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撒帳禮台詞

撒帳禮台詞

發布時間: 2021-01-03 03:01:47

❶ 結婚禮儀的概述

最初的婚禮形式大約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從相傳始於伏羲時代的定婚「以儷皮(成對的鹿皮)為禮」逐漸演進,到夏商時的「親迎於堂」,再到周代所具備的完整的「六禮」,已初步奠定了我國傳統婚禮的基礎。又經歷代的發展,使各種各樣的婚禮儀節更趨繁縟、熱烈。
概略而言,我國傳統婚禮大約分為婚前禮、正婚禮、婚後禮三個階段。 是在婚姻籌劃、准備階段所舉行的一些儀節。
先秦時,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五種(加上正婚禮時的親迎,即所謂的「六禮」),後代又逐漸演變出催妝、送妝、鋪房等儀節。
在古代封建社會,婚姻取決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禮的一切儀節,包括從擇偶至籌備正式婚禮的一系列環節,幾乎都由父母雙方的家長包辦,真正婚姻的當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為男子的社會地位比女子尊貴,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為主動。男方家長想為兒子娶親使,先請媒使向女家提親(稱「下達」),如果女家接受了這門親事,就開始進行納采、問名等一系列儀節。 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雙方約定進行「納采」禮的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隻活雁作為贄見禮物(最初用活雁作為贄禮,即取雁為候鳥,秋南飛而春北歸,來去有時,從無失信來作為男女雙方信守不渝的象徵;又取雁飛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須長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後來也用羔羊、白鵝、合歡、膠漆等作為贄禮的),來到女家大門外,對女家擯者(輔助行禮的人)說:「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賞給某某(婿名)一個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據祖先遺下的規定,讓我來向您家主人請求舉行選擇貴府小姐的儀節。」
女家主人得到通報後親出大門迎接,賓主互作一揖讓之後,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達前來行納采禮節的意思。主人答禮,收下活雁並謙讓一番。媒使見婚事得到女方家長的正式應允,就告辭回去復命了。
催妝 送妝 鋪房
這三項儀節在先秦文獻中未見記載,是後代在婚禮的演變中發展出來的。
是男家派人攜禮催請女家及早為新娘置妝的儀節。宋代,親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妝花髻、銷金蓋頭、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則答以金銀雙勝御、羅花璞頭、綠袍、靴等物。 是新郎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儀節,也是古今婚禮中最為繁縟隆重的儀節。
椐《儀禮.士婚禮》記載,結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結婚禮服——系有淺紅色花邊的純衣(絲質衣服),頭上戴著「次」(編好的假發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著保姆,新娘的女隨從則披著白黑色相間的外衣,站在後面。 當新郎穿著禮服,帶領著墨車(新郎坐車)、彩車(新娘坐車,設有幃簾)、從車、僕人等迎親隊伍來到新娘家大門外時,女家主人親自出來迎接,經過一番揖讓,雙方來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過稽禮(古代跪拜禮中最重的一種,需磕頭至地多時)的大禮之後,新娘就從房裡走到東階上她父親跟前,父親告誡她道:「今後要時刻小心、恭敬、謹慎,不要違背你公公婆婆的意願。」同時,將一件衣服給她,作為告誡的證物。接著,新娘再來到西階上她母親跟前,母親給她在腰間繫上一條帶子,並接上佩巾,然後告誡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務。」 隨後,新娘隨新郎下堂來到大門口,新娘披上御塵的外套登上彩車,並從新郎手中接過駕車的帶子。於是,新郎駕著彩車往前走,在車輪轉了3周後,新郎將車子交給駕車的,自己則乘坐墨車先走,因他還要到自己家門前迎候新娘。
流傳到後世,多以花轎、喜車、綵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結婚禮服多為綉有龍鳳圖案和彩飾的鳳衣鳳冠,垂下絲穗以遮面,也有以紅巾一帕、紙扇一把以遮面的。當新郎親迎來到女家時,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轎,新娘的親友則要當眾試才——請新郎賦詩,新郎在當場吟誦了「催妝詩」後,新娘方始起身上轎。上轎前,女家先使一婦人手持燈或鏡子向轎中照一下,謂之「照轎」,認為這樣可以壓邪。 近代,花轎起轎後,女家在門口潑上一盆水,原意是認為水可以滌除污穢,當然也可以壓邪治鬼,後來演變成「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祈祝女兒出嫁之後和婆家關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在迎歸男家的路上,前呼後擁,好不氣派:最前面的是開道的,緊隨的是執事的、掌燈的、吹鼓奏樂的,然後才是新娘的花轎。沿路吹吹打打,呈現出一派喜慶景象。 花轎迎至男家,鄰人鄉親還要索取吉利錢,謂之「攔門」:送親者以銅錢向空中揚撒,兒童爭著去搶,叫做「撒滿天星」,另有一個手執花斗,將所盛之穀物、豆子以及金錢、果子等物望門而撒——據說是用以禳避阻擋新婦進門的煞神——稱為「撒谷豆」。 新娘要下轎了,但雙腳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條、氈席或麻袋。因古人認為,地與天都是神聖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腳一旦與土地接觸,難免會觸犯地神,因此,必須鋪上氈或席來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婦家》詩記敘了這一習俗:「青衣轉氈褥,錦綉一條斜。」宋代改氈為席,稱做「傳席」或「傳袋」,即以席或麻袋輾轉傳遞,直到洞房前,席諧音「息」(即小兒、後代),袋諧音「代」,都是傳宗接代的意思。後來也有使女家親戚中力氣較大者抱新娘下轎登床的,演變至今,已成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轎、下轎的了。
當新娘來到新房門前時,還要從馬鞍上跨過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壓邪的。 :是新娘過門後拜見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親戚及夫婿的儀節。
先秦時,新娘拜見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後,由贊者引帶著去見公婆。新娘雙手捧著盛有棗子和栗子的竹盤,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臉向東行拜禮,然後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盤擺在席上,公公用手撫了一下,站起來回拜,新娘再行拜禮,然後下堂,從女隨從手裡接過盛有肉乾的竹盤,走到婆婆的坐席前,進行如同剛才一樣的儀式。
接著,贊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種以甜酒賜給新娘的禮節,然後,新娘再用根據規定準備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饋食禮」,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後要由她來照料。 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獻之禮」賜還給媳婦。
再公公婆婆和媳婦相互敬酒之後,公公婆婆由西階下堂,新媳婦由東階——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顯示新媳婦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婦的資格。 再拜見公婆後第三個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婦要到夫家的祖廟行「廟見之禮」——即拜見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靈。經過這一系列儀式,新媳婦才算正式成為夫家家族中的一員。
從漢魏到唐代,北方一帶,拜堂有在「青廬」中舉行的。所謂「青廬」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設一帳幕,新娘從特備的氈席上踏入青廬,公公婆婆則踏著新娘的腳印隨後而入,以壓媳婦的銳氣。新娘入門後,先拜豬圈及灶,然後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見公婆及親戚。
後來,逐漸把拜堂這一儀式改在新婚之夜進行。新郎迎請新娘進門後,各執一端用紅綠彩緞結成的同心結,並立在高燒大紅龍鳳喜燭的堂前,請男家福壽雙全的太太,以秤桿或機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後依次拜見公婆及尊長親戚。這時,拜與被拜的雙方往往要互贈禮物。最後夫妻交拜,禮畢之後,新人由親友送入新房。 古往今來,酒筵幾乎是每對新婚夫婦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儀式,流傳到今天,「吃喜酒」已成為民間行婚禮的簡稱。
當然,酒筵有蘩有簡,規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義,則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親朋好友的承認。因此,酒筵也是婚禮中最具有社會意義的環節。 先秦時代,新郎新娘的酒筵並不和眾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專設一席,新郎新娘在司儀的指揮下,相對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飯菜酒食之後,即告撤席,時間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義的儀式無過於「合酒」了。
「合酒」,是以線相連,新郎新娘各執其一,相對飲酒的儀式。酒杯一分為二,象徵夫婦原為二體;以線連柄,則象徵兩人通過婚姻而相連;合之則一,象徵夫婦雖兩體猶一心。新婚夫婦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調制的菜餚,同喝一杯,象徵夫妻間互敬互愛、親密無間。 由於這一儀式意義深遠,所以後來的婚禮中都少不了這一節目,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名稱有所不同(「飲交杯酒」)、器皿也有所變化、飲酒的形式也不一樣。
秦漢以後,在婚禮酒筵前後,又增加了「撒帳」、結發等儀式。當新郎將新娘迎入新房後,兩人一起在婚床帳中女左男右對坐,隨後由前來參加婚禮的女賓或司儀邊唱邊向帳中拋灑金錢彩果,即所謂「撒帳」。接著,將一些預先從新郎頭上取下的頭發交給新娘,讓她和自己的頭發梳結在一起,稱為「結發」。
這以後,新郎就從床上下來,到外室接受親友道賀,招待眾人參加酒筵,而新娘則仍然在帳中繼續安坐,直到酒筵結束,新郎再度回房為止。 在近代,這是新婚夫婦在婚禮之夜在新房接受親友祝賀、嬉鬧的儀節,民間有「新婚三日無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的說法。
在先秦時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結束,標志著婚禮之夜儀式的基本結束,接下來,新郎新娘就安寢了。
大約在漢代時,參加婚禮的賓朋不甘就此罷休,於是就有了「聽房」的做法:新婚之夜,愛看熱鬧的人悄悄來到新房窗外,偷聽新郎新娘的言語及舉動,以此為笑樂。
傳衍至晉代,民間已有戲弄新娘的習俗:於大庭廣眾之前,以各種怪問題來難新娘,甚至對新娘施以種種惡作劇。
後來流行的「鬧房」,可能就是這一習俗的演變。 各地的「鬧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鬧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時鬧過了頭,往往給主賓雙方帶來尷尬和不快,但因為它給婚禮增加了熱烈的氣氛,所以後來的婚禮中往往少不了這一節目。

❷ 壯族有哪些禮儀

壯族人復崇拜巨石、老制樹、高山、土地等自然之物。祖先崇拜在壯族佔有重要地位,至今每家正屋大都還供奉著「天地親師」的神位。壯族人在門口掛有特殊物件時,是不能進入的。如果不知道而貿然闖入,主人必給酒及狗肉等食物,來人應當吃掉,主人才滿意。婦女分娩後頭3天(有的為7天),外人不得入內。正月初一至初三不可出村拜年。壯族人行商外出忌破碗,新婚出嫁忌打雷。

❸ 壯族文明禮儀常識有哪些

一、 婚姻壯族實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過去盛行媒妁之言、父母包辦,早婚現象很普遍,一般十三、四歲即由父母包辦訂婚。訂婚由媒人把奶銀錢、酒菜及孝敬女方父母的衣服和給姑娘置辦的衣服、首飾送到女家。成婚時,向祖宗獻飯,拜家堂,告祖宗,婚儀與漢族相同。人贅婚俗稱「上門」,禮與娶婦同,但儀式從簡,不要男家聘禮,由女家酬客宴賓。有「轉房」婚俗,但僅限於兄死嫂轉為弟妻,今已少見。長期以來,盛行婚後「坐家」,女子婚後即回娘家。「坐家」期間,男女雙方有社交自由,但行為必須在父母管教下進行,待懷孕或生子後才開始到夫家長居(逢年節和農忙時節,可由丈夫或其弟妹接回來短住)。若是三、五年仍不孕,但弟妹已長大結婚,就得「落夫家」,反之則改嫁。1981年以後,「坐家」的時間已大大縮短,約三、五個月甚至個把月就能與丈夫長久同居。個舊、蒙自、開遠等市、縣稱「土佬」的壯族,「坐家」的習俗已有改變,婚後即落夫家。男女青年也有自由戀愛的,凡趕街子或節日,通過對唱山歌、拋花包(刺綉的球形香袋)等方式進行擇偶,但即使雙方情投意合,也須徵得家長同意並通過「合八字」方可成婚。結婚時,「土佬」和「儂人」盛行水潑新郎,「沙人」則盛行水潑媒人。接親之日要挑粑粑去新娘家。「儂人」拜堂時長輩要為新郎、新娘起結婚名,以後公婆呼媳婦的結婚名,岳父母呼女婿的結婚名。

開遠、蒙自的「土佬」請媒說親,第一次就要帶酒肉,俗稱「打狗菜」。訂婚稱「吃水酒」,結婚則稱「獻飯」。接親時,女方大門緊閉,男方陪郎要從門縫中塞」紅包,並送「姑娘雞」才開門。「姑娘雞」當日宰殺以招待客人,酒筵持續到次日天亮,邊吃邊唱。次日,女方家仍招待迎親人,但有飯無菜,必須唱「要菜歌』才送出來。飯後迎親人接新娘上路,女方家要送「晌午」,其中必須有一塊豬頭肉。新娘到家要給「進門錢」,門檻上放一根扁擔,以示新娘從此要挑起一家人的生活擔子。

大門的兩邊放「彎刀」或弓箭,新娘用隨身帶的花傘挑開,表示新娘的機智勇敢。金平、河口、元陽的「儂人」、「沙人」,訂婚叫「吃小酒」。結婚頭天,從小與姑娘相處很好的女伴,各自從家中帶著炒黃豆、炒蛋餅送到新娘家共餐,陪新娘邊吃邊唱。彌勒地區互相認識並建立感情後,由男方家請媒人到女方家求親。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的生辰交媒人帶給男方家。如「八字」相符,男方家請算命先生擇算吉日,由媒人轉告女方家,女方家就忙著給姑娘做嫁妝。結婚的頭一天,男方家選1個伙子代表新郎,1個姑娘和兩個年紀較大的男子挑著酒肉到女方家接親。吉日早上,女方家把親戚都請到家中吃一頓「嫁囡飯」,然後從其中選出男女各6人送親。姑娘到了男方家並不和新郎同房,而是跟前來送親的6個姐妹住在一間屋子裡。第二天和新郎到酒席上敬酒,第三天回門。待來年裁種季節,由新郎親自到岳母家領回新娘,從此夫妻才共耪田園,長久合一。個舊地區結婚的年齡一般不超過20歲,18歲前父母就為他選擇對象,也有自由戀愛的,但必須徵得父母同意,先請兩個媒人去「說親」,叫「討話」。媒人第二次帶著兩塊肋骨肉(又叫「討親菜」)和酒、菜等到女方家要生辰八字合婚。合婚到正式拜堂,要有三次禮儀:

包小婚:合婚中認為男女無「相剋」之處,就包小婚(訂婚)。男方給女方送「小水禮」,一般送酒7.5公斤、半頭豬、大米77.5公斤、禮銀160元、奶銀66元、兩個長頭土布以及首飾等。訂婚後,每逢節日要給岳父家送禮物,如端午節送糯米,中秋節送月餅,春節送肉和粑粑等。

包大婚:雙方家庭通過媒人商定結婚日期。婚期決定後檢查身體,領取結婚證書。婚前半年內,女方根據男方家庭經濟情況要「包大婚」的禮物,錢多少不定、但要求帶六字,如260等。其他還要有如1頭豬、一馱米及夠辦酒席的酒和菜、幾套衣服及鞋子、銀手鐲、雙股圓腰後鏈、銀、「藍絲」針筒、管頭等。如果男方經濟情況好,女方則要金戒指和耳環等。包大小婚都要請客,送去商定好的禮銀,作為准備女方的嫁妝如雙人床、墊蓋用品、箱子、衣物等。

結婚:婚期前一天男方家要「過禮」,即送1頭豬,挑一份「水禮」包括糕點、茶、酒、小菜錢、新娘穿的紅綠衣褲等。「過禮」後第二天舉行婚禮。男方新郎。媒人及陪郎騎馬到女方家時,要有人出來迎接。拜天地後,女家擺出雞、魚、肉3碗茶招待,意為雞飛魚走,吃完後就起身返男方家,嫁妝也跟隨送走。過去,新娘坐轎,解放後改為步行,80年代以來盛行坐馬車、拖拉機和汽車。男家門口以席於鋪地,門檻上放一馬鞍,新郎新娘未跨鞍前,請「撒帳」先生口念「退馬車」的口訣,邊念邊用五穀、稻草,銅板向四方拋撒,謂之「撤帳」。大門口用桌子擺1桿秤、1斗米,米上放剪子和尺子。撒帳結束由兩個未婚的姑娘把新娘接到新房,新郎則先站在房門口,用扇子敲新娘三下象徵夫權。另一女子用1個裝著七星燈的篩盤放在新床底下,七星燈要連續點3天。當晚,送親的陪娘在新房同宿,新郎只能到別處就寢。第二天,新郎新娘同拜天地、祖宗、父母及親戚長輩。拜後,長輩要贈送首飾或錢,壯族叫作要「耍板凳錢」。

寡婦再嫁由自己作主,但改嫁前要向婆婆說明,由婆婆去「敲」男方的禮銀,說定利銀數目。嫁時只能帶走平時的穿著。去男家時,有個別的村不能讓人發現,如被發現就要罰錢。有的不舉行婚禮,只請親友吃一餐飯就算結婚。

二、家庭壯族由一夫一委組成家庭,解放前有個別多妻情況。家庭內多喜三代同堂,兒子婚後有能力的另蓋新房分居。父母習慣留最小的兒子在老屋安家。小兒子有孝養父母及繼承祖房的權利和義務,其它財產則由全家兒子平分。婦女和男子作為家庭中的成員,共同操持家務,在生產勞動中男子多承擔耕犁和修房蓋屋等,婦女多擔負插秧、運肥、除草、種棉、收棉、紡織及飼養畜禽等。

壯族的家族觀念較深,只要打聽到祖輩弟兄們居住的地方,再遠都要去攀親聯系。最先立寨的姓氏受到尊敬,該姓的長輩常被推舉為村寨的「長老」,主持調解民事糾紛和全村的祭祝活動。

三、節日春節被壯族視為1年之中的大節。臘月中旬修路和打掃房屋、采辦新衣。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近似漢族的「送灶」。小年之後,家家戶戶開始籌辦節日食品,殺雞宰豬,做年糕,泡米花糖,河口一帶還要包粽粑。大年初一,爭先恐後地挑新水,邊走邊拖著草扎的象徵牛、馬、豬。雞等的頭,口裡模仿六畜叫聲,以求「六畜興旺」。有的地區初一清早祭祖後,要讓兒童讀一會書,家長撥弄一下算盤,婦女則拿少量肥料、谷種撒到田裡,以示新年百業興旺,生計有成。河口縣居住在紅河和南溪河畔的多為「黑旗軍」的後裔,正月二十九日還要過「小年」,又叫「吃立節」(壯語意為過晚年)。相傳中法戰爭時期,因戰爭繁忙不得如期過春節,戰爭勝利後已是正月二十八,人們方補過春節,共慶勝利。自稱「儂人」的每年到農歷二月初一、初二要進行拜年活動。

元陽縣「故密給」節,每年過兩次,第一次是舊歷正月或2月屬牛日前10天,准備1隻小母雞、1隻公雞、1條狗,用山草紮成草人,並用紅紙剪成衣裳穿上。由寨老抬著草人在前引路,選擇4個結實精乾的漢子拖著豬、狗,提著雞跟在後邊,沿著村裡的主要街道轉一圈。把草人和拖著的豬、狗等送到村寨東邊固定的石頭或樹腳下,搭起茅草房,將豬、狗、雞等宰殺,拿去獻祭。第二次在舊歷7月,屬龍口將大路修好,屬馬日「打掃寨子」。這次祭掃除殺雞代替狗之外,與上次祭掃活動相同。祭掃這天,凡是村裡的農戶都要派1人參加。肉食必須當場吃完,不得帶回村裡。認為把寨子打掃干凈,把妖魔鬼怪驅趕出村,人畜就會免受災難,莊稼才會長好。

「故密給」節這天,村裡人要到寨子上邊固定的樹林里,在選定的樹腳下立一塊石頭,殺豬祭神。獻祭寨神的「寨主」需選擇五官端正、四肢齊全、有兒有女、夫妻雙全的人擔任。「老祭主」要先帶領兩個助手和其他6個人把樹林打掃干凈。豬頭、豬腳在祭把時煮吃,其餘的豬肉、糯米和白酒每戶分一份帶回家裡,認為是「密給」分給的酒肉,這一份酒肉各家都要留到種棉花和開秧門那天帶到棉花地頭和稻田裡去獻祭。節目有孕婦或剛死了人的農戶,只能在圍牆外邊等候,由其他人送出酒肉來。主持祭祀的「老祭主」和助手在節日的頭兩天,必須到溫泉洗澡,不得與妻子同床,7天前不準吃牛肉、狗肉、魚等腥物。過節這天,在劃定「密給」的樹林外放一盆香面水,凡進入場內的人,先要用香面水洗手。殺豬燙豬的水,刮下來的豬毛,全部要挖塘深埋,如埋得不深,引來蒼蠅,就認為這年村裡的蒼蠅蚊子會多。當天,要搞「趕豹子」活動,即由參與「密給」的人中挑選1名當「豹子」,在吃飯之前、天快黑的時候,端碗肉給「豹子」。「豹子」抬著這碗肉提著一根火柴頭正反繞三圈,眾人便高聲叫喊,意為追趕「豹子」。當「豹子」的人當天吃飯後不再返回和大家共餐,也不許出門串寨,否則就認為當年村裡的人畜會遭害。節期,家家戶戶都要蒸黃、紅糯米飯,煮顏色蛋給孩子們吃,還用松樹砍成小馬給孩子們拖著在村裡跑。這天,外村人不得進村,本村人不許上山背柴,當天早上不到水井洗菜,違犯者寨老按規定處罰。節日期間互相請客,全村休息4~5天。男女老少穿上新農,白天男女青年到山上對歌,晚上在村子裡唱歌跳舞。

吃新米。每年在穀子收割前到稻穀黃熟後,各家自己選定吃新米飯的日子。穀子成熟後,到田裡選割4~6把稻穀背回來加工成米,殺一隻紅公雞,做水豆腐,煮熟新挖回來的芋頭,抬到供桌上獻神及在飯桌上獻老祖宗。去割穀子的男子要早起,吃飽再下田,如餓著肚子割新谷,被認為當年全家要餓肚子。在往返路上,碰到人不準答話。吃新米飯時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來。長輩先吃一口後,其他的人才能去添飯。第一碗飯不能泡湯。

「土佬滿年」。個舊、蒙自等地舊歷九月二十八日,為當年去世的老人過「滿年節」。節日前,老人的女兒同女婿要帶著雞、酒回娘家燒紙、獻飯,請親友上墳獻祖宗。過去,「滿年節」要連續舉行3年,現在一般只做1年。「滿年節」民間有兩種傳說:一是古時有1個皇帝,請壯族廚師做御膳。有一天皇帝問他:世上什麼最甜?」廚師說「鹽最甜」。皇帝一怒之下殺了廚師,又另請了1個廚師。這個廚師做菜不放鹽,皇帝問廚師:「為什麼不放鹽?」廚師回答:「皇上說鹽不甜,所以不敢放。」皇帝才知道錯殺了人,就給殺錯的廚師做「滿年節」。二是古時有1個皇帝的妃子,是個土佬女子。有1年,妃子的母親去世。她選好啟程的日子(九月二十八)回家給母親送喪。皇帝說:「天下雨,你不回去。」妃子說:「再大的雨也要去。」皇帝說:「天要下雨,天要下雨。」到了這天真的下雨了。據說,後來每到九月二十八日這天都會下雨,不下雨也要陰3天,天不陰,收成就不會好。

四、喪葬壯族曾實行木棺火葬。舊志載:「土僚」「人死掘窖,置棺於上,亂擊之,名日擊土鼓,三日舁出而焚之。」「沙人」「死用薄棺葬,女媳盛妝羅立,曰站場,畢,舁於野,焚而掩之。」「依人」「親死,素食麻衣,土巫卜朝火葬,不拘日月,歲終即除。」近代壯族普遍和漢族一樣實行木棺土葬。唯蒙自稱「依人」的分姓戴孝,如伍姓戴白帽,穿白色短衣;張姓包白頭,穿白色長衣;沈姓、陸姓戴麻布帽,穿麻衣;王姓,人死棺木橫停。「濃人」人棺前要先用篩子篩灰於棺底,然後用手拍擊棺木查看灰有無異樣痕跡,以斷定死者魂魄是否離家婦於祖宗處。死者的枕頭,要用三角形的白布裝進篩凈沒有谷稗的大米。元陽壯族送葬時,長於肩掛裝有穀子、稻花的黑布包,抱1隻母雞,跪在棺前,頭上放一把長刀,刀口朝內,叩頭3次後把刀抖落在地下看刀口方向,朝內表明死者不願出門,還要繼續叩拜,朝外說明死者已無牽掛。死者子女直至下葬後1個月內都要反穿孝衣。下葬後的第三天和第30天要殺雞到墳上獻祭。河口「沙人」死3年以後,要擇吉日從棺木中把屍,骨撿出來,裝在瓦缸中重新安葬。彌勒的壯族人死,即敲起銅鼓,村民聽到鼓聲,便知死訊。女人死,須待娘家主要親人到場方裝棺木,來者攜祭幃、豬羊等。男人死,只須其同胞兄弟趕到即可人棺。無論男女死後人棺,均以糯米面仿做成牛、羊、房屋等置棺前祭奠,以供死者「受用」。守孝之子,1年內不得理發、刮鬍子。包頭孝布只可留為孫輩做衣服之用。

五、禁忌有關社交方面的禁忌:公公不能進兒媳婦的卧室。識字人不敢給人寫離婚書。有客人在家女人不上桌同吃。下一代不能陪同客人慢慢喝酒。哥哥不能同弟媳隨便交談。

有關生產方面的禁忌:陰歷五月份屬龍日不能挑糞、倒尿。六月六日忌下田做活。開工建房要看歷書。如果歷書上有「不宜動土」的意思,就另擇吉日。

有關迷信方面的禁忌:春節忌說不吉利的話。正月初一不準吹火,不準掃地,不得串門,禁止舂米、洗衣服和動刀斧,不準外借東西。除夕前要還清借款和借物。不能坐門檻,不能用腳踩灶台和火塘上的三腳架,不能抬著鋤頭或戴著斗笠進家,不能攀爬或砍伐龍山上的樹木。

有關婦女方面的禁忌:結婚之家,孕婦不準看新娘。家有產婦時,門上掛草帽1頂,暗示外人不能人內。出嫁的婦女回到娘家時,不能取祭壇上的東西。不準在孕婦的廚房頂上蓋新瓦。婦女生孩子不滿3天,卧室內不得點燈。產婦的衣服不能和男子的放在一處洗。大年初一女人不能梳頭。

❹ 蘇州傳統結婚儀式流程

蘇州傳統婚俗關鍵包含較多流程,以下為詳細流程步驟:
1、納采舊時所謂「納采」,即男家請媒人至女家提親,如果女方同意議婚,則男家派人攜雁前往女家行聘。
2、問名古時「問名」是男家託人備禮往女家詢問女方生母姓氏、女子名字、生辰等情況,然後男家即卜其吉凶。
3、納征送小盤即古六禮之「納征」禮,古又稱「納幣」、「大聘」、「過大禮」,八字合,門第品學也合,則由媒人轉告女宅,擇日傳紅文定,即俗所謂送「求」、「允」帖。
4、請期俗稱送日子。男家選定迎娶日期,先將男女八字送星相家占卜,選定良辰吉時,何時沐浴,何時更衣、鋪床、合巹、避忌何人等等,由媒人通知女家,俗稱送日子。
5、送大盤蘇州舊俗,在迎娶之前十餘天,有送大盤之俗,舊稱肅妝迎鸞。男家將女子婚禮時穿的吉衣五件,俗稱五時衣,家常服飾數件並首飾,有全金半金禮的區別送至女家。女家多以新郎鞋祙、綉件、文房四寶等還禮。
6、謝媒婚前數日,男女雙方各邀媒人吃酒,酒席特豐。
7、暖床請過謝媒酒後男家還有暖床之俗,準新郎邀親朋中未婚男子聯床,為宜男之兆,俗稱暖床。
8、鋪行嫁喜期前一日或當日,女家有「鋪行嫁」的習俗,將所有之妝奩發送至男家。
9、親迎蘇州婚禮最熱鬧是迎娶拜堂,即古六禮之「親迎」禮。喜期至臨,男家按吉時發轎親迎。新娘則沐浴、更衣、開面。梳頭時還將新郎的頭發梳入新娘的發髻中,謂之「結發」。
10、拜堂蘇州傳統喜堂正中懸和合之像,旁掛賀聯、喜幛,供桌上龍鳳花燭高燒,供有天地紙馬,桂圓、花生、棗子由錫盤供奉,以及清茶兩杯。婚禮由披紅綬帶的掌禮主持,男方父母高坐堂上,新郎出堂,掌禮口唱吉祥,三請新人,新人男左女右跪拜天地、和合、父母高堂、夫妻對拜,禮畢,以挽成同心結的紅綠牽巾,對立而行,新娘履不著地,地鋪棕麻編織米袋,相遞前行,謂之「傳宗接代」。
11、入洞房新人「傳代」後由四位少年執紅燭前導入洞房,然後在洞房中進行坐富貴、撒帳、挑方巾、飲合巹酒等禮儀。洞房布置以新床最顯眼,掛「發祿袋」是蘇州婚俗中特有的習慣。
12、撒帳禮所謂撒帳禮,是在洞房中喜娘用各種乾果撒帳,口中唱吉語;撒帳之俗一般認為起始於漢代。
13、坐富貴洞房裡的坐富貴則是新人比誰先座床,俗傳誰先坐下就會受壓,但多是新郎先坐,所以蘇州民間怕老婆的特別多。
14、挑方巾新娘端坐新床頭後,則舉行挑方巾禮,通常由長輩以稱桿或甘蔗加新郎左肩,一端擱新娘右肩,新郎背立挑去新娘方巾,取稱心如意的口彩。
結婚(jié hūn),法律上稱為婚姻成立。是指配偶雙方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確立配偶關系的民事法律行為,並承擔由此而產生的權利、義務及其他責任。

❺ 結婚時「坐床」是什麼寓意

根據不同地方的習俗,也叫做時辰

❻ 漢中巴山鄉村婚禮知客司禮儀詞的藝術內容

禮儀詞以民謠體為主,散文體穿插其間。句式結構無嚴格規定,以道來朗朗上口、聞之悅耳動聽為原則。其詞格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為主,也有九字句,散文句式作開場白或詞間轉換加雜其中。禮儀詞多無定格,長短交織,有節有韻,可一韻到底,也可多韻轉換,也有無韻表誦的,不同的知客司在不同場合,多有臨場發揮。禮儀詞根據場合、對象的不同,內容有別,長短不一,短者四句、八句,長者可達數十上百句。禮儀詞語言朴實懇切,情意濃厚深長,常常使參加活動者,特別使酒酣耳熱者心情激盪,神采飛揚。
禮儀詞以當地土腔土調(漢中巴山一帶近臨四川,屬川西方言語系)表誦。主要由知客司在酒宴場合「唱」「獨角戲」。在一些特定場合,還有對誦對表,互誦互表的形式,如婚禮,知客司與坐席的客人對答互表,押禮先生、媒人與女方知客司、女家主人禮儀交接、迎送禮儀的相互表誦。婚禮過程中的「巴鋪」(即鋪床)、撒帳之人也有禮儀詞表誦。造屋上樑中知客司、土木匠人與主人的互表互誦禮儀詞等。
禮儀詞依據不同民俗儀式分為婚嫁禮儀詞、喪葬禮儀詞、祝壽禮儀詞、滿月禮儀詞、建造禮儀詞等。過去,凡是民間的紅白喜事聚會,都有知客司和禮儀詞出現。以婚嫁禮儀詞所涉內容為例。婚嫁活動禮儀詞分插香禮儀詞和婚禮禮儀詞兩個大類,以後者為主。 「正酒」迎親。清晨,面對入席(早餐)的幫忙、迎親人,男方知客司發號施令辦交待事宜:《對迎親隊伍辦交接詞》、致《雲台鼓樂班詞》(雲台樂班為鎮巴縣有名的嗩吶樂班)、致《交接紅爺詞》、致《押禮先生詞》,主要內容夯實各自職責,確保一路平安,和諧文明,完成迎娶任務。舊時,在迎親隊伍出發前和歸來後,知客司應致請、送《車馬神祈禮儀詞》,請、謝車馬神保佑迎親事宜一路平安(現已基本消失)。當男方迎親隊伍至女方大門外時,女方知客司持請柬,與男方押禮先生互致《迎賓、進門禮儀詞》在鼓樂齊鳴交替中,女方知客司與男方押禮先生互致《一請、一迎詞》、《二請、二迎詞》、《三請、三迎詞》,女方知客司宅外門口行「三迎三請禮」,致《迎客進門詞》、押禮先生致《答謝詞》,迎親隊伍入座後,雙方還互相致禮詞。
迎親隊伍坐定,押禮先生在女方知客司引領下到女方堂屋神龕前行參神投柬禮,在叩拜後致《參神詞》,然後向女方主人投報柬並致詞,女方主人對答禮儀詞,押禮先生再向知客司致《報柬詞》、知客司答詞回應後,引押禮先生執放「紅包」的托盤,帶上鼓樂吹奏隊伍進大門、入廚房,行討杯盤禮,向廚師致《討杯盤詞》,廚師出兩份菜置盤內回致禮儀詞,押禮先生致謝後,將盤內菜置於主家堂屋神龕之上。
參神事畢,男方在女方堂屋擺彩禮,一一展示,押禮先生致《擺禮詞》,並向女方知客司交點禮物,送上禮物清單,知客司致《贊禮詞》,贊揚禮物齊備,質量好,女方主人答《謝禮詞》多言兩家結親,何必隆禮,卻之不恭,有違禮義之類。
擺禮結束,知客司招呼迎親隊伍入席,致《接風致酒詞》,致酒過程中,每巡酒知客司、押禮先生、女方主人,禮詞互致互答,酒過六巡,才能作罷。
迎親、送親隊伍席畢,女方在堂屋舉行稟親交禮(陪嫁物品)儀式,知客司與押禮先生互相致詞、交接。新娘上轎,迎親隊伍出發。
啟程後,押禮先生與媒人或接親娘子返回,取女方父母為女兒賞賜的「衣飯碗」,押禮先生向女家神龕揖禮進退三次,致《祝神詞》、《取衣飯碗詞》,向知客司及主人致《辭行詞》等,事畢,攜衣飯碗追趕迎親隊伍。
花轎至男方,鞭炮鼓樂齊鳴,男方知客司致《迎親下轎(車)詞》。片刻,拜堂儀式開始,由禮儀先生(若無,由知客司代行)主持,表誦《夫妻交拜典禮詞》或《拜堂周禮詞》。巴山婚禮均為四拜,謂好事成雙。新人入洞房,嫁妝進屋,「巴鋪」娘子鋪床,表誦《巴鋪謠》,男女孩童滾銷,巴鋪娘子撒花生,表誦《滾鋪詞》和《撒帳歌》。
與此同時,男方「正酒」宴席開始,知客司席前致《祝酒詞》,向女方送親人致《接風敬酒詞》,一對新人席間敬酒,知客司隨之致詞,席間女方有人致《表酒禮詞》,常雙方互表互對,煞為熱鬧。山區場院小,客人多,酒席常開數輪,每輪酒席開始,知客司都要席前致禮儀詞。 拜客、泡茶儀式結束後,所有人等入席,為送親人餞行,為幫忙者致謝,知客司致《拜客酒禮詞》,答謝媒人致《謝媒詞》。
至此,知客司婚禮禮儀詞隨婚禮的完滿結束而劃上句號。
知客司禮儀詞品類繁多,僅婚禮而言一般有40餘種。且每種禮儀詞,無有定格,不同的知客司有不同的詞,同一個知客司對同一品類,常有十幾種不同的詞,因場制宜,且常現編現表。另外,在巴山帶上不同地域的自然環境、生活方式、人文環境的差異,使知客司的禮儀詞,形成了不同風格和流派,如鎮巴、南鄭碑壩一帶追求儀整禮庄、承古用典;城固二里一帶的睿智奇巧、鬥智斗謀;寧強巴山一帶的幽默風趣、亦庄亦詼等,僅劉光朗先生收集的鎮巴縣《巴山民俗謠·灑禮詞·吉利歌》一書中的婚禮禮儀詞就有120多首;喪葬禮儀詞57首;祝壽禮儀詞5首;抱兒禮儀詞2首:滿月酒禮詞2首;建造禮儀詞18首。目前我們收集到的禮儀詞有近千首之多,但這僅只是民間禮儀詞的很小一部分。

❼ 結婚 坐床

沒有什麼意義吧。就你們當地的風俗。外的就沒有這一說法。行則有,不信則無

❽ 什麼是合巹儀式

新娘新郎共飲「交杯酒」,是入洞房後到圓房之前的一個趣俗。我們在婚禮上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面:兩個酒杯斟滿酒,新娘新郎各取一杯,面對面站著,用拿酒的手臂相互交錯套折,同時喝盡杯中酒。喝完後手臂再放開。二人喝著時,在場的人高聲喊著:

喝口交杯盞,

一輩子不翻臉。

喝口交杯酒,

偕老到白首。

之後,還讓新郎新娘同吃一塊肉,他咬一半,她咬一半,大家又唱:

同吃一塊肉,

富貴不斷頭。

整個過程盡管時間不長,但兩位新人當著眾人的面,手臂相交,靦腆的神情和喝酒時的拘謹,著實令人忍俊不禁。伴隨著大家的鬨笑和掌聲,滿杯酒下肚的當事人臉色紅潤,顯露出嬌羞和幸福,頻頻向在場的親友們致謝。洞房裡氣氛熱烈異常。

交杯古時稱「合巹」,始於周代。巹是一種匏瓜,俗稱苦葫蘆,其味苦不可食。合巹是將一隻巹破為兩半,各盛酒於其間,新娘新郎各飲一巹。匏瓜剖分為二,象徵夫婦原為二體,而又以線連柄,則象徵由婚禮把倆人連成一體,所以分之則為二,合二則為一。

新婚夫婦一同進酒,為什麼要用匏爵呢?巹盛酒因巹味苦而酒亦苦,飲了巹中苦酒意味著婚後夫妻應同甘共苦,患難與共。同時,意示夫婦二人如同此巹一樣,合而為一,緊緊地拴在一起了。又因匏是古代八音樂器之中的一種,它又含有音韻調和之意,故「合巹」又示意新娘新郎婚後應和睦協調,結為琴瑟之好。

到了宋代,破巹為二的酒具改成為兩只木杯。新娘新郎同飲之後,擲杯於床下,若兩杯一仰一合,意味著男俯女仰,天覆地載,陰陽和諧,實在是大吉大利的事。而「合巹」也就被改稱為「飲交杯酒」。

「合巹」和飲交杯酒都離不開綵線,也就是用紅或綠的絲繩綰成同心結系於盞底或杯足。此後,由這條絲繩便衍變出「拴線」儀式。此俗大概起源於唐代,由此習俗產生了「千里姻緣一線牽」的俗語。如今,紅巾既不系足,也不拴手,只是讓新娘新郎各持一端,相牽入洞房。所以,拴線被稱之為「牽紅」、「紅綠牽巾」。

「合巹」、飲交杯酒儀式,對於新婚夫婦來說,有著同樣的功利目的。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婚夫婦常常是一對陌生人。但傳統的倫理規范強調夫唱婦隨,嫁雞隨雞,家狗隨狗,因此,新婦和其丈夫的溝通、和諧、結為一體尤其重要。

喝交杯酒有「鬧」的內容,所以不少地方把這項活動放在洞房內進行。其實,喝交杯酒的儀式就是鬧房的開始。之所以不在「鬧房」中加以敘述,是因為它的主要意義不在「鬧」,而是具有我們前面所講的多種意義。喝交杯酒習俗傳承變異至今,形成洞房中的種種趣俗。

蘇州等地一直流行在撒帳後飲交杯酒,古風猶存。當地用紅繩拴連兩只木酒杯,斟滿兩杯酒,新郎新娘各飲半杯,然後交換,一齊飲干,將杯拋於婚床下,視一仰一合為吉利,寓同甘共苦,有福同享。

廣西鳳山一帶 ,在新郎揭了新娘的紅蓋頭後,由喜娘送入兩杯酒,先由兩人共飲第一杯,俗稱「共苦酒」,再共飲第二杯,謂之「共福酒」。意示從今後夫婦同甘共苦,相依相存。

在南京,由「攙親」(即伴娘)照顧新郎新娘互飲交杯酒,其方式是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一盞,或各飲少許,然後把酒杯交換一次,再舉杯互飲一次,以示恩愛夫妻,自此結為一體。在江西,由牽娘和伴郎照顧新人交杯互飲,由新郎先飲,新娘後飲,互相交飲三次而成。在吉林,則由「娶親婆」指引,新郎新娘互相交杯一次就成。

「合巹」還有另一層意義,就是生育。「巹」俗稱苦葫蘆。葫蘆形圓多籽,類似於十月懷胎的孕婦。在上古洪水神話中,人類被洪水淹滅,只有一對兄妹因躲進葫蘆中才死裡逃生。後來兄妹結為夫妻,再造人類,成為人類始祖。葫蘆與人類生殖有著密切關系。新婚時行「合巹」之禮,即是預祝新郎新娘日後子孫興旺。

過去,納西族摩梭人的婚禮上,就有類似「合巹」儀式。新婚前夕,人們端出公羊睾丸一個、酒一杯,請新郎新娘共同飲食。另外,解放前,湖南寧鄉地區的婚禮中,也有類似的儀式。當摘了蓋頭以後,新娘便脫去青衣青褲與青裙,換上花紅衣服。然後,由兩名婦女各捧兩杯,茶內有棗子數顆,交給新郎新娘飲用。飲時不得獨自飲完,留下一半相互混合再飲,俗稱為「合麵茶」。婚禮上,新婚夫婦共食公羊睾丸以及棗子(早子)的行為,顯然表達了對生育的祈願。

廣東翁源一帶,流行在洞房中吃「和合蛋」的風俗。一位如意大嫂端著一小碗熱姜酒,酒中盛雞蛋兩只,喜氣洋洋地催促新郎新娘食蛋。新娘子總是羞羞答答不肯張口,大嫂就念道:「一口咬到黃,兩公婆有商有量;一口咬到白,兩公婆商恰恰。」新娘在大嫂的祝福聲中,只好張大嘴一口咬下大半個雞蛋,眾賓客立時歡呼叫好。俗謂在洞房食了和合蛋,日後夫婦定能和睦相愛,若不食則意味關系不和。故這和合蛋是非吃不可的。在潮汕一帶則興吃「結房圓」。「結房圓」是用糯米粉做的湯圓或桂圓肉燒的糖水。新郎新娘入洞房後,伴娘一邊看他們吃結房圓,一邊念道:

夫妻同飲福圓湯,同心同腹同肝腸;

夫妻食到二百歲,雙雙諧老坐福堂。

新娘新郎各吃兩粒湯圓後,互換碗盞,再吃兩粒,俗稱「交杯換盞」,以示親密和合。這時伴娘再念道:

交杯換盞團團圓,夫妻恩愛樂相隨;

老君送來麒麟子,明年生得狀元兒。

北方人喜食餃子,逢年過節均以餃子為美食,洞房裡照樣視餃子為吉祥食品,飲交杯酒變異為吃餃子。陝北農村有婆婆請新媳婦吃餃子的風俗,餃子雖經蒸煮,卻故意煮得半生不熟,當新娘吃第一隻餃子時,婆婆故意問道:「生嗎?」新娘照實答道:「生的。」此時婆婆笑得臉上像綻開了的菊花,朦朧之中似乎看見一個白白胖胖的小孫子。此俗當地稱為「兒女扁食」。如今計劃生育了,國家規定只許生一個,新娘在吃「兒女扁食」時,索性大大方方地答應婆婆:「生,生一個!」饒有趣味。(北師大文學院教授、民俗專家 萬建中)

❾ 撒帳的吉祥物

撒帳所用各類果子,因時因地有所不同,但大都是顆粒狀態的果子,以便於拋撒。這類
果子成為傳統信仰中的祝殖生子的吉祥物,共同的原因是均為籽實類果子。各種果子又因其名稱、外形、習性的不同,具有各具特色的祝子之義。 棗與早、栗子與立子讀音相諧,棗與栗合起來含「早立子」的意思。所以古代訂婚的男女雙方初次見面互贈見面禮時,女方的禮物中往往有棗與栗子,含有祝福婚姻美滿、早生貴子的意思。王士禛《池北偶談》卷二一說:「《白虎通義》曰『婦從之贄,以棗栗腶修。』棗,取其朝早起。栗,戰栗自正也。今齊魯之俗,娶婦必用棗栗,諺雲,早利子也。」贄,也作摯,古人初見面時手中所執的見面禮。(月段)修,指干肉。王士禛對於婦人執棗、栗子為見面禮的解釋有兩種,一種是從「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識出發作出的解釋,說婦人執棗,是每天早起床的意思,執栗,是戰戰慄慄、小心做人的意思。這種解釋顯然有悖於該項民俗事象的真相。另一種是從民俗方面的解釋,則正確揭示了該民俗事象的含義,即「早立子」。用棗與栗合起來表達早立子的祝福,在我國傳統婚儀中比較常見。
有些地方的撒帳禮儀,專用棗與栗。新婚夫婦入洞房前,親屬長輩或年長婦中的一位兒孫滿堂、夫妻子女雙全的吉祥人,手持盛有大棗和栗子的盤子,向帳內拋撒棗與栗。邊撒邊唱「撒帳歌」:「一把栗,一把棗,小的跟著大的跑。」突出表現了棗與栗的祝子功能。新婚夫婦入洞房之後舉行的鬧房儀式,也有用棗與栗的。人們把棗與栗捧到新郎新娘面前,故意問是什麼,待到新郎新娘同聲回答:「早(棗)、立子(栗子)」,眾人才一鬨而散。在戲謔新郎新娘的活動中,也包含了祝早生子的意義。 蓮子成為祝子物與蓮蓬有關。一隻蓮蓬密密地結有多顆蓮子,其多籽的形象使人將其與多子相聯系起來,蓮蓬成了「連」諧音,所以蓮子被賦予了「連生貴子」的含義,常用於婚俗中以祝福婚姻美滿、連生貴子。南朝民歌《西洲曲》描寫一位女子思念情人,其刻骨銘心的愛情就是借婚姻的吉祥物蓮子來表達的:
采蓮南塘中,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
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情詩以蓮子為主要意象,不能不說是與當時的婚俗有關。 此外,花生、黃豆、稻穀、松子、瓜子等均以其結實繁多成為撒帳用物。各種果子混合在一起,五顏六色,所以撒帳所拋撒的果子又稱為五色果。五彩繽紛的果子,除寄託了人們對婚姻的美好祝願之外,也裝點了婚儀的喜慶色彩。

❿ 婚嫁習俗中合巹禮有什麼寓意

合巹 古代結婚儀式之一。所謂「合巹」,是指新夫婦在新房內共飲合歡酒的意思。後世通稱飲「交杯酒」,以示新夫婦自此已結永好。鄭玄與阮諶合著的《三禮圖》曾對「合巹」下定義說:「合巹,破匏為之,以線連柄端,其制一同匏爵。」由此可知,合巹是指破匏為二,合之則成一器,故名合巹。「匏」就是匏瓜,剖分為二,就可以盛酒,因此「合巹」,古代亦稱「匏爵」。
匏瓜既剖分為二,所以象徵夫婦原為二體,而又以線連柄,則象徵著婚禮把兩人連成一體,所以分之則為二,合之則為一。清人張夢元對新人一同進酒,必要用破匏作飲器曾稽考過,他在《原起匯抄》中說:「婚禮合巹同用匏。謂之氶豆(原文為 ),今作巹。用巹有二義,匏苦不可食,用之以飲,喻大婦當同辛苦也;匏,八音之二,笙竽用之,喻音韻調和,即如琴瑟之好合也。」由此可見「合巹」之意義。「匏」既然「苦不可食」,拿來盛酒,而酒也必會變成苦酒,確有提示新夫婦應有同甘共苦的意思。「合」,不單有合成一體,而且也提示既為夫妻,就該如琴瑟之好合。如此看來,「合巹」的意義就很深遠了。
合巹之禮最早見於《禮經》中。《禮經·昏義》說:「婦至,婿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疏曰:共牢而食者,同食一牲,不異牲也。……合巹,則不異爵,合巹有合體之義。共牢有同尊卑之義。體合則尊卑同,同尊卑,則相親而不相離也。由此可知,聖人制禮,早已揭示夫妻原是平等的個體,並無「男尊女卑」的觀念,後來人曲解其義,才造成了三綱以君父夫為尊的說法,這是不足為訓的。至於把「合巹」改名為「交杯酒」,似乎已失原義。
合巹改名「交杯酒」,到宋時已成通行的名詞,所用的是普通的酒杯,不是破匏為二的匏爵,新夫婦在新房相對互飲,改名「交杯酒」,當然有違古禮本義。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載新人互飲「交杯酒」之俗說:「(撒帳合髻訖)然後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飲訖,擲盞並花冠子於床下,盞一仰一合,俗雲大吉,則眾喜賀,然後掩帳訖。」兩盞以彩結連之,可以象徵夫婦是聯成一體的,尚存一點「合巹」禮的古義。飲訖擲盞於床下,一仰一合,是象徵天覆地載,男俯女仰,陰陽合諧,乃大吉大利之事。
吳自牧《夢粱錄·嫁娶》卷二十亦載合巹禮,「……次命妓女執雙杯,以紅綠同心結綰盞底,行交巹禮畢,以盞一仰一覆,安於床下,取大吉利意。」
司馬光《溫公書儀》載合巹禮說:「及期,婿居盛饌,設盥盆二於阼階,東南皆有二盥盆,中央有勺。設椅卓各二於室中,東西相向,各置杯、匕、箸、蔬果於卓子上罩之,酒壺在東席之後,墉下置合巹一注於其南卓子上(按原注「巹」以匏剖而為二)又設酒壺於室外,亦一注有杯。」(原注:此所以飲從者也。)儀文如此繁縟,布置如此浩大,應是士大夫階級所行的禮制,普通人家難以作到。且合巹不行於新房之內,而行於大廳之中,又鄭重舉備佳餚,三斟三飲而後禮成。民間習俗,「合巹」之禮是在「洞房」之內進行的。
近代合巹之俗,據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四《浙江·杭州嫁娶風俗》載,和《夢粱錄》記述相同:「女復倒退,執同心結,牽新郎回房,行交拜禮。再坐床,禮官以金銀盤盛金銀綵線雜果撒帳。次命妓女執雙杯以紅綠同心結綰盞底,行交巹禮畢,以一盞一仰一覆,安於床下,取人吉利意。」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