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錢鍾書楊絳的愛情語錄

錢鍾書楊絳的愛情語錄

發布時間: 2021-03-15 03:55:21

⑴ 楊絳先生關於愛情的語錄

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內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容夫人。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

⑵ 錢鍾書寫給楊絳的情話

1、第一次見你的復時制候,我的心裡已經炸成了煙花,需要用一生來打掃灰爐。

2、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3、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

4、我要坐遠一點,你太美了!這月亮會作弄我干傻事。

5、最初,約著見一面就能使見面的前後幾天都沾著光,變成好日子。

6、我愛的人,我要能夠佔領他整個生命,他在碰見我之前,沒有過去,留著空白等待我。

7、你嘴湊上來,我對你嘴說,這話就一直鑽到你心裡,省得走遠路,拐了彎從耳朵里進去。

8、我知道我很大膽冒昧,聽說你朋友很多,我不配高攀,可是很想在你的朋友里湊個數目。

9、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過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過娶她,也從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10、他所說的「讓她三分」,不是「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塵」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

11、我今天出去回來都沒坐車,這東西是我省下來的車錢買的。當然我有錢買水果,可是省下錢來買,好像那才算得真正是我給你的。

⑶ 如何評價楊絳和錢鍾書的愛情

楊絳先生和錢鍾書之間有一句廣為人知的情話:

在遇見她之間我從未想過結婚,娶她幾十年也從未後悔過。

而這一句「從未後悔」,不知道扣動了多少人的心弦。作家楊大俠指出,有種愛叫做一念忽起一念叢生。

⑷ 楊絳的愛情名言

1、我抄們,不要去羨慕別人所擁有的幸福。你以為你沒有的,可能在來的路上,你以為她擁有的,可能在去的途中……有的人對你好,是因為你對他好。有的人對你好,是因為懂得你的好!

2、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牽著一雙想牽的手,一起走過繁華喧囂,一起守候寂寞孤獨;就是陪著一個想陪的人,高興時一起笑,傷悲時一起哭;就是擁有一顆想擁有的心,重復無聊的日子不乏味,做著相同的事情不枯燥......只要我們心中有愛,我們就會幸福,幸福就在當初的承諾中,就在今後的夢想里!

3、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意逃跑,不願意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和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

4、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5、在人生的道路上,如一心追逐名利權位,就沒有餘暇顧及其他。

⑸ 錢鍾書和楊的愛情語錄

抗戰時期,生活艱難,從大小姐到老媽子,對我來說,角色變化而已,很自然,並不感到委屈。為什麼,因為愛,出於對丈夫的愛。我愛丈夫,勝過自己。這種愛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覺的相互支持。

——楊絳
唐曉芙顯然是作者偏愛的人物,不願意把她嫁給方鴻漸。其實,作者如果讓他們成為眷屬,由眷屬再吵架鬧翻,那麼,結婚如身陷圍城的意義就闡發得更透徹了。
——楊絳《記錢鍾書與圍城》
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這是「圍城」的含義,不僅指方鴻漸的婚姻,更泛指人性中某些可悲的因素,就是對自己處境的不滿。錢鍾書很贊同我的概括和解析,覺得這個概括「實獲我心」。
——楊絳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我們的愛情到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來。
——楊絳《洗澡》
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
——楊絳《我們仨》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偶合。
——楊絳《我們仨》
我以為肚裡懷個孩子,可不予理睬。但懷了孩子,方知我得把全身最精粹的一切貢獻給這個新的生命。
——楊絳《我們仨》
他並不求名,卻躲不了名人的煩憂和煩惱。假若他沒有名,我們該多麼清靜!
——楊絳《我們仨》,感嘆錢鍾書為名所累。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楊絳《我們仨》
鍾書諄諄囑咐我:「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我對於「像我」並不滿意。我要一個像鍾書的女兒。
——楊絳《我們仨》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楊絳《走在人生邊上》
蘇文紈小姐那把飛金扇上題著一首小詩:「難道我監禁你?還是你霸佔我?你闖進我的心,關上門又扭上鎖。丟了鎖上的鑰匙,是我,也許是你自己。從此無法開門,永遠,你關在我心裡。」
——《圍城》(出自楊絳的手筆)
我近來常想起十九世紀英國詩人藍德(W.S.Landor)的幾行詩:
「我雙手烤著
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備走了。」
——楊絳《雜憶與雜寫》自序
「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楊絳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把它念給錢鍾書聽,錢當即回說,「我和他一樣」,楊絳答,「我也一樣。」
這是默存一輩子寫得最好的情書。用他自己的話:「以離思而論,行者每不如居者之篤」,「惆悵獨歸,其『情』更凄戚於踽涼長往也」。
——楊絳《第一次下鄉》,在經歷了幾次運動後,她將錢鍾書寫給她的情書燒了,為此她常感後悔。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
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煉,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欲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楊絳《走在人生邊上》,百歲感言。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楊絳《走在人生邊上》
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楊絳《我們仨》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楊絳《走在人生邊上》
我得洗凈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准備回家。
——楊絳《走在人生邊上》
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准備斗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准備隨時吃虧。
——楊絳《走在人生邊上》
我是一位老人,凈說些老話。對於時代,我是落伍者,沒有什麼良言貢獻給現代婚姻。只是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悅。門當戶對及其他,並不重要。
——楊絳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楊絳《走在人生邊上》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楊絳《我們仨》
世態人情,比明月清風更饒有滋味;可作書讀,可當戲看。書上的描摹,戲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藝作品;人情世態,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驚,令人駭怪,給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娛樂。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對觀眾的藝術表演。
——楊絳《將飲茶》
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
——楊絳《走在人生邊上》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楊絳翻譯自英國詩人藍德的詩

⑹ 錢鍾書與楊絳的愛情故事:真正愛一個人,缺點也會變得可愛嗎

細品這本楊絳先生寫的關於他們一家三口的回憶錄,字里行間都可以看出她和她的先生錢鍾書感情之深。

錢鍾書說:碰到楊絳之前,我從未想過要結婚;娶了她十幾年,從未後悔娶她,也從未想要娶別的女人。

錢鍾書和楊絳的愛情並沒有轟轟烈烈,更多的是細水長流,他們的感情儼然已經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兩個就像兩塊凹凸不平的木板,但是放在一起,卻又剛好優勢互補。愛情這件事情從來沒有最好這一說, 更多的是適合,跟你在一起,我覺得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

⑺ 錢鍾書和楊絳的愛情令人羨慕,他們的婚姻和愛情是如何保鮮的

其實,錢鍾書跟楊絳的愛情確實是比較的,令人羨慕的,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並沒有完全的去自私或者是,自立的生活,他們有的是相互的欣賞,相互的包容,相互的促進,我個人認為這也是他們愛情保鮮的秘密。

兩個人感情保鮮,首先需要真心的對待另一方。


⑻ 讀楊絳與錢鍾書的愛情才知何為最美的愛情

相識:人生若只如初見
楊絳出生在無錫一個書香門第,清逸溫婉,知書達理。1928年,楊絳高中畢業,她心心念念想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孰料那年清華大學開始招收女生,但是南方沒有名額。無奈之下,楊絳選擇了東吳大學。
1932年初,楊絳本該讀大四下,東吳大學卻因學潮而停課。為了順利完成學業,楊絳毅然北上京華,借讀清華大學。當時,為了去清華,楊絳放棄了美國韋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至此,她終於圓了清華夢。彷彿冥冥中,清華園的錢鍾書正在召喚著姍姍來遲的她。
3月的一天,風和日麗,幽香襲人。楊絳在清華大學古月堂的門口,幸運地結識了大名鼎鼎的清華才子錢鍾書。當時錢鍾書穿著青布大褂,腳穿一雙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鏡,目光炯炯有神,談吐機智幽默,滿身浸潤著儒雅氣質。
兩人一見如故,侃侃而談。錢鍾書急切地澄清:「外界傳說我已經訂婚,這不是事實,請你不要相信。」楊絳也趁機說明:「坊間傳聞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門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說費孝通是我的男朋友,這也不是事實。」恰巧兩人在文學上有共同的愛好和追求,這一切使他們怦然心動,一見鍾情。
兩人戀愛時,除了約會,就是通信。錢鍾書文采斐然,寫的信當然是撩人心弦的情書,楊絳的那顆芳心被迅速融化。有一次,楊絳的回信落在了錢鍾書父親錢基博老先生的手裡。錢父好奇心突發,悄悄拆開信件,看完喜不自禁。原來,楊絳在信中說:「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母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徹終不受障礙」,錢父大贊:「此誠聰明人語!」在錢父看來,楊絳思維縝密,辦事周到,這對於不諳世事的兒子,是可遇不可求的賢內助。1935年,兩人完婚,牽手走入圍城。
其實,這段緣分早就命中註定了。早在1919年,8歲的楊絳曾隨父母去過錢鍾書家做客,只是當時年紀小,印象寥寥。但這段經歷恰恰開啟了兩人之間的「前緣」。而且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與楊絳的父親楊蔭杭都是無錫本地的名士,兩人的結合可謂是「門當戶對,珠聯璧合」,兩家人是真正地「皆大歡喜」。
相愛:賭書消得潑茶香
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楊絳與錢鍾書是天造地設的絕配。胡河清曾贊嘆:「錢鍾書、楊絳伉儷,可說是當代文學中的一雙名劍。錢鍾書如英氣流動之雄劍,常常出匣自鳴,語驚天下;楊絳則如青光含藏之雌劍,大智若愚,不顯刀刃。」在這樣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兩人過著「琴瑟和弦,鸞鳳和鳴」的圍城生活。
1935年,楊絳陪夫君去英國牛津就讀。初到牛津,楊絳很不習慣異國的生活,又鄉愁迭起。一天早上,楊絳還在睡夢中,錢鍾書早已在廚房忙活開了,平日里「拙手笨腳」的他煮了雞蛋,烤了麵包,熱了牛奶,還做了醇香的紅茶。睡眼惺忪的楊絳被錢鍾書叫醒,他把一張用餐小桌支在床上,把美味的早餐放在小桌上,這樣楊絳就可以坐在床上隨意享用了。吃著夫君親自做的飯,楊絳幸福地說:「這是我吃過的最香的早飯」,聽到愛妻滿意的回答,錢鍾書欣慰地笑了。
學習之餘,楊絳和錢鍾書還展開讀書競賽,比誰讀的書多。通常情況下,兩人所讀的冊數不相上下。有一次,錢鍾書和楊絳交流閱讀心得:「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許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後才會發現。」楊絳不以為然,說:「這是你的讀法。我倒是更隨性,好書多看幾遍,不感興趣的書則瀏覽一番即可。」讀讀寫寫,嘻嘻鬧鬧,兩人的婚姻生活倒充滿了悠悠情趣,羨煞旁人。
1942年底,楊絳創作了話劇《稱心如意》。在金都大戲院上演後,一鳴驚人,迅速走紅。楊絳的躥紅,使大才子錢鍾書坐不住了。一天,他對楊絳說:「我想寫一部長篇小說,你支持嗎?」楊絳大為高興,催他趕緊寫。楊絳讓他減少授課時間,為了節省開支,她還把家裡的女傭辭退了,自己包攬了所有的家務活,劈材生火做飯樣樣都來,經常被煙火熏得滿眼是淚,也會不小心切破手指。可是楊絳並未抱怨過,她心甘情願地做灶下婢,只盼著鍾書的大作早日問世。看著昔日嬌生慣養的富家小姐,如今修煉成任勞任怨的賢內助,錢鍾書心裡雖有慚愧,但更多的是對愛妻的感激與珍愛。
兩年後,《圍城》成功問世。錢鍾書在《圍城》序中說:「這本書整整寫了兩年。兩年裡憂世傷生,屢想中止。由於楊絳女士不斷的督促,替我擋了許多事,省出時間來,得以錙銖積累地寫完。照例這本書該獻給她。」其實,《圍城》是在淪陷上海的時期寫的,艱難歲月里,夫妻兩人相濡以沫,相敬如賓,這是多麼難得的人間真情啊!
相守:此情可待成追憶
愛女阿圓出生時,錢鍾書致「歡迎辭」:「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楊絳說女兒是自己「平生唯一的傑作」。
回國後,這個三口之家一直居無定所。1962年8月,一家人遷居乾麵胡同新建的宿舍,有四個房間,還有一個陽台,他們又添置了傢具,終於有了個舒適的家。那時,錢鍾書經常帶著妻女去飯館吃飯,有一次,在等待上菜的空擋,錢鍾書和阿圓一直在觀察其他飯桌上吃客的言談舉止,並且像看戲一樣很是著迷。楊絳奇怪地問:「你們這是幹嘛啊?」阿圓說:「觀察生活是件很有趣的事,你看那一桌兩個人是夫妻,在吵架,那一桌是在宴請親戚……」楊絳明白了,這父女倆是在看戲呢。待到吃完飯的時候,有的戲已經下場,有的戲正在上演。這三人在一起,總有無窮的趣味,平淡的生活充滿了溫情。
這個三口之家,很樸素,很單純,溫馨如飴,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時光靜靜流逝著,再美好的故事總有謝幕的一天,楊絳在《我們仨》里寫道:「1997年早春,阿媛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現在,只剩下我一個。」
阿圓去世時,錢鍾書已重病卧床,他黯然地看著楊絳,眼睛是乾枯的,心裡卻在流淚。楊絳急忙告訴他:「阿圓是在沉睡中去的。」錢鍾書點頭,痛苦地閉上眼睛。懷著喪女之痛,楊絳還要每天去醫院探望錢鍾書,百般勸慰他,並親自做飯帶給他吃。那時,楊絳已經八十多歲高齡,老病相催,生活日趨艱難。盡管如此,她依舊堅強地支撐起這個失去愛女的破碎之家。
女兒走了,丈夫走了,昔日其樂融融的家庭不復存在,只剩下楊絳孤零零一個人。從此,楊絳深居簡出,很少接待來客,開始悉心整理錢鍾書的手稿。有一日,社會學家費孝通來拜訪楊絳。他對當年的心上人還是情有獨鍾,便帶著自己的著作來請楊絳「斧正」。舊友重逢,喜上眉梢,兩人噓寒問暖,交談甚歡,忽然楊絳意識到自己有些失態了,便態度冷淡起來。待送別費老時,他顫巍巍走下樓梯,還依依不捨地頻頻回頭,楊絳淡淡地說:「樓梯不好走,你以後再不要知難而上了。」費老瞬間領悟了她的意思,從此徹底死了心。
2011年7月17日,是楊絳先生的百歲大壽,但是她很低調,沒有舉行任何隆重的慶祝儀式。她只囑咐親戚們在家為她吃上一碗壽面即可。
錢鍾書曾用一句話,概括他與楊絳的愛情:「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這對文壇伉儷的愛情,不僅有碧桃花下、新月如鉤的浪漫,更融合了兩人心有靈犀的默契與堅守。縱然斯人已逝,而楊絳先生的深情依舊在歲月的輪回中靜水流深,生生不息。

⑼ 錢鍾書和楊絳的愛情故事 錢鍾書和楊絳結婚多久了

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
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
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錢鍾書

1932年,春,古月堂。
1932年的清華女生宿舍,有個很典雅的名字,叫「古月堂」,入夜時,古月堂前常常站著等女友的男生,他們把「約會」戲謔為「去胡堂走走」。
那時候的清華同現在並無二致,男多女少,女生都是被寵愛的。古月堂不設會客室,男生們便都立在門口,無論春冬,無論寒暑,古月堂前總能看到一兩個焦灼的身影,眼巴巴地盯著大門,盼著那一位千呼萬喚始出來。
在那些等待的身影里,有一位面容俊朗的男子,他名叫錢鍾書,是清華西方語言文學系的學生,在西語系,他是有名的才子,當時,他,曹禺,顏毓蘅被大家稱為「三傑」,他又格外出眾些,教文學的吳宓教授稱贊他:「自古人才難得,出類拔萃,卓爾不群的人才尤為不易得,當今文史方面的傑出人才,在老一輩中要推陳寅恪先生,在年輕一輩中要推錢鍾書,他們都是人中之龍。」
他是江蘇無錫人,出身名門,他的父親錢基博是近代著名的古文家,曾先後擔任過聖約翰大學,光華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校的教授,他的母親姓王,是近代通俗小說家王西神的妹妹。他在家中是長子。
他的中學時代就讀於蘇州桃塢中學和無錫輔仁中學,兩所學校都是美國聖公會辦的,注重英文教育,他因而打下了堅實的英文基礎,而他的國文由父親親自教授,也漸漸有了深厚根基,他的古文造詣遠高出同齡人,未考入清華之前,就以代父親為錢穆的《國學概論》一書作序,後來書出版時就用的他的序文,一字未改。
他的國文和英文很好,數學卻極差,幼年時他讀《西遊記》《三國演義》《說唐》,孫悟空,關雲長,李元霸使用的武器斤兩卻能記得一清二楚,卻不識得阿拉伯數字。他是1932年春考入清華的,入學考試時,他數學得了零分,本來是不能錄取的,但因為他中英文特別出色,校長羅家倫就決定將他破格錄取。因著這段不尋常的經歷,他一入清華,文名就已傳遍了全校。
他並沒有讓羅家倫失望,清華的課業素以繁重著稱,別人都挑燈夜讀,他卻不僅輕松學完本專業的課程,還有餘力鑽研中國古典文學。他的讀書數目之多,涉獵范圍之廣,讓同班同學嘆而觀止。他的一個同學饒餘威就曾感嘆過:「同學中,我們受錢鍾書的影響最大,他的中英文造詣很深,又精於哲學及心理學,終日博覽中西新舊書籍,最怪的是他上課時從不記筆記,只帶一本和課堂無關的閑書,一面聽講,一面看自己的書,但考試時總是第一。他自己喜歡讀書,也鼓勵別人讀書。」
他在文科方面有一種卓然的天賦,記憶力超群,過目不忘是一個方面,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他戀書成痴,讀書於他全然不是一件必須去完成的任務,而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他無書不讀,連辭典都看得饒有興趣,在讀書中,他能感到無上的愉悅。
他要等的這個女孩子名叫楊絳,她小他一歲,完全是他的同道中人,將閱讀視作生命。
楊絳是今年考入清華的,在西方語言文學系研究生院就讀。她和他是同鄉,也是江蘇無錫人,但後來定居蘇州。她的家世背景絲毫不亞於他,在蘇州,楊家是有名的書香門第。她的父親楊蔭杭是著名的律師,他曾赴美日兩國留學,獲賓西法尼亞大學法學碩士,他創辦過無錫勵志學社和上海律師公會,擔任過上海申報編輯,歷任了江蘇省高等審判廳長,浙江省高等審判廳長等職。他有兩部有名的著作《名學》《邏輯學》,流傳後世,連錢穆也說深受其影響。楊絳還有一個姑母,名叫楊蔭榆,是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的校長,後來,在日軍攻陷上海時為維護學生而被槍殺。

她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先後就讀於北京女高師附小,上海啟明女校,蘇州振華女中,成績都很優異。她開始念書的時候,喜歡在課堂上淘氣,她玩一種吹小絨球的游戲,吹著吹著就笑起來,老師看到了生氣,就讓她站起來回答課文內容,誰知她竟全能准確無誤的答上來,老師十分驚訝。自小就聰穎異常的她很得父母和姑母楊蔭榆的喜愛。
十七歲的時候,她考入了江蘇東吳大學,一年後分科,她選了政治系。可其實她的興趣並不在政治,她喜歡文學,可是當時東吳大學並沒有文學系,文科里比較好的法預科和政治科,她想選法預科,這樣將來可以做父親的助手,還可以接觸社會上各式各樣的人,可以為寫小說積累素材,可是父親並不同意她學法律,大約是他覺得社會黑暗,憲法如同虛設,從而對法律失瞭望,又抑或他覺得法律沉重,於一個女孩子並不相宜,總之,他堅決不要她當他的助手,於是,她只好改了政治系,因為不喜歡,她對課程只是敷衍了事,大部分時候都呆在圖書館里閱讀文學書,三年下來,她對文學的興趣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了。
大三時,她得到了威爾斯利女子學院的獎學金,可以去美國留學,可是獎學金並不包括生活費,美國生活費昂貴,她不想增添家庭的負擔,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她壓根就不打算繼續攻讀政治,她並不覺得洋學位多了不起,她寧可考清華的文學研究院,她想去中國最好的大學念自己最喜歡的文學。
她果然考入了清華,一入學,她便贏得了梁宗岱先生的贊賞,那時候,梁先生教教法語,第一堂課是聽寫,她的程度令梁宗岱刮目相看,他問她法語是怎麼學的,她坦然道:「自學。」
楊絳的才氣和聰慧並不亞於錢鍾書,他和她,一個是出身名門的才子,一個是書香門第的才女,門當戶對,佳偶天成,連她的母親都說:「阿季的腳下拴著月下老人的紅絲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華。」
他們在清華一起呆了一年,1933年的夏天,錢鍾書畢業了,因為他格外出眾的才華,清華希望他留校繼續攻讀碩士,可是,他拒絕了。他覺得自己有足夠的自學能力,而且水平並不比在校的研究生差,沒必要在同一間學校再學重復的東西,在文學上面,他向來是極自信的。
當時,他的父親在上海光華大學擔任中文系主任,他便應了父命,去了光華大學任教。
楊絳還沒有畢業,繼續留在清華讀書,他們第一次短暫分開。
他離開後,寫了許多信給她,他做了很多情詩,皆是舊體詩,其中有一首是這樣寫的——
纏綿悱惻好文章,粉戀香凄足斷腸;答報情痴無別物,辛酸一把淚千行。
依穰小妹劇關心,髾瓣多情一往深;別後經時無隻字,居然惜墨抵兼金。
良宵苦被睡相謾,獵獵風聲測測寒;如此星辰如此月,與誰指點與誰看。
困人節氣奈何天,泥煞衾函夢不圓;苦雨潑寒宵似水,百蟲聲里怯孤眠。
這首詩寫得文辭典雅,情深意切,放在唐宋佳作中也毫不遜色,他還寫過一首詩,內有一句「除蛇深草鉤難著,禦寇頹垣守不牢,」運用的宋明理學家的語句,他從不寫當時流行的新詩,一律用舊詩體,舊體詩需對仗工整,且講究平仄,比新詩難做,他卻寫得揮灑自如,他還自負地說:「用理學家語作情詩,自來無第二人!」,他的才氣就是在這樣的小事處也會一一彰顯。
他的詩雖做得好,她回信卻並不多,她對他說,她不愛寫信,他有些抱怨她,「別後經時無隻字,居然惜墨抵兼金,」後來,他寫《圍城》,還念念不忘這段往事,《圍城》里的唐曉芙也不愛寫信。
大約是錢鍾書寫信寫得太勤,連父親錢基博也看出了端倪,有一天,老先生擅自拆了楊絳的一封信,從而對楊絳大加贊賞,原來那封信是楊絳寫來和錢鍾書討論婚嫁問題的,他這么寫:「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親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之快樂乃徹始終不受障礙。」錢基博看完,也不問錢鍾書的意見,自作主張提筆給楊絳回了一封信,誇獎她明理懂事,並鄭重其事把兒子「託付」給她。
有了這一出事,錢鍾書和楊絳的關系從此被雙方父母知曉,兩人所在的家族都是當地名門,於是,雙方父母便循照舊禮,為兩人訂婚。他由父親領著,上楊家拜會楊絳的父母,正式求親。然後,請出男女兩家都熟識的親友作為男家女家的媒人來「說媒」,他們還在蘇州一家飯館里舉辦了訂婚宴,請了雙方族人及至親好友。

他和她本是自由戀愛,結合卻沿著「父母之名,媒妁之言」老老實實走了一遍程序,他覺得這事顛倒了,她也覺得很茫然,「茫然不記得『婚』是怎麼『訂』的,只知道從此我是默存的『未婚妻』了。那晚,錢穆先生也在座,參與了這個訂婚禮。」默存是他的號,她喜歡叫他默存,而他也喜歡叫她「季康」,季康是她的號。
訂婚後,他仍在光華大學授課,她回清華繼續念書,她還有一年畢業,這時的她,在清華已經嶄露頭角,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寫作」課上,她教過一篇作業,叫《璐璐,不用愁!》,描寫青春期少女的三角戀愛心理,細膩動人,朱自清很是賞識,推薦給《大公報·文藝副刊》發表,後來這篇文章還被選入了由林徽因編輯的《大公報 文藝副刊 小說選》中,出版時題目改為了《璐璐》,署名是季康,那本集子一共選了25位作家,共30篇作品,和她一起選入的還有沈從文,蕭乾,老舍,李健吾,凌淑華……,都是當時的名家,她以一篇學生習作被選,難得可貴。
她這么文才出眾,又是大家閨秀,在男多女少的清華自是極受矚目,雖已訂婚,但終究還未成婚,未婚夫又不在身邊,所以,愛慕她的人不在少數,「楊絳肄業清華大學時,才貌冠群芳,男生求為偶者七十餘人,謔者稱楊絳為七十二煞。」但她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大不了,她不太在意自己的相貌,從來都不覺得自己生得美,很多年後,有人為錢鍾書做傳,她還特意寫信聲明:「我絕非美女,一中年婦女,夏志清見過我,不信去問他。情人眼裡則是另一回事。」
錢基博並沒有看錯,她一直都是理性明慧的女子,世間女子,大凡聽到別人誇自己美,就算有一兩個面上不露出來的,也會在心中暗喜,她卻是例外,其實那些不相乾的外人看她美不美又什麼要緊,只要在情人眼中她是美的就行,也只有情人的認可方是真的贊譽。對容貌一事,她極是通達,所以,她沒有在清華一干男生的追求中昏了頭腦,飄飄然自戀成「公主」,一如她的文,她的人也一直保持著內斂和素凈。
又過了一年,1935年春,錢鍾書參加了教育部公費留學資格考試。當時國民黨教育部將英國退還的庚款用做國內青年去英國留學的獎學金,但這種公開招考的錄取名額極為有限,英國文學就只有一個名額,錢鍾書以絕對優勢名列榜首,順利地拿到了這個名額。
消息傳來,楊絳極為高興,有哪一個念西方文學的人不嚮往英國呢?莎翁,狄更斯,曼殊菲爾……那些英倫作家的名字在課本里如雷貫耳,而他們描寫的那個國度,那多霧的倫敦,那泰晤士河上迷濛的曉霧,那些優雅的英國紳士和穿蘇格蘭格子裙有著亞麻色頭發的少女,如夢境般在她的世界裡夜夜上演,三年前,她拒了威爾斯利女子學院,這一次,她連畢業都等不及了,迫不及待向同他一起離開,能和志同道合的心愛男子,去夢想之地游學,這當是年少時最叫人愉悅的事了。
她同教師商量,用論文形式代替考試,提前一個月畢業了,七月中,他們正式完婚。
婚禮儀式一共兩場,楊絳娘家的那場採用西式,新娘披長紗,有為新娘提花籃的花女、及提拖地長紗的花童,有伴娘伴郎,還有樂隊奏曲,新郎新娘鞠躬為禮,戴戒指,並在結婚證書上用印,而迎娶至無錫後,錢鍾書家的那場,拜天地,敬高堂,入洞房,一切禮俗和儀式都按照中國傳統的來。
他們的婚期正當酷暑,儀式冗長繁瑣,他穿的黑色禮服,漿洗過的挺直領圈已被汗水浸得軟耷,她被白婚紗一層層緊實裹著,早已從頭到腳濕透,彷彿從水裡撈了出來,他們一起步入席間,給賓客敬酒,在忙亂和喧嘩中,偶爾相顧一笑,天氣炎熱,彼此的眼神卻格外清明。
從前,她和他提起自己的家庭的時候,她有些自豪道,他說,清末狀元張騫曾稱她的父親楊蔭杭為「江南才子」。不想他也把張騫致他父親的信拿給她看,原來在信中,張騫也稱錢基博為「江南才子」,她啞然失笑。
「江南才子」是否張騫敷衍送人的,不得而知,但她與這贊譽卻是緣分非淺,她「從一個『才子』家到又一個『才子』家,」而且,她嫁的男人,也一樣擔當得起這四個字。
一個月後,他們雙雙離開了江南,從上海起航,乘船去了英國,有關婚禮的繁瑣雜事
都已經塵埃落定,他們終於有了兩人平靜相對的時光。
船行海上,獵獵的風吹過,空氣中有咸涼的氣息,他們都是第一次離家萬里,旅途又漫長無際,不知何日才能抵達彼岸。遙望蒼茫的海面,她陡然生了一種既甜蜜又惶恐的心情。
她常聽他說自己「拙手笨腳」,現在她才知道原來這個鼎鼎大名的才子分不清左右手,不會系鞋帶上的蝴蝶結,甚至連拿筷子也是一手抓,在生活上,他完全失去了「翩翩風度」,成了一個什麼也不懂的小孩子,處處依賴他,這叫她想起一個古老的詞來,「相依為命」,這一輩子,她都要照顧他了,雖然她也自小嬌生慣養,連自己都照顧不好。
牛津大學秋季開學是十月份,他們抵達牛津時,學校還未開學,他已由官方安排妥當,進入Exeter(埃克塞特)學院,攻讀文學學士學位,而她也接洽女子學院,希望能繼續攻讀文學,可是文學的名額已滿,只能修歷史,她又不肯,於是,她做了牛津的旁聽生。
她偶爾去聽課,大部分時候,她都呆在圖書館里,牛津的圖書館古老而恢弘,中世紀建築宛若一座城堡,還在東吳大學念書的時候,她便在圖書館中尋覓,想走入文學領域而不得其門,考入清華後,深感自己欠修許多文學課程,如今,到了以藏書豐富著稱的牛津圖書館,又有大把空閑時間,她開心異常,於是定了計劃,比照著文學史,一本一本讀書。
午後陽光從高大的窗戶里照入,在她的筆記本上灑下疏落的影,她坐在臨窗的桌前,讀著架上的文學典籍,因是上課時分,館中學生很少,偌大的廳中,常常只有她一人,那樣的清靜,連她寫字的沙沙聲也清晰可聞。
下課或放假的時候,他也會過來,兩個人一起伏在桌上讀書,有時候,他們也去市區的圖書館,那裡可以借到十九世紀作品和通俗書籍,他們抱上一堆書回家,入夜了,街上的燈一盞盞亮起來,高大的警察慢吞吞走著,挨家挨戶檢查大門是否關好,郵差也識得他們,半道上遇上了,就把家信給他們,小孩子會和他們要信封上的中國郵票。牛津就是這樣靜好的小地方。
他在牛津拿到學位之後,他們又一起去了法國巴黎大學念書。巴黎大學比牛津自由,他們更加肆意的讀書,他們除了英文,還讀許多法國作家的書,比如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尤其是他,不僅讀法文,還讀德文,後來又加上了義大利文,他們的閱讀量叫人嘆而觀止。
除了一起讀書,他們還一起讀詩背詩,中文的,西文的,都來者不拒,他們還喜歡比照著書中的描寫一起看風景,看到不同的房子,就一起猜測裡面住著什麼樣的人家,看到人流中的各等人,就猜測那人有怎樣的身份。
他們有了一個孩子,一個健康漂亮的女孩,他們叫她「阿圓」,她生阿圓的時候,他天天守在她床前,她住醫院,他在家和醫院兩頭跑,他老闖禍,苦著臉說:「我做壞事了。」
他陸續打翻了墨水瓶,弄臟了房東家的桌布,弄壞了門軸,砸碎了台燈,她每次都笑咪咪的說:「不要緊,我會洗,我會修。」不過,她出院回家的時候,他卻為她燉了雞湯,還剝了嫩蠶豆擱在湯里,他做得很好,而她也真的把他做的「壞事」都修好了。
就這樣,自小被仆婦照顧的他們在跌跌撞撞中學會了過日子,從沒做過飯的她摸索著學做菜,犯了幾次把扁豆殼丟了之類的錯之後,居然也做出像模像樣的紅燒肉,而「拙手笨腳」的他不僅學會了劃平生第一根火柴,還包辦了他們的早餐,他做的早餐還很豐盛,有香濃的奶茶,煮得恰好的雞蛋,烤香的麵包,黃油果醬蜂蜜也一樣不少。
在牛津和巴黎的數年,是他們最快活的時光,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好像自己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很多年後,有個叫金庸的武俠小說家,曾在他的《射鵰英雄傳》中寫過一對夫妻,黃葯師和他的妻子阿蘅,這虛構的情侶像極了他們,都是聰明驕傲才華卓越的男子,和才智足以與他們並駕齊驅的妻子,只不過黃葯師和阿蘅是幻想中的神仙眷侶,而他和她,是紅塵俗世里的珠聯璧合,有談詩論文心犀相通,有柴米油鹽磕磕碰碰,方叫圓滿。
他們在巴黎呆到了1938年,那年秋天的時候,他們帶著一歲的女兒,回到了戰火硝煙的中國。
當時,清華北大為避戰亂,都已南遷至昆明,共同成立了西南聯大,他應清華的邀約,將往西南聯大教書,而她的家人避難到了上海,母親在逃難時去世,三姑母楊杭蔭為了保護學生被日軍槍殺,她急於回家安慰悲傷的父親,於是,他們中途分開,他從香港去昆明,而她帶著女兒,獨自回上海。
她在上海,一方面照顧父親和阿圓,另一方面幫著母校振華中學籌建上海分校,還當了一位富家小姐的家教,工作雖辛苦,卻有親情的安慰,他遠在昆明,卻過得並不如意,他本就才高過人,如今留學歸國,學術更是精進,在中國,出頭鳥總是被打的,更何況他並不是擅於掩飾的人,與他不相投的人,他一概不放在心上,還常有戲謔之語。他是文字高手,往往只用一兩個字便盡顯諷刺刻薄之能事,放在西方,這是文人的幽默,放在中國,他不知得罪了多少人。
他在西南聯大隻呆了不到一年就離開了,正好他的父親也在湖南藍田師范任教,他便也去了湖南,他在那裡幹了兩年,組建了師院的外語系,1941年暑假,他獲悉清華將重聘他回校任教,於是他辭去了藍田師范的職務,回了上海,他住在家中,一心一意等清華的聘書。
可是,聘書遲遲未寄,他離開西南聯大的時候,也發生過這樣的事,當時梅貽琦校長親自發電報挽留,可他卻沒有收到,直到清華校方又發電報來問他為什麼不回梅校長,他才得知之前梅校長發過電報,可那時他已經往藍田師院赴任。
兩封信件都「失蹤」得這么湊巧,他是聰明絕頂的人,何嘗不明白是什麼意思。據說,他受排擠,是因為他說過一句話:「葉公超太懶,陳福田太笨,吳宓太迂」,這句話他有沒有說過,已不得而知,吳宓是賞識他的,為了他還和清華據理力爭,稱清華無容人之量,但是,在西南聯大時,他也真的得罪了葉公超和陳福田,不管是不是為著這句話。
他是心高氣傲的人,碰了兩次釘子,自然不願再回到不受歡迎之處去,於是,當陳福田來上海完成聘他的任務時,仍沒收到聘書的他,客氣的拒絕了。
他留在了上海,他們一家在這淪陷的孤島一呆便是八年。
日軍攻佔了上海,振華分校也解散了,那位富家小姐也高中畢業了,於是,她換了另一份工作,做工部局半日小學的代課老師,而他在震旦女子學院授課,還收了兩個拜門的學生。
她的父親去世了,他家的經濟條件也已大不如前,他們不願向家中求助,她趕很遠的路去郊區上課,辭了傭人,包攬了一切家務,自己劈木柴,和他一起自製煤餅,他也一再要求震旦給他加課時,兩人縱是這樣辛苦,仍敵不過物價飛漲。
貧窮摧毀了他們一家的身體,她持續不明原因低燒,他幾乎每年生一場大病,他們的寶貝「阿圓」也得了骨結核差點死去。比之他們在巴黎在牛津的美好歲月,這是一段太過艱難的歲月。
可是,他們的日子依然過得生動有趣,她劈柴做飯的時候,戲稱自己做了「灶下婢」,他逗女兒,有什麼好吃的總「欺負」她,說「baby no eat」(寶貝不能吃),看她發愣便哈哈大笑,他乘女兒睡覺,在她的肚皮上畫鬼臉,他總和她一塊淘氣一塊鬧。
生活的艱難,沒有折損他們事業的輝煌,他寫出了著名的《圍城》,這部作品讓「錢鍾書」這個名字被世人銘記,她翻譯出版了《一九三九年以來英國散文作品》,《隨鐵大少回家》,創作了四幕喜劇《風絮》,被李健吾贊譽道:「我們開始發表楊絳女士的《風絮》,她第一次在悲劇方面嘗試,猶如她在喜劇方面的超特成就,顯示她的深湛面有修養的靈魂。」
戰爭終於在1949年結束了,那年夏天,他們被清華聘請,回到了北京,開始了新中國的生活。
他們沒有選擇離開,就像在牛津時他不肯放棄中國的獎學金投靠外國富翁改行讀哲學,他們並非無路可走,可是他們留在了自己的祖國,而留下來,也不是為了唱「愛國調」謀什麼高職,「我們不願逃跑……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不願做外國人。」
這八年並不是他們生命中唯一的艱難,後來,他們還經歷了同樣艱難的文革歲月,他們被下放至幹校的時候,她被罰去種菜,他擔任幹校通信員,他去郵電所取信的時候就會特意走菜園的東邊,與她「菜園相會」, 十年文革,他寫出了宏大精深的古籍考證與評論著作——《管錐篇》,所引中外著作上萬種,作家四千餘人,而她譯著了諷刺小說巔峰之作——八卷本的《堂吉訶德》。
當時光流逝,生活褪去最初的華彩,逐漸呈現粗糲面目,她不再是當初不識柴米油鹽的蘇州小姐,他也不再是古月堂前吟詩作賦的翩翩少年。
戰亂和貧窮改變了許多東西,但總有些東西永恆不變。
那便是「風骨」。

⑽ 楊絳的愛情名言警句

1.
一生復就這么一次,談一場以結婚制為目的的戀愛吧。不再因為任性而不肯低頭。
2.
不再因為固執而輕言分手。最後地堅信一次,一直走,就可以到白頭。就那樣相守,在來往的流年裡,歲月安好。惟願這一生,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3.
我們,不要去羨慕別人所擁有的幸福。你以為你沒有的,可能在來的路上,你以為她擁有的,可能在去的途中……有的人對你好,是因為你對他好。有的人對你好,是因為懂得你的好!
4.
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牽著一雙想牽的手,一起走過繁華喧囂,一起守候寂寞孤獨;就是陪著一個想陪的人,高興時一起笑,傷悲時一起哭;就是擁有一顆想擁有的心,重復無聊的日子不乏味,做著相同的事情不枯燥......只要我們心中有愛,我們就會幸福,幸福就在當初的承諾中,就在今後的夢想里!
5.
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意逃跑,不願意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願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和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
楊絳愛情經典語錄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