好的了,沒有再比青春更珍貴的了!春天就像黃金,你想做成什麼,就能做成什麼——高爾基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時期,而是心靈的一種狀態——塞涅卡

青春是一年的青春,青春是生命的的春天——雨果

青春最漂亮的裝飾應該是勇氣——德 雷*馬克

青春呀,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於這些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雷鋒

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個時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馬克思

(我寧願一百次跌倒,一百零一次地爬起來;只要爬起來,就要有進無退——年輕張海迪)

老年時最大的安慰莫過於意識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獻給了永不衰老的事業——德 叔本華

啊,青春,青春!或許你美妙的全部奧秘不在於能夠做出一切,而在於希望做出一切——俄 屠格涅夫

青春之所以幸福,就因為它有前途——俄 果戈里

宋朝文彥博,幼兒倒有浮球之智。
司馬溫公,倒有破瓮救兒之謀;
漢孔融,四歲讓梨,懂得謙遜之禮;
(十三郎五歲朝天,唐劉晏七歲舉翰林,一個正字參朋比。)(漢)黃香九歲溫席奉親;
秦甘羅,一十二歲身為宰相;
吳周瑜,(七歲學文,九歲習武,)一十三歲(官)拜(為)水軍都督,(統帶千軍萬馬)執掌六郡八十一州之兵權,
施苦肉、獻連環、借東風、借鵰翎、火燒戰船,
使曹操望風鼠竄,險些命喪江南。
雖有卧龍、鳳雛之相幫,那周瑜也算小孩子當中之魁首。周瑜(175-210),字公瑾,東吳四英將第一位,廬江舒城人。幼年與孫策相識,結為生死之交。後孫策脫離袁術自立後,周瑜主動投奔孫策。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爭中起到了謀士和武將的雙重作用,用計謀收服了太史慈。孫策平定江東後,周瑜任水軍都督。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後,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孫權西征黃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標直指江東,孫權戰和未定。周瑜及時從鄱陽湖趕回,正確分析了曹操遠來的種種弊端,使孫權決定與曹操一戰。周瑜身為水軍大都督,用火攻之計大破曹操,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後,周瑜攻打南郡時中毒箭,但還是拚死取下了南郡。隨後周瑜割長江南岸給劉備,但劉備至京口見孫權,要求得到整個荊州,孫權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養傷,在生病期間周瑜提醒孫權要提防劉備。210年,周瑜領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時箭傷發作,英年早逝,年僅36歲。孫權聞訊後,立即素服迎接周瑜靈柩回柴桑。

二十七歲的霍去病早就少壯魁偉,英威高雄,提兵十萬橫邊朔,北擊匈奴王庭,封鎖狼居胥了;比爾蓋茨已經投筆從商,開始為信息時代的微軟帝國奠基;雄姿英發的三國周郎赤壁,青春儒鋼,談笑間檣櫓與百萬雄師灰飛煙滅。自古英雄出少年,真所謂「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

霍去病 19歲封驃騎將軍
晏殊7歲中進士
王勃13歲寫《滕王閣序》

漢武帝(劉徹)廢太尉設大司馬,光武帝(劉秀)又廢大司馬為太尉,故大司馬即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張也點頭贊許,有感而發道:「有道是自古英雄出少年,明顯、就應了他所求之事吧!可惜!可惜!我膝下無子,要得你這樣一子劉秀

陳元方,名紀,字元方,東漢穎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在《世說新語》里,直接介紹陳元方言行的至少有八條,分布在《德行》《言語》《政事》《方正》《規箴》《夙慧》六門。這八條記錄,除了《德行》之10的內容(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閑室之內,嚴若朝典。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而二門之里,兩不失雍熙之軌焉)為空泛評價的話以外,其餘的七條,都是七個精彩的瞬間,記載了陳元方和他的家人們的生活。

要說陳元方,得先說他的父親陳太丘。「太丘」本是河南一個地名,陳元方的父親陳實(音為「實」,字為寶蓋頭下面一個「是」)曾經是那裡的行政長官,所以後人稱他為「陳太丘」。這人為官清廉,家裡簡陋到連拉車的僕役都沒有。應宰府招見的時候,叫大兒子陳元方親自拉車,車上坐著老爺子抱著小孫子長文,二兒子季方則隨後挑著行李。到了宰府,主人設宴招待他們,當時的八大名士號稱「八龍」,一個給他們開門打簾,一個行酒,其他的六龍輪番布菜。可見陳家父子所得到的禮遇是非常非常高的(見《德行》之6、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僕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後從,長文尚小,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餘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於時太史奏:「真人東行。」)這一道獨特的風景成為當地的奇聞,人們甚至給這父子三個畫像後廣為傳誦,說他們出行是「真人東行」,尊稱他們父子三人為「三君」。

陳老爺子一生最得意的事情,應該是生了陳元方和陳季方這么兩個才學見識都非常高明的兒子,並且這兩個兒子又給他生了很出色的孫子,陳家可謂滿門俊才。某天,元方的兒子長文和季方的兒子孝先爭吵,各自誇耀自己的父親的功業德品高,吵了好久爭不出勝負,這兩個娃娃跑到爺爺陳太丘那裡,要老爺子下結論。沒想到老爺子不緊不慢地說:「論學識品行,元方和季方各有所長,互為兄長,難以分出高下優劣啊!」(見《德行》之8、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不知道小兄弟兩個聽到爺爺的決斷會不會滿意,但是爺爺的發自內心的得意和贊賞,以及後來長文孝文的才學出眾,卻不由得後世為父母的人生出些嫉妒來———生子孫若此,夫復何求!這個故事流傳很廣泛,並成了個成語叫「難兄難弟」。「難」 字讀陰平(即口語所說的普通話「一聲」),本來是「各有長處,難以分出高下」的意思,到了今天,卻將「難」解釋成了「苦難」的「難」,「難」的讀音也成了去聲(即口語所說的普通話「四聲」),成了「一起患難的人,共處同一個困難境地的人」的意思。如今偶爾在一些生僻的文章里,也還是將「難」字讀陰平,意思是「譏諷同樣的壞」,取其原意的反意。不過後來無論哪種解釋,都已經不是原來的面目了。

陳元方自幼就非常出色,《世說新語》里記載了他小時候的幾個故事:

故事一:陳元方七歲的時候,某天父親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自己走了。後來那人來了,陳元方當時正在門外玩,那人便問元方:「你父親在家嗎?」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那人便發起脾氣來,罵道:「真不是個好東西!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那人頓時感到尷尬加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卻不想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見《方正》之、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作者借陳紀的責客語,從反面來說明「信」和「禮」的重要性。陳元方小小年紀,說話行事鎮靜沉著,面對咄咄逼人的成年人針鋒相對,指出對方不但「無信」,而且「無禮」,義正而辭嚴,逼得對方無言可答,並以拂袖進門表明自己的態度,七歲的時候就有如此見識作為,真是叫人嘆服。

故事二:陳太丘家簡貧無僕役,有客人來了,陳老爺子和他們作徹夜暢談,命大兒子元方二兒子季方去給客人煮飯。小兄弟兩個把米放到鍋里,就去聽大人們談講,聽到入神,竟忘記了繼續撈米蒸飯,將本來要作的干米飯煮成了稀粥。陳老爺子來問,就老老實實地回答,只顧著聽大人們談講了。陳老爺子於是問他們:「那你們說說,都聽到什麼了?」兩兄弟很快講所得到的感受全部復述了一回,要點中心全都記得清清楚楚,陳老爺子聽了非常滿意,就說:「稀粥就稀粥吧,何必非得是蒸飯呢。」(《夙慧》之1、賓客詣陳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與太丘論議,二人進火,俱委而竊聽。炊忘著簞,飯落釜中。太丘問:「炊何不餾?」元方、季方長跪曰:「大人與客語,乃俱竊聽,炊忘著簞,飯今成糜。」太丘曰:「爾頗有所識不?」對曰:「彷彿記之。」二子長跪俱說,更相易奪,言無遺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飯也?」)陳老爺子是個教子有方的父親,他看到兒子們這么愛學習,內心非常欣慰,對於一些因勤學導致的細小疏漏並不責糾。相信那天的賓客,既然都是能和陳老爺子徹夜暢談的人,水準應該也是非常高的,也斷不會因為兩個孩子沒煮好飯而感到陳家待客失禮,他們沒准還在吃飯的時候,將兩個孩子都喊過來一起吃,一邊吃一邊繼續談論學問品行的話題。這個故事是《世說新語》的《夙慧》門的第一條,可見作者的推崇程度。陳元方兄弟後來均以博學多才而天下聞名,這和他們從小所具有的良好學習氛圍,以及他們自身勤學苦練積極學習有著最直接的關系。

故事三:陳元方出身大家世族,父親又是政府官員,對人情世故官場狡詐自小就看得非常清楚。曾經有人千方百計用言語誘導他評論當朝和自己的父親,陳元方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不會在對方用心險惡的情況下說出來,而是改評論古人,既不違心,又使對方抓不住什麼把柄(見《言語》之6、潁川太守髡陳仲弓。客有問元方:「府君如何?」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如何?」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稱:『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傴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慚而退。)其機智應變可見一斑。他11歲那年,某天袁公要他評論他父親陳老爺子在太丘的政績,陳元方以非常驕傲自豪的語氣評論父親的功績,認為父親很了不起。不想袁公聽了,微微一笑,說:「我以前曾經也做過這樣的事情的呀,是你父親學了我的做法了,還是我效仿了你父親了?」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稍微不慎則顏面盡失,想是袁公並非真正想知道是誰學了誰,而是有意為難陳元方。不想小小的陳元方脫口而出:「周公和孔子是不同時代的人,為官方式的做法一樣可以理解,但是誰也不是誰的老師!」(見《政事》之3、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顧了對方的尊嚴,又保存了自己的體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損人也不損己,想袁公聽了,定會暗暗點頭稱奇。關於這個故事,還有一點耐人尋味的地方: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個小孩子,但是所歸屬的門類既不是在專門說早慧兒童故事的《夙惠》門,也不是在一般言論記載的《言語》門,而是在專門記載官員施政方式的《政事》門,可見後人對此事評價是如何的高了。

❽ 名人名言的故事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同志是全國各族人民敬愛的總理。他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在青少年時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為興我中華而讀書。
1910年夏,12歲的周恩來,跟隨伯父到東北奉天,先在鐵嶺銀崗書院讀了半年
書,後來,轉入奉天關東模範學堂讀書。
有一次,老師提出「為什麼讀書」的問題,要同學們回答。有的說「為了明禮
而讀書」,有的說「為了光宗耀祖而讀書」,還有一個學生說「為了幫助父親記賬
而讀書」,弄得鬨堂大笑。當老師問到周恩來時,他站起來響亮而嚴肅地回答說: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充分表達了少年周恩來要為祖國獨立富強而發憤學習的宏
偉志向。
1912年10月,關東模範學堂隆重舉行建校兩周年紀念會。當時,14歲的周恩來
感慨萬分,揮筆寫了一篇《關東模範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日感言》的作文。他在文中
明確寫道:「學生讀書應以擔負「國家將來艱巨之責任」為己任。這篇優秀作文,
收錄在《奉天教育品展覽會國文成績》一書中。
後來,周恩來轉到天津南開中學讀書。他和同學們發起組織「敬業樂群會」。
在會刊《敬業》上,他發表了許多詩篇和文章。其中有一首詩寫道:「險夷不變應
嘗膽,道義爭擔敢息肩?」抒發了他憂國憂民和發憤圖強的情懷,表達了他立志革
命到底的崇高理想。
1917年,19歲的周恩來,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遠涉重洋到日本留學。臨
行時贈給同學一首詩寫道:「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富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
難酬蹈海亦英雄。」表示他決心鑽研社會科學,挽救國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種「面
壁十年」的刻苦精神,來改造當時的社會,即使壯志難酬,蹈海而死,也不愧為中
華兒女,充分表現了他年青時代的遠大抱負。

❾ 自強自立的格言故事

自強就是發揮自身的能動作用,努力向上,奮發圖強。《周易》從效法自然的立場出發,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詩經》上也說:「自求多福。」孔子贊賞「剛毅」的性格,他自己就是一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人。孟子則從反面強調:「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自強才能自立。唐人李咸用《送人》詩說得好:「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自強不息的精神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中華文明得以綿延千載、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也是人生應有的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出處】《周易·乾·象》。
【大意】天體運行剛健不息,有才德的人應該像天體運行那樣自強不息。
【提示】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發現天體的運行很有規律,周而復始,永不停息,因此以天道為榜樣,激勵人們自強不息。《周易》這句名言,自古以來激勵著中華民族多少仁人志士為抵禦外侮、保衛國土而流血犧牲、奮斗不已。正是這種自強意識,使偉大的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出處】《老子》第三十三章。
【大意】能夠戰勝別人是有力量的表現,但能夠戰勝自己才算是強者。
【提示】老子思想中有許多辯證法。這里講的是一種處世態度,強調個人修養的重要。在戰斗中、在競爭中遇到強有力的對手,不要先被對方的強大聲勢嚇倒,而應當增強自己的信心。軍事家孫子的名言「善勝不敗,善敗不亡」,就是強調首先要自強起來,充分研究敵我的優劣形勢,才能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克服自身的弱點,發揚優勢,百戰不殆。
不怨天,不尤人。
【出處】《論語·憲問》。
【大意】不怨恨天,不責怪人。
【提示】一些人遇到挫折,經常抱怨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或者別人沒有善待自己。實際上,應該先找找自己的原因。自己主觀不努力,僅僅從客觀找借口,解決不了問題。解決問題最終還要靠自己的不斷努力。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出處】《孟子·告子下》。
【大意】上天將要把重大的使命交給一個人的時候,一定先會使他的心志受苦,身體勞累,忍飢挨餓,肌膚消瘦,做事情總是不如意。
【提示】這里所謂的天,實際指的就是時代。這些話是強調,一個人要承擔起時代賦予的偉大使命,往往要經過一系列的磨難、挫折,才能磨煉意志,增長才幹,成就大業。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護,遭受宮刑,被認為是奇恥大辱。他幾次想自殺,但為了寫《史記》,忍辱負重,發奮著述,最終完成了這部歷史著作。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出處】《孟子·告子下》。
【大意】在憂患中得以生存和發展,在安樂之中反而會滅亡。
【提示】孟子在這句話的前文中說了「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一段話,這句話是一句總結性的話,它進一步警示人們:憂患常常促使人發憤圖強,生機勃勃,積極向上;而過分安樂的環境,既無外患,又無內憂,則容易使人安於現狀,甚至導致家破國亡。隋朝的快速滅亡,唐朝由盛而衰,都與統治者過分追求享樂、喪失憂患意識有關。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出處】屈原《離騷》。
【大意】盡管道路漫長而遙遠,我還是要為追求真理上天入地去探求。
【提示】屈原因力主政治改革和聯齊抗秦而兩次被放逐。他的長篇抒情詩《離騷》主要抒發了去國離鄉的憂憤愁思。這兩句詩是《離騷》中的名句,表現了屈原對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在想像的世界中,詩人乘著龍車鳳車,遨遊宇宙,向古帝陳情,向上蒼發問,不知疲倦地追尋。這種「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千百年來一直鼓舞著後人為追求真理,為正義事業不畏艱險,勇於進取。
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
【出處】《荀子·修身》。
【大意】通過品德修養達到自強,則名聲可與古代聖賢堯、禹齊名。
【提示】修身是儒家傳統道德的一項重要要求,是指自我完善,嚴格按社會道德規范要求自己。荀子對修身的要求很高也很具體,以至於一言一行,甚至服飾、飲食、居處、容貌、態度等,一律要求合乎道德准則。他認為做到這些,就與堯、禹差不多了,實際上是強調修身可以成為自強的一種途徑。
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
【出處】《商君書·畫策》。
【大意】能戰勝強大敵人的人,首先應當是能夠戰勝自己(弱點)的人。
【提示】這句話是關於對敵戰略戰術的見解,與老子的「自勝者強」的思想相近。強調與強敵戰斗的人,必先要戰勝自己,就是說要有充分的自信。如果面對強敵先自氣餒,則必敗無疑。這一思想也適用於人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即做事情應該首先樹立堅定的信心,努力超越自己,克服自身的缺點與不足。首先戰勝自己,然後才能無往而不勝。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出處】曹操《龜雖壽》。
【大意】千里馬雖然老了,呆在馬棚里,但它還是想著馳騁千里;有遠大志向的人即使老了,他的雄心壯志仍然不會消失。
【提示】人生理年齡的增長規律是無法改變的,但是,心理年齡卻因人而異。有些人到了老年,意志消沉,特別是退休之後,無所事事;有些人到了老年,善於適應環境,保持與年輕人一樣的激情,積極進取,尋找適合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作用,甚至開創出新的事業。可見,只要自強不息,正確認識自己,老年人也可以再創輝煌。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出處】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大意】不要嘆息落日余暉照在桑樹榆樹上,它依然可發出滿天紅霞。
【提示】因為夕陽照在桑榆樹端,「桑榆」在古代就成了日暮和老年的代名詞。這是劉禹錫答好友白居易詩中的兩句。他倆年歲相近,寫此詩時都已進入老年。劉禹錫說,走向老年是人的一種自然趨勢,但仍應保持一種進取精神。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夕陽紅」精神。
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
【出處】李咸用《送人》。
【大意】眼前有多少不如意事,男兒從來要自強自立。
【提示】離別是人生的悲歌,悵惘而無奈。在一首送別友人的詩中,想要表達的情義自然很多。山河路遠,世道坎坷,功業難成,相聚無多。凡此種種,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臨歧嗟嘆!但這兩句詩卻拋開悲傷,抒發了豪邁的情感。它激勵人們:面對人生困境,不能消磨意志,喪失信心。哪怕千難萬難,也要勇敢面對。自強自立,才能提升人格境界,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價值,大有所為,創造出精彩的人生。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出處】李清照《烏江》。
【大意】活著就要做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死了也要當鬼中的豪傑。
【提示】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的軍隊圍困在垓下,項羽沖出重圍,退到烏江時,有人預備了船隻,讓項羽返回江東。項羽不肯,他說:「當年我帶著八千兄弟渡江西征,而今就我一個人回去,即使江東父老仍然擁護我,可我有何顏面去見他們呢?」於是,項羽堅持戰斗到最後一刻,自刎而亡。李清照是宋代的著名女詞人,她寫下《烏江》一詩,贊美項羽這個失敗的英雄,也暗諷南宋懦弱的政權。後來,人們多用這兩句詩來形容胸懷大志的英雄氣概。詩的下面兩句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講的就是上面那段故事。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出處】朱熹《答鞏仲至》。
【大意】即使到了百尺竿子的頂端,也還要繼續努力向上。
【提示】「百尺竿頭」比喻已經取得的成就,「更進一步」是昭示人們不能滿足現狀,還應爭取更大的進步。一個人不論在事業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應該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不僅能超越別人,而且能超越自我。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對待寫作的態度十分認真,每當他寫完一篇,就貼在牆上,仔細檢查,直到覺得無可挑剔以後,才拿出來給別人看。有了這種精益求精、不斷追求進步的精神,一個人才會有更大的成就。
回答者: Miuha - 經理 五級 10-23 22:38

自強就是發揮自身的能動作用,努力向上,奮發圖強。《周易》從效法自然的立場出發,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詩經》上也說:「自求多福。」孔子贊賞「剛毅」的性格,他自己就是一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人。孟子則從反面強調:「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自強才能自立。唐人李咸用《送人》詩說得好:「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自強不息的精神深深熔鑄在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中華文明得以綿延千載、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也是人生應有的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出處】《周易·乾·象》。
【大意】天體運行剛健不息,有才德的人應該像天體運行那樣自強不息。
【提示】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發現天體的運行很有規律,周而復始,永不停息,因此以天道為榜樣,激勵人們自強不息。《周易》這句名言,自古以來激勵著中華民族多少仁人志士為抵禦外侮、保衛國土而流血犧牲、奮斗不已。正是這種自強意識,使偉大的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出處】《老子》第三十三章。
【大意】能夠戰勝別人是有力量的表現,但能夠戰勝自己才算是強者。
【提示】老子思想中有許多辯證法。這里講的是一種處世態度,強調個人修養的重要。在戰斗中、在競爭中遇到強有力的對手,不要先被對方的強大聲勢嚇倒,而應當增強自己的信心。軍事家孫子的名言「善勝不敗,善敗不亡」,就是強調首先要自強起來,充分研究敵我的優劣形勢,才能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克服自身的弱點,發揚優勢,百戰不殆。
不怨天,不尤人。
【出處】《論語·憲問》。
【大意】不怨恨天,不責怪人。
【提示】一些人遇到挫折,經常抱怨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或者別人沒有善待自己。實際上,應該先找找自己的原因。自己主觀不努力,僅僅從客觀找借口,解決不了問題。解決問題最終還要靠自己的不斷努力。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出處】《孟子·告子下》。
【大意】上天將要把重大的使命交給一個人的時候,一定先會使他的心志受苦,身體勞累,忍飢挨餓,肌膚消瘦,做事情總是不如意。
【提示】這里所謂的天,實際指的就是時代。這些話是強調,一個人要承擔起時代賦予的偉大使命,往往要經過一系列的磨難、挫折,才能磨煉意志,增長才幹,成就大業。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護,遭受宮刑,被認為是奇恥大辱。他幾次想自殺,但為了寫《史記》,忍辱負重,發奮著述,最終完成了這部歷史著作。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出處】《孟子·告子下》。
【大意】在憂患中得以生存和發展,在安樂之中反而會滅亡。
【提示】孟子在這句話的前文中說了「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一段話,這句話是一句總結性的話,它進一步警示人們:憂患常常促使人發憤圖強,生機勃勃,積極向上;而過分安樂的環境,既無外患,又無內憂,則容易使人安於現狀,甚至導致家破國亡。隋朝的快速滅亡,唐朝由盛而衰,都與統治者過分追求享樂、喪失憂患意識有關。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出處】屈原《離騷》。
【大意】盡管道路漫長而遙遠,我還是要為追求真理上天入地去探求。
【提示】屈原因力主政治改革和聯齊抗秦而兩次被放逐。他的長篇抒情詩《離騷》主要抒發了去國離鄉的憂憤愁思。這兩句詩是《離騷》中的名句,表現了屈原對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在想像的世界中,詩人乘著龍車鳳車,遨遊宇宙,向古帝陳情,向上蒼發問,不知疲倦地追尋。這種「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千百年來一直鼓舞著後人為追求真理,為正義事業不畏艱險,勇於進取。
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
【出處】《荀子·修身》。
【大意】通過品德修養達到自強,則名聲可與古代聖賢堯、禹齊名。
【提示】修身是儒家傳統道德的一項重要要求,是指自我完善,嚴格按社會道德規范要求自己。荀子對修身的要求很高也很具體,以至於一言一行,甚至服飾、飲食、居處、容貌、態度等,一律要求合乎道德准則。他認為做到這些,就與堯、禹差不多了,實際上是強調修身可以成為自強的一種途徑。
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
【出處】《商君書·畫策》。
【大意】能戰勝強大敵人的人,首先應當是能夠戰勝自己(弱點)的人。
【提示】這句話是關於對敵戰略戰術的見解,與老子的「自勝者強」的思想相近。強調與強敵戰斗的人,必先要戰勝自己,就是說要有充分的自信。如果面對強敵先自氣餒,則必敗無疑。這一思想也適用於人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即做事情應該首先樹立堅定的信心,努力超越自己,克服自身的缺點與不足。首先戰勝自己,然後才能無往而不勝。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出處】曹操《龜雖壽》。
【大意】千里馬雖然老了,呆在馬棚里,但它還是想著馳騁千里;有遠大志向的人即使老了,他的雄心壯志仍然不會消失。
【提示】人生理年齡的增長規律是無法改變的,但是,心理年齡卻因人而異。有些人到了老年,意志消沉,特別是退休之後,無所事事;有些人到了老年,善於適應環境,保持與年輕人一樣的激情,積極進取,尋找適合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作用,甚至開創出新的事業。可見,只要自強不息,正確認識自己,老年人也可以再創輝煌。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出處】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大意】不要嘆息落日余暉照在桑樹榆樹上,它依然可發出滿天紅霞。
【提示】因為夕陽照在桑榆樹端,「桑榆」在古代就成了日暮和老年的代名詞。這是劉禹錫答好友白居易詩中的兩句。他倆年歲相近,寫此詩時都已進入老年。劉禹錫說,走向老年是人的一種自然趨勢,但仍應保持一種進取精神。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夕陽紅」精神。
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
【出處】李咸用《送人》。
【大意】眼前有多少不如意事,男兒從來要自強自立。
【提示】離別是人生的悲歌,悵惘而無奈。在一首送別友人的詩中,想要表達的情義自然很多。山河路遠,世道坎坷,功業難成,相聚無多。凡此種種,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臨歧嗟嘆!但這兩句詩卻拋開悲傷,抒發了豪邁的情感。它激勵人們:面對人生困境,不能消磨意志,喪失信心。哪怕千難萬難,也要勇敢面對。自強自立,才能提升人格境界,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和價值,大有所為,創造出精彩的人生。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出處】李清照《烏江》。
【大意】活著就要做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死了也要當鬼中的豪傑。
【提示】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的軍隊圍困在垓下,項羽沖出重圍,退到烏江時,有人預備了船隻,讓項羽返回江東。項羽不肯,他說:「當年我帶著八千兄弟渡江西征,而今就我一個人回去,即使江東父老仍然擁護我,可我有何顏面去見他們呢?」於是,項羽堅持戰斗到最後一刻,自刎而亡。李清照是宋代的著名女詞人,她寫下《烏江》一詩,贊美項羽這個失敗的英雄,也暗諷南宋懦弱的政權。後來,人們多用這兩句詩來形容胸懷大志的英雄氣概。詩的下面兩句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講的就是上面那段故事。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出處】朱熹《答鞏仲至》。
【大意】即使到了百尺竿子的頂端,也還要繼續努力向上。
【提示】「百尺竿頭」比喻已經取得的成就,「更進一步」是昭示人們不能滿足現狀,還應爭取更大的進步。一個人不論在事業上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應該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不僅能超越別人,而且能超越自我。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對待寫作的態度十分認真,每當他寫完一篇,就貼在牆上,仔細檢查,直到覺得無可挑剔以後,才拿出來給別人看。有了這種精益求精、不斷追求進步的精神,一個人才會有更大的成就。
回答者:明月松 - 副總裁 十級 10-23 22:39

目標

人生的真正歡樂是致力於一個自己認為是偉大的目標。

——蕭伯納

偉大的目標構成偉大的心。

——埃德蒙斯

一個沒有受到獻身的熱情所鼓舞的人,永遠不會做出什麼偉大的事情來。

——車爾尼雪夫斯基

勝不延道,求勝乃可貴。

——V.L.

成功之秘訣,在始終不變其目的。

——畢因士腓特

生活中有件明智事,就是精神集中;有一件壞事,就是精力渙散。

——愛默森

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取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後再往前走。

——托爾斯泰

跛足而不迷路能趕上雖健步如飛但誤入歧途的人。

——培 根

走自己的路,讓人家去說吧!

——但 丁

有些人活著沒有任何目標,他們在世間行走,就象河中的一棵小草,他們不是行走,而是隨波逐流。

——小塞涅卡

有些人往往因為擔心誤入迷途而誤入了迷路。

——萊 辛

世間最凄慘的景象,莫過於看到一頭迷路的小狗夾著尾巴走。

——葛特曼

用不正當手段達到的目的,不是正當的目的。

——馬克思

偉大的精力只是為了偉大的目的而產生的。

——斯大林

理想

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斗。

——蘇格拉底

人類的心靈需要理想甚於需要物質。

——雨 果

抱負是高尚行為成長的萌牙。

——莫格利希

在理想的最美好世界中,一切都是為最美好的目的而設。

——伏爾泰

一個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純潔。

——伏尼契

人的活動如果沒有理想的鼓舞,就會變得空虛而渺小。

——車爾尼雪夫斯基

人的理想志嚮往往和他的能力成正比。

——約翰遜

我寧可做人類中有夢想和有完成夢想的願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願做一個最偉大的、無夢想、無願望的人。

——紀伯倫

過去屬於死神,未來屬於自己。

——雪 萊

對於年輕人來說,未來是一個仙境。

——塞 拉

對未來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獻給現在。

——加 繆

我們的理想,不管怎麼樣,都屬於未來。

——奇雷特

奮斗

人類把歷史看成戰斗的連續,為什麼呢,因為直到今天,他們還認為斗爭是人生的主要東西。

——契訶夫

人在他的歷史中表現不出他自己,他在歷史中奮斗著露出頭角。

——泰戈爾

只有這樣的人才配生活和自由,假如他每天為之而奮斗。

——歌 德

用一隻干凈的手和一顆純潔的心去戰斗,用自己的生命發揚神聖的正義,這真是優美的事情。

——羅曼·羅蘭

我們不能控制生活,但是我們能夠和它斗爭。

——高爾斯華綏

凡是能沖上去、能散發出來的焰火,都是美麗的。

——安徒生

生活就是行動,而行動就是斗爭。

——別林斯基

後悔過去,不如奮斗將來。

——馬克思

做你所應做的事情。能有什麼結果則在其次。

——赫伯特

最後的結果確定工作的成敗。

——莎士比亞

沒人能完全鬆懈。象上緊發條的時鍾一樣,人不帶點緊張,就不能有所作為。

——J.R.

如果斗爭是在極順利的成功機會的條件下才著手進行,那麼創造世界歷史未免就太容易了。

——馬克思

自信

我寧願靠自己的力量打開我的前途,而願求有力者的垂青。

——雨 果

不管我們踩什麼樣的高蹺,沒有自己的腳是不行的。

——布萊希特

地獄中最熾熱的地方是為那些在偉大精神考驗中保持中立的人准備的。

——但 丁

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愛默生

我只有一個忠告給你——做你自己的主人。

——拿破崙

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權。

——大仲馬

固執也有好處,自己明天的思想今天可以知道。

——G.B.

勇敢

勇敢不在於能夠蔑視危險,而在於認請危險、戰勝危險。

——布勒森東

如果你是懦者,你自己乃是你最大的敵人;但如果你是勇者,你自己乃是最大的朋友。

——弗蘭克

勇氣是一個人處於逆境中的光明。

——華福納格

造化既然在人間造成不同程度的強弱,也常用破釜沉舟的斗爭,使弱者不亞於強者。

——孟德斯鳩

為其所應為,這樣的人才是勇敢的。

——托爾斯泰

大膽是取得進步所付出的代價。

——雨 果

小心就是勇敢的一個重要部分。

——佛里察

你必須小心的是過分小心。

——B.P.

害怕,這是我們唯一應當害怕的東西。

——羅斯福夫人

大多靈敏人都是運用力量時已經太晚的時候,才埋怨缺乏力量。

——盧 梭

你若失去了財產——你只失去了一點兒。

你若失去了榮譽——你就丟掉了許多。

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

——歌 德

懦夫一生數死,丈夫中死一遭。

——莎士比亞

一支由馴鹿所率領的獅軍,是決不可能再是獅軍的。

——拿破崙

自己甘做羔羊者終必為豺狼所噬。

——麥克帕基

由於缺乏一點兒勇氣,許多有用的才幹都在這世界上消失了。

——佚 名

勇氣如愛情,需要希望來滋養。

——拿破崙

偉大

任何東西,凡是我們拿來和別的東西比較時顯得高出許多的,便是偉大。

——車爾尼雪夫斯基

偉人是個天生的孩子,當他死時,他把他的偉大的孩提時代獻給了世界。

——泰戈爾

偉大的目標形成偉大的人物。

——埃德慕斯

每一個忠實於未來,為了美好的未來而犧牲的人都是一座石南的雕像。

——伏尼契

真正的偉人往往是平凡的;他們的行為既不做作,也不虛飾。

——克林凱爾

有勇氣在自己生活中嘗試解決人生新問題的人,正是那些使社會臻於偉大的人!那些僅僅循規蹈矩過活的人,並不是在使社會進步,只是在使社會得以維持下去。

——泰戈爾

最偉大的人不是輕視日常小事的人,而是對這些事情予以縝密的注意並加以改進的人。

——史邁爾斯

你不能奢望同是偉大的而又是舒適的。

——巴 里

壯志與熱情是偉業的輔翼。

——歌 德

崇高就是偉大心靈的回聲。

——郎迦納斯

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另一顆心寬容。

——紀伯倫

沒有單純、善良和真實,就沒有偉大。

——托爾斯泰

困難

大自然把人們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們永遠嚮往光明。

——歌 德

危難是生命的試金石。

——希羅科夫

只有在苦難中,才能認識自我。

——希爾蒂

患難困苦,是磨煉人格之最高學校。

——梁啟超

不認識痛苦,就不是一條好漢。

——雨 果

困難是一個嚴厲的導師。

——貝 克

困難產生於克服困難的努力中。

——斯邁爾斯

憂患激發天才。

——霍勒斯

對你有幫助的東西,並不都是唾手可得的。

——弗格森

最困難之時,就是離成功不遠之日。

——拿破崙

如果人生的途程上沒有障礙,人還有什麼可做的呢。

——俾斯麥

凡事在成熟之前,都是有苦味的。

——賽勒斯

耐心
耐心是希望的藝術。

——活文納洛斯

忍耐是痛的,但是它的結果是甜蜜的。

——盧 梭

熱情
我們的激情實際上象火中的鳳凰一樣,當老的被焚化時,新的又立刻在它的灰燼中出生。

——歌 德

智慧的最大成就,也許要歸功於激情。

——沃韋納戈

人應當具有激情,但是也應當具有駕馭激情的本領。

——玻 爾

激情,這是鼓滿船帆的風。風有時會把船帆吹斷;但沒有風,帆船就不能航行。

——泰戈爾

歷史給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

——歌 德

熱情常使最機靈的人變成瘋子,同時也可使最愚蠢的人變得聰明起來。

——拉羅什夫科

經驗告訴我們:成功和能力的關系少,和熱心的關系大。

——貝克登

處處熱心的人生,是事事滿意的人生。

——帕 克

熱情是另一個主人。

——諺 語

實干
由於你不可能做到你所希望做到的一切,因此,你就應當做到你能夠做到的一切。

——泰倫底烏斯

想得好是聰明,計劃得好更聰明,做得好是最聰明又是最好。

——拿破崙

天賜食於鳥,而不投食於巢。

——霍蘭頓

除非你親自嘗試一下,否則你永遠不知道你能夠做什麼。

——瑪利雅

智者不做不可能的事情。

——馬辛格

已經完成的小事,勝於計劃中的大事。

——雷 特

遲些總比不做為好。

——喬 桑

做你所應做的事情,能有什麼結果在其次。

——赫伯脫

一個人正如一隻時鍾,是以他的行動來定其價值的。

——潘 尼

有必要做的事情,不如現在就做。

——斯莫倫特

知識給人以份量,行為給人以光澤。

——卡萊爾

只須希望而沒有行動的人,只能靠做夢來收獲所得。

——佚 名

要是我們只限於夢想,那麼誰來使生活成為美麗的呢?

——高爾基

青年
青年是一個美好而又一去不可再得的時期,是將來一切光明和幸福的開端。

——加里寧

每個青年人都象是個在晚上出生的嬰兒——只看到太陽升起而從來不會想到昨天的存在。

——佚 名

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權。

——大仲馬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