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小學哲理詩

小學哲理詩

發布時間: 2020-12-27 15:54:11

1. 小學哲理

蘇東坡早就寫好一首哲理詩放著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登鸛雀樓》是哲理詩

2.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80首中的哲理詩

著名哲理詩鑒賞
【題目】題西林壁(宋 蘇軾) 【詩詞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同樣為此理的還有王安石的《登飛來峰》 【詩詞原文】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題目】琴詩(宋 蘇軾) 【詩詞原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題目】觀書有感 (宋 朱熹) 【詩詞原文】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題目】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宋 楊萬里) 【詩詞原文】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
【哲理】詩人藉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後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題目】盧梅坡,只知為宋人,其他不詳,可見其知名度不大,可他的哲理詩《雪梅》,卻被詩論界譽為宋人哲理詩的壓卷之作【詩詞原文】梅雪爭春末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哲理】這的確是一首絕妙的哲理詩,無論在理致與筆趣上,都超過了前面提到的幾首詩,它既有宋詩工巧細密之所長,又兼得唐人詩虛處著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評價梅雪,恰如其分。此詩好就好在:它能寫出別人詩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寫出他人筆下所無(梅雪爭春,各具特長)。這首詠物詩,沒有寫景,沒有抒情,純屬議論,卻寫得如此生動,另具一格。
【題目】盧梅坡還有一首同題《雪梅》詩,也是出類拔萃的詠梅之作【詩詞原文】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
【哲理】此詩深得梅與雪的天然風韻,且在吟詠之間,寄託了微妙的哲思與理趣。
人生哲理詩句
1.(陸游《游山西村》: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王之煥《登鸛雀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 蘇軾 《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4.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5.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6. 杜甫《望岳》: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7.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8. 王安石《等飛來峰》: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9. 朱熹《春日》: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10.劉禹錫《烏衣巷》: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11. 王灣《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2.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3. 小學課本蘊含哲理的古詩

哲理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東晉詩人陶淵明,熱愛田園生活,喜愛讀書。他寫了一首《雜詩》:「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等人。」告誡人們要珍惜時光,好好讀書。 唐代文豪韓愈在一首讀書詩中寫道:「讀書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指出在治學的過程中,要「多讀、多思、虛心、躬行」。 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寫有一首留芳千古的《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勸誡人們要勤奮學習,不要錯過讀書的好時光。 晚唐詩人杜荀鶴,酷愛學習,他寫有一首優美的《閑居書事》詩:「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辛苦終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代愛國詩人陸游,對讀書情有獨鍾,他寫過多首關於讀書的詩。其中有千古流傳的《冬夜讀書示子聿》詩:「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告誡兒子,只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還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親身實踐。 宋代哲學家朱熹,寫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觀書有感》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首詩把讀書和人的知識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動。 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在《正覺寺示弟儒祖》詩中寫道:「窗間白發催愁境,燭底蒼頭勸讀書。」 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寫有勸人們讀書要專一,切忌胡思亂想的《憐思詩》:「一個渾身有幾何,學書不就學兵戈。南思北想無安著,明鏡催人白發多。」 明代詩人於謙喜愛讀書,認為讀書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清代詩人袁枚一首讀書詩提醒了人們,讀書要求理解,切莫囫圇吞棗:「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 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等人。 讀書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學,既學患不行。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辛苦終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窗間白發催愁境,燭底蒼頭勸讀書。 一個渾身有幾何,學書不就學兵戈。南思北想無安著,明鏡催人白發多。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4. 人教版小學古詩按寫景詩,哲理詩,送別詩,思鄉詩

寫景詩
1.《春曉》唐.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2.《春日》宋. 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3.《春夜喜雨》唐.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4、《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5、《小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其一)》
宋·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7、《飲湖上初晴後雨》
宋·蘇軾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8、《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9、《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哲理詩:
1、《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2、《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3、《春日》
宋·朱熹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4、《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5、《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6、《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送別詩
1、《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2、《山中送別》
唐·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3、《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草》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5、《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思鄉詩
1、《靜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除夜作》
唐·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
3、《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4、《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5、《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5. 小學四年級哲理的詩句 古詩

哲理詩句: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你好,本題已解答,如果滿意
請點右下角「採納答案」。

6. 求—哲理詩是(至少1首) 敘事詩是(至少2首) 勵志詩是(至少2首)。(小學)

哲理詩:
《題西來林壁》源
北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敘事詩:
《長歌行》
漢樂府(民間詩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十五從軍征》
漢《樂府詩集》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 雉從樑上飛。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 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 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 淚落沾我衣。

勵志詩:
《竹石》
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雪梅》
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7. 求三首勸學詩三首哲理詩(小學語文)

勸學詩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朱熹《專勸學屬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 顏真卿《勸學詩》)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晉 陶淵明《雜詩》)
哲理詩
《題西林壁》(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觀書有感 》 (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雪梅》 (宋盧梅坡)梅雪爭春末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8. 小學生必背古詩75首中的哲理詩(全部)

長歌行 漢樂府、別董大(唐)高適、遊子吟(唐)孟郊、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唐)韓愈、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憫農(唐)李紳(鋤禾日當午)、憫農(唐)李紳(春種一粒粟)、題西林壁(宋)蘇軾、夏日絕句(宋)李清照、觀書有感 (宋)朱熹、墨梅(元)王冕、石灰吟(明)於謙、竹石(清)鄭燮、己亥雜詩(清)龔自珍 我覺得,古詩大部分都蘊含哲理在其中,只看每個人的理解不同,以上是我理解的哲理詩,僅供參考。

9. 李白小學課本哲理詩

《靜夜思》、《望廬山瀑布》、《贈汪倫》望天門山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早發白帝城 獨坐敬亭山。感覺都挺有哲理的。。如行,親採納!!!

23.贈汪倫(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簡析]
李白游涇縣桃花潭時,常在村民汪倫家作客。臨走時,汪倫來送行,於是李白寫這首詩留別。詩中表達了李白對汪倫這個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誼。
前兩句敘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李白將要乘舟離去,汪倫帶著一群村民前來送行,他們手挽著手,一邊走,一邊唱。「將欲」與「忽聞」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驚喜的情態。「將欲」,正是小舟待發之時;「忽聞」,說明出於意料之外。也許汪倫昨晚已設家宴餞別,說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現在他不僅來了,還帶了一群村民一起來送行,怎麼不叫詩人激動萬分!用什麼語言來表達?桃花潭就在附近,於是詩人信手拈來,用桃花潭的水深與汪倫對自己的情深作對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句,清代沈德潛評價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的確,這兩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將兩件不相乾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就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麼汪倫的情誼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說:「倫,一村人耳,何親於白?既釀酒以候之,復臨行以祖(餞別)之,情固超俗矣。太白於景切情真處,信手拈出,所以調絕千古。」這一評論是恰當的。

24.獨坐敬亭山(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簡析]
這首詩是李白離開長安後,經過了長達十年的漫遊,來到宣城時所寫。在長期的飄泊生活中,他飽嘗了世態炎涼的滋味,增添了孤獨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強的性格仍一如既往。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借遊仙、飲酒的方式排遣苦悶的詩,也寫了許多寄情山水、傾訴內心情感的詩。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狀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獨之感。天上眾多的鳥兒高飛遠去,無影無蹤了;連僅有的一片孤雲也不肯稍駐片刻,獨自遠遠地飄走了,山中顯得格外幽靜。在詩人看來,世間萬物都厭棄他,離他而去。「盡」「孤」「獨」「閑」等詞,表現了詩人強烈的孤獨感。這正是封建社會中許許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壓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盡管鳥飛雲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麼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兩不厭」,表現了詩人與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並不意味著太少,而是一種「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驕傲與滿足。

25.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簡析]
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遊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跡幾乎遍及整個中國,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歷來傳頌的名篇,這首詩是李白出蜀壯游期間的作品,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
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系。「故人」一詞說明了兩位詩人的深厚情誼。「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詩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帶有詩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揚州」是東南都會,自古繁華,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爭艷的季節。詩人用「煙花」修飾「三月」,不僅傳神地寫出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陽春特色,也使人聯想到處在開元盛世的揚州,那花團錦簇、綉戶珠簾,繁榮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時間也選擇得恰當。李白對友人的這次旅遊自然十分欣羨。「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嚮往。但李白又是富於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從《李太白集》里,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間有著不少贈答詩。在《贈孟浩然》中,李白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是多麼敬佩,兩人的情誼是多麼深厚。
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面看來這兩句詩全是寫景,其實卻有著詩人鮮明的形象。「孤帆」絕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隻帆船,而是寫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隻帆船上。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後終於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託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這兩句詩表達了多麼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託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
另外在詩歌的用韻上,詩人也頗具匠心地選擇了「樓」「州」「流」三個聲調悠揚的韻腳,吟誦起來餘音裊裊。這與孤帆遠去、江流天際的景象以及詩人目送神馳、情意綿綿的神態十分吻合。再加上語言清麗自然,意境雄渾開闊,這首詩真是令人越讀越愛,百讀不厭,無怪乎千古傳頌。
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品評李太白七絕的藝術特色時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絕在詩壇上的確是獨步了。

26.早發白帝城(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簡析]
這是一首傳誦千古的七言絕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參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牽連,流放夜郎(今貴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愉悅的心情。
「朝辭白帝彩雲間」,首句寫詩人的回想,點出開船的時間是早晨,地點是白帝城。「彩雲間」是寫白帝城的高。彩雲繚繞與詩人遇赦的喜悅之情十分和諧。 「千里江陵一日還」,次句寫詩人的意願,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達。詩人用誇張的手法,寫了長江一瀉千里之勢,同時也抒發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繪輕舟快駛的情形。「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兩岸猿猴的叫聲還沒停止,可那輕快的小船已經駛過了千山萬嶺。這兩句詩人先寫猿聲,繼寫輕舟,用一個「已」字把「啼不住」和「過萬重山」聯結起來,借猿聲回響襯托輕舟的快捷,這種修辭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詩人急欲東歸的心情,洋溢於詩的明快的節奏之中。
全詩寫景抒情,寫的是輕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輕快愉悅之情,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27.秋浦歌(李白)
白發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
何處得秋霜。
[簡析]
這首詩採用浪漫誇張的手法,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發三千丈」作了奇妙的誇張,似乎不近情理,一個人七尺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發,根本不可能。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才豁然明白,因為愁思像這樣長。「緣」,因為;「個長」,這么長。白發因愁而生,因愁而長。這三千丈的白發,是內心愁緒的象徵。詩中有形的白發被無形的愁緒所替換,於是這三千丈的白發很自然地被理解為藝術的誇張。 後兩句「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是說:照著清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發,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發怎麼會變得這樣的白。通過向自己的提問,進一步加強對「愁」字的刻畫,抒寫了詩人愁腸百結難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發,具有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寶末年,這時候唐王朝政治腐敗,詩人對整個局勢深感憂慮。此時,李白已經五十多歲了,理想不能實現,反而受到壓抑和排擠。這怎不使詩人愁生白發,鬢染秋霜呢?

28.望天門山(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注釋]
1.天門山:位於安徽省和縣與當塗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門戶,所以叫「天門」。
2.楚江:即長江。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長江東流至天門山附近迴旋向北流去。
4.回:迴旋。
5.出:突出。
6.日邊:天邊。

29.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解說]
安史之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當這一天終於盼來時,他竟激動得悲喜交加,喜極而哭。前四句由「忽傳」到「初聞」,再到「卻看」「漫卷」,幾個連續動作把驚喜的心情描繪得生龍活現。後四句通過想像,盡力描寫「喜欲狂」時的激動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飲,而且恨不得乘著大好春光馬上回到家鄉,這從他一口氣列出的四個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著這一路線飛走了!

30.絕句(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簡析]
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閑居時寫的,共寫絕句四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寫了草堂門前浣花溪邊春景。
本詩由兩聯工整的對偶句組成。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的是動景。首句堂前黃鸝鳴於翠柳間,是近景;次句白鷺飛上青天,是遠景。這些景物的畫面,色彩艷麗:嫩黃的小鳥,翠綠的柳林,雪白的鷺鷥,蔚藍的青天,四種色彩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僅有色還有聲,有那婉轉動聽的鶯歌,真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明麗的景象。 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寫的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後兩句是「含」「泊」,一動一靜。第三句寫西嶺積雪,是遠景。「含」字運用擬人手法,十分貼切生動;「千秋」點出時間的久遠,更顯出其靜。第四句寫門前的船隻,是近景。「泊」,停泊著,但這停泊的是將要駛往東吳的船,靜中包含著動;「萬里」點出空間的遼闊。 這首詩,每句一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31.贈花卿(杜甫)
錦城絲管日紛紛,
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
人間能有幾回聞?
[解說]
這首詩前二句寫成都音樂繁盛,日日奏個不停,樂聲到處飄傳。後二句一轉,說此種音樂只有天上才有,人間難以聽到,從而贊美了成都音樂的高超優美。對於音樂名曲,後人常引用此二句加以稱贊。小說《彩雲歸》中,當秀蘭唱了他丈夫入選的曲子後,陶冶之說:「今夜是珠聯璧合,叫人一曲難忘!咳!難怪古人說:『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有幾回聞』了!」

32.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簡析]
這首詩是杜甫絕句中最晚的一篇,作於唐代宗大歷五年(770年)。《明皇雜錄》中記載:「開元中,樂工李龜年善歌,特承顧遇,於東都大起第宅。其後流落江南,每遇良辰勝景,為人歌數闋,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杜甫嘗贈詩(即指此詩)。」杜甫少年時代正是開元盛世,曾與李龜年相熟;四十年後國家已經衰敗,兩人窮途相遇,不勝今昔之感,就寫下了這首深沉的詩。
開首兩句「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是追憶昔日長安繁華時期的情誼。「岐王宅」「崔九堂」是開元時期京都長安的王侯第宅,是他們兩人的相逢之地,「尋常見」「幾度聞」寫兩人相會的頻繁。後兩句「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寫今日相逢正是風光秀麗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時節。這「落花時節」包含不少內容,既是明敘相逢的季節,又暗喻唐帝國由盛入衰的局面,作為人生的歲月,兩人又到了落花時節的暮年。這四字寫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發了詩人撫今追昔,感時傷世之情。
清朝蘅塘退士評說:「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可見對這首詩的評價是較高的。

33.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夜徑雲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簡析]
這是一首描繪並贊美春雨的詩。題目中的「喜」字統攝全篇。全詩八句,雖沒出現一個「喜」字,但詩人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首聯寫春雨的來到:「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一個「好」字,表達了詩人對春雨的贊美。春天是植物萌發、生長的季節,正需雨,它就下起來了。詩人用擬人手法,盛贊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們的心願一般。
頷聯刻畫春雨的特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它伴隨著和煦的春風,趁著夜色悄悄地飄灑大地,綿綿密密,無聲無息地滋潤著萬物,不求人知,無意討好。春雨具有這樣高尚的品格,詩人格外喜歡。
頸聯寫春夜雨景:「夜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詩人希望好雨能下個夠,他開門出來看,只見天上烏雲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連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漁火露出一點亮光。
尾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是詩人的想像:春雨過後的翌日拂曉,整個錦官城裡必然是一派花團錦簇、萬紫千紅的景象,那一朵朵濕漉漉、沉甸甸、紅艷艷的鮮花,一定更惹人喜愛。花是如此,那田裡的莊稼也肯定會茁壯成長。春雨給大地帶來了蓬勃生機,給人們帶來了豐收的希望,詩人怎能不贊美春雨呢!

10. 小學學過的哲理詩

蘇東坡《登鸛雀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登鸛雀樓》是哲理詩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