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教育格言
① 《論語》中有關學習的名言有哪些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白話譯文:學過的知識,經常去溫習,不也是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愉快嗎?別人對我不了解、不理解,我並不生氣;與不明智的人相處,我也不煩惱。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白話譯文: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白話譯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白話譯文:只一味地讀書學習而不主動思考問題,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空想卻不去學習鑽研、積累知識,也會陷入困境而無所獲。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白話譯文:溫習舊知識從而得知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6.朝聞道,夕死可矣。
白話譯文:在聽聞聖人之道後,要不斷的固守,堅持,實踐,承擔,不退轉,達到不慍的世界。
7.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白話譯文: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8.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
白話譯文:古代的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而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
這樣的句子論語里還有很多。這些句子出自春秋時期·孔子《論語》
② 《論語》中關於教育的句子有哪些
學而時習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 《論語》中的有關學習方面的名言
一、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春秋 孔子《論語 子罕》
譯文回:孔子說:」聰明的答人不迷惑,有仁義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春秋 孔子《論語 為政》
譯文: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春秋 孔子《論語 為政》
譯文: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學問,到三十歲,知書識理,能夠做事合於禮,到四十歲,對自己的言行學說堅信不疑,到五十歲,懂得世事發展的自然規律,到六十歲,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對待聽到的一切,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四、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春秋 孔子《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三人行,其中必定有可以為我所學習的人;我選取那些優良的方面學習它,對那些不良的方面則加以改正。」
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春秋 孔子《論語·雍也》
譯文:「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學習的人不如天生喜歡學習的人。「
④ 孔子關於教育的名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內
譯文:孔子說:「容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文:聰敏好學,又能虛心地向地位低於自己的人請教,而不以為恥。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⑤ 論語十則中的格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時」,這里是副詞,相當於「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復習」了。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註:「同門曰朋。」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後,專力講學,「弟子彌眾(越來越多),至自遠方」。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范圍。「人不知」,「不知」什麼呢?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君子」,在《論語》一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這句話里,可取前義。因為這個詞現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沒有翻譯;一定要譯,也可以譯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字,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弟子所記,曾受業於曾參。「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於師,「習」則熟之於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過去有這樣一種理解,把「溫故」(復習舊知識)和「知新」(獲取新知識)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為師」二字。《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和「知新」並非平列的兩件事,關鍵在於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其中,「罔」「殆」二字歷來解釋紛紜。朱熹注雲:「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講這一章,要防止產生片面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礎。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關於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於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孔子又對他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此,最後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兩章內容相同,故予合並。
〔講解〕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也有借鑒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斗。「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二說大同小異。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講解〕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積極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消極的一面。孔子關於「仁」說過許多話,細分析起來,都跟這兩點有關,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於子貢問的是「可以終身行之」的「一言」(實即問「道」),所以孔子拿「恕」來回答他。
二、問題研究
《論語》是過去蒙童教育的必讀書,盡管大部分內容都不易讀懂或只能讀到似懂非懂,但人們一直堅持這樣做下來,而且要求極嚴,須能通背全書。這大概出於兩個原因: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這本書里的話,「反芻」的機會很多,但如不先背下來,就無法進行「反芻」;二是通過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此外,讀《論語》也有了解歷史掌故、增加識字的功能,但這是次要的。
今天的情形已經大不相同。我們讀《論語》,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華中有益於自己思想品德修養的部分,這就大大地縮小了讀的范圍。《論語》全書各家版本的分章不一,一般都在485章左右,我們只選錄10章,而且全是短章,這又降低了學習的難度。這樣來選篇才符合「古為今用」的原則。至於個別條件較好的教學班願意多讀一些,那自然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不增加學生負擔。
所選10章,有三個方面的內容:(1)關於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章;(2)關於思想品德修養,包括第1、4、5、6、7、8、9、10章;(3)關於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8、10兩章。作這樣劃分的目的是,提醒教師全面地看待課文的內容。在教學實踐中,針對初一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第三個方面的內容是可以取消的,無妨將它並入思想品德修養的范圍,第8、10兩章同時列入第二、三兩個方面,就是這個意思。
教讀這十章,要認真研究格言的教學方法。十章中的前九章無疑都是格言,最後一章形式上是對話體,其實核心只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上,也可以算作格言。講格言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記住原話,為「反芻」創造條件;三要聯系實際,用來指導自己的言行。教師可以據此創造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來,這是編者的一點希望。
練習說明
一 看注釋,查工具書,把下列各句譯成現代漢語,並解釋加下劃線詞語的意思。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溫故而知新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設題目的是使學生明白各章字面上的意思。翻譯格言跟譯記敘文不同,一般都要用直譯,要盡可能保留原文精練、准確的風格,不隨便增減詞語。
答案參見「有關資料」中的譯文。應注意的是,有些詞語歷來有多種解釋,例如「三省」,一說「多次反省」,一說「以三件事檢查自己」。又如「殆」,這里可解作「疑惑」,也可解作「危險」,「有害」,但課本取後一義。「弘毅」,有合解為「剛強」的,也有分解為「寬廣」和「剛強」的。教師只宜任選一種,不宜作比較、分辨。
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處世之道,對此,曾經有過不同看法。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全班討論: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設題目的是引導學生聯系實際,深入理解這句話的內容。應注意的是,孔子用這句話給「恕」字下定義,其中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有可取則予肯定,說錯了的(有可能誤解句意)要糾正。
此題又是示例性的,其餘各章也可仿此進行討論。
三 背誦全文,並把文中成語、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略)
教學建議
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
學這篇課文,能當堂成誦是關鍵,理解不必求深,能啟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就算達到了目的。
全篇課文除去「××曰」等字眼,不過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鍾之內成誦。要保證學生的誦讀時間,並以靈活、生動的方式指導學生進行背誦練習。
課文內容當然要經過討論,但要控制討論的規模,一般只宜用師生交談的形式,個別的可讓學生自由發言。要提倡學生在反復誦讀中作獨立思考,聯系本人的實際,以加深體會;不要求在討論中解決所有的問題。
以上是基本設想。再提幾點建議:
一、要講究導入的方式,從學生熟悉的詞語或故事說起,自然說到孔子這個人和《論語》一書:如曲阜朝聖之舉和趙普(宋開國丞相)「半部《論語》治天下」一事。時間不超過5分鍾。目的是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
二、介紹孔子和《論語》十分必要,也可用講故事的形式,而將知識性的內容滲進其中。
三、在教讀過程中要盡可能結合學習的內容提出問題或講點故事,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又能學有所得。
例如學「溫故」一章,無妨先問學生:「有些老師知道世上許多事情,講起來娓娓動聽,這樣的老師算不算好老師?」由此自然導出「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的觀點,最後再落實到「知新」二字,並就此略作發揮。
又如,課文中提到曾子、子路、子貢,這在孔門七十二賢中也是卓越的人物,講講有關他們的事跡(如「曾參殺人」「子路盛服見孔子」「子貢游說五國之君」等),也可引發學生的興趣,但要講得十分簡明,每事一分鍾講完即可。
四、向課外延伸:可指定《論語》中某幾篇,讓學生從中找出常見的成語;也可用教師讀學生聽的辦法。例如《述而篇》中,第2章有「誨人不倦」,第7章有「舉一反三」,第19章有「發憤忘食」。
有關資料
一、孔子簡介
這里只從《史記·孔子世家》中摘錄幾條:(1)孔子「生而首上圩頂(四邊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史(倉庫管理員),料量平。」(3)「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4)「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效法)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5)「已而去魯,斥乎齊,逐乎宋、衛,困於陳蔡之間,於是反魯」「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6)「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記作《春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8)「孔子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志,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貢廬於冢上,凡六年,然後去。」
二、《論語》簡介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若乾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前後兩章之間不一定有什麼關聯。各章的體式也不盡相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語錄體(也可稱格言體),僅指明是孔子的話,不寫出說話的環境(包括說話的對象),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這篇課文中的第1至9則都屬於這種體式。
一種是對話體,記錄孔子對弟子(或其他人)的問題所作的回答。這種體式的寫法很靈活:有時寫出提問者的原話,有時只寫某人問什麼(例如「孟武伯問孝」);有時寫出對話的環境或背景,有時不寫。課文中的第10則屬於這種體式,它寫出了提問者的原話,但沒有寫談話的背景。
一種是敘事體,其中多少有一點情節,但也往往是以記錄孔子的話為主。這種體式我們以後才能學到。
《論語》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從漢朝初年到五四運動以前的兩千年間,它一直是學童們的一本必讀書,影響很大,書中有不少語句都作為成語保留在現代語中。
三、孔門弟子簡介(引號中語皆出自《史記》)
1.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
⑥ 論語中 有關教育的句子 至少3個
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識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⑦ 論語關於教育的句子
勤思與樂學
1、最有效的讀書學習方法:「勤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若不加思考,學得越多,可能受蒙蔽越深,此就是所謂百無一用的書獃子。只有在學習中思考,思考中學習,才能明辨真偽,然後去偽存真,為己所用。如果只思考而不學習,就不能汲取前人的知識養分,疑惑也不能得解,此種人可謂百思不如一學。學習中的「思」,要注重獨立思考。
2、最明智的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強弱,獲得的知識有先後。但能力、智力都不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學習上一定要有自知之明,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人非聖賢,孰能都懂?不知者不可怕,不知而裝知者才真正可怕,所謂害人害己呀。
3、引導學生最好的學習方法:「樂學」。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作為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然,興趣愛好持續的時間有長有短,特別是小學生,興趣愛好還容易轉移,今天喜歡這樣,明天又喜歡那樣。教師要引導其形成自覺而快樂的學習行為和心理,這是最理想的教學,學生會在「學習—興趣—成功快樂—更有興趣—更成功快樂」的循環過程中不斷成長。
誨人與自省
1、教師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學而不厭」,教師是特殊的職業,在今天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特別需要終身學習,永不滿足。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的大腦里唯有不斷有活水注入,才能保證其教育教學有生命的活力。
「誨人不倦」,永遠是教師最基本的道德規范,不要在學生面前有絲毫的厭煩之情和工作倦怠之意。因為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就可能傷害學生脆弱的心理,甚而影響學生的終身發展。教師要永遠做好學生幼小心靈的守護神。
2、最佳的課堂教學方法:「啟發」。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可能是中國,也是世界開展「啟發式」教學的最早言論。教師課堂上要注重對學生的啟發、引導,其效果最佳應是在學生的憤、悱狀態。教師要有意識地使學生逐漸進入憤、悱狀態,讓學生真正地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
3、最嚴格的自我教育者:「一日三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是孔子的大弟子,就領會了其老師思想之精髓,一生盡心盡力做事,將每一件事能做得圓滿,做個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真誠地對待和自己交往的朋友;及時溫習、領會老師所授的知識,使其能更好的服務於社會。
作為古人,每天都能多次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對得起自己的工作,不辜負別人的重託;對得起朋友,不辜負朋友的信任;對得起老師,不辜負老師的教誨。曾子也大概能算得上那個時代自我反省最深刻的人了。
仁與愛
1、最早倡導教學民主者:「當仁,不讓於師。」
孔子倡導在「仁」面前不分師生,一律平等,學生不要因為年齡小而謙讓老師;反對學生對老師的盲目服從,不贊成「對吾言無所不悅」的態度,主張「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由此可知,孔子非常關注年輕一代的成長,並對他們寄予很大的希望。
2、最忠實的教育工作者:熱愛學生,忠於教育。
「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因為熱愛學生,自己就能不為他們任勞任怨嗎?忠於教育這項事業,自己能不對學生諄諄教誨嗎?每次讀到孔子的這句話,心靈就能受到一次洗禮,孔子的這種精神品質,不正是我們現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學習的楷模嗎!孔子不僅這么說,也是怎麼做的。他三十歲開始授徒講學,一直到了七十二歲離開人世,為了他自己鍾情的教育事業,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十五歲就立志學習禮,三十歲確立了人生目標——禮,四十歲就更加堅定三十歲的思想,五十歲知道天道與人道是合一的,到了六十歲,聽到什麼話都能寵辱不驚,到了七十歲時,一切世事都能隨心所欲,又不會違背規矩。
孔子一輩子追求人生之完善完美,追求自己健全之人格,並且每十年,就能躍上一個新的台階,達到一個新的境界,到了七十歲時終於達到了人生道德修煉的最高境界,成為千古一人的萬世師表
⑧ 論語中的格言
<<論語>>名言警句!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鮮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胡?
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7.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8.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1.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12.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14.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15.朝聞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7.放於利而後行,多怨.
1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0.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22.君子欲衲於言,而敏於行.
23.德不孤,必有鄰.
24.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6.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27.君子周急不繼富.
2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2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4.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35.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6.子不語:怪,力,亂,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39.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42.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也,恥也.
43.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46.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47.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4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0.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5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52.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53.食不語,寢不言.
54.寢不屍,居不容.
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6.未知生,焉知死?
5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58.過猶不及.
59.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6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1."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無兄弟也?
6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6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64.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65.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
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67.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68.言必信,行必果.
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0.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71.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76.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77.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80.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81.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82.小不忍,則亂大謀.
8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84.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85.君子憂道不憂貧.
86.當仁,不讓於師.
87.有教無類.
88.道不同,不相為謀.
8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90.既來之,則安之.
91.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92.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93.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只者次也;困而學之,又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94.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95.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96.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97.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98.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⑨ 孔子的教育名言有哪些
1.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孔子 《論語》
2.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內,不以三隅反,容則不復也。 ——孔子 《論語》
3.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 《論語》
4.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 《論語》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論語》
6.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孔子 《論語》
7.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 《論語》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丘 《論語·衛靈公》
⑩ 論語關於教育的名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的學說,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復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就可以憑著做老師了。」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無所的。」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文:聰敏好學,又能虛心地向地位低於自己的人請教,而不以為恥。
出自:春秋.孔子《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