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美的哲理

美的哲理

發布時間: 2020-12-21 17:17:30

⑴ 什麼是美關於美的哲學



簡單+純朴=美

復雜與簡單,簡單很美

宇宙最復雜的東西在渾沌中,這個渾沌就是負宇宙,全由反物質構成,渾沌無所謂結構,是個渾然一體的靈的世界,渾沌以負宇宙速度控制著宇宙中的一切,地球上發生的事件可以幾乎在瞬間感應到幾十萬光年外的另一星球上,這即叫「天人感應」,也稱為「宇宙全息。」

所有的科學定理和假說,在渾沌中全部失效,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超弦理論、科學家們關於宇宙的許多說法,比如霍金在《時間簡史》中的論述,即使人們的想像,在渾沌中一文不值。

我們目前沒有必要了解渾沌,我們從物質的起源處來分析宇宙中什麼最美?

沒有什麼人否定宇宙中的萬事萬物來源於結構,受孕卵能發育出一個相當完美的生命體,關鍵取決於受孕卵的結構,有什麼樣的受孕卵結構,就有什麼樣的生命體表現,狗的受孕卵不可能發育出一個豬來,猴子的受孕卵不可能發育成一個人,因為物質起源的結構相互不同。超弦理論雖然精彩,但它必須依賴於結構,就象從笛子和二胡中發出來的音相互不同,關鍵在於笛子和二胡的結構不相同。

但是,結構對我們人類而言,它虛無縹緲,我們無法捕捉。

旋律是美的,但在視覺上沒有任何效果。

誇克、質子、中子、光子、電子等等對人而言,也無法展現其美。

單個的分子簡單是簡單,但我們無法欣賞其美。

從渾沌到結構,從結構到超弦,從超弦到粒子,從粒子到分子,從分子到物質,這個過程就是從復雜到簡單的過程。

為什麼要簡單化?因為簡單符合地球上的生命之道,沒有簡單,就不可能有人類社會的出現。

我們夜晚仰望蒼穹,星光閃爍,覺得很美。

白天風和日麗、白雲飄動,感覺很美。

鮮花盛開,大河流淌,小溪淙淙,高山聳立,讓人有美的遐想。

簡單很美。

純朴是人最珍貴的品質,也是最美的。

就人而言,僅僅簡單似乎像個傻瓜,人的美主要體現在內涵上,而一切的內涵之中,純朴是最珍貴的品質。

在都市中遭受商品社會污染的人們,若到偏遠的未經商品化污染的淳樸鄉村去,看到青山綠水,牛羊閑散,鄉下人見了面靦腆而尊重的問好,必然有美的感受,因為鄉村不僅簡單,而且純朴。

農村的人到大都市去,看見車水馬龍,霓虹燈閃爍,俊男倩女花枝招展,除了驚嘆、不會產生多少美感,原因是城市太復雜、太勢利。

回憶一下,能給你以美的享受的有幾人,他們(她們)美的因素到底是什麼?如果一個人外表很美,但若花花腸子太多,你能從他(她)那兒感受到美嗎?

人小時侯感受到的美最多,因為那時一切簡單,一切純朴。

人年紀越大,感受到的美越少,因為我們透過簡單和純朴看到了復雜和勢利。

人類社會發展越來越復雜化、庸俗化、勢利化,實際上偏離了大道。偏離了大道,失去的不僅僅是美,而且是一切。

人們啊,難道你們不嚮往美嗎?

來源:曠世奇書《生命禪院》

⑵ 美的哲學意義是什麼哲學怎樣解釋美的

不少人以為美字由「羊」與「大」兩個字構成,認為美是來源於古人認為羊大為美.其實不然,甲骨文中「美」其實是站立的人,頭戴羽毛頭飾的形狀,後來簡寫時誤作「羊」、「大」兩個字,和「美」同源的「每」字,甲骨文寫作戴羽毛頭飾的婦女,在古代兩個字都是表示漂亮,好看的意思,後來才作他用.魯迅先生也曾經把「美」解釋成「戴帽子的太太」,也就是此意. 美的定義:人對自己的需求被滿足時所產生的愉悅反應的反應,即對美感的反應.
2008年,大陸學者在《存在與華夏文明》一書中提出了美的這個定義.
美的定義是美學中最難的問題.在人類歷史上第一篇系統研究美學的文章《大希庇阿斯篇》中,作者借蘇格拉底的口總結到:「美是難的.
十八世紀歐洲興起了「實驗美學」熱,意圖從具體的美的事物中找到美的本質,從而給出美的定義.然而實驗美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圖形和聲音,所得結論不具普遍性.至於 「美是生活」,「美是人的對象化」等定義,則犯了把具有交叉關系概念的交集概念等同於了具有交叉關系概念中的某個概念的錯誤.
美不是孤立的對象,而是與人的需求被滿足時的精神狀態相聯系的人與刺激的互動過程,這種動態的過程包括三個要素:
(1)信號——引起人愉悅反應的一切刺激,包括和第一和第二信號;它是產生美的原因.
(2)主體 ——人;它是美產生的場所.
(3)美感——人的需要被滿足時人對自身狀況產生的愉悅反映.它可以是現實需要被直滿足時的感受,也可以是以往需求被滿足的經驗和記憶.
美的這個定義,抓住了「人的需求被滿足」這個美的本質,克服了以前許多美學家把美的屬性當作美,把美感當作美而引起的諸多問題.它可以合理解釋移情現象;可以解釋同一刺激在不同情況下以對同一個人,在相同情況下對不同的人,在不同情況下對不同的人何以有千差萬別的效果,而且還可以很好地解決美學中的三大難題:變態美(以惡心為美)自然美和音樂美.
由美的這定義出發進行演繹,可以對美進行合理分類,把自然美,社會美、相對美、形象美、朦朧美等都歸入了「美」這個種概念的屬下.
由於人的需要隨時間地點在變化,所以美的概念是動態的,美的外延也是不確定的.
如果以人感知客觀世界的方式(嗅,觸,嘗,聽,看,想)為標准,美可分為實用美,形式美,音樂美、精神美和創造美.
以人的需要層次為標准,美可分為生理美、先驗美和精神美.
按人活動的場所分,可把美分為自然美和社會美.
按美產生時實物刺激的有無,美又可分為直接美和間接美.
按引起美的刺激是第一信號系統還是第二信號系統,美可以分為實際美和信號美 …美感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會對一些事物產生普遍性的美感,而另一些美感卻因人而異?這其中有沒有規律可循?如果有,我們是不是可以按照美感的本質和規律創造更多具有美感的東西?
●其實「美感」就是引導我們更好生存的一種「情感」,或者說:美感的「本質」就是「意識」這個「二次導存」(第二次引導事物存在的東西)的「正向特示」(正方向的特級指示/提示:指示我們繼續做或收集那些讓我們感到有「美感」的事物,將會對我們的生存帶來好處)
●也就是說一樣事物給予我們「美」的感覺,其實是因為那樣「事物」或與其有「類似特徵」的「事物」會直接或間接的給我們的「生存」帶來「利益」或是不會「傷害」我們.
◆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事物是普遍對人們有好處的,另一些只在特殊的情況下對特定的人有好處;所以美感主要可以分為【普遍美感】和【特殊美感】
◆【普遍美感】實例:
1.看上去有「潤澤感」的「蔬菜」、「水果」甚至「皮膚」都是比較「健康」的,一般對我們是有「好處」的,於是「潤澤感」就成為了一種「普遍性」的「美感」,我們簡稱為【潤澤美感】.
2.做工比較「精密」的東西,一般都會比較「安全」或有「科技含量」,於是這種「精密感」也便成了一種「普遍性」的「美感」,我們簡稱為【精密美感】.
3.而為什麼一些「形象」我們看上去會感覺很「可愛」呢?您如果仔細的觀察一下的話,您將會發現那些「可愛」的形象,一般都是「手短」、「腳短」、「腦袋大」一幅「傻樣」,而這樣的東西是不會對我們造成「傷害」的,所以自然也成為了一種「美感」,我們簡稱為【可愛美感】.
◆【特殊美感】實例:
1.在我們看到一個女孩,大家都覺得漂亮的時候,突然又出現另外一個更漂亮的,於是對比之下我們便會覺得原先的那個女孩不是很漂亮了,這種就是比較常見的比較之後的特殊美感了,我們簡稱為【比較美感】
2.有些人對自己的感興趣的事物,感覺到有美感;然而別人卻對那些事物不感興趣,於是那些東西對他們來講就沒有多大的美感可言(有興趣的事物,必定是在某方面對他們產生一定的利益的,無論是現實中還是精神上),這種因人而異的特殊美感,我們簡稱為【興趣美感】
3.我們會發現:自己以前並不喜歡的事物,因為自己喜歡的人對其有好感,而愛屋及烏的喜歡上了它們;這種連帶式的特殊美感,我們簡稱為【連帶美感】
◆使用邏輯:自然萬物都有「可存」和「導存」的本質,那麼進化的方向就必然是「更有利於存在」的方向,那麼生物的「情感」的存在也不會是一個「偶然」的現象,而依照觀察,我們可以發現我們的「情感」就是對「生存方向」的一種「特別的指示」,而「美感」就是「正向特示」.
●出自【全集然文明X檔案】美的哲學定義:美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具體的環境、現象、事情、行為、物體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的功利性能、正面意義和正價值,是個人在接觸具體事物的過程中,受其作用、影響和刺激時產生愉悅、滿足等美好感覺的原因,是人們通過反思和尋找美感產生的原因,從具體事物中發現、彰顯、界定和抽取出來的有別於丑的相對抽象事物或元實體.
美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美不能夠離開具體事物單獨存在.
美存在於個別具體的環境、現象、事情、行為、物體之中.美景、美酒、美玉、美事、美的生活都是包含美的具體事物.
莊子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儀,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大美、明法、成理存在於天地、四時、萬物之中,是天地、四時、萬物的組成部分.
柏拉圖認為:美不是美的具體事物.美是理念,是美的具體事物所以美的原因.
柏拉圖所謂的理念,是指具體事物具有的規定、性能和組成部分,是指人通過認識實踐活動,從個別具體事物中區分、界定、彰顯和抽象出來的,包含兩個或多個對立組成部分和冠名的抽象事物.美不是美的具體事物,美是美的具體事物包含的抽象事物.
美是千差萬別的美的具體事物具有的普遍性能、普遍本質和組成部分.美不是美的具體事物的全部,它僅僅是美的具體事物具有的一個組成部分.
美是具體事物具有的促進社會和人類生存發展的功利性能、正面意義和正價值.
價值的哲學定義:價值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具體事物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性質和能力,是人們通過認識實踐活動,從經驗過的全部具體事物中發現、界定、彰顯和抽象出來的,具有一定邊界、限制、規定和冠名,包含兩個或多個對立組成部分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抽象事物和元本體.
具體事物普遍具有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性質和能力.自然事物、環境、現象具有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性質和能力,人類具有改造自然環境、變化客觀事物的性質和能力,各種化學物質具有相互發生化學反應、融合生成新物質的性質和能力.
人們約定俗成地把個別具體事物普遍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性質和能力稱為價值.例如: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勞動價值、化合價值、文化價值、宗教價值等,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個別具體事物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性質和能力的稱謂和界定.
元本體是自然事物的組成部分,是人類經驗過的全部事物具有的普遍性規定,是人類通過認識實踐活動,從全部經驗事物中發現、界定、彰顯、抽取出來的,具有一定邊界、限制、規定和冠名,包含兩個或多個對立統一的組成部分,既作為具體事物也作為抽象事物存在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本體自然事物.
價值是同時間、空間、運動、物質、精神屬於同一種類的,不具有最高級別普遍性規定的元本體事物.
價值是正價值和負價值組成的對立統一體.
大家都知道,有的具體環境、現象、行為、事情和物體有利於人類的生存發展,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正面意義和正價值.有的具體環境、現象、行為、事物有害於社會和人類的生存發展,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負面意義和負價值.社會和自然的環境、現象、事物、行為對社會和人類生存發展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是正面意義和負面意義、正價值和負價值組成的統一體.
真、善、美是具體事物具有的有利於社會和人類生存發展的特殊性質和能力,是具體事物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的正面意義和正價值;假、惡、丑是具體事物具有的有害於社會和人類生存發展的特殊性質和能力,是具體事物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的負面意義和負價值.
美是具體事物包含的正價值.
美是個別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價值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之一,是和負價值相互對立的正價值,是和丑相對立的相對抽象事物或元實體.環境美、行為美、語言美、心靈美是指具體環境、具體行為、具體語言、具體心靈中包含著有利於社會和人們生存發展的特殊性質和能力,是指具體環境、具體行為、具體語言、具體心靈對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具有的正面意義和正價值.
美是存在於個別具體事物之中的有別於丑的相對抽象事物或元實體.
美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或組成元素,是人們通過認識實踐活動,從美的具體事物中抽取出來的包含兩個或多個對立部分的抽象事物.美相對於美的具體事物來說包含的內容規定更少、其抽象程度更高.美相對於美的具體事物來說是相對抽象事物.
元實體的哲學定義:元實體是個別自然事物的組成部分,是個別自然事物具有的種或屬的普遍性規定,是人類通過認識實踐活動,從自然事物中發現、界定、彰顯、抽取出來的,具有一定邊界、限制、規定和冠名,既作為具體事物也作為抽象事物存在的實體自然事物.
普通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表述的認識對象都是元實體.
形容名詞「美」所表述的認識對象同普通名詞「人」、「蔬菜」、「水果」所表述的認識對象一樣,都是具體事物所具有的種或屬的普遍性規定,都是人們從個別具體事物中發現、知道、分辨、界定、抽象出來的,既作為具體事物也作為抽象事物存在的實體自然事物.
美感是人腦產生的一種特殊感覺,是人們從個別具體事物中發現美,把美從個別具體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來的前提條件.
人類在自然界產生以前,個別具體事物具有的規定、規律、性能和本質好比是貯藏在地下的礦藏,靜靜地存在於具體事物之中,不存在現在完整意義上的抽象事物,不存在所謂的價值,不存在美醜、好壞、善惡這些價值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
人類在自然界出現以後,具體事物具有的各種規定、規律、性能和本質,具體事物具有的真、假、美、丑、善、惡等組成部分,逐步被人從個別具體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來了.價值,美、丑、善、惡等抽象事物的形成和產生,同個別具體事物、同人的生存發展需要、同人腦的思維分解和抽象活動有密切關系..
人腦在受到感覺器官傳來的有關外部具體事物的信息信號刺激下,會發生一些生物化學變化,形成和產生某種特定的化學物質或電信號,從而影響身體的有關組織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又會成為刺激大腦的新的信息源,引起大腦的注意和反思.這就是美感形成和產生的機制,就是人們在享受美感之後對引起美感的具體事物進行反思,把引起美感的具體事物同經驗過的有關事物進行比較,從引起美感的具體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美的特殊性能和規定的原理.
當大家一起品嘗了百年窖藏的優質茅台酒後,常常會異口同聲地說好酒、美酒.茅台酒對我們的嗅覺器官、味覺器官、消化器官產生的作用和刺激,會由各感覺器官轉化為電信號傳輸給大腦使大腦產生快樂和美的感覺,引起大腦對這種作用和刺激來源的關注,把當前品嘗的茅台酒同記憶中經驗過的有關具體事物進行比較,從而發現茅台酒同以往接觸過的各種飲品和食品的共同點和不同點,然後根據茅台酒具有的特殊性規定、根據美的標准把茅台酒歸入美的具體事物之中,並給茅台酒冠以美酒的名稱.茅台酒所具有的各種成分,以及各種成分的物理化學性能,是作用和刺激人的感官,引起大腦產生美感的客觀原因和根據,是茅台酒所具有的有利於人生存的正面意義和正價值,是存在於茅台酒之中的美.
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包含美的具體事物.
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人的藝術創造具有保障和促進人類生存發展的性質和能力,能夠創造人類生存發展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能夠使人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增長知識,提高認識思維能力、獲得精神自由,得到改造、完善和發展,是包含美的具體事物.
人為什麼要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因為世界是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因為自然和社會的環境、現象、行為和事物具有作用和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性質和能力,因為人只有通過自身的實踐行為,消除環境、現象、行為和事物對人的生存發展具有的負面意義和負價值,增大環境、現象和事物對人的生存發展具有的正面意義和正價值,才能實現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目標.
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在人腦產生的命令、意向、方案、原則、方法的指揮下發生和進行的,社會實踐是社會意識的存在和表現形式,社會意識是社會實踐的本質和規定.人的社會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愛美嫌丑的社會行為,是發現美、追求美、創造美的活動,是愛美嫌丑社會意識的存在和表現形式.愛美嫌丑是社會發展具有的必然要求、必然趨勢和客觀規律,是人的一般社會意識.
美是包含兩個或多個對立組成部分相對獨立存在的具體事物.
一切事物都包含兩個或多個對立的組成部分,是相對獨立存在的具體事物.任何一個具體事物也必定是另一個更大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和組成元素,是一個非獨立存在的抽象事物,事物是具體事物和抽象事物組成的對立統一體.
美是一般美和特殊美組成的對立統一體.
兩個或多個美的具體事物分別包含的美既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世界上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美,也不存在兩個完全不同的美,任何美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組成的統一體.一個美的具體事物所具有的美是唯一的美,具體的美同時也是一般的美,非唯一的美.
我們之所以稱兩個或多個具體事物都是美的具體事物,是因為它們具有相同的有利於人類生存發展的特殊性能、正面意義和正價值,它們具有相同的美.我們之所以用不同的語言和詞語描述和稱呼兩個或多個美的具體事物,是因為它們所具有的有利於人類生存發展的能力是有差別的,它們所具有的正價值量、所具有的美是不相同的.
和諧、爛漫、磅礴、壯闊、溫柔、熱情、博大、健壯、浩瀚、善良、豪放是美的各種不同的具體形式,是個不相同的具體的美.美是和諧、爛漫、磅礴、溫柔、健壯、浩瀚、善良、豪放共同具有的一般內容和本質.美是一般的和諧,和諧是具體的美,美存在於和諧、爛漫、磅礴、浩瀚、溫柔、熱情之中.
對一個具體事物美不美的判斷是對這個具體事物包含的價值性質的判斷.對一個美的具體事物美的程度的判斷,是對這個具體事物包含的正價值數量的判斷.
要正確判斷一個具體事物具有的價值性質和價值數量,必須注意嚴格區分個別具體事物和一般具體事物.
一般具體事物所具有的價值是正價值和負價值組成的統一體,真的、善的、美的具體事物同假的、惡的、丑的具體事物是同一個一般具體事物.因此不能說一般具體事物是美的具體事物或丑的具體事物,只能說一般具體事物是一個價值物.天下雨作為一般具體事物既是好事又是壞事,既是美事又是醜事.
只有個別具體事物才是包含美或者丑的實體自然事物.
個別具體事物、個別具體的人、個別具體的事情、個別具體的環境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情況下對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所具有的作用和影響、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的性質是不相同的.
只有聯系具體的情況,具體的時間和地點對個別具體事物、個別具體的人、個別具體的事情、個別具體的環境進行分析,我們才能准確地判斷出個別具體事物具有的價值性質和價值數量.例如,只有對具體時間、空間、情況的天下雨進行分析,才能確定天下雨對社會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具有的意義和價值的性質,判定具體的天下雨是包含美的個別具體事物還是包含丑的個別具體事物.否則就無法說清楚天下雨是好事還是壞事.
個別具體事物是具有時間、空間、情況、條件、關系等具體規定的事物.個別具體事物、只有個別具體事物對人類才具有一定的正面價值或者負面價值,才具有一定的正面意義或者負面意義.
美的社會客觀標准.
對社會和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具有正面意義和正價值,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必然趨勢和基本規律,能夠滿足社會絕大多數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美的社會客觀標准.
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具體事物、具體現象、具體事情、具體環境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有人認為它很美,有人認為它不美,還有人認為它很醜.對於什麼是美食、美酒、美景、美物、美人、美事、美行的問題,人們給出的答案也不相同.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因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認識能力和不同的知識經驗.認識能力強、知識和經驗豐富的人可以迅速准確地判明一個認識對象具有的價值性質和價值數量,能夠一目瞭然一個具體事物的美和丑、好和壞.缺少知識經驗的人很難正確判斷一個認識對象具有的價值性質和數量,不知好歹和美醜.初生牛犢不怕虎,這是因為初生牛犢沒有關於老虎的經驗知識,不能正確判斷老虎對自己的生存所具有的負面意義和價值.情人眼裡出西施,這是因為情人之間相互接觸時間比較多,已經深刻認識了情人對自己的生存發展具有的正面意識和正價值,是包含美這種特殊規定的美人.
因為個體和集體的生存發展需要或利益時常存在差別.在日常社會生活中,個體和集體的生存發展需要和利益既是統一的,又是對立的,少數人和絕大多數人的生存發展需要和利益時常存在差別.
社會和諧符合社會絕大多數人生存發展的需要,但不符合個別想渾水摸魚的人的生存發展需要.因此,社會和諧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就是美,對個別人來說就是不美.
電視劇劉羅鍋的主題歌中有兩句歌詞: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咱老百姓.這兩句歌詞唱得太好了,完全符合天理和社會發展規律.天地之間有大美,老百姓的生存發展需要是稱重萬物的秤砣,是丈量世界的尺度,是區分美與丑、善與惡、好與壞、真理與謬誤的社會客觀標准.
人是萬物的尺度,美是萬物之一,所以人是美的尺度.這里所謂的人不是指社會中的個別人,而是指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是指占社會多數比例的人民.社會的發展進步是有客觀規律的,人是社會發展變化規律的制定者,人們參與創造自己的歷史.社會絕大多數人的意願、意向、意識就是社會發展變化具有的客觀規定和客觀規律.
人類的生存發展需要是豐富多樣的,人不僅有生理的物質需要,而且有心理的精神需要.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滿足只有維持在一個正常合理的水平上,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個別具體事物具有的影響人生理變化的物理化學性質和能力,是影響人心理變化的條件和基礎.離開人生理的物質需要的滿足,人的心理的精神需要的滿足就不可能實現,人的美好感覺和幸福感覺就不會發生.價值連城的藝術品對於已經飢渴難耐的人不會引起任何快樂、愉悅的美好感覺,一個人如果失去自由,即使有豐富的物質能夠完全滿足生理的需要也不會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必須首先進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在滿足生理的物質生活資料需要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宗教的、政治的、倫理的、文化的、藝術的、審美的活動,才能滿足心理的精神需要.因此,人們關於社會發展進步的意願、意向、意識,關於真、善、美的客觀標准同人們一定時期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
我國各族人民積極參與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建設活動,有利於全中國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有利於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具有促進社會進步和絕大多數人生存發展的性質和能力,對社會進步具有正面意義和正價值,它包含著真理、善良和美好.
人類關於美的本質、美的感覺、美的定義、審美活動等問題進行的討論和認識,具有悠久的歷史.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對美有許多論述.柏拉圖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記敘了蘇格拉底最先提出了美是什麼的問題,並對美的本質進行了系統的探討,最後承認未能最終解決美的問題,以「美是難的」結束.
蘇格拉底或是柏拉圖都不是西方美學的真正源頭.西方美學的真正源頭是比他們早一個世紀的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
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宇宙美學理論以對數學、音樂和天文學研究為基礎.其主要內容是:數是宇宙的本源,宇宙內的各個天體處在數的和諧中.距離越大的天體運動越快,並發出高昂的音調;距離越小的天體運動越慢,並發出渾厚的音調.和距離成比率的音調組成和諧的聲音,這就是宇宙諧音.具體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畢達哥拉斯對數,和諧與物理現象相互聯系的感悟和研究是從音響開始的.傳說畢達哥拉斯在路過一家鐵匠鋪時,聽到鐵錘打擊鐵砧的聲音,辨認出了四度、五度和八度三種和諧音.他猜想是由於鐵錘重量的不同導致了聲音的不同,並通過稱量不同鐵錘的重量確認了其間的關系.隨後,他又用不同長度的弦的振動實驗發現了弦長與和諧音的關系.可以說,畢達哥拉斯是第一個發現聲音與數字比例相對應的人,從而率先建立了日後成為西方音樂基礎的數學學說.畢達哥拉斯堪稱西方美學的開山鼻祖,他提出了美是數的和諧的理論觀點,為美學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錄》中提出 「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題,認為「美和愉快的都不過是我們的判斷和對象之間的一種關系」.休謨認為對於美決定性東西還在於「人性本來的構造」、習俗或者偶然的心情.
康德《判斷力批判》認為:審美判斷是「憑借完全無利害觀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對某一對象或其表現方法的一種判斷」,是「惟一的獨特的一種不計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
黑格爾在《美學》中指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觀存在里與它本身的這種協調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質」.自然美是理念發展到自然階段的產物,藝術美是理念發展到精神階段的產物,藝術美高於自然美.桑塔耶納在《美感》中給美下了一個定義:美是積極的、固有的、客觀化的價值.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義,堅持美以及藝術都來源於現實生活,強調現實美高於藝術美,反對純藝術論.
普列漢諾夫在《再論原始民族的藝術》指出:社會人看事物和現象,最初是從功利觀點,到後來才移到審美觀點上去人類所以為美的東西,就是對他有用,是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別的社會人生斗爭上有著意義的東西.功用由理性而被認識,美則憑直感的能力而被認識.人在享受著美的時候,雖然幾乎並不想到功用,但功用可由科學地反思而被發見.然而美的愉樂的根底里,倘不伏著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見得美了.並非人為美而存在,乃是美為人而存在的.
中國人對美的認識和研究具有悠久的歷史,為美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美」是中國古代人把羊與大兩個漢字字組合在一起造出來的新字.「美」的字面含義是飼養的羊肥大了,具有滿足人生存所需食物需要的性質和能力了.漢字「美」的字面含義同我在「美的哲學定義」中關於「美」的基本看法和觀點完全相同.
在中國古文書籍里,清楚地記錄著許多中國古人關於美的本質、美同其他具體事物關系的正確看法和觀點

⑶ 哲學對美的解釋

不少人以為美字由「羊」與「大」兩個字構成,認為美是來源於古人認為羊大為美.其實不然,甲骨文中「美」其實是站立的人,頭戴羽毛頭飾的形狀,後來簡寫時誤作「羊」、「大」兩個字,和「美」同源的「每」字,甲骨文寫作戴羽毛頭飾的婦女,在古代兩個字都是表示漂亮,好看的意思,後來才作他用.魯迅先生也曾經把「美」解釋成「戴帽子的太太」,也就是此意. 美的定義:人對自己的需求被滿足時所產生的愉悅反應的反應,即對美感的反應.
2008年,大陸學者在《存在與華夏文明》一書中提出了美的這個定義.
美的定義是美學中最難的問題.在人類歷史上第一篇系統研究美學的文章《大希庇阿斯篇》中,作者借蘇格拉底的口總結到:「美是難的.
十八世紀歐洲興起了「實驗美學」熱,意圖從具體的美的事物中找到美的本質,從而給出美的定義.然而實驗美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圖形和聲音,所得結論不具普遍性.至於 「美是生活」,「美是人的對象化」等定義,則犯了把具有交叉關系概念的交集概念等同於了具有交叉關系概念中的某個概念的錯誤.
美不是孤立的對象,而是與人的需求被滿足時的精神狀態相聯系的人與刺激的互動過程,這種動態的過程包括三個要素:
(1)信號——引起人愉悅反應的一切刺激,包括和第一和第二信號;它是產生美的原因.
(2)主體 ——人;它是美產生的場所.
(3)美感——人的需要被滿足時人對自身狀況產生的愉悅反映.它可以是現實需要被直滿足時的感受,也可以是以往需求被滿足的經驗和記憶.
美的這個定義,抓住了「人的需求被滿足」這個美的本質,克服了以前許多美學家把美的屬性當作美,把美感當作美而引起的諸多問題.它可以合理解釋移情現象;可以解釋同一刺激在不同情況下以對同一個人,在相同情況下對不同的人,在不同情況下對不同的人何以有千差萬別的效果,而且還可以很好地解決美學中的三大難題:變態美(以惡心為美)自然美和音樂美.
由美的這定義出發進行演繹,可以對美進行合理分類,把自然美,社會美、相對美、形象美、朦朧美等都歸入了「美」這個種概念的屬下.
由於人的需要隨時間地點在變化,所以美的概念是動態的,美的外延也是不確定的.
如果以人感知客觀世界的方式(嗅,觸,嘗,聽,看,想)為標准,美可分為實用美,形式美,音樂美、精神美和創造美.
以人的需要層次為標准,美可分為生理美、先驗美和精神美.
按人活動的場所分,可把美分為自然美和社會美.
按美產生時實物刺激的有無,美又可分為直接美和間接美.
按引起美的刺激是第一信號系統還是第二信號系統,美可以分為實際美和信號美 …美感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會對一些事物產生普遍性的美感,而另一些美感卻因人而異?這其中有沒有規律可循?如果有,我們是不是可以按照美感的本質和規律創造更多具有美感的東西?
●其實「美感」就是引導我們更好生存的一種「情感」,或者說:美感的「本質」就是「意識」這個「二次導存」(第二次引導事物存在的東西)的「正向特示」(正方向的特級指示/提示:指示我們繼續做或收集那些讓我們感到有「美感」的事物,將會對我們的生存帶來好處)
●也就是說一樣事物給予我們「美」的感覺,其實是因為那樣「事物」或與其有「類似特徵」的「事物」會直接或間接的給我們的「生存」帶來「利益」或是不會「傷害」我們.
◆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事物是普遍對人們有好處的,另一些只在特殊的情況下對特定的人有好處;所以美感主要可以分為【普遍美感】和【特殊美感】
◆【普遍美感】實例:
1.看上去有「潤澤感」的「蔬菜」、「水果」甚至「皮膚」都是比較「健康」的,一般對我們是有「好處」的,於是「潤澤感」就成為了一種「普遍性」的「美感」,我們簡稱為【潤澤美感】.
2.做工比較「精密」的東西,一般都會比較「安全」或有「科技含量」,於是這種「精密感」也便成了一種「普遍性」的「美感」,我們簡稱為【精密美感】.
3.而為什麼一些「形象」我們看上去會感覺很「可愛」呢?您如果仔細的觀察一下的話,您將會發現那些「可愛」的形象,一般都是「手短」、「腳短」、「腦袋大」一幅「傻樣」,而這樣的東西是不會對我們造成「傷害」的,所以自然也成為了一種「美感」,我們簡稱為【可愛美感】.
◆【特殊美感】實例:
1.在我們看到一個女孩,大家都覺得漂亮的時候,突然又出現另外一個更漂亮的,於是對比之下我們便會覺得原先的那個女孩不是很漂亮了,這種就是比較常見的比較之後的特殊美感了,我們簡稱為【比較美感】
2.有些人對自己的感興趣的事物,感覺到有美感;然而別人卻對那些事物不感興趣,於是那些東西對他們來講就沒有多大的美感可言(有興趣的事物,必定是在某方面對他們產生一定的利益的,無論是現實中還是精神上),這種因人而異的特殊美感,我們簡稱為【興趣美感】
3.我們會發現:自己以前並不喜歡的事物,因為自己喜歡的人對其有好感,而愛屋及烏的喜歡上了它們;這種連帶式的特殊美感,我們簡稱為【連帶美感】
◆使用邏輯:自然萬物都有「可存」和「導存」的本質,那麼進化的方向就必然是「更有利於存在」的方向,那麼生物的「情感」的存在也不會是一個「偶然」的現象,而依照觀察,我們可以發現我們的「情感」就是對「生存方向」的一種「特別的指示」,而「美感」就是「正向特示」.
●出自【全集然文明X檔案】美的哲學定義:美是具體事物的組成部分,是具體的環境、現象、事情、行為、物體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的功利性能、正面意義和正價值,是個人在接觸具體事物的過程中,受其作用、影響和刺激時產生愉悅、滿足等美好感覺的原因,是人們通過反思和尋找美感產生的原因,從具體事物中發現、彰顯、界定和抽取出來的有別於丑的相對抽象事物或元實體.

⑷ 尋優美的、容易記的或有人生哲理的廣告詞

.雨永遠洗不盡世間的塵埃,但沒有雨,世間將布滿塵埃。

2.雨朦朧了世間的一切,甚至丑惡。

3.雨順著凋敝的城牆滴落,鑽進一個小孔消失了,人是否也像它一樣圓滑。

4.雨說,我從天上來。來時我不帶分文,去時我造福萬物。

5.小草、樹木、花朵,都需要我這從天而降的聖水,為何人卻要打開傘拒絕呢?

《掌聲》

1.智者從不會被掌聲淹沒。

2.「啪啪啪……」掌聲起,光榮的頂峰,也意味著結束。

3.人們總只是看見掌聲面前的光彩和絢麗,卻總是看不見掌聲背後的艱辛。

4.十指連心:掌聲源於感動。

5.掌聲並不總意味著成功,有時它是死亡的預兆,蚊子深諳其道。

6.你們的掌聲是舞台,托得我高高的。可是終究有一天,掌聲會停下來……

7.掌聲,對於勝利者是肯定;對於失敗者是鼓勵;對於驕傲者是嘲諷;對於謙虛者是贊賞。

8.一個巴掌拍不響,只有與人合作的時候,你的掌聲才最響亮。

《欣賞》

1.鴨子雖無孔雀的美麗羽毛,但鴨子的步伐永遠比孔雀的扎實。

2.用眼看,叫做觀、望、窺、盯、瞧;用心看,才叫欣賞。

3.一塊廢鐵,在常人眼中是垃圾,在藝術家的眼中,卻具備了藝術品的雛形。

4.許多人喜歡照鏡子,可是鏡中的世界那麼狹小,只是孤芳自賞;不妨用鏡子折射一下窗外,你的眼中一定不乏最美的風景。

5.你欣賞著別人,被你欣賞的人欣賞著你。

6.欣賞是暗夜中的一盞燈,越是真誠,它照的路程就越遠。

7.人總要懂得兩種欣賞:一個是欣賞別人,一個是欣賞自己。

《位置》

1.命運給每個人都安排了位置,但是這不等於它給每個人安排了人生。(題記法)

2.如果我是一棵草,我會長在草原上,如果我是一塊磚,我會砌在牆里。但是,我是一個人,所以我要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認真抉擇,選擇屬於自己的支點。(烘托法)

3.大殿上,臣子們有的站在右邊,有的站在左邊,各自尋找自己的位置,而他,仍然呆立原地……(設置懸念法)

4.位置的存在是讓人們去填補,積極的人努力尋找位置,失敗的人等待位置。(警句法)

5.在人生的地形中,有高山也有低谷,有盆地也有河川,因此人生的位置也會不斷變換。我的爸爸就是這樣。(開門見山法)

6.荷花只有在清澈的池塘中才能展現它的清純,胡楊只有在漫漫黃沙中彰顯它的倔強;二胡只有在婉約細膩的江南才能襯托它的悠揚,馬頭琴只有在空曠的草原才能釋放它的雄壯。找准位置,去釋放你的魅力吧!(抒情議論法)

7.輕掀垂簾。

陽光攜著溫度,射穿空中每一粒塵埃,最後停滯在那個位置上,那是一把只有三條腿的椅子,它似乎因光線的厚重而輕晃了一下。(環境渲染法)

8.「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引用法)

⑸ 什麼是美,美的概念.哲學起源是什麼

美的來定義

其實定義本身就一種對自美的局限,
就象人類意識信仰與懷疑的關系一樣,
美也需要經歷這樣
的一個過程。
我們需要一種認識的基礎,
然後在這樣的一種層面之上進行理解,
不同的自我
意識會對美有不同的感受。
而基於個體意識的對美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是唯一正確的。
美的感受從來就不是相同的,
因為我們有著不同的自我意識;
但美感卻是可以相通的,
因為
我們同樣屬於整體意識的一部分。美的定義在於對美的感受,
對美的理解,
對美的想像,美
是我們意識的內在的部分,是基於意識整體的方向。

⑹ 有哲理美的古詩

七、 憶秦娥十首
1.言 志
志難挫,
鷹擊長空萬里闊。
萬里闊:
力挽北斗,
氣吞日月。

青山座座皆巍峨,
壯心上下勇求索。
勇求索:
披荊斬棘,
赴湯蹈火。
2.少 年
天將晨,
雷聲滾滾震忠魂。
震忠魂:
傾灑熱血,
造福萬民。

熊肝虎膽尚鑠今,
捷報紛飛傳佳訊。
傳佳訊:
今日少年,
明朝偉人。
3.中 年
天將午,
鵬程萬里任崎嶇。
任崎嶇:
文能降龍,
武能伏虎。

百萬壯士從天出,
奮臂為我擊天鼓。
擊天鼓:
摧枯拉朽,
勢如破竹。
4.老 年
天將暮,
憑欄望斷天涯路。
天涯路:
日薄西山,
大江東去。

動如流水靜如玉,
天公勸我天邊住。
天邊住:
瑤台一夢,
大徹大悟。
5.送 年
北風寒,
北風南去何時還?
何時還:
才棄孤帆,
又登客船。

如煙往事成笑談,
神州億萬盡歡顏。
盡歡顏:
爆竹聲起,
又是一年。
6.題芙蓉錦雞圖
歌聲淳,
閑卻梅花一曲琴。
一曲琴:
與君一別,
淚雨傾盆。

泉城舊事成煙雲,
報曉雄雞待良辰。
待良辰:
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
7.春泉小隱圖
天光寒,
鐵騎千里斗愚頑。
斗愚頑:
星河欲轉,
力挽狂瀾。

壯別泉城何時還?
齊魯英豪盡少年。
盡少年:
壯心所向,
一往無前。
8.山雨欲來圖
乾坤重,
乾坤留下多少夢?
多少夢:
崢嶸歲月,
生死與共。

青山依舊傷別情,
百萬壯士從君令。
從君令:
攻無不克,
戰無不勝。
9.將 軍 吟
槍如林,
立馬橫刀盡忠純。
盡忠純:
戰鼓聲急,
吶喊聲頻。

將軍雄風何處尋?
歲月崢嶸展經綸。
展經綸:
足蹬大地,
手摘星辰。
10.垓 下
歸天難,
殺氣騰騰劍光寒。
劍光寒:
力撥青山,
氣蓋中原。

欲渡江東卻無顏,
四面楚歌歌聲殘。
歌聲殘:
逐鹿問鼎,
恨地無環。

⑺ 求精美的勵志、哲理文,附上作者的名字。

把夢想展現在畫布上
文/王熙章
20歲左右的時候,初出茅廬的他指著一幅最美麗的畫作呼喊:「哦,上帝啊,如果我也能像這樣在畫布上實現自己的夢想該多好!」畫的主人大聲說:「畫布上的夢想!你一定要知道,必須經過成千上萬次的練習,才有可能將你的夢想展現在畫布上。要想達到卓越,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不懈地努力。」
弗朗西斯·培根記下了這句話,後來,他成為上世紀英國唯一的一位享譽國際且具影響力的畫家。
許多年前,一個小男孩兒進入了著名的哈羅公校,被插進了一個高於他年齡的班級。那裡所有其他的孩子都比他多上了幾年學,他的老師常常責備他的遲鈍,但他所有的努力都沒能使他在班級最後一名的位置上有所提升。最後,這個男孩兒開始學習其他孩子曾學過的初級課本。他把所有玩耍的時間和許多睡覺的時間都用來掌握這些書上的基本原理:他很快就在班級里名列前茅,並最終成為哈羅學校的驕傲。
那個男孩兒就是後來的英國著名語言學家威廉·瓊斯爵士,他的雕像直至今天還立於聖保羅大教堂,因為他是歐洲最偉大的東方學學者。
「生意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有一次,美國著名航運公司威力斯的老闆科尼利厄斯·范德比爾特被一個朋友追問。「秘訣?根本就沒有什麼秘訣!」這位航運公司老闆回答說,「你所要做的就是專注於你的生意,並且勇往直前。」
後來,那位朋友領悟,如果你想採取范德比爾特的方法,那就了解你的生意,專心致志,縮減開支,直到你的財富可以使你免於遭受商業危機。
偉人的座右銘常常能使我們稍稍了解一些他們的性格和成功的秘密。「工作!工作!工作!」是畫家喬舒亞·雷諾茲爵士和戴衛·威爾基爵士以及許多其他留名青史之人的座右銘。伏爾泰的座右銘是「永遠工作」.義大利雕刻家邁克爾·安吉洛是一個令人驚奇的工作狂,他甚至穿著衣服睡覺,以便一醒來就能躍起身去工作。他把一塊大理石放在自己的卧室里,以便在夜裡醒來或失眠的時候可以工作。他最喜歡的一件作品是一個坐在推車里的老人,老人的頭上有一個沙漏,雕像上刻的字是「活到老,學到老。」即使在雙目失明之後,他仍然讓人用輪椅推著他去貝爾威德,親手檢查那些雕像。英國政治家科布登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工作起來就像一匹一刻也不停歇的馬一樣。」據說,音樂家韓德爾的工作量是普通人的十二倍。
有一次,一個女士向畫家透納詢問他成功的秘密。
「我沒有秘密,女士,只是努力工作而已。」
「這是一個許多人從來都學不會的秘密,他們之所以不能成功,因為他們無法領悟這個秘密。勤勞就是將世界由丑變美、將詛咒變為祝福的精靈。」
看看巴爾扎克的經歷吧。在孤獨的頂樓上,他一直在貧窮和飢餓中努力並等待著,但無論是飢餓、債務、貧窮,還是挫折,都不能促使他對自己的目標有一絲一毫的動搖。即使全世界都嘲笑他,他依然能夠等待。
「人們通常都希望自己能夠心靈手巧,但其實更應該對勤勞心懷感激,」愛迪生說,「諸神將各種幸福定下了高昂的代價,而只有勤勞的人才能買得起。」
努力地把夢想展現在畫布上,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成功有時仿如一座隱形的宮殿,你看不到它的瑰麗宏偉,也不知道它座落何方。只有當你走完了所有必經之路後,它才會真實地呈現在你的眼前。

傾一生,做一事
文/謝國淵
有這樣一位畫家,一生只畫花卉,尤其鍾愛玫瑰。任憑世事風雨,他都潛心繪畫,沉迷其中。幾十年來,他孜孜以求、不斷探索,把科學的嚴謹與藝術的美感融入到自己的繪畫創作之中,形成了獨特的繪畫風格。他的作品清新典雅、明快生動、色澤自然,讓人嘆為觀止。由於他的執著與專注,他先後記錄了169種玫瑰的姿容葉貌,繪成了舉世聞名的《玫瑰圖譜》。這本被稱作「玫瑰聖經」的圖譜,在他之後的180年裡,以各種語言出版了200多個版本,其藝術高度至今無人能越。他就是被稱著「花卉中的拉斐爾」的法國畫家雷杜德。
有這樣一位商人,當兵退役後在路邊開了一家小加油站。為了招攬生意,他把炸雞賣給過往的司機。由於炸雞味道好,生意十分紅火,於是他擴大規模,在加油站對面開了一家炸雞店。他一邊經營,一邊鑽研,配製出有40多種葯草和香料組成的獨特秘方。使用這種秘方的炸雞,表皮油光紅潤、通透香脆,而雞肉則鮮嫩爽滑、肥而不膩,達到了令人吮指的口味,深受顧客青睞。
不久,他的加油站和炸雞店因建高速公路而被拆除。無奈,他只好帶著炸雞秘方四處兜售。整整兩年,他被拒絕了1009次,終於在1010次時,有一家飯店答應購買他的配方,加盟到他的名下。這便是世界上餐飲加盟特許經營的開始。之後,在他的堅持下,先後有400家飯店加盟,他的生意如滾雪球般越做越大。今天,他的加盟店遍及世界各地。他就是肯德基的創始人——哈蘭·桑德斯。
有這樣一位通信工程專家,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電話電報公司,從事通信傳輸材料的研究。早在1966年,他就果斷提出,利用玻璃清澈、透明的性質,使用光來傳輸信號。與傳統用銅線傳輸的方式相比,它傳輸的信息量更多、速度更快。而當時,人們都認為他的想法匪夷所思,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為了尋求「沒有雜質的玻璃」,他進玻璃廠與工人探討玻璃製法,進實驗室反復實驗。幾經周折,幾經磨難,終於發明了石英玻璃,製造出史上第一根光導纖維,震驚了全世界。
因為他的發明改變了世界通訊與信息傳輸的模式,為高速發展的信息通訊作出了傑出貢獻。在2009年,76歲高齡的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不錯,他就是「光纖之父」——華裔物理學家高錕。
其實,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不勝枚舉。無論是雷杜德、桑德斯還是高錕,他們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傾一生的時間,執著而專注地把一件事做到了那一領域他人所無法企及的高度。
「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是的,無論你身處哪個領域,從事何種職業,只要你能夠傾一生的時光與精力、傾一生的思維與智慧、傾一生的執著與追求,黽勉苦辛,朝乾夕惕,不氣餒、不放棄,把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做到完美、做到極致,那麼,你就能超越夢想、成就輝煌。否則,如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抑或見異思遷、半途而廢,都將碌碌一生,一事無成。

⑻ 西方美學家對美的看法和他們的哲學觀點有什麼聯系

在西方美學史與藝術哲學中,形式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范疇,無論是在藝術創作中,還是在藝術鑒賞與審美活動中,形式美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里值得認真探究的是,形式美是如何與藝術之本性相關聯的?尤其是進入現代,形式美不再局限於經典認識論中關於內容與形式的一般論述,這種探究對於藝術及其本性的認識和理解具有嶄新的意義。

一、「美在於形式」的思想及其變化

作為重要的范疇,形式美一直是西方美學史與藝術哲學中極其關注的問題,同時這也是一個仁智各見、充滿紛爭的問題。關於什麼是形式的問題,源遠流長,可一直追溯到古希臘早期,又可後延至後現代思想家。盡管有著近似的問題域,但各個時期的觀點都是不同的,相互區分開來,這種區分折射出了思想自身的變化。

1.古希臘:形式作為本質

古希臘的哲學家與美學家認為,美是形式,傾向於把形式作為美與藝術的本質。在畢達哥拉斯學派看來,藝術產生於數及其和諧,而這和諧就關涉形式的問題。柏拉圖將具體的美的事物與「美本身」區分開來,那麼,具體的藝術作品作為美的東西,只能是美本身的賦予和對美本身的摹仿,藝術則是摹仿的摹仿,與真理相隔三層。柏拉圖把形式分為內形式與外形式,這里的內形式指藝術觀念形態的形式,它規定藝術的本源和本質;而外形式則指摹仿自然萬物的外形,它是藝術的存在狀態的規定。亞里士多德認為,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質料」兩種因素,在他看來,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體,由於形式,質料才能得以成為某確定的事物。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摹仿是所有藝術樣式的共同屬性,也是藝術與非藝術相區分的標志。當然不同的藝術樣式摹仿的形式也是不一樣的。總之,畢達哥拉斯學派、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均認為,形式是萬物的本原,因而也是美的本原。古希臘時期,還用「隱德來希」意指質料中的形式。在溫克爾曼看來,形式的美乃是希臘藝術家們的首要目的。在古希臘,關於美與藝術的觀念背後,諸神與理論理性成為思想的規定性。到了古羅馬時期,實用、功利之風盛行,總體而言,在美學思想上缺乏獨到的成就,雖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進步。

2.中世紀:形式的神秘化

中世紀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紀,上帝成為美與一切藝術的規定性,實踐理性成為思想的規定性,從而與古希臘重視現實生活相區分。從古代至中世紀,西方美學與藝術哲學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這一學期的美學被納入神學之中,表現為柏拉圖學說、普羅提諾的新柏拉圖主義與基督教思想的結合。普羅提諾強調了形式在美的產生過程中的作用。這一點正如克羅齊對他的評論中所說:「那麼,被表現為石塊的美不存在於石塊之中,而只存在於對它進行加工的形式之中;所以,當形式完全被印在心靈里時,人工的東西比任何自然的東西都美」。[1]奧古斯丁是中世紀重要的思想家與美學家,他一生的美學思想經歷了較大的變化。關於形式美的問題,在扳依基督教以前,奧古斯丁基於亞里士多德的整一性和西塞羅關於美的定義,認為美是整一或和諧,仍然堅持美在形式的傳統觀點。在扳依基督教以後,奧古斯丁從基督教神學的立場來看待美,他認為美的根源在上帝,上帝是美本身,是至美,絕對美,無限美,是美的源泉。他還受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認為現實事物的美即和諧、秩序和整一,而這又歸根結底是一種數學關系。美在完善,而完善又基於尺寸、形式與秩序,大有強調形式之傾向。與奧古斯丁一樣,托馬斯·阿奎那也是從神學出發來闡發其美學思想的。關於什麼是美的問題,他也認為,美首先在於形式。同時還認為,美是可感的,只涉及形式,無涉內容,不關聯慾念,沒有外在的實用目的。但丁繼承了阿奎那的神學與哲學思想,也接受了其神學美學的基本觀點,認為美在於各部分的秩序、和諧與鮮明。總之,這一時期有把形式神秘化的傾向。

3.近代:純形式與先驗形式

近代美學時期是指從文藝復興延至十九世紀末,真正意義上的美學始於近代。在近代,「形式」已成為美學中的一個獨立的范疇,並自覺地與理性地上升到藝術的本質的高度。自文藝復興始,人性得到了復甦與高揚,理性成為思想的規定性,這種理性是一種詩意(創造)理性而有別於古希臘的理論理性和中世紀的實踐理性。作為「美學之父」的鮑姆嘉通把美學規定為感性學,同時他也十分強調秩序、完整性與完美性。笛卡兒的哲學思想為近代思想奠定基礎,他力圖從主客體的認識關系來把握美。英國的經驗主義與大陸的理性主義分別從各自的維度提出美學思想。作為德意志唯心主義美學的奠基人,康德提出並闡發了他的「先驗形式」概念,認為審美無涉利害,與對象的存在和質料無關,美基於對象的形式,從此出發,康德把美與崇高相區分,認為與美基於形式不同,崇高是無形式的,因為它是混亂的、不規則的與無秩序的。在康德那裡,真、善、美之間有了明晰的分界,藝術也不等同於真理。康德為西方形式美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那麼理念作為內容,則感性顯現就屬於形式。在黑格爾那裡,美的藝術的領域屬於絕對心靈的領域,而自由是心靈的最高的定性。他說:「按照它的純粹形式的方面來說,自由首先就在於主體對和它自己對立的東西不是外來的,不覺得它是一種界限和局限,而是就在那對立的東西里發見它自己。」[2]黑格爾力圖從這種對立中去發現自由。總之,在近代,西方形式美學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尤其是在把形式作為純粹的與先驗的方面。這種影響遠遠超出近代經驗主義美學關於審美經驗和審美意識的思想。

4.現代:超越形式回歸存在

在現代,存在作為美的規定性,美學思想在存在之維度與境域上展開。同時西方形式美學又有了新的發展,如結構主義美學、分析美學與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等的產生。貝爾認為,一切視覺藝術都必然具有某種共同性質,沒有它,藝術就不成其為藝術,而藝術的這種「共同的性質」,在貝爾看來,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而真正的藝術在於創造這種「有意味的形式」。這種「有意味的形式」,既不同於純形式,當然貝爾也沒有完全放棄形式,也有別於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藝術與視知覺》中把美歸結為某種「力的結構」,認為組織良好的視覺形式可使人產生快感,一個藝術作品的實體就是它的視覺外現形式。以塞尚為代表的後期印象主義藝術既強調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現代美學傾向於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這種觀點也有自身的問題,難免被超越。馬克思的思想無疑屬於現代的,馬克思的美學思想無疑也是現代美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或者說具有現代意義。「馬克思和其他現代思想家如尼采、海德格爾對於近代思想的叛離是顛覆性的。這在於他們不僅將所謂的理性問題轉換成存在問題,而且也給真善美、知意情等一個存在論的基礎,由此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作為哲學體系的主要部分已失去了其根本意義。」[3]由此,關於美與藝術的一些根本問題已走出傳統的限制,進入存在領域。

5.後現代:形式的解構

由現代轉向後現代乃是西方思想自身的發展使然,在這一思想的歷程中,思想的規定性由存在變成了語言。後現代消解了近現代的審美理念與藝術思想,其思想的根本特徵是解構性的,表現為不確定性、零散性、非原則性、無深度性等。如果說,現代美學還在存在境域中關注形式的話,那麼後現代主義則堅持強烈的反形式傾向。在利奧塔看來,「後現代應該是一種情形,它不再從完美的形式獲得安慰,不再以相同的品味來集體分離鄉愁的緬懷。」[4]後現代不再具有超越性,不再對精神、終級關懷、真理、美善之類超越價值感興趣,而是轉向開放的、暫定的、離散的、不確定的形式。在後現代思想中,傳統的審美標准與旨趣,不再有不可置疑的意義。藝術與非藝術、美與非美之間也不再有根本性的區分,從而導致了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風格,即文化、文學、美學走向了反文化、反文學與反美學,而復制、消費和無深度的平面感正在成為時尚。後現代藝術成為行為與參與的藝術,似乎不再需要審美標准與「藝術合理性」。後現代反對中心性、二元論以及體系化,消解了傳統和現代美學思想與藝術理論的基本觀點,當然也力圖去解構審美的一切形式規則。

二、形式美所涉及的重要關系

從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形式美的問題一直是重要的而又頗具爭議的問題。該問題關涉到與形式相關的一系列問題,這一系列關系及其問題揭示了形式美的一些重要方面,對它們的梳理無疑會有助於深化對形式美及其關聯的認識。

1.形式與質料的關系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柏拉圖的理式論不能說明事物的存在,因為柏拉圖的理式與個別事物是相分離的。亞里士多德認為,要說明事物的存在,就必須在現實事物之間尋找原因,而這可歸結為質料、形式二因。所謂的「質料因」就是事物的「最初基質」,即構成每一事物的原始質料,也就是「事物所由形成的原料」,如銅像的銅、泥人的泥等。而「形式因」則是指事物的本質規定。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質料是潛能,形式是現實,二者的關系是潛能與現實的關系。形式作為主動的、積極的成因,在質料的形式化過程中,給質料以規定,使質料成為現實個體。質料有待於形式的賦形。在視覺藝術的質地美中,形式與質料實現了緊密的結合。一個事物的光滑、粗糙、堅硬、柔軟,只有既基於質料,又符合審美的形式要求時才成為美。形式作為事物之本質、定義、存在和現實,顯然與作為事物的潛能的質料相區別,但又不可能脫離質料而存在。那麼,顯然這樣的關系有別於傳統認識論意義上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杜夫海納在美學形式與邏輯形式的比較的基礎上來闡釋美學形式。他認為,在邏輯中,形式不是一個對象的形式,不再與質料密切相關。而一種美學的形式永遠應該使質料具有形式,與對象密切相關,但這形式自身卻不是對象。但形式與質料在生成美的過程中的關聯,仍然是一個十分難解的問題。

2.形式與符號的關系

在藝術創作與審美活動中,形式與符號也發生著密切的關聯。卡西爾的符號形式美學集中與典型地表述了與之相關的思想。卡西爾認為,人與動物之間的根本區分在於,動物只能對信號作出條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把信號改造成有意義的符號。在卡西爾看來,科學、藝術、語言與神話等則是不同符號形式的人類文化的方面。符號的一個重要特性在於擺脫直覺當下給予的感性世界。科學基於依託在理性之上的抽象化,而藝術則關注個體性與具體化,因而藝術的符號也應有別於科學符號,它力圖避免概念化與邏輯推理,以此為想像和解釋留下空框。與科學進行的概念式的簡化和推演式的概括不一樣,藝術不窮究事物的性質或原因,而是給我們以對事物形式的直觀。卡西爾把作為純粹形式的藝術符號與其它符號形式區分開來。而在蘇珊·朗格看來,「藝術符號是一種有點特殊的符號,因為雖然它具有符號的某些功能,但並不具有符號的全部功能,尤其是不能像純粹的符號那樣,去代替另一件事物,也不能與存在於它本身之外的其它事物發生聯系。」[5]這里的問題是,藝術符號與指代符號有何關系?區分在什麼地方?藝術符號又是如何體現美與藝術的形式的呢?這些有待於人們的不斷解答。

3.形式與感性的關系

在席勒看來,感性沖動與形式沖動是人固有的天性,感性沖動基於人的感性本性,把人置於時間之中,而形式沖動來自理性。他進而認為,只有在第三種沖動即游戲沖動之中,人才能恢復完整的人性。黑格爾力圖把感性與美的本質關聯起來,他說:「感性觀照的形式是藝術的特徵,因為藝術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實呈現於意識,而這感性形象化在它的這種顯現本身里就有一種較高深的意義,同時卻不是超越這感性體現使概念本身以其普遍性相成為可知覺的,因為正是這概念與個別現象的統一才是美的本質和通過藝術所進行的美的創造的本質。」[6]然而,黑格爾畢竟還是把美基於理念之上。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西方美學思想發生了顯著而又重要的變化。一直被人們所崇尚的思辯理性主義遭受了普遍懷疑,而人的直觀感性開始得到重視。其實,早在18世紀,德國美學家鮑姆嘉通創建美學學科的時候,就在感性學的意義上關注美的問題。從此之後,形式與感性的關系就一直是美學研究中的重要問題。費希特以來,在審美與藝術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廣泛應用,審美經驗受到了重視。實用主義美學家和機能心理學派的創始人杜威認為,藝術即經驗,把美與藝術作為經驗的存在來看待,桑塔耶納也是如此。而「格式塔」概念更強調這種經驗的整體性。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是一種「審美的感人的形式。」[7]盧梭反對所有古典主義和新古典主義傳統的藝術理論,他認為:「藝術並不是對經驗世界的描繪或復寫,而是情感和感情的流溢。」[8]他更重視藝術與情感的關聯。而形式與感性的關聯中涉否以及如何涉及情感則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三、形式與藝術本性的關聯

形式是美與藝術的內在的表徵方式,它與藝術本性發生著深刻的關聯,從而揭示與開顯出藝術與美的存在。從形式美的思想歷程以及關聯形式的各個方面來看,形式對藝術的規定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問題,形式與藝術本性的關聯是異常復雜的。

1.形式作為藝術的規定及其問題

從古到今,關於什麼是美?以及藝術的本性是什麼的問題一直困繞著歷代的美學家和藝術哲學家。其中主要有以下基本觀點,如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的摹仿說,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摹仿;康德、席勒認為藝術是自由的游戲;黑格爾更強調藝術美,認為美是絕對理念的感性顯現;列夫·托爾斯泰、克羅齊認為,藝術是情感的表現;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藝術是對現實的形象認識;在貝爾那裡,藝術基於「有意味的形式」。卡西爾、蘇珊·朗格認為,藝術是情感的符號;在弗洛伊德、榮格那裡,藝術成為無意識的表現;英伽登認為,藝術是多層次的意向性客體等;而馬克思則在生產勞動中來規定美與藝術。這些觀點,都是對美與藝術思想的豐富,都力圖從各自的角度去揭示藝術的本性。當然,在各個觀點與思想之間,還存在著不少的差異,這本身就說明美與藝術本性的問題的艱難性與復雜性。人們總是通過形式去感受具體事物的,藝術作為美的典型體現,其中的藝術美也是感性的,並關切情感。把形式價值擺在審美價值首位的人們認為,那些沒有獲得統一性和形式感的藝術和美是無根基的。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形式創造了差異而這是質料所無能為力的,他把美規定為形式,藝術之為藝術不在質料而在形式中。形式已成為美和藝術的規定和根據,而正是形式使美和藝術成為可能。在談到形式美的規則時,荷加斯說:「這些規則就是:適應、多樣、統一、單純、復雜和尺寸——所有這一切都參加美的創造,互相補充,有時互相制約。」[9]其實,這只是形式美可表徵的方面,形式美並不局限於此,似乎還有更深的東西。赫爾德和歌德把美規定為合規律的活生生的東西,規定為生命的形式。

進入現代,有別於德意志唯心主義,形式不再由內容所決定,內容與形式也不再構成真正有意義的問題,形式本身就融貫了所有內容的那些因素,形式與內容的簡單二分與線性決定本身就是近代經典認識論的產物,它制約了對形式的充分揭示。因此,只有走出內容與形式的樊籬,才能顯現形式所蘊涵的朦朧的、寬泛的意味,在貝爾看來形式的有意味,這意味不同於內容,也有別於思想主題,在這里,題材並不是第一位的了。作為形式要素的節奏韻律具有的心理意味,蓋格爾說:「對於自我來說,它改變了那可以賦予秩序的東西,使之從一團異已的混亂的東西變成了一種可以被自我把握的東西」[10]鮑桑葵把形式及其意蘊相關於美,他說:「現在,我們所努力要說明的問題是,形式上的對稱和具體的意蘊並不是美的兩個異質的要素,而只具有抽象和具體之間的那種關系。」[11]然而,鮑桑葵仍然未走出抽象與具體這樣的經典思想與話語框架。形式作為美與藝術的規定性,也是多元的與多種多樣的。也必然要遇到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和其它思想的挑戰。

2.形式與藝術本性關聯的復雜性

形式是藝術本性開顯的不可或缺的東西嗎?形式是如何與藝術本性關聯的?能否這樣說,形式對藝術本性的揭示在不同的藝術存在那裡是通過不同的方式與途徑完成的,如美術主要憑借視覺上的形式美如色彩美、光線美、線條美、質地美、結構美等;而音樂則基於聽覺上的形式美。還有許多其它的門類藝術,以及這些門類之內尚有各種各樣的子類,它們所表現的形式美既有共通性,又存在著不小的差異。真正美的藝術離不開這種形式,這對於許多現代藝術來說也是如此。問題只是在於隨著藝術的變遷,關於什麼是形式的看法也在發生變化,而不一定就是真正地完全取消形式。當然,關於形式究竟是如何與藝術本性發生關聯進而揭示藝術本性,存在著巨大的解釋空間。無疑,形式美為人們帶來了情感上的滿足與精神上的享受。相關於藝術本性的形式顯然不是外在的,而是深刻的內在化了的。不同的藝術家對待形式的態度也是不一樣的,「性格急躁的藝術家總是要反抗形式,但是,聰明的藝術家卻使自己的天才適應形式,使這種形式最後成為具有同等自發性的第二天性,再不然就另創同舊的形式一樣明確的新形式。」[12]康德就藝術的本性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他認為藝術是通向自由的必由之路。

而海德格爾則認為,美和藝術的本性與真理和存在相關。他說:「因此,美屬於真理的自行發生。」[13]而藝術的本性就是「存在者的真理將自身置入作品。」[14]當然,海德格爾已不在德意志唯心主義與近代認識論的背景上使用「形式」之類的概念了。在海德格爾那裡,藝術本性與真理、存在和思想融為一體,這些都是實現自由的前提。而在胡塞爾那裡,形式本質就區分於質料本質。即使海德格爾將形式隱而不現,視而不見,形式這幽靈仍然揮之不去,在海德格爾對凡·高的油畫《農鞋》的解讀中就沒有形式的東西嗎?或是海德格爾換了話語?海德格爾對美與藝術本性的揭示無疑是深刻的,極有啟發性的。當然,真正的形式也並不是單純與簡單的摹仿,正如黑格爾所說:「因此,藝術的目的一定不在對現實的單純的形式的摹仿,這種摹仿在一切情況下都只能產生技巧方面的巧戲法,而不能產生藝術作品。」[15]不同的形式通過藝術作品對藝術本性的揭示既是多元的,又是獨特的,不具有簡單的可比性。因此,我們常說出色的藝術作品都是唯一的,具有不可替代性。

馬克思在論及美與藝術時,更看重人的內在固有的尺度和其他物種的尺度的統一。在馬克思那裡,「於是美的規律就是人的規律,即有意識的生命活動。」[16]伽達默爾把美學作為解釋學的組成部分,基於藝術本文的開放性和生成性,伽達默爾堅持藝術闡釋的多元性與無限性。杜夫海納認為:「因此,意義內在於形式。」[17]審美中並非所有的形式都是美的,他認為:「然而,審美形式只有引起想像力和理解力自由活動時才是美的。」[18]在接受美學看來,對作品意義的尋求與解讀的不斷賦意是分不開的。盡管如此,對形式與藝術本性的關聯的揭示仍然是艱難無比的,這一點謝林早就表達過類似的感慨,他說:「在這樣的實踐藝術家的時代,除寥寥無幾的個別者,對藝術的本質毫無所知,因為他們通常不能企及藝術理念和美。」[19]貝爾廷力圖從藝術史中去揭示藝術的形式與藝術自身的內在關聯,他說:「相對來說,在藝術最純粹形式上的風格史已從歷史的解釋中清除了所有的那些外在的因素以及最初並不屬於藝術的條件。」[20]藝術史就是永無止境的對藝術本性探求的歷程,也許在現代與後現代的許多理論看來,這種探求是無意義的。針對把形式理解為諸種要素構成的總體關系排列的說法和「形式」概念的混亂,布洛克認為:「然而美學中出現的『形式主義』卻遠遠不是上面的意思。事實上,『形式』一詞被人們用到各個不同的場合,分別支撐著各種不同的藝術理論。」[21]形式與藝術本性相關聯的復雜過程,也是形式多元化的過程,而「形式概念的多元化本身就是形式美學繁榮的主要標志。」[22]任何無視這種情形的研究或簡單化處理都將無助於增進對藝術及其本性的認識和理解。

⑼ 什麼是美關於美的哲學

美的深層基礎是身心的快樂,離開了快樂或快感,一切的美也根本無從說起。
狹義的美是指:視覺上的快樂!
而哲學的美是指:快樂或快感普遍作用於人體感官上所引發的舒適感受。

⑽ 美的哲學認識

人類關於美的本質、美的感覺、美的定義、審美活動等問題進行的討論和認識,具有悠久的歷史。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對美有許多論述。柏拉圖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記敘了蘇格拉底最先提出了美是什麼的問題,並對美的本質進行了系統的探討,最後承認未能最終解決美的問題,以「美是難的」結束。
蘇格拉底或是柏拉圖都不是西方美學的真正源頭。西方美學的真正源頭是比他們早一個世紀的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
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宇宙美學理論,以對數學、音樂和天文學研究為基礎。其主要內容是:數是宇宙的本源,宇宙內的各個天體處在數的和諧中。距離越大的天體運動越快,並發出高昂的音調;距離越小的天體運動越慢,並發出渾厚的音調。和距離成比率的音調組成和諧的聲音,這就是宇宙諧音。具體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
畢達哥拉斯對數、和諧與物理現象相互聯系的感悟和研究是從音響開始的。傳說畢達哥拉斯在路過一家鐵匠鋪時,聽到鐵錘打擊鐵砧的聲音,辨認出了四度、五度和八度三種和諧音。他猜想是由於鐵錘重量的不同導致了聲音的不同,並通過稱量不同鐵錘的重量確認了其間的關系。隨後,他又用不同長度的弦的振動實驗發現了弦長與和諧音的關系。可以說,畢達哥拉斯是第一個發現聲音與數字比例相對應的人,從而率先建立了日後成為西方音樂基礎的數學學說。畢達哥拉斯堪稱西方美學的開山鼻祖,他提出了「美是數的和諧」的理論觀點,為美學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錄》中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題,認為「美和愉快的都不過是我們的判斷和對象之間的一種關系」。休謨認為對於美決定性東西還在於「人性本來的構造」、習俗或者偶然的心情。
康德《判斷力批判》認為:審美判斷是「憑借完全無利害觀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對某一對象或其表現方法的一種判斷」,是「惟一的獨特的一種不計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
黑格爾在《美學》中指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觀存在里與它本身的這種協調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質」。自然美是理念發展到自然階段的產物,藝術美是理念發展到精神階段的產物,藝術美高於自然美。
桑塔耶納在《美感》中給美下了一個定義:美是積極的、固有的、客觀化的價值。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義,堅持美以及藝術都來源於現實生活,強調現實美高於藝術美,反對純藝術論。
普列漢諾夫在《再論原始民族的藝術》指出:社會人看事物和現象,最初是從功利觀點,到後來才移到審美觀點上去。人類以為美的東西,就是對他有用,是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別的社會人生斗爭上有著意義的東西。功用由理性而被認識,美則憑直感的能力而被認識。人在享受著美的時候,雖然幾乎並不想到功用,但功用可由科學地反思而被發見。然而美的愉樂的根底里,倘不伏著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見得美了。並非人為美而存在,乃是美為人而存在的。 中國人對美的認識和研究具有悠久的歷史,為美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美」是中國古代人把羊與大兩個獨體字組合在一起造出來的合體字。「美」的本義是從帝王的觀點定義的:下面的「大」是《說文》「皇,大也」之「大」,指三皇統治的疆土大如海;在「大」之上,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馴順如羊的人民(即「群」);發音取自「海」中之「每」(「每」有迷茫之意)。在中國古文書籍里,清楚地記錄著許多中國古人關於美的本質、美同其他具體事物關系的正確看法和觀點。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圍繞美的本質問題,中國學界展開了一場大討論,形成了一些基本觀點。一是以高爾泰為代表的主觀論,認為美完全是主觀的,美作為一種意識與客觀對象無關。二是以呂熒為代表的社會意識說,認為美是人的社會意識,「它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第二性的現象」。三是以蔡儀為代表的客觀典型論,認為美是客觀的,「美的本質就是事物的典型性」,「是個別之中顯現著種類的一般」,「典型就是美」。四是以朱光潛為代表的客觀和主觀統一說,認為美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五是以李澤厚、劉綱紀等為代表的客觀社會說,認為美既有客觀性,也有社會性,是「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回顧人類關於美的思想發展史可以看到,人們已經認識到美不是具有可感形態的個別具體事物,美是同個別具體事物相聯系的抽象事物,是個別具體事物具有的能夠引起人產生美感的性能和原因,是同人的生存發展需要、同功利或價值相聯系的認識對象。但是由於受到以往哲學本體論和認識論的限制,人們關於美的本質、美的定義、審美問題的觀點還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之處,還存在很大爭議。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