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語錄論語
A. 論語孟子名句
論語孟子名句
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譯文】希望做到能夠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2、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用不仁義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在我看來就像浮雲一樣。
3、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譯文】他(孔子)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4、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5、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君子講究協調而保持自己獨立的見解,小人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而不講究協調。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8、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譯文】君子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不會擔心別人不賞識自己。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10、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譯文】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時常煩惱憂愁。
11、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譯文】到了最寒冷的冬天,這樣以後才知道松樹和柏樹的葉子是最後凋謝的。
B. 先秦諸子語錄 《論語》《孟子》譯文
當然有,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的組成。
關於人的德性,孔子強調仁和義,特點是仁。義是事之「宜」,即「應該」。它是絕對
的命令。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應該做的事、必須為做而做,因為做這些事在道德上是
對的。如果做這些事只出於非道德的考慮,即使做了應該做的事,這種行為也不是義的行
為。用一個常常受孔子和後來儒家的人蔑視的詞來說,那就是為「利」。在儒家思想中,義
與利是直接對立的。孔子本人就說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在
這里已經有了後來儒家的人所說的「義利之辨」,他們認為義利之辨在道德學說中是極其重
要的。
義的觀念是形式的觀念,仁的觀念就具體多了。人在社會中的義務,其形式的本質就是
它們的「應該」,因為這些義務都是他應該做的事。但是這些義務的具體的本質則是「愛
人」,就是「仁」。父行父道愛其子,子行子道愛其父。有個學生問什麼是仁,孔子說:
「愛人」(《論話·顏淵》)。真正愛人的人,是能夠履行社會義務的人。所以在《論語》中
可以看出,有時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種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的總和。所
以「仁人」一詞與全德之人同義。在這種情況下。「仁」可以譯為perfectvirtue(全德)。
C. 《論語》和《孟子》中有什麼經典語句
《論語·學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為政》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論語·子路》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
《孟子》……太多了,自己看看吧,就在下面那個網址里就有。
D. 《論語》《孟子》名言各10句並解釋
論語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i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孟子》名言20句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然後和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5)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7)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譯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於統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於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譯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10)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譯文】一國的君主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11)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u)。
【譯文】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早除穢草。
(12)仁者無敵。
【譯文】仁德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
(1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譯文】每家給他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圍種植著桑樹,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絲棉襖穿了。雞狗與豬這類家畜,都有力量去飼養繁殖,那麼,七十歲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給他一百畝土地,並且不去妨礙他的生產,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辦好各級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大道理來開導他們,那麼,須發花白的老人便會有人代勞,不致頭頂著、背負著東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譯文】搞好耕種,減輕稅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譯文】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1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文】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
(17)仁則榮,不仁則辱。
【譯文】諸侯卿相如果實行仁政,就會有榮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會遭受屈辱。
(18)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譯文】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沒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19)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
【譯文】為爭奪土地而戰,殺死的人遍野;為爭奪城池而戰,殺死的人滿城,這就是帶領土地來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贖出他們的罪過。
(20)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E. 《論語》、《孟子》中的成語名言警句
1、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 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公治 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終。《論語·先進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 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 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那種職務 ,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 伯》 5、從心所欲;隨自己的心意,想怎麼樣就 怎麼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 ,不逾矩。" 6、當仁不讓;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 讓於師"朱熹註:"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 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後來泛 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 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惡衣惡食;粗劣的衣食。《論語·里仁》 :"士致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8、發憤忘食;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 了吃飯。《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 路,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 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雲爾。』"(女,同"汝",你;爰,何。)後 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犯上作亂;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 造反。《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 者,未之有也。" 10、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 用。《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 。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 "殺雞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 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 衛靈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聰明。原指好 耍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 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後也指愛 施小恩惠。 13、後生可畏;後生;年輕人,後輩;畏: 這里指敬服。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 他們是可敬畏的。《論語·子罕》:"後生可 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後多用此稱贊 有志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誨人不倦;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 。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默 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 哉!" 15、惠而不費;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 ,耗費。施惠於人,自己又無所耗費。《 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 惠而不費乎?"後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 多費錢財。 16、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 皆知。《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 使知之。"程注"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 戶曉也。" 17、見義勇為;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 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 勇也。" 18、舉一反三;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 知道其他的,形容善於類推,能觸類旁通 。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 19、理屈詞窮;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 《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 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 口以御人耳 。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 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 也。——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顧父母 之養,一不孝也;博棄好飲酒,不顧父母 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 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 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 ,五不孝也。——孟子
孟子》名言名句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 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 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 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 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 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 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 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 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 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 瘦哉?」
《孟子·離婁上》
--------------------------------------------------------------------------------
《孟子》名言名句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不用圓規和曲尺 ,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稱 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人要有所 不為,才能有所為。)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 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 能夠再生長的。)
其進銳者,其退速。(前進太猛的人,後 退也會快。)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 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憂愁患害足以 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 惡於眾也。(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 該處於統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 於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 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 ,不保四體。(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 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 ;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 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 體。)
仁者無敵。(仁德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 )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 不正。(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 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F. 《論語》和《孟子》的名言
孟子名言:
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丑)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孟子·離婁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
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盡心上)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G. 急!一些《孟子》《論語》中的名句
《孟子》名言名句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離婁上》
《論語》中的名句:
1.子①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②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學而》。《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①《論語》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說(yuè) ]通「悅」。 ③[慍(yùn) ]惱恨。
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論語•學而》。此話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說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論語•學而》。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①,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論語•為政》。①[耳順]一聽見別人的言語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規矩。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出自《論語•為政》。
6.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①。」
出自《論語•為政》。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自《論語•為政》。
8.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論語•為政》。
9.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①也。」
出自《論語•里仁》。①[自省(xǐng)]檢查自己。
10.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出自《論語•公冶長》。
1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自《論語•公冶長》。
12.子曰:「質勝文則野①,文勝質則史②。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出自《論語•雍也》。①[野]粗野。 ②[史]虛浮。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出自《論語•雍也》。
14.子曰:「知①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出自《論語•雍也》。①[知(zhì)]同「智」。
15.子曰:「默而識①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出自《論語•述而》。①[識(zhì)]記住。
16.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②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出自《論語•述而》。①[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說而說不出來。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論語•述而》。
18.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
出自《論語•泰伯》。這是孔子的學生曾子說的話。①[弘毅)剛強而有毅力。
19.子絕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出自《論語•子罕》。①[絕四]沒有四種毛病。 ②[毋意]不憑空揣測。 ③[毋必]不全盤肯定。 ④[毋固]不拘泥固執。 ⑤[毋我]不自以為是。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
出自《論語•子罕》。
2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出自《論語•子罕》。
22.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①也。」
出自《論語•子罕》。①[凋]凋謝。
2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出自《論語•子罕》。
2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自《論語•顏淵》。
2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出自《論語•顏淵》。
26.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出自《論語•子路》。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自《論語•子路》。
28.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論語•子路》。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①也。」
出自《論語•憲問》。①[不能]沒有能力。
30.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出自《論語•衛靈公》。
3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論語•衛靈公》。
3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出自《論語•衛靈公》。
3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出自《論語•衛靈公》。
34.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出自《論語•衛靈公》。
35.子曰:「有教無類①。」
出自《論語•衛靈公》。①[有教無類]任何人我都可以給他教育,沒有區別。
36.既來之,則安之。
出自《論語•季氏》。
學而第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
吾必謂之學矣。」
『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
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
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
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
知來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H. 《老子》 《孟子》 《莊子》 《論語》 短的名言警句各十條
老子: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2.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3.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5.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6.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7.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8.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9.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孟子: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也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8.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9.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0.盡信書,不如無書
莊子:1.不以物挫志
2.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3.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4.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5.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
6.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
7.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8.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9.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
10.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論語:1.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2.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7.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0.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I. 《論語》中孟子的名言
孟子名言:
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丑)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孟子·離婁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
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盡心上)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