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哲理性散文

哲理性散文

發布時間: 2020-12-17 23:20:12

哲理性散文推薦

曾經有個女孩問過我,你失戀的時候感覺不痛嗎?我望了一下天空。人總要經歷,經歷太多也就不痛了,或者說麻木了。
我第一次失戀的時候,那個時候,腦袋重復她說的一句話,我沒愛過你。心裡一直哭訴,肝腸寸斷,現在見到她,我眼睛只會是淚水,對她感到恐懼。即恨又愛,時間久了,我的心麻木了。對任何人都沒興趣。有一天,我看到天空的藍天的兩朵白雲,想到彼此的甜蜜,想到她的笑容,我便釋然了。愛她就是去忘了她。
佛曰:色既是空,空既是色。所有美好的東西往往由空而生,也往往化為空。你看到的只不過是一個繁華的過程,終究還是一場空。既然是空,又何必在意。男人也是人,女人也是人,現在不過是豆蔻年華,風楊正茂,意氣風發。再過不久,也終究還是一堆白骨,名也好,利也罷,人已去,兩手空,何須煩惱添自身。哭也罷,笑也好,事一過,自開懷,何須情緒壓自身。
人一生為他人還不如為自己,逍遙自在走天涯,不為煩惱為自己。即使累,也從不後悔。即使是苦,我也當作是山裡的泉水,清澈又甘甜。不做後悔事,不做明白人。你因人生的挫折而感到無奈時,你何須去想,做久了就習慣了,事情再大,他也只是你人生不起波瀾的一件小事。凡事不因自身情緒受影響,凡事不要因自身而過武斷,凡事心平氣和,終究也只是你眼中的一個故事而已。或者,你就當成一場夢,一場很久很真實的夢。自己膩了也就出來了。
更多散文參考資料:https://www.8888ln.com/zheli/yichangmeng.html

② 具有哲理性散文

葉子的訴說
又是一個傷感的秋,風依舊如時出現在我們的生活。我們註定要從高高的枝頭離開,在那湛藍的天空和朵朵漂浮的潔白雲彩下飛舞、旋轉,和著一曲有一曲藍色的旋律開始新的生活。
落地,似乎化作春泥會是我最好的命運,心甘情願的在泥土中一點一點腐蝕,在腐蝕中一點一點遺忘自己,在遺忘中改變自己。最後,在大地的歸宿中永遠沉睡,來年做合格的護花使者。在歲月的變遷中,微笑著迷失自我,面對寒冷,埋葬一切。但是,為什麼不努力去爭取另一種生活呢?
我,不甘心,不甘心自己的一生就這么走過了。我要改變,要在落地之前改變自己的命運。風中,我用盡自己全部的力量想著另一個方向飛翔,哪怕這會加速下墜。忽然,我又看見了她,這更加劇了我的努力。她每天都回來樹下,撿起起一片有一片落葉,然後又失望的丟掉,沒有一片也能走進她的心裡。今天,她又來這里找葉子了。只是,她沒有去花池裡尋找我的夥伴,而是把那雙光滑白皙的手伸出來,感受著秋風的撫摸。我不禁興奮,她是在等我嗎?我拚命向著那雙手飛翔,我知道她能帶我走。就在這時,哥哥提醒我:別做無謂的抗爭了,落地成泥是我們的宿命。你這樣只會讓自己扎在松樹的刺上,死無葬身之地!「哪一科,我猶豫了,可馬上又恢復了努力。死無葬身之地又如何?或許我還能有另一種命運。我這么想,並就這么義無反顧的向這那雙手飛翔。我閉上了眼睛,因為我怕我會像許多不安分的前輩一樣,扎在松樹上,萬劫不復。
些許,一股溫暖的力量傳遍全身。我張開了眼睛,發現自己自己正躺在她的手上,面對著的是她動人的臉龐。這是我第一次這么近看著她,好美的眼睛啊!可是,為什麼充滿著憂傷呢?這時,我聽見她說;「這么努力的飛翔,是為了讓我看見你把?」她,竟看出來了!我不禁害羞,繼而又在心裡說:是,但不全是。更重要的是我想永恆一點,選擇另一種結局。不知道她能否聽到,我看見她笑了,那麼動人,那麼燦爛。那一刻,她眼睛中的憂傷全看不見了。
之後,我被夾進了她的日記本中。讀著她每天寫下的那些憂傷的文字,綉上著她的每個微笑。再之後,她終於決定讓那些憂傷文字被更多的人看到。於是,她成功了。出版了一本又一本厚厚的書,更多的人崇拜著她。我總是第一個讀到她的文字,也總是堅信她一定也選擇過,努力過,猶豫過,但最後一定是義無反顧的拚命地爭取。
看,又是一個別樣的秋。我笑著想起了我的那個秋天,那時的秋風,讓我努力並快樂。

③ 哲理性散文

http://www..com/?word=%E5%93%B2%E7%90%86%E6%80%A7%E6%95%A3%E6%96%87&se=360se_11_dg&ie=utf-8

④ 哲理性散文具備哪些特徵

哲理散文因其悟性和靈感的結合,給我們一種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的底蘊、觀念具有震撼性的審美效果。閱讀好的哲理散文,不僅可以提高文學修養,提高寫作技巧,還可以懂得生活的智慧,學習處世的經驗,幫助自己走向成功之路。


(一)即點散射


此類寫法,較常見於學者散文。餘光中把這種散文叫做「表意」的散文,因為「它既不要全面的抒情,也不想正式的說理,而是要捕捉情、理之間洋溢的那一份情趣或理趣」。它常常由一點生發開去,信筆遊走,恣意揮灑,其文思與論題的關系若即若離。錢鍾書的《論快樂》即如此。錢先生學貫中西,下筆則溝通古今,各種掌故、妙喻蜂擁筆端,別人的奇談、自己的妙悟打成一片。在這里,「快樂」這一論題,只是錢先生思維的導火線,它點燃靈犀,讓學識、智慧綻放成火樹銀花。此類散文,須得厚積薄發,方能出入自如。


(二)以淺寫深


在闡述道理時,摘取日常生活情景入文,以身邊場景的鮮活氣息化解道理的冷若冰霜。如季羨林先生寫《時間》,一看題目,多少有點讓人頭皮發麻。然而季先生開篇就很家常,「一抬頭,就看到書桌上座鍾的秒針在一跳一跳地向前走動。它那裡一跳,我的心就一跳。」由座鍾的跳動,想到心臟的跳動,再想到時間的流逝。以眼前情景切入,消除了讀者「談理色變」的畏懼心理。在談「生與死也屬於時間范疇」時,季先生並不故弄玄虛,還是把視角轉到眼前景,「現在正是初夏,窗外的玉蘭花,垂柳和深埋在清塘里的荷花,也都長了那麼一點點兒……」,以窗根底下事物的細微變化來說明「生」與「死」不是對立的概念,萬物都是「方生方死」,在生長「一點點」的過程中,也向死亡靠近了一點點。如此論理,變玄虛隔障為可見、可感、可親。


(三)即物興感


即在對事物的觀照中寄寓人生哲理。蘇軾的《題西林壁》,從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現象中,認識到身在其中,為一物所制,反而難以認清事物真相的道理。《前赤壁賦》前半為感性抒情之作,但是蘇子答客的一段,就地取材,因景立論,「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以水月為喻,提出變動與永恆的辯證法。因而「知性的哲理乃成為感性美文的脊椎,支撐起全篇的高超灑脫」(餘光中語)。


(四)即事成理


即把道理放在具體事件中去展現。此類寫法,避免空洞說教,而是引人入轂中,然後一語道破。如林清玄的《黃昏的沙堡》,寫一群孩子在海灘堆沙堡,因保護自己的城堡而起爭執,由爭執而毀壞別人的沙堡。最後潮來了,「在生命的界線中創建的許多城堡,看來真實,卻是虛幻,只有平靜的海灘才是開闊而永恆的存在」。「堆沙堡」在林先生的筆下,已不是兒童的游戲,而是成人的童話,折射出讓人深味的哲理。徐遲的《枯葉蝴蝶》脫開了借贊美蝴蝶來歌詠愛情的框架,也沒有落入因枯葉蝶瀕於絕種而提醒人們搶救自然資源的窠臼,而是由偽裝作假更導致滅絕這一角度,論及「美,更要真」的重要,從節肢動物的生物屬性延展至人類社會,最後表明自己的心跡:「我願這自然界的一切都顯出它們的真相。」


此外,語言有趣有味也是讓哲理性散文「趣」味橫生的妙方。幽默風趣的語言,可以讓人生哲理以春風化雨的方式滲入到讀者的心田。

⑤ 哲理散文的特點

分為:經典哲理散文,愛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友誼哲理散文。其開頭沒有鮮明開頭,一般以一件事開頭, 論述道理,加以評論總結。哲理散文一般十分工整,不但有散文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之外,還具有行文對仗的特點,十分有韻味,不僅 餘音繞梁,而且內容豐富,比起哲理詩歌、記敘文、議論文來,語言優美。雜志《讀者》中有許多哲理散文。《一沙一世界》將哲理散文發展到了極致。

先秦——散文與哲學的和諧共生,自古就有良好的傳統,先秦便已然有諸多的哲理散文。

《周易》的表達方式是:「立言以盡相,盡相以達意的」(《易傳》) , 並且先人們是在寂然不動心性寂空的情況下,通過言象的激發,從而:「 感而遂通」以預測吉凶的。如「大壯」的上六:「羚羊觸蕃, 不能進,不能遂」寫 公羊的角掛在了籬笆上進退兩難的情形,而這種情形正好與卦畫相配合,傳達出一種進退兩難的意義,從而給予 占卜者以啟示, 從而能夠預測前途之吉凶。

《論語》是 孔子門徒對孔子言論的編輯和加工,能夠鮮明地反映出孔子說理的特色, 那就是善於使用具體的形象。如:「歲寒, 然後知 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通過頌揚松柏在嚴酷自然環境中的頑強鬥志和生命力來歌頌一種堅貞不屈的人格。用「飯蔬食, 飲水, 曲肱而枕之,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述而》) 這樣一種 安貧樂道的形象來表現儒家的一種精神追求, 這里,孔子並沒有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做抽象的教化而是用形象的言語來感化他的弟子,從而告訴他們做人應該追求一種什麼樣的境界。

《老子》說理同樣具有這樣的特色,為了說明柔弱生剛強的道理,老子用水來譬喻:「天下之柔弱莫甚於水,而攻堅者莫能勝之。」(《十八章》) 形象而生動。用:「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二十三章》) 來說明物極必反的道理,使人頓悟。

《孟子》和《莊子》中大量使用比喻和寓言。據不完全統計,《孟子》全書二百六十章,共使用了一百六十多個比喻。如用:「欲見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來說明尊賢重道的重要性; 再比如《滕文公下》記: 載盈之曰:「『什一,去關市之爭, 今茲未能, 請輕之, 以待來年而後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 或告之曰:是非 君子之道。曰: 請損之,日攘一雞, 以待來年而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這個比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關市之爭和偷雞一樣是不義行為,讀後令人發笑又使人深省。 李白在《大鵬賦》中便贊美《莊子》中的文章是:「吐崢嶸之高論, 開浩盪之奇言」,其說理往往是靠其奇偉詭怪的文風感染人, 而不靠邏輯推理來教化人。《逍遙游》就展開了一幅壯闊神奇的畫卷:「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翅若垂天之雲。」

魏晉玄學家哲理散文——魏晉之際玄學家的著作,不僅在中國哲學史上留下了卓具異彩的一頁,在 中國文學史上也開辟了新的篇章。肇自 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至此又一大變,呈現出不同 前代的風貌。而以何晏(《無為論》《無名論》)、 王弼(《老子注》《周易注》)為代表的「正始名士」之文有別於以 阮籍(《大人先生傳》)、嵇康(《絕交書》《聲無哀樂論》)為代表的「竹林名士」之文。對此,劉師培在《中國中古文學史》中有所論述:「晉代自 太和以迄正始,文士輩出。其文約分兩派:一為王弼、 何晏之文,清俊簡約,文質兼備,雖闡發道家之緒,實與名、法家言為近者也……一為嵇康、阮籍之文,文章壯麗,總采騁辭,雖闡發道家之緒,實與縱橫家言為近者也。」湯用彤在他的《魏晉玄學論稿.言意之辨》中便如是說:「 王輔嗣(弼)兼綜名理,其學謹飭……稽叔夜(康)則宅心曠達,風格奔放。」「王氏謹飭,注重者本之宗統;嵇氏奔放,欣賞者天地之和美。」

⑥ 什麼是哲理性散文

哲理性散文首先是散文,具有散文的特點,其次還具有敘說哲理的特點,會把哲理融入文章中,形散而神不散。

⑦ 具有哲理性的散文。

往事

父親的朋友送給我們兩缸蓮花:一缸是紅的,一缸是白的,都擺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沒有在院子里看蓮花了——但故鄉的園院里,卻有許多:不但有並蒂的,還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紅蓮。

九年前的一個月夜,祖父和我在園里乘涼。祖父笑著和我說:「我們園里最初開三蒂蓮的時候,正好我們大家庭中添了你們三個姊妹。大家都喜歡,說是應了花瑞。」

半夜裡聽見繁雜的雨聲,早起是濃陰的天,我覺得有些煩悶。從窗內往外看時,那一朵白蓮已經謝了,白瓣兒小船般散飄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蓮蓬,和幾根淡黃色的花須。那一朵紅蓮,昨夜還是菡萏的,今晨卻開滿了,亭亭地在綠葉中間立著。

仍是不適意!——徘徊了一會兒,窗外雷聲作了,大雨接著就來,愈下愈大。那朵紅蓮,被那緊密的雨點,打得左右欹斜。在無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階去,也無法可想。

對屋裡母親喚著,我連忙走過去,坐在母親旁邊——一回頭忽然看見紅蓮旁邊的一個大荷葉,慢慢的傾側了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我不寧的心緒散盡了!

雨勢並不減退,紅蓮卻不搖動了。雨點不住的打著,只能在勇敢慈憐的荷葉上面,聚了些流轉無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動——

母親呵!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蔭蔽?

⑧ 林清玄的哲理散文

蝴蝶的種子

我在院子里,觀察一隻蛹,如何變成蝴蝶。
那隻蛹咬破了殼,全身濕軟地從殼中鑽了出來,它的翅膀捲曲皺縮成一團,它站在
枝椏上休息曬太陽,好像鑽出殼已經用了很大的力氣。
它慢慢地、慢慢地,伸直翅膀,飛了起來。
它在空中盤桓了一下子,很快地找尋到一朵花,它停在花上,專注、忘情地吸著花
蜜。
我感到非常吃驚,這只蝴蝶從來沒有被教育怎麼飛翔,從來沒有學習過如何去吸花
蜜,沒有爸爸媽媽教過它,這些都是它的第一次,它的第一次就做得多麼精確而完美呀!
我想到,這只蝴蝶將來還會交配、繁衍、產卵、死亡,這些也都不必經由學習和教
育。
然後,它繁衍的子孫,一代一代,也不必教育和學習,就會飛翔和採花了。
一隻蝴蝶是依賴什麼來安排它的一生呢?未經教育與學習,它又是如何來完成像飛
翔或采蜜如此復雜的事呢?
這個世界不是有很多未經教育與學習就完美展現的事嗎?鳥的築巢、蜘蛛的結網多
么完美!孔雀想談戀愛時,就開屏跳舞!雲雀有了愛意,就放懷唱歌;天鵝和娃魚歷經
千里也不迷路;印度豹與鴕鳥天生就是賽跑高手。
這些都使我相信輪回是真實的。
一隻蝴蝶乃是帶著前世的種子投生到這個世界,在它的種子里,有一個不可動搖的
信念:
「我將飛翔!我將采蜜!我將繁衍子孫!」
在那隻美麗的蝴蝶身上,我看到空間的無限與時間的流動,深深地感動了。

------------------
一鳴掃描,雪兒校對
補充:
圓通寺與冰淇淋

到圓通寺的大殿拜怫,在我右邊拜佛的是一位中年的婦人,很虔誠地在那裡頂禮。
我也專心地拜著佛,突然聽到右邊傳來劈啪兩聲巨響,回過神來,發現右邊的婦人
正打著小孩的耳光,由於用力極猛,連靜寂的佛殿都回響著嗡嗡之聲,我看著孩子的左
右臉頰浮起十個鮮紅的指印。
「你沒看見媽媽在拜佛嗎?你這個死囡仔哺,要吃冰淇淋不誨等一下嗎?不吃會死
嗎?氣死我!氣死我!」那媽媽漲紅著臉,幾乎發抖地說。
原來是圓通寺外有小販賣冰淇淋,看來只有七八歲的小孩擋不住誘惑,來向正在拜
佛的母親要零用錢。
拜佛的母親的反應大出我的意料之外,但被打的孩子的反應更令我吃驚,他雙手撫
臉、咬牙、瞪著怨恨的眼睛以忍住淚水,憤憤地說:「你先讓我吃冰淇淋,等一下再拜
佛也不會死!」
說完,孩子一轉身沖出大殿,發抖的母親發狂了,順手抄起放在牆邊的木板,追了
出去。
我跟出去,看到一對母子順著石階追逐,竟追了數百公尺,最後消失在山下。
這時,我才聽見石階下賣冰淇淋小販的叭不——喇叭聲。
我已無心拜佛,坐在庭中的大石頭上思維,如果我正在拜佛,我的孩子來向我要冰
淇淋,我會有什麼反應,我想我會停止拜佛,去買冰給他吃,再回來拜佛;或者就陪他
吃個冰淇淋也未可知,吃了冰淇淋,拜佛的心可能會更清涼。
佛是永遠在的,稍停一下並不會怎樣。
佛是到處在的,體貼眾生的需要,正是在拜佛。
每一個孩子的內心都有尊貴的佛性,孩子與佛無二,為什麼母親不能體會呢?
正想著的時候,那氣喘噓噓的母親返來了,我擔心地問:「追到了嗎?」
她說:「無呀!這塊死固仔,跑比飛卡緊,看在佛祖面上,饒他一命,我是拿這個
板子回來還給廟里的。」
然後我看她把板子放回原處,在大殿前穿鞋子——她剛剛急怒攻心,連鞋子也沒穿
就跑了。
我順著圓通寺的石階下山,看著這秋天清明的風景,想到佛是永遠在的,佛是處處
在的,在每一片葉、每一朵花、每一株草,甚至在吃冰淇淋清涼的心裡。
但是,拜著佛的人中,幾人能知呢?

夢醒時分
林清玄

證嚴法師曾說過一個故事:

有一位七十四歲的老人,每天清晨都出去掃地,打掃別人家的門口,因此每個人看都他都非常喜歡。

有一天,幾位年輕人問他說:"老伯,你今年幾歲了?"

他說:"我四歲。"

那些年輕人以為他腦筋不正常,再問他一次,他還是說四歲,年輕人只好問他說:"你今年是七十四歲?還是八十四歲?"

那位老人回答說:"論年歲,我是七十四歲,但論真正的做人,我只有四歲"

年輕人問他:"這是怎麼說呢?"

他說:"我七十歲以前迷迷糊糊過人生,不識道理,只是眾生之一;但自我聽了道理之後,迄今四年,我才懂得為人群服務,才深深感覺到自己是在真正的做人,所以說我只有四歲而已。"

法師最後下了結論:"能體會佛的道理,才是真正出生的日子。"

學習佛法的人喜歡講"開悟",把開悟當成深遠不可捕捉的情境,但是,如果把開悟擺在那麼高深的境地,絕大部分人窮其一生也難有開悟的經驗。

證嚴法師的故事給我們從一個新的觀點來看開悟,落實到生活上,開悟的最初步就是"覺非",覺察到過去行為、語言、思想的錯誤加以修正,就是開悟的基礎,所以說,"修行"的最初步是"修正自己的行為"。

這時候,人有一個清明的心,來做自己身口意的主宰,有如從夢中醒來一樣。

一個人在夢中所經歷的,不管是多麼真實,都是處在虛妄與迷惘的狀態,在夢中完全失去主宰自我的意識,只是隨境流轉,不能自己。因此,每一次從夢中醒來,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當人不斷的"覺非",不斷的"修正行為",慢慢的就走向正法,走向究竟開悟之路。

這個世界也有人的夢是不醒的!不知道從哪裡來,迷迷糊糊投生到這個世界,熙熙攘攘的過了一生,最後,糊里糊塗的離開這個世界,投入另一個不可知的迷夢之中。

開悟,即是"醒轉",是把迷夢反轉,覺悟真理的實相,進而證見真理,斷除煩惱的擾亂,圓具封鎖量妙德,身心自在。

只要一個人"開佛知見"的那一剎那,他就算從漫漫長夜醒來了,彷彿在沉睡中突然聽到鬧鍾的聲音,站起來做一天的工作,明明白白做自己的主人。

悟了以後的人還是要好好的生活與工作,就像醒來的人要生活與工作一樣。不同的是,悟了的人,有一個更開闊的心胸,有更明晰的智慧之眼,以及更廣大的慈愛,來對待自己的人生、對待這個世界。

我很喜歡佛經里對菩薩的另一個稱呼"開士",開有明與達的意思,不僅慈悲智慧大開,還能指開正道來引導眾生。凡夫在時空的輪轉中突然張開心眼,就成了"開士",這樣一想就忍不住自問:每天夢醒時分張開眼睛的一剎那,我的心眼是不是也隨著張開呢?

究竟的證悟雖然很渺茫,可是從"覺非"而言,悟出自己的人生大道也並不遠,每次想到七十四歲的老人自認為真正活了四歲,我就會自問:我今年幾歲了?
補充:
失戀之必要
日期:2005-7-6 22:15:22作者:林清玄

為了愛
失戀是必要的
為了光明
黑暗是必要的
這些年來,我時常思考到愛與恨的問題,因此收到你的來信感到特別心驚,你說到連續談了三場戀愛,被三個不同的男人拋棄,感受到每一次談戀愛的感覺愈來愈淡薄,每一次被拋棄則愈來愈恨。

第一次失戀,你的感受是:真恨!真想報復他!

第二次,你更進一步談到:我一定要想辦法報復!

第三次的時候,你的心噴出這樣的火焰:我要殺死他!

讀了你的信,使我在夜暗的庭院中再三徘徊,抬頭看著遠天的星星,月光如洗,呀!這世界原是這樣的美好,為什麼人的心中要充滿恨意呢?由於懷恨,我們的心眼昏眠,就看不見世間一切的好,自然也看不到自己在這裡面的角色了。

我們時常談到愛恨,但很少人去深思愛恨的問題,我現在用佛經的觀點來看看愛恨,在南傳的法句經里,把愛分成四個轉變,也就是四個層次:
親愛――對他人的友情。

欲樂――對某一特定對象的愛情。
愛欲――建立於性關系的情愛。
渴愛――因過分執著以至於痴病的愛情。
這四個層次逐漸加深,也就逐漸產生了苦惱,因此經上說了一首偈:
從愛生憂患,從愛生怖畏;
離愛無憂患,何處有怖畏?

苦惱生出恐懼,恐懼生出悲哀,悲哀再轉為嗔恨,其實如果往前追溯,愛與恨是同一根源,好像手心與手背一樣,所以佛陀說:「愛可生愛,亦可生憎;僧能生僧,亦能生愛。」

什麼是恨呢?經典里把忿恨連在一起,說它們是五種障道的力量,也是十種小隨煩惱的兩種:忿,恨之意,對有情、非情產生憤怒之心。恨,於忿所緣之事,數數尋思,結怨不舍。五種障道之力是欺、怠、嗔、恨、怨,欺能障信,怠能障進,嗔能障念,恨能障定,怨能障慧。

那麼,像忿、恨、惱、嫉、害則是以嗔為體,嗔與貪、痴合稱為「三毒」,貪與痴加起來產生嗔,所以嗔是心的最大障礙,在《大智度論》里說:「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

好了,現在我們知道愛欲與嗔恨的本質是相通的,我們可以來思考一些有趣的問題,一是愛雖然會轉為恨,卻不一定會轉為恨,也可以說,失戀會使一些人意志消沉、忿恨難平,卻也能使另外一些人更懂得去愛,開發更廣大的胸懷,不幸的,你是屬於前者。二是愛恨雖能束縛我們,它只是心的感受,猶如波浪之於大海,其中並沒有實體,是緣起緣滅罷了,可嘆的是,大部分人不能隨緣,反而緣起即住,愛的時候陷溺在愛里,恨的時候沉淪於恨中。

一般人在愛恨的時候很少有檢驗的精神,很少反觀這情緒的變化,因此就難以革新與創發。久而久之,愛恨逐成為一種模式。

「由愛生恨」是最固定的模式,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了這種模式,我們在電視、小說、電影里學習到這種模式,在親戚朋友身上感染這種模式,反映到真實生活里,我們在愛情失敗時,隨之而起的便是恨,沒有一個例外,我把這種叫做「模式反應」,那有點像蚊子從我們眼前飛過,它不一定會傷害我們,但我們會下意識地舉手去撲殺它一樣。

如果不是「模式反應」,為什麼千百萬人失去愛的時候都反射出恨呢?那是不是人性的真實呢?我有一個朋友說過,歐洲人與美國人失戀,所帶來的恨意就比中國人或日本人淡薄得多,大部分西方人在失戀中、離婚之後都能與從前的伴侶做朋友,那是他們的模式反應沒有像我們一樣。

為什麼我要和大部分人一樣,失戀就憎恨呢?可不可以做一個卓然的人,失戀也不恨呢?

失戀的恨,那是由於兩個原因,一是認為失戀是壞事,二是我們沉淪於過去的覺受。

我曾經在筆記上寫了兩句話:「為了愛,失戀是必要的;為了光明,黑暗是必要的。」

那就好像,如果我們不飢餓,就無法真正享受食物;如果我們不生病,就不知道健康的可貴;如果我們不年老,青春對我們就沒有意義;如果我們要種蓮花,沒有爛泥巴是不行的……

失戀不是壞事,春天過了就是夏天,秋天過了就是冬天,這是必然的過程,我們熱愛春秋,但並不能阻擋火熱與寒冷的來臨,我們熱愛蓮花、玫瑰、金盞花、紫丁香,但我們不能使它不凋零。

我們不喜歡凋零,然而,凋零是一種必然。

過去不能讓它過去,未來不願等待未來是人生最大的悲劇,其實,再怎麼好的戀愛,每天都是不同的,我們甚至無法維持對一個人的愛,從早上到晚上都保有同一品質。也就是說,再好的愛都會失去,會成為過去式。

我們之所以為失戀煩惱,是因為我們不願面對此刻、融入此刻,老是沉湎於過去。可嘆的是沉湎於過去的人會失去生的樂趣、失去發現的樂趣、失去創造的可能、失去愛的能力。如果我們願意走出來,就會發現就在此刻、就在門外,就有許多值得愛的人、許多值得愛的事物。

當然,不只是許多人值得愛,也有許多人等著愛我,只是我關在過去的枷鎖里,他們沒有機會來愛我吧!我要得到更好、更珍貴的、更真實的愛,首先是使我的心得到自由。

看你滿腹煩惱、滿臉忿恨、滿腦子報復之思,就是有這世界上最好的對象,也會被你錯過了呀!

讓我們一起來做一些創造性的工作,每天清晨起來中,把昨天的愛恨全部放下,從零出發,對著鏡子好好展現一個最美的笑吧!然後梳妝打掃(從心裡的庄嚴開始),把自己最好的、最有魅力的那一面提起來,挺胸抬頭走出門外,那才是今天的你、此刻的你,既然你認為自己是善良而美麗的,為什麼不把善良和美麗表現出來呢?

如果是我,使我動心的異性,是那些有生機、有活力,能微笑走在風里的人,而不是懷憂喪志,滿腹忿恨的人呀!

我說的這些都不是空話,而是我自己的體驗,是我的開發與創造,說來你也許難以相信,我很感激那些從前拋棄過我的人,如果沒有她們,就不會造就今天的我呀!

那些沒有經過監獄的悲慘的人,不會懂得外面的世界是多麼值得歡喜與感恩,你現在知道心靈監獄的悲慘,一旦你走了出來,就可以知道生命確是值得歡舞和慶祝的。

不是哭了,不要恨了,當你停止哭泣與懷恨的那一刻,我在你的臉上看到春天的光輝,那時,你是多麼美,像一朵金盞花在清晨的陽光下溫柔地開放。
雖然我沒有見過你,但我真的看見了你轉化恨意之後,臉上流轉的光輝。

⑨ 初中哲理性散文有哪些

初中哲理散文推薦:有夢才有遠方
雪野茫茫,你知道一棵小草的夢嗎?寒冷孤寂中,她懷抱一個信念取暖,等到春歸大地時,她就會以兩片綠葉問候春天,而那兩片綠葉,就是曾經在雪地下輕輕地夢囈。

候鳥南飛,征途迢迢,她的夢呢?在遠方,在視野里,那是南方湛藍的大海。她很累很累,但依然往前奮飛。因為夢又賜給她另一對翅膀。

窗前托腮凝思的少女,你是想做一朵雲的詩,還是做一隻蝶的畫?

風中奔跑的翩翩少年,你是想做一隻鷹,與天比高?還是做一條壯闊的長河,為大地抒懷?

我喜歡做夢。夢讓我看到窗外的陽光,夢讓我看到天邊的彩霞;夢給我不變的召喚與步伐,夢引領我去追逐一個又一個的目標。

1952年,一個叫查克·貝瑞的美國青年,做了這么一個夢:超越貝多芬!並把這個消息告訴柴可夫斯基。

多年以後,他成功了,成為搖滾音樂的奠基人之一。夢賦予他豪邁的宣言,夢也引領他走向光明的大道。夢啟發了他的初心,他則用成功證明了夢的真實與壯美——因為有了夢才有夢想;有了夢想,才有了理想;有了理想,才有為理想而奮斗的人生歷程:

沒有淚水的人,他的眼睛是乾涸的;

沒有夢的人,他的夜晚是黑暗的。

太陽總在有夢的地方升起;月亮也總在有夢的地方朦朧。夢是永恆的微笑,使你的心靈永遠充滿激情,使你的雙眼永遠澄澈明亮。

世界的萬花筒散發著誘人的清香,未來的天空下也傳來迷人的歌唱。我們整裝待發,用美夢打扮,從實干開始。等到我們抵達秋天的果園,輕輕地擦去夏天留在我們臉上的汗水與灰塵時,我們就可以聽得見曾經對春天說過的那句話:夢想成真!

初中哲理散文推薦:賣鞋的人
我是一名推銷鞋子的服務員,每天都迎來和送走數不清的顧客,也經手數不清的鞋子,也就是說:我很忙。

在我的每一天,有很多人來買鞋,有的人滿意而歸,有的人卻敗興而去,而我所做的,就是努力的把那些鞋子賣出去——而不管那些鞋子是否漂亮!

其實,我見過很多漂亮的鞋子,也見過很多劣質的鞋子——男鞋、女鞋、童鞋┈┈,我可以准確地把每一雙鞋子和每一個人完美的搭配起來,因為這些年我學到了很多推銷的經驗,我知道:這其中包括買鞋人的身份,所要搭配的衣服款式和顏色,要出入的場合以及他們的身材、腳樣、臉龐和發型,這些都很重要,都直接和要買的鞋子有著至關重要的聯系。可是,這些搭配往往不能實現,因為顧客在買鞋子的時候會受到很多的限制,譬如:顧客的經濟條件,顧客偏愛的顏色和款式,所買鞋子

⑩ 名家經典哲理散文

名家散文很多,推薦幾部余秋雨的散文

1.《山居筆記》 1995年
《山居筆記》一書的寫作,始於一九九二年,成於一九九四年,歷時兩年有餘。為了寫作此書,作者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不再上班,因此這兩年多的時間十分純粹,幾乎是全身心地投入。投入那麼多時間才寫出十一篇文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寫作是與考察聯在一起的,很多寫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快不起來。記得有一次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跡一副對聯上的兩個字,幾度函詢都得不到准確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這種做法如果以經濟得失來核算簡直荒誕不經,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即所謂「得失寸心知」。
2.《霜冷長河》 1999年
驚人的安靜,但這種安靜使它成了一條最純粹的河。清亮、冷漠、坦盪,岸邊沒有熱鬧,沒有觀望,甚至幾乎沒有房舍和碼頭,因此它也沒有降格為一脈水源、一條通道。
它保持了大河自身的品性,讓一件件岸邊的事情全都過去,不管這些事情一時多麼重要、多麼殘酷、多麼振奮,都比不上大河本身的存在狀態。
它有點荒涼,卻拒絕驅使;它萬分寂寞,卻安然自得。很快它會結冰,這是它自己的作息時間表,休息時也休息得像模像樣……
3.《千年一嘆》 2000年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
他們一行人是去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路基,卻發現竟然有那麼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布、盜匪出沒。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會遇到什麼,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將結束之時,作者寫下這樣的一段話:「四個月冒險奔波,天天都思念著終點。今天我們到了,回頭一看,卻對數萬公里的尺尺寸寸產生了眷戀。那是人類文明的經絡系統,從今以後,那裡的全部冷暖疼痛,都會快速地傳遞到我的心間。」
4《行者無疆》 2001年
行者獨步於遙遠的曠野,
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
只因為一個執著的信任,
敢於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
為後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 。
5.《借我一生》 2004年
是余秋雨對中國文化界的「告別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諸多不為人知的經歷,還描繪了記憶中文革時「大揭發」、「大批判」的整人模式……從前輩到自己,作者以平實、真實的記憶組成一部文學作品。
「我歷來不贊成處於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太激動,但寫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 ——余秋雨
6.《笛聲何處》 2004年
中國歷史充斥著金戈鐵馬,但細細聽去,也回盪著胡笳長笛。只是,後一種聲音太柔太輕,常常被人們遺忘。遺忘了,歷史就變得獰厲、粗糙。這本書要捕捉的,就是曾經讓中國人痴迷了兩百年之久的崑曲的笛聲。在《笛聲何處》當中,余秋雨依舊以其一貫的文化的視角、散文的風格,關注的則是另一種歷史的、音樂的非物質的文化。余秋雨稱,《笛聲何處》的創作準備早在12年前就已經開始了。當時,《文化苦旅》還沒有進入台灣,余秋雨赴台所到之處的一系列活動,均是以崑曲學者的身份受到接待的。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