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語錄 » 春江花月夜詩情畫意哲理

春江花月夜詩情畫意哲理

發布時間: 2021-03-10 11:07:02

Ⅰ 春江花月夜的詩情畫意和哲理

全詩由情入景,最後以景結情.其中「春」「江」「花」「月」「夜」運用了「發生法」使其出現,又用「消歸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條貫穿性的線索,有它將哲理性思索,將思婦,遊子緊緊聯系起來,形成了一個情,景,理有機統一的完整境界.在這個境界中,情是升華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在開篇詩人用神來之筆給人描繪了一幅奇麗的圖畫後,(全詩以月、水為經緯,以春為質地,以花為圖案,以夜為底色,織就了一幅光彩斑斕的春江月照圖.)轉入了對永恆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
1、詩人在空靈而神秘的景象中,想到了永恆的明月和代代的人生.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追問中,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識,表現了對有限,無限,頃刻,永恆的這些奧秘的興趣.同時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述說中,又表現了對人生的執著和贊美.詩人在有限,無限,頃刻,永恆的相遇中得到了滿意的回答.
2、詩人把對人生意義的滿足引向了男女相思相戀的情愛上.詩中「白雲」「清風浦」分別象徵行蹤不定的男子和男女分別的所在.詩文以深情的筆觸贊頌了純潔的經過升華的男女情愛,創造了神秘,美妙,動人的情,景,理的有機融合境界.
這是一首優美的長篇抒情詩,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結構精妙嚴謹而又自然天成,韻律圓美流轉而又富於變化,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盡管作者留詩只有二首,但僅憑這首就「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朦朧的月光,如清溪之流水.如薄薄之纖紗,籠住靜靜的春江、春花、春夜.還有在月樓上盼君歸來的多情思婦.迷濛的情懷,隱約的物象.情景交融,景中流情,情中寓景,渾然一體不可拆分.這一切皆如柔柔的小夜曲,浮於春江之上,如雅雅荷香飄於流水之間.含蓄婉轉而不拘泥;輕潤細膩如思婦之心,心欲靜而思不止.富於清幽恬雅,雋永和諧的意境.
全詩以月光為神魂.月色賦予春夜靈氣,使所有的意象,物象,情態連為一體.成為詩中詩,畫中畫,頂峰上的頂峰,流傳至今的千古絕唱.
月光與江潮同升,江潮浩瀚,月色恬謐.月光浮於春江之上,灧灧粼粼,閃耀不已,如思婦跳動的心.孤月皎皎懸空,流光似飛霜,心底積蓄了一絲涼意,思更甚,愁更濃,一聲嘆息,一抹惆悵.人生苦短,卻代代無窮;江月永恆卻,年年重復.君呀!胡不歸?如白雲遠去的遊子喲!可曾知婦在月樓上徘徊.桃花依舊,可人面在何處?
春江中孤月下,帆影漂泊,江邊閨樓中思婦憑闌瘦.鴛鴦成紋已作枕,淚濕燭邊春衫袖.月光入簾,卷不開,拂不去.濃濃相思難以排遣,揮之不去,拂之不竭,「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春光隨水漸東去.君之歸途呀!茫茫千萬里.盼眼望斷流雲,君,胡不歸?「不知乘月幾人回」,君呀!乘月歸來吧!婦已望盡天涯路.殘月、冷輝滿江樹;江風移,枝依依,堤上影離離.銀河浩瀚,牛郎織女能相望,可我與你相隔千里,飛鴻難連.看此情,此境怎能不教人流淚.
本詩沒有露骨的相思之句,未著粉黛,自有腴恣,月光神魂統領幽思.纏綿蘊藉,一意縈紆,調法多變,可謂神來之筆.
月下流著憧憬與悲傷,一種少年初識愁滋味的憧憬與悲傷,「獨上高樓,樓上有人愁」而非為賦新詞強愁.
盡管憂思通篇,但全詩仍舊輕盈如山澗之流水;雖有嘆息,但總淡淡如江邊之月色.意境漠漠如花林薄靄,隱現輪廓盡是朦朧之美.哀而不傷,更有無聲勝有聲之功效.半遮半掩,輕雲蔽日,蘊味無窮,給人想像的空間,給讀者心靈馳騁的天地.然後方知,飾嬌容,看影碎,酒如愁腸化作相思淚.
江月澹無情,落落不想人,花意亦孤行,水光為之吸.

Ⅱ 《春江花月夜》里所體現的文學意境

本世紀初王闓運首先對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是「宮體之巨瀾」 。聞一多更是認為「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至於那一百年間梁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留下的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不也就洗凈了嗎?向前贖清了百年的罪,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這些看法和評價一直影響著後來的欣賞者和評論者,直到世紀末仍為人們所常徵引。全詩盡管有有一絲淡淡的悲傷與哀愁,但正如李澤厚所說: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時代對人生!宇宙的初醒覺的自我意識.:對廣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視,對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無可奈何的感傷!惆悵和留戀"所以其意境仍輕快明媚"這些評價使"春江花月夜"成為詩情畫意哲理高度統一的孤篇蓋全唐 的名文. 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探討這首詩的意境. 一、澄靜明快的審美意境詩人一開篇即就題生發,興致淋漓地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壯麗而奇妙的畫面"嫩綠的春色!宛轉的江流!半開的花蕾!銀色的月光!靜謐的夜晚,構成了一個澄碧晶瑩的!美妙無比的月光世界"大千世界的五光十色都被月光滌盪成夢幻一般的銀灰色,春江花月夜因此顯得格外幽靜恬美"這種空間的全景式展示,一月印萬川的全方位布景,營造出通體晶瑩澄靜的審美意境,也更突出了月所處的中心位置,月是如此美景生發的活力源頭"月光下的世界綽約迷離,別有光輝,呈現出更美的境界,更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心理"老子說:致靜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靜觀是中國哲學追求進入自由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哲學家們努力追求的目標"與此對應的審美追求即劉勰所說: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臟,澡雪精神"這種藝術境界恰似晶瑩澄靜的月色"月亮的文化內涵正是這種陰柔的美學風范"一切轉入安靜澄澈"月照乾坤,輝映蒼穹"月光如水將塵世一切煩惱和躁動洗滌得乾乾凈凈"審美主體經月光清洗過後的心湖,只有一片月光在靜靜盪漾,人心也隨之晶瑩剔透"這也是格式塔心理學所講的/異質同構所產生的效應"以此心靜觀明月,心靜與月靜相契合,創造出晶澄靜幽的審美境界,這正是中國文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宗白華先生對此也有過精闢的論述:/藝術心靈的誕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剎那,即美學上所謂-靜照."靜照的起點在於空諸一切,心無掛礙,和世務暫時絕緣,這是一點覺心靜觀萬象,萬象如在鏡中,光明瑩潔,而各得其所,呈現著它們各自的充實的!內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這自得的自由的各個生命在靜默里吐露光輝"因此月光照耀下的詩篇月華閃爍!興象玲瓏,呈現出冰清玉潔般的陰柔美質"二、對宇宙人生的關照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與人,誰是那最初的邂逅!最初的遇合?誰能回答?問天?問月?他得到的是一個更神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滿足了"月亮作為一種永恆而寧靜的存在,啟迪著敏銳的詩人的追求"天與人,這是一種永恆的探索,中國詩人很早就將目光關注到人之外的天,自屈原首先發問以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夜光何德,死則又育?歷代詩人總是抬頭望天,低頭賦詩"他們大多將月亮作為一個客觀關照的對象而對天發問,充滿了主體探究客體的強烈意識"而張若虛將月亮與人相對照,建立一種平等對話的關系,充溢著以天為象!將人與天融為一體的濃郁的生命情調"張若虛如此追問月與人二者的最初關系,實發前人所未發"張若虛之後,更有李白!蘇軾等大詩人振聾發聵地一問: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進一步延伸了類似的思考與關懷,有著強烈的宇宙意識和空間意識"年年只相似 的江月得以共存"創造了天上地下" 相映相賞" 生生不息" 綿亘無窮的廣闊深遠的時空意境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 領悟到的一種哲理"探索到的一種時空無限宇宙無窮的宇宙觀。盡管由於時代的局限"詩人不可形成十分科學的宇宙觀但是詩人在這里所表現出來的思想的開闊藝術的高超"表達了對探索宇宙探索人生的孜孜不倦地追求和熱愛正是基於此"春江花月夜在思想和藝術上都超越了那些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的山水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 感吾生之須臾的抒情言志詩"身無彩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男女戀情詩詩人將這些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以時空為經緯"以明月為紐 交織成一篇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的贊嘆大自然奇麗景色頌揚遊子思婦真摯愛情探索人生和宇宙奧妙的動人篇章詩人將啟人心智發人思索的情感隱藏在深邃悠遠遼闊的時空氛圍中"全詩字里行間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中"讓人感覺這一切好似觸手可及卻又總是迷離恍惚" 若即若離" 吸引著讀者在這種時空應有限" 月色有無中的時空意境中去探尋去品。月亮在傳統的文化中承擔了孤獨失意的美學意味,就其原因同樣在於月亮美學的結構形式與藝術的心靈的生命體驗發生了同物對映效應,對象因此可以移入人的感情"月亮皎皎,孤懸夜空,既冷清又孤獨,這與人類孤獨失意的情感體驗正相吻合"一彎殘月,滿懷孤寂"春江花月夜以月升開篇,最後以月落結篇: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閨中思婦/願逐月華流照君,月亮既然是溝通二者的乘騎物,那麼在外的遊子當然可以想像自己乘月歸家,曾幾何時,在一片虛幻的想像天空完成了愛情的圓滿"遊子如許的離愁,伴隨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上"三青春初醒的自我意識亘古一月,與生年不滿百的有限人生構成了鮮明的對比"相對月亮,人生何其短矣"換一個思維的角度來看,個體的生命確實是短暫的,但人類代代相傳,綿延久長"月亮高掛天空,在一代代的人看來,宇宙是相似不變!亘古如斯的永遠"所以,當以類的形象出現在月亮面前,足可以與永恆之月相抗衡,/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得以與/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共存於宇宙之中"月與人,因此構成兩個生命體之間的平等對話"月與人交會,才能共同譜寫出生命的美好樂章"艾烈德在永恆復現的神話中指出:/月亮是最先死去,但也是最先重生的,事實上,人的出生!成長!衰老及消逝,也近似月的一周期"而這相似性之重要,不僅在於使我們了解宇宙依-月.的構造形式是很適切的,而且也在於能因此有一個樂觀的推論:就像月的消失因為會再有新月隨之出現,所以不會是絕對的終極一樣,人的消失也不是最後的結局"李澤厚認為張若虛在詩中所流露的這種意識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時代對人生!宇宙的初醒覺的自我意識:對廣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視,對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無可奈何的感傷!惆悵和留戀"永恆的江山!無垠的風月給這些詩人們的,是一種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夾著感傷!

Ⅲ 春江花月夜將詩情畫意與哲理融為一體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春江花月夜將詩情畫意與哲理融為一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澄靜明快的審美意境 詩人一開篇即就題生發,興致淋漓地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壯麗而奇妙的畫面"嫩綠的春色!宛轉的江流!半開的花蕾!銀色的月光!靜謐的夜晚,營造出通體晶瑩澄靜的審美意境,也更突出了月所處的中心位置,月是如此美景生發的活力源頭
二、對宇宙人生的關照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表達了詩人對探索宇宙探索人生的孜孜不倦地追求和熱愛,以明月為紐帶 交織成一篇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的贊嘆大自然奇麗景色,頌揚遊子思婦真摯愛情探索人生和宇宙奧妙的動人篇章詩人,將啟人心智發人思索的情感隱藏在深邃悠遠遼闊的時空氛圍中
三 對人認知的感悟 ,亘古一月,與生年不滿百的有限人生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對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無可奈何的感傷!

Ⅳ 《春江花月夜》一詩如何將詩情、畫意、哲理相結合的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 作者:【張若虛】 體裁:【樂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

注釋

【注釋】: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發,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里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盪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彷彿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系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這種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恆,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回響。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著什麼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願。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白雲」四句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雲」、「青楓浦」托物寓情。白雲飄忽,象徵「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盪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雲游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台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里「卷」和「拂」兩個痴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愁悵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託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兒在深水裡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該又憑添幾重愁苦!

最後八句寫遊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遊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麼遙遠。「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思。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

「落月搖情滿江樹」,這結句的「搖情」——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范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去、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詩的韻律節奏也饒有特色。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盪,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迴旋。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又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後以仄聲遇韻結束。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雜沓,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極(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後應,既回環反復,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諧美。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創制者是誰,說法不一。或說「未詳所起」;或說陳後主所作;或說隋煬帝所作。今據郭茂倩《樂府詩集》所錄,除張若虛這一首外,尚有隋煬帝二首,諸葛穎一首,張子容二首,溫庭筠一首。它們或顯得格局狹小,或顯得脂粉氣過濃,遠不及張若虛此篇。這一舊題,到了張若虛手裡,突發異彩,獲得了不朽的藝術生命。時至今日,人們甚至不再去考索舊題的原始創制者究竟是誰,而把《春江花月夜》這一詩題的真正創制權歸之於張若虛了。

(吳翠芬)

Ⅳ 《春江花月夜》的人生哲理是什麼

詩人首先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寫起,「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色中,煙波浩淼,江天一色.而透明純凈的春江遠景,展現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詩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時空無限,生命無限,俯仰古今,感慨宇宙,表現出一種遼闊深沉的宇宙意識,面對流水似的一去不復返之光陰,詩人此時又陷入了無限的感傷和迷惘,從而發出睿智曠遠的人生感嘆。接下來詩人又從「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落筆,敘寫人間遊子、思婦的離愁別緒,幽獨明靜的詩境中,融入了詩人淡淡的哀傷。這種憂傷隨著月光、流水的流淌也在靜靜的流淌.
全詩以「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作結,思想蘊涵,深情緬邈,筆勢回折,跌宕多姿。令讀者陷入了對宇宙、人生深層矛盾的沉思之中

Ⅵ 春江花月夜很好的將寫景抒情哲理結合在一起,談談從這三方面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分析 本世紀初王闓運首先對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是「宮體之巨瀾」 。聞一多更是認為「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至於那一百年間梁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留下的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不也就洗凈了嗎?向前贖清了百年的罪,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這些看法和評價一直影響著後來的欣賞者和評論者,直到世紀末仍為人們所常徵引。全詩盡管有有一絲淡淡的悲傷與哀愁,但正如李澤厚所說: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時代對人生!宇宙的初醒覺的自我意識.:對廣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視,對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無可奈何的感傷!惆悵和留戀"所以其意境仍輕快明媚"這些評價使"春江花月夜"成為詩情畫意哲理高度統一的孤篇蓋全唐 的名文. 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探討這首詩的意境. 一、澄靜明快的審美意境 詩人一開篇即就題生發,興致淋漓地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壯麗而奇妙的畫面"嫩綠的春色!宛轉的江流!半開的花蕾!銀色的月光!靜謐的夜晚,構成了一個澄碧晶瑩的!美妙無比的月光世界"大千世界的五光十色都被月光滌盪成夢幻一般的銀灰色,春江花月夜因此顯得格外幽靜恬美"這種空間的全景式展示,一月印萬川的全方位布景,營造出通體晶瑩澄靜的審美意境,也更突出了月所處的中心位置,月是如此美景生發的活力源頭"月光下的世界綽約迷離,別有光輝,呈現出更美的境界,更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心理"老子說:致靜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靜觀是中國哲學追求進入自由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哲學家們努力追求的目標"與此對應的審美追求即劉勰所說: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臟,澡雪精神"這種藝術境界恰似晶瑩澄靜的月色"月亮的文化內涵正是這種陰柔的美學風范"一切轉入安靜澄澈"月照乾坤,輝映蒼穹"月光如水將塵世一切煩惱和躁動洗滌得乾乾凈凈"審美主體經月光清洗過後的心湖,只有一片月光在靜靜盪漾,人心也隨之晶瑩剔透"這也是格式塔心理學所講的/異質同構所產生的效應"以此心靜觀明月,心靜與月靜相契合,創造出晶澄靜幽的審美境界,這正是中國文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宗白華先生對此也有過精闢的論述:/藝術心靈的誕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剎那,即美學上所謂-靜照."靜照的起點在於空諸一切,心無掛礙,和世務暫時絕緣,這是一點覺心靜觀萬象,萬象如在鏡中,光明瑩潔,而各得其所,呈現著它們各自的充實的!內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這自得的自由的各個生命在靜默里吐露光輝"因此月光照耀下的詩篇月華閃爍!興象玲瓏,呈現出冰清玉潔般的陰柔美質" 二、對宇宙人生的關照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與人,誰是那最初的邂逅!最初的遇合?誰能回答?問天?問月?他得到的是一個更神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滿足了"月亮作為一種永恆而寧靜的存在,啟迪著敏銳的詩人的追求"天與人,這是一種永恆的探索,中國詩人很早就將目光關注到人之外的天,自屈原首先發問以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夜光何德,死則又育?歷代詩人總是抬頭望天,低頭賦詩"他們大多將月亮作為一個客觀關照的對象而對天發問,充滿了主體探究客體的強烈意識"而張若虛將月亮與人相對照,建立一種平等對話的關系,充溢著以天為象!將人與天融為一體的濃郁的生命情調"張若虛如此追問月與人二者的最初關系,實發前人所未發"張若虛之後,更有李白!蘇軾等大詩人振聾發聵地一問: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進一步延伸了類似的思考與關懷,有著強烈的宇宙意識和空間意識"年年只相似 的江月得以共存"創造了天上地下" 相映相賞" 生生不息" 綿亘無窮的廣闊深遠的時空意境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 領悟到的一種哲理"探索到的一種時空無限宇宙無窮的宇宙觀。盡管由於時代的局限"詩人不可形成十分科學的宇宙觀但是詩人在這里所表現出來的思想的開闊藝術的高超"表達了對探索宇宙探索人生的孜孜不倦地追求和熱愛正是基於此"春江花月夜在思想和藝術上都超越了那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男女戀情詩詩人將這些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以時空為經緯"以明月為紐 交織成一篇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的贊嘆大自然奇麗景色頌揚遊子思婦真摯愛情探索人生和宇宙奧妙的動人篇章詩人將啟人心智發人思索的情感隱藏在深邃悠遠遼闊的時空氛圍中"全詩字里行間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中"讓人感覺這一切好似觸手可及卻又總是迷離恍惚" 若即若離" 吸引著讀者在這種時空應有限" 月色有無中的時空意境中去探尋去品。月亮在傳統的文化中承擔了孤獨失意的美學意味,就其原因同樣在於月亮美學的結構形式與藝術的心靈的生命體驗發生了同物對映效應,對象因此可以移入人的感情"月亮皎皎,孤懸夜空,既冷清又孤獨,這與人類孤獨失意的情感體驗正相吻合"一彎殘月,滿懷孤寂"春江花月夜以月升開篇,最後以月落結篇: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閨中思婦/願逐月華流照君,月亮既然是溝通二者的乘騎物,那麼在外的遊子當然可以想像自己乘月歸家,曾幾何時,在一片虛幻的想像天空完成了愛情的圓滿"遊子如許的離愁,伴隨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上" 三青春初醒的自我意識 亘古一月,與生年不滿百的有限人生構成了鮮明的對比"相對月亮,人生何其短矣"換一個思維的角度來看,個體的生命確實是短暫的,但人類代代相傳,綿延久長"月亮高掛天空,在一代代的人看來,宇宙是相似不變!亘古如斯的永遠"所以,當以類的形象出現在月亮面前,足可以與永恆之月相抗衡,/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得以與/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共存於宇宙之中"月與人,因此構成兩個生命體之間的平等對話"月與人交會,才能共同譜寫出生命的美好樂章"艾烈德在永恆復現的神話中指出:/月亮是最先死去,但也是最先重生的,事實上,人的出生!成長!衰老及消逝,也近似月的一周期"而這相似性之重要,不僅在於使我們了解宇宙依-月.的構造形式是很適切的,而且也在於能因此有一個樂觀的推論:就像月的消失因為會再有新月隨之出現,所以不會是絕對的終極一樣,人的消失也不是最後的結局"李澤厚認為張若虛在詩中所流露的這種意識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時代對人生!宇宙的初醒覺的自我意識:對廣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視,對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無可奈何的感傷!惆悵和留戀"永恆的江山!無垠的風月給這些詩人們的,是一種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夾著感傷!

Ⅶ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是什麼

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分析 本世紀初王闓運首先對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是「宮體之巨瀾」 。聞一多更是認為「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從這邊回頭一望,連劉希夷都是過程了,不用說盧照鄰和他的配角駱賓王,更是過程。至於那一百年間梁陳隋唐四代宮廷所遺留下的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這樣一首宮體詩,不也就洗凈了嗎?向前贖清了百年的罪,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這些看法和評價一直影響著後來的欣賞者和評論者,直到世紀末仍為人們所常徵引。全詩盡管有有一絲淡淡的悲傷與哀愁,但正如李澤厚所說:它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時代對人生!宇宙的初醒覺的自我意識.:對廣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視,對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無可奈何的感傷!惆悵和留戀"所以其意境仍輕快明媚"這些評價使"春江花月夜"成為詩情畫意哲理高度統一的孤篇蓋全唐 的名文. 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探討這首詩的意境. 一、澄靜明快的審美意境 詩人一開篇即就題生發,興致淋漓地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壯麗而奇妙的畫面"嫩綠的春色!宛轉的江流!半開的花蕾!銀色的月光!靜謐的夜晚,構成了一個澄碧晶瑩的!美妙無比的月光世界"大千世界的五光十色都被月光滌盪成夢幻一般的銀灰色,春江花月夜因此顯得格外幽靜恬美"這種空間的全景式展示,一月印萬川的全方位布景,營造出通體晶瑩澄靜的審美意境,也更突出了月所處的中心位置,月是如此美景生發的活力源頭"月光下的世界綽約迷離,別有光輝,呈現出更美的境界,更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心理"老子說:致靜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靜觀是中國哲學追求進入自由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哲學家們努力追求的目標"與此對應的審美追求即劉勰所說: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臟,澡雪精神"這種藝術境界恰似晶瑩澄靜的月色"月亮的文化內涵正是這種陰柔的美學風范"一切轉入安靜澄澈"月照乾坤,輝映蒼穹"月光如水將塵世一切煩惱和躁動洗滌得乾乾凈凈"審美主體經月光清洗過後的心湖,只有一片月光在靜靜盪漾,人心也隨之晶瑩剔透"這也是格式塔心理學所講的/異質同構所產生的效應"以此心靜觀明月,心靜與月靜相契合,創造出晶澄靜幽的審美境界,這正是中國文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宗白華先生對此也有過精闢的論述:/藝術心靈的誕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剎那,即美學上所謂-靜照."靜照的起點在於空諸一切,心無掛礙,和世務暫時絕緣,這是一點覺心靜觀萬象,萬象如在鏡中,光明瑩潔,而各得其所,呈現著它們各自的充實的!內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這自得的自由的各個生命在靜默里吐露光輝"因此月光照耀下的詩篇月華閃爍!興象玲瓏,呈現出冰清玉潔般的陰柔美質" 二、對宇宙人生的關照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與人,誰是那最初的邂逅!最初的遇合?誰能回答?問天?問月?他得到的是一個更神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滿足了"月亮作為一種永恆而寧靜的存在,啟迪著敏銳的詩人的追求"天與人,這是一種永恆的探索,中國詩人很早就將目光關注到人之外的天,自屈原首先發問以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夜光何德,死則又育?歷代詩人總是抬頭望天,低頭賦詩"他們大多將月亮作為一個客觀關照的對象而對天發問,充滿了主體探究客體的強烈意識"而張若虛將月亮與人相對照,建立一種平等對話的關系,充溢著以天為象!將人與天融為一體的濃郁的生命情調"張若虛如此追問月與人二者的最初關系,實發前人所未發"張若虛之後,更有李白!蘇軾等大詩人振聾發聵地一問: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進一步延伸了類似的思考與關懷,有著強烈的宇宙意識和空間意識"年年只相似 的江月得以共存"創造了天上地下" 相映相賞" 生生不息" 綿亘無窮的廣闊深遠的時空意境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 領悟到的一種哲理"探索到的一種時空無限宇宙無窮的宇宙觀。盡管由於時代的局限"詩人不可形成十分科學的宇宙觀但是詩人在這里所表現出來的思想的開闊藝術的高超"表達了對探索宇宙探索人生的孜孜不倦地追求和熱愛正是基於此"春江花月夜在思想和藝術上都超越了那些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的山水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 感吾生之須臾的抒情言志詩"身無彩鳳雙飛翼" 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男女戀情詩詩人將這些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以時空為經緯"以明月為紐 交織成一篇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的贊嘆大自然奇麗景色頌揚遊子思婦真摯愛情探索人生和宇宙奧妙的動人篇章詩人將啟人心智發人思索的情感隱藏在深邃悠遠遼闊的時空氛圍中"全詩字里行間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中"讓人感覺這一切好似觸手可及卻又總是迷離恍惚" 若即若離" 吸引著讀者在這種時空應有限" 月色有無中的時空意境中去探尋去品。月亮在傳統的文化中承擔了孤獨失意的美學意味,就其原因同樣在於月亮美學的結構形式與藝術的心靈的生命體驗發生了同物對映效應,對象因此可以移入人的感情"月亮皎皎,孤懸夜空,既冷清又孤獨,這與人類孤獨失意的情感體驗正相吻合"一彎殘月,滿懷孤寂"春江花月夜以月升開篇,最後以月落結篇: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閨中思婦/願逐月華流照君,月亮既然是溝通二者的乘騎物,那麼在外的遊子當然可以想像自己乘月歸家,曾幾何時,在一片虛幻的想像天空完成了愛情的圓滿"遊子如許的離愁,伴隨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上" 三青春初醒的自我意識 亘古一月,與生年不滿百的有限人生構成了鮮明的對比"相對月亮,人生何其短矣"換一個思維的角度來看,個體的生命確實是短暫的,但人類代代相傳,綿延久長"月亮高掛天空,在一代代的人看來,宇宙是相似不變!亘古如斯的永遠"所以,當以類的形象出現在月亮面前,足可以與永恆之月相抗衡,/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得以與/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共存於宇宙之中"月與人,因此構成兩個生命體之間的平等對話"月與人交會,才能共同譜寫出生命的美好樂章"艾烈德在永恆復現的神話中指出:/月亮是最先死去,但也是最先重生的,事實上,人的出生!成長!衰老及消逝,也近似月的一周期"而這相似性之重要,不僅在於使我們了解宇宙依-月.的構造形式是很適切的,而且也在於能因此有一個樂觀的推論:就像月的消失因為會再有新月隨之出現,所以不會是絕對的終極一樣,人的消失也不是最後的結局"李澤厚認為張若虛在詩中所流露的這種意識是/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時代對人生!宇宙的初醒覺的自我意識:對廣大世界!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感受和珍視,對自身存在的有限性的無可奈何的感傷!惆悵和留戀"永恆的江山!無垠的風月給這些詩人們的,是一種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夾著感傷!

Ⅷ 談談春江花月夜如何體現詩情 畫意 哲理的融合

1、整體簡析
全詩由情入景,最後以景結情。其中「春」「江」「花」「月」「夜」運用了「發生法」使其出現,又用「消歸法」使其消失。月光是一條貫穿性的線索,有它將哲理性思索,,將思婦、遊子緊緊聯系起來,形成了一個情、景、理有機統一的完整境界。在這個境界中,情是升華了的情,景是奇妙的景,理是深邃的理。
在開篇詩人用神來之筆給人描繪了一幅奇麗的圖畫後,(全詩以月、水為經緯,以春為質地,以花為圖案,以夜為底色,織就了一幅光彩斑斕的春江月照圖。)轉入了對永恆宇宙和有限人生的探索:「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時空無限,生命無限,俯仰古今,感慨宇宙,表現出一種遼闊深沉的宇宙意識,面對流水似的一去不復返之光陰,詩人此時又陷入了無限的感傷和迷惘,從而發出睿智曠遠的人生感嘆。接下來詩人又從「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落筆,敘寫人間遊子、思婦的離愁別緒,幽獨明靜的詩境中,融入了詩人淡淡的哀傷。這種憂傷隨著月光、流水的流淌也在靜靜的流淌。
2、原文簡介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作品。此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同時寄寓著遊子思歸的離別相思之苦。詩篇意境空明,纏綿悱惻,洗凈了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詞清語麗,韻調優美,膾炙人口,乃千古絕唱,素有「孤篇蓋全唐」之譽。
3、作者簡介
張若虛(約660—約720),唐代詩人。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字型大小均不詳。事跡略見於《舊唐書·賀知章傳》。中宗神龍(705~707)中,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於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玄宗開元時尚在世。張若虛的詩僅存二首於《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艷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

賞析《春江花月夜》,並分析其中的人生哲理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2]江流宛轉繞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或「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春江花月夜》以富有生活氣息的清麗之筆,創造性地再現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萬里長江畫卷,同時寄寓著遊子思歸的離別相思之苦。

Ⅹ 論述《春江花月夜》中抒情 畫意 哲理 是如何和諧統一的

《春江花月夜》在圍繞春、江、花、月、夜寫景的同時,面對宇宙自然的美及其永恆的嘆賞而生發出人生短暫的惆悵;由月下江水的流逝而聯想到駕著扁舟在江中飄泊的遊子和思念遊子的閨中之婦;在自然與人生相互對比和映襯中抒發對人生的感喟:「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月夜的美景因這些富於哲理意味的詩句而增添了神秘氣氛,望月懷人的情緒又因這種對宇宙無窮的思索而變得深沉、幽邃。詩中雖帶有不少凄涼傷感的成分,但總的說來並不消沉頹廢,它所表現的那種對美好事物的幢憬嚮往,對青春年華的無限珍惜以及對宇宙人生哲理的思考探索,都展示出清新健康的詩歌風貌。
《春江花月夜》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的情景交融之物。詩情隨著「月」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光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雲、扁舟、高樓鏡台、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這一切都因為有了迷人的月色而顯得更加朦朧、神秘而又和諧美麗。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