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論語中關於擇友標準的語錄

論語中關於擇友標準的語錄

發布時間: 2021-01-01 13:08:09

❶ 《論語》中有關擇友的名句有哪些

君子拙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司馬遷在無利害觀念之外,互相尊敬似乎是友誼的另一要點。——莫羅阿結交非賢者,難免生愛憎。——孟郊善人同處,則日聞嘉訓;惡人從游,則日生邪情。——范曄選擇朋友一定要謹慎!地道的自私自利,會戴上友誼的假面具,卻又設好陷阱來坑你。——《克雷洛夫寓言》友誼是培養人的感情的學校。——蘇霍姆林斯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唐)白居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唐)白居易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談。——(清)蒲松齡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春秋)孟子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談。——(清)蒲松齡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春秋)孟子友誼是一種溫靜與沉著的愛,為理智所引導,習慣所結成,從長久的認識與共同的契合而產生,沒有嫉妒,也沒有恐懼。——荷麥友誼永遠是一個甜柔的責任,從來不是一種機會。——紀伯倫真友誼象磷火——在你周圍最黑暗的時刻顯得最亮。——D.M.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長緩慢的植物。——華盛頓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雨果摯友如異體同心。——亞里士多德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愛因斯坦和你一同笑過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過的人,你卻永遠不忘。——紀伯倫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的人,就是凡夫俗子。——拉法特對眾人一視同仁,對少數人推心置腹,對任何人不要虧負。——莎士比亞在各種孤獨中間,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獨。——巴爾扎克

❷ 損者三友,益者三友的意思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譯文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信(諒,誠信)的人交朋友,與知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與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與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交朋友,與善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他人做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了呢?老師傳授的教誨是否落實在生活中了呢?」
孔子說:「看見賢能的人心裡想的就要和他一樣,看到不賢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啊!」
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以遠離別人的怨恨了。」
損者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便辟是善於走邪道善柔是指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之人
便佞是指善於花言巧語之人
辨正
《論語·季氏篇》:「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
傳統譯文:1、「與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與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交朋友,與善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諂媚逢迎」和「表面奉承」意義相近,又都需要「花言巧語」來實施,三種人容易混淆為一類人,沒有根本性的區別。
2、「與自私的人交朋友,與圓滑的人交朋友,與花言巧語、能說會道的人交朋友,這是有害的」。[1]
「便辟」譯為「自私」,「便」字之意為何?「辟」字之意何在?「圓滑」與「花言巧語能說會道」的內涵相互交集,「圓滑」需要「花言巧語能說會道」,「花言巧語能說會道」的一般也較「圓滑」,所以兩種人沒有根本性區別。而且「佞」為巧諂,「花言巧語能說會道」只表達了其中「巧言」的意思,而忽略了「諂媚」的意思。
這個譯文:「結交喜好邪門歪道的朋友、結交善於左右搖擺的朋友、結交喜好巧言諂媚的朋友,這是有害的」(劉小烽嬴嘉麗)。
「辟」通僻,邪僻,邪門歪道。「便辟」即以辟為便,以「邪門歪道」為便利,亦即「喜好邪門歪道」。《廣雅》:柔,弱也;不能自主,左右搖擺之意。「善柔」即「善於左右搖擺」。《說文》:「佞,巧諂高材也」。「便佞」即以佞為便,亦即「喜好巧言諂媚」。
簡析
作者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孔子像
出處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選自《論語·第十六章·季氏篇》
《論語》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首創語錄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源於此,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墨家對立)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是記錄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一部書。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論語》成書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道理
說明孔子的擇友標準是正直、寬容、見多識廣。要交好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做起事來事半功倍!

❸ 儒家倫理道德,序君臣父子之禮,倫理道德是什麼意思

孔子的倫理思想


忠是孔子倫理道德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孔子處理人際關系的准則。在孔子的倫理思想中,忠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一個內容,二十世紀以來,人們一提到忠馬上就想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並將其歸罪於孔子,其實這並非孔子忠的原意。
忠在《論語》中共出現十八次,分布在十六章中。其中單獨出現十一次,與「恕」合作「忠恕」出現一次,與「信」合作「忠信」出現六次。就其內容看,分別回答了關於從政、待友、處世、事君、修養、治民等問題,大都屬於處理人際關系的范圍。而把這些屬於人際關系處理方面的語句進行分類,最為突出的還是交友、治民、事君三大類,它們分別屬於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
〔交友〕朋友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將忠列為人與人關系的道德原則,這是孔子對其前忠內容的擴大。在關於忠的談論中,最多的是關於交友的。孔子直接談論交友的有七章(內一章重復),涉及到待友的原則、擇友的標准、待友的方法,內容是很豐富的。
朋友關系是一種重要的人際關系,在封建社會中,它與君臣關系、父子關系、夫婦關系、兄弟關系並稱為五倫,列為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關系。在五倫中,朋友關系是最不穩定的,父子關系、兄弟關系有血緣的紐帶來維系,夫婦關系有愛情的紐帶來維系,君臣關系有祿位的紐帶來維系,而維系朋友關系既沒有血緣的、情感的紐帶,也沒有政治的紐帶可資藉助,孔子認為朋友關系只能依靠忠信來維系。
忠信一直被孔子視作待友的基本原則,教育弟子的主要內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忠在朋友關系中是指接人待物要盡心竭力,真誠專一。「與人忠」被孔子當作人的最高道德品質「仁」的重要內容之一,一再教育弟子「主忠信」,「言忠信」,「言思忠」。對朋友的過失應該批評指正,「忠焉,能無誨乎?」(《憲問》)但這種批評應該是「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對朋友忠心勸告,好好引導,如忠言逆耳,朋友聽不進去,就應及時停止,不應自取其辱,「朋友數,斯疏矣」(《里仁》),嘮叨不休,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傷了和氣,被朋友所疏遠。在孔子的教育下,曾子把「為人謀而不忠乎」作為「吾日三省吾身的首要內容,他是深得孔子交友原則的真諦的。。
〔治民〕治民屬於官民關系,官民關系也是一種人際關系。在關於忠的論述中,提到官民關系的只有兩章。
季康子問曰:「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
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
這兩章的「忠」也屬於兩種類型,前者講治民者怎樣才能使人民忠,後者講治民者要忠。實際上,這兩章都是對治民者的要求。治民者希望人民忠誠,但要人民忠誠,治民者必須從自身做起,要孝順長上,慈愛幼小,當官勤勤懇懇,執行政令忠心耿耿。
〔事君〕事君屬於君臣關系,君臣關系是一種被注入政治倫理的特殊的人際關系。但它並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且還是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因為國君是國家的代表,事君就是服務國家。當然,在這種關系中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是不平等的:客體君位於主導地位,主體臣位於從屬地位。
在關於忠的論述中,孔子對事君論述的非常少,僅有一章: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
在這一章中,孔子提出了君臣關系的原則。「臣事君以忠」是孔子對春秋中期以來忠君思想的繼承,但它決不是簡單的繼承,而是有所發展,這個發展就是「君使臣以禮」,將臣子單方面的忠君義務修正為君臣雙方互有條件的義務。「臣事君以忠」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君使臣以禮」,國君只有依禮來使用臣子,臣子才能忠心地服事君主。如果國君不依禮使用臣子,那麼臣子也沒有必要去忠心服事君主。「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先進》),用道義奉事君主,如果行不通,乾脆辭職不幹。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當魯國國君沒有依禮向大夫們分送祭祀的膰肉時,孔子毫不戀棧,毅然掛冠而去。在《論語》中,孔子還多次提到事君的原則,要「事君盡禮」(《八佾》),「弒父與君,亦不從也」(《先進》),以禮事君,君主做壞事,絕不能順從;對國君的不良行為,要「勿欺也,而犯之」,不能陽奉陰違地欺騙他,而要當面勸諫他、觸犯他。
經過孔子的發展,忠由利民、利國、利公、利君的單純政治倫理擴展到利他的社會倫理,由處理人與集體的關系准則擴展到處理人與人關系的准則。
要想真正發揮忠在當代社會的作用,就必須解決忠君的問題。
東漢時,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君臣關系被僵化成「君為臣綱」,忠君思想從此強化了封建專制,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二十世紀以來,人們將孔子當作「君為臣綱」的始作俑者、封建專制主義的祖師爺而大加撻伐,其實,這是不公正的。
孔子論忠主要是指朋友關系,雖然孔子也談了忠君問題,但忠君也是有前提的。結合《論語》中孔子關於事君的論述、評價來看,孔子的忠君思想是很淡薄的。首先,孔子沒有後世所提倡的「忠君不事二主」的概念。管仲是公子糾的老師,公子糾被齊桓公所殺,管仲不僅沒有以身盡忠,反而為齊桓公效力,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像管仲這樣一位「貳臣」,不僅沒有受到孔子的指責,反而得到孔子的高度評價:「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革,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憲問》)被推舉許為具有「仁」德——孔子心目中最高的品德。其次,孔子沒有後世儒家所強調的「君權神聖不可侵犯」的觀念。商湯、周武王分別推翻了殘暴的夏桀、商紂,孔子不但沒有非議這種「弒君」行為,反而稱贊他們為君子,在《論語》中稱贊商湯舉伊尹的行為,稱贊武王有至德。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不但沒有後世的忠君思想,反而贊成推翻殘暴的君主。後人將「君為臣綱」的始作俑者強指為孔子是毫無道理的。
其實,忠君只是忠的特殊政治涵義,是利國、利公、利他意義的轉化,將利國、利公、利他的對象限定為國君一個人,將個人與國家的關系界定為與國君一人的關系。在歷史上忠君是與愛國聯系在一起的,國君是國家的代表,忠君就是愛國。

老子
1、宇宙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2、價值觀
無、道、德
老子的價值觀由「無」、「道」、「德」三者所構成。
老子言「無」,嘗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當宇宙尚未形成,萬物不會存在,故稱「無」。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故稱「有」。「萬物」由「有」所衍生,而「有」從「無」所衍生,天下萬物均起於「有」而終於「無」。
老子言「道」,嘗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之根源,故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於天地萬物之先,獨立長存於萬物之外,不斷循環運行,遍及天地萬物,絕不止息。老子又認為「道」不可觸摸、莫可名狀,故謂:「無狀之狀,無物之泉。」只能用「道」來代表,亦可勉強稱為「大」。故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謂「道」是玄妙深奧的,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語來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當宇宙萬物形成之際,人類會給萬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人為自然萬物之一,故須遵守自然法則,故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賦予萬物生機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認為「德」乃「道」之體現,而「德」應服從於「道」,故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家強調人應當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養,避免犯過。
守柔
老子言「守柔」,嘗謂:「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剛。」「道」之所以能循環不息,因為「道」具備了柔弱的特質,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勝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又謂:「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強調以柔制剛,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豁;為天下豁,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意謂人可有雄心壯志,但不可逞強好勝,應抱持柔弱謙下之道,保持質朴本性。老子強調「守柔」,皆因認為除了「道」之外,世間萬物總有沒落的一日。故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又認為世事難測,故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老子強調「守柔」,要求人清虛自守,勿剛強好勝,否則不得善終。
居後不爭
老子認為人應有「居後不爭」之心,嘗謂:「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只有仁慈、儉朴、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老子嘗謂:「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棄爭先爭勝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之理。莫自恃聰明,鋒芒太露,應抱持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從而達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寡慾
老子謂人應「寡慾」,故謂:「罪莫大於可欲,禍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則貪念自生。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滿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慾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故老子要求人「無欲」、「去欲」,故謂:「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謂:「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處事應「見素抱朴,少私寡慾」,達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境界。
3、政治觀

無為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於道」。 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達到的「合於道」 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不無為)。
善為下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仁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
4、知識論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❹ 《論語》中有關擇友的名句有哪些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衰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專友便佞,損矣。屬
見《論語·季氏》。直:公正,正直。諒:信實,誠實。便(pián駢)辟:奉迎諂媚。善柔:善於當面恭維、奉承。便佞(nìng濘):善花言巧語而不正派。這幾句大意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正直、誠實、博學,這三種^是益友;對人諂媚奉迎、當面恭維、花言巧語,這三種人是害友。作為擇友的標准以及識別好朋友壞朋友時可以作參考。

❺ 古人所謂擇友有道的基本觀點

1、有仁德,品德高尚
在《論語*學而》中,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孔子在這里提出了交友的第一條原則: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因為與不如己者交友,無益有損.所謂朋友,或者能幫助自己培仁進德,或者能為自己授知解惑,所以孔子認為一定要結交勝過自己的人.如此,才能見賢思齊,擇善而從,「就有道而正焉」,從而不斷獲得教益.孔子在《論語·述而》中曾經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外,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也主張「當仁不讓於師」.在《論語·為政》中,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微子》中孔子說「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可見,孔子不與之交往的主要是指缺乏『仁』心、道德、人格卑污的小人,即,所交之友絕非世俗所稱的『酒肉朋友』、「江湖義氣」之友,而是高尚的「道義之交」.
2、遵禮循義
孔子認為在朋友交往中,必須以「禮」和「義」為原則.孔子認為「禮」是「仁」的外在表現和規范,這種規范不同於墨家倡導的俠士義氣.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想成為仁人君子,就必須遵從禮的規范循「義」行事.因此,他認為朋友之道也應該循禮從義.《論語》中對顏淵喪事的記載就是孔子這一觀點的最好體現.顏淵是孔子非常欣賞的學生,他的早逝令孔子痛心不已,在《論語·先進》中,孔子說:「噫!天喪予!天喪予!」意思是:「唉!是老天爺真要我的命啊!是老天爺真要我的命啊!」但當顏路請求孔子賣掉車子來替顏淵辦外槨時,孔子說:「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意思是說:「(雖然顏淵和鯉)一個有才一個無才,但都是他自己兒子.孔鯉死的時候,也是有棺無槨.我沒有賣掉自己的車子給他買槨,因為我還跟隨在大夫之後,是不可以步行的」.但門人不聽勸阻,違禮厚葬了顏淵,孔子對此非常氣憤,悲嘆道:「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孔子是說:「顏回把我當父親一樣看待,我卻不能把他當親生兒子一樣看待,這不是我的過錯,是那些學生們乾的啊!」在《論語·憲問》中,孔子對老朋友原壤不守禮的行為也提出了批評:「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並且以杖叩其脛.孔子罵他說:「年輕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蟲,說著就用手敲他的小腿.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是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
3、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思想在交友觀上也有體現.所謂中庸之道即做任何事情都不偏離軌道,堅持調和折中的思想.簡單地說就是「中間主義者」.《論語·子路》中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這里的「狂」與「狷」是兩種對立的品質.一是流於冒進,進取,敢作敢為;一是流於退縮,不敢作為.中行就是不偏於狂,也不偏於狷.這里孔子說「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與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為,狷者對有些事是不肯乾的」.孔子用此話告訴我們,要盡可能地與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結交.但是這樣的認識太理想化,社會現實要求我們既要結交激進者,也要結交狷介者,不要偏於任何一方.對立的雙方要互相牽制,互相補充,才符合中庸的思想.在與朋友相處的過程中,只要堅持中庸之道,朋友之間就能相安無事,和平相處,我們就會達到素其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焉及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
4、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所謂「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諒,友多聞.友直,指的是朋友正直,真誠坦盪,這種朋友可以在你怯懦、猶豫的時候給你勇氣,也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果決.友諒,指的是朋友懂得原諒,理解和寬容,這種朋友給我們內心一種愉悅感.友多聞,這種朋友見聞廣博,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知識面寬.他的間接的經驗可以轉化成你的直接經驗,當你在一些問題上感到猶豫彷徨,難以決斷時,也許他廣博的見聞可以幫助你作出選擇.所謂「損者三友」,是指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友便辟,指的是專門喜歡諂媚逢迎、溜須拍馬的人.這種人特別會察言觀色,見風使舵,細心體會你的心情,以免違逆了你的心意.「友便辟」和「友直」正好相反,這種人毫無誠實之心,沒有是非原則,他們的原則就是讓你高興,以便從中得利.友善柔,是典型的「兩面派」,他們當著你的面,永遠是和顏悅色,滿面春風,恭維你,奉承你,就是孔子說的「巧言令色」.但是在背後,他會傳播謠言,惡意誹謗"友便佞,指的就是言過其實,誇誇其談的人,就是老百姓說的「光會耍嘴皮子的人」.這種人就一副伶牙俐齒,沒有他不知道的事,沒有他不懂得的道理,說起話來,滔滔不絕,氣勢逼人,不由得人不相信.孔子一向「訥於言,敏於行」的做人處事理念,像誇誇其談的人在他那裡是得不到好評語的.

❻ 孔子所說的擇友標準是什麼

1、有仁德,品德高尚

在《論語*學而》中,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孔子在這里提出了交友的第一條原則: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因為與不如己者交友,無益有損。所謂朋友,或者能幫助自己培仁進德,或者能為自己授知解惑,所以孔子認為一定要結交勝過自己的人。如此,才能見賢思齊,擇善而從,「就有道而正焉」,從而不斷獲得教益。孔子在《論語·述而》中曾經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外,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也主張「當仁不讓於師」。在《論語·為政》中,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微子》中孔子說「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可見,孔子不與之交往的主要是指缺乏『仁』心、道德、人格卑污的小人,即,所交之友絕非世俗所稱的『酒肉朋友』、「江湖義氣」之友,而是高尚的「道義之交」。

2、遵禮循義

孔子認為在朋友交往中,必須以「禮」和「義」為原則。孔子認為「禮」是「仁」的外在表現和規范,這種規范不同於墨家倡導的俠士義氣。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想成為仁人君子,就必須遵從禮的規范循「義」行事。因此,他認為朋友之道也應該循禮從義。《論語》中對顏淵喪事的記載就是孔子這一觀點的最好體現。顏淵是孔子非常欣賞的學生,他的早逝令孔子痛心不已,在《論語·先進》中,孔子說:「噫!天喪予!天喪予!」意思是:「唉!是老天爺真要我的命啊!是老天爺真要我的命啊!」但當顏路請求孔子賣掉車子來替顏淵辦外槨時,孔子說:「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意思是說:「(雖然顏淵和鯉)一個有才一個無才,但都是他自己兒子。孔鯉死的時候,也是有棺無槨。我沒有賣掉自己的車子給他買槨,因為我還跟隨在大夫之後,是不可以步行的」。但門人不聽勸阻,違禮厚葬了顏淵,孔子對此非常氣憤,悲嘆道:「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孔子是說:「顏回把我當父親一樣看待,我卻不能把他當親生兒子一樣看待,這不是我的過錯,是那些學生們乾的啊!」在《論語·憲問》中,孔子對老朋友原壤不守禮的行為也提出了批評:「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並且以杖叩其脛。孔子罵他說:「年輕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了又沒有什麼可說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蟲,說著就用手敲他的小腿。在《論語·衛靈公》中,孔子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是說:「君子以義作為根本,用禮加以推行,用謙遜的語言來表達,用忠誠的態度來完成,這就是君子了」。

3、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思想在交友觀上也有體現。所謂中庸之道即做任何事情都不偏離軌道,堅持調和折中的思想。簡單地說就是「中間主義者」。《論語·子路》中孔子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這里的「狂」與「狷」是兩種對立的品質。一是流於冒進,進取,敢作敢為;一是流於退縮,不敢作為。中行就是不偏於狂,也不偏於狷。這里孔子說「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與狂者、狷者相交往了。狂者敢作敢為,狷者對有些事是不肯乾的」。孔子用此話告訴我們,要盡可能地與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結交。但是這樣的認識太理想化,社會現實要求我們既要結交激進者,也要結交狷介者,不要偏於任何一方。對立的雙方要互相牽制,互相補充,才符合中庸的思想。在與朋友相處的過程中,只要堅持中庸之道,朋友之間就能相安無事,和平相處,我們就會達到素其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焉及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

4、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所謂「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諒,友多聞。友直,指的是朋友正直,真誠坦盪,這種朋友可以在你怯懦、猶豫的時候給你勇氣,也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果決。友諒,指的是朋友懂得原諒,理解和寬容,這種朋友給我們內心一種愉悅感。友多聞,這種朋友見聞廣博,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知識面寬。他的間接的經驗可以轉化成你的直接經驗,當你在一些問題上感到猶豫彷徨,難以決斷時,也許他廣博的見聞可以幫助你作出選擇。所謂「損者三友」,是指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友便辟,指的是專門喜歡諂媚逢迎、溜須拍馬的人。這種人特別會察言觀色,見風使舵,細心體會你的心情,以免違逆了你的心意。「友便辟」和「友直」正好相反,這種人毫無誠實之心,沒有是非原則,他們的原則就是讓你高興,以便從中得利。友善柔,是典型的「兩面派」,他們當著你的面,永遠是和顏悅色,滿面春風,恭維你,奉承你,就是孔子說的「巧言令色」。但是在背後,他會傳播謠言,惡意誹謗"友便佞,指的就是言過其實,誇誇其談的人,就是老百姓說的「光會耍嘴皮子的人」。這種人就一副伶牙俐齒,沒有他不知道的事, 沒有他不懂得的道理,說起話來,滔滔不絕,氣勢逼人,不由得人不相信。孔子一向「訥於言,敏於行」的做人處事理念,像誇誇其談的人在他那裡是得不到好評語的。

❼ 《論語》中有關擇友的名句有哪些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信(諒,誠信)的人交朋友,與知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與諂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與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交朋友,與善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❽ 閱讀下面的《論語》選段,回答問題。子曰:「里①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子曰:「德②


小題1:(6分)D
小題2:(2分) 「擇友」和「擇處」,都應選擇有益於仁德養成的外內部環境。與修養高於容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輔仁,見賢思齊,可以取友之長、補己之短。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