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三國哲理

三國哲理

發布時間: 2020-12-21 14:21:02

A. 三國演義中的哲理段落

第一回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第四回: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第七專回:古者擇賢者而讓屬之.
第十四回:良禽擇木而犧,賢臣擇主而事.
第三十七回: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第四十九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第五十五回:賠了夫人又折兵.

B. 《三國演義》的人生哲理是什麼

讀《三國演義》一書,受益匪淺。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干,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後人很深的印象。 現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可能是因為他的兒子篡了漢。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瓮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曹操還是個實幹家,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偉大之處。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C. 三國演義中有什麼哲理句子

第一回: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許多戰爭都說明了這一點,歷史上挺厲害的)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結義都說的,感動)

第四回: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曹操第一次露出狐狸尾巴)

第七回:古者擇賢者而讓之。(有道理!你沒用就給人家算了~)

第十四回:良禽擇木而犧,賢臣擇主而事.(讓人投降差不多都是這句話)

第三十七回: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孔明說的名言啊!)

第四十九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差一件事了!)

第五十五回:賠了夫人又折兵。(唉!慘啊!)
三國演義》十大經典語句欣賞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一共八個字卻稱贊了兩件事物,足可見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而且朗朗上口,婦孺皆宜。後來關羽雖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沒聽別人這么說過,估計作者肯定是呂溫侯的FANS,否則也不會這么肉麻。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馬家五個兒子,為大家熟知的只有馬良,馬謖哥倆。馬良的確才華出眾,為劉備坐穩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較早。馬謖雖說智商較高,也一度取得諸葛亮的賞識,只可惜後來一步棋走錯,丟了街亭。因此當人讀起這一句話時,一則嘆馬良死得過早,二則嘆馬謖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有人說《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先不論是誰寫的,這里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諸葛亮真實的寫照,也是最能表現諸葛亮後期六齣祁山無力回天時的心情,也成為現代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

"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義》里,周瑜是心胸狹窄,永不服輸的代名詞,也只有當他病入膏肓,不久於人世時,才會由口及心地發出這樣的感慨。只不過這句話過於自卑,長了諸葛志氣,滅了自己威風。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們主中格式化了。

"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這是趙雲迷們最津津樂道的評語,原因是在《演義》里趙雲並不是作者重點描寫的對象,但由於他每回出場都是英姿颯爽,攻無不克,能得到主子這么一句肯定,當然是高興得找不到北了。不過也可以看出劉備沒有知人之能:趙雲跟了自己這么多年,到這時才知道他的膽識,平時只給他一些壓糧運草,打掃戰場,保護家屬的雜活,真是埋沒英雄。

"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馬徽一向看好諸葛亮和龐統,曾經把諸葛亮比成姜尚,張良,所以這話從他嘴裡說出來一點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經天緯地的本事,因此這么說也不過份。奇怪的是劉備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策當政時常常霸氣有餘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還有些識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眾人,臨死時還給孫權留下了這樣的忠告,深刻看出了兩人的處事風格。事實也驗證了他的准確性,張昭主外事時主張投降曹操;周瑜主內事時把孫權的妹子糊里糊塗地嫁給了劉備。而二人各行其事時卻做得近乎完美。

"生子當如孫仲謀"

小時候看三國,很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倒底是在誇孫權還是在罵孫權。稍大了一點後才知道,曹操其實和孫權他爹孫堅是一輩的,這么說沒什麼不可以。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誇孫權能守住父兄基業,跟袁紹和劉表的那幾個敗家子不同。怪不得辛棄疾很是欣賞孫權,並在自己的詞里引用了這句話。

"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個人認為,在曹操說過的所有的話裡面,這句話是最精闢的。難怪劉備會嚇掉勺子,連蒼天也打了個冷戰,以為泄露了天機。其實曹操也就是這么一說,試探一下而已,後來又被劉備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來說過的最正確的一句話。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一句話,不僅給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國安邦之臣,在亂世則是獨霸一方的軍事首領。而曹操聽到這話面露喜色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沒有說他能成為皇帝,而他也不願登基稱帝,在史書上成為王莽、董卓一類。
第八十五回-第一百四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竭盡全力去做!)

D. 《三國演義》告訴我們哪些做人道理

1、空城計,告訴我們打敗自己的人,往往是自己。所以在失敗的時候要首先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2、桃園三結義,告訴我們不論小事大事都需要志同道合的人相助的話會很快解決問題,所以到最後關羽和張飛為劉備的蜀國基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3、煮酒論英雄,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有遠大抱負,那麼他就會一直朝著這個遠大目標努力,而不會將注意力放在那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情上去斤斤計較。

4、三顧茅廬,告訴我們要想成功辦成一件事是不容易的,必須要有耐心,知難而進,不要放棄的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最終劉備終於打動諸葛亮。

5、舌戰群儒,告訴我們知識不但要會,還要會表達,才可以勝利,同事一個人要有高瞻遠矚,統領全局的格局。

6、草船借箭,告訴我們要善於利用各種條件,包括對手的性格,氣象條件,來巧妙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7、七擒孟獲,告訴我們寬容待人,善於饒恕別人,可以獲得別人的真心。

(4)三國哲理擴展閱讀

作品主題

1,《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說中的劉備就是「仁」的代表,關羽是「義」的代表,張飛是「勇」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代表,趙雲是「忠」的代表等等。劉備是小說里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國文化精神中「仁」的體現者。

2,《三國演義》通過魏、蜀、吳三國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發展規律。

小說第1回開篇就說:「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是為了總結歷史的興衰規律。或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種歷史循環論或是宿命論的思想。然而,至少從《三國演義》中所說的「周末七國分爭」至清代,這一規律還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3,作品自始至終貫穿著「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體現了人民群眾擁護明君、嚮往和平和憎惡暴君、反對動亂的願望。

小說一直把蜀漢作為中心來描寫,尤其是通過劉備這位仁君的形象和諸葛亮這位賢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擁劉反曹」的主題,表達了人民群眾的願望。

4,作品通過「桃園結義」的故事,極力宣揚了劉關張的義氣,從而表現出明顯的「信義」思想。

小說一開篇就是「桃園三結義」,「義」這一思想也就自始至終貫穿於整部作品之中,尤其是通過關羽這一形象,典型地宣揚了「義」的思想。

E. 三國演義里的曹操人生哲理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nìng wǒ fù rén,wú rén fù wǒ) 解釋:寧可我對不起其他人內,不能其他人對不起我容。
該句最早出現在孫盛《雜記》中。曾經有人理解為 「難道是我對不起別人,沒有別人對不起我嗎?」,但是該理解不符合古漢語的特點,古漢語的反問句會有語氣詞或者賓謂倒敘,但此語明顯沒有。同時,語末的感嘆號也證明該句非反問句而是強調語氣。
對於該句的理解,也可以參考清代小說曾樸《孽海花》第34回:「你不要拉我,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我今天只好學曹孟德!」 的理解。

F. 三國演義中有哲理的句子

第一回復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第四制回: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第七回:古者擇賢者而讓之。
第十四回:良禽擇木而犧,賢臣擇主而事.
第三十七回: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第四十九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第五十五回:賠了夫人又折兵。

G. 三國演義中的哲理句子有什麼

劉備請諸葛孔明出山時,孔明說:「明知不可為,可偏偏又而為之。」
孔明火燒司馬懿時天降大雨,孔明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卧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
周瑜死前說:「既生瑜,何生亮 !」

希望能幫到你!

H. 三國演義讓我們明白了什麼道理

  1. 假如你有才能,要懂得隱忍,自己要不斷努力,要有好的人脈,要有好的朋友幫你版,你才能權白手起家。

  2. 如果你是「富二代」「富三代」,你有足夠的積累,只要你有一定的才能,成功是肯定的。

  3. 如果想要非常的成功,必須要會用人,會管人,會留人。

I. 三國演義,有什麼人生哲理

話說天抄下大勢,分久必合,合襲久必分。(《三國演義》)

雖然羅貫中所說的「天下大勢」主要指的是國家政治,但是推廣開來,世間萬物也是分分合合,永不止息地變化。
萬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難與命爭衡。(《三國演義》)
讀三國,過爭關 。心機,天機,契機,人到底爭個什麼?
三國是一部英雄之書,它的關鍵詞,是陰謀陽謀、爾虞我詐、亂世、寂寞……歸結為一個字,就是「爭」。
曹操一世梟雄,一世功業在身後也終被老謀深算、隱忍等待的司馬懿家族竊取。
劉備從草莽之中崛起,爭得三足鼎立中一方諸侯,最終也只是在白帝城託孤,抱憾離世。
諸葛孔明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一力孤擎蜀漢,七次北上伐魏,終究也不過一場秋風五丈原的凄涼。
人到底爭個什麼?這可能就是三國最深邃的命題。
書描述了從東漢靈帝建寧二年起至晉武帝太康元年此間一百餘年的戰爭風雲、歷史波濤和政治旋渦。以蜀劉政權為中心,寫出了魏、蜀、劉三國盛衰歷史。
(本文摘自《網路文庫》多篇相關文章。)

J. 《三國演義》告訴你哪些人生哲理

首先特別敬佩三國志的作者羅貫中前輩,三國告訴我們的人生哲理不版是一件二件,它是一部涵蓋人權從這個地球出生到死亡的所有哲理,一點一滴無法從語言概括,讓後人們深深的去領悟,你們評論的一點一滴只是盲人摸象,它就像一盤象棋變化無常,深不可測,無窮無盡,很多人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