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捨得的哲理故事
⑴ 議論文 捨得 的論據
捨得
作者:黃龍不肖生
最近,讀了一本佛經《了凡四訓》的精解,很有啟示。捨得一詞,最早就出自這本佛經,在傳入中國後,迅速與中國傳統的老莊道學思想相互融會,成為「禪」的一種哲理。隨著光陰的流轉,捨得這一禪理,又迅速滲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並逐步演進為一種雅俗共賞,啟迪心智的「生活禪」。
捨得捨得,不捨不得,這是人們對佛教「布施」觀念在尋常生活中的運用。「布」是流通的意思,「施」是給予的意思。捨得,便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捨得還是一種時空的轉換,精神和物質的交流,人情和禮節的傳達,是物質世界的「流通」。
文壇大家賈平凹先生有一篇文章,說的也是《捨得》。在賈先生看來,世界是陰與陽的構成,人在世上活著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誠如先生所言:會活的人,或者是成功的人,其實是懂得這兩個字的: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平凹先生不愧是個參悟透了人生的奧妙與玄機的人。的確,「捨得」二字,其實已經包括了人生全部的真知。
從古至今,有無以數計的著名人物,取得了流芳千古的豐功偉業。縱觀他們的成功,無不得益於對「捨得」二字的把握和了悟。人是如此,萬事萬物又何嘗不是這樣呢?蛇是在蛻皮中長大的,金是在砂礫中淘出的。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也是每時每刻都圍繞著舍與得和得與舍,演繹著無數成功與失敗的故事嗎?
捨得既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更是一種做人與處世的藝術。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體,相生相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生,存於心間,存於微妙的細節,概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捨得之中,達到和諧 ,達到統一。要得便須舍,有舍才有得。
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有著太多的慾望,對金錢,對名利,對情感。這沒什麼不好,慾望本來就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重要力量。但是,慾望又是一頭難以駕馭的猛獸,它常常使我們對人生的舍與得難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過之,於是便產生了太多太多的悲劇。
百年的人生,也不過是一舍一得的重復。因此,我們多麼需要懂得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懂得了便等於把握了人生的鑰匙。
捨得,是一種精神;捨得,是一種領悟;捨得,是一種成熟;捨得,更是一種智慧,一種人生的境界
⑵ 讀星雲大師《捨得》有感
[讀星雲大師《捨得》有感]
端午節這天,和朋友去了北方圖書城買書,讀星雲大師《捨得》有感。映入眼簾的是星雲大師的《捨得》、《寬心》。先是愛不釋手讀了《捨得》,對其中的精彩故事所啟迪,非常精闢的哲理所頓悟。精彩內容分享大家,一起構築和諧美好的心靈世界。舍,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給人一句好話,你才能得到別人回你一句贊美;給人一個笑容,別人才能對你回眸一笑。舍和得到關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關的,舍與得也是互動的。能夠捨得人,一定是擁有富有的心胸;如果他的內心沒有感恩、結緣的性格,他怎麼肯舍給人,怎麼能讓人有所得呢?他的內心充滿歡喜,他才能把歡喜給你;他的內心蘊藏著無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給你。自己有財,才能舍財;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所以我們勸人不要把煩惱、愁悶傳染給別人,因為舍什麼就會得什麼,這是必然的因果。-------摘自星雲大師《以舍為得》日復一日,緣份讓我們付出著,經歷著,承受著,面對著,也怨著,氣著,不平衡著,偏激著,同時也在衡量著舍與棄,得與失,這一切都困擾得我們透不過氣來,讓彼此失落得找不回自己,甚至幾乎忘記了還要善待自己及身邊的人,抑或也曾想過用最偏激的方式傷害自己抑或是對方。其實,對一個人一件事,只要要求用心過努力過也就足夠了,別再太在意結果是否盡如人意。當然,事事如人願或許是最完美的,但世上不盡人意、不如意之事會十有八九,我們都應學會有足夠的平和良好心態去面對一切發生著或是發生過的事。記得有一句人生之經典語為:「有山皆風景,有水皆圖畫」。所以,只要您稍微用點心,稍微意識到善待之重要性,那麼,一幅有山有水有韻的美圖就會展現在眼前。其實,再嘗試細細回憶昨天的點滴,用心去領略經過的一切喜怒衰樂,體會其中的細節,你就會發現其實過往也是一種美。因為,畢竟彼此都曾真心付出著,付出的是一份真,面對的也是一份真。那麼,是不是我們都有責任平心靜氣的凈化自己的內心,以此來維系這份真與誠?維系這份愛?這份情感?使其都成為自己人生中最美最靚麗的一頁?其實,無論是誰,都是應該好好的靜下心來了,好好的凈化自己本身,凈化被這些困擾著的靈魂,讓累了的心扉重拾寧靜,使其也回復象初生嬰兒般的純凈,簡單的對人,對事,也許這才是人生最智慧之舉。。。。。。有時候放棄不僅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智慧:有個和尚千里迢迢來向禪師求道,讀後感《讀星雲大師《捨得》有感》。禪師先是以禮相待,卻不說禪,他將茶水倒進和尚的杯子,杯子已經滿了但是還在繼續倒。和尚眼睜睜看著茶水不停地流出來,終於忍不住大聲問道:「都已經滿了,你怎麼還倒啊!」禪師笑了笑:「你就象杯子一樣,裡面已經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如果你不將自己的杯子倒空,我怎麼和你說禪啊!」禪師的話是富有哲理的。人只想獲得,什麼都不願意放棄,抓住自己的東西不放,不懂得放棄,這樣怎麼能領悟生活的真諦呢?人們買菜的時候,看見有水靈的蔬菜,圖個新鮮,往往買很多回家。但是一回家,看到電冰箱里有以前沒吃完的,生怕壞了,又把剛買的菜放進了冰箱。這樣日復一日,人們總是每天買新鮮蔬菜,但卻很少吃到新鮮菜。這樣的節儉有意義嗎?每次整理家庭葯箱的時候,看著一堆葯因為過期而不得有扔掉的時候,心裡總是捨不得,覺得很遺憾。其實,葯沒用過期了,那說明全家健康,這明明是大好事啊。為什麼不把每一次清理葯箱當成高興的喜事呢?每個人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說明,很多人觀念還沒有放開,還不懂得放棄。生活原本是純朴簡單的。人,因為不懂得舍棄才會有許多痛苦。舍棄才能釋放出新的空間,天地因此豁然開朗,生命會向你展現出另一番景緻。放棄才是完美人生的大智慧。碰到強敵時,章魚會舍棄自己的內臟,保全自己的性命。遇上天敵時,蜥蠍會斷棄自己的尾巴得以死裡逃生。小蝌蚪之所以長成了青蛙,是它舍棄了一條漂亮的尾巴。不會放棄就等於背上許多沉重的負擔。比如說,那些式樣過時或者陳舊的衣服,穿不出去,在家穿著也很不舒服,但是很多人還經常花時間去收拾,整理,翻曬,費時費力,還讓舊衣服占著本來就擁擠的衣櫃。那麼,為什麼不選擇仍掉或者捐給有需要的人呢?這樣不是很好嗎?有一句很經典的話:當你緊握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當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時候,為了繼續「獲得」而不做舍棄,這是極不明智的.有一個富翁,在坐船過河時,由於風浪太大,船被浪打翻了,富翁落入水中。由於身上帶了過多的錢幣,本來可以輕松游到岸邊的他幾乎要沉入水中。富翁拚命掙扎,但就是不放棄身上的錢幣,最後終於因氣力不支而丟掉了性命。這個富翁其實就是不懂得放棄的道理,不知道暫時的放棄之後就可以獲取更多的利益。在得到的同時,你也會失去;在選擇的同時,你也在放棄。你有無數個機會,但你只能選擇其中之一。人生沒有全選,一個人終其一生,只能選擇一種生活。也許,你會說:只選擇一種可能,這樣的生活是不是太單調枯燥?其實並不是這樣,我們的確只能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道路。比如,你選擇了當作家,你就無法體會做一名成功的商人的樂趣;你選擇了單身漢的自由,你就無法體會婚姻的一切;你選擇了不接受文化熏陶的人生,你就永遠無法領略得到超越你自己這個水平線上的一切,無法升華。你選擇了做個井底之蛙,你就無法體會到海闊天空。人生要懂得放棄,有時候放棄不僅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智慧。所謂捨得,就是有舍才有得。放棄在以另外一種方式詮釋著人生,明白了放棄,你就讀懂了人生的真諦。舍,於人是慈悲,於己得精進;以舍為得,無處不春風。
相關專題:尚無數據
〔讀星雲大師《捨得》有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⑶ 求關於取捨的故事或事例(要真實的)
英王愛德華八世的要美人不要江山,孟子的那篇魚和熊掌
⑷ 《捨得》讀後感四
[《捨得》讀後感四]
說到《捨得》這本書,已經看得差不多了,《捨得》讀後感四。說實話,本以為這本書是一個大和尚寫出的必然是佛經禮儀之流,頗具一些高深崇高之類的哲理,與吾等生活無關痛癢,看完後才頓悟:裡面的很多道理都貼乎生活,值得細細品味。
記得星雲大師在《捨得》的開篇曾經寫到了成功人的願景:有錢當念無錢日,得意休輕失意人。為道了無寒暑變,利生豈畏路途艱。匆匆人生幾十年,如宇宙浩瀚中的微小的過客,來去匆匆,秋去春來的過客人生,還是留下匆匆以外的一些紀念,所以,以什麼態度來面對生活是很有必要思考的。
舍與得,就如冰與火,陰與陽一樣,從來都是天生矛盾對立的因素,記得書里有個小故事我一直記憶猶新,大致內容是,有一個守財奴家鄉發大水,貧窮的村民因為沒什麼東西可以帶,順利的獲救,守財奴帶滿了金銀珠寶,奮力的掙扎並向遠處的小船呼救,船上的人大喊叫他把金銀珠寶扔了好讓他暫時不沉下去,守財奴不捨得,結果可想而知,讀後感《《捨得》讀後感四》。與所有的寓言故事一樣,最後佛曰: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看來此佛還挺白話的。
所以,捨得是一種處世哲學,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不求事事完美應有所取捨.
而作為一個教師,我認為在工作生活中有很多東西也值得我們思考,應該經常性的問自己「老師,你捨得了么?」首先,我認為教師應該「捨得」「蹲下去」,以往以來,教師總是給學生一種高高在上的形象,形成了對於學生來說的天然優勢,這樣就拉開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當然,身體「蹲下去」只是一種形式,最主要的是我們需要把「心」「蹲下去」,這樣將心比心的和學生出於同一位面,放下架子,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給他們一個自由的學習探索環境。其次,我認為教師應該「捨得」「站別上去」教師在正常的授課過程後,應該勇敢的「站別上去」讓學生自己來發揮,放手的讓學生自己研究,自己站上講台。或許這樣更有助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能力的培養。
俗話說「捨不得孩子套不到狼」,雖然與教師這個職業貌似搭不到邊,但很多地方還是很相似的,我想通過《捨得》這本書的閱讀,我會懂得更多的人生哲理,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更是會把做人與當老師當成一回事,做一個成功的人,合格的老師。
〔《捨得》讀後感四〕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⑸ 以捨得為話題寫出一段文字
論天時地利人和
天地人和,禮之用,和為貴,王之道,斯之美」是在中華民族獨有的處世觀念,其核心文化思想,為一「和」字,經過5000多年的心心相傳,已演變為一精神,升華為一種境界。
天地人和,禮之用,和為貴,王之道,斯之美」如何正確理解?這句話源於《論語·學而》。原句是「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就是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
三國演義中為了揚劉抑曹,產生了一句名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時,天,包括天氣,氣候變化等。人們常說靠天吃飯,比如適度下雨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時,選擇就是做事的時間。比如農業的春播秋收,就是順應了天時。《說文》:「時,四時也。」即春夏秋冬的季節變遷。又說:「旹,古文時,從之日。」查甲骨文「時」作「」,正是從之從日,意指「日之行」,即太陽的運行。這表明人們很早就直觀地感覺到太陽運行引起季節的變遷,而稱之為「時」。
天時,有天下大勢和機會,也有自然環境的影響,這裡麵包括疾病的流行。唐末梁晉之爭,開始梁軍占盡優勢,幾次包圍太原,都因為大疫,士卒損失過半而罷兵,最後輸給了晉軍。天時,可為我們所運用,正所謂順天而行道。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巧用了天時草船借箭,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國演義中,吳國的元帥周瑜,在研究了魏軍的情形後,決定用弓箭來防守來犯之敵。可是怎麼在較短時間內造出作戰所必需的十萬枝箭呢?回為根據當時吳國的工匠情況,要造出這么多箭,至少要用十天時間,而這對於吳國的防守來說,顯然是時間太長了。
當時蜀國的軍師諸葛亮正好出訪吳國。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周瑜於是向他請教怎樣以最快的速度造出所需的箭。諸葛亮對周瑜說,三天時間就可以了。諸葛亮接受任務後,並不著急。他向吳國的大臣魯肅說,要造這么多箭,用普通的辦法自然是不可能的。接著,諸葛亮讓魯肅為他准備二十隻小船,每隻船上要軍士三十人,船上全用青布為幔,並插滿草。
諸葛亮說三天時間就能備好十萬支箭。第三天半夜時分,諸葛亮命令二十隻小船用長繩子連接在一起,向魏軍的宿營地進發。
當天夜裡,大霧漫天,諸葛亮命令船隊快速前進。到船隊接近魏軍營地時,諸葛亮命令把船隊一字排開,然後命令軍士在船上擂鼓吶喊。聽到擂鼓吶喊聲,魏軍派出約一萬名弓箭手趕到江邊,朝著有吶喊聲的地方猛烈射箭。一時間,箭象雨點一樣飛向諸葛亮的船隊,不一會兒,船身的草把上都扎滿了箭。
諸葛亮的船隊到達吳軍的營地時,吳國的主帥周瑜已經派五百名軍士等著搬箭了,經過清點,船上的草把中足足有十萬支箭。吳國的元帥周瑜也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智慧了。諸葛亮怎麼會知道當天晚上水上會有大霧呢?原來,他善於觀察天氣變化,經過對天象的仔細推算,也得出當天晚上水面上有會大霧的結論。就是這樣,諸葛亮運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從敵軍那裡弄來了十萬支箭。
可以說,草船借箭是諸葛亮成功的利用了天時的經典之作。
地利,古人把「地」看成是「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管子·水地》),「利」字後人多從「鋒利」、「利益」等意義上使用它。「地利」完全是從農業生產中得出的概念。「利」雖用「以刀割禾」會意,但「禾」只是作代表,「利」可泛指土地之所出。與「地利」密切相關的還有「地宜」或「土宜」的概念。《左傳》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視也)土之宜而布其利。」講「土宜」正是為了盡「地利」,因為只有用其宜,才能得其利。地,選擇做事的地方,在軍事上常講佔有有利地形,說明地利也很重要。
《地道戰》曾經是一部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的影片。影片中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的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造了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地道戰,同日本侵略者展開了英勇頑強的斗爭,地道成為擁有地利的表現形式,成功的利用有利地形取得了勝利。當然,這里也離不開人和。
人和的主體是「人」,中心思想則為「和」。這里的「和」取意「中和」、「平和」、「和諧」之意。
人,是做人,為人處事。人為萬物之本,亦為萬世之主。做人,是一種態度,也是一門學問.學會如何做人,則人生無憂也.我欲做人,應先學會立足於「天地」之「中」。
人,生長於天地之間.下立足於」地」,上敬奉於」天」。在」天地」之間休養生息本意應該是取其」中」。
「天地人和」---將人處於」和諧」與」平和」的世界之中,處於天地之中。它所闡述的是一種思想,更應該是一種境界.」天地人和」,傳承於古而宣揚於今,順應社會發展,共建」和諧」與」和平」.更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意境,如果真如此,則事業昌盛,人生吉祥也!
闡述人和的重要,或許下面的故事更能說明問題。
獵人在湖邊布下羅網,許多鳥兒落網了,然而這些鳥很大,帶著網飛走了。獵人跟在鳥兒後邊跑,農夫看到說:「你要跑到那裡去呀,你能用一雙腿追上鳥兒嗎?」獵人回答說:「如果只有一隻鳥,我是沒有辦法把它捉住的,但像現在這樣,我是十拿九穩的。」
後來證明果然如此,那些鳥兒各自朝自己的方向飛回去,一隻要去森林,一隻要去沼澤,一隻要去田野,到頭來就一起連網掉到了地上,獵人把它們捉住了。
故事的啟示:一群鳥兒的目的都是為了逃跑,但由於群鳥沒有共同的方向最終失敗。說到底就是不和造成的。一隻鳥就能成功逃脫的原因就是一個字「和」。可見,人和的重要。其實,古人也十分重視人和:
比如說三國演義中魏吳蜀三國,會講魏得天時,吳佔地利,蜀有人和。三國能在群雄混戰中割據一方,各有立國之本。其實,得天下的戰略表面看來有天地人各種因素,說穿了只有一條:人和。曹魏集團能統一北方,勢力最大,不過是人才最多而已。劉備重視人和,三顧茅廬傳下美名,桃園三結義是人和的具體體現。但也只能是文用孔明,武用關張,心胸有限,人才也有限。蜀國伐魏不成,先主攻吳喪師,均是人才戰略上出了問題。而曹操一生敗袁術、破陶謙、平張邈、殺呂布、滅袁紹、定烏桓、降劉琮、走赤壁、克馬超、收張魯、封魏王。戎馬四十載,多勝少敗,究其根本,乃是人才濟濟,你看謀士方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劉曄、賈詡、華歆……武將有:樂進、李典、於禁、張遼、許褚、徐晃、龐德……文武群臣中,先事他人再降曹操者多矣,曹操不以為疑;劉備、孫權不行———劉備要講哥們義氣,孫權要講來路出身。曹操困住關羽,關羽降漢不降曹,曹允之;關說待打聽到劉備去處,就跳槽,曹再允之;關過五關斬六將,曹不究;知劉備乃梟雄,也幾度容之,還與其煮酒論英雄。可見,曹操在人和上表現突出。這說明人和是關鍵,而天時、地利均是輔助條件。人氣為貴,人和為王。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先秦·孟軻《孟子·公孫丑下》)。這段話:孟子在這里則主要是從軍事方面來分析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之間關系的,而且是觀點鮮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時」又次之。這是與他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一貫思想分軍開的,同時,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系的目的分不開的,同時,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系的目的分不開的。正是從強調「人和」的重要性出發,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因為天地人和沒有運用好的例子也很多,如美國將軍評朝鮮戰爭時說,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對手打了一場的錯誤的戰爭。那麼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合適的人物才行。也就是把握好天時、地利、人和。
在天地人和中,「人」與「天」「地」並列,既非大自然(「天」、「地」)的奴隸,又非大自然的主宰,他是以自然過程的參與者的身份出現的。《荀子·天論》:「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是之謂能參。」最能反映「三才」理論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在這個天地人的統一體里,人和自然是相互協調的,而不是相互對抗的。進一步說,天地萬物都是和諧統一的,「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正是在這個基礎上,中國很早就出現了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思想。人們從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中認識到「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孟子·告子上》)的道理。《荀子·天論》說:「財非其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天養。」這里的所謂「養」已包含了自然界各種生物之間互養共生的意義在內。人們要注意不去打斷天地萬物互養共生的這種自然再生產過程,進而採取適當的措施去輔助它和促進它,並有節制地加以利用,以期達到和諧發展、永續利用的目的。
當然,「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僅是名言,而且,還更為廣泛地應用於各個領域。包括商業競爭、體育比賽尤其是足球比賽的狂熱之中。這充分說明它所蘊含的哲理是豐富、深刻而具廣闊的延展性的。
天之美,在乎於浩瀚廣宇匆匆劃過流星的印痕。地之美,在乎於錦綉山河如詩如畫。人之美。在乎於奔涌騰湃熱血中煉獄的靈魂。和之美,在乎於與之相輔相承相襯相依的默契。掌天時之機,獲地利之先。擁人和之便,成吉祥之家。
天地人和,它闡述了一種思想,頌揚了一種精神,順應了社會文化的發展趨勢,更為我們的生活指引了方向。
⑹ 捨得的含義
捨得捨得,不捨不得,這是人們對佛教「布施」觀念在尋常生活中的運用。「布」是流通的意思,「施」是給予的意思。捨得,便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捨得還是一種時空的轉換,精神和物質的交流,人情和禮節的傳達,是物質世界的「流通」。文壇大家賈平凹先生有一篇文章,說的也是《捨得》。在賈先生看來,世界是陰與陽的構成,人在世上活著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誠如先生所言:會活的人,或者是成功的人,其實是懂得這兩個字的: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平凹先生不愧是個參悟透了人生的奧妙與玄機的人。的確,「捨得」二字,其實已經包括了人生全部的真知。從古至今,有無以數計的著名人物,取得了流芳千古的豐功偉業。縱觀他們的成功,無不得益於對「捨得」二字的把握和了悟。人是如此,萬事萬物又何嘗不是這樣呢?蛇是在蛻皮中長大的,金是在砂礫中淘出的。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也是每時每刻都圍繞著舍與得和得與舍,演繹著無數成功與失敗的故事嗎?捨得既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更是一種做人與處世的藝術。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體,相生相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生,存於心間,存於微妙的細節,概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捨得之中,達到和諧,達到統一。要得便須舍,有舍才有得。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有著太多的慾望,對金錢,對名利,對情感。這沒什麼不好,慾望本來就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重要力量。但是,慾望又是一頭難以駕馭的猛獸,它常常使我們對人生的舍與得難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過之,於是便產生了太多太多的悲劇。百年的人生,也不過是一舍一得的重復。因此,我們多麼需要懂得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懂得了便等於把握了人生的鑰匙。捨得,是一種精神;捨得,是一種領悟;捨得,是一種成熟;捨得,更是一種智慧,一種人生的境界。
⑺ 人生哲理名言(關於舍與得)
捨得,能得不如能舍剛讀了一則報,感覺頗深,跟大家分享! 捨得捨得,寓意深刻:有舍有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欲求有得,先學施捨。舍捨得得、得得舍舍就充滿在我們瑣碎的日常生活中,演繹著成功和失敗的故事。捨得是一種哲學,也是一種藝術,捨得,得舍,何得?何舍?剛者則柔不足,柔者則剛不足,勇者必戾,智者必詐,世間萬物,芸芸眾生,無有完美,對應其優點必有缺點!舍棄與得到之間的利弊用什麼權衡?造化弄人,捨得間是痛苦並快樂著!
捨得是選擇、捨得是承擔、捨得是忍耐、捨得是智慧、捨得是痛苦、捨得是喜悅,《左傳》中有句話:"君以此始,則必以此終",你選擇了一個人、一個事物的某一點,就要承擔你的選擇所帶來的連鎖反應;選擇了一個人的勇猛,就要容忍他的暴戾;選擇了一個人的智慧,就要容忍他的狡詐。選擇了,捨得了,無非是要真正的知道你自己要的是什麼,你是不是真正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捨得,捨得,何舍?何得?
追根溯源,捨得一詞,最早出自佛經《了凡四訓》。在傳入中國後,迅速與中國傳統的老莊哲學思想相互融會,成為"禪"的一種哲理。隨著光陰的流轉,捨得這一禪理又迅速滲透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並逐步演進為一種雅俗共賞、啟迪心智的"生活禪"。
捨得捨得,不捨不得,這是人們對佛教"布施"觀念在尋常生活中的運用。"布"是流通的意思,"施"是給予的意思。捨得,便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捨得還是一種時空的轉換、精神和物質的交流、人情和禮節的傳達,是物質世界的"流通"。
捨得既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更是一種處世與做人的藝術。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體,相生相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生、存於心間、存於微妙的細節,囊括了萬物運行的所有機理。萬事萬物均在捨得之中,達到和諧、統一。要得先須舍,有舍才有得。
作為一個凡夫俗子,我們有著太多的慾望,包括對金錢、名利和情感。這沒什麼不好,慾望本來就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但是,慾望又是一頭難以駕馭的猛獸,它常常使我們對人生的舍與得難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過之,於是便產生了太多的悲劇。因此,我們只要真正把握了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便等於把握了人生的鑰匙、成功的門環。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過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復。
捨得,是一種精神;捨得,是一種領悟;捨得,更是一種智慧、一種人生的境界。本書運用了各種小故事、寓言以及很多人的成功經歷,希望能夠和讀者一起走進智慧人生,在人生關鍵點上能夠游刃有餘。
讓內心開始一次輕松愉快的長期旅行吧,讓心靈接受一次升華的洗禮吧
⑻ 關於捨得的演講稿 400
人生如苦禪,捨得悲歡顏!
——題記
看了老朋友黑寡婦寫的雜文《「偏偏」捨得》,仔細思想文章中的論述,感覺人生真就是行走在「捨不得」與「捨得」之間,我的思緒也因老朋友的一篇文章而在「捨不得」與「捨得」之間游離。這讓我想起了徐志摩的詩: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得,是緣,相聚時的歡顏。不得,緣盡,該分手時說分手。舍與得之間就是如此,讓人深思,讓人苦想。
捨得,最早出自《了凡四訓》。舍,古人寫作「猞」,即用手拿東西給人。得即得到。當「捨得」二字組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奇怪的聯合片語的時候,古人創造的兩個微妙平等的漢字,暗示我們:舍,在得之前,先舍才能得。從那時起,它就成為一種精神、一種智慧、一種境界。「捨得」二字,在我國的語言中有著豐富的內涵。自己信佛,看過幾本佛典。佛教教義里有一條關於捨得的解釋是:「捨得」者,實無所舍,亦無所得,是謂「捨得」。看完佛典後,給我最深的感觸是: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樣。幾千年來,舍捨得得、得得舍舍就充滿在我們瑣碎的日常生活中,演繹著諸多成功和失敗的故事。
從古至今,多少人把「捨得」二字詮釋得精彩至極。王昭君舍棄了錦衣玉食的宮廷生活,踏上了黃沙漫天的西域之路,得到了天下的一時太平與後世的無限贊美;祝英台舍棄了世間的一切繁華,化作一隻蝴蝶,卻得到了海枯石爛和天長地久的愛情;越王勾踐在被吳王夫差打敗後,舍棄了君王一時的尊嚴,卧薪嘗膽,經過十年的反思和歷練,他又重新奪回了天下……這些便是舍與得的精彩。美國著名的人際關系學大師、西方現代人際關系教育的奠基人卡耐基說:「我們在生活中獲得的快樂,並不在於我們身處何方,也不在於我們擁有什麼,更不在於我們是怎樣的一個人,而只在於我們的心靈所達到的境界。」捨得就是這樣的一種人生境界,它不是用現代世俗的金錢與地位來衡量的。
捨得,得舍,何得?很多人在絕境前才肯捨得某些東西,因為這些東西珍貴,然而這些東西的主人認為最珍貴的東西,在別人看來可能一文不值。所以說,捨得是不能用物質來衡量的。文字愛好者漫遊互聯網,舍的是時間,得的是精神的愉悅。當然也有人舍的是時間,卻因心情不佳而影響了情緒,得到的卻是心的沉悶。所以,無論在舍與得之間,還要看自己的心緒是如何的?就如同人的心情可以決定季節變化是一個道理。行走於互聯網中,我捨去了很多時間,得到了許多朋友。當我們許多文友在互聯網交流的時候,那種一見如故的感覺,讓人真正體味到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心境。地球是一個圓,人與人的交往是一個緣,音同字不同的意思告訴我們,彼此應該珍惜這份緣。生活中的相見時難別亦難,網路中也是同樣的道理。這份緣來源於我們時間上的舍,而得到了人生情感世界中的緣。常言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我們相逢於茫茫網海,這份情緣不值得珍惜嗎?人,這輩子有一份緣,是不容易的。有了這份緣,捨出自己的微笑,得到大家的關心與關愛,何樂不為?舍與得在網路中也有如此大的用處。( 文章閱讀網:www.sanwen.net )
人這一輩子只有兩個時候最輕松:一是出生時,赤條條而來,背著空簍子;一是死亡時,把簍子里的東西倒得乾乾凈凈,然後赤條條而去。這也就是戲詞中所唱的「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舍棄一樣我們捨不得的東西,或許我們會心痛乃至心碎,但那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永遠也得不到。相反獲得一樣我們心所想的東西,或許我們會興奮乃至欣狂,但那也無法說明我們就一定可以永遠佔有。很多現狀只是暫時的,既然目前我們沒有能力去解決與應付,那麼就算是想得再多也是無益,徒增憂郁傷感。古人有雲:「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雖然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相信命運這種東西,但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候我們卻不得不屈服於命運。造化弄人,捨得間是痛並快樂著!
生活中最美麗的風景總是在遠方,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那麼好的運氣和機遇可以獲得的。人事間的事情,總是沒有絕對完美的,該放棄的時候就應該果斷放棄的。正如歌中所唱的「就這樣忘了吧,該放就放,想也沒有用」一樣,對於已經結束的東西,要想挽回總是很艱難的,就算真的可以挽回又如何呢?《紅樓夢》中有副對聯寫的好: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說的多好,眼前沒路了,你就回來吧,為什麼還要捨不得放不下呢?別什麼都捨不得,看見天上的月亮老想摘下來,沒有那麼高的桿子。要放棄,要捨得!當一個人真正懂得了捨得二字的深刻內涵,多數是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才會真正明白。明白了捨得之後,便不會於紅塵中看重名利。凡事都捨得了,還在乎名利嗎?當今流行一句話叫「神馬都是浮雲」,那當今社會中的什麼都是浮雲,何必再為一些「你的衣服不好看」、「你不如我」等雞毛蒜皮都算不上的小事而耿耿於懷呢?
捨得,是文化的精髓;捨得,是亘古的哲理;捨得,亦是隨心而生的生活禪學。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概念,相生相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世,存於心間。天地間自然的萬物也在舍與得之間循環轉換演繹著舍與得。你看:鳴蟬舍棄了外殼,因而能自由高歌;壁虎舍棄了尾巴,因而能在危難之中保全生命;雄蜘蛛捨命求愛,因而得以繁衍後代。自然界弱小的動物以其超凡的智慧昭示我們:只有舍,才能得。所以說,捨得是一種精神,是一種領悟,是一種智慧,是一種人生的境界,是一種處世的哲學,更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藝術。於丹講的老子之道,不同的年齡段要有不同的取捨,捨得就是要「舍迷入悟、舍小獲大、舍妄歸真、舍虛由實」,如果能把自己心中的偏執、掛礙、煩惱、悲傷和迷妄都捨去,就能得到輕松和快樂!
舍和得的關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關的,舍與得也是互動的。俗話說的好「不刮春風,不下秋雨」,實際就是舍和得的因果關系。現代人眼裡,「舍」就是付出、是貢獻、是投入;「得」是成果、是產出、是認同。事實上,舍,就是付出。世界上再也沒有比母親的「舍」來的地道、高尚和無私。母親的「舍」是不求「得」。得,就是回報。而母親不求回報。這就是境界。這個境界就是甘願用自己的付出,換來孩子的幸福。所以,「捨得」是一種哲學思想的體現,也是人生必然面對的一項選擇。因此,文壇大家賈平凹在《捨得》此寫道:「會活的人,或者是成功的人,其實是懂得這兩個字的:捨得。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平凹先生不愧是個參悟透了人生的奧妙與玄機的人。我不是平凹先生那樣的大家,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俗人,所以,我告訴自己:當我改變不了環境,我要試著改變自己;當我改變不了事實,我可以改變態度;當我改變不了過去,我可以改變現在;我不能控制他人,我可以掌握自己;我不能預測明天,我可以把握今天;我不能左右天氣,我可以改變心情;我不能延伸生命的長度,我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
人生如苦禪,捨得悲歡顏!生命過往匆匆,人啊,總在舍與得之間徘徊,真實的人生就是這樣在舍與得之間擺渡。得與失,名與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凱撒大帝棺木外的雙手,向世人明確生命的價值。一切都是規律,到頭來,一場空。一切順其自然,一切吻合萬物生存之道。坦然對待生活中的擁有與失去,凡事看得淡泊一點兒,會讓自己的生活輕松愉快。所以,捨得舍的,有舍才有得。看淡生活,心平氣和。就像徐志摩的那首詩里的一句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⑼ 有舍才有得的名人例子
人生事事無常,總不能事事都如意。對一些我們難以抓住的事情,要學會理智的舍棄。生活中為人處世之道很多,想要了解更多,或許可以從這8個小故事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故事雖短,哲理卻深,的確值得一看!
1
一個賣瓷碗的老人挑著扁擔在路上走著,突然一個瓷碗掉到地上摔碎了,但是老人頭也不回繼續向前走。
路人看到很奇怪,便問:「為什麼你的碗摔碎了你卻不看一下呢?」老人答到:「我再怎麼回頭看,碗是碎的。」
感悟:
「
失去的東西就要學著去接受,學著放下,畢竟很多事並不會因為你的悲傷就會回來,結果就會被改變。
2
鸚鵡遇到烏鴉,籠中的鸚鵡安逸;野外的烏鴉自由。鸚鵡羨慕烏鴉自由,烏鴉羨慕鸚鵡安逸,二鳥便商議互換。
烏鴉得到安逸,但難得主人歡喜,最後抑鬱而死;鸚鵡得到自由,但長期安逸,不能獨立生存,最終飢餓而死。
感悟:
「
不要盲目羨慕他人的幸福,也許那並不適合你。老了,不要去攀比,過好自己的日子,享受自己的生活才是王道!
3
老師問:「有個人要燒壺開水,生火到一半時發現柴不夠,他該怎麼辦?」
有的同學說趕快去找,有的說去借、去買。
老師說:「為什麼不把壺里的水倒掉一些呢?」。同學頓悟……
感悟:
「
世事總不能萬般如意,有舍才有得。人到老年,精力總會有限,不如「倒掉一些水」,只專注自己喜歡的人和事吧!
4
貓和豬是好朋友。一天貓掉進大坑,豬拿來繩子,貓叫豬把繩子扔下來,結果它整捆扔了下去。
貓很郁悶的說:這樣扔下來,怎麼拉我上去?豬說:不然怎麼做?貓說:你應該拉住一頭繩子啊!
豬就跳下去,拿了繩子的一頭,說:現在可以了!貓哭了,哭得很幸福……
感悟:
「
有的人不是很聰明,卻值得你終生擁有。
5
老和尚問小和尚:「如果你前進一步是死,後退一步則亡,你該怎麼辦?」小和尚毫不猶豫地說:「我往旁邊去」。
感悟:
「
天無絕人之路,人生路上遭遇進退兩難的境況時,換個角度思考,也許就會明白:路的旁邊還是路。
6
第一天,小白兔去釣魚,一無所獲。第二天,它又去釣魚,還是如此。
第三天它剛到,一條大魚從河裡跳出來,大叫:你要是再敢用胡蘿卜當魚餌,我就扁死你。
感悟:
「
你給的都是你自己「想」給的,而不是對方想要的,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付出,不值錢。老了,和兒女相處時更要明白這一點。
7
窮人問佛:我為什麼這樣窮?
佛說:你沒有學會給予別人。
窮人:我一無所有如何給予?
佛:一個人一無所有也可以給予別人七種東西。
顏施:微笑處事;
言施:說贊美安慰的話;
心施:敞開心扉對人和藹;
眼施:善義的眼光給予別人;
身施:以行動幫助別人;
座施:即謙讓座位;
房施:有容人之心。
感悟:
「
不要有太多沒意義的計較,多給予別人,你可能會收獲意想不到的財富和快樂。
8
有人問農夫:「種了麥子了嗎?」
農夫:「沒,我擔心天不下雨。」
那人又問:「那你種棉花沒?」
農夫:「沒,我擔心蟲子吃了棉花。」
那人再問:「那你種了什麼?」
農夫:「什麼也沒種,我要確保安全。」
感悟:
「
顧慮太多,思慮太多,就會導致束手束腳,一事無成。老了,不如放開自己,大膽去嘗試。
⑽ 以《捨得》為話題的議論文有什麼
捨得,是一種藝術。
聽過這樣一則寓言:一位腰纏萬貫的大地主,成天坐在大樹下發愁:「為什麼快樂離我如此遙遠,是我做錯了什麼,還是……?」於是他下定決心去尋找快樂,於是他背起自己的金銀珠寶踏上了尋找快樂的征程。
他來到一座寺廟,看到裡面掃地的小和尚面帶笑容,十分快樂,於是他走進去,來到小和尚面前說:「小師傅,你為何如此高興?」小和尚笑笑說:「因為我很輕松,所以我十分快樂!」「小師傅,那我該如何做才能快樂呢?」我師傅說了,「只要肯放下,做自己樂意做的事才會快樂。」聽了小和尚的話,他放下背上的金銀珠寶,果然他輕松多了,於是他笑著走出寺廟,大聲喊道:「我很快樂!」
捨得,捨得,有舍才會有得。在我看來,最好的處事方法不就是要學會放下么?現在的放下不就是為了未來的更好的得到么!人活一生不就是在舍與得之間徘徊嗎?
慾望是人的本性,在金錢、權利的誘惑下我們往往無法控制自己,正因為有了慾望我們才會拼搏,但在慾望面前我們往往難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過之。於是便產生太多太多的悲劇。因此,我們必須學會捨得,不去斤斤計較那小利,將心放寬一點,你會過得更輕松。
學會舍才會有得,看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最終得以滅吳;韓信強忍胯下之辱方成大器,田忌賽馬,舍小而獲大,
人是如此,世間萬物亦是如此,金子總在沙中淘得,蟬在脫皮中長大。陽光在風雨後顯得更加燦爛!
想想過去的我們,曾經因為一塊糖而喋喋不休;因為一句話而撕打一團,因為一個朋友做錯事而發誓三個月不同他說話。想想這些,值得嗎?人的一生是短暫的,難道我們應該將這短暫的一生荒廢在這些繁瑣的小事上嗎?放下這些,去尋找自己的理想不是更好嗎?
失敗,可能會讓你落入陷阱無法自拔,成功可能會讓你步入天堂。你往往因為失敗而痛苦,因成功而自大,然而這些早已都成為過去,過去屬於時間,放下失敗,更要放下成功,努力向新的目標進發!
事在人為,人可為亦可不為,爭中求讓,求忍讓亦求不讓。仔細想想,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該舍便舍,有時候小舍是為了大得,舍隨意。該得就得,有時候得過後也會有舍,得隨緣。捨得 捨得,可以是捨得錢財,名利,可以據一些例子,范蠡、梅蘭芳、 也可以是捨得生命,海子,王國維, 舍棄凡塵:弘一法師
舍小我:王昭君為代表的和親女子 或是捨得自由,甘地,蘇武 有首詩,生命誠可貴,愛情„自由„ 也可以用上 感動中國的人物,抗擊非典的人物,地震救災的 做出某一種犧牲,其實就是一種捨得,捨得是一種人生的境界,從最初等的財務,到慾望,到追求,到生命,是一個不斷修
3.得 亦 失,失 亦 得
植物失去了美艷的花朵,收獲了甜蜜的果實;大地失去了 鮮嫩的綠色,收獲了純潔的白雪。人類得到了物質的滿足,失去了心靈的感動。 得到與失去,似乎是兩個必然要相連的次,失去的越多,或許將來得到的就會越多,得與失,應該是互為因果無法分離的。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上天是公平的,他想賜給你與他人的不同的偏愛,那麼他將會拿走你同他人相同的優越。張海迪得到的先天條件與我們普通人是無法比擬的。可以說她一開始就在失去,然而他懂得,上天是公平的。他沒有常人健康的身體,但他有遠遠超越於常人的毅力,他用他所擁有的,向我們每個健康的人展現著生命的奇跡。他失去了很多,得到的更珍貴。 失亦得,得亦失。相信提起「非典」,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絲觸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重創呢? 得亦失啊,我們太過於追求物質生活的發展了,忘記了自然的規律,我們向自然所取太多了,我們得到了可利用的資源,鮮美的果實,美味的肉食,上天給予我們已經很多了,但我們還不滿足,還要去掠奪,所以他發怒了。讓我們失去的亦是更多。讓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記住,不要太貪婪。
如果你在抱怨生活的艱難時,不防看看你在艱難中得到的快樂;如果你在抱怨學習的枯燥,抱怨失去了童貞時,不妨想想將來你可能會得到的優越生活。如果你擁有很多很多,那麼不要被幸福沖昏了頭腦,要有失去的准備。 人生是美好的,上天是公平的,我們都應該懂得:有時候,得亦失,失亦得。不要渴望太多,抱怨太多,你在左邊失去那麼右邊會得其他。享受得與失的快樂,相信公平的定則。
.有這樣一道面試題:你開著一輛車,在一個暴風雨晚上經過一個車站。有三個人正在等公共汽車:一個是病人;一個是曾經救過你的醫生;還有一個女人(或男人),她(他)是你的夢中情人。但你的車只能坐一個人,你會如何選擇? 在200個應征者中,又有一個人被僱用了。他並沒解釋任何理由,他又說了馬下的話:「給醫生車鑰匙,讓他帶著病人去醫院。而我則留下來陪我的夢中情等公共汽車。」 我將這個故事說給很多朋友聽,每一個人都認為這是最完美的答案。但一開始卻很少有
人想到,我想這是因為我們從未想過捨得放入手中的優勢(車鑰匙)! 苦惱最大的來源便是患得患失。人們常參不透,你要有所取,必須有所舍所謂捨得捨得,
4.不「舍」怎麼「得」呢?
捨得放棄優勢,有時候是一種予人予已方便的做法,也是一種升華自己的途徑。 從小到大,每個人都對我說抓好自己的優勢,善於踩著優勢站起來。也許是有那麼幾次我站起來了,但心中卻少了一份成就感和奮斗的動力。逐漸,我產生了依賴感。有一天,當我發現優勢不再是優勢的時候,我茫然了,少了一份精神的依託,這使我惶恐不安。彷彿一隻被束縛了雙冀的鳥兒,眼看著同伴們已揮翅高飛,而無卻在原地徘徊;彷彿一隻被扔進深淵的小蟲,在黑暗中摸索,在黑暗中掙扎,伸手碰觸周圍的一切,除了冰涼還是冰涼???直到我看到這則故事,我才對「優勢」給鄧了重新的理解。對得失有了重新的思考。 「優勢」可以是一個人的榮耀,但絕不可成為依*。有時要學會放棄優勢。有這樣一句話「你在成熟的同時亦在不斷拋棄那曾引以為榮的美麗」我們不能活在過去,那樣只會成為歷史的俘虜。不了解這一「舍」的境界,則當取得越多時越覺得負累沉重,無從解脫,結果必致諸般牽絆與干擾紛至沓來,揮之不去,致使自己舉步難艱,「取「之東就變得更為沉重了。一旦優勢變了質,成為負擔那麼其價值也就不存在了。就像魚和熊掌,(若我被取誰而攪得頭昏眼花時,那我寧可不要)當無難以取捨,甚至被其攪得頭昏眼花時,那我寧願誰都不要。優勢僅僅是一種憑借,倘若你把它看得太重甚至將其扭曲,那麼遲早有一天你將會被它絆倒! 「舍」與「得」原本就是兩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字,但有人卻因此飛黃騰達而有的人卻一敗塗地。其原因就是我們在面對優勢時的捨得與不捨得。 有時,捨得會將你人格提升,許一閃捨得便可讓您邂逅一生中的她(他)。 總之,從這樣的一個小故事讓我明白優勢不是至勝的法寶,在適當的時候捨得放棄,你的人生可能從此與眾不同。
捨得放棄優勢,你終究不能腳踏實地。 捨得放棄優勢,也許你可以超越白雲享受藍天。篇二:高考作文:捨得(放棄) 舍 得 賈平凹說:「捨得實在是一種哲學,也是一種藝術。」 捨得二字看似簡單,其實充滿哲理與智慧,古人對此都有很多論述,像吃虧是福、小不忍則亂大謀等都是說「舍」與「得」的這種關系。《老子》也有這樣一句:「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意思是,想奪取它,必先給與它,這就是先「舍」然後再「得」,我們的古人幾千年前就總結出來這個道理了,《道德經》里這種哲理的論述很全面,不懂得這個道理者,往往碰得頭破血流。人們往往捨不得一點錢財,而送了性命,這種事歷史上很多,西漢末年的王莽,歷史上也有這樣一段記載,當時起義軍實力強盛,攻佔了很多要塞,京城震動。王莽任命了九位將軍,號稱「九虎」派兵鎮壓,但王莽捨不得錢,只賞給了九位將軍少得可憐的一點錢,這九虎根本無鬥志,很快就潰不成軍,敗下陣來,逃的逃,被殺的被殺,起義軍很快就攻進了京城。王莽愛錢,可是在這社稷命懸一線,十分危急的時刻卻犯糊塗。王莽最後連個屍首都沒留下,這在歷代皇帝是絕無僅有的。 這是捨不得錢財最後丟了性命,丟了政權,一個朝代就這樣滅亡了。現實中不是每個人都能運用好自己手中的錢財,做到有「舍」有「得」,很多男性往往還不如女性,巾幗不讓須眉,這方面運用自如,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女皇武則天,武則天當時雖受到皇上的寵幸,但在宮中只是被冊封為「昭儀」,在後宮排在第三等,在與皇後和蕭淑妃的斗爭中,武則天廣施錢財,與人傾心相結,宮女、太監都為武則天通風報信。最終,武則天取得了勝利,當上了皇後。
捨得既是一種處世的哲學,也是一種做人做事的藝術。舍與得就如水與火、天與地、陰與陽一樣,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相生相剋,相輔相成,存於天地,存於人世,存於心。平衡好舍與得的關系,才能達至和諧,達到統一。 捨得是選擇、捨得是承擔、捨得是忍耐、捨得是智慧、捨得是痛苦、捨得是喜悅、捨得更是一門藝術。你若真正把握了舍與得的機理和尺度,便等於把握了人生的鑰匙和成功的機遇,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過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復。
5. 舍·得
有人說,舍棄的目的是為了獲得。誠如是,世間萬物有舍必有得,但二者又不可兼得。 從黑發到銀絲,捨去的是青年的躊躇滿志,得到的是暮年的壯心不已;從凌寒獨自開到零落成泥碾作塵,捨去的是獨賞繁華的孤身傲影,得到的是香留千古的佳話傳奇;從居廟堂之高到處江湖之遠,捨去的是至高無上的金錢權益,得到的是硝煙散盡的閑適與自由。世間萬物 皆是在生而復死,失而復得的慣性規律中轉換出歲月的荏苒,人生的苦樂。 我曾經一度抱怨命運的吝嗇,因為它竟捨不得給我一點「從容」。朋友則笑著提議:「不如我們玩個游戲,現在你開始向前走,凡是在你的路上的石頭你都要裝進你的籮筐,直到前邊那棵樹下。」於是我開始走,開始拾,在半路上我便再也背不動了。朋友笑著幫我扔了許多,等我背不動時再扔幾塊,只留下幾塊,終於,我到達了。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的經歷呢?從人能行走開始,我們便背起籮筐上路,一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很多,諸如理想,利益??如果不懂得取捨,終有一天會累倒在地,無法爬起。所以,懂得捨得,才能更好地獲得。 這使我想到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個孩子,伸手到一個裝滿榛果的瓶子中,當他想把手收回來時,手卻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願意放棄榛果,又不能把手縮回來,不禁傷心地哭了起來。故事的結局該由他自己選擇,一是仍然貪心地死抓著大把榛果,然後不得不讓大人砸爛瓶子,再挨一頓臭罵;二是懂得知足,只拿一半,讓拳頭小一點,雖然舍棄了一半,但問題卻因此得到了解決。所以有些時候,當付出的代價與利益成反比時,能否使問題迎刃而解,就要看你捨得不捨得了。
當然,捨得的獲益多少並不只關繫到懂不懂得,願不願意,它更多地關繫到捨得的對象。如背上籮筐拾石子,我們不可能傻乎乎地盲目取捨,就像不能盲目取捨利和理一樣,至少要讓留下來的石頭賞心悅目,能有用處,這才不枉此行哪!再如伸手抓榛果,我們大可多推敲會兒榛果的軟硬大小,品質好壞,也不要把殘核爛果倏地一把抓起,這只會省了手上功夫,卻誤了自己口福;飽了眼下飢腸,卻拉了三天肚子,得不償失。所以,我們還應當秉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去取捨。畢竟,適當地捨得,才能讓獲得更有意義。 到底該如何捨得?我徘徊於愈見寬廣的六尺巷中,翩然於陶淵明暗香浮動的菊花溪畔,追隨在魯迅棄醫從文的迢迢路途上??我從中找到了答案。 今後的燦爛人生,我明白了怎樣捨得。
6.放棄也是一種智慧
1998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崔琦,在有些人眼裡簡直是「怪人」:遠離政治,從不拋頭露面,整日浸泡在書本中和實驗室內,甚至在諾貝爾獎桂冠加頂的當天,他還如常地到實驗室工作。更令人不敢置信的是,在美國高科技研究的前沿領域,崔琦居然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電腦盲」。他研究中的儀器設計、圖表製作,全靠他一筆一劃完成。而一旦要發電子郵件,也都請秘書代勞。他的理論是:這世界變化太快了,我沒有時間趕上!放棄了世人眼裡炫目的東西,為他贏得了大量寶貴的時間,也就為他贏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 人的一生很短暫,有限的精力不可能方方面面都顧及,而世界上又有那麼多炫目的精彩,這時候,放棄就成了一種大智能。放棄其實是為了得到,只要能得到你想得到的,放棄一些對你而言並不必需的「精彩」,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從前有個孩子,伸手到一隻裝滿榛果的瓶里,他盡其所能地抓了一把榛果,當他想把手收回時,手卻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願放棄榛果,又不能把手縮出來,不禁傷心地哭了。這時旁邊一個人告訴他:「只拿一半,讓你的拳頭小些,那麼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拿出來了。」 面對眼前的一大堆食物,如果一股腦塞進嘴裡,塞得太滿,不僅腸胃消化不了,連嘴巴都要撐破了!所以,在眾多的目標中,我們必須依據現實,有所放棄,有所選擇。這樣我們才能選出適合自己的營養食品,然後慢慢咀嚼,細細品味,直到完全吸收,我們不就又有充沛的精力了嗎?
放棄是為了更好地調整自我,准備良好的心態向目標靠近。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競爭日趨激烈,每個人的生存壓力也越來越重。追求的太多,其失望也愈深。所以一定要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不要做那個抓滿榛果哭泣的孩子,因為畢竟我們已經不再是小孩了! 放棄,是一種睿智,是一種豁達,它不盲目,不狹隘。放棄,對心境是一種寬松,對心靈是一種滋潤,它驅散了烏雲,它清掃了心房。有了它,人生才能有爽朗坦然的心境;有了它,生活才會陽光燦爛。所以朋友們,別忘了,在生活中還有一種智慧叫「放棄」! 學會放棄科學家找來馬林魚做試驗:在水池中用一大塊玻璃隔著,馬林魚總想能夠沖過去, 卻碰到玻璃,一次、兩次、三次,十多次了,馬林魚碰得頭破血流,仍然向著玻璃沖去,仍然又是頭破血流?學會放棄!
學會放棄,放棄不是舍棄,是一種等待,等待更好的時機。「義」字化身的武聖關公,不也有過「降曹」的經歷?可他「人在曹營心在漢」,心中總想著扶劉復漢,最終就有了「千里走單騎」的壯舉! 學會放棄,放棄不是退避,是一種貯蓄,貯蓄更大的勇氣。古語謂「大丈夫能屈能伸」,「能屈」不是懦弱,是一種長遠的策略,是為了「伸」得更遠。拳頭收回來, 是為了更有力的打出去。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最終取得大敗吳國的戰績。 學會放棄,不要硬挺著堅持,這樣只會消磨你的意志,終究會迷失自己。一味地堅持再堅持,只能作出無端的犧牲,這是一種愚蠢者的傻與痴。孔明出山有出山的輝煌。約瑪.奧利拉使 諾基亞放棄電視機製造、機械以及其他產業,專心搞好電信業和行動電話業務,自有他的奧妙之處。握住手中最後一張牌固然美麗,那得看看你的臉上掛滿淚水還是寫著笑意。 放棄了榮華富貴,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放棄了懦弱苟且,聞一多便有了面對敵人槍口仍然挺身,大義凜然發表最後一次講演的壯舉;放棄了美國麵粉,朱自清用死詮釋了一個中國男兒的骨氣。正確地選擇放棄,會有一種更多的得到、更大的自豪!
7.學會放棄,放棄是一種智慧的美麗。
懂得放棄,才更懂得擁有,懂得珍惜。 學會放棄很久以前,一個人請教智者。智者帶他到一條由五彩石鋪就的小路,給他一個背簍,要他把小路上他喜歡的石頭都撿進背簍里。此人無論是什麼顏色的石頭都一一撿進去。終於,他雙肩沉重得支持不住,一跤跌倒。智者見狀,讓他把最喜歡的石頭留下,其餘的統統扔掉。這樣一來,他頓感輕松無比,很快抵達盡頭。雖然他放棄了五彩斑斕的石頭,但他獲得輕松、愉快的心情,並取得了成功。因此我們應學會放棄。 放棄有時是一種更好的獲取。 古今中外有許多人的成功都是建立在放棄中的,但他們卻不會由於選擇放棄而彷徨。因
為殘酷而痛苦的放棄之後,才有機會獲得嶄新的生活,取得事業的成功。魯迅棄醫從文,才有了今天的《孔已己》;梵高拒絕做傳教士而做了畫家,才有了今天的《向日葵》;比爾·蓋茨放棄了在哈佛大學深造的機會,投身商海,才有了今天的微軟公司??正是他們學會放棄才能成功的駕馭人生,取得成功。是啊,這正如那位哲學家說過的:有時放棄並不意味著失敗,而是對生命的過濾,對心靈的洗禮,對自己的重新認識。 記得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寓言故事:有兩條河流從源頭出發,相約流向大海。它們穿過山澗,來到了沙漠的邊緣。一條河流說:「我一定要流過去。」另一條則說:「不如回去再辟新徑吧。如果繼續前進,我們可能走不出沙漠就乾涸了。」結果一條河流繼續前進,乾涸在沙漠里;另一條回到源頭,再辟新徑,最終流向了大海。第二條河流不正是因為放棄而獲得新生的嗎?放棄可能是痛苦的,但是你的每次放棄都將無愧於自我,學會了放棄你才能夠向成功的彼岸邁進。放棄不但能使人取得成功,也能使人生更有價值。 在最近的報紙上我了解到了這樣一件事。一位以撿破爛為生的老頭,見到了一個裝有十幾萬現金的皮包。面對著十幾萬元的誘惑,這位老頭選擇了放棄,把錢如數交給了警察。這十幾萬是這位以撿破爛為生的老頭終其一生也賺不到的,但他選擇了放棄。 雖然他放棄了十幾萬的巨額現金,但他獲取了人生的價值。 我們學生也一樣,應學會放棄。在周末,我們放棄了休息玩耍的時間,發展特長,看似我們是放棄了,但我們使生活更充實;考試時,我們放棄了一道苦思冥想也不會做的填空題,把更多時間放在完成會做的題上,看似我們放棄了,但我們獲得的更多;要裝進一杯清泉,你就必須選擇倒掉已有的陳水;要獲取一支玫瑰,你就必須選擇放棄到手的薔薇。雖然你放棄了但同時你也獲得了。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會遇到一個又一個的十字路口,太多的選擇,太多的放棄,就在這選擇與放棄中我們走向了成熟,走向了成功的彼岸。 朋友,學會放棄吧,相信今天的放棄也許正孕育著明天更大的成功!篇三:話題作文 捨得之間見智慧 話題作文 「捨得之間見智慧」 「智慧人生,品味捨得」,這是四川名酒捨得酒花了重金在央視打的廣告。 好酒需要細細品味,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造物主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之初,就已經賜予我們不完美,我們命中註定要過不完美的生活。然而,可嘆的是古往今來許多痴呆冥頑之輩始終不明白這個最簡單的道理,一輩子這也放不下那也捨不得,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落得個期期艾艾,死了還帶著一身怨氣。
捨得是生活的必需,我們每時每刻都要學會舍棄一些,去爭取另一些。有些人知道該舍棄什麼,該得到什麼,什麼時候該舍棄,什麼時候該得到,有些人卻根本不知道,這樣,就有了境界的大小,品位的高低。 公元406年,著名隱逸詩人陶淵明一改傳統文人的軟弱形象,呼「我怎麼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毅然而決然脫掉穿了八十一天的皂羅袍,踏上了自己心中的光明路,為浩浩中華豎起一面光照千古的智慧大旗。 曹雪芹說,世人都曉金銀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他說的是凡夫俗子,嘆的是冥頑之輩,偉大的陶淵明自然不在其中。
東晉末年,上層的政權走馬燈一樣更迭,殺戮與卑鄙一幕幕上演, 眼前的黑暗現實終於把陶淵明心中的理想之火澆滅,早歲大濟蒼生的夢想終於停止了呼吸,陶淵明終於明白了七百年前孟老夫子說過的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是的,最後的時刻已經到來,堅守還是蛻變,是時候抉擇了,這一次為了守住尊嚴與人格必須舍棄許多。這里斷不是理想的樂土,只有選擇離開才能堅守理想,只有舍棄虛無的功名利祿才能保全神聖的人格。於是,他痛痛快快地甩掉了無數人朝思暮想垂涎三尺的烏紗帽,快快樂樂地回到了無數人棄若敝履唯恐避之不及的田園。從此,自己開荒種地,自己釀酒,賦詩,彈琴,採菊,即使遇到荒年不得已乞討,也還是面無愧色,也還是拒不接受權貴的施捨,始終保持了人格的獨立,堅守了自己心目當中最高的道德律令。 最值得稱贊的是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貧病交加卧床數月的詩人,趁著神志還算清醒的機會,給自己寫了《輓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的結尾寫到「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此刻,他已經把冰冷漆黑的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一直以來作威作福不可一世的死神在他面前,吃驚得張大了嘴巴。 生既苦矣,死如之何?拋棄所有,歷盡磨難,堅守住了理想,堅守住了最後的尊嚴,縱然面對死亡,又能有什麼遺憾呢? 面對強權,有人舍棄了尊嚴;面對利益,有人舍棄了道義;面對黑暗,有人舍棄了原則;面對不公,有人舍棄了真誠。當大多數,乃至絕大多數人都選擇舍棄尊嚴、道義、原則與真誠時,人間何異於地獄?
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沒有精神的人的確無異於畜生,甚至不配被罵做畜生。然而,面對現實利益,面對強大的黑暗勢力時,人們還是很容易徹底放棄,放棄人之為人的價值。朋友,從今天起,請把陶淵明記在心裡,時時刻刻記在心裡吧,你一定會從他身上汲取到智慧與力量,它們一定能讓你的人生散發出迷人的精神之光。 「我怎麼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這一聲驚天動地,這一聲光照千古。 而今,陶淵明早已化作一個符號,他代表的不僅僅是他自己,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勇於舍棄功名利祿,堅守人格尊嚴堅守理想的可貴精神。 千百年來,在他的感召之下,後世無數文人士大夫,無數志士仁人,面對強權,面對黑暗腐朽的制度,敢於說不,敢於抗爭,譜寫了一曲曲人間高歌,為天地樹正氣,為人間謀得福祉,正是他們,挺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樑。 千年之後的今天,又一次想起陶淵明,想起他的不為五斗米折腰,不由得被他的捨得智慧傾倒,不由得被他的無畏高潔精神鼓舞,恍惚之間,但覺脊樑直挺,呼吸也順暢起來。
8.舍與得 舍與得 王娜 禪宗有言:「舍一朝風月,得萬古長空」,緊緊握住黑暗的人永遠也得不到陽光。捨得是一種人生智慧,有舍才會有得,人生才會有滋有味。(引論簡明得體,好!) 鯨不懂得舍棄,對沙丁魚窮追不舍,最終陷在海沙中無法動彈。試想,倘若鯨把目光放遠,舍棄面前一條小小的沙丁魚,他還會成為海沙的俘虜么?正是因為它不懂得舍棄,才使自己走進死亡的「天堂」。(表達好,簡明得體!)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舍棄的過程。青年時期的毛澤東,舍棄青春的美麗,舍棄青春的無憂,高喊出「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的壯志豪情,他投身於革命事業,長征途中留下他的足跡,天安門前留下他自信的微笑。是捨得,才讓他成為一代偉人領袖,是捨得,才讓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 人生的口袋只能裝載一定的重量,沒有舍棄,就會壓倒在沉重的包袱下。舍棄,也是為了更好的獲得。
文人隱士陶淵明,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人皆喜於名利,他卻舍棄官場世俗的顯赫,出淤泥而不染。對於他來說,舍棄一切世俗,是為了獲得不違背心的自在,是為了獲得一樣瀟灑的人生。舍棄,也是一種人生智慧。 捨得,舍的是一份幸福,得到的卻是眾多的幸福。
胡忠謝曉君夫婦,舍棄自己無憂的生活,帶上年幼的孩子,放下年邁的父母,卻是為了更多的孩子,為了更多的父母。因為敢於舍棄,才使他們成為高原上綻放的並蒂雪蓮。 世界上,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是絕對沒有隻有得到而沒有舍棄的事的。縱觀古今,敢於舍棄的人不在少數,正是因為他們不斷的舍棄,才獲得了一個人乃至多個人的幸福。 要想品嘗到美味的佳餚,就必須得付出相應的金錢。對於我們來說,要想取得優異的成績,要想得到老師的肯定,要想在社會有立足之地,就必須要學會舍棄一些東西。我想,能在舍與得之間做出正確抉擇的人才能走上一條光明大道。敢於舍棄,這一切都是進行在得與舍之間的,有舍才有得,得與舍是辯證統一的。
最快樂的人並不是一切都是好的,而是他們善於舍棄,敢於舍棄,所以他們才擁有的更多。身處凡塵鬧世,我們難達到「無欲無求」的境界,所以心中應有一桿權衡利弊的天平。在成長的道路上讓我們學會舍棄,去體驗人生成長的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