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哲理
Ⅰ 鳥蟬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這句詩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出處】:王籍《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岫,陽景逐迴流.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
【賞析】:本詩因泛舟若耶溪而觸動歸思之情.「蟬噪」兩句,千年以下傳為絕唱.眾蟬噪林,應是喧囂;鳥聲在耳,清晰可聞.詩句似覺荒唐.但仔細回味,靜而無聲,反不覺其靜,眾蟬的單一雜訊,反映襯出環境之靜.下句給人的感覺與上句同.這正是詩的獨到之處.《顏氏家訓?文章》說:「王籍《入若耶溪》詩雲:『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江南以為文外斷絕,物無異議.」《詩?小雅?車攻》有「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句,《毛傳》曰:「言不喧嘩也.」明明是「蕭蕭馬鳴」,反說這是說「不喧嘩」,這和「蟬噪」二句有異曲同工之妙,所謂可意會不可言傳,正是這個意思.
Ⅱ ①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②一鳥不鳴山更幽 以上兩題體現什麼哲學觀點
對立統一。矛盾雙方的關系是既對立又統一。噪與靜,鳴與幽二者既對立,但正是因為噪和鳴,才體現了靜與幽。
Ⅲ 蟬噪林愈靜 鳥鳴山更幽說明了什麼哲學觀點
這個可以有很多種觀點.
首先必須解釋這句話的意思.知了發出噪音反而使樹林顯得更加寂靜,鳥的叫聲同樣使山峰更加幽靜.
說明了意識決定物質的唯心主義觀點,在人的某種心理狀態下,使得知了和鳥的聲音本來應該使樹林和山熱鬧起來,但是寫這句話的人卻提出了這個相反的觀點,其意識起了主導作用.
矛盾分析法則是一種可以揭露事物本質的分析方法.因為此句,其蟬聲和鳥聲必定不能帶來靜,而此句更加帶來了更加的靜,明顯的就是互相矛盾.唯心觀點.沒有從實際出發,沒有認為物質決定意識.
Ⅳ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什麼意思
1、意思是,蟬聲高唱,樹林卻顯得格外寧靜;鳥鳴聲聲,深山裡倒比往常更清幽。
2、「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詩,是典型的以動顯靜的手法,用「蟬噪」和「鳥鳴」來襯托山林的幽靜,也就使得山林更為深沉。
3、詩句出自於南朝梁詩人王籍的《入若耶溪》。
4、全詩如下: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陰霞生遠岫,陽景逐迴流。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
拓展內容:
王籍(生卒年不詳),字文海,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市北)人。南朝梁詩人。因其《入若耶溪》一詩,而享譽王籍詩史。有文才,不得志。齊末為冠軍行參軍,累遷外兵記室。梁天監末任湘東王蕭繹咨議參軍,遷中散大夫等。王籍詩歌學謝靈運,《南史·王籍傳》稱「時人咸謂康樂之有王籍,如仲尼之有丘明,老聃之有莊周」。
Ⅳ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體現的哲理是什麼呢
蟬噪林逾靜,鳥抄鳴山更幽
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
〔今譯〕蟬噪陣陣,林間愈見寂靜;鳥鳴聲聲,山中更覺幽深。
〔賞析〕動與靜在生活中是相對立的,但在藝術作品中有時卻相輔相成。這里是遠離塵世、人跡罕至之地,對厭煩了塵世紛擾的人來說,顯然有著無比的幽靜。但是,山林如果真的沉寂無聲,那隻會使人覺得死氣沉沉。而這兩句寫山林之幽靜,卻不失大自然生動活潑的情趣。因而,當時成為傳誦一時的名句。據載,梁簡文帝、梁元帝曾反復諷詠此聯,認為不可復得。宋人王安石也愛此詩,但卻有意做了反而文章,說是「一鳥不鳴山更幽」,真是見仁見智。
〔原作〕艙舶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軸,陽景逐迴流。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遠游。
Ⅵ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運用哲學觀點,說明它所蘊含的哲理
原理: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
蟬噪、鳥鳴 是相對的不靜、不幽。在靜林、幽山的對比之下變成了絕對的不靜、不幽。
林、山的靜、幽也是相對的,不過在蟬噪、鳥鳴之下顯得更靜、更幽。
Ⅶ 分析蟬噪林逾靜 鳥鳴山更幽的意境
以動顯靜的手法來渲染山林的幽靜。「蟬噪」、「鳥鳴」使籠罩著山林的寂靜顯得更為深沉。「蟬噪」二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被譽為「文外獨絕」。像唐代王維的「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杜甫的「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都是用聲響來襯托一種靜的境界,而這種表現手法正是王籍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