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勵志
㈠ 百年來在強國夢想的激勵下,涌現出的優秀人物有哪些
如梁啟超、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革命家,張富清、袁隆平、屠呦呦、於漪、王蒙、董建華等42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1、梁啟超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
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
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
逃亡日本後,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
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2、孫中山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了《五權憲法》。
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於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孫中山原在香港學醫,並成為西醫醫師。
鴉片戰爭後,孫中山目睹中華民族有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危險,決定拋棄「醫人生涯」,進行「醫國事業」。孫中山早期受鄭觀應的改良思想影響,後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決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
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
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3、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書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
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
4、袁隆平
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並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5、張富清
張富清,男,漢族,1924年12月出生於陝西省漢中市洋縣,1948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1月轉業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
先後在城關糧油所、縣糧食局、縣紡織公司、三胡區、卯洞公社、縣外貿局、縣建設銀行工作,1984年12月離休。
張富清同志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戰斗中英勇善戰、捨生忘死,榮立西北野戰軍特等功一次、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一次、師二等功一次和團一等功一次,並被授予軍「戰斗英雄」稱號、師「戰斗英雄」稱號和「人民功臣」獎章。
眾志成城
▲釋義
萬眾一心,象堅固的城牆一樣不可摧毀。比喻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大。
★出處
《國語·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示例
段祺瑞既得國務員同情,便以為~,正可一戰。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八十八回
㈢ 眾志成城勵志歌曲歌譜
解 釋】萬眾一心,像堅固的城牆一樣不可摧毀。比喻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大。
【出 處】《國語·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用 法】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示 例】段祺瑞既得國務員同情,便以為~,正可一戰。(《民國演義》第八十八回)
【近義詞】眾擎易舉、萬眾一心、戮力同心
【反義詞】一盤散沙、四分五裂、同床異夢
【英 文】unity is strength <when people are unified with a single will,they are as strong as city walls>
【典 故】春秋末年,周景王突然廢止小錢而造大錢,搜刮百姓的財產,他把從民間搜刮來的銅鑄成大鍾,大臣都反對,司樂官州鳩也不能勸阻他。一年後大鍾造成,拍馬屁的人都說聲音好聽,州鳩認為要天下百姓擁護才行,告誡說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眾志成城」這個成語取自民間諺語,最早出現於《國語·周語下》。據載,東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貴,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時,做了兩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鑄大錢,一件是鑄大鍾。大錢就是幣值高的錢。景王試圖以鑄行大錢的方式來收繳民間的小錢。大鍾即編鍾。景王准備鑄造兩組巨型編鍾,一組是無射(讀yì),一組是大林。他打算把這兩組編鍾上下懸掛在一起配合著演奏。
景王身邊的大臣單穆公對此很擔憂,極力加以勸阻。他認為鑄大錢不利於流通,是「絕民用以實王府」,是對平民百姓的殘酷掠奪;而鑄大鍾更是勞民傷財,既得不到悅耳的美的享受(鍾過大耳朵承受不了),又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所以這樣做將會使百姓離心,國家危險。但景王聽不進去。
司樂大夫伶州鳩也勸阻說,編鍾的聲律強調和諧,如果百姓怨恨,那就沒有和諧了。他引用民諺「眾心成城,眾口鑠金」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老百姓共同喜歡的東西,很少不實現的;而他們共同厭惡的東西,也很少不廢滅的。但景王還是不聽。三年間,既鑄了大錢,也造了大鍾。結果是,景王在第二年就死於心疾,周王朝也隨即爆發了長達五年之久的內亂。
【造 句】面對地震災害,我們眾志成城.
㈣ 辛亥革命的具體過程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武昌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紀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4)段祺瑞勵志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辛亥革命促進了社會習俗的除舊布新。辛亥革命的實際政治影響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政治體制的革故鼎新帶來了民國初年的中國社會面貌為之一新。正是這些新的變化,打開了中國通向現代化的閘門。
辛亥革命不僅召喚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到來,而且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打開了通道。陳獨秀和知識界一批激進的民主主義者,繼承和發展了辛亥革命思想解放運動的成果,把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推向了嶄新的發展階段。20世紀初,隨著一批覺悟知識分子的產生,各種宣傳革命的書籍報刊紛紛涌現,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不斷傳播開來,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准備了思想條件。
㈤ 激勵的四字詞語
激勵的四字詞語有:
一、同仇敵愾 [ tóng chóu dí kài ]
1.【解釋】:同仇:共同對敵;敵:對抗,抵拒;愾:憤怒。指全體一致痛恨敵人。
2.【出自】:《詩經·秦風·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
3.【示例】:因為讀者大眾的對於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評」或「批判」者~的。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五論「文人相輕」—明術》
二、戮力同心 [ lù lì tóng xīn ]
1.【解釋】:戮力:並力;同心:齊心。齊心合力。
2.【出自】:《墨子·尚賢》:「《湯誓》曰:『聿求元聖,與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3.【示例】:以為足下當~,匡翼漢室,而陰謀不軌,以身試禍,豈不痛哉。 ◎《三國志·魏志·袁術傳》
三、齊心協力 [ qí xīn xié lì ]
1.【解釋】:形容認識一致,共同努力。
2.【出自】:《墨子·尚賢》:「《湯誓》曰:『聿求元聖,與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3.【示例】:往後咱們~,一塊打反動派! ◎馮德英《迎春花》第十九章
四、萬眾一心 [ wàn zhòng yī xīn ]
1.【解釋】:千萬人一條心。形容團結一致。
2.【出自】:《後漢書·朱擕傳》:「萬人一心,猶不可當,況十萬乎!」
3.【示例】:~,同聲呼籲,力抗漢奸,喚醒政府。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0八回
五、眾志成城 [ 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 ]
1.【解釋】:萬眾一心,象堅固的城牆一樣不可摧毀。比喻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大。
2.【出自】:《國語·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3.【示例】:段祺瑞既得國務員同情,便以為~,正可一戰。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八十八回
㈥ 梁啟超的簡介!急急急!!!!!!!!!!!!!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1]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宣傳家。維新變法前,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2]
戊戌變法失敗後,與康有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漸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逃亡日本後,梁啟超在《飲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記》中繼續推廣「詩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種詩中運用新名詞以表新意的做法。[2]在海外推動君主立憲。辛亥革命之後一度入袁世凱政府,擔任司法總長;之後對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嚴詞抨擊,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早年時期
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梁啟超出生於廣東新會茶坑村,[3] 祖父梁維清,父親梁寶瑛,都曾以士紳參預鄉政,在當地有一定的勢力和影響。梁啟超自四歲起居家就讀,跟祖父識字。在早年所接受的啟蒙教育中,梁啟超不僅學到了不少傳統的文史知識,而且還聽到了許多悲壯激昂的愛國故事。祖父經常給他講述「亡宋、亡明國難之事」,[4] 朗誦激動人心的詩歌篇章。這種帶有愛國情感和思想傾向的課外教育,對梁啟超有著重要影響。歷代傑出人物憂國憂民的風范、捨生忘死的品格和頑強不屈的精神,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深深地紮下了根。
梁啟超
有清一代自乾嘉以降,知識分子的出路越來越狹窄,只有通過科舉,由學入仕,才被視為「正途」,而用其他方法取得功名的機會很少。這就迫使許許多多的青年學子不得不以全部精力去讀四書五經,作八股時文,希冀沿著科舉的階梯步步攀登,獲取功名利祿。梁啟超在少年時代,也是沿著這條道路走過來的。光緒八年(1882年),梁啟超年僅10歲,就去廣州應童子試,結果不中。兩年之後,再到廣州應試,中秀才,補博士弟子。少年登第,這對梁家來說,確實是件了不起的大事。父親期望兒子能學優登仕,光宗耀祖,因此對他管教十分嚴格。而這時候的梁啟超也如井底之蛙,「不知天地間於帖括外更有所謂學也」,[5] 整天都在潛心鑽研八股文。
光緒十一年(1885年),梁啟超進廣州學海堂讀書。學海堂為前兩廣總督阮元所辦,「是省城專治經學之所」。梁啟超在這里學習漢學。段玉裁及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等漢學家注重考據,旁徵博引,精研古籍的治學方法和學術成果,使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相形之下,格式、內容都有嚴格要求的八股文章,便令人感到缺乏生氣和枯燥無味了。在學海堂學習時期,梁啟超逐漸萌發了「棄帖括之志」。[6]
勵志改良
光緒十五年(1889年),梁啟超在廣州參加鄉試中舉,名列第八。[7] 主考官李端棻欣賞其才華,以親妹相許。這時候,展現在梁啟超前面的,是一條「金光大道」,沿此而行,完全可能由學入仕,平步青雲。然而,光緒年間,中國正遭受著帝國主義的野蠻蹂躪。面對嚴峻的形勢,梁啟超逐漸拋棄了昔日的追求,走上一條充滿坎坷曲折的救國救民的道路。
光緒十六年(1890年)春,梁啟超赴京師參加會試,不中。回來路過上海時,看到了上海製造局翻譯的一些西書以及介紹世界地理情況的《瀛環志略》。這些書籍,開闊了梁啟超的視野,從此他便對西方的政治、文化等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年秋,梁啟超與陳千秋結交,並通過陳千秋認識了康有為。曾以布衣上書、力倡變法的康有為在當時名聲很大。梁啟超對他的獨到見解和大膽舉動十分欽佩,以至「一見大服,遂執業為弟子」[6] 。與康有為結識,是梁啟超一生發展的重要轉折,從此以後,他退出學海堂,拋棄舊學,投入康門,並且接受了康有為的改革主張和變法理論,逐漸走上了改良維新的道路。
我只是網路的搬運工,謝謝。
望採納
㈦ 關於魯迅的資料積累
㈧ 鼓勵員工的詞語有哪些
眾志成城
【拼音】: 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
【解釋】: 萬眾一心,象堅固的城牆一樣不可摧毀。比喻團結一致,力量無比強大。
萬眾一心
【拼音】: wàn zhòng yī xīn
【解釋】: 千萬人一條心。形容團結一致。
壯志凌雲
【拼音】: zhuàng zhì líng yún
【解釋】: 壯志:宏大的志願;凌雲:直上雲霄。形容理想宏偉遠大。
意氣風發
【拼音】: yì qì fēng fā
【解釋】: 意氣:意志和氣概;風發:象風吹一樣迅猛。意志和氣慨像風一樣強烈。形容精神振奮,氣概豪邁。
前途無量
【拼音】qián tú wú liàng
【解釋】指一個人的前途沒有限量。
㈨ 我想問一下,蔡鍔進入成城學校、進入仙台騎兵聯隊和進入陸軍士官學校的起止時間
1901年,蔡鍔進入成城學校學習陸軍.1902年8月,蔡鍔從陸軍成城學校畢業, 以候補生的身份投入日本仙台騎兵第二聯隊為入伍生。 1903年11月,蔡鍔自費考入日本東京陸軍士官學校第三期,不久補為官費生。1904年,蔡鍔以第五名的成績畢業。
上面那位回答的太多拉!畫蛇添足!!!
㈩ 鼓勵人的四字詞語
表示鼓勵的四字詞語
再接再厲
【解釋】接:接戰;厲:磨快,引伸為奮勉,努力。指公雞相鬥,每次交鋒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繼續努力,再加一把勁。
【出處】唐·韓愈《斗雞聯句》:「一噴一醒然,再接再厲乃。」
鬥志昂揚
【解釋】昂揚:情緒高漲。斗爭的意志旺盛。
【出處】毛澤東《介紹一個合作社》:「從來也沒有看見人民群眾象現在這樣精神振奮,鬥志昂揚,意氣風發。」
發奮圖強
【解釋】下定決心,努力追求進步。
【出處】《人民日報》1959.9.3:「發奮圖強、自力更生,對於落後隊貧困落後的面貌的改變,當然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聞雞起舞
【解釋】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後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出處】《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自強不息
【解釋】自強: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鬆懈。
【出處】《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只爭朝夕
【解釋】朝:早晨;夕:晚上;朝夕:形容時間短暫。比喻抓緊時間,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目的。
【出處】毛澤東《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不甘示弱
【解釋】示:顯示,表現。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別人差。表示要較量一下,比個高低。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附集·我的第一個師父》:「台下有人罵起來。師父不甘示弱,也給他們一個回罵。」
全力以赴
【解釋】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進去。
【出處】清·越翼《廿二史札記·五·東漢尚名節》:「蓋當時薦徵辟,必采名譽,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好為苟難,遂成風俗。」
力爭上游
【解釋】上游:河的上流,比喻先進的地位。努力奮斗,爭取先進再先進。
【出處】清·趙翼《甌北詩話·五言古·閑居讀書作之五》:「所以才智人,不肯自棄暴,力欲爭上游,性靈乃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