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心經語錄

心經語錄

發布時間: 2020-12-17 19:10:12

㈠ 王陽明100句心學語錄

1、以來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自

【譯文】用事實記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記述的叫做經。

2、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譯文】人必須在做事上磨煉,才能真正站得住腳;才能做到於靜中能安定,在動中也能安定。

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

【譯文】堅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時間說閑話、管閑事?善念發而知之,而充之;惡念發而知之,而遏之。

【譯文】善念生發時心裡知道了,就擴充它;惡念生發時心裡知道了,就制止它。

4、悔悟是去病之葯,然以改之為貴。

【譯文】悔悟是去除病的葯物,但最為重要的是改正錯誤。

5、與朋友論學,須委曲謙下,寬以居之。

【譯文】與朋友談論學問,必須婉轉曲從謙虛下問,與之寬和相處。

6、聖人亦是學知,眾人亦是生知。

【譯文】聖人也是通過學習才了解道理的,眾人也是天生就具備了解道理的本能。

㈡ 求佛教的修心語錄

修心訣

一、為什麼要修心?
二、本心被埋沒、失落的原因
(一)為形所役
(二)與世浮沉
(三)積業成障
(四)逐相而迷(沉)
(五)隨想入陰
(六)作繭自縛
(七)瞞心昧己
(八)言多必失
三、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一)要知道自己的心--認知自己的心
(二)制心
(三)要常惺
(四)能舍
四、修心法要
一、為什麼要修心?
任何一個人升沉、苦樂、正邪……都是由心決定的。人,是受思想支配,受認識指導。為什 么要修行?因我們從出生以後,由於自我意識的伸張,主觀意念把一切問題、現象、事實都扭曲了,如果不修行,便一直扭曲下去,活的環境是個變態的環境,心,是個走了樣子的心。 不修心,會活得很苦。
談到修心,先搞清楚修的是哪一顆心?自己有幾個心?用分類法,起碼有兩種。儒家說:有人 心,有道心。
佛說:心為惡源。又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由此可知,心有兩種。
這兩種心並不是用解剖學解剖出來的,而是我們自出娘胎這二種心就開始形成;十多歲時,雛形大體完成,受完教育以後,進入社會工作,人心不斷地增強,道心不斷地被埋沒,如果說我們一生下來便是道心,那也不是事實。佛說:心為惡源。又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不是矛盾?不是,心為惡源的心是妄心、是人心。能夠作佛的心是真心,是本心。
人心是怎麼形成的?
它是由根、塵相對,第七識的自我意識,第六識的分別意識,透過五官的採集、見取、納入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表層意識」;在本心的表層上覆蓋了一層塵垢,這塵垢便是我們經 常認為的「自我」。
佛說無我,是針對著我們的表層意識,說這不是你,根本沒有你。如果你認為這就是自己, 或自己的心,是絕對不正確的。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心,是原本的心,是摩訶般若,是心的原態,也是生命的共相。這個 心本自具足,本自光明,本自圓滿,是不須要修的。
須要修的是什麼心呢?是我們的「表層意識」。
表層意識掩蓋、埋藏了我們真實原本光明、圓滿、一切具足的本心,要修的就是這個虛假妄 心--表層意識。
古人說:「借假修真」,不是借肉體修法身,而是借我們虛偽的意識來修正、恢復、發掘出 自己原本的真心。
如果問:你有心沒有?你一定會說:我有心,我知道,我清楚,我不會把口袋裡錢送給不相 乾的人。我吃飯也不會吃進鼻孔里。我清明在躬,很有理智……。
這並不正確,你是有一顆心;但是你現在沒有心。
你原本的真心被六塵覆蓋住了、埋沒了,而你那個表層意識虛假的心,又支離破碎,四分五裂,欲振乏力,不起作用了。為什麼?因為你缺乏一個完整、統一的心--昨天決定的事,今天你會否定;上午決定要做的事,下午又不做了。你的理智時常和情感交戰,慾望和 德性交戰,你的心是矛盾的,不是統一完整的。
所以,修行,首先要把這個支離破碎、四分五裂的表層意層意識修好。真心不用修。如果表層意識原本是好的,佛不會講「心為惡源」;《尚書·大禹謨》亦不會說「人心惟危」。所以表層意識是我們要修的對象;不但要修,而且大部分要揚棄。「借假修真」的前提必須先具備一個完整統一的「表層意識」;而且要給它開個孔道,讓原本的真心出頭來主宰這個統 一的表層意識。如此,才有修心(行)的可能;否則,便是流於空談。
二、本心被埋沒、失落的原因
真心被埋沒,真心給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塵所覆蓋,主要由於我們沒有認知它、肯 定它、珍惜它,其錯誤原因如下:
(一)為形所役
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為這個肉體服務,我們所有的念頭動機,都是根據肉體產生,古人說這叫「軀殼起念」,明明它是不永恆,不可貴,死了不多久就發臭,是具臭皮囊,但是我們卻一生都在為它服務,做了它的奴隸。絕大多數人,以大部分時間來侍奉這個肉體;給它吃,給它穿,它不美,要它更好看。所有患得患失,功利追求,都是為了這具肉體。
你的心既然做了肉體的奴隸,你的心就會因為被忽視而漸漸地遺忘、迷失、沉沒在虛幻里了 。
(二)與世浮沉
人,大多沒有當家作主的意志。
有些人寫自己的傳記,說他曾經做了些什麼,那是大言不慚,那並不是他做的,是周遭的環 境為他安排、逼他做的,一如趙匡胤,黃袍加身當皇帝;又如黎元洪,從床底下被拉出來做 督都。
大多數人都是如此,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都沒有當家作主,都沒有自己人生的方向,都只 是被環境所驅使,要他怎樣,他就得怎樣。這就是與世浮沉--時間過去了,他的生命也腐 蝕、消失了。
因此,看相算命者大行其道,大多數人都被算定了,一生都擺不脫命運的支配。其實,是大 多數人都不肯自己當家作主而與世浮沉,原本的自己真心才被淹沒,不起作用的。
我們看了《了凡四訓》以後,就知道人是可以當家作主,可以改變並主宰自己的命運的。佛 經上說:「種子變,則命根變。」只要你發心,你的本質變了,素質提升了,頑鐵忽然變成 黃金,價值自然就不同了。
我們修心,最重要的就是糾正、改變這一點;如不改變這一點,人就不可能成佛,就不可能 在茫茫業海中脫穎而出了。
(三)積業成障
業,是思想行為的總合,一如公司的業績。
為什麼叫各位反省?因為真正反省的人是可以認知自己的。為什麼要各位注意六歲以前?你能反省到六歲以前,進一步就能反省到出生以前,就可以自己證明生命是永恆的,是不朽的,不是這一世才有的。在座的有好幾位可以證實這一點。如果你不肯去反省,業障就障礙你最 真實的本心,使你不得成佛,不得自在。
我們既然在習氣污染中,迷失了自己,只有靠反省、回顧才能明白自己這個人格是如何形成 的!「人心惟危」,是什麼原因使我們具備了一種毀滅的傾向?我們如果肯反省、肯懺悔,我 們就能夠不再把錯誤重復下去,也才能不讓煩惱、痛苦再延續下去。
如果我們能按照以前所說的要領去反省,靜靜地發露出我們內在的過錯,不求功利,不求速效,也不要趕時間,能夠反省到六歲以前;反省不下去時就等,靜靜地等,等它一年、二年,一定要把六歲以前的都反省出來,到那時,你就知道你原來是誰?再往前反省,你就知道你前世是誰?再反省下去,就是宿命通了,宿命通是真實的神通,不會退失(天眼、天耳都容易退失)。到那時,自己會清清楚楚地認知自己,不論你是中國人、外國人,你可以說那個時代和那個地區的話,那是萬萬假不了的。同時你也便肯定了生命的永恆,而珍惜自己的生 命了。
所以,打破業障,除了反省、懺悔,沒有第二條路。
真能由衷反省的人,都得到了法的利益,沒有認真反省、懺悔的人,便停止(滯)在那裡無法 前進了。
反省、懺悔,並不是我發明的,我也是這樣做,而且很確實認真地做過的。我曾告訴過各位 ,當我反省到媽媽生我,反省到媽媽沒有生我之前,我便認知了真實永恆的自己。
反省,不要急躁,不要求速效,要誠、要敬、要由衷,才會成功。
路,是人走出來的,你不去做,只求知,那就上了當。裝一腦子名相,不停地拿它作分別妄 想的素材,想來想去,最後便會落入「想陰」。
(四)逐相而迷(沉)
我們一睜開眼,只見五彩繽紛,如果沒有堵塞耳朵,又加上百音雜陳,對於這些,我們習慣 地執著它是真實的,而忘記了這個地球並非永恆。
其實,這些都不真實,都如幻如夢。
我們如果不肯從夢中警醒過來,就不免要迷失在現(幻)象當中了。有時照照鏡子,自己都懷 疑自己:這是我嗎?我是這個德性嗎?我怎麼會是這種樣子呀?不但把自己的心迷失了,對自 己的相貌都會打問號,而失去親切感。
何以如此?因為我們最善於對外在的幻相認同。既然認同了虛幻不實,我們的心自然也就變 成了虛假。所謂虛假的心,就是生滅心,隨著環境在改變,後念出、前念沒,不停的生滅。 如果你改變不了對外在幻相的執著,那就甭修行了,修亦不會成功。
(五)隨想入陰
很多人以幻想為享受,想入非非。
一個人坐在那裡想,越想越有味道;想到高興的事,情不自禁地會自己發笑。有時候,為自 己勾畫一幅未來的遠景,會興奮到整夜不睡覺;越想越有意思,乾脆,喝杯茶,抽支香煙, 繼續想下去!可是到了明天,一出門,所想的不是忘了,便是一點兒也派不上用場。
習慣多想的人,多半面不華色;氣色都不好,陰氣太盛。所謂五陰,想的太多,便墮入了「想」陰。
禪宗典籍上說:「寂子莫入陰界!」(仰山名,溈山示仰山語)意思是說,不要去想,問你問 題,能答便答,腦筋一打轉,答案就不對了。要直截反應,就像一按扭,燈就亮才行。
修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那些陰暗、見不得人的、心的陰暗面「曝光」。
現代人多患有時代病。最普遍的是神經衰弱和精神分裂。精神分裂就是意志不統一,想的很 多,心力無法集中,所想的事情往往和他的工作脫節,與做人做事都不相干,久而久之,就 會由神經衰弱而精神分裂了。
所以,人不能妄想;要想,一定要有個單一的、光明的主題,集中心力精覃不雜地去想,沒 有結論絕不放手。這樣莊敬、嚴肅的去運用思維,才是「正思維」。如果輕率地亂想一通, 只會傷害自己。
人一進入想陰,他的心靈便開始暗淡,不再有光明的感受,人生也顯得不開朗。當然,他的 心是亂的、不統一的、四分五裂的。精神就是心,一個分裂不統一的心,是不能借假修真的 ,因為它沒有力量。
(六)作繭自縛
人要修行,無須放棄工作,不須躲入深山;但是,要修行就得擺脫七情六慾,所有恩愛纏綿 、怨恨交織、刻骨銘心、夢魂縈繞……都是自縛於七情六慾之繭,而把自己綁在裡面。所有 放不下,不自在,百分之九十是情感的因素。
有些人一生事業不能平衡發展,是因為家庭不調和。
順治皇帝江山都不要,是感情在作祟 。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豫讓漆身吞炭……這些,都是仇恨的驅使,使愛恨交織糾纏,使 一個人喪失理性,走上毀滅沉淪之途。
情,有正有負--正的情,是一種萬物一體的情操,沒有我,只有宇宙和眾生,把私我融入宇宙與眾生而遍在,這是佛、菩薩的心懷。如果把自己跟眾生、宇宙相對立,用選擇的方式決定自己的愛與恨、好與惡,那是凡夫,是作繭自縛的基因。我們如果擺不脫那些恩愛的纏綿,仇恨的蝕骨,乃至於許多低級興趣,那我們就沒有辦法修行了,修亦不會成功。這一 關很難突破。
(七)瞞心昧己
自己從來不認識自己,不知道自己吃幾碗飯,不知道自己能挑多重的擔子,乃至於滔滔不絕 地講了半天話,都不是自己所體驗的,也不是自己能夠做得到的,卻去要求別人。
如果我們分析每個人講的話,十句當中起碼有六句是不真實的,不管你是作老師的、為人父 母的、作人丈夫的,所講的往往都是虛偽的,而自己卻以幻為真,活在幻想當中,自我陶 醉。
自我保存欲太強的人,就會產生不必要的恐懼,覺得自己不安全,這些都反映出了虛偽。
法,是絕對的真實,活在虛假當中的人,和法是絕緣的,是不相應的。
禪學會一成立,我們便提出誠敬信行;誠就是不虛假。敬就是不輕慢、不懈怠、不隨便、不 放逸、很認真……。
(八)言多必失
喜歡講話,滔滔不絕,講得很起勁,越講越有意思;講完了,再看,再找安祥,安祥沒有了 、溜走了。所謂:「言多必失」,說錯話失言事小,失掉了離執的安祥心態,多糟!各位一 定有種經驗吧?不妨試試看,話講多了,回頭反觀自心,安祥就會降低,乃至於消失了。
所以,一個以說話為興趣的人,不能修行。
講話,是一種責任、義務、而不是一種權利,也不是一種享受;如果把說話當作權利或享受 ,那非常荒謬。
有的修行人,胸口掛個牌子「不語」--持不語戒。
鄉下人有句土話:「你一輩子不講話,沒有人把你當豬賣掉。」
古德也說:「你一輩子不講話,閻王對你也沒辦法。」
所以,話說多了,會破壞心的原態,使你失去安祥。
以上所講的這些因素,障礙了我們明心見性,障礙了我們的自在、解脫。所以我們必須知道 ,然後把它丟掉,對於修行才有著手處。去掉了以上八種因素,才能真正地「借假修真」; 把假的整頓好了,真心不用修,本自圓成。
三、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我們的心,被這些「前塵緣影」障礙了、埋沒了、迷失了,我們該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呢 ?這里有四點要留意:
(一)要知道自己的心--認知自己的心
如果連自己的心是什麼都不知道,那就無從著手了,你又從何修起呢?心是什麼?不清楚,說 修心那豈不是謊話嗎?所以,首先要認識自己的心。
古人說:人貴自知,連自己都不知道,侈言了解別人,豈非謊言?如何能知道自己的心呢?
第一要反省、要剖析,像剝香蕉樹,一層一層地剝,看我們的表面意識是如何形成的,一層 一層地剝到最後,你就會發現是什麼,就看到了真實。
要想「如實知自心」,要有方法,最直截的方法就是參禪。參禪包括觀心與看話頭。我們對 禪下過太多的定義,定義多了,就不成其為定義了。
禪,是什麼?不懂禪的人,覺得禪很神秘,鑽也鑽不進去,古人講的話也看不懂。自己參了 兩天,覺得淡而無味,就不去參了。觀心呢?觀來觀去也觀不住,這個心很難觀,就不觀了 。我們要想如實認知自己的心,首先就必須作一番由衷的反省。
第二要參禪。參禪必須有親切感,如果感覺很陌生,覺得格格不入,很不耐煩,那是不會成 功的;因為你不具親切感,等於缺少了媒觸劑,沒有媒觸劑,它是不會融結成一體的。
要想與法相應,首先了知參禪在參個什麼?
禪,不是別的;禪,就是你自己。
如果不是自己,又何必去參?參禪的目的,在於認識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
這樣講,各位一定說,那太簡單了。其實,除了領悟自覺,發覺自己以外,沒有什麼。而禪 的目的,就在於完成生命的覺醒。
洞山走到水邊,看到自己的影子,悟了。他說:「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 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么會,方得契如如。」
古人對洞山所悟,拈唱、下語很多,這幾句話,我們一看就懂了;但是看了古人的拈唱、下 語以後,反而糊塗了,何以不加解釋反倒明白,畫龍點睛之後,反而糊塗呢?因為他所敘說 的只是心的原態,別人從道理上尋覓,從線索上去找,是找不到的。
我們很通俗的把這幾句話解釋一下,當不難理解。
「切忌從他覓」:「他」不是你我他的「他」,「他」就是自己以外的東西,不要離開自己 去找自己。
「迢迢與我疏」:遠得很,向外去找自己,遙遠得很,而且毫不相干。
「我今獨自往」: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這叫「獨」,去掉這些根塵就「獨」 了;既然「獨」了,就是不二,不二,則一切無非自己,豈不「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渠」字是無相、無私、無為的,「渠」是指真我。
「我今不是渠」:「自他不二」,常住不遷的真我,不是那外在的、有相的、相對的、二元 的、因緣所生的幻我。
你要這么去體會,才能與真如吻合。
洞山悟道,只是悟了自己,並沒有悟出什麼大道理。所以真正的開悟,就是認知、肯定自己 ,找回迷失的自己,完成了生命的覺醒。
因此要修心,第一要知道什麼是心。參禪人徹始徹終,從開始到最後,都只是在認知自己 ,除了認知自己,就沒有修行的正確目的。
(二)制 心
佛說:「制心一處,事無不辦。」
就世間法來說,如果你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理智、精力投入某一件事,某一問題、學問或 工作上,讓它形成一個焦點,在那個焦點上就會迸放出智慧的火花,就會使生命發光發熱。
章太炎夜讀,他姐姐送了一盤炸年糕和白糖,結果他用年糕粘著一盤墨汁吃光了而不自覺。 這就是「食而不知其味」。如果你不能心無二用,把心力集中到這種程度你就不可能發揮出 生命的潛力,而你也就辜負了自己,埋沒了自己。
你本來有很大的力量,但是你沒有集中。
任何人,只把理智投入,把精神投入,而不投入「情感」的話,那是沒效的,那會做得很辛 苦,對你來講,是一種懲罰;如果加上投入「情感」,那便是一種享受了。
瓦特在實驗室,家裡人給他兩個雞蛋,叫他餓時煮來吃,到想吃雞蛋時,一看煮的卻是懷表 。
愛迪生納稅忘了自己的名字,蜜月旅行忘了新婚的太太,專心研究不看時鍾,養兩只貓開兩 個洞……,看起來好像智商零蛋,實際上他心無二用,他把精力、智慧和感情,全部集中到 他酷愛的工作上了。
王冕是個放牛的孩子,沒有讀過書,而他畫的荷花成為一時之珍品,王公大臣爭相請求,因 為他畫的荷花,賦予了紙上荷花以生命(感情)。
佛法講「情生智隔」,「情」執一生,就形成般若智慧的阻隔;但是,如果你是「情」生於 「智」,就會產生「慈悲」,而擁有無比的動力。
「制心一處」,在世法上會產生創新的作用,對修行而言也是同樣的。佛法有所謂「方便 」,什麼叫方便?如《十六觀經》,叫你全神貫注在一件事物、一個景象上。
密宗叫人觀種子字。
五祖叫人觀月輪。
練習瑜伽的叫人觀蠟燭、觀香火、觀四大。
道家練丹,叫人守竅--觀想丹田那一點。
像這些,都是一種方便,目的都在教人「制心一處」;把心力集中成為一個焦點,然後才發 揮心的力量,也才能完成自我突破--自我解脫。
對禪來說,它的特色,就在不二法門--自他不二,生佛平等,色心不二……能夠不二,便 能消除一切相對,消除一切二元的謬見,以契合真實。
(三)要常惺
《指月錄》上有個和尚(師彥),常常自言自語:「主人公!(自答:有!)惺惺著!他時後日, 莫受人謾。」
惺惺著:即是提起精神,保持清醒。大家能把這小故事搞清楚,對參禪很幫助。他的意思是 說:
主人公!自己要當家作主,要保持清醒。他時日後,即是說:「以後莫受人愚弄。」謾即是 愚弄,什麼是愚弄?
--打你一棒是,是愚弄。
--「不要動舌頭,把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說一句看!」也是愚弄你。
對一個真正的禪者來說,這都是多餘的玩藝兒!用不著說空說有,說神說鬼,這都是愚弄。
修行人最主要的就是要頭腦常常保持清醒,常常保持警覺,不要迷糊。《聖經》上也說:「 不要睡覺!」「不要做夢!」
(四)能 舍
不少人學佛法走錯了方向,搞反了,一心只想獲得;就像梁惠王,一見孟子就問:你來了對我有什麼好處?
佛法要能舍;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
有些人去拜拜:向佛求富、求貴、求平安、求健康……佛則只舍而不求獲得什麼。本師釋迦 牟尼佛,舍江山、舍權勢、舍嬌妻愛子、舍錦衣玉食……通統都舍,全部放棄。深恐別人 妨礙他舍棄,而偷偷地逃走、擺脫。
古德說:「放下即是。」我們若是放不下名、利、肉體、恩愛,是沒有辦法學佛的。須知「 春種一把粟,秋收萬顆糧」;春天不舍,哪來的秋收?
我們迷失,是因為--貪財、貪色、貪生怕死……因貪而迷失!而墮落!所以必須靠「舍」才 能得到清醒、解脫。
趙州說:「老僧十八歲上便解破家散財。」破家散財就是舍。
龐蘊居士進士及第,官不做,連萬貫家財都沉入江底,帶著老婆孩子編竹簍維生過日,他為 什麼不去廟里供養?因為拿錢給別人,不一定是功德。
捨得徹底,便是「放捨身命」。宗門有句「懸崖撒手」的話:一切都舍啦!所謂「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蘇,欺君不得」。你自己肯舍,是由於你自己肯承當,承當個什麼?承 當宇宙即我,肯定這一點,你才肯撒手,沒有肯定宇宙即我,你肯撒手嗎?絕後再蘇--一個新生命呈現,從此以後任憑別人再講什麼道理,什麼佛法,都騙不了你,「欺君不得」之故 。
四、修心法要
要語不繁,繁語不要,以上講了那麼多,不能算是法要,真正的法要,只有四句話: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各位把這四句話,牢牢記住,這個就是修心法要,亦是修心要訣。
各位切莫誤會,「唯我獨尊」的意思,是指的偉大的佛祖,這與我無關。
《指月錄》上有人問雲門:佛剛出世,就周行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你作何解釋?
雲門說:「我當時若在,一棒子打死喂狗。」
雲門這么說,我人就懷疑地說:「他是不是佛弟子?如果是佛子,為什麼說出'一棒子打死 喂狗』大逆不道的話呢?」
有個老和尚說:「雲門這話是真懂得報恩。」
因為雲門真懂得「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所以他才這么說,他若不懂,講不出這樣的話。 因為,只有我把他打死,才更獨尊,「獨尊」是什麼意思?不是佛獨尊,而是人人原本的自 我是獨尊的。
又有人問:「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是什麼意思?」
答:「傳語人。」傳什麼語?給誰傳語?」「給法界傳語。」
各位做到「唯我獨尊」就成功了。因為佛一生下來,第一次說法,就講了這八個字;可是大家都忽略了「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本意。如果大家能不忽略,能夠做到的話,即身成佛,絕無問題,著力點就在「獨」字。「天上天下」代表無限時空。「唯我獨尊」即是「自在 」;不與任何東西同在,不與色、聲、香、味……同在,不與想念同在,不與意識同在,不與任何東西同在,就是「獨尊」;若與任何一事物連在一起,既不「獨」,豈有「尊」?
什麼叫「自觀自在」?觀心,即是觀自己,觀熟了即是觀察自己。保任亦是觀自己。如果把 《心經》「觀自在」擺在一切都「無」的後面,就容易懂了。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 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什麼都沒有了,「觀自在」菩薩,把「觀自在」擺在這里就更明白了,既沒有接 觸外界的工具,也沒有外界的真實存在,觀自在,除了自觀自在,除了永恆生命的「大圓覺 海」,曰理、曰事、曰心、曰物,了不可得。
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稍嫌粗了一些,再細一些就是自觀自在,亦即「我覺故我在」 。
六祖說:「來時無口」,這是正令全提。
「守本真心」,五祖一生特別強調守本真心。守,初學佛法不守就會迷失。比如帶小孩上街 ,要守住他,你守不住他,走著走著,就會走丟啦!
當你觀心、保任,明白了自己的心,認知了自己的心以後,最初若不守一個階段,讓「生處 變熟,熟處變生」,它仍然會迷失的。
既然已經知道最尊最貴,和自己最直接最親切的,就是自己的心,就應該珍惜它,守住它,不須再向外面去找些不相干,沒有用的廢知識徒增法塵,找些不相關的道理把玩光景,浪費時間虛擲生命。須知「金屑雖貴,在眼亦病」,眼裡既然不能放入金粉,同樣的,心上也是 什麼東西都不能放的。
所以,守本真心,守著你那真實、原本的真心;真實的心是你本來的心,沒受污染的心,沒有蒙塵的聖心,你要守住它,它就不會再迷失,如有一念生心外覓,向外馳求,這叫「舍父逃走」、「懷寶迷邦」。古人道:「向外覓菩提,總是痴頑漢。」又說:「貪著天邊月,失 卻手中珠。」還是「小心腳下」吧!
就修心法要,扼要作了以上說明,前面講的是病,後面說的是葯,如能常常「自在」、「獨 尊」,一切皆我,不生見取,離諸染著,把四句話消融於自觀(覺)自在之中,其他都可以不 要了。
普為出資及讀誦受持輾轉流通者
迴向偈曰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與飢饉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㈢ 佛語經典語錄 勵志

1、【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2、【心體即定即聖,即真即正。非業非忄與(煩惱),非邪非惡,即斷三障,即成三學。】
3、【不住六塵生心。】
4、【身心以自性為見。自性本來清凈,湛然空寂,與空寂體中,能生此見,心無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滅,自然清凈,以清凈故,能生此見。如明鑒中雖無像能見一切像,明鑒無心故。】
5、【體寂湛然,無有去來,不離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
6、【人情世態紛紜往復,安危苦樂隨遇而安。】
7、【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沉沒於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於空門。】
8、【於外相求,無有是處。於外相求,雖經劫數,終不能成;於內覺觀,如一念傾,即證菩提。】
9、【你每天若看見眾生的過失和是非,你就要趕快去懺悔,這就是修行】
10、【本性者,是汝無生心。定者,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
11、【一個常常看別人缺點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夠好,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他自己。】

12、【與人相處之道,在於無限的容忍。】
13、【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14、【修行須依經中所明之理,返照自性。】
15、【不可見,了了見;無有知者,無不知者。】
16、【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無住。語錄大全網】
17、【吾人事事依照佛說去行,心中卻一無其事,方是不住法相;心中雖無其事,依舊精進去行,方是不住非法相。】
18、【月影松濤含道趣,花香鳥語透禪機。】
19、【沈默是毀謗最好的答覆。】
20、【醫生難醫命終之人,佛陀難渡無緣的眾生。】
21、【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名為無相行。】

22、【佛法處處不離觀照,必時時刻刻去思惟方可。】
23、【佛所說法,須於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時契入。】
24、【清凈心中,本無一物,更無一念,凡起心動念,即乖法體。】
25、【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26、【你硬把單純的事情看的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27、【人天福報非久計,苦海茫茫莫留連。】
28、【學佛就是在學做人而已。】
29、【真正佛法的人生觀,他是真能見著萬法皆空,便立於這個空上。他又真能見著萬法不空,便立於這個不空上。因為他立於這個空上,他便熄滅貪嗔痴三毒,滅除人、我、眾生、壽者四相。因為他立於這個不可空上,他便上求佛法,下化眾生。】

㈣ 佛教的一些經典語句

色即是空

放下抄屠刀,立地成佛

我佛慈悲

《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凈, 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㈤ 佛經中有哪些經典語錄

笑看紅塵,看破的是紅塵,看不破的亦是紅塵

㈥ 佛教的精典名言

善導大師雲: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六祖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斌宗法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

普賢菩薩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華嚴經》「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華嚴經》「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十善業道經》「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

《無量壽經》「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犯律儀;善護意業, 清凈無染」。

《梵網經序》「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涅盤經》「人身難得,如優曇花。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五苦章句經》「人身難得,六情難具,口辯難中,才聰難致,壽命難獲,明人難遭,直言難有,大心難發,經法難聞,如來難值。」

《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㈦ 佛經的經典語句~~~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造塔功德經》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雜阿含經》第262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增一阿含經》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楞嚴經》卷6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佛說八大人覺經>

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雜阿含經卷二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楞嚴經》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阿彌陀經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楞嚴經》

當舍於懈怠,遠離諸憒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大寶積經第91卷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楞嚴經》

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心經>

㈧ 我要些經典的佛經語句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世間上的法,都是短回暫不真的,答就像露泡夢電雲一般,應該如是看待。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法體不可見,彼識不能知。)
如果把佛純粹理解為物質現象,那你就已經不在正道上,無法見到真正的如來。(如來的真實體性,是諸佛的根本法身,法體無一切相,凡夫的智慧根本不能理解。)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一切形象現象,都虛幻不真。

以上出自《金剛經》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物質現象的本源是虛空,空與物質現象是相對的;物質現象沒有自性,一切體性為空的現象都帶有物質性;受、想、行、識這四蘊,也和色一樣。

以上出自《心經》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所有眾生都是我過去父母,所以我們不殺生,就是在孝敬父母。

以上出自《梵網經》

㈨ 佛語人生經典語句

經典一:一切皆為虛幻。

經典二:不可說。(有些話是不能說出來的。一旦失口,往往一絲脆弱的牽伴都會斷掉,縱然痛惜也)

經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經典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經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經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經典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經典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經典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經典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拓展資料:

佛語:佛之言說,與佛說、金口等同義。

依北本涅盤經卷三十五載,佛之所說有隨自意語、隨他意語、隨自他意語之三語。佛語法門經以無身無身行、無口無口行、無意無意行、非行非非行、非謗非不謗、不生不起、無想無處、無往無沒、非寂非行等為佛語。又佛教之專門語,亦稱為佛語。(長阿含卷十二清凈經、觀經疏散善義)

【經典佛語】

1.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2.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

3.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4.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別人。

5.不寬恕眾生,不原諒眾生,是苦了你自己。

6.別說別人可憐,自己更可憐,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8.福報不夠的人,就會常常聽到是非;福報夠的人,從來就沒聽到過是非。

9.修行是點滴的工夫。

10.在順境中修行,永遠不能成佛。

11.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12.你隨時要認命,因為你是人。

13.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14.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痛苦的,沒有例外的。

15.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16.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17.今日的執著,會造成通曉的後悔。

18.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19.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上。

20.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沒有煩惱。

參考資料:網路-佛語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