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古詩哲理句

古詩哲理句

發布時間: 2020-12-21 20:41:46

『壹』 哲理詩句古詩名句

哲理詩句

1、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2、 不畏浮雲遮望回眼,只緣身答在最高層。(王安石《等飛來峰》)

3、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4、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5、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貳』 預示人世哲理的古詩

1、"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唐代詩人孟浩然這句詩體現的哲理是(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

2、"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首詩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興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事物的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

4、蘇軾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主要說明(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制約 )
5、"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一詩句說明(事物都有一個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 )

6、"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學寓意是(矛盾雙方在定條件下可以轉化 )
7、"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這句詩體現了唯物辯證法(變化發展)的觀點。
8、朱憙《觀書有感》:"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捕捉形象,說明觀書的體會。此詩中蘊含的哲理是(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客觀因素的制約;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9、"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要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
10、蘇軾的《惠崇春江曉景》膾炙人口:"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詩人用擬人手法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就是(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11、"家國興亡自有時,關人何苦怒西施。西施若解傾關國,城國之來又是誰?"羅隱的《西施》告訴我們,看待一個事物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
12、陸游《冬夜讀書示子半》:"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詩中蘊含的哲理是(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
13、"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這兩句唐詩蘊涵哲理(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創新不可守舊)
14、"豪化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王安石的這句詩從哲學上啟示我們(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 )
15、"涇溪有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聽說有沉淪。"這首詩從哲學上告訴我們(矛盾雙方依據一定條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
16、"世人聞秋悲寂寥,我道秋日勝春潮。晴空一鶴排雲去,直領詩情到碧霄。"從唯物論角度看,這首詩反映了(對同一事物人們的反映有差別 )
17、"冬青樹上掛凌霄,岑晏花凋樹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種禾終不生豆苗。"這表明(事物發展有自身的客觀規律)
18、毛澤東詩曰:"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這句詩體現的哲理是(事物運動是永恆的,無條件的)
19、"從來系日乏長繩,水去雲回恨不勝。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抔春露冷如冰。"這首詩說明的哲理是(事物運動有其自身規律,規律是客觀的)
20、"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此事古難全"蘊含哲理是(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對立統一關系)
21、"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句詩蘊含的哲理是(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22 古詩曰:"離離原上草,一字一苦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原上草"的"枯榮"表明(事物是運動變化的 )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蘊含的哲理是(新事物是不可戰勝的)
23、"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芳林新時催舊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從詩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新事物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發展前途,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24、"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樹瓊花滿目春。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是(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25、杜甫詩曰:"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是(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關鍵 )
——
1.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歪曲、虛幻的反映。

2.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意識具有能動作用。

3.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人的主觀意識會隨著客觀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4.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從實際出發。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6.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既要承認事物的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到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

7.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樹欲靜而風不止;誰揮鞭策驅四運? 萬物興衰皆自然;興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從來系日乏長繩,水去雲回恨不勝;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規律(客觀事物)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8.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9.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才須待七年期——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准。

10. 少年安能長少年,海波尚變為桑田;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卧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世間萬事萬物都處於運動變化之中,運動是絕對的,靜止僅僅是相對的,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有機統一。
11.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長江東流去,來者方不息;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新事物代替舊事物。
12.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事物都有一個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
13.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稻花香里說豐年,聽起蛙聲一片——說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相互聯系之中,不依賴周圍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沒有的。
14.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減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辦事情只有從整體著眼,統籌全局,才能選擇最佳方案,以求實現最優目標。
15.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乾為扶持;一時之強弱在於力,千古之勝負在於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
16.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篙——一切新事物的成長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
17.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任何事物都是一個前後相繼的發展過程。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就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的觀點看問題。
18.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說明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19.奢靡之始,危亡之漸;十年磨一劍;二句三年得;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敢憚榱梁蠹,深藏柱石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輕;自古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枉教一室塵如積,天下何曾掃得來?——任何事物的發展必須首先從量變開始,量變引起質變。
20.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當量的積累已經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應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和發展,促成質變。
21.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堅持適度原則。
22.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矛盾同一性)。
23.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必須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全面地看問題。
24.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梅須遜許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金非不為寶,玉豈不為堅?用之以發墨,不如瓦礫頑——矛盾的特殊性規定了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
25.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矛盾的普遍性總是存在於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矛盾的特殊性表現出來。
26.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凡物各自有根本,種禾終不生豆苗——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
27.驊騮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28.世上豈無千里馬,人中難得九方皋;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
29.白雪花繁空撲地,綠絲條弱不勝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
30.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的發展。
31.涇溪有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禍兮福之所;福兮禍之所伏」;「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曲則全,枉則直, 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任何矛盾都存在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雙方,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32.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沒有否定就沒有發展,辯證否定即「揚棄」。
33.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34.能群者存,不能群者滅;善群者存,不善群者滅——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
35.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人生的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
36.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人生的價值的實現需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

『叄』 最有哲理的古詩

蘊含哲理的古詩句匯總如下

1、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與元九書》

2、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3、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杜甫《戲為六絕句》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其五》

5、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滿江紅·寫懷》

6、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蘇軾《西江月·平山堂》

7、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羅隱《籌筆驛》

8、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陶淵明《雜詩》

9、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李泌《長歌行》

10、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陸游《文章》

11、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二首》

12、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白居易《琵琶行》

13、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14、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陶淵明《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15、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菩提偈》

16、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劉叉《偶書》

17、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蘇軾《沁園春·孤館燈青》

18、世事浮雲何足問,不如高卧且加餐。——王維《酌酒與裴迪》

19、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程顥《秋日》

20、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無名氏《雜詩》

21、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錢福《明日歌》

22、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蘇軾《滿庭芳·蝸角虛名》

23、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24、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25、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白居易《花非花》

26、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杜荀鶴《小松》

27、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歐陽修《春日西湖寄謝法曹韻》

2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曉景》

29、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張謂《題長安壁主人》

30、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肆』 帶有哲理的《古詩》

登鸛雀樓①

作者: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②。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③內。

題解:容作者在這首詩中,運用極其淺顯而朴實的語言,深刻地說明了兩點哲理:一、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二、事無止境,希望達到更高的目標,就必須不畏艱難,勇於登攀。

一般說來,詩忌說理。但這是只是說,詩歌不能枯澀、生硬而抽象地議論。相反,形象化的說理,常能給讀者以某種哲理的啟示。便如王之渙的這首詩,巧妙地把道理和景物、情和事融為一體,水乳交融,使讀者乍看並不覺得它是在言理,而細一玩味,卻感到妙理無窮。象這樣的說理詩,由於成功地運用了形象思維來闡示哲理,更為讀者所喜愛,故能歷傳不衰。

注釋 ①、此詩一作朱斌詩。鸛雀樓:清《一統志》;「山西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唐屬河東道)府:鸛雀樓在府城西南城上。舊志:舊樓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五雲:「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山名),下瞰大河。」雀:一作鵲。
②、此二句寫景,言夕陽西下,黃河東流,景象壯闊。引起下文說理。
③、此二句因景悟理,言寄深遠。窮:盡,盡目力所及。

『伍』 古詩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很多,要兩句

1、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2、 橫看成嶺側成峰專,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屬林壁》)
3、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4、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6、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8、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等飛來峰》)
10、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11、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12、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13、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陸』 關於含哲理的古詩

1.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清·趙翼《論詩》

矮子在人群中看,目光被人擋住,什麼也看不到,只是隨人說妍罷了。

2.愛好由來難下筆,一詩千改始心安。
——清·袁枚《遣興》

因為十分喜愛,下筆寫作從來不是容易的事,一首詩往往要經過許多次修改,心裡才覺得安穩。

3.安不忘危臣所願,常思危困必無危。
——唐·周曇《鮑叔》

平安時刻不忘危難,就會安然無患。

4.暗紅塵霎時雪亮,熱春光一陣冰涼,明白人會算糊塗賬。
——清·孔尚任《桃花扇·聽稗》

在秦淮河畔,這塊富貴繁榮的地方,侯方域、李香君那種旖旎風光的生活,在很短時間就像冰雪一般化為烏有了。他們溫暖的愛情春天,就很快變成寒冷凄涼的冬天。這種吉中藏凶的道理,真是局中人糊塗的地方。只有保持頭腦清醒的人,才能推斷事物變化的禍福,算清這糊塗賬。

B起
1.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湖南長沙景岑號招賢大師》

人不能滿足已取得的成就,還要繼續努力。

2.百勝難慮敵,三折乃良醫。
——唐·劉禹錫《學阮公體》

打過百次勝仗的將軍,有時也會難以識破敵人的計謀,多次折斷胳膊的人卻可能成為高明的醫生。所以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唯有實踐出真知。

3.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百川東流,永無歸期。少壯年華,轉迅即逝。如若不努力建功立業,老來徒然追悔悲傷而已。

4.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宋·朱熹《觀書有感》

『柒』 關於哲理的古詩大全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歐陽修《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李商隱《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 陪侍御叔華登樓歌》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斷句》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惠能《菩提偈》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馬致遠《琵琶行 / 琵琶引》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羅隱《蜂》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張鳴善《普天樂·詠世》
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蘇軾《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
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張謂《題長安壁主人》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歐陽修《春日西湖寄謝法曹韻》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樂游原 / 登樂游原》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曉景》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其一》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鮑照《擬行路難·其四》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杜荀鶴《小松》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盧梅坡《雪梅·其一》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蘇軾《琴詩》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李白《上李邕》
莫笑賤貧誇富貴,共成枯骨兩何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將進酒》
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雲。——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夢》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 別東魯諸公》

『捌』 具有哲理的古詩詞

含有哲理的詩詞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沖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

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宋】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

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可復返,青春對於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未始不可以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詞人發出令人振奮的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的想望本身,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

游山西村

【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既寫出山西村山環水繞,花團錦簇,春光無限,另一方面它又富於哲理,表現了人生變化發展的某種規律性,令人回味無窮。表現了詩人與眾不同的思維與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蘊涵著無限的希望。詩人描述了山水縈繞的迷路感覺與移步換形又見新景象的喜悅之情;人們可以從中領悟到蘊含的生活哲理——不論前路多麼難行難辨,只要堅定信念,勇於開拓,人生就能「絕處逢生」。

龜雖壽

【兩漢】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筆力遒勁,韻律沉雄,內蘊著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壯心不已」表達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積極進取精神,永遠樂觀奮發,自強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體驗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對健康的重要意義。

行路難·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復迴旋以後,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通過這樣層層迭迭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污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遠離分不開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鄰居一樣,一秦一蜀又算得什麼呢。表現友誼不受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是永恆的,無所不在的,所抒發的情感是樂觀豁達的。這兩句因此成為遠隔千山萬水的朋友之間表達深厚情誼的不朽名句。

次北固山下

【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

飲酒·其五

【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象很容易懂;內蘊卻很深,需要反復體會。對於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歷豐富了以後才能真正懂得。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活,並沒有使他消沉頹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詩里所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猶滿天。」他這棵病樹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詩形象生動,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並賦予它以新的意義,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玖』 哲理古詩

【題目】題西林壁(蘇軾)
【詩詞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題目】觀祈雨(唐 李約)
【詩詞原文】 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濰縣署中畫竹(清 鄭燮)
【詩詞原文】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哲理】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但是人們對同一客觀事物進行思考,卻往往會形成不同的認識和結論。從人的主觀因素來說,主要是由於人們的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知識構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詩中描述的祈雨場面就非常鮮明的告訴我們,在階級社會中,由於人們分屬於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階級立場,因而,他們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徑庭。我們要正確地認識事物,首先必須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去看問題。

【題目】琴詩(宋 蘇軾)
【詩詞原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題目】戲為六絕句(之一) (唐 杜甫)
【詩詞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
【哲理】(1)從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看,任何事物都是一個前後相繼的發展過程,離開了對歷史聯系的分析,我們不僅無法正確認識昨天的歷史,也無法正確認識今天的是未。割斷歷史、否認聯系,盲目的嗤笑傳統、否定前人,必然導致民族虛無主義。
(2)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就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斷歷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對前人要採取歷史主義的態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標准去看待和衡量過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的觀點看問題,一方面,要正確分析和區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與非、功與過、精華與糟粕等;另一方面,還要進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題目】八陣圖 (唐 杜甫)
【詩詞原文】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減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體和部分(全局和局部),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首先,整體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某種條件下,關鍵的部分甚至能夠對全局和整體起決定性作用。諸葛亮多年苦心經營,巧妙布置八陣圖,都是為了一個全局性的戰略目標——「吞吳」,而劉備的報仇之舉則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標。辦事情只有從整體著眼,統籌全局,才能選擇最佳方案,以求實現最有目標。劉備意氣用事,僅從局部著眼,貿然發動進攻,結果不僅局部遭到失敗,而且還從根本上破壞了諸葛亮苦心籌劃的戰略大局,使「吞吳」大計泡影。這首詩以生動鮮明的歷史事實昭示後人:樹立全局觀念,局部服從全局是多麼重要。

【題目】觀書有感 (宋 朱熹)
【詩詞原文】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題目】擬古 (明 錢宰)
【詩詞原文】長江東流去,來者方不息。白日沒西山,晨光還奕奕。春花瘁復榮。秋草黃已碧。造化無停機,循環豈終極?人生天壤間,少壯須努力!
【哲理】世界上萬事萬物在永不停息地運動、變化著。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因此,在少壯時,就必須努力拚搏,奮發進取。

【題目】論詩 (清 趙翼)
【詩詞原文】李杜詩篇萬古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哲理】說明事物是不斷發展的,每個時代都應創新、進步,不能因襲古人,不求進取。

【題目】草 (唐 白居易)
【詩詞原文】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哲理】說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而這種運動、變化和發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這首詩常被用來比喻新事物的強大啊生命力。盡管有嚴寒相逼,有野火摧殘,舊事物的威力可謂橫肆暴虐,卻無法改變客觀規律。新事物在春風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機。

【題目】寄興 (宋 戴復古)
【詩詞原文】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內部都包含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因此,我們要如實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就必須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全面地看問題。我們對人、對事、對己,都要一分為二,如果責備求全,就是一點論,就會犯片面性、絕對化的錯誤。

【題目】雪梅 (宋 盧梅坡)
【詩詞原文】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許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就在於她們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實這種特殊的矛盾規定了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質。詩中深刻地說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如果離開了對於矛盾特殊性的具體分析,人們就無法區分是未,也就更談不上正確地認識事物。

【題目】惠崇春江曉景 (宋 蘇軾)
【詩詞原文】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萎篙滿地蘆芽短,正是河 欲上時。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總是存在於個別(個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並通過個別表現出來。春天的到來,正是通過這一件件特殊的、個別的事物而表現出來。離開了這一個個的美妙畫面,春光也就無從談起了。

【詩詞原文】冬青樹上掛凌宵,歲晏花凋樹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種禾終不生豆苗。
【哲理】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

【題目】感懷 (明 楊基)
【詩詞原文】驊騮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無造父能,乃與凡馬同。
【哲理】唯物辯證法認為,在事物發展中,內因與外因同時存在,缺一不可。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首詩雖然突出地強調了外因對於人才發展的重要作用,但沒有否定內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對於他人來說處於外因位置的人們,應當善於發現、培養和使用人才,積極為人才的成長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它還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經取得成就的人們,不可忘記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績歸於自己。

【題目】赤壁 (唐 杜牧)
【詩詞原文】折戟沉沙鐵圍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哲理】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在一定條件下,對事物的發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沒有一定的條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無法成功的。

【題目】蟻 (唐 元稹)
【詩詞原文】時術功雖細,年深禍亦成。功穿漏江海,蠶食困蛟鯨。敢憚榱梁蠹,深藏柱石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輕。
【哲理】這首詩通過小小螞蟻造成的巨大危害,說明了量的積累可以引起質的餓變化,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的道理,告誡人們切莫輕視小的變化,以至釀成大禍。

【題目】讀《陳蕃傳》 (宋 楊萬里)
【詩詞原文】仲舉高談亦壯哉,白頭狼狽只堪哀。枉教一室塵如積,天下何曾掃得來?
【哲理】從矛盾分析的方法來看,陳蕃不懂得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決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質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質的方法去解決,企圖用一個模式去解決不同的矛盾,硬拼蠻干是註定要失敗的,陳蕃方正有餘,而計謀不足,以至事敗垂成。
從量變與質變相互關系來看,陳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發展必須首先從量變開始的道理。遠大理想、崇高目標必須同腳踏實地、埋頭苦乾的精神結合起來,才可能實現。陳蕃一室不掃,哪能談得上「掃天下」的雄心壯志?

【題目】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毛澤東)
【詩詞原文】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哲理】詩中引用了楚霸王項羽當年本可憑借優勢兵力消滅劉邦,但他卻害怕背上「不義」之名而多次喪失時機,最後反被劉邦攻擊的歷史悲劇,告誡熱鬧們「宜將剩勇追窮寇」的道理。從哲學角度來說,就是當量的積累已經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應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和發展,促成質變。如果猶豫不決,就會痛失良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更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說明「世界總是這樣以新的代替舊的,綜合司這樣新陳代謝、除舊布新或推陳出新。」滄桑,指滄海變為桑田,這里比喻革命性的發展變化。「人間正道」是指社會發展規律。「老」是指因氣憤、痛苦而變得衰老。這兩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話,看到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黑暗殘酷,也會氣憤不已,變得衰老;人類社會的除舊布新,滄桑變化,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人間正道)。

【題目】小松 (唐 杜荀鶴)
【詩詞原文】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篙。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哲理】這首小詩借松寫人,寓意深長。小松剛剛出土,的確小得可憐,以至被埋沒在深草之中,但它並不示弱,逐漸成長,是那些小草所無法比擬的。人們往往忽視、不認識小松將長成凌雲大樹的遠大發展前途,等到松樹真的凌雲參天之時,才去稱贊它的高大。大松「凌雲」已成事實時,再來稱贊它們高大,並不說明有眼光,而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樣貌不驚人時,如能識別,預見到它必將凌雲的發展前途和趨勢,而陪加培養和愛護,為它的成長創造條件,那才是有見識、有意義的。許多日呢所缺少的正是這個「識」字。作者以松喻人,告誡人們要善於發現和識別人才,對有發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給以重視、關心和培養,使之早日成才。
從哲學角度來說,小松的成長也可比喻為新事物成長的過程。一切新事物的成長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它最初出現時總是比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備和充分顯示其優勢,甚至常常是貌不驚人,幼稚可笑。但由於它符合客觀規律,代替了事物的發展方向,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我們應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及時發現它,預見到它的遠大發展前途,積極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長和壯大。

【題目】游園不值 (宋 葉紹翁)
【詩詞原文】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哲理】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無論如何也禁閉不住的。

【題目】放言 (唐 白居易)
【詩詞原文】朝真暮偽何人辯,古往今來底事無。但愛臧生能詐聖,可知寧子解佯愚。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憐光彩亦何殊!
【哲理】詩中提出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世事變化之快,真真假假,什麼人年能分辨得清楚,而古往今來哪件事又不是如此?人們對於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難辯的事物,必須透過現象,認識本質,辨別其真偽;並以種種貼切的比喻說明,人們通過分析比較,是可以辨別真偽,認識事物的本質的。

【題目】論詩絕句之二 (清 趙翼)
【詩詞原文】隻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哲理】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評論詩詞的好壞優劣,應當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哪個,而不能像文壇藝苑中的某些人一樣,心口雌黃。馬克思哲學認為,要做到獨具慧眼,深刻地認識、把握事物的本質,一是必須在實踐中佔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須善於對感性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加工,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和發展。

【題目】詠史 (唐 高適)
【詩詞原文】尚有綈袍贈,應憐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
【哲理】詩的前兩句,肯定了須賈的憐寒念舊之情,後兩句借題發揮,諷刺須賈僅有憐寒之意而無識才之眼。也是對僅以外表、衣帽取人的一種諷刺。
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徵,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事物的本質則是事物的內部聯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認識的根本任務在於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正因為須賈的認識沒有達到這樣的水平和餓程度,因而不可能給以重視和委以重任。對萬事萬物的認識都是這樣的。

【題目】詩一首(楊虎城)
【詩詞原文】西北山高水又水,男兒豈能老故鄉。黃河後浪推前浪,跳上浪頭干一場。
【哲理】詩前兩句表達了要干一番大事業的豪情壯志,後兩句富於哲理,發人深思,從「黃河後浪推前浪」的現象,上升為社會在發展、世事在變遷,事物在變化的哲理性認識,蘊涵著「機不可失、時不我待」的理性思考,因而得出了抓住機遇、珍惜時光,建功立業的結論。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表現之一,是人們在看問題、辦事情時所具有的精神狀態。詩中所表達的立志、拼搏、進取精神和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就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表現。

【題目】古瓦硯 (宋 歐陽修)
【詩詞原文】金非不為寶,玉豈不為堅?用之以發墨,不如瓦礫頑。
【哲理】價值是指客觀事物對人們需要的滿足,即對人們的有用性。有用的程度越高,價值就越大;反之,價值就越小。而人的需要是具體而復雜的,不僅表現為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而且處於不斷變化發展之中。某種物品對於人的意義和價值的大小,又是有條件的、可變的。如詩中所說,如果用來「發墨」,瓦硯的價值是金玉之貴也無法取代的。一個人對社會有沒有價值,或價值的大小,也是多方面、多層次的,無論是做工、務農、從軍,還是某方面的專家、學者,都能夠從某一特定的方面為國家、為社會作出貢獻,滿足社會的需要,因而都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題目】大江歌罷掉頭東 (周恩來)
【詩詞原文】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哲理】在詩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對自己選擇的人生道路具有多麼重要的導向作用。正是這種為國為民奮斗不息的價值觀,決定了周恩來革命的人生道路。

【題目】《西施》(羅隱)
【詩詞原文】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吳國人都認為吳國滅亡的原因是由於吳王好女色,根源在於西施,這是一種傳統觀念,是一種對事物表面現象的認識。

【哲理】認識論告訴我們,認識的根本任務在於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而不能停留在對事物的現象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一方面要佔有十分豐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又要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
詩人通過深入思考,分析吳國滅亡的本質,得出吳國的滅亡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應歸咎於西施個人。如果說西施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麼越王並不寵愛女色,越國的滅亡又該怪罪於誰呢?

【題目】《冬夜讀書示子聿》陸游
【詩詞原文】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這首詩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兩條途徑。
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學習前人的知識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人們掌握知識、積累知識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間接經驗。而直接經驗是獲取知識的另一個重要途徑,是直接從實踐中產生的認識,這好是非常必要的。並且,間接經驗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運用、檢驗和發展。如果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必只讀聖賢書」,不去參加社會實踐,不去接觸廣闊的社會生活,那麼他的認識始終「覺淺」;只有通過「躬行」實踐,把書本知識變成實際知識,才能發揮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實現認識的第二次飛躍。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