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君子做人之道經典語錄

君子做人之道經典語錄

發布時間: 2020-12-29 00:32:06

❶ 君子當成人之美——說明了怎樣的做人道理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幫助別人做壞事。

❷ 經典家規家訓20句

1、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出處:朱柏廬《朱子家訓》

釋義:人吃的每一粒米飯,應當想到它來之不易;人穿的每一件衣服,要時常想到它在製作時的艱難。

2、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出處:諸葛亮《誡子書》

釋義:一個德才兼備者的操行,以靜心來修煉性情,以恭儉來涵養品德。做不到恬靜超脫就不能表明志向,做不到平和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

3、傳家兩字,曰讀與耕;興家兩字,曰儉與勤;安家兩字,曰讓與忍。

出處:安徽績溪《章氏家訓》

釋義:「耕」「讀」兩字是傳家之寶,「儉」「勤」兩字是發家之道,「讓」「忍」兩字是安家之本。

4、振作那有閑時,少時壯時老年時,時時須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

出處:福建龍岩客家家訓

釋義:要振作精神,從少年到老年,每時每刻都要為遠大的志向奮發努力;建功立業是不容易的事,必須畢生振作努力,時時刻刻關切身邊的、周圍的、天下的事。簡而言之,就是要從小立志,努力成才,胸懷天下。

5、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出處:王陽明家書《示憲兒》

釋義:能夠放低自己身份,這是有志氣的表現;能夠容納別人,這才是有大的度量。

6、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君子必慎交遊焉。

出處:《顏氏家訓》

釋義:與善人相處,就像進入滿是芝草蘭花的屋子中一樣,時間一長自己也變得芬芳起來;與惡人相處,就像進入滿是鮑魚的店鋪一樣,時間一長自己也變得腥臭起來。君子與人交往一定要慎重。

❸ 關於自立自強的名言

【1】 靠自己勞動掙來的食物最好。——布哈里
【2】 人生是艱苦的。對不甘於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場無日無夜的斗爭,往往是悲慘的沒有光華的沒有幸福的,在孤獨與靜寂中展開的斗爭。……他們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時連最強的人都不免於在苦難中蹉跎。——羅曼·羅蘭
【3】 人們說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認為是他們自己使生命那樣短促的。由於他們不善於利用生命,所以他們反過來抱怨說時間過得太快;可是我認為,就他們那種生活來說,時間倒是過得太慢了。——盧梭
【4】 據我觀察,大部分人都是在別人荒廢的時間里嶄露頭角的。——福特
【5】 生命是以時間為單位的,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殺。——魯迅
【6】 沒有獨立精神的人,一定依賴別人;依賴別人的人一定怕人;怕人的人一定阿諛諂媚人。——福澤渝吉
【7】 人生太短,要乾的事太多,我要爭分奪秒。——愛迪生
【8】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
【9】 人多不足以依賴,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拿破崙
【10】 人,只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也都能適應。——丁玲
【11】 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佚名
【12】 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佚名
【13】 人生的光榮,不在於永不言敗,而在於能夠屢撲屢起。——拿破崙
【14】 任何人都應該有自尊心自信心獨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輕人,自信不是自滿,獨立不是弧立。——徐特立
【15】 讓自己的內心藏著一條巨龍,既是一種苦刑,也是一種樂趣。
【16】 一味地抱著慈悲心腸為子女犧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壞的教育者。——馬卡連柯
【17】 我寧願靠自己的力量,打開我的前途,而不願求有力者的垂青。——雨果
【18】 我們雖可以靠父母和親戚的庇護而成長,倚賴兄弟和好友,借交遊的扶助,因愛人而得到幸福,但是無論怎樣,歸根結底人類還是依賴自己。——歌德
【19】 市場經濟全靠自己闖盪,在求異的同時就要創新。具體的感覺是,要把繁華世界看作蠻荒一片,把已經光彩奪目的物質文明看作還未開墾的處女地,大膽地按照自己的意願開拓塑造自己心目中的文明世界。——顏建中
【20】 身為一名創作者,抱持的態度是能不斷提出新構想,並且靠自己進行創作。——久石讓
【21】 如果你想走到高處,就要使用自己的兩條腿!不要讓別人把你抬到高處;不要坐在別人的背上和頭上。——尼采·F·W·
【22】 靠自己名言靠自己勞動掙來的食物最好。——布哈里
【23】 靠自己名言這年頭什麼也靠不住,只有自己靠自己,簡稱:我…靠!——周立波
【24】 每個人都有靠自己的本事而受人尊重的。——伊索
【25】 名字是父母取的,名片是自己制的,名聲是自己博的,名人是自己造的,名句是自己說的。除名字外,都得靠自己,每個人書寫人生的筆,都握在自己的手裡。——佚名
【26】 靠山山倒,靠人人老。靠來靠去你就發現了,最後你靠的是你自己。——倪萍
【27】 真有的話,我就謝天謝地了!有段時間我也想過是否請一些人來幫我編劇什麼的,可是就是沒有啊!我都是靠自己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電視劇中的那些台詞,每一句話都是我寫的。再說,我有我的語言方式,也很難學。——瓊瑤

望採納,謝謝!

❹ 君子做人之道的古代散文

為你找了幾個,寫自己無非是寫自己從中懂得了什麼道理,悟到了什麼東西,自己應該怎樣做,對其中的思想有什麼樣的自己的看法之類的。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溫故而知新……」,記得這是初一的時候第一次接觸《論語》,而現在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些竟然是從還在上幼兒園的小妹妹口中講出,一邊背誦一邊抱怨古人寫字總喜歡寫「錯別字」,同樣的字體,竟有多種讀音,我不禁為這種獨特的感慨開懷大笑,原來儒家經典,現在已經開始伴著小朋友成長。人常道「鑽孔鑽孔」,先鑽後有孔,自然而然,伴著情景喜劇的推出,孔子的老師卻被認為鑽子,然而,撇開一系列的喜劇笑話,以真誠的態度去讀《論語》,卻別有一番體會。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想這是我們所接觸的內容中最簡單的一句吧。看似簡單的一句話語,卻是我們學習中不可缺少的態度,不恥下問,人人會說,當真正要做到這一點的時候,卻很少有人坦然接受,因為自己怕被別人笑話,不曾嘗試拋開面子,虛心請教。反之,你會收獲到意想不到的成功與進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對每一位學生來說,也不失為對學習的一種勸勉,誠誠懇懇的學習態度是至觀學習的重要因素,只學習不思考,對於總結出的規律記硬背,無疑是事倍功半,伽利略因為有了探索精神,敢於實踐才成為人們所景仰的學者,而對於孔子,教育學生要有勤學好問,溫故知新的精神,才使得學生中涌現出一批大學問家,才使得儒家思想影響至今 《論語》中的每一句話,都是孔子靜心總結的哲理名言,每一句都會發人深省,受益匪淺,每個人都想擁有孔子的智慧,殊不知,在他的背後,卻也是做到勤奮、多問才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聖人形象。在讀《論語》的同時,我們才能體會到一個成功人士背後所付出的艱辛,這無疑是我們求學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支柱。2、歷史的大江波濤旋卷驚天,激勇起千帆英雄人物:岳飛,鄭成功,戚繼光,誓守衛邊疆,精忠報國;屈原,文天祥,滿懷忠心為復國,淚灑熱土。他們的精神繼傳至今,他們的崇高事跡,令人拍案驚起,感嘆不已。在眾多英雄人物里,有這么一位我所敬佩的思想家,他為後人駛破洶涌滾滾的浪,那前進的道路上立即展現出萬道霞光,他的化身形成一股強力的風向標,那風向的盡頭,光彩奪目,波瀾壯闊,要駛達那裡,必須學會管理自己。這風向標指引著我們人生的目標和做人的准則,這人就是偉大的孔子。「仁」,是我所追求的。「仁,就是愛人」。無論是友人,親族還是陌生人都要善待和尊重。誠信,本分,尊老,愛幼,這些中華美德的結晶就是「仁愛」。「仁愛」,也是「仁義」,從而「仁義」就是正義。先對人仁愛,便成仁義,成了仁義,便成正義,再之後就是堂堂正人君子。孔子的話簡明卻意深,總使人悟到生活以外的抽象的道理。有人說孔子其貌不揚,醜陋不堪。不錯!孔子確實是如此,但是,光憑美貌論天下,何以仁人,仁家,仁國?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國。仁人者便仁家,仁家者便仁國,仁國者便仁人,循環至此,國泰民安。如論美,君子得五美方可治天下:「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並不是外表美。「惠而不費」指運用智慧帶領人們謀生,使得安居樂業,百姓自然勞而不怨。這方是天下太平的方法!自己衣冠端正,目光尊關鍵字:孔子 論語嚴,儀態莊重,人望而生畏,便是不動之而懼,威而不猛。但從一面來看就像頂端的文明文化發展,所以才有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和「半章《論》語可以振興中國」之說。仁者,「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無言,非禮勿動」。孔子的言行舉止同樣遵從。心中有「仁「這一信念,做法也會遵循。在公共場合,尊重別人言論。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我反駁你的言論,但我誓捍衛你說話的權利。」有關於孔子的故事:一次,孔子周遊列國,在街上走時,天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孔子措手不及,只得躲在別人屋檐下,身上淋得像只落湯雞,一街人諷孔子如喪家之犬,亦如下井之蛙。孔子並不駁論什麼,那街人很奇怪,問孔子原因,孔子只說了一個字:「仁。」街人不解,繼續問,孔子說:「仁,要在生活中運用,現在我們就是仁,以仁為本,君子為人之道,以做為本分事,寬待人,心中有知識與仁愛,就不空虛,就會寬待人,為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惡空虛之徒,但心中要有仁愛,要用信念去化解他。」街人聽了,感到慚愧,於是馬上跪下拜孔子為師,以後也成為了名士君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心存仁念,要去感化別人,不為小事而氣憤,要慷慨的容納,大方的原諒,可以辯論別人的不同觀點,但是要尊重別人的權利,因為人人都有自尊,並不是因為衣著打扮,錢財富有,而身份高貴,反而往往這些人都沒有修養,那些人對自己放縱,對別人則苛求貪利,正人君子則聲張正義。這就是「君子求誅己,小人求誅人3、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漢族。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四書》中。 孔子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稱之為「孔老二」。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歷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代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桃李滿天下」就出自此處 。孔子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最大影響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有說法為《春秋》為無名氏所作,孔子修訂)。 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姜廣輝認為,「面對春秋時期諸侯爭戰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現實,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樣創造出一個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過天啟和神諭來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而是回首歷史,到上古「聖王」那裡去尋找智慧。孔子自謂 「述而不作」,實際是以「述」為「作」,通過對歷史傳統作當代詮釋,來實現價值的疊加和轉換。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知」——孔子思想的精華 孔子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而且是個偉大的教育家,他從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總結了許多很有意義、很有啟發性的教育思想和獲得知識的方法。在春秋末期這樣一個社會大變動的時代,保守的奴隸主貴族是無法應付現實生活的變化,從奴隸主貴族本身來說也不可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但從整個社會發展來說,卻需要有一批有才乾的人才,要他們來解決現實社會中發生的種種復雜的問題。孔子適應著當時社會的需要,通過教育,給人們以知識,成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教育家。 孔子提出「有教無類」,對這句話雖有種種不同解釋,但它包含要擴大教育面,使受教育的人不僅僅限於奴隸主貴族,應該是無疑問的。孔子自己實踐了他的「有教無類」的主張,所以他說:「只要給我十條干肉作學費,我從沒有不教誨的。」(《論語·述而》)他的這一作法,對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人才問題起著很大的作用。當然孔子的「有教無類」並不是為了所有的階級,更不是為了什麼培養為全民服務的人才,而是為了培養更多的能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有才乾的人。雖然如此,但孔子的教育活動,卻是結束了過去貴族壟斷的「官府之學」,開始了學問的私家傳授。所謂「學術下庶人」,正是從孔子開始的。從這一點來說,無論如何是有利於當時社會發展的。 不僅如此,孔子通過他長期的教育實踐,從中總結了不少合於人們認識規律的經驗,但孔子的這方面的思想,還不是認識論本身的問題,主要還是對教育方法、求知方法的概括和總結。 首先,孔子比較強調人們的知識來源於學習。雖然他也講到「生知」「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它表明孔子還受著傳統思想的束縛。但是我們從他的具體教育活動上看,他並不十分重視這點。他所說的「性相近,習相遠」才是他自己的主張,顯然這和「生知」的觀點是不一致的。孔子從來就沒有認為他自己是「上智」的,而且也沒有說過哪一個人是「上智」的,他甚至認為堯舜也會有錯誤。關於他自己,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他非常好學,他自己給自己的評論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他贊美好學的學生顏回說:「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矣,今也則亡。」(《論語·先進》)子貢問:「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孔子回答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冶長》)可見,孔子非常注重學習,認為人的知識來源於學習,人的道德品德也是通過學習才能得到,所以他所說的「生知」差不多成了一句空話了,在實際上並沒有重視它。 孔子主張學習的知識大體上有兩個方面:一是從學習古代文獻和典章制度方面得來的知識,這可以說是歷史知識,《論語》中記載孔子從過去的歷史文獻、典章制度中學得知識的地方很多,他自己說他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鄉黨》一篇中,除極少數幾節外,大都是講古代的制度,孔子就是學習這些東西。從孔子教學的內容看,大部分是古代文獻、典章制度等,「孔子用四種內容教育學生:歷代文獻,生活行為的准則,對上要講忠義,對朋友要講信實。」(《論語·述而》)這里所說的「歷代文獻」就是《詩》《書》《禮》《樂》等等。二是從現實生活方面得到的知識,這可以說是現實的知識。但孔子主要是注重觀察而不大注重實踐,特別是他非常輕視生產實踐。在《論語》中許多地方記載了孔子主張在生活中要注意學習的話,例如他說:「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不恥下問」等等。但是孔子輕視生產實踐則是非常錯誤的,有一次他的學生樊遲向他請教種莊稼和種菜,他不僅說他不如老農民和老菜民,而且罵樊遲說:「樊遲真是個小人呀!做一個統治者重視禮,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做一個統治者重視義,老百姓就不敢不服從;做一個統治者重視信,老百姓就不敢隱瞞真情。要是做到這樣,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會背著小孩前來投奔,哪裡用得著自己去種莊稼呢!」(《論語·子路》)孔子說這樣的話表明他是一個剝削階級的思想家,而剝削階級從來都是自己不勞動而且輕視勞動。 其次,孔子對某些學習的規律作了概括,得出一些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並以此作為他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 他提出反復的學習可以使人們的認識更加深入,從而獲得新的知識,他說:「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學而時習之」(《論語·學而》)等,就是這個意思。孔子雖然沒有明確談到通過對過去的經驗加以分析可以得到事物發展的規律,但他已經知道可以由學習過去的知識中吸取經驗,這對認識當前的事物是有幫助的。孔子常常向別人請教,從別人那裡學得知識,然後用來教別人,他說:「我有很多知識嗎?沒有呢。有一個普通人問我,我對他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但是我從他的問題正反兩面去盤問之後,卻得到很多啟發,然後盡量地告訴他。」(《論語·子罕》) 孔子還從教育實踐中總結出「學」和「思」的關系。他所說的「學」和「思」的關系雖然不等於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但也是別人的經驗如何通過思考變成自己的知識的關系。「學」是學習別人的經驗和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思」是把別人的經驗和從現實生活中學得的東西通過思考加以消化,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所以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只學習前人的知識而自己不思考,只能停留在迷罔之中而不知正確與錯誤;只是憑空思想而不學習和利用前人的知識經驗,那就會一無所成。看來,孔子雖然也重視「思」,但他卻更重視「學」,他認為「學」是「思」的基礎,所以他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大凡人類認識史總是首先重視「學」(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而逐漸才注意到「思」(對經驗加以總結找出規律),孔子通過他親身的教育實踐,開始認識到這兩者的關系,並由注意「學」開始,到注意「思」的認識階段。 4、《論語》的文學特點。 《論語》多為簡短語錄,辭約義豐。語言的深刻平實、含蓄雋永使《論語》成為先秦說理散文的主要形態。 有的章節能夠通過言談舉止表現人物的形象和性格。《論語》只記錄了孔子廣告的一些片斷,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表現,但《論 語》在對孔子言行舉止、生活習慣的記載中,表現了一個親切感人的文化巨人形象。《論語》中的孔子是一位思想深沉、舉止端方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形象,此時的孔子還沒有走上神壇,還沒有被神化,因此《論語》中所表現的孔子不但是一位「聖人」,更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儒者。(見《先進》篇中「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華侍坐」) 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論語》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魯莽的子路、安貧樂道的顏回、聯盟機智的子貢等。但輯錄者本意並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語錄體寫人畢竟也有局限。 《論語》的文學性還體現在以形象的語言來表達深刻 的道理。如「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子曰: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述而》)等等,形象簡約地表達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無窮。 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論語》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魯莽的子

❺ 論語中做人之道的句子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忽?

2.所謂聖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

3.小人之心,豈能度君子之腹。

4.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5.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6.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7.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8.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9.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10.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1.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2.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13.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14.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15.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16.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17.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18.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19.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思,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20.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21.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22.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23.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吾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24.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槨,猶犬羊之槨。」

2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2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27.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28.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29.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3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脛脛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3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2.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其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之;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33.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34.南宮適問於孔子曰:「羿善射,鏖盪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耕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35.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36.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37.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3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39.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40.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41.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42.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43.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44.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45.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46.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❻ 從《論語》看做人之道

就是要樹立正確世界觀,價值觀,並且保持它.
論語就是記錄孔子的一些事情而版已,孔子本人做人到底權是不是做到家了都是一個問題,不過他提倡做人要做到: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
但這都是褒義詞,做人過於寬容他人,對於犯人也每次都寬恕嗎?所以我覺得他的理論適合君子修身養性,並不適合當前社會的做人准則.
"禮,仁"是孔子教育思想最重要的組成,做人是要知道禮,仁,但是也要知道社會的陰暗面.
我認為,孔子的思想就是希望每個人都是君子,也是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希望被統治的人都是君子,都是只知道禮,仁,而不知道反抗,這也是孔子被各朝各代統治階級推崇的原因.
光從論語看,做人就是要要做到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的磊落謙謙君子.
最後,我想說的是:孔子是看不起農民的,這是我最看孔子不爽的地方.

❼ 吾者三省吾身; 敏於言而慎於行 ; 君子為人之道 這句話什麼意思

吾者三省吾抄身: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三:表示多次或多數
敏於言而慎於行 :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
君子為人之道:這句是不是錯了?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語出《論語·學而篇》「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❽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務本1
整子/2006/1/7論語/學而
有子,據說是孔子的弟子。名若。有子認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個[本]是什麼呢?是孝弟。事父母叫孝,事兄長為弟。孝弟是仁之本。這個[本]的意義,僅僅是相對於概念的層面上來說,作[基礎]的意思來解。如果是相對於現實中的道德修為而言,則必須作[根源]的意思來解,並且僅僅是在個人的方面來說的。
有子的這種觀點來自於他的一個默認的前提---為人要是孝弟者,是不會犯上作亂的。這種說法有點言過其實。正確根據文本的意思去理解,應該說是[鮮矣]即少有。也就是說,為人孝弟者,而好犯上者,是有的,但不多。那麼作亂的人幾乎可以說沒有。
1,犯上---在宗法制度統治的社會下,冒犯比自己無論在社會或
家庭中長官和長輩。
2,作亂----滋事生非,使社會中的原來嚴格的等級制度發生上下錯位。以下凌上。
理解這些觀點,有一個前提是必須重視的---即這里僅僅是從個人和個人的道德修為方面來理解,並以此為出發點。對於犯上,事實的的理解重心在個人和家庭的關系中實現。而作亂,則是在個人和社會的關系中實現。當個人具有孝弟的先前默認的性質時,犯上者很少,而作亂則根本不會。因此,有子認為,實現社會中的仁,則必須建立在個人的孝弟基礎上。
從這里我們基本上可以看出,孔子的那個時代正是周朝由衰到亂的時代。但周朝在社會民間所建立的宗法制度和一些祖先崇拜的宗教原則已經深入人心,牢固紮根。因此有子的話就有了這個默認的說法作為他的結論的前提。
本----個人方面道德本質的確立。
道----即個人在社會層面以上面所說的[本]為基礎進行行事。從而在社會中建立一種榜樣或標准。
下面有一句是孔子的插諢打科。[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不知這句話是說有子呢?還是在說[仁]?不得而知。但一般理解是後者。孔子認為,美言美色,很少具有仁的特徵或表現。孔子的這句話,包含二個方面:
1,說和做。仁應該是在人的行為中實事求是地做出來的,而不是從口頭上說出來的。
2,本質和現象。真正的仁是重其本,而不重其色---即表面現象。
分析了這句話,說明了孔子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比較贊同有子的觀點的。

❾ 孔子 這不正是君子為人處世之道嗎

他的思想,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是一股活的力量,影響我們民族的立身處世之道。他,是所有中國人的老師。今天,再次品讀他說過的話,跟著他,學做人。

如何為人處世?

1、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注釋:子貢問孔子:「有什麼話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2、「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注釋:「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錯。」

「3、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注釋:「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別人。」

4、「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注釋:「君子莊重自尊而不與人爭強斗勝,合群而不結黨營私。」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注釋:「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夠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系,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小人**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
6、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注釋:有人說:「用恩德來回報怨恨怎麼樣?」孔子說:「用什麼來回報恩德呢?應該是用正直來回報怨恨,用感激、恩德來回報恩德。」

7、「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注釋:「看見有德行或才乾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內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
8、「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注釋:「有智慧的人不會迷惑,他會利用他的聰明才智去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仁愛之心的人不會有憂愁,他會用寬容來對待世人;勇敢的人面對強敵不會畏懼,他會義無反顧地去迎接挑戰。」

❿ 論語中的做人之道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忽?

2.所謂聖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物之情性者也版

3.小人之心權,豈能度君子之腹。

4.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5.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6.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7.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8.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9.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10.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