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收集幾條孔子的語錄

收集幾條孔子的語錄

發布時間: 2021-03-14 10:18:54

『壹』 搜集孔子的名言

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2、言必信,行必果。
3、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4、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5、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貳』 孔子有多少條名言

古代最多名言的就是他了.數不清哦
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予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說苑·尊賢》記孔子言曰:「夫取人之術也,觀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觀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禮記·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語言取人,於予邪改之。』」也即此章義。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語聽言觀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謹於言而敏於行耳。」(《論語集注》)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文子,衛大夫。「文」是他的謚。朱熹註:「凡人性敏多學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故謚法有以『勤學好問』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論語集注》)又說:「古人謚法甚寬」,「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節此一惠,則敏學下問,亦是它好處」足見孔子「寬腸大度,所以責人也寬」(《朱子語類》卷二九)。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按字義,文,文采;質,質朴;彬彬,雜半之貌。南宋朱熹《論語集注》:「言學者當損有餘,補不足,至於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禮,有質有文。質者,本也。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內在的仁德,只有具備「仁」的內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於此一則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則反映了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於文,亦不主張偏勝於質;當不偏不倚,執兩用中,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文質得中,豈易言哉?」(《禮記·表記》)

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朱熹註:「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而不惑於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論語集注》)清劉寶楠則釋此句為:「謂以禮敬事鬼神也」(《論語正義》)。《禮記·表記》:「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結合上述孔子告樊遲語,可看出孔子持與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觀,並教樊遲從周道。孔子在承認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對鬼神既不輕慢亦不要予以親近,這與其在日常生活、社會活動中強調先人事,後鬼神(《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態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朱熹《論語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於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閑矣。」清阮元《研經室集》:「為之不厭,己立己達也;誨人不倦,立人達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達者,如『在邦必達,在家必達』之達。」此句猶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體現孔子所倡導的「恕」之道,亦即關於「仁」的實踐途徑與方法。以己所欲譬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標准,即從積極意義上實踐「仁」其低標准則是推己所厭及他人而不惡加,即從消極意義上實踐「仁」(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認他人之價值,關心他人之生存與發展,從又一側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徵。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書·儒林傳》:孔子「究觀古今之篇籍」敘《書》、稱《樂》、論《詩》、因魯《春秋》、好《易》,「皆因近聖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論語集注》:「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其句意謂傳述舊章而不創作,對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與「好古」,系孔子對終其一生之教學與學術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時亦體現出其整理歷史文化遺產的原則及其對上古文化的基本態度。所謂「不作」,朱熹認為孔子「其事雖述,而功則倍於作矣」(同上)。然後世學者認為實際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又見《孟子·公孫丑上》:「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呂氏春秋》亦記載:「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謂:默默將所見所聞記於心間,發憤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學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論語集注》:「三者已非聖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則謙而又謙之辭」。近人錢穆認為「或以本章為謙辭,實非也。」(《論語新解》)孔子於此所舉三事:其一,重在言識(記憶),不在言默,所謂「多聞,質而守之」(《禮記·緇衣》),「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其二、三,則表達了孔子於求知學問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熱忱,同時也是孔子從認識和方法對「學」與「教(教誨)」的合理總結。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漢鄭玄註:「富貴而不以義者,於我如浮雲,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論語集注》:「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雲之無有,漠然無所動於其中也」。意謂:以不義手段佔有的財富與官位,對於我如同天際的浮雲。又見《論語》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里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於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貴的具體原則,即須合於「義」與「仁道」,違此而獲,則被視如過眼煙雲之不足取。同時亦表明其於清貧生涯甘之如飴、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與襟懷。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漢鄭玄《論語注》:言此才,勉人於學也。南宋朱熹《論語集注》:「未得,則發憤而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學之篤耳」。近人康有為《論語注》:「忘食,則不知貧賤;忘憂,則不知苦戚;忘老,則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謂:發奮用功連吃飯也不記得(學有所獲),便高興得忘了憂慮,連入老境也未覺察。此實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辭。《禮記·表記》:「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其一生好學不倦,倡導積極有為,對所創立學說的實現孜孜以求,「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禮記·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強不息,終老不疲與明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註:「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惡,則我從其善,則我從其善而改其惡焉。是二人者,皆我師也。」(《論語集注》)劉寶楠引舊說,又提出兩解:一謂「我並彼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為善,我則從之;二人以我為不善,我則改之。是彼二人,皆為吾師。書洪範雲: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此之謂也。」一謂「三人行,本無賢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隨事所見,擇而從之改之。非謂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從其善,即是我師。」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說文》:「坦,安也。」盪盪,廣遠之稱。戚戚,時時憂慮之稱。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盪然無私。小人馳兢於榮利,耿介於得失,故長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故多憂戚。」(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雕,凋謝;松柏,喻棟梁之材。朱熹引謝上蔡注曰:「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論語集注》)荀子則把松柏喻君子:「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見君子無日不在是。」(《荀子·大略》)《莊子·讓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名言。《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正義》引《申鑒·雜言下》注曰:「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又《論語·憲問》所記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自謙其不具備知、仁、勇三者達德,而自子貢視之,孔子三道盡備,故曰:「夫子自道也。」(《憲問》)

民無信不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此即孔子對子貢問政之答。民信之與足食足兵為孔子治邦強國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無信;民信則為本。此也即與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捨身取義有相通這處。後朱熹有曰:「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為安。故寧死而不失信於民,使民亦寧死不失信於我也」。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孔門名言。語出《論語·顏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魯哀公所問「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時所言。也即是發揮孔子「政在使民富」(《說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認為,民富在於薄稅斂「詩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見『其子富而父母貧者也」(同上)。朱熹注為:「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不能貧。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止公之厚斂,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論語集注》)《荀子·富國》曰:「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多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誘掖獎勸以成其事也。」《大戴禮·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與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雖令不從。」儒家一貫認為: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漢書·公孫弘傳》)「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於天下。」(《淮南子·主術》)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見小者之為利,則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論語正義》引荀子曰:「利謂便國益民也。為政者見有大利,必宜興行,但不可見小耳」。《大戴禮記·四代》:「好見小利,妨於政。」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憲問》亦有此語。其旨「欲各專一於其職」(劉寶楠《論語正義》)。也是儒家一貫的處世態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論語·憲問》)後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與此文相近。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正義》引解:「慮之不遠,其憂即至,故曰近憂。」《荀子·大略》雲:「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猶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而人宜遠慮歷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此即施「仁」於人。西漢董仲舒作了發揮:「以仁治人,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於外,此之謂也。」(《春秋繁露·仁義法》)《呂氏春秋·舉難》又曰:「故君子責人則以仁,自責則以義。責人以仁則易足,易足則得人,自責以義則難為非,難為非則行飾。」朱熹注曰:「責己得厚,故身益修;責人薄,故人易從,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論語集注》)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名言。《論語》凡四見,旨同而文小異。《學而》載:「子曰:『不患人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為不必擔心別人不知我,該擔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為:該擔心我有什麼可為人知道的。《憲問》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衛靈公》又作:「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註:孔子「於此一事,蓋屢言之,其丁寧之意亦可見矣。」(《論語集注》)王夫之註:「能奪我名而不能奪我志,能困我於境遇而不能困我於天人無愧之中,不患也。」(《四書訓義》)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包咸註:「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也。」王肅註:「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意謂不因某人之言中聽而舉薦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棄其言。孔子這種穩重、全面的舉人之術、聽言之法為後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此即言仁。《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釋「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貢所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公冶長》)以後儒家都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實施「仁政」。

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朱熹《論語集注》:「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說:「婦人之仁,不能忍於愛;匹夫之勇,不能忍於忿,皆能亂大謀。」(《朱子語類》卷四五)近人楊樹達又分不忍有三義:「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義割恩」;「吝財不忍棄」(《論語疏證》)。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來廓大人。王肅註:「才大者道隨大,才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朱熹註:「人外無道,道外無人。然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論語集注》)董仲舒天人對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亂廢興在於己。今人楊伯峻認為與願意不合。

當仁不讓於師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當仁」有兩解:一為面臨仁德;一為擔當實現仁道之重任。朱熹註:「當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蓋仁者,人所自有而自為之,非有爭也,何遜之有?」(《論語集注》)「師」字一般訓解為「師長」。近人錢穆訓為「眾人」。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註:「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為知者,故夫之告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所記可為佐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又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雲:「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三軍要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安國註:「三軍雖眾,人心不一,則其將帥可奪而取之;匹夫雖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奪也。」朱熹引侯氏曰:「三軍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如可奪,則亦不足謂志矣。」(《論語集注》)《禮心·緇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

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皇侃疏:「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師人必當溫故而知新,研精久習,然後乃可為人傳說耳。若聽之道路,道路乃即為人傳說,必多謬妄。所以為有德者所棄也。亦自棄其德也。」近人錢穆說:「道聽,聽之易,途說,說之易。入子耳,即出於口,縱聞善言,亦不為己有,其德終無可成。」(《論語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道遠日益矣。」與孔子反對道聽途說之義相近。

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史記·伯夷傳》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老莊申韓傳》曰:「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耶?」近人錢穆之釋有兩說,一為「君子亦有意見行跡之不同,然同於道則可相與謀。惟小人賊道者,有善惡邪正之分,斯難於相謀矣。」一為「道指術業,如射與御,各精其重,不相為謀也。」(《論語新解》)

『叄』 孔子語錄的前十條

學而第一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
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於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於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
必謂之學矣。"
『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
、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1.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
亦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為政第二
『2.1』子曰:"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
欲,不逾矩。"
『2.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
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2.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2.7』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2.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兒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2.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2.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12』子曰:"君子不器。"
『2.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己。"
『2.17』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18』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
寡悔,祿在其中矣。"
『2.19』哀公聞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2.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
則勤。"
『2.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
為為政?"

『2.2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車兒),小車無(yue4),其何以行之哉?"
『2.23』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八佾第三
『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3.4』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齊奢也,寧儉;喪,與齊易也,寧戚。"
『3.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3.6』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
『3.7』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3.8』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為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
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
『3.9』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
能征之矣。"
『3.10』子曰:"(衣帝)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3.11』或問(衣帝)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3.13』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龜,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吾所壽也。"
『3.14』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3.15』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3.16』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3.17』子貢欲去告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3.18』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3.19』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3.20』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3.21』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
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
『3.23』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
『3.24』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3.25』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3.26』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里仁第四
『4.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4.4』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4.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君子去仁,惡者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4.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盡有之矣,我未見也。"
『4.7』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4.8』子曰:"朝聞道,夕夕死可矣。"
『4.9』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4.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於比。"
『4.1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4.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4.13』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國,如禮何?"
『4.14』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4.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4.16』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4.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4.18』子曰:"事父母幾諫,諫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4.19』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4.20』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4.23』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4.24』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4.26』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公冶長第五
『5.1』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xie4)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5.2』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5.3』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5.4』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5.6』子使漆彤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
『5.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
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5.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知二。"子曰:
"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5.10』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木虧)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
,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5.11』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5.12』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5.1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5.14』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5.1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謂之'文'也。"
『5.16』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5.17』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5.18』子曰:"藏文仲居蔡,山節藻(木兌),何如其知也?"
『5.19』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
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殺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
夫崔子也。'違之。何如?"
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未之;--焉得仁?"
『5.20』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5.21』子曰:"甬五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22』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23』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5.24』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鄰而與之。"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5.26』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自訟者也。"
『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雍也第六
『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6.2』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
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6.3』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
亡,未聞好學者也。"
『6.4』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栗。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栗五秉。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6.5』原思為之宰,與之栗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6.6』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馬辛)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6.8』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
曰:"賜也可使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
『6.9』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必在汶上矣。"
『6.10』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6.11』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6.12』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6.13』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6.14』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
室也。"
『6.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6.16』子曰:"不有祝沱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6.17』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6.18』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6.2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
矣。"
『6.2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6.24』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6.26』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
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27』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6.28』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6.29』子曰:"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民鮮久矣。"
『6.30』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
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誓,可謂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盜比於我老彭。"
『7.2』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7.3』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從,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7.5』子曰:"甚矣吾哀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7.6』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7.7』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7.8』子曰:"不憤不咎,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7.9』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
『7.10』子於是哭,則不歌。
『7.11』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不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7.12』子曰:"富而可求也,誰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7.13』子之所慎:齊,戰,疾。
『7.14』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7.15』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為也。"
『7.1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7.17』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7.18』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7.19』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
至雲爾。"
『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21』子不語怪,力,亂,神。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3』子曰:"天生德於予,恆頹其如予何?"
『7.24』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7.2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7.26』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靜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7.27』子釣而不綱,戈不射宿。
『7.28』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7.29』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
,不保其往也。"
『7.30』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7.31』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

孔子退,揖巫馬期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
孰不知禮?"
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7.32』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7.33』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7.34』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
不能學也。"
『7.35』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祁'"子曰:"丘之禱
久矣。"
『7.36』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7.37』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7.38』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
子曰:「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
不遺,則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
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
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笑;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處,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
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子曰:「師摯之始,關睢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子曰:「大哉堯之為軍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盪盪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煥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
,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恤,禹吾
無間然矣。」

子罕第九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搏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
御矣。」
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遠眾,吾從下。」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章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大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
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雲:『吾不試,故藝。』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乎!」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搏我以文,約我以禮
。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聞,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
其死於臣之手也,無甯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U+5335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
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吾未見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
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曰:「衣敝□,與衣孤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
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唐棣之華,偏其反而;
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未何遠之有?」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之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肆』 幾條孔子語錄!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1·1)——學習並且不斷地溫習,不是很快樂的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而來,不是很高興的嗎?

孔子語錄。《論語》開篇如是說,可謂人人皆知的名言,尤其後一句,時常被人掛在嘴邊,動不動就乎來乎去地。

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1·4)——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做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朋友是不是忠實誠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這是孔子的弟子曾參說的。曾參,字子輿,後世名氣極高,曾被奉為「宗聖」。

《禮記》中記載,曾子病危,童子看其鋪的席子很華麗,就冒冒失失地問了一句是不是大夫用的,曾子一想,是呀,我不是大夫,怎麼能違反禮制用大夫才能用的席子呢?就要求換掉。結果等席子換好,曾子也被折騰的一命嗚呼了。

3、「禮之用,和為貴。」(《學而》1·12)——禮的功用,以和諧為貴。

以和為貴,常說,就來自這里。

本句出自有子之口。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論語中稱有子,這是尊稱。這個人很老實,中規中矩,而且長得和孔子很像。孔子死後,幾個學生曾想立他為偶像,代孔子接受弟子們的朝拜。

4、「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學而》1·16)——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孔子語錄。孔子的本意是,一個人只要有本事,就不怕沒人用。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2·11)——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能有新的體會和認識,這樣就可以當老師了。

孔子講學習的方法。溫習的過程,也就是學與思的過程,只有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才能有所收獲。

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2·15 )——如果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疑惑, 反過來,如果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懈怠。

孔子語錄。學與思的關系。

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2·17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知道。

孔子的學生中,子路好勇武,性格直爽,但也顯得比較魯莽,大概有時候說話口無遮攔,不注意分寸吧,孔子看不慣,呵斥他:仲由,我不是告訴你什麼叫知了嗎?怎麼一眨眼功夫就忘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知道。

記住,再忘了的話,小心打板子。

這里,孔子的意思,是告訴我們,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裝腔作勢,不懂裝懂。

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2·22)——一個人不講信譽,不知那怎麼可以。

孔子語錄。說得好啊!

9、「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3·1 )——這樣都可以忍受,還有什麼不可以忍受的呢?

前面還有一句「八佾舞於庭」,是說魯國大夫季平子用六十四人的規格在自家院子里舞蹈奏樂。按周禮規定,只有天子才有資格用八佾(一佾八人),其下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平子的級別,只配用四佾,顯然違反了周禮的規定,屬僭越中的僭越,所以孔子極其憤慨。

還有一種解釋是這樣的,是針對季氏而言的:他這樣的事都忍心去做,還有什麼事不忍心去做的呢?

現在我們說這句話是忍無可忍的意思,但感覺後一種解釋更好。

10、「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4·8 )——早晨知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值了。

孔子語錄。

有點怕怕的感覺。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乎?我也不知道。唉!反正說什麼的都有,各位看著辦吧。

11、「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4·24)——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

孔子語錄。

孔子喜歡老實巴交、少言寡語的學生,就像顏回一類的,而討厭誇誇其談、耍嘴皮子。說得多做得少那樣的,難免言行不一致。這樣的學生,孔子不待見。

12、「德不孤,必有鄰。」(《里仁》4·25)——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與他相處。

有道德的人會孤單,真的嗎?好像現實中不是這么回事的哎。

我說的不算,看看柳下惠同學的體會:「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微子》18·2)。

——什麼滋味?

柳下惠,公認的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他的「坐懷不亂」的故事,世代流傳,廣為誦揚。

孔子說的話,信不信?

13、「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公冶長》5·10 )——腐朽的木頭沒法雕刻,糞土壘的牆壁無法粉刷。

在理!孔子的學生宰予大白天還睡覺,難怪孔子這樣罵他了。

宰予,字子我,孔門十哲之一,擅長言語,屬於能說會道一類的人。

14、「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5·10 )——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

這里還是針對宰予白天還睡覺的事兒,意思是,原來我聽了他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誰知這小子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以後我只好聽其言而觀其行了。

孔子很失望。

1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5·15 )——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

子貢問孔子:為什麼衛國大夫孔圉(音yǔ)的謚號是「文」呢?孔子說這個人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看來孔子對他的評價還不錯。

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學習態度。這種精神,盡管出自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看來,也依然值得發揚光大。

16、「三思而後行」(《公冶長》5·20)——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

孔子怎麼認為呢?孔子的回答是,想那麼多幹嘛?兩次就夠了。

這里,「三思而後行」指的是魯國大夫季文子,據說這個人處事過於謹慎,顧慮太多,不痛快,所以孔子聽到後就說想兩次就夠了。

也對,當斷不斷,則怠誤時機。

17、「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5·26)——讓年老的人安心,讓朋友們彼此信任,讓年輕人得到關懷。

孔子問顏回、子路兩人的志向。

子路先說:我願意把我的寶馬車、皮爾卡丹都拿出來和朋友們共同分享,就是用壞了也一點兒不心疼。

顏回則說: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

接著,子路問了句:我們想聽聽您的志向。然後就有了……看上邊。

18、「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6·18)——只有質朴和文采搭配得當,才是個君子。

孔子語錄。孔子講求搭配適宜,恰如其分。中庸思想。

1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6·20)——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孔子言,快樂地學習。

20、「敬鬼神而遠之」(《雍也》6·22)——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

孔子的鬼神觀。孔老先生不信教,誰也沒辦法。

2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6·30)——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

孔子答子貢問仁。何謂「仁」?就是上面這句話。從自己做起。

22、「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7·2)——學習不覺得厭煩,教人不知道疲倦。

孔子做學問的態度。模範教師。

23、「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7·16)——用不正當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如同浮雲一樣。

孔子的富貴觀。

孔子做到了,我們呢?是不是很容易做到?

24、「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7·19)——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孔子自己說自己的話。活到老,學到老。

25、「我非生而知之者」(《述而》7·20)——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

孔子特謙虛,說自己本事大,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笨鳥先飛,勤能補拙,只是好學而已。

2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述而》7·22)——三個人裡面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

只此一句就知孔子是多麼謙虛的了。

孔子——萬世師表,那可是天下老師的祖師爺啊,連祖師爺都說還有可以學習的老師,那祖師爺的祖師爺到底是誰?

27、「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述而》7·37)——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孔子語錄。

我的理解是,沒錢憋死君子,有錢小人得志。

28、「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泰伯》8·4)——鳥快死了,它的叫聲也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說的話也是善意的。

這是曾子重病在身時說的話,大概覺得自己快不行了吧。很有名的一句話。

2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泰伯》8·7)——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責任重大,道路遙遠。

曾子的話。原意指把追求仁作為己任,故責任重大,奮斗終身,到死才停止,故道路遙遠。

30、「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8·7)——奮斗終身,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遙遠嗎?

見上。

31、「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泰伯》8·14)——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要考慮那職位上的事。

孔子語錄。意思是,沒你的事,就不要瞎摻和,摻和也沒有用。

32、「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9·17)——時光的流逝就像河水一樣啊!

孔子周遊列國,終其一生,一無所獲。壯志難酬,不由得仰天長嘆啊!

其實,也不能說孔子沒有收獲,起碼他認識到他的那一套是行不通地。

33、「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9·23)——年輕人是可畏的,怎麼就知道將來的不如現在的呢?

這句話沒完,孔子接著說,假如一個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沒有出名的話,那他就玩完了,沒有什麼可畏的了。

3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9·26)——一國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孔子語錄。勉勵自己的時候該用這句話。謝謝孔老師!

35、「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凋也。」(《子罕》9·28)——天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

孔子語錄。什麼意思呢?意思是君子不是那麼好當地。經得住考驗,方顯英雄本色。

36、「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9·29)——聰明人不會迷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孔子語錄。智、仁、勇,一個都不能少。

37、「未知生,焉知死?」(《先進》11·12)——生的事情都沒搞清楚,又怎能搞清死的事情?

子路很搞笑,明知老師是「敬鬼神而遠之」,卻偏偏問起侍奉鬼神的事來。

孔子故意調侃他,說人都沒伺候好,還能侍奉鬼神?

子路討了個沒趣,又不甘心,那死是什麼?又問。孔子說,生的事情都沒搞清楚,又怎能搞清死的事情?

子路只好憨笑。

38、「過猶不及。」(《先進》11·16)——過分和不足是一樣的。

孔子答子貢問,子張和子夏那一個更賢?孔子認為子張性格偏激,太過,子夏溫良謙和,不足,都不行。

中庸才是剛好。

3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12·2)——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此句來自仲弓問仁,孔子做了以上回答。

論語里孔子說過兩次,另一次是: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15·24)意思是:「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有啊,那就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40、「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顏淵》12·5)——人的生死都是命運安排,富貴與否也全在天意。

這句話的來歷是,孔子的學生司馬耕有一天苦著臉說:「咋人家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呢?」

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夏就寬慰他:「我聽說,人的生死都是命運安排,富貴與否也全在天意。一個人只要做事認真,對人恭敬有禮,那麼全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是不是?你又何愁沒有兄弟呢?」

我們的朋友遍天下!這句話曾經很流行的。

41、「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顏淵》12·5)——全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

其實,司馬耕不是沒有兄弟,而是有四個兄弟,並且還是宋國的大貴族。

孔子周遊列國,途徑宋國的時候,曾經遭到司馬桓魋的追殺,險些喪命,這個司馬桓魋就是司馬耕的哥哥。司馬耕說他沒有兄弟,就是要劃清界限,不認他這個哥哥。

不是一路人。

42、「民無信不立。」(《顏淵》12·7)——如果人民對政府缺乏信任,國家是站不起來的。

子貢問政,說糧食、軍備和人民的信任這三樣哪樣最重要?孔子說,人民的信任最重要。

孟子則比他的老師走得更遠,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著名思想。(《孟子·盡心下》)

簡而言之,就是「民貴君輕」。民本思想。

4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12·16)——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惡處。

孔子語錄。菩薩心腸。成人之美,現在是成語

44、「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12·24)——君子用文章學問來結交朋友,並用朋友來幫助自己培養仁德。

曾子的話。交友之道。以友為樂,以友為鏡。

45、「名不正,則言不順」(《子路》13·3)——名分不正,說起話來就不順當合理。

孔子答子路問。為政之道。很有名的一句話。

46、「其身正,不令則行」(《子路》13·6)——統治者本身行為得當,不用發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

孔子語錄。身正不怕影子歪?若以物理規律觀之,恐怕影子始終都是歪的,除了平行投影。有點吹毛求疵了,呵呵。

47、「欲速則不達」(《子路》13·17)——不要求快,求快反而達不到目的。

孔子答子夏問。為政之道。當然了,現在也比喻一般地做事,要切切實實,穩打穩扎。最好一個腳印一個坑,一個坑裡一個蘿卜,否則,蘿卜多了會營養不夠地。

48、「知其不可而為之」(《憲問》14·38 )——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

話說有一次子路進城,天晚了,(魯國)城門已關閉。進不了城,沒地方住,只好在城門下將就了一夜。第二天,開門的人看見他,就問道:「嘿!你哪裡來的呀?」子路老老實實地回答:「弟子從孔子那裡來。」看門的人一想:「哦!你說的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孔子很出名哦。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衛靈公》15·10)——做工的人想把活兒做好,必須首先使他的工具鋒利。

出自子貢問為仁,即怎樣施行仁的事兒。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毛老人家也說過,不打無准備之仗。看來,英雄所見略同。

5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衛靈公》15·12)——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孔子語錄。遠慮代替不了近憂啊!

51、「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靈公15·23)——君子不因為一個人言語中聽便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有過失便廢棄他的言論。

孔子語錄。怎樣提拔人才?怎樣對待好的建議?孔子說的清清楚楚。

52、「小不忍則亂大謀。」(《衛靈公》15·27)——小事情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可以作為座右銘的一句話,正兒八經的孔子語錄。

53、「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15·36)——面對著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孔子語錄。為了真理,老師也不放在眼裡。

——囂張啊!

54、「道不同,不相為謀。」(《衛靈公》15·40)——主張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謀事。

「道」還可以理解為信仰、真理以及立場,這是原則問題,不在一起謀事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孔子語錄。

55、「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17·2)——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只不過由於環境的不同才相差的遠了。

論語中孔子是很少談論性的,這是孔子對人本性的見解。《三字經》里的「性相近,習相遠」源於此。

56、「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陽貨》17·14)——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有德者所拋棄的。

一聽到小道消息,就兩眼放光,隨即添油加醋,到處亂說,這種人——討厭!孔子的話。

57、「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陽貨》17·25)——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難以同他們共處的。

這是孔子廣為詬病的一句話了,原因是歧視婦女。而且還把女人同小人列在一起,什麼是「小人」,缺少教養謂之,可見下手之重。

其實,女人有時候就是難伺候,相信各位大老爺們都身有感觸。

58、「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微子》18·5)——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呀。

孔子路過楚國的時候,楚地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兒從孔子車前走過:「鳳鳥啊鳳鳥,你的德行為什麼衰退了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現在那些從政的人危險啊!」

本來孔子想下車和他交流一下的,沒料到接輿一點面子都不給,頭也不回就快步走開了。

狂!真狂!

59、「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微子》18·7)——四肢不會勞動,莊稼分不清楚。

孔子周遊列國,一般是孔子坐車,弟子步行。即使是牛拉的車子,兩條腿也趕不上四條腿的,所以就經常發生老師、學生相互走失的情況。

有一天,走著走著子路拉後邊了,就去問田邊幹活的一個老農:「您看見我的老師了嗎?」老農抬眼瞧瞧,說:「你這種人,四肢不會勞動,連莊稼都分不清楚,誰知道你老師是誰?」一下把子路弄了個大紅臉。

老頭還不錯,看子路依然恭恭敬敬的,就領回家來,留他住了一夜。

我倒覺得,老頭有點言語偏頗,所謂「術業有專攻」,搞原子彈的不必知道麥苗和韭菜的區別。

60、「見得思義」(《子張》19·1)——看見有利可得時能考慮是否符合義的要求。

孔子學生子張的話。

61、「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子張》19·13)——做官有餘力了,就可以去學習,學習有餘力了,就可以去做官。

孔子學生子夏語。

62、「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子張》19·25)——活著是十分榮耀的,死了是極其可惜的。

孔子死後,子貢的威望最大,於是,子貢的學生紛紛拍老師的馬屁。有個叫子禽的就說了:孔子怎麼比得上你呢?

子貢說:小子,你一撅屁股我就知道你要拉什麼屎,不要亂說話!他老人家就好像日月般遙不可及,我怎麼能比得上呢?

『伍』 孔子語錄(二十條)

子曰:「巧言令色〔巧言令色〕花言巧語,外表美好。令,好。,鮮矣仁〔鮮矣仁〕很少是有仁德的。鮮,少。!」(《論語?學而》)

子曰:「士志於道〔志於道〕有志於追求真理。,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未足與議也〕不值得和他交談。。」(《論語?里仁》)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子曰:「知〔知〕通「智」,聰明。下面「知者不惑」的「知」與此相同。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壽〕長壽。。」(《論語?雍也》)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仁,仁就來了。意謂求仁是個態度問題,不是能力問題。。」(《論語?述而》)

子曰:「三軍可奪〔奪〕喪失。帥也,匹夫〔匹夫〕一個人,泛指平常人。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子曰:「不患①〔患〕擔心。人之不己知〔不己知〕不了解自己。,患其不能〔不能〕沒有能力(才能)。也。」(《論語?憲問》)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子曰:「過〔過〕有過錯,犯錯誤。後面的「過」是「過錯」的意思。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

『陸』 下面是孔子的幾條語錄,請選擇一至兩條作一點點評!

俺只是隨便說說
1、道將作為一種天下和諧之狀況解釋的話。一旦聽聞天下有道,那麼死也沒有遺恨,這反映了孔子心憂天下的一種急切之情,以天下為己任,置己之性命於事外。
道如果作為一種學問的終極追求的話,則是一旦學而聞道,瞭然於胸,那麼生順死安,不再有任何悔恨,於生順,於死安,朝夕體現了時間之近,強調聞道的效果。
2、這句你看看真正的原文吧,後面漏掉了一句,這本不是孔子願意。
3、人生當思近慮遠,防患於未然,這樣憂患之事就不會靠近自身,若不為遠慮之事,那麼憂患之事必將到來,非朝則夕,所以說必有近憂。
4、聖人存心專一,當食則食,當寢則寢,言語不在這時。況且寢食時氣閉不通,倘若言語,恐傷自身。

『柒』 孔子的經典語錄有哪些

1樓

1、孔子語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摘孔子《大學》 (大學的目的,在於顯明高尚的品德,在於使人們革除舊習,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語錄: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摘孔子《大學》

(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象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象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說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3、孔子語錄: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摘孔子《大學》

(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4、孔子語錄: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摘孔子《大學》

(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語錄: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摘孔子《大學》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6、孔子語錄:《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學》

(《詩經》說:「茂盛的桃樹開著鮮艷的花朵,這位姑娘出嫁了,能與婆家和睦相處。」)

7、孔子語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8、孔子語錄: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摘孔子《中庸》

( 不願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9、孔子語錄: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10、孔子語錄: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准備就會失敗。)

11、孔子語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摘孔子《中庸》

(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行。)

12、孔子語錄: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誠一不貳,化育萬物,不可測度。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遠。)

13、孔子語錄: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無色而美德日見彰顯。小人的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鮮明,但漸漸地消失了。君子的為人之道還在於: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朴而有文彩,溫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聖人的美德中了。)

14、孔子語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論語》

(如果學了之後,又注意經常不斷地去溫習,不也是令人很高興的事嗎?假如有朋友從遠方來向自己求教,心裡不也感到很快活嗎?在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備這種道德修養的人難道不可以稱為君子嗎?)

15、孔子語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摘孔子《論語》

(我每天都多次對自己進行反省: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以誠相待?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已經溫習?)

16、孔子語錄: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摘孔子《論語》

(尊崇賢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捨生忘死;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說話講信用。這樣的人,雖然說沒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但我卻認為他學過了。)

17、孔子語錄:禮之用,和為貴。——摘孔子《論語》

(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18、孔子語錄:君子食無求飽,……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摘孔子《論語》

(君子吃飯無求過飽,……做事要勤奮,說話要謹慎,並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學習,以糾正自己的缺點,這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人了。)

19、孔子語錄: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論語》

(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別人。)

20、孔子語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摘孔子《論語》

『捌』 幫我找幾條關於孔子的名言

孔子哲理名言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

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9/04/content_1063520.htm

『玖』 收集孔子最名言的1o條孔子的語錄

孔子的十大經典名言
1、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5、德不孤,必有鄰。
6、禮之用,和為貴。
7、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9、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0、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拾』 孔子的語錄

孔子經典語錄(附解釋)
1、孔子語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摘孔子《大學》 (大學的目的,在於顯明高尚的品德,在於使人們革除舊習,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2、孔子語錄: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摘孔子《大學》
(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象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象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說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3、孔子語錄: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摘孔子《大學》
(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4、孔子語錄: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摘孔子《大學》
(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孔子語錄: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摘孔子《大學》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6、孔子語錄:《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學》
(《詩經》說:「茂盛的桃樹開著鮮艷的花朵,這位姑娘出嫁了,能與婆家和睦相處。」)
7、孔子語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