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思想哲理

思想哲理

發布時間: 2020-12-27 11:00:37

『壹』 《逍遙游》闡發了什麼樣的哲理思想

「逍遙游」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版精神世界的絕對權自由。在莊子的眼裡,客觀現實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類本身都是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於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提倡不滯於物,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貳』 哲學和諧的思想說明了什麼哲學道理有

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靈魂.不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還是其他思想家,都把追求和諧作為自己的哲學目標.
和諧概念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是以「和」的范疇出現的.較早的記載見於《國語·鄭語》,西周太史史伯為鄭桓公分析天下大勢時指出,西周將要滅亡,原因是周王親小人、遠賢臣,不顧人民的意願,且「去和而取同」.史伯認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這是最早出現的和諧思想或觀點.在這里,史伯把「和」與「同」作為對立的范疇列出,什麼是「和」,什麼是「同」,它們之間本質的不同在哪裡呢?史伯下面舉例來分析:「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總之,事物是多種因素的集合,它們相互配合,協調組成新的事物,達到理想的效果.和諧內在的包含多樣性、差異性、矛盾甚至沖突,但是,事物最終會達成更高層次的統一與協調,即和諧.所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和」,就是「以他平他」,即不同的事物構成一個整體,形成多樣性的統一.同時,史伯也論證了和諧的作用,在他看來,「和實生物」,和諧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只有一種聲音談不上動聽的音樂,只有一種顏色構不成五彩繽紛,只有一種味道稱不上美味,只有一種東西就沒法進行優劣的比較.相同的事物不能產生新的事物,也就是說,「同則不繼」.
隨著中華文化的發展,和諧概念不斷獲得了豐富的內涵.「和諧」與一切美好的東西緊密相連,如和平、和睦、和氣、和善、和美、和樂、祥和、柔和、溫和、親和等等,由此「和諧」被視為中國文化的審美理想和至高境界.《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里的「中」是自然人的狀態,而「和」是社會人之符合禮儀法度從容自然的理想狀態,就是人們追求的和諧狀態.
和諧思想要求人們堅持和諧的原則.就是說,要承認事物的多樣性,差異性,甚至是矛盾性.人們不能用整齊劃一的,絕對化的思想看待事物.要正確的認識事物,正確的分析和解決問題,必須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充分尊重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善於處理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孔子認為能不能堅持和諧的原則是區分和衡量君子與小人的標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叄』 佛教的主要思想和哲理

佛教思想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5世紀的古印度,其創始人為悉達多,姓喬答摩。佛教徒尊其為「釋迦牟尼」,意即「釋迦族的賢者」。

佛教的基本教義為四諦說、八正道和十二因緣。

四諦包括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苦諦是把社會人生的一切判定為苦,集諦是講造成痛苦的原因,滅諦就是要人們消滅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諦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脫的途徑,可概括為八正道。八正道即正見(對佛理的正確見解)、正思(思維須以四諦來矯正)、正語(言語不能違背佛理)、正業(行為符合佛理)、正命(符合佛法的生活)、正精進(正確地學習佛法和修行)、正念(銘記佛法)、正定(如法禪定,收心於一)。經過八正追的修習,才能最後達到涅之境。十二因緣是十二個彼此互為因果聯系的環節,即老死、生、有(生存條件)、取(追求)、愛、受(苦樂感受)、觸、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名色(胎中的精神和物質狀態)、識(投胎時的心識)、行(前世的身行、語行、意行)、痴。這十二因緣彼此相依,流轉不息,形成「六道輪回」。

佛教的教義主要體現在佛經之中。佛經全集《大藏經》包括經、律、論三大部分,所以又稱《三藏》。

在中國所傳的佛教屬大乘教派,盛行偶像崇拜,故中國各佛教寺廟提倡造佛像以示尊崇,佛教徒供泰佛像以求功德。中國各寺廟中供奉的神像主要有釋迦牟尼佛、文殊、普賢、觀音菩薩和羅漢、諸天神(天龍八部、侍衛、天女)等。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約始於東漢。東漢明帝曾遣使赴西域求佛法,便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迎入中國,並在洛陽改建白馬寺,作為藏經拜佛之所。白馬寺成為中國最早的佛寺。

佛教初傳入中國,人們常常把它與當時社會上盛行的神仙術與黃老之學視為同路。隨著對佛教認識的逐漸加深,很多人發現佛教與中國固有文化的巨大差異,群起而攻之,歷數佛教的各種弊端,試圖把佛教從中國給排擠出去。中國歷史上,某些封建帝王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利益,曾數次下令禁佛,著名的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四次滅佛,史稱「三武一宗」滅佛運動,對佛教的發展打擊甚重。

佛教面對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不得不對其本身進行必要的改造,逐漸屈服於王權,與宗法制度相協調,並慢慢簡化成佛手續,使佛教思想逐步滲入中國社會。

魏晉時期,佛學開始與儒適合流,產生了玄學。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得到迅速傳播,統治階級一點點認識到佛教可以作為「坐致太平」的思想工具,在資助譯經、修建寺院、開鑿石窟等方面都十分突出。

隋唐時代,最高統治者採取三教並用的方法,使佛教逐漸中國化,產生了天台、法相、華嚴、禪宗等具有中國色彩的佛教派系,使佛學達到鼎盛。

天台宗亦稱法華宗,以《法華經》為主要教義根據,其創始人智襁宣傳大乘「空宗」教義,主張止、觀雙修。其後,湛然又提出「無情無性」說,以草木沙石都具有佛性作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補充。9世紀初,日僧最澄將此宗傳入日本。13世紀,日僧根據此宗所依《法華經》創立日蓮宗。11世紀末,朝鮮僧人義天把此宗傳人朝鮮。

法相宗,由唐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創立。唐玄奘西行印度求法,取得很高聲譽。回國後,用全部精力從事佛經翻譯工作,其後窺基繼其遺志,從事譯著。法相宗宣傳大乘「有宗」教義,主張外境非有,內識非無,承認「識」才是唯一的真實存在。法相宗注重邏輯分析,但論證過程過於繁瑣,枯燥乏味,難以在中國民眾中紮下根基,故盛行30餘年就開始衰落下去。唐代,日僧道昭也將此宗帶入日本,以元興寺為中心傳法,稱南寺傳。日僧玄也將此宗帶回日本,以興福寺為中心傳法,稱北寺傳。

華嚴宗,因以《華嚴經》為主要經典而得名。其創始人法藏被武則天賜號「賢首」,從而名躁一時。華嚴宗以「四法界」為理論核心,包括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著重論述了本體與現象的關系,創造了一套純然中國化了的佛教理論。唐代,新羅人義湘將此宗傳入朝鮮,稱海東華嚴宗初祖。日僧也將該宗傳入日本。
禪宗,因主張用禪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而得名,是完全中國化的、影響最廣泛的佛教流派。禪宗認為其初祖為菩提達摩,下傳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的弟子慧能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偈戰勝另一弟子神秀而得承衣缽。此後,禪宗分成北宗神秀和南宗慧能。北宗強調「拂塵看凈」,力主漸修,要求打坐「息想」。南宗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以無念為宗」,「見性成佛」,主張「頓悟」。通常所說的禪宗,即指南宗慧能一派。宋代後,禪宗在中國廣泛傳播,並演化成「五家七宗」。8世紀,新羅僧人信行將北宗傳入朝鮮。9世紀,新羅僧人道義將南宗傳入朝鮮,創「禪寂宗」。12世紀,日僧榮西將南宗傳入日本。
除了這四大佛教派別之外,凈土宗、律宗、密宗以及三階教等都是很具特色的中國佛教流派。在西藏等地區,逐漸形成了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

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產生了許多佛教名勝,最為著名的有:五台山、峨眉山、九華山、普陀山四大佛教聖地;敦煌、雲岡、龍門、麥積山四大石窟;懸空寺、潭柘寺、寒山寺、少林寺等寺廟;樂山彌勒佛等。

『肆』 《老子》主要論述哪幾個思想哲理問題

《老子》傳說為老子所著。《老子》約五千多字,文約而意豐,是一部間有部分韻迴文的哲理散文。答其文談玄淪道,意蘊深邃,具有較為完整的思想體系。主要論述了以下幾個思想哲理問題:(一)道的思想:老子的哲學思想以「道」為核心,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是萬事萬物存在與變化的普遍原則和根本規律。(二)無為思想:老子尊重自然,他認為宇宙萬物都有一個「獨立而不變,周行而不殆」的道理,既不由天來主宰,也不用人來安排,任何人為都與自然相反,所以他主張無為。老子的政治哲學是:「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白富,我無欲而民自朴。」(三)樸素辯證法思想:老子已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老子學說的精髓,是辯證法思想。老子觀察了天地萬物的發展變化,初步認識到社會歷史與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對立統一的辯證規律,發現了事物無不向其對立面轉化的基本原則。

『伍』 老子論述了哪些哲理問題

主要論述了以下幾個思想哲理問題:1.道的思想老子的哲學思想以「道」為核心: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是萬事萬物存在與變化的普遍原則和根本規律。「道」的提出,標志著人們認識世界的抽象思維能力已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老子首創以「道」為哲學的最高范疇,反對上帝有知、天道有為,針鋒相對地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思想。這意味著天上神權的動搖,也正是地上王權衰落的反映。但是,在老子的思想中,「道」只是個形式概念,不是積極概念,「道」本身不是一物,所以它是無名的。

2.無為思想老子尊重自然,他認為宇宙萬物都有一個「獨立而不變,周行而不殆」的道理,既不由天來主宰,也不用人來安排,任何人為都與自然相反,所以他主張無為。老子的政治哲學是:「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白富,我無欲而民自朴。」3.樸素辯證法思想老子已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老子學說的精髓.是辯證法思想。老子觀察了天地萬物的發展變化,初步認識到社會歷史與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對立統一的辯證規律,發現了事物無不向其對立面轉化的基本原則。但他過分強調矛盾對立面的統一性而忽視其斗爭性,缺乏積極斗爭的思想,含有走向相對主義的可能性,脫離條件而講變化,無異於宣揚循環論。

『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哲理、思想是什麼

整句意思是:
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寸草心指兒子的孝心,三春暉指母親的恩情.
意思是,母親的恩情極大,像春天的陽光之於小草,是怎麼也回報不完的.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注釋兩個詞:
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三春暉: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典故
《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唐代的詩人孟郊,寫過一首題為)的詩.這首詩以富有感情的語言,表達了一位慈母對即將離開自己的兒子的深深的愛.讀來令人感動.全詩只有短短六句,大意是這樣的:
即將漂泊異鄉的兒子啊.
你身上穿的衣裳是母親手中的線縫做的呀.
臨行時讓我把這衣裳縫得密密的,怕的是在外日子久會破損.
誰說做兒子的這顆象小草一樣稚弱的心,
能報答得了母親像春天陽光一樣的慈愛呢?
成語「寸草春暉」就是從這首詩中簡縮而來的.
出處
唐·盂郊《遊子吟》

『柒』 佛教思想的哲理性

佛教是佛陀教導的出世間的學問,是我們這些世間人不可思、不可議的學問,因此佛教回主張通過修行實踐去答證悟、去體悟。個人認為佛教中的哲理性超出世間的哲理性太多太多。比如《楞嚴經》中的八處征心,其哲理性很強,強到很難理解很難看懂。又比如《金剛經》中的「非法」、「非非法」,否定世間一切,連否定本身都要否定。再比如龍樹菩薩的《中論》中的偈子:「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讓人不由感慨,這哪裡是世間的學問,這分明是出世間的大智慧啊。
一句話:言語道斷,心行路絕。只有徹底放下世間的種種概念差別、超越絕對的對待,才能有所解悟啊。

『捌』 思想大於行動是什麼哲理

思想大於行動,感覺是空想,我們做事要漸思漸行、漸思漸行

『玖』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思想哲理是什麼

論語》告訴我們,「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是兄弟也」,沒有內尊重的基石,牢固的容人際關系就難以建立,四海之內的兄弟也就難以尋覓。尊重朋友,就是要尊重他的人格和意見,在兩個人出現分歧的時候,能夠靜下心來認真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考慮對方意見的可行性;尊重朋友,就是要明白再好的朋友也會有缺點,不要求全責備,應正確對待朋友的缺點,不要去譏笑、諷刺;尊重朋友,就要尊重他身邊的人,不要隨意去評價、更不要輕視他的朋友,而是應本著「愛屋及烏」的心態去接受朋友身邊的人;尊重朋友,就是不要讓朋友去做讓他為難的事情,多為朋友著想;尊重朋友,就是不要在任何場合都過分地強調你們的朋友關系,否則,會讓別人覺得和你的朋友很難建立友誼;尊重朋友,就是要在乎朋友之所在乎,珍惜朋友之所珍惜之物……一句話,尊重朋友就是多從朋友的角度考慮問題,尊重朋友的人格和選擇。

『拾』 中華文化中的哲學思想(一)四字成語包涵的豐富哲理

根據謎面意思,
博大精深,
這個成語可以說是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